① 快要到期的擔保期限擔保人自願延長擔保期限有法律效力嗎
快要到期的擔保,擔保人自願延長擔保期限,有沒有法律效力,要看具體情況的。
如果,只有擔保人同意,而被擔保人或者債權人不同意的話,該擔保期限是不能延長的。
如果擔保人同意,被擔保人的債權人也同意的話,延長的擔保期限才能生效。
② 借款方涉刑事擔保方擔保期限延長嗎
不會延長期限,借款方在服刑期間不能履行還款義務,債務將由擔保人負責先行償還,日後可向借款方追討。
③ 如何正確約定保證期間和依法延長保證責任
在保證關系中,保證期間是保證人向債權人承擔保證責任的基礎,如何正確約定保證期間對版債權人和保證人都非常重權要。本文擬結合相關法規就如何約定和計算保證期間及依法延長保證責任談以下幾個問題。 一、什麼是保證期間 根據《擔保法》第二十五條和第二十六條的規定,保證期間是指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期間。從被擔保的主債權人的角度講,保證期間是指主債權人向債務人或保證人主張權利的時間段,在這段時間內主債權人未向債務人或保證人主張權利,保證人將免除保證責任。保證期間由保證人和主債權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保證合同中沒有約定保證期間,或者約定不明的,則根據有關規定依法確定保證期間。 二、依法確定的保證期間 1、根據《擔保法》第二十五條、第二六條規定,一般保證和連帶責任保證的保證人與債權人未約定保證期間的,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2、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擔保法司法解釋》)第三十二條規定,保證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早於或者等於主債務履行期限的,視為沒有約定,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
④ 保證期間如何規定
保證期間規定方法:
1.保證期間為保證責任的存續期間,性質上屬於除斥期間,即不發生訴訟時效的中止、中斷和延長。保證期間事關債權人與保證人之間的債權債務能否行使或履行。如果債權人沒有在保證期間主張權利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主張權利」的方式在一般保證中表現為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在連帶責任保證中表現為向保證人要求承擔保證責任。
2.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保證期間。如果沒有約定的,在連帶責任保證的情況下,債權人有權自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6個月內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在一般保證場合,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6個月。保證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早於或者等於主債務履行期限的,視為沒有約定。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間屆滿之日起6個月。保證合同約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直至主債務本息還清時為止等類似內容的,視為約定不明,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2年。
3.在保證期間中,如果債權人主張權利的,則保證責任確定,從保證責任確定的時刻起,開始起算保證的訴訟時效。保證責任的訴訟時效,由於擔保法沒有規定,因此按照《民法通則》的規定,仍應為2年。
⑤ 擔保期限的延長
還款只是對借款人訴訟有效期的更新,說明借款人承認有這筆債務。擔保人訴訟有效期的更新需要債權人能證明這兩年內找過擔保人催收,口頭上是不行的,一般需要能直接提供的證據。
⑥ 擔保人在擔保期限間主動幫借款人承擔債務,擔保期限是否延長
前一位回答者是正確的!
只要丙、丁2位擔保人同意(無反對)的情況下就必須為這延期的一年承擔連帶責任!但是,可以書面提出,不承擔延期責任!!
⑦ 連帶擔保責任的時效延長
一般保證與連帶保證的期限的相關法律規定:
《擔保法》第二十五條一般保證的保證人與債權人未約定保證期間的,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
在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和前款規定的保證期間,債權人未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債權人已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保證期間適用訴訟時效中斷的規定。
第二十六條 連帶責任保證的保證人與債權人未約定保證期間的,債權人有權自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
在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和前款規定的保證期間,債權人未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
《擔保法解釋》第三十一條:保證期間不因任何事由發生中斷、中止、延長的法律後果。
第三十二條:保證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早於或者等於主債務履行期限的,視為沒有約定,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 保證合同約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直至主債務本息還清時為止等類似內容的,視為約定不明,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二年。
第三十三條:主合同對主債務履行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保證期間自債權人要求債務人履行義務的寬限期屆滿之日起計算。
第三十四條:一般保證的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屆滿前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從判決或者仲裁裁決生效之日起,開始計算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連帶責任保證的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屆滿前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從債權人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之日起,開始計算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
第三十五條:保證人對已經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的債務承擔保證責任或者提供保證的,又以超過訴訟時效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三十六條:一般保證中,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斷,保證債務訴訟時效中斷;連帶責任保證中,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斷,保證債務訴訟時效不中斷。一般保證和連帶責任保證中,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止的,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同時中止。
⑧ 擔保人的擔保期限是多長可以失效
看具體情形,分一般保證和連帶責任保證。這是依保證人在保證關系中所處地位的不同所作的分類。
一般保證,是指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時,由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保證。
連帶責任保證,是指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保證人與債務人對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保證。
這兩種保證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保證人是否享有先訴抗辯權。在一般保證情況下,保證人享有先訴抗辯權,即「一般保證的保證人在主合同糾紛未經審判或者仲裁,並就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仍不能履行債務前,對債權人可以拒絕承擔保證責任」。而在連帶責任保證的情況下,保證人不享有先訴抗辯權,即「連帶責任保證的債務人在主合同規定的債務履行期屆滿沒有履行債務的,債權人可以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也可以要求保證人在其保證范圍內承擔保證責任」。
一般保證與連帶保證的期限的相關法律規定:
《擔保法》第二十五條一般保證的保證人與債權人未約定保證期間的,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
在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和前款規定的保證期間,債權人未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債權人已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保證期間適用訴訟時效中斷的規定。
第二十六條 連帶責任保證的保證人與債權人未約定保證期間的,債權人有權自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
在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和前款規定的保證期間,債權人未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
《擔保法解釋》第三十一條:保證期間不因任何事由發生中斷、中止、延長的法律後果。
第三十二條:保證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早於或者等於主債務履行期限的,視為沒有約定,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
保證合同約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直至主債務本息還清時為止等類似內容的,視為約定不明,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二年。
第三十三條:主合同對主債務履行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保證期間自債權人要求債務人履行義務的寬限期屆滿之日起計算。
第三十四條:一般保證的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屆滿前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從判決或者仲裁裁決生效之日起,開始計算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連帶責任保證的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屆滿前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從債權人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之日起,開始計算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
第三十五條:保證人對已經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的債務承擔保證責任或者提供保證的,又以超過訴訟時效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三十六條:一般保證中,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斷,保證債務訴訟時效中斷;連帶責任保證中,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斷,保證債務訴訟時效不中斷。一般保證和連帶責任保證中,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止的,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同時中止。
⑨ 約定的保證期間能否超過二年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32條第2款規定「保證合同約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直至主債務本息還清時為止等類似內容,視為約定不明,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屆滿之日起二年」。司法者之所以作出這樣的解釋,主要考慮的是保證合同雙方當事人對保證期間的這種約定,不同於根本沒有約定。如果完全視為沒有約定,從而適用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起六個月的規定,這對債權人未免有所不公。但如果完全認定此種約定的效力,必然造成當事人以事先的約定排除適用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的結果,使保證人處於一種隨時可能承擔責任的不確定狀態,所以司法解釋規定出現此種保證期間的約定,視為約定不明,保證期間為二年。[1] 從前述司法解釋及司法者的解釋本意來看,似乎可以推出這樣一個結論:當事人約定的保證期間不能超過二年,否則可能排除適用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但筆者認為約定的保證期間可以超過二年,並且超過二年不意味排除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理由有三,分析如下: 一、從保證期間的性質來看,保證期間是指債權人請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權利存續期間,如果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內沒有依法主張權利,則保證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擔保法》及其解釋明確規定保證期間作為保證合同一項重要條款可以由雙方當事人約定,只有在當事人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時,才適用法律規定,並且保證期間不因任何事由發生中斷、中止、延長的法律後果。所以若保證合同雙方當事人約定了保證期間,即使超過二年,只要明確,就應充分尊重當事人的合意。同時,保證期間的性質表明其不同於訴訟時效,故不受訴訟時效理論的約束。《民法通則》規定,一般訴訟時效為二年,如果說約定的保證期間超過二年,可能出現排除適用訴訟時效的情形,那麼對於適用特殊訴訟時效(如一年)的個案,即使約定的保證期間不超過二年,同樣不能避免與訴訟時效相沖突的情形。所以從保證期間的性質來看,約定的保證期間只要明確就可以超過二年。 二、從保證期間與主債務訴訟時效、保證債務訴訟時效的關系來看,保證之債為債權人、債務人、保證人三個獨立民事主體所為的法律行為所引起的,保證合同從屬於主合同,主合同的效力決定保證合同的效力。因此主債務訴訟時效、保證期間、保證債務訴訟時效三者之間相互聯系,對保證責任的承擔起著不同的法律作用。根據該《解釋》的規定,保證債務訴訟時效的計算須以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內依法向債務人(一般保證情況下)或保證人(連帶責任保證情況下)主張了權利為前提,也就是說,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是在保證期間作用完結時開始計算的。因此當事人對保證期間約定的長短不影響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復雜的是保證期間與主債務訴訟時效之間的關系,由於不同的保證方式,債權人在保證期間主張權利的方式也不同,因此與主債務訴訟時效的關系也就不一樣。 1、在一般保證情形下,保證人享有先訴抗辯權,即:保證人在主合同糾紛未經審判或仲裁,並就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仍不能履行債務前,對債權人可以拒絕承擔保證責任。因此一般保證人的保證責任自始至終處於從屬地位,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內主張權利的方式就是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申請仲裁。所以在一般保證情形下,債權人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申請仲裁就會同時受到兩種期間的約束,一個是主債務訴訟時效,一個是約定的保證期間。訴訟時效在民法上屬於強制性規范,民事主體無權自行協議取消訴訟時效的適用,不得變更時效期間及其計算方法。而保證期間又是法律允許當事人自由約定的。假設約定的保證期間超過二年,就可能出現債權人在主債務訴訟時效內未行使權利,但仍在約定的保證期間內的情形。此時債權人喪失了法院對其主債權的保護,即無法對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若允許保證人以此抗辯,那約定的保證期間便失去了法律意義,實質上也侵害了當事人對自己權利的行使。筆者認為,保證合同雙方當事人對保證期間的約定超過二年,就應預見到可能出現對超過訴訟時效的主債務保證的情形,既然雙方對保證責任存續期間達成了合意,就應充分尊重當事人的約定。而且法律規定的一般保證人的先訴抗辯權不是絕對的,也有例外情形。如《擔保法》第十七條第三款規定了保證人不得行使先訴抗辯權的三種情形,其中第三種情形就是保證人以書面形式放棄前款規定的權利,所以當約定的保證期間超出主債務訴訟時效時,就應視為保證人放棄了主債務訴訟時效屆滿後的先訴抗辯權,債權人可以直接向保證人主張權利。這樣即使在一般保證情形下,約定的保證期間超過主債務訴訟時效,並不排除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同時也尊重了當事人對保證期間的約定,保障了債權人對保證人的權利。 2、在連帶責任保證情形下,債務人在主合同規定的債務履行期屆滿沒有履行債務的,債權人可以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也可以要求保證人在其保證范圍內承擔保證責任。根據《擔保法》的規定,連帶責任保證的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內主張權利的方式就是直接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因此在主債務履行期屆滿後,連帶保證人與債務人處於同一法律地位,保證人不享有先訴抗辯權。保證期間與主債務訴訟時效相對獨立,當主債務履行期屆滿,債權人享有選擇權,或向債務人主張權利,或向保證人主張權利。債權人如在主債務訴訟時效期間內未向債務人行使權利,消滅的僅是對債務人的勝訴權,而不影響債權人對保證人的權利。保證責任是否承擔僅受保證期間的約束,債權人只要在保證期間向保證人主張了權利,保證人就應承擔保證責任,保證期間也完成了其使命,取而代之的是保證債務訴訟時效的計算。因此連帶責任保證合同中約定的保證期間超過二年與主債務訴訟時效並不相沖突,當然就不排除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三、從具體司法解釋條文來看,《解釋》第35條規定:「保證人對已經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的債務承擔保證責任或者提供保證的,又以超過訴訟時效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這一解釋實質上是針對一般保證方式而言的。因為在連帶責任保證中,保證債務訴訟時效從債權人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之日起開始計算,並不從屬於主債務訴訟時效。只要保證債務沒有超過訴訟時效,連帶保證人就不能因時效而免責。因此連帶保證人不享有以主債務超過訴訟時效為由進行抗辯的權利。而在一般保證中,保證人享有先訴抗辯權,保證人可以因主債務超過訴訟時效進行抗辯。因此《解釋》明確規定保證人對已經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的債務承擔保證責任或者提供保證的,視為放棄先訴抗辯權,法律對此不予干涉,以保護債權人的利益。這一解釋充分體現了在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同時,對當事人之間約定的尊重。當一般保證人與債權人約定保證期間超過二年時,就應當預見到可能出現對已過訴訟時效期間的債務提供保證的情形,對於可能出現的法律後果,應由保證人來承擔。所以在一般保證中,約定的保證期間超過二年,視為保證人放棄了主債務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產生的抗辯權。這與該條司法解釋精神是相一致的。 綜上分析,筆者認為,無論是一般保證形式,還是連帶責任保證,只要雙方約定明確,保證合同雙方當事人約定的保證期間可以超過二年,而且並不排斥訴訟時效制度的適用。這樣不僅符合目前法律和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充分尊重當事人對自己權利的行使,而且提示保證人在提供保證時須慎重,對自己行使權利的行為應有完全的預見,並承擔可能出現的法律後果。當然,若考慮到維護法律關系的穩定,防止保證人長期處於不確定狀態,對保證期間作出強制性的最長期限的規定也是有必要的,但到底以幾年為限最合適,有待實踐進一步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