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在清明遠故土,巴陵湘水共凄楚,天公有淚滿瑤池,化著飄飄萬里雨是什麼意思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古時也叫三月節,有2000多年歷史。「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節後雨水增多,萬物由陰轉陽,吐故納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在現代人眼裡,「清明」與掃墓祭奠的聯系則更緊密。這是因為,清明節前一天是寒食節。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後來,唐玄宗被這個故事感動,於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為當時「五禮」之一。寒食與清明僅隔一天,為圖方面,人們乾脆決定在清明掃墓,到明清時,清明掃墓更為盛行。新ZG成立後,人們也選擇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
「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歷來有掃墓的習慣,每到「清明」,家家戶戶的後代子孫就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鞭炮等到祖墳墓地,將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將紙錢焚化,鳴炮祈禱,為墳墓培上新土,栽幾株鮮花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還必須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
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像漫天飛舞的淚花!也習慣了在清明節看雨、淋雨;如果哪一年破例遇上個大睛天,心,總覺得這個節不圓滿,有些殘缺。也許,也只有這樣的情與景,才能給逝去的靈魂一絲慰藉吧!
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無限的感傷將被抒發,祭祀者的淚珠將串成一段段濕漉的回憶,暖春的微風抹不凈傷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長的旅途不會停歇,宗脈的延續是一串加粗的省略號,老人的白發便是清明節最醒目的問號,孝順與贍養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是炎黃子孫對清明的最佳詮釋。讓孝敬之心日日在,堅持善待自己的父母與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個清明,立於拂起萬千愁緒的細風中,才不至於面對死氣沉沉的墓碑,空餘幽幽的哀嘆和無邊的自責,背負一團心冷在風里哀號盤旋。
B. 長沙哪裡有墓地
現在比較好的有 :湖南湘水緣陵園與唐人萬壽園的服務管理價位都很好,很適合。可以聯系我
C. 屈原墓地在哪裡
關於屈原自沉地,一般都認為乃長沙汩羅。《水經》雲:汨水亦謂之羅水,汨水又西經羅縣北,汨水又西經玉笥山。注曰:本羅子國也。故在襄陽宜城縣西,楚文王移之於此。秦立長沙郡,因以為縣。《湘水注》謂:汨水又西為屈潭,即汨羅淵也。屈原懷沙自沉於此,故淵潭以屈為名。
東漢王逸說得更為明白:屈原是效彭咸沉身於淵。彭咸者,乃顓頊的後世子孫,楚人的祖伯,是個胸懷大志、剛正不阿、不從流俗,而遭遇與屈原有所相似的人,這使屈原對他懷有更深一層的感情,並在作品中屢屢提及,如願依彭咸之遺則、吾將從彭咸之所居等。彭咸既投汨羅,屈原必當從之。但有學者指出,王逸之說不可信,自宋代朱熹起就已存疑。說屈原投汨羅而死,本賈誼所雲,顯系賈生假地同名有感而吊之,故司馬遷亦沿其說而後傳。今查羅子國,即荊山地區古國的地名,熊姓,楚文王時曾南遷今湖北枝江縣,後又南遷至今湖南的汨羅,秦立長沙郡,羅為縣。考查羅,發現還有一處古地名。
《姓名急就篇》雲:羅氏顓頊後,封於羅,子孫國以為氏。春秋時稱房渚,一名防渚,後改為房州,即今湖北房縣,為楚祖先生息之地。屈原所雲終古故居、返故鄉、必首丘即此之謂也。人將死仍不忘其宗祖,且必行其祖先之程而逝,這正是屈原臨終之前的悲切之言,即他將赴古羅水而死。
可見,屈原從漢北放逐到江夏,很可能又從江夏回到了羅的滄浪之淵,湖北房縣的江湘之淵,祖先顓頊於羅的故地,故屈原回故地而死與理甚合。 至於屈原真墓何在,有一種傳統的說法認為湖南汨羅縣玉笥山上屈子祠西側一華里的烏龜山戰國墓乃是屈原真墓。但也有人否認此說,認為屈原墓在汨羅山。在京廣鐵路汨羅車站以北約五里左右的淚羅江對岸,有一片連綿趄伏的丘陵,名叫汨羅山,山上有屈原墓。明《一統志》載:屈原墓在汨羅山上,汨羅山即今烈女嶺,在汨水東北。後人將此山稱烈女嶺。清《一統志》亦載:屈原墓在汨羅山。聯系唐杜佑《通典》中羅江有屈原家的說法與明清《一統志》的記載是一致的。
考古發現還證實,汨羅山是楚人與羅子國人共同的墓地,羅子國與楚國同宗,屈原是楚國人。屈原死後,人們將他的遺體埋葬在與其同宗的羅於國故土淚羅山上,是有其必然性的。奇怪的是,當時屈原墓競沒有古墓碑,據析這是因為先秦時代沒有樹碑以志墓主的習俗。直至東漢,才有此俗。更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屈原墓共有12座,大小幾乎相等,都是高五六米,底盤約八米,四周環植扁柏、青松。
墓前均立一石碑,上面刻著故楚三閭大夫之墓,何家為真,無法辨別,這就是所謂的屈原十二疑冢。 十二疑冢的由來民間有各種傳說。其一是說屈原懷沙自沉於汨羅江後不幸被魚鱉嚙食了一邊頭面,屈原的姐姐便用黃金鑄了半個假頭鑲嵌安葬,為防盜棺,才築起了12座大小相等的疑冢,以亂人耳目。其二是說屈原懷沙自沉後,在楚國老百姓中引起了巨大震動,人們不僅以劃龍舟、吃粽子等方式來悼念屈原,並且狠狠打擊侵入楚國的秦軍,立下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秦軍對此十分害怕,認為是屈原的忠魂不散,非要掘墓毀屍不可。
人們為了保護屈原的遺體,於是又築了11個假墳,用來迷惑秦軍。其實,屈原墓的墓碑,樹於唐以前很久,後逐漸泯沒。加之這一帶方圓四華里內,大型封土堆很多,於是便漸漸派生出十二疑冢的傳說。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人們又選了11個高大的封土堆,逐一刊碑立石,文為三閭大夫之墓,憑添混亂。有人以為,墓雖多,屈原的墓必在這12座中是無疑的。事實果真如此嗎?看來,要揭開屈原自沉地點和墓地之謎,尚需進一步的考證和查實。
D. 湘潭湘水緣公墓和天福陵園各距長沙市區多遠
你好,湘潭湘水緣公墓到長沙市區是61公里左右,望採納
E. 湖南湘水緣長生陵園個業可信嗎
湖南湘水緣長生陵園個業可信嗎?湘水緣,是湖南省民政廳批准建設、經營,湘潭縣民政局直接主管,由湖南湘水緣長生陵園有限公司投巨資建造的大型園林式生態陵園。位於南嶽衡山七十二峰之一靈驗峰和湘江之間的金盤嶺,地處湘潭市近郊楊嘉橋鎮金橋村,距市區8.8公里,到縣城易俗河僅需20分鍾車程,與長沙、株洲一步之遙,湘潭西二環線擦肩而過,交通十分便捷。湘水緣擁有規劃、國土、林業、水利、工商、稅務等部門的齊全證照,為國家、省、市殯協會員單位、湘潭市、縣重點工程項目和「重合同守信用」、「消費者信得過」單位。
請求職者通過應屆畢業生求職網招聘系統應聘本公司的職位,或者通過本公司在應屆畢業生求職網上留下的聯系方式與本公司聯系,本公司不會用手機或者小靈通的方式聯系求職者,也不會在本公司所在地以外地點對求職者進行面試,請知悉。
F. 屈原的墓地在哪裡
以上均有可能。
探知屈原自沉地及墓地
www.HB.xinhuanet.com 2005-03-07 13:23:27
關於屈原自沉地,一般都認為乃長沙汩羅。《水經》雲:「汨水亦謂之羅水」,「汨水又西經羅縣北」,「汨水又西經玉笥山」。注曰:「本羅子國也。故在襄陽宜城縣西,楚文王移之於此。秦立長沙郡,因以為縣。」《湘水注》謂:「汨水又西為屈潭,即汨羅淵也。屈原懷沙自沉於此,故淵潭以屈為名。」東漢王逸說得更為明白:屈原是「效彭咸沉身於淵」。彭咸者,乃顓頊的後世子孫,楚人的祖伯,是個胸懷大志、剛正不阿、不從流俗,而遭遇與屈原有所相似的人,這使屈原對他懷有更深一層的感情,並在作品中屢屢提及,如「願依彭咸之遺則」、「吾將從彭咸之所居」等。彭咸既投汨羅,屈原必當從之。但有學者指出,王逸之說不可信,自宋代朱熹起就已存疑。說屈原投汨羅而死,本賈誼所雲,顯系賈生假地同名有感而吊之,故司馬遷亦沿其說而後傳。今查羅子國,即荊山地區古國的地名,熊姓,楚文王時曾南遷今湖北枝江縣,後又南遷至今湖南的汨羅,秦立長沙郡,羅為縣。考查羅,發現還有一處古地名。《姓名急就篇》雲:羅氏顓頊後,封於羅,子孫國以為氏。春秋時稱房渚,一名防渚,後改為房州,即今湖北房縣,為楚祖先生息之地。屈原所雲「終古故居」、「返故鄉」、「必首丘」即此之謂也。人將死仍不忘其宗祖,且必行其祖先之程而逝,這正是屈原臨終之前的悲切之言,即他將赴古羅水而死。可見,屈原從漢北放逐到江夏,很可能又從江夏回到了羅的「滄浪之淵」,湖北房縣的江湘之淵,祖先顓頊於羅的故地,故屈原回故地而死與理甚合。
至於屈原真墓何在,有一種傳統的說法認為湖南汨羅縣玉笥山上屈子祠西側一華里的烏龜山戰國墓乃是屈原真墓。但也有人否認此說,認為屈原墓在汨羅山。在京廣鐵路汨羅車站以北約五里左右的淚羅江對岸,有一片連綿趄伏的丘陵,名叫汨羅山,山上有屈原墓。明《一統志》載:「屈原墓在汨羅山上,汨羅山即今烈女嶺,在汨水東北。」後人將此山稱烈女嶺。清《一統志》亦載:「屈原墓在汨羅山。」聯系唐杜佑《通典》中「羅江有屈原家」的說法與明清《一統志》的記載是一致的。考古發現還證實,汨羅山是楚人與羅子國人共同的墓地,羅子國與楚國同宗,屈原是楚國人。屈原死後,人們將他的遺體埋葬在與其同宗的羅於國故土——淚羅山上,是有其必然性的。奇怪的是,當時屈原墓競沒有古墓碑,據析這是因為先秦時代沒有樹碑以志墓主的習俗。直至東漢,才有此俗。更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屈原墓共有12座,大小幾乎相等,都是高五六米,底盤約八米,四周環植扁柏、青松。墓前均立一石碑,上面刻著「故楚三閭大夫之墓」,何家為真,無法辨別,這就是所謂的「屈原十二疑冢」。
「十二疑冢」的由來民間有各種傳說。其一是說屈原懷沙自沉於汨羅江後不幸被魚鱉嚙食了一邊頭面,屈原的姐姐便用黃金鑄了半個假頭鑲嵌安葬,為防盜棺,才築起了12座大小相等的疑冢,以亂人耳目。其二是說屈原懷沙自沉後,在楚國老百姓中引起了巨大震動,人們不僅以劃龍舟、吃粽子等方式來悼念屈原,並且狠狠打擊侵入楚國的秦軍,立下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秦軍對此十分害怕,認為是屈原的忠魂不散,非要掘墓毀屍不可。人們為了保護屈原的遺體,於是又築了11個假墳,用來迷惑秦軍。其實,屈原墓的墓碑,樹於唐以前很久,後逐漸泯沒。加之這一帶方圓四華里內,大型封土堆很多,於是便漸漸派生出「十二疑冢」的傳說。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人們又選了11個高大的封土堆,逐一刊碑立石,文為「三閭大夫之墓」,憑添混亂。有人以為,墓雖多,屈原的墓必在這12座中是無疑的。事實果真如此嗎?看來,要揭開屈原自沉地點和墓地之謎,尚需進一步的考證和查實。
G. 長沙瀟湘陵園網站
公司名稱:長沙瀟湘陵園
公司地址:望岳鄉谷峰村
聯系人:黃起
聯系電話:8128358
http://www.hncredit.com/cxzx/cxzxweb/danwei/xxly.html
H. 七年級上冊義務教育人教版歷史的復習資料 注意是人教版的 第一課 我的家在哪裡 四個單元都要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考綱知識點
1、 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2、 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3、 北京人還保持人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
4、 北京人往往幾十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著群居生活,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5、 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6、 北京人已經會使用天然火,還會保存火種。
7、 山頂洞人能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他們已會人工取火,靠採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他們能走到很遠的地方和別的原始人交換生活用品,山頂洞人已用骨針縫制衣服,懂得愛美,他們死後還要埋葬。
8、 山頂洞人生活的集體,是由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氏族,一個氏族有幾十個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9、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
10、 河姆渡原始居民住著干欄式的房子,過著定居生活,他們已經挖掘水井,飼養家畜,會製造陶器,河姆渡原始居民還製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11、 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用磨光的石器和木製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莊稼,他們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粟的國家。半坡居民飼養豬狗等動物,還用骨制箭頭、漁叉、漁鉤等打獵捕魚。
12、 半坡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他們能製造色彩鮮麗的彩陶,陶器上還出現一些刻畫符號,有些學者認為這就是我國早期文字的雛形。
13、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原始居民,陶器有了黑陶,白陶。
14、 距今約四五千年,黃帝部落聯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戰中大敗蚩尤,從此,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成為日後的華夏族。
15、 相傳,黃帝建造宮室,製作衣裳,還教人們挖井,發明舟車,他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繅絲,他的屬下倉頡發明了文字,伶倫編出了樂譜。
16、 原始社會時期,一種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歷史上叫做「禪讓」。
17、 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
18、 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19、 約公元前1600前,湯戰勝桀,夏朝滅亡,商朝建立。
20、 公元前1046年,周商雙方在牧野大戰,商軍倒戈,周軍攻入商都,商紂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史稱西周。
21、 為了鞏固統治(目的),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開發了邊區,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作用)。
22、 公元771年,西周滅亡。
23、 在原始社會未期,我國已經出現青銅器,到了夏朝,青銅器的種類逐漸增多,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
24、 青銅器生產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
25、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26、 夏、商、西周是以農業為主的社會,農牧業已相當發達,後代稱為「五穀「(稻、黍、粟、麥、豆)的農作物,商周時已經齊備。
27、 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們夏、商、周燦爛的青銅文明。
28、 春秋五霸的兩種說法: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文公、楚莊王。
29、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東周」。
30、 春秋,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戰國,因各諸侯國連年相互爭戰而得名。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31、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2、 晉文公整頓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城濮大戰中,晉軍大敗楚軍,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33、 戰國初年,晉國卿大夫中的韓、趙、魏三家,瓜公晉國,稍後齊國大夫四氏,取代原來的國君,並建立田氏齊國,這樣就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並立的局面。
34、 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
35、 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修築的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於人民。
一、商鞅變法:
1、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2、內容——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響:①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②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各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其中最徹底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1)商鞅變法的目的是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使國家變得富強。
2)商鞅變法取得勝利的原因:A:順應了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C:敢於同舊勢力作斗爭。
二、百家爭鳴:
1、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他是春秋時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②教育——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他要求學生按時復習學過的知識,「溫故知新」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D:溫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主張「民貴君輕」的思想,實行「仁政」。反對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再利用。這反映了他的可持續發展觀。
2、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是春秋時期的人,著有《道德經》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並且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具有樸素辨證的思想。
3、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主張改革,提倡法治;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 是孔子說的,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在文化上的貢獻: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我那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軟的舌頭卻還在!」體現了老子的主張。意思是堅硬的東西未必結實,柔可以克剛,體現了他樸素辯證的思想。
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1、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2、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為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四、1、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一)政治——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二)經濟——秦統一後,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四)思想——焚書坑儒
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五)軍事——北築長城、南修靈渠
(1)秦朝統一後,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2、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1)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4)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
秦朝哪些措施對後世產生了影響? 答:1、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3、全國推行郡縣制;4、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5、修築了長城; 6、開鑿了靈渠。
五、評價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封建皇帝。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他建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意了全國的度量衡、貨幣、文字,促進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過:秦始皇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後,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和徭役、嚴酷的法律,給人民帶來了無比的痛苦和極大的災難;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農民起義爆發。
功過相比,秦始皇功大於過。
六、漢武帝的大一統的措施: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2、經濟: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
4、文化: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太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
5、軍事:多次反擊匈奴,取得勝利;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西漢與西域各國的聯系。
6、意義: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護的設置: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說明新疆地區在歷史上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八、絲綢之路:
1、陸地: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引進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從廣東的港口出發,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島。
3、作用:溝通中西交通,促進中國與中亞、西亞和歐洲的經濟文化交流。
4、歷史價值: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富有創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質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有利於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於當今旅遊事業的發展和考古工作的開展。
九、造紙術:
1、中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的麻紙。
2、東漢蔡倫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做原料,改進造紙術,稱「蔡侯紙」。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
十、張衡(東漢)地動儀:世界上最早的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七上P82)
十一、司馬遷與《史記》:生活在漢武帝時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創立了紀傳體的體例;既是一部歷史學著作,又是一部文學著作。
十二、赤壁之戰:
208年,孫權、劉備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輕易南下。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十三、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到達夷洲,加強了內地與台灣地區的聯系。(這是台灣與內地的最早記錄。)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方的統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權:鮮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後孝文帝遷都洛陽。
3、改革的內容——漢化政策:
即:說漢語、改漢姓、穿漢服、通漢婚、用漢律、學漢風。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
十五、數學成就:祖沖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比歐洲早近1000年。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期末練習
一、單項選擇題(把正確答案填在下表中,每題1分,共20分)
1.根據目前考古發掘,我國境內目前已確定的最早人類是
A.北京人 B.藍田人 C.元謀人 D.丁村人
2.傳說時代的治水英雄是
A.堯 B.舜 C.禹 D.鯀
3.戰國時期的孟子屬於
A.儒家 B.法家 C.縱橫家 D.道家
4.海外華人常自稱是「炎黃子孫」是因為
A.中國人善於想像 B.華夏族是由黃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
C.中華民族的銳意進取精神 D.中華民族的團結友愛傳統
5.很多同學平常愛吃米飯,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種植史。請你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判斷,下列哪個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品嘗到香噴噴的米飯
A.北京周口店 B.陝西半坡村
C.山東大汶口 D.浙江河姆渡
6.下列著作中,體現了「依法治國」主張的著作是
A.《莊子》 B.《論語》 C.《韓非子》 D.《道德經》
7.絲綢之路是聞名世界的東西方交通要道,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它開創於
A.戰國 B.秦朝 C.西漢 D.東漢
8.河南省南陽市區有一著名景點——「醫聖祠」,紀念的是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醫學家,
這位醫學家是
A.李時珍 B.張仲景 C.華佗 D.扁鵲
9.下列各項中,不是我國古代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是
A.淝水之戰 B.官渡之戰
C.長平之戰 D.赤壁之戰
10.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於下列哪一朝代
A.商朝 B.夏朝 C.春秋 D.戰國
11.魏晉南北朝時,江南地區得以開發,最主要的因素是
A.南方自然條件優越 B.北人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勞動力
C.南方統治者施行仁政 D.南方生產工具先進
12.下列成語與項羽有關的是
①破釜沉舟 ②四面楚歌 ③背水一戰 ④聞雞起舞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13.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作者是
A.司馬遷 B.司馬光
C.班固 D.班超
14.下列歷史事件不可能被寫入《史記》的是
A.晉楚城濮之戰 B.秦始皇「焚書坑儒」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興」
15.我們的近鄰山東臨沂有著燦爛的人文景觀,城內的「洗硯池」「曬書台」等遺址,
留下了東晉「書聖」的不朽作品。這位書聖是
A.王獻之 B.顧愷之
C.王羲之 D.柳公權
16.青銅器是哪三種金屬的合金?
A.銅、鐵、鉛 B.銅、銀、鉛
C.金、銀、銅 D.銅、錫、鉛
17.下面幾位科學家中,對人類文化傳播貢獻最大的是
A.祖沖之 B.蔡倫 C.賈思勰 D.顧愷之
18.三國時期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數民族關系,加速西南地區開發的著名人物是
A.曹操 B.周瑜 C.諸葛亮 D.孫權
19.「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語出
A.司馬遷 B.曹操 C.曹丕 D.曹植
20.佛教傳入我國後,很快受到封建統治者的積極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A.一些封建貴族信奉佛教
B.虔誠地信佛,來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對我國文化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D.對封建國家統治人民有利
二、非選擇題(每小題10分 共30分)
21、在中國古代的帝王中,有許多位帝王為中國歷史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產生巨大影響。以下二位就是其中的代表。
秦始皇 漢武帝
回答下列問題:
(1)列舉秦始皇為中國歷史發展所做出巨大貢獻?(3分)
(2)列舉漢武帝為中國歷史發展所做出巨大貢獻?(3分)
(3)以上兩位人物中,你更欣賞誰?說一說你的理由。(字數50字左右,4分)
2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二:經濟上推行均田制,使游牧為主的鮮卑族變為農民;政治上遷都洛陽、實行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設立三長制,採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文化和風俗習慣上全面接受漢族先進文化,移風易俗。
回答下列問題:
(1)材料一出自歷史上哪次改革?這次改革的作用是什麼?(4分)
(2)材料二出自歷史上哪次改革?這次改革的作用是什麼?(4分)
(3)這兩次改革有何相同點?請任寫出一點。(2分)
23、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蝟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諸葛亮
材料二:今操已擁有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果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諸葛亮
回答下列問題:
(1)材料一中的「亂世」指的是什麼?「先帝」指的是誰?(2分)
(2)寫出描述劉備多次拜訪諸葛亮這一史實的成語。(1分)
(3)材料二中的「天子」指的是誰?從材料看,諸葛亮給劉備提出了什麼建議?這個建議是否正確?舉例說明。(4分)
(4)小亮同學是個三國迷,他很想利用假期時間多了解三國史,請你告訴他通過哪些途徑去了解這部分歷史?(至少寫出三點,共3分)
初一歷史參考答案
一、選擇
1-5CCABD 6-10CCBCA 11-15BAADC 16-20DBCBD
二非選擇題:
21、秦始皇:建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統一貨幣、修建長城等;漢武帝:在位時期西漢處於鼎盛時期,建立大一統國家、派衛青等大敗匈奴、廢半兩錢,鑄造五銖錢、治理黃河等等;本小問為開放題,言之有理即可。
22、商鞅變法,作用是為秦滅六國,建立統一國家奠定了經濟基礎;孝文帝改革;作用是鞏固了政權,加速了民族大融合;兩次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結果都取得了成功等等。
23、東漢末年 劉備;三顧茅廬;漢獻帝 劉備與孫權聯合抗曹 正確 赤壁之戰;查閱書籍 詢問歷史教師 參觀歷史博物館 實地參觀考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