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提存的效力包括哪些方面
(一)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的效力
自提存之日起,債務人的債務歸於消滅。《提存公證規則》第17條後段規定:「提存之債從提存之日即告清償」。提存物在提存期間所產生的孳息歸提存受領人所有。提存人取回提存物的,孳息歸提存人所有(《合同法》第103條、《提存公證規則》第22條第1款)。
提存的不動產或其他物品的收益,除用於維護費用外,剩餘部分應當存入提存賬戶(《提存公證規則》第22條第4款)。
標的物提存使債權得到清償,標的物所有權轉移給債權人,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也轉移歸債權人負擔(《合同法》第103條)。但因提存部門過錯造成毀損、滅失的,提存部門負有賠償責任(《提存公證規則)第27條第2款)。
(二)提存人與提存部門之間的效力
提存部門有保管提存標的物的權利和義務。提存部門應當採取適當的方法妥善保管提存標的物,以防毀損、變質或滅失。對不宜保存的,提存受領人到期不領取或超過保管期限的提存物品,提存部門可以拍賣,保存其價款。下列物品的保管期限為6個月:(1)不適於長期保管或長期保管將損害其價值的;(2)6個月的保管費用超過物品價值5%的(《提存公證規則》第19條、第20條)。
提存的存款單、有價證券、獎券需要領息、承兌、領獎的,提存部門應當代為承兌或領取,所獲得的本金和孳息在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按不損害提存受領人利益的原則處理。無法按原用途使用的,應以貨幣形式存入提存帳戶。定期存款到期的,原則上按原期限將本金和利息一並轉存。股息紅利除用於支付有關的費用,剩餘部分應當存入提存專用賬戶(《提存公證規則》第22條第2款、第3款)。
提存人可以憑人民法院生效的判決、裁定或提存之債已經清償的公證證明取回提存物。提存受領人以書面形式向公證處表示拋棄提存受領權的,提存人得取回提存物。提存人取回提存物的,視為未提存,因此產生的費用由提存人承擔。提存人未支付提存費用前,提存部門有權留置價值相當的提存標的(《提存公證規則》第26條)。
(三)債權人與提存部門之間的效力
債權人可以隨時領取提存物,但債權人對債務人負有到期債務的,在債權人未履行債務或者提供擔保之前,提存部門根據債務人的要求應當拒絕其領取提存物。債權人領取提存物的權利,自提存之日起5年內不行使而消滅,提存物扣除提存費用後歸國家所有(《合同法》第104條)。
提存受領人領取提存標的物時,應提供身份證明、提存通知書或公告,以及有關債權的證明,並承擔因提存所支出的費用。提存受領人負有對待給付義務的,應提供履行對待給付義務的證明。委託他人代領的,還應提供有效的授權委託書。由其繼承人領取的,應當提交繼承公證書或其他有效的法律文書(《提存公證規則》第23條)。
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提存費用由提存受領人承擔(《合同法》第103條後段)。提存費用包括:提存公證費、公告費、郵電費、保管費、評估鑒定費、代管費、拍賣變賣費、保險費以及為保管、處理所花費用、運輸提存標的物所支出的其他費用。提存受領人未支付提存費用前,公證處有權留置價值相當的提存標的物(《提存公證規則》第25條)。提存部門不得挪用提存標的,提存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挪用提存標的,除應負擔相應的責任外,對直接責任人員要追究行政責任或刑事責任(《提存公證規則》第27條第1款)。
提存部門未按法定或者當事人約定條件給付提存標的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提存部門負有連帶賠償責任
㈡ 提存的年限是五年還是二十年為什麼答案有的是五年有的是二十年
職工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可申請提取住房公積金賬戶全部余額,並注銷個人住房公積金賬戶:
離、退休的;
農業戶籍職工男滿60周歲、女滿55周歲的;
到國外、港、澳、台地區定居的;
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大部分喪失勞動能力或重度殘疾(一級或二級殘疾)並與單位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的;
領取失業保險金的;
被判處刑罰、戶口遷出本市、非本市戶口職工與所在單位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的;
住房公積金賬戶轉入集中封存戶滿兩年或與原單位終止勞動關系滿兩年的;
到本市行政區域外工作並在當地建立和繳存住房公積金的。
㈢ 合同中的"提存"是什麼意思
簡單說就是對方不接受或者無法接收時,向有關機關(大部分是公安局的分支機構)提存,就是保管,交保管費。現實意義不大,因為「有關機關」只接收自己喜歡的東西,不喜歡的不接收提存。
提存,是指債權人沒有正當理由而拒絕接受履行,或者無從查找債權人而無法履行時,債務人按照法律規定將標的物提交有關部門保存待領。
1.提存的原因
根據合同法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難以履行債務的,債務人可以將標的物提存:
(1)債權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受領的。債權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受領標的物,是指債權人有義務受領標的物的給付但又無正當理由而拒絕受領標的物。受領標的物既是債權人的權利,也是其應盡的義務。債權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受領標的物,屬於債權人違約。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債務人適當履行,也因債權人的拒絕受領而達不到還債的目的,令債務人無限期地等待下去而給其造成不應有的損害。因此,在拒絕受領後,只有允許債務人提存才是兼顧債務人與債權人雙方利益的最佳途徑與措施。
(2)債權人下落不明的。債權人下落不明包括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債權人不清,地址不詳;二是債權人失蹤(宣告失蹤),其繼承人不清。第一種情況,不僅指債權人本人不清,地址不詳,也應包括債權人的代理人不清、地址不詳,否則,債務人可以向債權人的代理人履行債務。第二種情況應增加債權人失蹤、尚無代管人一項,因為有財產代管人,債務人就可向該代管人給付。
(3)債權人死亡(或消失)或者喪失行為能而未確定繼承人或者監護人或者繼受人的。
(4)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例如,債權人遲延受領標的物、債權人不在債務履行地又不能到履行地受領、債權人不清、債權人地址不詳等。
2.提存的標的物
提存的標的,為債務人依債務的規定應當給付之標的物。提存應依債務的本旨為之,否則不生消滅債務的效力。因此,債務人為提存時,不得以不相符的標的物交付提存機關。
提存的標的物,以適宜於提存者為限。作為提存標的之物,特定物或種類物均可,但應限於動產,《提存公證規則》第七條規定有如下幾種:貨幣;有價證券、票據、提單、權利證書;貴重物品;擔保物(金)或其替代物;其他適宜提存的標的物。
如果標的物不適於提存或者提存費用過高的,債務人依法可以拍賣或者變賣標的物,提存所得的價款。
3.提存的條件
按《提存公證規則》第十三條等條款的規定,提存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1)提存人具有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所謂提存人,是指為履行清償義務或擔保義務而向公證處申請提存的人(《提存公證規則》第二條)。由於提存為一種法律行為,因此需要提存人為提存時具有行為能力。因法律行為的有效要件之一是意思表示真實,故提存人為提存的意思表示應該真實,提存方為有效。
(2)提存之債真實、合法。先有真實、合法的債存在,才可能有提存問題;不存在債的關系,就不產生提存問題,所以要求提存之債真實、合法。
(3)存在提存的原因,存在適宜提存的標的物。
(4)提存標的與債的標的相符。提存仍然屬於履行債務,因而,提存的標的必須與債的標的相符,否則就是違約,而非提存。《提存公證規則》第十三條第二款規定:「提存標的與債的標的不符或在提存時難以判明兩者是否相符的,公證處應告知提存人,如提存受領人因此原因拒絕受領提存物,則不能產生提存的效力。提存人仍要求提存的,公證處可以辦理提存公證,並記載上述條件。」
4.提存的通知與公告
根據合同法之規定:標的物提存後,除債權人下落不明的以外,債務人應當及時通知債權人或者債權人的繼承人、監護人。
《提存公證規則》第十八條規定:「提存人應將提存事實及時通知提存受領人。以清償為目的的提存或提存人通知有困難的,公證處應自提存之日起七日內,以書面形式通知提存受領人,告知其領取提存物的時間、期限、地點、方法。提存受領人不清或下落不明、地址不詳無法送達通知的,公證處應自提存之日起六十日內,以公告方式通知。公告應刊登在國家或債權人在國內住所地的法制報刊上,公告應在一個月內在同一報刊刊登三次。」
5.提存的效力
(1)提存對債務人的效力。債務人或其他得為清償之人將債的標的物提存之後,不論債權人受領與否,依法均生債務消滅的效力。債權人對債務人負有到期債務的,在債權人未履行債務或者提供擔保之前,提存部門根據債務人的要求應當拒絕其領取提存物。
(2)提存對債權人的效力。債權人領取提存物的權利,自提存之日起五年內不行使而消滅,提存物扣除提存費用後歸國家所有。根據《提存證據規則》,下列物品的保管期限為六個月:不適於長期保管或長期保管將損害價值的;六個月的保管費用超過物品價值5%的。
在提存期間,債權人可以隨時提取提存物。標的物提存後毀損、滅失的風險由債權人承擔。提存期間,標的物的孳息歸債權人所有。提存費用由債權人負擔。
(3)提存對提存機關的效力。提存機關對提存人提存的標的物進行審查後,決定是否予以提存。如果予以提存,應妥善保管提存物,並且在債權人合法受領時交付提存物。
㈣ 什麼是提存,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提存
為了及時解決債務糾紛,更好地平衡債權人和債務人雙方的利益沖突,保證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我國《合同法》規定了提存制度。
一、什麼情況下可以適用提存
1、債權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受領。
債權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受領,指在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間,債務人提出履行債務的請求,債權人能夠接受履行,卻無理由的不予受領。構成拒絕受領的正當理由可以是:
(1)債權人受到了不可抗力的影響。
(2)債權人遇到了難以克服的意外情況,無法受領。比如得了傳染病入院治療,又無可代為受領人。
(3)債務人交付的標的物存在嚴重質量問題,甚至與合同約定根本不符。
(4)債務人遲延交付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5)合同被解除、被確認無效等等。
如果債權人拒絕受領提出了正當理由,債務人不能將標的物提存。以下情況不能認為是債權人拒絕受領:
(1)債務履行期間債務人沒有提出履行請求。
(2)債務履行期限沒有屆至,債務人提前履行債務,債權人沒有接受履行。
2、債權人下落不明。
所謂下落不明,指債權人離開自己的住所或者變更住所,在合理期間經多方查找仍無下落。債權人下落不明,債務人無法給付,為消滅債權債務關系,債務人可以將標的物提存。
3、債權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而未確定繼承人或者監護人。
《民法通則》規定:「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同時規定,民事法律行為的行為人應當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無效。債權人死亡,不能接受履行。債權人喪失民事行為能力,也不能接受履行。《憲法》規定:「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的繼承權。」《民法通則》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按照《憲法》和《民法通則》,債權人死亡,可以由其繼承人享有債權;債權人喪失行為能力應當由其監護人代理行使債權,但是如果債權人的繼承人和監護人沒有確定,債務就不能因履行而消滅,為此,可以將標的物提存以終止合同。
4、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法律對提存問題有規定的,應當依照法律規定。
比如,《擔保法》第四十九條規定:抵押人轉讓抵押物所得的價款,應當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所擔保的債權或者向與抵押權人約定的第三人提存。第七十條規定:「質物有損壞或者價值明顯減少的可能,足以危害質權人權利的,質權人可以要求出質人提供相應的擔保。出質人不提供的,質權人拍賣或者變賣質物,並與出質人協議將拍賣或者變賣所得的價款用於提前清償所擔保的債權或者向與出質人約定的第三人提存。」
二、適用提存的情形有哪些
1、根據《合同法》第一百零一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難以履行債務的,債務人可以將標的物提存:
(1)債權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受領;
(2)債權人下落不明;
(3)債權人死亡未確定繼承人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未確定監護人;
(4)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標的物不適於提存或者提存費用過高的,債務人依法可以拍賣或者變賣標的物,提存所得的價款。
2、標的物提存後,除債權人下落不明的以外,債務人應當及時通知債權人或者債權人的繼承人、監護人。
3、根據《合同法》第一百零四條規定,債權人可以隨時領取提存物,但債權人對債務人負有到期債務的,在債權人未履行債務或者提供擔保之前,提存部門根據債務人的要求應當拒絕其領取提存物。
債權人領取提存物的權利,自提存之日起五年內不行使而消滅,提存物扣除提存費用後歸國家所有。
㈤ 履行債務期限已過,對方不來領取,可以辦理公證提存嗎
可以,帶到相關材料和款項去當地公證處辦理
㈥ 民法里合同終止的其中一項提存是什麼意思要通俗易懂的,理論的我看不懂
簡單的說,就是你要履行合同,但是對方不接受你的履行。你又沒辦法把貨在消化掉,就直接把貨拉到一個專門的提存機關,不管管你的那個合同對方要不要貨,就視為你已經交貨了。
給你舉個例子吧,我在濟南你在廣州,你買我的機器設備。我千里迢迢按照約定把貨拉過去了,你卻拒不接受。我在拉回來就陪大了,所以就把貨交給法定的提存機關,這樣就算我履行合同把貨交給你了。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㈦ 關於已過約定期限還款的債務人能否提存的問題
一、公證處能否辦理提存公證?
當然可以。我國《合同法》有規定,對於債權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受領標的物,或者下落不明的,債務人可以將標的物提存。
《合同法》第一百零一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難以履行債務的,債務人可以將標的物提存:
(1)債權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受領者;
(2)債權人下落不明;
(3)債權人死亡未確定繼承人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未確定監護人;
(4)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二、主合同效力問題
主合同的效力繼續存在,不會因為租金上漲、提存以及債權人的躲避而受影響。因為你們簽訂的是三年的合同,合同未到期,除雙方協商一致,任何一方不得隨意更改。
三、公證處辦理了該公證所承擔的責任。
標的物提存後,債務人的責任消滅。公證處應出具公證書,妥善保管標的物,通知受領人提取提存物。
附
《提存公證規則》:
第三條
以清償為目的的提存公證具有債的消滅和債之標的物風險責任轉移的法律效力。
以擔保為目的的提存公證具有保證債務履行和替代其他擔保形式的法律效力。
不符合法定條件的提存或提存人取回提存標的的,不具有提存公證的法律效力。
第五條
債務清償期限屆至,有下列情況之一使債務人無法按時給付的,公證處可以根據債務人申請依法辦理提存:
(一)債權人無正當理由拒絕或延遲受領債之標的的;
(二)債權人不在債務履行地又不能到履行地受領的;
(三)債權人不清、地址不詳,或失蹤、死亡(消滅)其繼承人不清,或無行為能力其法定代理人不清的。
第八條
公證處應當在指定銀行設立提存帳戶,並置備保管有價證券、貴重物品的專用設備或租用銀行的保險箱。
第十六條
提存貨幣的,以現金、支票交付公證處的日期或提存款劃入公證處提存帳戶的日期為提存日期。
第十七條
公證處應當從提存之日起三日內出具提存公證書。提存之債從提存之日即告清償。
第十八條
提存人應將提存事實及時通知提存受領人。
以清償為目的的提存或提存人通知有困難的,公證處應自提存之日起七日內,以書面形式通知提存受領人,告知其領取提存物的時間、期限、地點、方法。
提存受領人不清或下落不明、地址不詳無法送達通知的,公證處應自提存之日起六十日內,以公告方式通知。公告應刊登在國家或債權人在國內住所地的法制報刊上,公告應在一個月內在同一報刊刊登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