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蒙古包的介紹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適於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捆綁而成,其頂部用"烏耐"作支架並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烏日何",可通風、採光,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
② 草原蒙古包舊了怎麼辦
正宗氈子一兩百年都沒問題的,現在的夠嗆了。換一個吧
③ 蒙古包能用幾年
蒙古包最外層的那層布很重要,最好的就是大化帆布的,還有牛津布。他們的價格也不相同,像帆布的最少可以用6年以上,牛津布就不可,牛津布最多用2年。
④ 蒙古包相對與平常房子有何區別能給我一些蒙古包的資料嗎
蒙古包,蒙舌語稱「蒙古勒格日」,意為蒙古房子。在遼闊的三北邊陲,從西部阿爾泰的雪峰,到東部興安嶺的綠林。從北部的貝加爾湖到南部的萬里長城。都曾經是北方游牧民族縱馬征戰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適合這種生活方式的居室就是蒙古包。所以有時也把蒙古民族稱為「氈帳之民」,蒙古包或稱穹廬、氈帳。《史記·匈奴列傳》中有「匈奴父子乃同穹廬而卧」的記載。隋·唐道衡在詠王昭君的樂府詩中,亦有「皮裘氈帳亦開顏」的句子。清《黑龍江外記》:「『穹廬』國語(即滿語)曰『蒙古博』,俗讀『博』為『包」』。漢語即是音譯,又是意譯。
1、早期的蒙古包有兩種。一種是載於車上可以移動的蒙古包。另一種是能夠拆卸、直接搭在草地上的蒙古包。載於車上的蒙古包大小不一,小的載在車上,一頭牛或一匹馬就能拉走,而大的則需多頭牲畜拉載。
蒙古人在尋找適合自己生活居室的時候,經過千百年來的摸索,終於在窩棚的基礎上形成了適用於四季游牧搬遷和抵禦北方高原寒冷氣候的住宅,找到了蒙古包這種能夠經受大自然考驗的居住形式。
2、蒙古包的特點
(1)適合自然環境
蒙古包以圓形為總風格,無棱無角,呈流線形。包頂為拱形,其承受力最強,包身近似圓柱形,上下形成一個強固的整體。因此,草原上的沙暴和風雪,不會使蒙古包陷於滅頂之災。搭蓋堅固的蒙古包,可以經受冬春的十級大風,由於包頂是圓的存不住水,下雨落雪的時候,把蒙古包的頂氈蓋上,它就形成了一個球狀封閉體。因此它還能經得住草原上的大雨。連續幾天幾夜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卻安然無恙,再大的雨也不會漏進包里。
蒙古包冬暖夏涼。蒙古地方自古奇寒,「三九的嚴寒,會凍裂三歲牛的犄角」。然而蒙古人世世代代居住的蒙古包,沒聽說凍壞一個人的,因為其一,包里有火,牧區有的是牛羊糞,只要火一生起來,立刻熱浪撲面。其二,冬天氈包外面加厚,裡面又綁一層氈子,隔風性能較好。其三,睡覺的時候,把家裡燒暖,把套瑙蓋上,門堵嚴,蓋上羊皮被、皮袍,怎麼會冷呢?其四,還可以在包里盤座暖炕,從外面燒火。如果包內熱的厲害,還可以通過頂氈調解;在驕陽似火的夏天,在視野遼闊的高地搭上氈包,人坐其中飲酒唱歌,真是花香襲人,涼風撲面,奶油飄香,不啻仙宮帝闕。因為蒙古包形似球體,以白色為主色調,有較好的反光作用。其背面可以開天窗,還可以把圍氈邊撩起來,使其八面來風,如坐涼亭。尤其適合製做奶食品,因為不會酸得過勁。現在有的蒙古包已不住人,夏天專門用來做奶食品。
(2)適應游牧生涯
搭蓋迅速:搭蓋蒙古包不必嚴格擇址,只要周圍水草好就行。蒙古包是一種組合房屋,各個部件都是單獨的,搭蓋時不用很多人參加,二人足可。到一個新地方以後,把它們從車上卸下來,只需生著火熬好奶茶的時間,一座蒙古包就搭起來了。熬茶時還是野炊,到了
喝茶的時候,已經坐在蒙古包里了。
拆卸容易:拆卸蒙古包,比搭蓋還容易許多。兩個人拆卸只需十幾分鍾。圍繩、帶子都是活扣,很容易解開。帶子一解開,氈子和架木就自動分離。哈那、烏尼、套套瑙都是分根分片的,很快就可以拆卸開並折疊起來。
裝載搬遷輕便:蒙古包以木、氈為基本材料,不用金屬、磚、瓦、水泥等,同時又是由各部件組裝而成,所拆卸的任何一件都不重,一個女人就可以舉起來放到車上。
維修方便:蒙古包所用的材料無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哪個部件壞了、舊了就可以把它換掉。蒙古包可以擴大,也可以縮小。不過在心理和習慣上,蒙古人不喜歡縮小。有「與其縮小氈房,不如縮小肚子」之說。
3、蒙古包的組成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氈(覆蓋物)、繩帶三大部分組成。
(1)架木
蒙古包的整體框架是木質結構,由套瑙、烏尼、哈那、門組成。
套瑙為架木的首腦,是蒙古包的天窗,套瑙的大小決定烏尼的長短、數量。套瑙為圓拱形,如撐開的傘,一般由三個規格有序的圓形木環和四個弧形木樑組合而成,最大的圓木環外側,鑿有方形插口。
烏尼通譯為椽子,是連接套瑙和哈那的木桿,木桿長約為套瑙直徑的1.5倍,上端較細,下端較粗。上端插入套瑙環形木的方口,下端穿有孔眼,與哈那的孔眼一致,用繩與哈那連接。
哈那是以柳木條用皮繩縫編成菱形網眼的網片。將若干哈那連結,形成一個圓形柵框,就是蒙古包的牆壁。蒙古包的大小,一般由哈那的多少而定。普通蒙古包,多為四、五、六個哈那,也有八、十個哈那的大蒙古包。哈那有三個神奇的特性:其一是它的伸縮性,高低
大小可以相對調節,不像套瑙、烏尼那樣尺寸固定。其二是它有巨大的支撐力。哈那頭均勻地承受了烏尼傳來的重力以後,通過網眼分散和均攤下來,傳到哈那腿上。這就是為什麼指頭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壓力的奧妙所在了。其三是外形美觀。製做哈那的木頭一
般用紅柳,輕而不折,打釘眼不裂,受潮不變形,粗細一樣,高矮相等,網眼大小一致。這樣做成的氈包不僅符合力學要求,外形也勻稱美觀。
門,蒙古語稱作「哈拉嘎」。由門框、門檻和門楣組成,門框與哈那高度相等,門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門不能太高,一般高約三尺五寸左右,寬約二尺五、六寸,人得彎著腰才能進去。門朝南或東南方向,可避西北風。冬季門一般是雙層的,兩扇里門叫風門,向兩邊
開。外門為單扇門,從左向右開,叫封閉門。此外門簾(蒙古語稱「烏德」)也是蒙古包的組成部分。蒙古包通常用兩種門簾:一種是用氈子製做的,四邊納雙邊,有各種花紋。一般多為白色,藍邊,也有紅邊的,上邊吊掛在門頭上。另一種是用蘆葦或白柳條做成,一般在夏季使用。
(2)苫氈
苫氈由頂氈、頂棚、圍氈、外罩、氈牆根、氈幕等組成。蒙古包的苫氈夏季蓋一層,春、秋季節蓋兩層,寒冷的冬季則蓋三層,並在裡面掛簾子。套瑙上蓋的氈子叫頂氈,蒙古語稱「額入和」,是蓋住套瑙的正方形氈子,四周都有扣繩,夜間壓蓋,成正方形,白天揭開一半,變成三角形。它有調節空氣新舊,包中冷暖,光線強弱的作用。頂氈亦稱氈包之帽、頂飾,素來看重。拆卸氈包時最先拿掉的就是頂氈,要放得離人腳遠遠的,防止踐踏和跨越。由於它苫蓋處於最高位置的套瑙,煙火所出,故重視之。遷徙時,和佛像放在一起,走在車乘的最前面。
(3)帶子和毛繩
帶子和毛繩(圍繩、壓繩、捆繩、墜繩等)這些東西雖然零碎,卻起著很大作用;保持蒙古包的形狀;防止哈那向外炸開;使頂棚、圍氈不至下滑,在風中掀不起來。總之,對保持蒙古包的穩定和延長壽命都有很大關系。
蒙古包的搭蓋較簡單,先選擇位置,略加修整地面後將整個框架固定好,然後用毛氈圍好,再用毛繩拴繞即可。
蒙古包上的民族圖案較多,其裝飾主要在套瑙、額人和、圍氈和門簾上。常常以犄紋、回紋、卷字紋及其他各種引人注目的民族圖案裝飾。
蒙古包充分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審美文化。蒙古包的色澤潔白,整個形體為圓狀,套瑙與烏尼連接,呈日月射光狀,是蒙古族尚圓、尚日月的審美心理表現。
4、蒙古包里物品的陳設
蒙古包的內部陳設也別具特色。各種物品大致都有固定的位置,正中央為爐灶,即火撐。火撐在一個家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火是一個家庭存在和延續的重要標志,是一個家庭興旺繁榮的象徵。
蒙古包的西北側是供奉神象、佛龕、祖先的地方。因為蒙古族一直以西北為尊,古代的神物一直供奉在西北。解放後,經過無神論的教育及廣大牧民文化素質的提高,觀念的更新,現在包內的供奉者大多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收音機、電視機等。依次往西南主要是擺放男人們放牧、狩獵的用具。如馬鞍、馬鞭、弓箭、獵槍等。蒙古包北面放置被桌,緊挨被桌的東北方,是放置女人的箱子的地方,東面擺放繪有各種圖案的豎櫃,盛裝碗盞、鍋灶、勺子、茶、奶、傢具等。東南側放置炊具、奶具等。
5、蒙古包內的座次、坐法和下榻就寢
自古以來,蒙古人對於坐包就有清楚的劃分。很古的時候,男人坐西面,女人坐在東面。當時在東面是尊位。古代蒙古人有過一個母權制的氏族社會時代。那時的人崇拜太陽,把太陽升起的方向看得特別神聖。因此把東方讓給了占統治地位的女性。當社會發展到父權時代,又把西方當成尊位。這樣雖然男女的座位沒變,尊卑關系實際已顛倒過來。家中的男人們,按照輩份高低,歲數大小在西面由上(北)向下(南)排坐。東面的女人也如此類推。北面和南面又有特殊的劃分:氈包的正北喚作金地,為一家之主的座位,即使是自己的子弟,也不能坐於正北或西北。只有當他成為一家之主或建立新家的時候,才能繼承或取代父親的座位。如父親年事已高,就要把家裡的權力交給已經成家的兒子,讓其坐在正面(北面),自己坐在西北面。如果父親早逝,兒子不論大小,母親也要讓他坐於正面。蒙古包的門口處一般情況是不坐人的,尤其是客人,只是有時家裡人多,孩子們可暫時坐在那裡。
客人在蒙古包的座次,與上面家裡人的坐法相同。普通客人和年輕人不能越過套瑙橫木以北,長者則一定越過橫木以北就坐。主人如請上座的話,則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客人要坐到西北或正北。不過一般不要坐在西北面佛桌或箱子的前面、灶火的上頭等地方,表示尊重那家的神佛、祖先、香火、門庭。女性來客從東面繞過灶火坐於東北面。東面一般留給女主人燒火做飯用。客人在包中分東西落座的時候,要按年齡大小,出身尊卑、親戚遠近等,從上往下依次排列。
民間格言說:「不學書也要學坐」。在蒙古包中如何就坐,歷來被看作是學問和大事。不論什麼客人,來到別人家一定要單腿盤坐。包西就座者,應屈左膝;包東就座者,應屈右膝。不僅客人要這樣坐,主人看見客人進來以後,也要採取這一坐姿,坐於迎客的座位上,以不彼此尊重。女人在客人面前,多採取一蹲一跪的姿勢,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和友好。蒙古人平日在自家睡覺,主人同他妻子睡北面,家中長者睡西面。如果睡不開,需要在東面睡的話,一般讓女人睡,客人來了以後,要把最好的地方(北面或西面)讓給他們睡。
就寢時不論客人和家人,不能將腳伸向佛像、灶火。睡在西面的人頭朝北,睡在北面的人頭朝西,睡在東面的人頭朝北。睡時,須給來客專門鋪新氈,准備好枕頭被褥,請客人人睡。來客、長者、主人睡下以後,其餘家庭人員才擇隙而寢,不得先於客人而睡。
⑤ 一個蒙古包有多大
蒙古包是圓的,這個根據圓的面積就可以算出蒙古包的面積,具體還要看直徑,寧泊蒙古包3-15米都有,在阿里上可以找到
⑥ 關於蒙古包的資料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種呈圓形尖頂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柵、撐桿、包門、頂圈、襯氈、套氈及皮繩,鬃繩等部件構成。木柵蒙語稱「哈納」,是用長約2米的細木桿相互交叉編扎而成的網片,可以伸縮,幾張網片和包門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圓形的牆架,大約60根被稱作「烏尼」的撐桿和頂圈插結則構成了蒙古包頂部的傘形骨架。
牧民們用皮繩、鬢繩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一起,然後內 外鋪掛上用羊毛編織成的氈子加以封閉,一個精美觀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可以說是用最簡潔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藝完成的一種極富表現力的創造。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 的地氈,擺上傢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 一些傢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 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 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 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 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6)蒙古包使用年限擴展閱讀
很多世紀以來,蒙古包就是蒙古這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徵物。正如丹麥著名探險家亨寧·哈士倫所說:「蒙古包神聖的火焰是家庭與部落生活的中心。傳統就是在這里產生的。那些圍繞在蒙古包周圍的,有著部落最古老和基本特徵的語言和氛圍被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成為溝通古與今的橋梁。」
進入近代,國際上對蒙古包的研究比較活躍。中國人類學家吳文藻先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到錫林郭勒盟考察蒙古包並發表考察報告《蒙古包》,他在報告中寫道:「蒙古包是蒙古族人物質文化中最顯著的特徵。可以說,明白了蒙古包的一切,便是明白了一般蒙古族人的現實生活。」這句話精闢地指出了蒙古包在游牧人生活中佔有的重要地位。
當代的學者,如內蒙古的嘎林達爾,蒙古國的麥達爾、達力蘇榮、沙日佈道爾吉等均出版了研究蒙古包的專著,其中麥達爾、達力蘇榮合著的《蒙古包》一書結合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民俗學、建築學等多學科知識,對蒙古包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學者郭雨橋撰寫的《細說蒙古包》,為中國最詳備的蒙古包專著。
⑦ 蒙古包可以長期居住嗎
應該可以吧,但是游牧民族是逐水草而居的。
⑧ 怎樣介紹蒙古包的具體情況
蒙古包以圓形為總風格,無棱無角,呈流線形。包頂為拱形,其承受力最強,包身近似圓柱形,上下形成一個強固的整體。因此,草原上的沙暴和風雪,不會使蒙古包陷於滅頂之災。搭蓋堅固的蒙古包,可以經受冬春的十級大風,由於包頂是圓的存不住水,下雨落雪的時候,把蒙古包的頂氈蓋上,它就形成了一個球狀封閉體。因此它還能經得住草原上的大雨。連續幾天幾夜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卻安然無恙,再大的雨也不會漏進包里。 蒙古包按哈那多少區分規格。哈那是包氈壁的木製骨架,一組為一個哈那。有十個哈那、八個哈那、六個哈那、四個哈那之分。牧戶根據家庭人口、生活狀況調劑使用。盡管蒙古包的質量、裝飾各有差別,但總體結構都是一樣的。
蒙古包的外用品,包括紅氈頂 、氈頂扶柄、扣繩、氈頂、細繩、捆繩 、氈牆、帶子、門、門簾等。
紅氈頂,蒙古語稱「額如各和」,方形,四角各對南北東西。房間正中和天窗架的中心對著紅氈頂中心。用粗毛繩做邊,頂面也用粗毛繩軋雲頭圖案,修飾縫紉。紅氈頂用於調節屋內氣溫,夜間壓頂,早晨揭開。紅氈頂的四邊各有粗毛扣繩,北和西東壓著天窗外邊套的花邊。上有哈那帶子作壓蓋和揭拉時使用。紅氈頂有扶柄。用三尺長 優良木料製成,系在紅氈頂南邊粗毛扣繩上,作固定之用。
椽子和哈那用扣繩扣緊。
屋頂用扎有雲頭圖案的氈子裝飾。
氈頂子是天窗架的蓋,用氈子或蘆葦縫成,以適應四季氣候變化。氈頂用青布寬沿邊、軋雲頭圖案。用蘆葦縫制的叫蘆葦頂子。冬季防雪,夏季防雨。
帶子,是捆紮氈牆的粗毛扁繩,分兩行拉緊氈牆。
門,蒙古包的門,冬季作雙重。里門對開,稱為風門;外門一扇,在右側安扭,叫封閉門。門簾分兩種,一種是氈子做的,上有精製裝飾圖案,是冬季用的,另一種蘆葦或柳條做的,夏季使用。
蒙古包內常用物品,有牆帷子,從西牆順著北牆到東牆圍起來。顏色是白色以外的任一種色布。
================================================== ===============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頂上和四周以一至兩層厚氈覆蓋。普通蒙古包,頂高100-150尺,圍牆高約50尺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包內四大結構為:哈那(即蒙古包圍牆支架)、天窗(蒙語「套腦」)、椽子和門。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區分大小,通常分為40個、60個、80個、100個和120個哈那。120個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見的,面積可達6000多平方米,遠看如同一座城堡。過去幾十個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壯觀。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納20個人。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600毫米左右,用條木編圍砌蓋;游牧區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克等族牧民游牧時也居住蒙古包。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傢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40峰駱駝或10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20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氈、繩帶三大部分組成。製作不用水泥、土坯、磚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謂建築史上的奇觀,游牧民族的一大貢獻。
1.蒙古包的架木: 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烏尼、哈那、門檻。
(1) 套瑙
蒙古包的套瑙分聯結式和插椽式兩種。要求木質要好,一般用檀木或榆木製作。兩種套瑙的區別在於:聯結式套瑙的橫木是分開的,插椽式套瑙不分。聯結式套瑙有三個圈,外面的圈
上有許多伸出的小木條,用來連接烏尼。這種套瑙和烏尼是連在一起的。因為能一分為二,駱駝運起來十分方便。
(2) 烏尼
烏尼通譯為椽子,是蒙古包的肩,上聯套瑙,下接哈納。其長短大小粗細要整齊劃一,木質要求一樣,長短由套瑙來決定,其數量,也要隨套瑙改變。這樣蒙古包才能肩齊,能圓。 烏尼為細長的木棍,橢圓或圓形。上端要插入或聯結套瑙,頭一定要光滑稍彎曲,否則造出的氈包容易偏斜傾倒。下端有繩扣,以便於哈那頭套在一起。粗細以哈那決定,一般卡在哈那頭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齊為准。烏尼一般由松木或紅柳木製作。
(3) 哈那
哈那承套瑙、烏尼,定氈包大小,最少有四個,數量多少由套瑙大小決定。 哈那有三個神奇的特性:
其一,是它的伸縮性。高低大小可以相對調節,不像套瑙、烏尼那樣尺寸固定。一般習慣上說多少個頭、多少個皮釘的哈那,不說幾尺幾寸。皮釘一般有十個皮釘,十一個皮釘等等(指一個哈那)。皮釘越多,哈那豎起來越高,往長拉的可能性越小;皮釘越少,哈那豎起來越低,往長拉的可能性越大。頭一般有十四、十五、十六個不等。增加一個頭,網眼就要增加,同時哈那的寬度就要加大。這一特點,給擴大或縮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做哈那的時候,是把長短粗細相同的柳棍,以等距離互相交叉排列起來,形成許多平行四邊形的小網眼,在交叉點用皮釘(以駝皮最好)釘住。這樣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蒙古包要高建的話,哈那的網眼就窄,包的直徑就小;要矮建的話,哈那的網眼就寬,包的直徑就大。雨季要搭得高一些,風季要搭得
低一些。蒙古人四季游牧,不用為選蒙古包的地基犯愁,這樣的房子是無論如何不能比擬的。由於哈那這一特性,決定了它裝卸、運載、搭蓋都很方便。
其二,是巨大的支撐力。哈那交叉出來的丫形支口,在上面承接烏尼的叫頭,在下面接觸地面的叫腿,兩旁與別的哈那綁口叫口。哈那頭均勻地承受了烏尼傳來的重力以後,通過每一個網眼分散和均攤下來,傳到哈那腿上。這就是為什麼指頭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壓力的奧妙所在了。
其三,是外形美觀。哈那的木頭用紅柳,輕而不折,打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粗細一樣,高矮相等,網眼大小一致。這樣做成的氈包不僅符合力學要求,外形也勻稱美觀。
哈那的彎度要特別注意掌握。一般都有專門的工具,頭要向里彎,面要向外凸出,腿要向里撇,上半部比下半部要挺拔正直一些。這樣才能穩定烏尼,使包形渾圓,便於用三道圍繩箍住。
(4)門立
哈那立起來以後,把網眼大小調節好,哈那的高度就是門框的高度。門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門不能太高,人得彎著腰進,在彎腰的同時,也表達了對蒙古包內主人的尊敬,相當於給主人鞠躬。氈門要吊在外面。
(5)支柱
蒙古包上了八個哈那要頂支柱。蒙古包太大了,重量增加,大風天會使套瑙的一部分彎曲。連接式套瑙多遇這種情況。八---十個哈納的蒙古包要用四根柱子。蒙古包里,都有一個圈圍火撐的木頭框,在其四角打洞,用來插放柱腳。柱子的另一頭,支在套瑙上加綁的木頭上。柱子有圓、方、六面體、八面體等。柱子上的花紋有龍、鳳、水、雲多種圖案。王爺一般才能用龍紋。
2.苫氈的裁製:
由頂氈、頂棚、圍氈、外罩、氈門、氈門頭、氈牆根、氈幕等組成。
(1)頂氈
頂氈是蒙古包的頂飾,素來被看重。頂氈是正方形的,四角都要綴帶子,它有調節空氣新舊、包中冷暖、光線強弱的作用。頂氈的大小,以正方形對角線的長度決定。裁剪時,以套瑙橫木的中間為起點,向兩邊一乍一乍地來量,四邊要用駝梢毛捻的線繚住,四邊和四角納出各種花紋,或是用馬鬃馬尾繩兩根並住縫在四條邊上,四個角上釘上帶子。
(2)頂棚
頂棚是蒙古包頂上苫蓋烏尼的部分。每半個像個扇形,一般由三到四層氈子組成。里層叫其布格或其日布格。以套瑙的正中心到哈那頭(半個橫木加烏尼)的距離為半徑,畫出來的氈片為頂棚的襟,以半個橫木畫出來的部分為頂棚的領,把中間相當於套瑙了么大的一個圓挖去,頂棚就剪出來了。剪領的時候,忌諱把烏尼頭露出來。苫氈的製作講究看吉日。裁剪的時候,都分前後兩片,銜接的地方不是正好對齊的,必須錯開來剪。這樣才能防止雨水、風、塵土灌進去。里層苫氈子在哈那和烏尼腳相交的地方必須要包起來,這樣外面的氈子就不會那麼吃緊,同時也使蒙古包的外觀保持不變。
頂棚裁好後,外面一層周邊要鑲邊和壓邊。襟要鑲四指寬、領要鑲三指寬。兩片相接的直線部分也要鑲邊。
這樣做,可以把氈邊固定結實,同時看起來也比較美觀。
(3)圍氈
圍繞哈那的那部分氈子叫圍氈。一般的蒙古包有四個圍氈。里外三層,里層的圍氈叫哈那布其,圍氈呈長方形。
裁縫圍氈的時候,比哈納要高出一乍。圍氈的領部要留抽口,穿帶子。圍氈的兩腿上也有繩子。圍氈外邊露出來的部分要鑲邊和壓條。東北圍氈和東橫木相接的地方用壓條。有壓條的圍氈要壓在沒壓條的圍氈上面。圍氈的襟沒壓條,也不鑲邊。
(4)外罩
外罩用蒙古語叫胡勒圖日格,是頂棚上披苫的部分,它是蒙古包的裝飾品,也是等級的象徵。
裁縫胡勒圖日格的時候 ,其領正好和套瑙的外圈一般大。胡勒圖日格的腿有四個,和烏尼的腿平齊。外罩的襟多綴帶子。它的領和襟都要鑲邊。有雲紋、蓮花、吉祥圖案,刺綉的非常美麗。胡勒圖日格的起源很早,從前一般的人家都有,後來才變成貴族喇嘛的專利。
(5)門
門,原指氈門,用三、四層氈子納成。長寬用門框的外面來計量。四邊納雙邊,有各種花紋。普通門多白色,藍邊,也有紅邊。上邊吊在門頭上。門頭和頂棚之間的空隙要用一條氈子堵住,有三個舌(凸出的三個氈條),也要鑲邊和納花紋。
3.製作帶子和圍繩:
蒙古包的帶子、圍繩、壓繩、捆繩、墜繩的作用是:保持蒙古包的形狀,防止哈那向外炸開,使頂棚、圍氈不致下滑,在風中掀起來。總之,對保持蒙古包的穩固堅定和延長壽命都有很大的關系。
(1)圍繩 圍繩是圍捆哈那的繩子,用馬鬃馬尾製成。分內圍繩和外圍繩。把馬鬃馬尾搓成六細股,三股左三股右搓成繩子,再用二、四、六根並排起來縫成扁的。這種圍繩的好處是能吃上勁,不伸縮。內圍繩是蒙古包立架時,在赤裸的哈那外面中部捆圍的一根毛繩。哈那的壓力很大,內圍繩的質量一定要特別結實。內圍繩一旦斷裂或沒有捆緊,哈那就會向外撐出來,套瑙下陷,蒙古包就有倒塌的危險。外圍繩捆在圍氈外面,分上、中、下三根。圍繩的顏色有的搭配得很好,搓出來是花的。外圍繩不僅能防止哈那鼓出來,還能防止圍氈下滑。
(2)壓繩 壓繩也叫帶子,分內壓繩和外壓繩。立架木的時候,把赤裸的烏尼橫捆一圈的繩子叫壓繩。內壓繩蒙古包內有四或六根,也用馬鬃馬尾搓成,較細。這些壓繩和烏尼壓繩一樣粗細,防止套瑙下陷或上翹,是蒙古包頂保持原來的形狀。
外壓繩分為普通八條壓繩、網路帶子和外罩帶子三種。普通壓繩比內壓繩要粗,外壓繩用在苫氈的外面。前面四根,後面四根。網路帶子和普通壓繩不同,套在頂棚上,從包四周流蘇一樣垂下來。尤其是頂棚襟邊的製作更為精緻,垂下來縫壓在圍氈上。外罩帶子是有外罩的蒙古包才有的。有外罩的氈包不用其它外壓繩,外罩本身就起了包頂壓繩的作用。外罩與其說是苫氈,不如說成是壓繩更准確。外罩腳上、領上釘的帶子,將頂棚的襟、鍋捆壓得更妥貼,大風吹不起來。
(3)捆繩和墜繩
捆繩是把相鄰兩片哈納的口綁在一起,使其變成一個整體的細繩,用駱駝膝蓋上的毛和馬鬃馬尾搓成。墜繩是套瑙最高點拉下的繩子。蒙古人對這根帶子分外看重,用公駝和公馬的膝毛或鬃尾搓成。大風起時把墜繩拉緊,可以防止大風灌進來把氈房吹走。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⑨ 蒙古包的歷史
蒙古包是藏族人住的地方,生活的地方,蒙古包是歷史上重要的文化也是歷史上藏族人世世代代住的地方
⑩ 蒙古包介紹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 . 2 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氈,擺上傢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傢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選我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