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徭役的期限

徭役的期限

發布時間:2021-08-02 18:03:14

1. 求助一份關於我國古代賦稅 徭役 變化的知識清單從 漢代 編戶齊民 到 清 攤丁入畝 謝謝

一、古代賦稅(役)制度的變遷
(一)西漢賦稅制度
實施背景:恢復社會秩序,鞏固統治。
實施目的:增加封建政府的財政收入。
內容:編戶農民向封建國家交田租,即土地稅,交算賦和口賦,即人頭稅。
評價:將農民盡可能地固定在土地上,以確保封建國家社會秩序的穩定和政府財政收入的提高。(二)北魏新租調制
實施背景:1.民族大融合趨勢的出現。2.均田制的實行。
實施目的:保證封建砌有的財政收入。
內容:受田的農民,每年必須繳納一定數量的租粟、調帛或麻。
評價:把農民牢牢地束縛在土地上。同時,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唐朝初期租庸調制
實施背景:1.唐太宗即位後,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2.均田制的實行。
實施目的:保證封建政府的財政收入。
內容: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納定量的穀物,叫作「租」;交納定量的絹或布,叫作「調」;服徭役的期限內,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納絹或布代役,叫作「庸」。
評價:農民依舊被牢牢地束縛在土地上。但納絹代役,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客觀上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
(四)唐朝中期兩稅法
實施背景:1.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土地買賣頻繁,土地兼並嚴重。2.均田制遭到破壞,租庸調制無法維持。
實施目的:解決財政上的困難。
內容:按土地和財產的多少,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收稅。
評價:兩稅法改變了過去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准,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大變革。它使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減弱。在兩稅法開始實行的一段時間內,唐政府財政收入增多了一些,但唐朝的階級矛盾從根本上並未解決。
(五)北宋方田均稅法
實施背景:北宋中期,封建統治危機嚴重。
實施目的: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隱瞞土地、逃避賦稅,增加國家賦稅收入。
內容:由政府核實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壞平均賦稅。
評價:新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反對。1086年司馬光出任宰相後被廢除。
(六)明朝一條鞭法
實施背景:明朝中期,社會矛盾尖銳,豪民隱占田地,逃避賦稅,給明政府帶來嚴重的財政危實施目的:解決財政上的困難,增加收入。
評價:一條鞭法簡化了賦役徵收手續。它是我國賦稅制度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實行徭役征銀的辦法,使農民對封建國家人身依附關系進一步鬆弛。對貨幣地租的產生和部分農作物的商品化也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七)清朝「攤丁入畝」
實施背景:賦役制度混亂,賦役負擔不均。
實施目的:穩定稅收額數,解決財政上的困難。
內容: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徵收統一賦稅。
評價:我國古代長期實行的人頭稅廢除了,這有助於封建秩序和稅收的穩定。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鬆弛了。
二、古代賦稅制度發展變化所呈現的主更趨勢
1.由向國王納稅轉變到國家徵收土地稅。
2.由以人丁為主要征稅標准轉變到以土地財產為主要的征稅標准,直至取消人頭稅。
3.由賦役分征轉變到賦役合征,名目手續簡化。
4.由實物、勞役地租轉變到貨幣地租。

2. 古代的徭役是什麼內容

古代,凡國家無償征調各階層人民所從事的勞務活動,皆稱為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兩部分。它是國家強加於人民身上的又一沉重負擔。

徭役 中國歷代統治者強迫人民(主要是農民)從事的無償勞役。有力役、軍役及其他雜役。起源很早,《禮記·王制》中有關於周代征發徭役的規定。《孟子》則有「力役之徵」的記載。秦、漢有更卒、正卒、戍卒等役。以後歷代徭役名目繁多,辦法嚴苛,殘酷壓榨人民。

徭役的類別與期限

一般都認為秦漢有更卒之役、正卒之役與屯戍之役(即戍卒之役)三種類別,即董仲舒所說的「月為更卒,已復為正一歲,屯戍一歲」,每個丁男除每年一月的更卒之役外,還要服正卒之役與屯戍之役共兩年。有的更明確地說:秦漢的徭役包括「更卒徭役、戍卒徭役與正卒徭役」三者,如錢劍夫就是這樣認為的①。這些說法,都是由於混淆了徭役與兵役的界限造成的。正卒之役,是指凡成年男子在所屬郡縣作材官、騎士、樓船士等地方兵而接受必要的軍事訓練而言。屯戍之役,是指從地方兵中抽調出來去屯衛京師和戍守邊防的活動而言。因而正卒之役與屯戍之役(包括為衛士),都屬於兵役范圍,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徭役。這樣一來,真正的徭役,就只有「月為更卒」之役一種類型。服役的時間,為成年男子每年一月,直到老年免役時為止。

但是,事實上,除更役外,還有徵調到其他郡縣去服超期徭役的「外徭」,也有被罰服役的「貲徭」之役;更有以勞役抵債、抵罰款或抵贖金的「居貲、贖、債」之役,也叫「居役」,本質上是變相的徭役。以下,試就徭役的類別與期限分別述之。

「更 役」

凡成年男子每年應服之無償勞役,每次為期一月。董仲舒所謂「月為更卒」及如淳所謂「一月一更」等說法,均系指此種更役而言。但是二人都未說更役為每個成年男子每年應服之役,以致有人認為每人一生中只服更役三年②。因此,有必要明確這一點。《漢書·賈捐之傳》載捐之稱頌文帝「偃武行文,則斷獄數開,民賦四十,丁男三年而一事」。顏注引如淳曰:「常賦歲百二十,歲一事,時天下民多,故出賦四十,三歲而一事。」這里的常賦「歲一事」,即正常的情況為每年服更役一次。《論衡·謝短》也說:「一歲使民居更一月。」這就更明確地說明「更役」是每個成年男子每年應服的一月之役。正因為「更役」為每人每年一月,故當官府復除徭役時,往往有「復之六歲」、「復之十二歲」①及「終身復」、「世世復」②等提法。如果每人一生中只有三年服更役各一月,又怎麼可能和有什麼必要「復之六歲」、「復之十二歲」及「終身復」、「世世復」呢?至於每個成年男子每年服徭役的時間為一月,這可從當時征發更役的實況獲得說明:《漢書·惠帝紀》雲:「三年春(公元前192年),發長安六百里內男女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三十日罷。」「五年春正月,復發長安六百里內男女十四萬五千人城長安,三十日罷。」一連兩次征發徭役,都以三十天為限,原因就在於每次服更役的時間只有一個月。不過,實際服役時,往往超過一月之限。如秦簡《徭律》幾次講到因役使所為工程質量不合時,需要返工,而且「勿計為徭」,即不計算在固定的役期內,可見「更役」實際上往往超過一個月。

「外 徭」

更役,其服役的地區,一般多在本郡縣。如上述惠帝之兩次築長城,所征發的服役者,都是長安六百里內的成年男女,而不及於其他地區的服役者,便是更役不出本郡縣之證。《後漢書·獨行·範式傳》,謂範式「友人南陽孔嵩,家貧親老,乃變姓名,佣為新野縣阿里街卒」。孔嵩的服役,屬於替人服「更役」而取其雇更錢的類型。其服役的地點在新野縣,東漢此縣屬南陽郡,而孔為南陽人,可見其代人服「更役」者,也不出本郡縣。因此之故,《東觀漢記》載公孫述被平定後,「事少間」,以致「下縣吏無百里之徭,民無出門之役」,更足證服更役之民大都在本郡縣服役,而不遠離本土。但是,也不排除有遠離本土的更役,這便是「外徭」。一般認為:「外徭」是指戍邊之役而言,其實不然。《漢書·溝洫志》曾兩次提到「外徭」。一則曰:「其以五年(指建始五年)為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卒治河者為著外徭六月。」二則曰:「後二歲,河復決平原,……遣(楊)焉等作治,六月乃成,復賜(任)延世黃金百斤,治河卒非受平賈者為著外徭六月。」對此處之「外徭」一詞,古代註疏家眾說不一。例如如淳曰:「《律說》戍邊一歲當罷,若有急,當留守六月。今以卒治河之故,復留六月。」又孟康曰:「外徭,戍邊也。治水不復戍邊也。」顏師古不同意如、孟二人之說,他認為:「如、孟二說,皆非也。以卒治河有勞,雖執役日近,皆得比徭戍六月也。著,謂著於簿籍。」顏氏的解釋是正確的。因為治河卒系征發更役之卒為之,更役本為一個月,而此因治河之緊急需要,延長至六個月;而且治河之役,不比一般徭役,格外艱辛。因此,官府為了勞賜這些服役者,對他們中不是因為代人服役而沒有獲得平價每月二千雇更錢者,便允許他們以治河之役期抵銷其應服的戍邊之役六個月。其所以名之曰「外徭」,是由於這種更役要遠離本郡縣服役,且其艱巨程度可以相當於戍邊之役,故曰「比徭戍也」。以此言之,「外徭」是應服更役中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它不僅是遠離本郡縣的「更役」,而且是役期較長和勞動強度大的更役。

關於「外徭」非戍邊之役,而且是遠離本郡縣、役期長和窮苦大的更役這一點,還可以從文帝之詔與卜式曾獲得「外徭」賞賜等事實得到證明。《漢書·賈山傳》雲:文帝即位之初,「減外徭、衛士、止歲貢」。在這里,「外徭」與「衛士」並列,可見「外徭」非衛士之役。而衛士之役,實為從正卒中調派出來的兵士,其守衛京師,同於屯戍之役。「外徭」既與衛士並列,則「外徭」也非屯戍邊境之役。又《漢書·卜式傳》雲:卜式以輸財助邊之故,武帝「乃賜式外徭四百人」。對此處之「外徭」,也有不同的解釋。蘇林曰:「外徭,謂戍邊也。一人出錢三百錢,謂之過更,式歲得十二萬錢也。」另一種說法是:賜外徭,是「在徭役之外,得復除四百人也」。顏師古本人同意後一說。所謂「在徭役之外」,即在更役一月之外,有過期徭役謂之「外徭」之意。按照如淳的「踐更」之義,親服更役一月者每代人服一月之役,得雇更錢二千,則賜卜式「外徭四百人」,即以四百人的雇更錢之數賜之卜式。如果「外徭」是指戍邊之役,卜式家何能有四百人戍邊而需賜復呢?故「外徭」,不一定是必須超過六個月之役,只要是超過更役一月之役的徭役都可稱之為「外徭」。

「貲 徭」

在雲夢秦簡中,「貲」是對社會罪犯的懲罰方式之一,犯有這種罪的人叫「貲罪」①,故「貲」是有罪被罰之意。但隨著所犯罪的輕重與性質的不同,「貲」的內容與數量也各異。有罰出實物或折款的,謂之「貲一盾」、「貲一甲」或「貲二盾」、「貲二甲」。有罰出錢幣的,如「貲布」,《法律答問》之「邦客與主人斗,以兵刃、殳挺、拳指傷人,■以布」。而所謂「■以布」,即「■布入公,如貲布,入齏錢如律」。由於「布」是當時貨幣的一種,可與銅錢並行。故「貲布」就是罰出錢幣。也有罰戍邊的,叫「貲戍」,見《秦律雜抄》,戍期為一歲或二歲。還有罰無償勞役的,叫「貲徭」,《法律答問》簡文雲:「或盜采人桑葉,贓不盈一錢,何論?貲徭三旬。」這里的「貲徭三旬」,即罰服徭役三十天。簡文把「貲戍」與「貲徭」明顯區分,足見戍邊之役不在徭役之內,而且二者在服役地點與服役時間方面均不同。前者系戍守邊疆,為期一至二年或更多;後者,服役內地,為期較短。因此,「貲徭」即罰充徭役,也是在正常的更役之外的另一種徭役。

「居 役」

「居貲、贖、債」,即以役抵罰款,抵贖金和抵債,總稱為「居役」。

在雲夢秦簡中,「居役」是一種變相的徭役名稱。秦簡《司空律》規定:

有罪以貲贖及有債於公,以其令日問之,其弗能入及償,以今日居之,日居八錢;公食者,日居六錢。居官府公食者,男子參,女子四。公士以下居贖刑罪、死罪者,居於城旦舂,毋赤其衣,勿枸櫝欙杕。……葆子以上居贖刑以上到贖死,居於官府,皆勿將司。……居貲、贖、債欲代者,耆弱相當,許之。……一室二人以上居貲、贖、債而莫見其室者,出其一人,令相為兼居之。居貲、贖、債者,或欲借人與並居之,許之,毋除徭戍。凡不能自衣者,公衣之,令居其衣如律然。其日未備而柀入錢者,許之。以日當刑而不能自衣食者,亦衣食而令居之。官作居貲、贖、債而遠其計所官者,盡八月各以其作日及衣數告其計所官,毋過九月畢到其官。……百姓有貲、贖、債而有一臣若一妾,有一馬若一牛,而欲居者,許。

《司空律》的這一規定,講的是各種不同身份的人以服勞役抵償罰款(「貲」)、抵償贖金(「贖」)及抵償債務(「債」)時的不同規定。其中以服勞役抵償罰款的作法,叫「居貲」;以服勞役抵償贖金的作法,叫「居贖」;不過因為所贖刑罪不同,又有「居贖刑罪」及「居贖死罪」之分,合稱為「居贖刑罪、死罪」或「居贖刑以上到贖死」;以服勞役抵償債務的作法,叫做「居債」。「居貲」、「居贖」與「居債」三種方式合稱為「居貲、贖及有債於公」或「居貲、贖、債」。有人把「貲贖債」連讀,據上述簡文,顯然為「居貲」、「居贖」及「居債」三者的簡稱。「居」字在這里是服勞役之意。至於怎樣抵償,法律也作了規定:凡非公食者,「日居八錢」,即不需要官府供給飲食的,每日勞役可抵償八錢;凡「公食者,日居六錢」,即需要官府供給飲食的,每日勞役只能抵償六錢。服勞役者的待遇和服役的地點,也以服役者的身份的不同而有差別,其中以服勞役抵償刑罪及死罪贖金者,要同刑旦舂刑徒在一起服役,除有爵公士以上者不須戴刑具和不穿罪人衣服外,其餘都要戴刑具和穿罪人衣服;只有葆子以上的人「居贖」時,可以「皆勿將司」即不受管制;承擔上述勞役的人,只要年齡相當和身體強弱一致,是允許他人代替的;凡同一家庭有兩人以上服上述各種勞役時,可以「出其一人,令相為兼居之」,即可以放歸一人,叫他們輪流服役;允許服役者請求他人與他「並居之」,即幫助他服役,但幫助者「毋除徭戍」,即不能免除幫助者本人應服的徭戍之役。凡此種種,都證明這條律文的所有「居」字,都是服勞役的意思。因此,我們稱這種抵償性勞役為「居役」。這種「居役」所不同於「貲徭」、「貲戍」的地方,在於官府所依法懲罰於人的,並不象「貲徭」、「貲戍」那樣直接表現為戍邊之役和其他勞役,而是直接表現為罰款、罰物、贖金和債負,只是允許被罰者以勞役去償還而已。因此,表面的貲(罰款或罰物)、贖(贖金)、債(債負),實質上均被摺合成勞役去償還,故本質上是變相的徭役勞動。

到了漢代,仍稱這種以抵償債負的形式的出現的勞役為「居役」。《漢書·昭帝紀》元鳳四年條顏注引如淳釋「更賦」語曰:「《律說》,卒踐更者,居也。居更縣中,五月乃更也。」所謂「踐更」,按照如淳的說法,是「貧者欲得雇更錢者,次直者出錢雇之,月二千,是謂踐更也。」此又稱:「卒踐更者,居也。」那麼,「居」的含義顯然包含有受人雇值而以代人服一月更役以償還之的意思。由於所抵償者為更役一月,故曰「居更」。《史記·吳王濞列傳·索隱》曰:「案《漢律》,卒更有三,踐更、居更、過更也。」這里也提到「居更」。由此可見,漢代仍有稱以役抵償形式為「居役」的殘留,只因為現存《漢律》已殘,無以知其詳情而已①。

如上所雲,秦漢時期的常役雖只有「更役」一種,但實際上,勞動人民除服每年一月的「更役」外,還要服超期的和遠離本土的「外徭」之役、依法被罰的「貲徭」之役及變相的「居貲、贖、債」的「居役」,可見除卻兵役之外的狹義徭役,負擔也是很重的。

3. 什麼是徭役

古代,凡國家無償征調各階層人民所從事的勞務活動,皆稱為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兩部分。它是國家強加於人民身上的又一沉重負擔。

徭役 中國歷代統治者強迫人民(主要是農民)從事的無償勞役。有力役、軍役及其他雜役。起源很早,《禮記·王制》中有關於周代征發徭役的規定。《孟子》則有「力役之徵」的記載。秦、漢有更卒、正卒、戍卒等役。以後歷代徭役名目繁多,辦法嚴苛,殘酷壓榨人民。

徭役的類別與期限

一般都認為秦漢有更卒之役、正卒之役與屯戍之役(即戍卒之役)三種類別,即董仲舒所說的「月為更卒,已復為正一歲,屯戍一歲」,每個丁男除每年一月的更卒之役外,還要服正卒之役與屯戍之役共兩年。有的更明確地說:秦漢的徭役包括「更卒徭役、戍卒徭役與正卒徭役」三者,如錢劍夫就是這樣認為的①。這些說法,都是由於混淆了徭役與兵役的界限造成的。正卒之役,是指凡成年男子在所屬郡縣作材官、騎士、樓船士等地方兵而接受必要的軍事訓練而言。屯戍之役,是指從地方兵中抽調出來去屯衛京師和戍守邊防的活動而言。因而正卒之役與屯戍之役(包括為衛士),都屬於兵役范圍,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徭役。這樣一來,真正的徭役,就只有「月為更卒」之役一種類型。服役的時間,為成年男子每年一月,直到老年免役時為止。

但是,事實上,除更役外,還有徵調到其他郡縣去服超期徭役的「外徭」,也有被罰服役的「貲徭」之役;更有以勞役抵債、抵罰款或抵贖金的「居貲、贖、債」之役,也叫「居役」,本質上是變相的徭役。以下,試就徭役的類別與期限分別述之。

「更 役」

凡成年男子每年應服之無償勞役,每次為期一月。董仲舒所謂「月為更卒」及如淳所謂「一月一更」等說法,均系指此種更役而言。但是二人都未說更役為每個成年男子每年應服之役,以致有人認為每人一生中只服更役三年②。因此,有必要明確這一點。《漢書·賈捐之傳》載捐之稱頌文帝「偃武行文,則斷獄數開,民賦四十,丁男三年而一事」。顏注引如淳曰:「常賦歲百二十,歲一事,時天下民多,故出賦四十,三歲而一事。」這里的常賦「歲一事」,即正常的情況為每年服更役一次。《論衡·謝短》也說:「一歲使民居更一月。」這就更明確地說明「更役」是每個成年男子每年應服的一月之役。正因為「更役」為每人每年一月,故當官府復除徭役時,往往有「復之六歲」、「復之十二歲」①及「終身復」、「世世復」②等提法。如果每人一生中只有三年服更役各一月,又怎麼可能和有什麼必要「復之六歲」、「復之十二歲」及「終身復」、「世世復」呢?至於每個成年男子每年服徭役的時間為一月,這可從當時征發更役的實況獲得說明:《漢書·惠帝紀》雲:「三年春(公元前192年),發長安六百里內男女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三十日罷。」「五年春正月,復發長安六百里內男女十四萬五千人城長安,三十日罷。」一連兩次征發徭役,都以三十天為限,原因就在於每次服更役的時間只有一個月。不過,實際服役時,往往超過一月之限。如秦簡《徭律》幾次講到因役使所為工程質量不合時,需要返工,而且「勿計為徭」,即不計算在固定的役期內,可見「更役」實際上往往超過一個月。

「外 徭」

更役,其服役的地區,一般多在本郡縣。如上述惠帝之兩次築長城,所征發的服役者,都是長安六百里內的成年男女,而不及於其他地區的服役者,便是更役不出本郡縣之證。《後漢書·獨行·範式傳》,謂範式「友人南陽孔嵩,家貧親老,乃變姓名,佣為新野縣阿里街卒」。孔嵩的服役,屬於替人服「更役」而取其雇更錢的類型。其服役的地點在新野縣,東漢此縣屬南陽郡,而孔為南陽人,可見其代人服「更役」者,也不出本郡縣。因此之故,《東觀漢記》載公孫述被平定後,「事少間」,以致「下縣吏無百里之徭,民無出門之役」,更足證服更役之民大都在本郡縣服役,而不遠離本土。但是,也不排除有遠離本土的更役,這便是「外徭」。一般認為:「外徭」是指戍邊之役而言,其實不然。《漢書·溝洫志》曾兩次提到「外徭」。一則曰:「其以五年(指建始五年)為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卒治河者為著外徭六月。」二則曰:「後二歲,河復決平原,……遣(楊)焉等作治,六月乃成,復賜(任)延世黃金百斤,治河卒非受平賈者為著外徭六月。」對此處之「外徭」一詞,古代註疏家眾說不一。例如如淳曰:「《律說》戍邊一歲當罷,若有急,當留守六月。今以卒治河之故,復留六月。」又孟康曰:「外徭,戍邊也。治水不復戍邊也。」顏師古不同意如、孟二人之說,他認為:「如、孟二說,皆非也。以卒治河有勞,雖執役日近,皆得比徭戍六月也。著,謂著於簿籍。」顏氏的解釋是正確的。因為治河卒系征發更役之卒為之,更役本為一個月,而此因治河之緊急需要,延長至六個月;而且治河之役,不比一般徭役,格外艱辛。因此,官府為了勞賜這些服役者,對他們中不是因為代人服役而沒有獲得平價每月二千雇更錢者,便允許他們以治河之役期抵銷其應服的戍邊之役六個月。其所以名之曰「外徭」,是由於這種更役要遠離本郡縣服役,且其艱巨程度可以相當於戍邊之役,故曰「比徭戍也」。以此言之,「外徭」是應服更役中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它不僅是遠離本郡縣的「更役」,而且是役期較長和勞動強度大的更役。

關於「外徭」非戍邊之役,而且是遠離本郡縣、役期長和窮苦大的更役這一點,還可以從文帝之詔與卜式曾獲得「外徭」賞賜等事實得到證明。《漢書·賈山傳》雲:文帝即位之初,「減外徭、衛士、止歲貢」。在這里,「外徭」與「衛士」並列,可見「外徭」非衛士之役。而衛士之役,實為從正卒中調派出來的兵士,其守衛京師,同於屯戍之役。「外徭」既與衛士並列,則「外徭」也非屯戍邊境之役。又《漢書·卜式傳》雲:卜式以輸財助邊之故,武帝「乃賜式外徭四百人」。對此處之「外徭」,也有不同的解釋。蘇林曰:「外徭,謂戍邊也。一人出錢三百錢,謂之過更,式歲得十二萬錢也。」另一種說法是:賜外徭,是「在徭役之外,得復除四百人也」。顏師古本人同意後一說。所謂「在徭役之外」,即在更役一月之外,有過期徭役謂之「外徭」之意。按照如淳的「踐更」之義,親服更役一月者每代人服一月之役,得雇更錢二千,則賜卜式「外徭四百人」,即以四百人的雇更錢之數賜之卜式。如果「外徭」是指戍邊之役,卜式家何能有四百人戍邊而需賜復呢?故「外徭」,不一定是必須超過六個月之役,只要是超過更役一月之役的徭役都可稱之為「外徭」。

「貲 徭」

在雲夢秦簡中,「貲」是對社會罪犯的懲罰方式之一,犯有這種罪的人叫「貲罪」①,故「貲」是有罪被罰之意。但隨著所犯罪的輕重與性質的不同,「貲」的內容與數量也各異。有罰出實物或折款的,謂之「貲一盾」、「貲一甲」或「貲二盾」、「貲二甲」。有罰出錢幣的,如「貲布」,《法律答問》之「邦客與主人斗,以兵刃、殳挺、拳指傷人,■以布」。而所謂「■以布」,即「■布入公,如貲布,入齏錢如律」。由於「布」是當時貨幣的一種,可與銅錢並行。故「貲布」就是罰出錢幣。也有罰戍邊的,叫「貲戍」,見《秦律雜抄》,戍期為一歲或二歲。還有罰無償勞役的,叫「貲徭」,《法律答問》簡文雲:「或盜采人桑葉,贓不盈一錢,何論?貲徭三旬。」這里的「貲徭三旬」,即罰服徭役三十天。簡文把「貲戍」與「貲徭」明顯區分,足見戍邊之役不在徭役之內,而且二者在服役地點與服役時間方面均不同。前者系戍守邊疆,為期一至二年或更多;後者,服役內地,為期較短。因此,「貲徭」即罰充徭役,也是在正常的更役之外的另一種徭役。

「居 役」

「居貲、贖、債」,即以役抵罰款,抵贖金和抵債,總稱為「居役」。

在雲夢秦簡中,「居役」是一種變相的徭役名稱。秦簡《司空律》規定:

有罪以貲贖及有債於公,以其令日問之,其弗能入及償,以今日居之,日居八錢;公食者,日居六錢。居官府公食者,男子參,女子四。公士以下居贖刑罪、死罪者,居於城旦舂,毋赤其衣,勿枸櫝欙杕。……葆子以上居贖刑以上到贖死,居於官府,皆勿將司。……居貲、贖、債欲代者,耆弱相當,許之。……一室二人以上居貲、贖、債而莫見其室者,出其一人,令相為兼居之。居貲、贖、債者,或欲借人與並居之,許之,毋除徭戍。凡不能自衣者,公衣之,令居其衣如律然。其日未備而柀入錢者,許之。以日當刑而不能自衣食者,亦衣食而令居之。官作居貲、贖、債而遠其計所官者,盡八月各以其作日及衣數告其計所官,毋過九月畢到其官。……百姓有貲、贖、債而有一臣若一妾,有一馬若一牛,而欲居者,許。

《司空律》的這一規定,講的是各種不同身份的人以服勞役抵償罰款(「貲」)、抵償贖金(「贖」)及抵償債務(「債」)時的不同規定。其中以服勞役抵償罰款的作法,叫「居貲」;以服勞役抵償贖金的作法,叫「居贖」;不過因為所贖刑罪不同,又有「居贖刑罪」及「居贖死罪」之分,合稱為「居贖刑罪、死罪」或「居贖刑以上到贖死」;以服勞役抵償債務的作法,叫做「居債」。「居貲」、「居贖」與「居債」三種方式合稱為「居貲、贖及有債於公」或「居貲、贖、債」。有人把「貲贖債」連讀,據上述簡文,顯然為「居貲」、「居贖」及「居債」三者的簡稱。「居」字在這里是服勞役之意。至於怎樣抵償,法律也作了規定:凡非公食者,「日居八錢」,即不需要官府供給飲食的,每日勞役可抵償八錢;凡「公食者,日居六錢」,即需要官府供給飲食的,每日勞役只能抵償六錢。服勞役者的待遇和服役的地點,也以服役者的身份的不同而有差別,其中以服勞役抵償刑罪及死罪贖金者,要同刑旦舂刑徒在一起服役,除有爵公士以上者不須戴刑具和不穿罪人衣服外,其餘都要戴刑具和穿罪人衣服;只有葆子以上的人「居贖」時,可以「皆勿將司」即不受管制;承擔上述勞役的人,只要年齡相當和身體強弱一致,是允許他人代替的;凡同一家庭有兩人以上服上述各種勞役時,可以「出其一人,令相為兼居之」,即可以放歸一人,叫他們輪流服役;允許服役者請求他人與他「並居之」,即幫助他服役,但幫助者「毋除徭戍」,即不能免除幫助者本人應服的徭戍之役。凡此種種,都證明這條律文的所有「居」字,都是服勞役的意思。因此,我們稱這種抵償性勞役為「居役」。這種「居役」所不同於「貲徭」、「貲戍」的地方,在於官府所依法懲罰於人的,並不象「貲徭」、「貲戍」那樣直接表現為戍邊之役和其他勞役,而是直接表現為罰款、罰物、贖金和債負,只是允許被罰者以勞役去償還而已。因此,表面的貲(罰款或罰物)、贖(贖金)、債(債負),實質上均被摺合成勞役去償還,故本質上是變相的徭役勞動。

到了漢代,仍稱這種以抵償債負的形式的出現的勞役為「居役」。《漢書·昭帝紀》元鳳四年條顏注引如淳釋「更賦」語曰:「《律說》,卒踐更者,居也。居更縣中,五月乃更也。」所謂「踐更」,按照如淳的說法,是「貧者欲得雇更錢者,次直者出錢雇之,月二千,是謂踐更也。」此又稱:「卒踐更者,居也。」那麼,「居」的含義顯然包含有受人雇值而以代人服一月更役以償還之的意思。由於所抵償者為更役一月,故曰「居更」。《史記·吳王濞列傳·索隱》曰:「案《漢律》,卒更有三,踐更、居更、過更也。」這里也提到「居更」。由此可見,漢代仍有稱以役抵償形式為「居役」的殘留,只因為現存《漢律》已殘,無以知其詳情而已①。

如上所雲,秦漢時期的常役雖只有「更役」一種,但實際上,勞動人民除服每年一月的「更役」外,還要服超期的和遠離本土的「外徭」之役、依法被罰的「貲徭」之役及變相的「居貲、贖、債」的「居役」,可見除卻兵役之外的狹義徭役,負擔也是很重的。

4. 什麼是徭役

徭役
徭役

中國古代統治者強迫平民從事的無償勞動。包括力役 、雜役、軍役等。徭役始於先秦,《詩經》、《春秋》中已有許多有關記載。《周禮》規定各級地方官有徵民服役的職責。戰國時,征伐頻仍,軍役繁重。秦統一中國後,修阿房、建驪山、築長城,徭役十分苛重,終有陳勝、吳廣起義。漢承秦制,有更役、正卒、戍卒等,並可納錢代役稱更賦,徭役集中於平民身上。魏晉以降,徭役無一定製度,為避賦役 ,民戶逃亡現象嚴重。唐初行租庸調法,實行府兵制,徭役有所減輕,但中期以後,服役增加,民戶復大量逃亡。宋代 ,徭役負擔仍十分繁重,並出現了募役(僱人服役)、助役(津貼應役者)、義役(買田以供役者)等形式。元代行「科差」,並有各項雜役。明代行「一條鞭法」,將賦役合並為征銀兩,但各地實行情況不一。清代攤丁入地,繼承了一條鞭法的原則,由傳統的以家資列戶派役向財產稅轉化。

秦漢時由政府法律規定的成年男子必須為政府從事的力役和兵役。開始服役的年齡,即傅籍年齡,秦時為17歲,西漢景帝二年(前155)定為20歲,後改為23歲;免除徭役的年齡為56歲。漢代徭役有正卒、戍邊和更卒3種。正卒為2年,1年在本縣作材官(步兵)、騎士(騎兵)或樓船,接受軍事訓練並負責地方治安;1年赴京都作衛士,負責保衛都城、守衛皇宮、陵苑,或為諸官府服務。56歲以下的成年男子服2年正卒後一般規定可免除兵役,但遇政府需要,隨時仍可征調服役,不得抗拒。戍邊亦稱徭戍或屯戍,即到邊疆從事「守徼乘塞」。漢律規定每人一生必須戍邊1年,若逢邊防緊急,則須繼續留守6個月。官富子弟可出錢僱人代役。戍邊者由官府供給衣食雜用。更卒,是每個傅籍的男子除服正卒、戍邊兩種徭役外,每年還須在本縣服1個月的無償勞役,從事地方的土木工程、造橋修路、治理河渠、轉輸漕谷等勞動。因役人輪番服役,所以叫作「更」,役人叫作「更卒」。不願或不能親自服役者,可出錢300(一說2000)僱人代役,或官府不需其親身服役而命令他出錢代役,曰「過更」,這筆代役錢稱作「更賦」。也有因特殊情況免役的,曰「復」。免役者包括:宗室、貴族、有高爵的官僚及其親屬,縣、鄉的三老及被選為孝悌力田者;博士弟子、其他通一經者及特詔優許復除者;或生子、服喪者,逢天災兵禍之害而暫獲復除者;治河有功或皇帝巡行所經地方的人民亦得以暫時免役等等。此外還規定,獲得1級至第4級「不更」爵位的人可以提前4年免役;爵在第9級「五大夫」以上的人可不事徭役。無功者可以出錢買爵,買爵可納粟、納錢、納奴婢,買爵到第9級以上即可免役。這樣,漢代徭役的義務實際全落到中產階級以下的人民身上了。

5. 秦國時期的徭役與現在的義務兵役的異同

相同點:都包括無償的在軍隊中服役。

不同點:

1、即使都包括無償的在軍隊中服役,秦國時期的徭役只要年齡符合的成年男子就必須從事,而現在的義務兵役分為強制和志願兩種。

2、相比現在的義務兵役,秦國時期的徭役還包括力役和雜役,凡國家無償征調各階層人民所從事的勞務活動,皆稱為徭役。

3、目的不同:
現在的義務兵役:公民的兵役負擔比較合理,有利於保障軍隊的兵員補充,有利於積蓄訓練有素的後備兵員。
秦國時期的徭役:是國家強加於人民身上的又一沉重負擔,殘酷壓榨貧民百姓。

徭役:
中國古代統治者強迫平民從事的無償勞動。包括力役 、雜役、軍役等。古代,凡國家無償征調各階層人民所從事的勞務活動,皆稱為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兩部分。它是國家強加於人民身上的又一沉重負擔。起源很早,《禮記·王制》中有關於周代征發徭役的規定。《孟子》則有「力役之徵」的記載。秦、漢有更卒、正卒、戍卒等役。以後歷代徭役名目繁多,辦法嚴苛,殘酷壓榨貧民百姓。
秦漢時由政府法律規定的成年男子必須為政府從事力役和兵役。開始服役的年齡,即傅籍年齡,秦時為17歲,西漢景帝二年(前155)定為20歲,後改為23歲;免除徭役的年齡為56歲。

【詞語】:義務兵役制
【注音】:yì wù bīng yì zhì
【釋義】:中國兵役制度分為兩種:一種是義務兵役制,又稱徵兵制。這種制度是國家利用法律形式規定公民在一定的年齡內必須服一定期限的兵役,帶有強制性。另一種是志願兵役制,又稱募兵制。這種制度是公民憑自願應招到軍隊服兵役,並與軍方簽定服役合同。

6. 古代秦國男子徭役需要幾年

一般都認為秦漢有更卒之役、正卒之役與屯戍之役(即戍卒之役)三種類別,即董仲舒所說的「月為更卒,已復為正一歲,屯戍一歲」,每個丁男除每年一月的更卒之役外,還要服正卒之役與屯戍之役共兩年。有的更明確地說:秦漢的徭役包括「更卒徭役、戍卒徭役與正卒徭役」三者,如錢劍夫就是這樣認為的。這些說法,都是由於混淆了徭役與兵役的界限造成的。正卒之役,是指凡成年男子在所屬郡縣作材官、騎士、樓船士等地方兵而接受必要的軍事訓練而言。屯戍之役,是指從地方兵中抽調出來去屯衛京師和戍守邊防的活動而言。因而正卒之役與屯戍之役(包括為衛士),都屬於兵役范圍,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徭役。這樣一來,真正的徭役,就只有「月為更卒」之役一種類型。服役的時間,為成年男子每年一月,直到老年免役時為止。但是,事實上,除更役外,還有徵調到其他郡縣去服超期徭役的「外徭」,也有被罰服役的「貲徭」之役;更有以勞役抵債、抵罰款或抵贖金的「居貲、贖、債」之役,也叫「居役」,本質上是變相的徭役。以下,試就徭役的類別與期限分別述之。

7. 中國古代農民要承擔哪些賦稅,徭役

.「編戶齊民」
①被西漢政府正式編入戶藉的自耕農、傭工、雇農等,稱為編戶齊民。
②編戶齊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賦稅制度。

編戶齊民對封建國家的義務(農民的主要負擔):
①田租:十五稅一;
②人頭稅:A.算賦:120錢;B.口賦:20錢;
③徭役:每年一個月,不去則交更賦代役;
④兵役:一生服役2年。
評價:漢初的賦稅制度,對農民的剝削較輕,但隨著漢王朝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統治階級生活日益奢侈腐化。國家、地主和官吏對農民的剝削也日益加重,漢末,終於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封建制度的本質就是剝削壓迫農民的制度。

唐代租庸調制
引言:【均田制與租庸調制的關系】
隋文帝亦承襲北朝的均田制.隋末大動亂後,唐初亦面對社會經濟蕭條,地廣人稀的問題,唐高祖亦頒布均田令,並在這個基礎上(均田制)推行「租庸調」賦稅制度.可說是田制和稅制的配合.
均田基本內容:
80畝是口分田,20畝是永業田.永業田可傳給後代,口分田要歸還政府.
甲:租庸調的內容
可謂租,庸,調
租——即田租.
庸——即力役.
調——即土產.
此制可說是以人為本的稅制,是人頭稅的一種.但也包括力役.是一條龍式的賦役制度.
唐初除了租庸調之外,還有兩項附加稅,「地稅」和「戶稅」.
地稅:每畝交稅二升,本意是為了預備作義倉儲糧之用,其後變為正式稅收.戶稅:是按每戶人家的財產分為九等,按等級不同收稅.下下戶收五百文,下中戶一千文,依次遞增五百文,至上上戶收四千文.
【乙)租庸調的優點】
1.為民制產:
民有田但不能全有,政府有收入也不能聚財.開創大唐盛世.
2.稅收項目分明:
所謂「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公平和清楚.是先進的賦役制度.
3.輕徭薄賦:
田租初唐僅四十稅一,比漢三十稅一還輕;力役每年20日,比漢每年一個月少.可說是我國史上最輕的稅率.
國家富裕而稅率低,唐政府明白藏富於民才是富強的道理.
4.促進經濟恢復:(均田和租庸調的配合)
均田製成功之處
1.增加大量耕地,2.防止土地兼並+再配合完善的租庸調制收取賦役.=使民間經濟和政府財製得以復甦.

兩稅法
【租庸調後期破壞的原因(即「兩稅法的推行的背景」)】
1.人口增加,加上土地已大量開發,有不夠分的情況.
反映了租庸調受時間的限制,不能永恆.
2.土地兼並嚴重
皇族也兼並百姓土地,永業田和口分田也包括在內.
人民無法交稅,成為逃戶.
結果:貧富懸殊,政府收入大減.全國財富控制在小部份人手中.
3.社會動亂,戶籍散失
戰亂+逃戶+土地兼並+官員徇私篡改,使戶藉遺失和變得不準確.
沒有戶藉,租庸調形同虛設!
4.安史之亂爆發是租庸調徹底敗壞的關鍵..
藩鎮有獨立財權,不理中央.
唐室增加賦稅(租庸調以外),以助平亂.
戰亂使均田制完全敗壞,沒有均田,又何來租庸調
5.運輸不便
在太平日子,以實物交稅,已有不便!唐中業後兵禍連年,根本不能運送稅品.租庸調制名存實亡.
在以上種種原因下,一種簡易,輕便的稅制應運而生.就是兩稅法.
唐德宗在公元780年,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推行兩稅法,取代租庸調.
兩稅法內容:
1.收稅額原則:
量出為入.徵稅的數目,是由中央及地方官員預先計算每年所需的開支,然後向人民攤派徵收.
.
2.收稅對象:
有田產,有財產的人.按田畝的數量徵收「地稅」;
按每戶人家財產數量徵收「戶稅」;
向商人的買賣盈利徵收商稅.
不是以人頭為計,是以財產定稅!
內容:
地稅是按畝數徵收米麥;戶稅按「錢」為單位計算,徵收時可繳交錢或等價的「實物」.
收稅時間:分夏秋兩季繳納,夏稅不過六月,秋稅不過十一月.故稱兩稅制.
楊炎只為方便政府收稅,並無為農民設想.但此法實行後,對當時和後世都有很大的影響.
兩稅法優點
1.政府收稅簡便
只向有土地,有財產,有收入的人徵稅,施行比較容易.
在租庸調制度下,官員,地主及地主庇蔭的《客戶》都不納賦稅.但兩稅法下,這些人都納入稅網.
只要有財產,就一定要立稅.
2. 開中國預算制度之先河
兩稅法規定賦稅以貨幣為主,無形中增加了貨幣的使用.
而兩稅制稅額之制訂,乃量出為入,合乎現在財政學上「量出制入」的原則,開中國預算制度之先河.
人民有較大的遷自由.
無論百姓遷往何處,也可收稅.使人民的流動自由大增,加強地方交流和促進經濟發展.
所謂「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
兩稅法的缺點
1.意味著政府不再向人民授田,不再為民制產.民間土地可以自由買賣,鼓勵兼並,加速貧富懸殊.
2.令各地稅率不再一致了.例如甲乙兩鄉本來各有十戶,各攤派了定額的稅,但甲鄉五戶逃到乙鄉,甲鄉五戶便要承擔本來十戶的賦稅,而乙鄉由十五戶來承擔本來十戶的賦稅.
3.兩稅規定以錢為主要交稅單位,令物價浮動不定,商人又可以控制物價,令農民要付出多倍的農作物,才足以繳交賦稅.
4. 官員沒有更新資料,當某戶貧富變更後,戶的等級已變,但稅額卻不變,這稅制便變得不公平了.
)後來政府財用不足時,又在兩稅制之外向人民要錢,要人,加倍徵收,有法等於無法,人民苦不堪言.
【庚) 租庸調與兩稅法比較】
)標准:租庸調以人丁為標准,不問其實際擁有的田畝;兩稅法以財產,田畝的多寡.
)稅額:租庸調規定的稅額固定不變;兩稅法的稅額依政府的需要而定,經常變動.
)項目:租庸調項目分明,但有點煩瑣;兩稅法合並為戶稅,地稅,手續簡使.
)期限:租庸調每年納稅一次;兩稅法每年納稅兩次.
)計算:租庸調徵收實物;兩稅法依錢而折算.

方田均稅是畝田制的一項內容

其具體做法是,每年9月開始,由官家派人四齣丈量土地。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為一方,面積約當41頃66畝160方步為一方田。方田四角,立土峰以為志。然後參酌土壤色澤、厚薄和肥瘠劃為五等,分等確定稅負。到第二年3月,將丈量結果和所定稅負張榜示眾,如無異論即付之實施。從以上的具體做法可以看出,方田均稅實際上是一種整理、核實計稅依據的地籍制度,它為我國後代進行土地清丈開創了先例。
方田均稅法自宋神宗熙寧五年,(即公元1072年)實施以後,在防止豪強地主漏稅,增加國家收入方面取得了成效。但是,由於損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所以引起了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大官僚的反對。元豐八年,皇帝下令停止方田。後來又屢行屢輟,時斷時續,最終於宣和二年

一條鞭法」是明朝張居正在經濟改革方面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封建社會賦役史上的重大變革。簡言之,就是把各種徭役、田賦和各種雜費歸並為一,並規定不得再徵收其它費用。明史載:"一條鞭法者,總括一州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於官。一歲之役,官為金募。力差,則計其工食之費,量為增減;銀差,則計其交納之費,加以增耗。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億諸費,以及土貢方物,悉並為一條,皆計畝微銀,折辦於官,故謂之一條鞭。立法頗為簡便。嘉靖間,數行數止,至萬曆九年乃盡行之。

「一條鞭法」的要點,一是將計稅基礎由按丁、按畝的兩稅法,統一為按畝折算繳納,二是將田賦、搖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改實物、勞役的徵收方式為合並徵收銀兩,從而大大簡化了徵收手續,同時使地方官員難於作弊。

清朝雍正年間,實行了「攤丁入畝」,它將人丁稅並入土地稅,將稅與農民負擔能力直接掛鉤,比以前更為公平。實行地丁合一,取消了丁口編審,也使農民的人身束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是我國農業稅的一次重大改革。

8. 強制勞動(勞役)從什麼時候開始成為一種刑罰方式其內在法理邏輯和理論依據有哪些

我國刑法規定的刑罰有主刑和附加型兩類。其中主刑有以下五種:

1、管制。期限為3個月以上2年以下,數罪並罰不得超過3年。

2、拘役。期限為1個月以上6個月以下,數罪並罰不得超過1年。

3、有期徒刑。期限為6個月以上15年以下,數罪並罰不得超過20年。

4、無期徒刑。

5、死刑。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

附加刑有以下三種:

1、罰金;

2、剝奪政治權利;
3、沒收財產
針對外國人,還有驅逐出境

9. 秦漢時期徭役制度

秦漢的徭役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徭役包括兵役在內,狹義的徭役則是指兵役之外的無償勞役而言。因此,從廣義的角度著眼,秦漢的徭役是同兵役聯系在一起的。秦漢都強行徵兵制,凡符合年齡男子都有服兵役的義務,因而往往同徭役的征發混在一起。它不象募兵制下兵、徭的界限是比較清楚的。這是秦漢徭役的重大特徵所在。故董仲舒稱秦自商鞅變法後的力役制度說:「又加月為更卒,已復為正一歲,屯戍一歲,力役三十倍於古。」①顯然他把一月一更的卒更之役與正卒之役一歲、屯戍之役一歲三者都稱為「力役」,實際上前者才是真正的徭役,後二者是兵役。服兵役者叫做「卒」,服徭役與服兵役的起役年齡和止役年齡相同,用於服徭役與服兵役的時間都是無償的,服兵役者在服役期間除從事軍事訓練與作戰活動之外,要從事生產性勞役,二者在這些方面的共性,並不能掩蓋它們之間的區別。因此,狹義的徭役是不包括兵役在內的。古籍中,如雲夢秦簡,既有《徭律》,又有《戍律》,也是把徭役與兵役加以區分的。本文所指的徭役,就是這種嚴格意義上的狹義的徭役。但是,由於嚴格意義的徭役,也有同兵役相聯系的一面,故也不能截然劃分。
徭役的類別與期限一般都認為秦漢有更卒之役、正卒之役與屯戍之役(即戍卒之役)三種類別,即董仲舒所說的「月為更卒,已復為正一歲,屯戍一歲」,每個丁男除每年一月的更卒之役外,還要服正卒之役與屯戍之役共兩年。有的更明確地說:秦漢的徭役包括「更卒徭役、戍卒徭役與正卒徭役」三者,如錢劍夫就是這樣認為的①。這些說法,都是由於混淆了徭役與兵役的界限造成的。正卒之役,是指凡成年男子在所屬郡縣作材官、騎士、樓船士等地方兵而接受必要的軍事訓練而言。屯戍之役,是指從地方兵中抽調出來去屯衛京師和戍守邊防的活動而言。因而正卒之役與屯戍之役(包括為衛士),都屬於兵役范圍,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徭役。這樣一來,真正的徭役,就只有「月為更卒」之役一種類型。服役的時間,為成年男子每年一月,直到老年免役時為止。但是,事實上,除更役外,還有徵調到其他郡縣去服超期徭役的「外徭」,也有被罰服役的「貲徭」之役;更有以勞役抵債、抵罰款或抵贖金的「居貲、贖、債」之役,也叫「居役」,本質上是變相的徭役。
概言之,秦漢徭役的類別有:
更役,凡成年男子每年應服之無償勞役,每次為期一月。
外徭,是應服更役中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它不僅是遠離本郡縣的「更役」,而且是役期較長和勞動強度大的更役。
貲徭,即罰充徭役,也是在正常的更役之外的另一種徭役。
秦漢時期的常役雖只有「更役」一種,但實際上,勞動人民除服每年一月的「更役」外,還要服超期的和遠離本土的「外徭」之役、依法被罰的「貲徭」之役及變相的「居貲、贖、債」的「居役」。

10. 隋朝士兵的服役年限

隋初府兵制,沿襲北周制度,從強壯的農民中挑選士兵,免除他本身的徭役,平時從事生產,農閑時則從事軍事訓練。無論平時戰時,都由各級軍官督率,而且單立軍籍。隋初規定,18歲以上為丁,60歲以上為老。服役從成丁開始,至老始免。役齡內的府兵,輪番服現役。未服現役的府兵,由管理軍戶的軍場場主或鄉團團主管理,平時定期集中訓練,有事則應召從軍出征。開皇三年服役的年齡又改為21歲,推遲三年。
楊堅取代北周之初,為維持穩定,一切制度都未作變動,但為了更好地控制軍隊,也採取了一些措施。其一,恢復舊姓。將西魏宇文泰為相時賜給軍官和兵士的鮮卑姓全部恢復為本姓,楊堅自己也廢用普六茹氏,恢復楊姓。這一措施的本質在於清除私兵和部族兵的痕跡,提高漢族地位。其二,利用宗族。楊堅代周前後,楊氏宗族組成宗室兵3000人,由楊希尚率領,扼守潼關,抵禦北周將領尉遲迥。楊堅將這支隊伍命名為「宗團驃騎」。其三,整頓鄉兵。隋滅陳之前,在原北齊統治區和與陳接壤地域出現過不少鄉兵組織,楊堅曾對其進行整頓和利用。如寄居廣陵(今揚州)的來護兒領有鄉兵,楊堅授以大都督銜,使之參與滅陳之戰,並立有戰功。陳滅後,江南大地主起兵作亂,楊堅利用廬江陳棱,准其開府,領鄉兵,會同其父陳峴〔xian現〕為隋平叛,後官至驃騎將軍。
(2)府兵編入民戶的重大改革
開皇十一年(公元590年),全國統一剛剛完成,為適應新的形勢需要,隋文帝楊堅發布詔令:「魏末喪亂,軍人權置坊府,南征北伐,居處無定,家無完堵,地罕包桑,朕甚愍〔min敏〕之。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軍府統領,宜依舊式。罷山東、河南及北方緣邊之地新置軍府。」對兵役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
這一改革的核心內容是把軍戶編入民戶。在此之前的府兵,家屬隨營居住,頻繁的戰爭使府兵家庭難以安定下來,生產不能正常進行,生活非常困難。軍戶編入民戶後,改屬州縣管理,可依均田令受田,家屬也得到解放,即使士兵上番,家屬也可和一般民戶一樣從事生產。軍戶不再存在,但軍人軍籍依舊,與軍府的關系也沒有改變。無論在役、在軍或在家,凡屬軍役范圍內的事,都歸軍府管理。這次改革的實質是變兵民分離為兵民合一。從此,魏晉以來形成的世兵制開始為普遍征發(在兵府內)所代替。
隋朝這種兵民合一的制度,與它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是聯系在一起的。隋朝規定,一夫受田百畝,20畝為永業田,歸受田者所有;80畝為露田,死後交給國家。婦女和奴婢受露田40畝,丁牛一頭受田60畝。一夫一婦(一床)年交租粟三石,絹三丈。丁男每年服兵役一個月,服役時的衣糧裝備由個人負責。丁男服役期間,租調全免。由此可見,隋府兵制的基礎是它的均田制。
(3)府兵的指揮系統
隋朝的軍權集中在中央,軍隊由皇帝親自統帥。尚書省內的兵部是皇帝在軍事方面的辦事機構。兵部設尚書一人,下設兵部侍郎、職方侍郎、駕部侍郎、庫部侍郎等,分管軍隊事務。
全國設12衛府,分統全國軍隊,其中既包括禁衛軍,也包括分布在各地的軍府。各衛府的最高長官為大將軍,直接聽命於皇帝。各衛府大將軍以下,設將軍二人,長史、司馬、錄事、功、倉、兵、騎等曹參軍各一人。這12衛府是:左右衛府、左右武衛府、左右武侯府、左右領軍府、左右領左右府、左右監門府。左右衛是皇帝的內衛,負責宮廷禁衛。左右武衛主要負責宮廷外禁衛。左右武侯主要負責皇帝護從,擔任前衛、後衛、晝夜巡查等。左右領軍府負責12軍的籍帳、差科、辭訟等事。左右領左右府負責侍衛皇帝左右、供御兵仗。左右監門府負責宮殿門禁、警衛。各府下轄若干軍府(驃騎府和車騎府,長官為驃騎將軍和車騎將軍)。軍府的軍士稱侍官。除12衛府外,還有東宮十率。
府兵的這種編組,把12衛府兵力統一在禁衛軍系統內,使皇帝能更集中地控制兵權。另外,禁衛軍中又有內衛和外衛之分。服內衛的稱內軍,服外衛的稱外軍。左右衛所屬親衛、勛衛、翊衛三衛所屬各驃騎府、車騎府,都是內軍;12衛府所屬的其他驃騎府、車騎府為外軍。皇帝利用內、外軍,互相牽制。
驃騎府受大將軍(正三品)直接指揮。驃騎將軍(正四品)下轄車騎將軍(正五品)、大都督(正六品)、帥都督(從六品)、都督(正七品)。和北周相比,主帥的品級降低了(北周大將軍為正九命,相當於隋正一品),而人數卻從北周的八個柱國大將軍增加到12個衛府大將軍,軍權有所分散,而皇帝卻更便於集中軍權。
府兵不服役時,歸軍府所在地保、閭、族、里、黨等各級組織管轄。
在加強中央軍的同時,隋文帝對地方部隊也作了整頓。隋在邊境及內地重要的州設總管,負責該地區的軍事。隋文帝時期,設總管的共52個,計為:延、慶、原、夏、靈、雲、豐、秦、蘭、廓、涼、金、疊、岷、宕、扶、利、會、遂、信、益、瀘、洛、西防、晉、隰〔xi習〕、代、朔、並、幽、玄、營、青、徐、揚、壽、薊、吳、杭、洪、廣、循、桂、崖、荊、襄、安、黃、江、潭、永。此後時有變更。
隋初將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以便於控制和推行府兵制。隋煬帝楊廣改為郡縣兩級制,在郡設都尉、副都尉,掌一郡兵馬。
(4)隋煬帝對府兵制的再次改革
隋煬帝即位後,為了加強軍事力量,對12衛府進行改革。左右衛改為左右翊衛,左右領軍改為左右屯衛,左右武侯改為左右侯衛,左右領左右府改為左右備身府,左右武衛、左右監門衛名稱依舊,另外增置左右驍衛和左右御衛,共16衛府(其中左右備身、左右監門不領府兵)。各府原轄的驃騎府、車騎府改為鷹揚府,並在府前冠以該府所在地名。改驃騎將軍為鷹揚郎將,車騎將軍為鷹揚副郎將,大都督為校尉,帥都督為旅帥,都督為隊正等。改左右衛三衛(親衛、勛衛、翊衛)為三侍。為了使農民樂於服役,又給12衛府軍士冠以榮譽稱號。左右翊衛軍士為「驍騎」,左右驍衛軍士為「豹騎」,左右武衛軍士為「熊渠」,左右屯衛軍士名「羽林」,左右御衛軍士名「射聲」,左右侯衛軍士名「佽〔ci次〕飛」,並改府兵的侍官稱號,總稱為衛士。
東宮十率也有調整。左右衛率改為左右侍率,左右宗衛率改為左右武侍率,左右虞侯開府改為左右虞侯率,左右監門率改為宮門將,左右內率依舊。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置左右雄武府,隸屬於左右備身府,招募百姓為「驍果」。這個府不領府兵,但仍屬皇帝禁衛,而且在所有皇帝禁衛軍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就是利用驍果發動兵變,殺死隋煬帝楊廣的。
由於隋煬帝好大喜功,不斷擴充軍隊,增置軍府,使社會生產遭到極大破壞,正常的兵役制度也無法實行,當時的情況據史書記載是掃地為兵,丁男不夠役使,又轉而役使婦人。所以在隋煬帝統治的最後幾年,府兵制實際上遭到了破壞。
(5)隋軍戰時編制體制
隋軍在大的軍事行動中,由皇帝指派的行軍元帥為最高指揮官,負責一個地區的指揮官為總管。滅陳之戰中,曾以楊廣、楊素並為行軍元帥,並以楊廣為淮南道行台尚書令的名義統一指揮全盤軍事。史書記載隋滅陳大軍「合總管九十,兵五十一萬八千,皆受晉王(楊廣)節度,東接滄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橫亘數千里」的盛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軍隊的編組情況。
大業八年(公元612年)隋進攻高麗,楊廣率百萬大軍親征。當時的編制情況是:全軍分左右各12軍,凡113萬,「每軍大將、亞將各一人,騎兵四十隊,隊百人,十隊為團;步卒八十隊,分為四團,團各有偏將一人;其鎧胄、纓拂、旗幡每團異色;受降使者一人,承詔慰撫,不受大將節制;其輜重散兵等亦為四團,使步卒挾之而行;進止立營,皆有次序儀法。」(《資治通鑒》卷一八一,大業八年)從上述記載可知,步兵和騎兵編制不完全一樣。騎兵是10隊為一團,步兵是20隊為一團。

閱讀全文

與徭役的期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