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救生筏靜水壓力釋放器有效期幾年
靜水壓力釋放器是氣脹救生筏的釋放裝置,釋放深度為2-4米,釋放拉力為185kg,可手動釋放也可以自動釋放,有不銹鋼和增強塑料兩款
詳細可咨詢我
② 請問救生員證有效期是多久
三年吧應該是
③ 地質特徵
根據1∶5萬沂水幅地質報告(宋余禮等,1990),除將嚴家官莊基性岩體單獨分出外,將圖幅內變質中酸性深成岩體分為馬山岩簇和大山岩簇。前者由老至新再分為馬山岩體和雪山岩體,後者由老而新再分為林家官莊岩體、英靈山岩體、大山岩體和龍潭官莊岩體;時代歸晚太古代。1∶5萬高橋幅(顧德林等,1997)則採用超單元和單元的劃分方案,總稱沂水超單元,其中再分為雪山單元、蔡峪單元和牛心官莊單元;時代歸晚太古代早期。
本次研究范圍限於1∶5萬沂水幅和1∶5萬高橋幅的南半部。對區內出露的中酸性變質深成岩的岩性、同位素年齡、野外產出的先後關系、變質程度以及前人的劃分依據,做了綜合考慮與統一劃分(或歸並),且一律以岩體作為基本單元。具體的岩體包括馬山岩體、蔡峪岩體、雪山岩體、牛心官莊岩體、英靈山岩體、林家官莊岩體和大山岩體(龍潭官莊岩體並入大山岩體)。
(一)馬山岩體
該岩體侵入於沂水岩群的表殼岩中,又被大山岩體和牛心官莊岩體所包裹。前人曾認為它被雪山岩體侵入;但據野外所見,二者大都呈漸變過渡,有的二者接觸處見有淺色花崗質脈體侵入於馬山岩體之中,但難以說明是雪山岩體本身。
在1∶5萬沂水幅中,馬山岩體分別出露於三個小區:一區分布於大梨行村之東,長家溝—景家莊以西,呈三角形和細長條狀,面積約1.5km2,片麻理呈東西走向,向南作50°傾斜。岩體北側與圍岩相接處的圍岩部分有糜棱岩帶出露。二區分布於柏家坪—羅家莊之南,毛家窯—東院之北的范圍內,出露面積約12km2,其中露頭較好的地區為馬山、羅家莊南(露頭見圖版Ⅰ之1)和東院以北一帶。岩體形狀呈不規則的四方形,其東北部分伸出一岩枝,延長約2.5km後尖滅。片麻理呈近東西—北東東走向,向南傾,傾角50°~60°。三區主要見於石山官莊東側,岩體形狀如三角形,出露面積約0.75km2,這是一個小的花崗岩穹隆,東端的變質表殼岩向東傾沒,南側向南傾,北側倒轉亦向南傾,形成一個倒轉背斜,岩體即在其中心。
在高橋幅中,馬山岩體出露較少且分散,都呈不規則狀分布於牛心官莊奧長—二長花崗岩中作為殘留體出現。片麻理走向北東東,主體傾向南,傾角30°~71。不等。最大者出露於東曹河庄西南,面積不到500m×200m。在黃姑山頂也有小塊呈包體出露。岩體中有中元古代呈北西向的石英閃長岩脈和北西-近南北向的輝長岩脈的侵入,也有燕山期呈北西向分布的輝綠岩小脈的穿入。
(二)蔡峪岩體
該岩體主要出露於高橋幅蔡峪村北,呈東西向分布,長3.5km,寬0.75km,面積達4km2,西部寬度大,東部變窄並被晚期北北東向斷層切斷。片麻理走向近東西至北東東,傾向南,傾角50°~65°,北部部分與圍岩斜長角閃岩和黑雲變粒岩組合接觸。岩石以中粗粒紫蘇花崗閃長岩為主,其中因含較多石榴子石而有別於其它岩體。該岩體總體上被包於大片牛心官莊岩體之中,未見到與其它岩體的接觸關系。
(三)雪山岩體
該岩體主要見於沂水幅中,在高橋幅中分布比較零散;最大的一塊出露於青山鋪東南與東曹河南西西處(呈不規則透鏡狀),在大黃旺之西1km處也見有小塊露頭。另外在大張庄以西約1.5km見小塊不規則狀露頭。它們均被包於牛心官莊岩體中,岩體在兩個圖幅的邊部未相接。
在沂水幅西部,見於沂水縣城之東的前晏家鋪村—馮家官莊一線,南界位於南小堯—青龍峪—葦園—劉家山一線,北側大部分與馬山岩體南界接觸,部分與沂水岩群的麻粒岩-片麻岩組合相接觸,接觸界線平直至彎曲。與大山岩體分界先是呈北東向至葦園轉而呈南北向。與大山岩體的接觸界面彎曲,大山岩體侵入雪山岩體中。岩體面積約25km2。總體上呈北東向展布,從葦園至劉家山西折為南北向,進入高橋幅又轉為北東向。岩體片麻理傾向南東,傾角50°~70°,與岩體接觸的部分(變質表殼岩)往往遭受糜棱岩化,並不同程度地形成邊緣混合岩化,最寬處可達250餘米。岩體具較多白色偉晶岩脈、二長花崗質岩石和乳白色團塊狀的石英脈穿插。
岩體中還見有中元古代近南北向的輝石岩脈、近南北向的石英斑岩脈和北東向的斜長花崗岩脈以及燕山期北西向的輝綠岩脈的穿切。
(四)牛心官莊岩體
由顧德林等(1997)在測制1∶5萬高橋幅地質圖時命名,該岩體出露於圖幅中青山鋪—小店子一線以南,東側和南側與相鄰圖幅命名不統一,缺乏明顯界限。岩體中間被韓家渠東紫蘇花崗閃長岩和東曹河—小店子一帶的沂水岩群所分隔,分成南北兩個岩基。
(五)英靈山岩體
該岩體主要出露於沂水圖幅中,西起豐台湖—石屋官莊一線以東,向東北延展至後梭庄—唐家河一線以西;總體上呈北東向分布,北部與沂水岩群的麻粒岩-片麻岩的上部變質岩石組合直接接觸,界線平直。岩體中夾有多層長條狀的角閃石-黑雲母變質岩石組合及其混合岩化岩石。岩體片麻理呈北東走向,向南傾,傾角40°~50°,與圍岩產狀基本一致。岩體中見有少量中元古代呈近南北向分布的花崗岩脈和較多燕山期呈北西西向和近東西向的輝綠岩脈和近南北向的石英斑岩脈。
(六)林家官莊岩體
該岩體主體為花崗閃長岩,出露於沂水幅的東南角,即唐家河村—林家官莊—胡家馬庄一線;總體呈北東向分布,位於英靈山岩體之南。在西義家莊之北和唐家河村以南部分地區可見該岩體與英靈山岩體直接接觸。沂水幅說明書指出,林家官莊岩體老於英靈山岩體(在後面的章節將詳細討論)。岩體片麻理傾向南東,傾角變化於45°與70°之間。岩體總體呈長條狀,且間隔多條混合岩化程度不等由斜長角閃岩-黑雲變粒岩為主組成的變質岩石組合,其產狀與岩體基本一致。岩體的北東部分和南西部分均已延至圖外,圖幅內出露面積約為48km2。岩體中常見有燕山期呈東西向和南北向分布的輝綠岩脈和近南北向的石英斑岩脈的穿入。由於第四系覆蓋和強烈風化,露頭不甚清晰。
(七)大山岩體
該岩體分布於雪山岩體的東側,南起沂水幅後梭庄西北,經葦園、九層嶺至劉家山,尖滅於圖幅邊部;南部較窄,寬僅1.5km,北部可寬至3km,南北向延長約8km,總面積約18km2。片麻理隱約可見,走向為北東東,傾向南,傾角50°~55°,典型出露區為大山。與圍岩或與雪山岩體的接觸帶有時見有中元古代的鉀質花崗岩脈的侵入。岩體中見有中元古代呈東西向的輝長岩脈和北西向的斜長花崗岩脈以及燕山期北東向的輝綠岩脈穿入。大山岩體的主體為二長花崗岩或鉀質花崗岩,變質作用最高達角閃岩相。
在沂水幅北部,大山岩體似已進入高橋幅,但該圖幅中岩體均歸入牛心官莊岩體,推測該岩體中包有部分大山岩體。
④ 救生員證有效期
救生員證有效期是3年的,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救生員證每年也是需要年審一次才可以繼續使用的。
⑤ 美軍飛行員救生包,到底放些什麼保命
飛行員是非常厲害的兵種,一名有豐富經驗的飛行員是非常重要的戰略性物資。畢竟想要訓練出一名合格的飛行員,不僅需要大量的金錢,還需要大量的物資。甚至有一種說法是,一名合格的飛行員訓練需要的資金相當於和其身高相等的黃金。而美國軍隊中對飛行員實際上也非常重視。其飛行員救生包中放的物資非常多,首先就是一支專門為飛行員設計的手槍和彈匣。還有一把傘刀。其次就是一些葯品,幫助飛行員自己處理自己的傷口。最後就是一些指南針,信號彈和小金條之類的物品。
最後就是一些指南針,信號彈和小金條之類的物品。飛行員需要很好的辨別自己所處的方位,畢竟在飛行員跳傘落地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隱藏好自己的降落傘,然後趕緊離開自己跳傘落地的位置。防止敵方人員將自己捕獲,其次就是如果飛行員倖存,那麼我方肯定會派出精銳的小隊對其進行營救。有的時候是直升機進行救援,那麼飛行員必須擁有能夠指示自己位置的信號彈。至於小金條的作用,相信大家應該能猜的到,黃金是世界上流通情況最好的貨幣,所以小金條往往可以用來賄賂敵方作戰人員。
⑥ 地質救生包
地質救生包包含如下物品:
3.3.3.1 脫脂紗布
適用范圍:適用於局部傷口的清潔、止血、包紮等。
注意事項:本品滅菌包裝,包裝破損禁止使用;一次性用品,禁止重復使用。
3.3.3.2 彈性綳帶
適用范圍:適用於傷口加壓止血、包紮或固定敷料等。
注意事項:本品滅菌包裝,包裝破損禁止使用;一次性用品,禁止重復使用。
3.3.3.3 多功能求生哨
適用范圍:適用於發出聲光求救信號和判別方向、溫度等。
注意事項:①本品包含高分貝求生哨、指南針、溫度計、求生反光信號鏡、火種放大鏡、高亮度LED手電筒、微型儲存倉、尼龍掛繩等。②內置紐扣電池,注意保持供電。
3.3.3.4 呼吸面罩
適用范圍:適用於人工呼吸,防止交叉感染。
注意事項:本品帶有過濾作用的單向閥,為滅菌獨立包裝。
3.3.3.5 卡扣式止血帶
適用范圍:適用於四肢大動脈出血壓迫止血。
注意事項:①包紮於上臂或大腿1/3近心端處。②上肢前臂和下肢小腿不可用止血帶。③止血帶使用時間最長不超過3個小時。④每隔40至50分鍾松開止血帶一次。
3.3.3.6 壓縮干糧
適用范圍:適用於缺少食物能量補充。
注意事項:本品獨立包裝,注意防潮,需要定期補充或更換。
3.3.3.7 急救毯
適用范圍:適用於防曬、保暖、防潮、保持體溫,以及發反光急救信號。
注意事項:本品材質為PET膜+塗層,規格為210厘米×140厘米。
3.3.3.8 創可貼
適用范圍:適用於小創傷、擦傷等外敷止血、護創。
注意事項:本品為無菌一次性使用產品,包裝破損時請勿使用。
3.3.3.9 碘伏棉棒
適用范圍:適用於較小淺層傷口的清理、消毒。
注意事項:一次性使用,本品塑料管內充填有聚維酮碘溶液,使用時請將帶有紅色環的一端折斷。
3.3.3.10 熒光棒
適用范圍:適用於相互聯系、警示、標識、照明等。
注意事項:①熒光棒管含過氧化物、酯類化合物和熒光染料液體,液體具有黏附性。②沒有使用前,熒光棒不能彎折、擊打、揉搓,避免引起發光。
3.3.3.11 安全錘
適用范圍:用於野外車輛人員安全逃生。
注意事項:安全錘應從玻璃邊緣或者四角敲打。
3.3.3.12 登山繩
適用范圍:野外攀登、牽引及搬運等。
注意事項:清潔保管。出發前應檢查其安全性、牢固性,及時更新。
3.3.3.13 LED手電筒
適用范圍:適用於野外照明和發出光救援信號等。
注意事項:注意保持充足電源。
3.3.3.14 打火石
適用范圍:適用於野外潮濕、寒冷、低壓等惡劣條件下生火。
注意事項:其主要成分為金屬Ce與La,注意保存。
3.3.3.15 物理降溫貼
適用范圍:適用於皮膚發熱物理降溫。
注意事項:將皮膚擦乾凈之後使用,僅對控制發燒起輔助作用,不能代替醫葯品。
3.3.3.16 藿香正氣滴丸
適用范圍:適用於夏秋季治療發熱惡寒、頭痛、胃痛、嘔吐、腹瀉等。
注意事項:①患高血壓、心律失常、心臟病、肝病、腎病等嚴重慢性病者遵醫囑。②按照用法、用量服用。
3.3.3.17 人丹
適用范圍:適用於因高溫引起的頭痛、頭暈、惡心、腹痛、水土不服等,也可用來治療暈車暈船,是夏季防暑常用葯。
注意事項:①患高血壓、心律失常、心臟病、肝病、腎病等嚴重慢性病者遵醫囑。②舌下含服葯效更佳,也可用溫開水送服,密閉保存。
3.3.3.18 毒液吸取器
適用范圍:適用於從毒蛇、蜘蛛、蠍子、蜈蚣、黃蜂等咬傷的傷口吸出毒液。
注意事項:使用時注意吸杯口密封,吸取完畢後應對傷口消毒、止血、包紮。
3.3.3.19 救生燈
適用范圍:適用於水域漂浮求生救生。
注意事項:隨身攜帶,保持電源。
3.3.3.20 個人信息卡
適用范圍:適用於野外人員身份識別、醫療救治、緊急救援等。
注意事項:妥善保管,丟失後及時報告。
⑦ 救生衣有效期幾年了
充氣式的有帶高壓氣瓶的一般的3年的有效期,比如專業的永 晟的是。泡沫的話時間長了就風華了。
⑧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有效期為多久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
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惠及子孫的偉大事業和宏偉工程。堅持不懈地搞好生態環境保護是保證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為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環境保護基本國策,鞏固生態建設成果,努力實現祖國秀美山川的宏偉目標,特製訂本綱要。
一、當前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狀況
(-)當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
1.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一定成績。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採取了一系列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重大舉措,加大了生態環境建設力度,使我國一些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和改善。主要表現在:植樹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設和國土整治等重點生態工程取得進展;長江、黃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全面實施;重點地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開始啟動;建立了一批不同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森林公園;生態農業試點示範、生態示範區建設穩步發展;環境保護法制建設逐步完善。
2.全國生態環境狀況仍面臨嚴峻形勢。目前,一些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環境破壞的范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危害在加重。突出表現在: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源頭的生態環境惡化呈加速趨勢,沿江沿河的重要湖泊、濕地日趨萎縮,特別是北方地區的江河斷流、湖泊乾涸、地下水位下降嚴重,加劇了洪澇災害的危害和植被退化、土地沙化;草原地區的超載放牧、過度開墾和樵採,有林地、多林區的亂砍濫伐,致使林草植被遭到破壞,生態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加劇;礦產資源的亂采濫挖,尤其是沿江、沿岸、沿坡的開發不當,導致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海水倒灌等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全國野生動植物物種豐富區的面積不斷減少,珍稀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環境惡化,珍貴葯用野生植物數量銳減,生物資源總量下降;近岸海域污染嚴重,海洋漁業資源衰退,珊瑚礁、紅樹林遭到破壞,海岸侵蝕問題突出。生態環境繼續惡化,將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生態環境安全。
(二)當前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
3.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是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一些地區環境保護意識不強,重開發輕保護,重建設輕維護,對資源採取掠奪式、粗放型開發利用方式,超過了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一些部門和單位監管薄弱,執法不嚴,管理不力,致使許多生態環境破壞的現象屢禁不止,加劇了生態環境的退化。同時,長期以來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投入不足,也是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切實解決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與問題,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目標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4.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的指導思想。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中心,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為目標,緊緊圍繞重點地區、重點生態環境問題,統一規劃,分類指導,分區推進,加強法治,嚴格監管,堅決打擊人為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動員和組織全社會力量,保護和改善自然恢復能力,鞏固生態建設成果,努力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為實現祖國秀美山川的宏偉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5.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堅持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並舉。在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力度的同時,必須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徹底扭轉一些地區邊建設邊破壞的被動局面。
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並重。應充分考慮區域和流域環境污染與生態環境破壞的相互影響和作用,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統一規劃,同步實施,把城鄉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城鄉環境保護一體化。
堅持統籌兼顧,綜合決策,合理開發。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經濟發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近期與長遠統一、局部與全局兼顧。進行資源開發活動必須充分考慮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絕不允許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眼前的和局部的經濟利益。
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使用誰付費制度。要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權、責、利,充分運用法律、經濟、行政和技術手段保護生態環境。
(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
6.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目標是通過生態環境保護,遏制生態環境破壞,減輕自然災害的危害;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科學利用,實現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確保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近期目標。到2010年,基本遏制生態環境破壞趨勢。建設一批生態功能保護區,力爭使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的源頭區,長江、松花江流域和西南、西北地區的重要湖泊、濕地,西北重要的綠洲,水土保持重點預防保護區及重點監督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系統和生態功能得到保護與恢復;在切實抓好現有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的同時,抓緊建設一批新的自然保護區,使各類良好自然生態系統及重要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監管體系,使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得到有效執行,重點資源開發區的各類開發活動嚴格按規劃進行,生態環境破壞恢復率有較大幅度提高;加強生態示範區和生態農業縣建設,全國部分縣(市、區)基本實現秀美山川、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遠期目標。到2030年,全面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使重要生態功能區、物種豐富區和重點資源開發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各大水系的一級支流源頭區和國家重點保護濕地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部分重要生態系統得到重建與恢復;全國50%的縣(市、區)實現秀美山川、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30%以上的城市達到生態城市和園林城市標准。到2050年,力爭全國生態環境得到全面改善,實現城鄉環境清潔和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全國大部分地區實現秀美山川的宏偉目標。
三、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內容與要求
(一)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環境保護
7.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涵養區、水土保持的重點預防保護區和重點監督區、江河洪水調蓄區、防風固沙區和重要漁業水域等重要生態功能區,在保持流域、區域生態平衡,減輕自然災害,確保國家和地區生態環境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對這些區域的現有植被和自然生態系統應嚴加保護,通過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實施保護措施,防止生態環境的破壞和生態功能的退化。跨省域和重點流域、重點區域的重要生態功能區,建立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跨地(市)和縣(市)的重要生態功能區,建立省級和地(市)級生態功能保護區。
8.對生態功能保護區採取以下保護措施:停止一切導致生態功能繼續退化的開發活動和其他人為破壞活動;停止一切產生嚴重環境污染的工程項目建設;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區內人口已超出承載能力的應採取必要的移民措施;改變粗放生產經營方式,走生態經濟型發展道路,對已經破壞的重要生態系統,要結合生態環境建設措施,認真組織重建與恢復,盡快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
9.各類生態功能保護區的建立,由各級環保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組成評審委員會評審,報同級政府批准。生態功能保護區的管理以地方政府為主,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可由省級政府委派的機構管理,其中跨省域的由國家統一規劃批建後,分省按屬地管理;各級政府對生態功能保護區的建設應給予積極扶持;農業、林業、水利、環保、國土資源等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的職責加強對生態功能保護區管理、保護與建設的監督。
(二)重點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保護
10.切實加強對水、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礦產等重要自然資源的環境管理,嚴格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各類自然資源的開發,必須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依法履行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手續;資源開發重點建設項目,應編報水土保持方案,否則一律不得開工建設。
11.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要全流域統籌兼顧,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綜合平衡,堅持開源與節流並重,節流優先,治污為本,科學開源,綜合利用。建立缺水地區高耗水項目管制制度,逐步調整用水緊缺地區的高耗水產業,停止新上高耗水項目,確保流域生態用水。在發生江河斷流、湖泊萎縮、地下水超採的流域和地區,應停上新的加重水平衡失調的蓄水、引水和灌溉工程;合理控制地下水開采,做到采補平衡;在地下水嚴重超采地區,劃定地下水禁采區,抓緊清理不合理的抽水設施,防止出現大面積的地下漏斗和地表塌陷。繼續加大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力度,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大氣水資源;對於擅自圍墾的湖泊和填占的河道,要限期退耕還湖還水。通過科學的監測評價和功能區劃,規范排污許可證制度和排污口管理制度。嚴禁向水體傾倒垃圾和建築、工業廢料,進一步加大水污染特別是重點江河湖泊水污染治理力度,加快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垃圾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力度,鼓勵畜禽糞便資源化,確保養殖廢水達標排放,嚴格控制氮、磷嚴重超標地區的氮肥、磷肥施用量。
12.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生態環境保護。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明確土地承包者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加強生態用地保護,凍結徵用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草地、林地、濕地。建設項目確需佔用生態用地的,應嚴格依法報批和補償,並實行「佔一補一」的制度,確保恢復面積不少於佔用面積。加強對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建設線路和施工場址要科學選比,盡量減少佔用林地、草地和耕地,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強非牧場草地開發利用的生態監管。大江大河上中游陡坡耕地要按照有關規劃,有計劃、分步驟地實行退耕還林還草,並加強對退耕地的管理,防止復耕。
13.森林、草原資源開發利用的生態環境保護。對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林區、草原,應劃為禁墾區、禁伐區或禁牧區,嚴格管護;已經開發利用的,要退耕退牧,育林育草,使其休養生息。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最大限度地保護和發揮好森林的生態效益;要切實保護好各類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特種用途林等生態公益林;對毀林、毀草開墾的耕地和造成的廢棄地,要按照「誰批准誰負責,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限期退耕還林還草。加強森林、草原防火和病蟲鼠害防治工作,努力減少林草資源災害性損失;加大火燒跡地、採伐跡地的封山育林育草力度,加速林區、草原生態環境的恢復和生態功能的提高。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減少樵採對林草植被的破壞。
發展牧業要堅持以草定畜,防止超載過牧。嚴重超載過牧的,應核定載畜量,限期壓減牲畜頭數。採取保護和利用相結合的方針,嚴格實行草場禁牧期、禁牧區和輪牧制度,積極開發秸稈飼料,逐步推行舍飼圈養辦法,加快退化草場的恢復。在乾旱、半乾旱地區要因地制宜調整糧畜生產比重,大力實施種草養畜富民工程。在農牧交錯區進行農業開發,不得造成新的草場破壞;發展綠洲農業,不得破壞天然植被。對牧區的已墾草場,應限期退耕還草,恢復植被。
14.生物物種資源開發利用的生態環境保護。生物物種資源的開發應在保護物種多樣性和確保生物安全的前提下進行。依法禁止一切形式的捕殺、採集瀕危野生動植物的活動。嚴厲打擊瀕危野生動植物的非法貿易。嚴格限制捕殺、採集和銷售益蟲、益鳥、益獸。鼓勵野生動植物的馴養、繁育。加強野生生物資源開發管理,逐步劃定準采區,規范採挖方式,嚴禁亂采濫挖;嚴格禁止採集和銷售發菜,取締一切發菜貿易,堅決制止在乾旱、半乾旱草原濫挖具有重要固沙作用的各類野生葯用植物。切實搞好重要魚類的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回遊通道和重要水生生物及其生境的保護。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建立轉基因生物活體及其產品的進出口管理制度和風險評估制度;對引進外來物種必須進行風險評估,加強進口檢疫工作,防止國外有害物種進入國內。
15.海洋和漁業資源開發利用的生態環境保護。海洋和漁業資源開發利用必須按功能區劃進行,做到統一規劃,合理開發利用。切實加強海岸帶的管理,嚴格圍墾造地建港、海岸工程和旅遊設施建設的審批,嚴格保護紅樹林、珊瑚礁、沿海防護林。加強重點漁場、江河出海口、海灣及其他漁業水域等重要水生資源繁育區的保護,嚴格漁業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加大海洋污染防治力度,逐步建立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制度,加強對海上油氣勘探開發、海洋傾廢、船舶排污和港口的環境管理,逐步建立海上重大污染事故應急體系。
16.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生態環境保護。嚴禁在生態功能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內采礦。嚴禁在崩塌滑坡危險區、泥石流易發區和易導致自然景觀破壞的區域採石、采砂、取土。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必須嚴格規劃管理,開發應選取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的工期、區域和方式,把開發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減少到最低限度。礦產資源開發必須防止次生地質災害的發生。在沿江、沿河、沿湖、沿庫、沿海地區開采礦產資源,必須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盡量避免和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已造成破壞的,開發者必須限期恢復。已停止采礦或關閉的礦山、坑口,必須及時做好土地復墾。
17.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生態環境保護。旅遊資源的開發必須明確環境保護的目標與要求,確保旅遊設施建設與自然景觀相協調。科學確定旅遊區的遊客容量,合理設計旅遊線路,使旅遊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加強自然景觀、景點的保護,限制對重要自然遺跡的旅遊開發,從嚴控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旅遊開發,嚴格管制索道等旅遊設施的建設規模與數量,對不符合規劃要求建設的設施,要限期拆除。旅遊區的污水、煙塵和生活垃圾處理,必須實現達標排放和科學處置。
(三)生態良好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
18.生態良好地區特別是物種豐富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區域,要採取積極的保護措施,保證這些區域的生態系統和生態功能不被破壞。在物種豐富、具有自然生態系統代表性、典型性、未受破壞的地區,應抓緊搶建一批新的自然保護區。要把橫斷山區、新青藏接壤高原山地、湘黔川鄂邊境山地、浙閩贛交界山地、秦巴山地、滇南西雙版納、海南島和東北大小興安嶺、三江平原等地區列為重點,分期規劃建設為各級自然保護區。對西部地區有重要保護價值的物種和生態系統分布區,特別是重要荒漠生態系統和典型荒漠野生動植物分布區,應搶建一批不同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19.重視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在城鎮化進程中,要切實保護好各類重要生態用地。大中城市要確保一定比例的公共綠地和生態用地,深入開展園林城市創建活動,加強城市公園、綠化帶、片林、草坪的建設與保護,大力推廣庭院、牆面、屋頂、橋體的綠化和美化。嚴禁在城區和城鎮郊區隨意開山填海、開發濕地,禁止隨意填占溪、河、渠、塘。繼續開展城鎮環境綜合整治,進一步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和工業污染源治理,切實加強城鎮建設項目和建築工地的環境管理,積極推進環保模範城市和環境優美城鎮創建工作。
20.加大生態示範區和生態農業縣建設力度。國家鼓勵和支持生態良好地區,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發揮示範作用。進一步加快縣(市)生態示範區和生態農業縣建設步伐。在有條件的地區,應努力推動地級和省級生態示範區的建設。
四、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與措施
(一)加強領導和協調,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決策機制
21.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要把地方各級政府對本轄區生態環境質量負責、各部門對本行業和本系統生態環境保護負責的責任制落到實處。明確資源開發單位、法人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實行嚴格的考核、獎罰制度。對於嚴格履行職責,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做出重大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給予表彰、獎勵。對於失職、瀆職,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應依照有關法律法規予以追究。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規劃納入各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保證各級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審計制度,確保投入與產出的合理性和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22.積極協調和配合,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監管體系。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齊心協力,共同推進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環保部門要做好綜合協調與監督工作,計劃、農業、林業、水利、國土資源和建設等部門要加強自然資源開發的規劃和管理,做好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在國家確定生態環境重點保護與監管區域的基礎上,地方各級政府要結合本地實際,確定本轄區的生態環境重點保護與監管區域,形成上下配套的生態環境保護與監管體系。西部地區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搞好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放在優先位置,確保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順利實施。
23.保障生態環境保護的科技支持能力。各級政府要把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納入科技發展計劃,鼓勵科技創新,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恢復和水土保持等重點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技術開發和推廣工作。在生態環境保護經費中,應確定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建立早期預警制度,加強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的預測預報。
24.建立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決策機制。各地要抓緊編制生態功能區劃,指導自然資源開發和產業合理布局,推動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健康發展。制定重大經濟技術政策、社會發展規劃、經濟發展計劃時,應依據生態功能區劃,充分考慮生態環境影響問題。自然資源的開發和植樹種草、水土保持、草原建設等重大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必須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對可能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和不利影響的項目,必須做到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措施與資源開發和建設項目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檢查驗收。對可能造成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應嚴格評審,堅決禁止。
(二)加強法制建設,提高全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25.加強立法和執法,把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法治軌道。嚴格執行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犯罪行為。抓緊有關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制定生態功能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健全、完善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法規和監管制度。
26.認真履行國際公約,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認真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國際濕地公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等國際公約,維護國家生態環境保護的權益,承擔與我國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國際義務,為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做出貢獻。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全面發展。
27.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不斷提高全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深入開展環境國情、國策教育,分級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培訓,提高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決策能力。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教育、專業教育,積極搞好社會公眾教育。城市動物園、植物園等各類公園,要增加宣傳設施,組織特色宣傳教育活動,向公眾普及生態環境保護知識。進一步加強新聞輿論監督,表揚先進典型,揭露違法行為,完善信訪、舉報和聽證制度,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民間團體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為實現祖國秀美山川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
⑨ 暴風雪中小時
BAOFENG XUEZHONG 60 XIAOSHI
2002年10月8日凌晨5時多。
西藏雅魯藏布江成礦區東段銅多金屬礦勘查項目組的10名地質隊員,正准備駕駛2輛汽車撤離工作區時,突然遭遇暴風雪襲擊。大家在暴風雪中艱難地往回趕。迎面撲來的雪團把車窗的雨刮器凍住了,車輪也有些不聽指揮了……漸漸地,他們迷失了方向。此時,已是下午6時。真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呀!恰恰這時汽油又耗盡了,暴風雪無情地將2輛汽車孤零零地分割在相距5千米的茫茫雪原上。10名地質隊員都嚇壞了,項目組副技術負責徵求大家意見,決定派2名同志徒步找到公路,爭取求援。
1999~2006年地質調查應急救援紀實
1999~2006年地質調查應急救援紀實
茫茫雪夜,要走過這20多千米的無人區,太難了!2名同志帶著大家的希望和祝福,踏著齊膝深的積雪,消失在夜幕中……歷盡10多個小時的艱難跋涉,他倆於9日上午11時左右,走到了個叫谷霞鄉的地方,在這兒他們向拉薩野外工作站打出了求救電話。
拉薩野外工作站迅速組成救援小組,攜帶救援所需用具和生活用品,於下午1時30分緊急趕往受災地點。等他們找到谷霞鄉,找到2位報告災情的同志時,已是晚上10時多了。半小時後,他們合成一道,從谷霞鄉出發奔向車輛被困地點。
天,還下著大雪。車燈最遠只能照到20米開外,救援車輛隨時都有誤入沼澤地的危險,「每一個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了!」事後救援人員回憶說。幸運的是,他們碰到了一位當地牧民,在他的熱心幫助下,救援小組終於在10日凌晨2時趕到了受災地點。這時,大家借著車燈微弱的光線望過去,只見茫茫雪海里有一個白點,分不清是車輛還是雪球。等再走近一些,仔細看,風雪和寒冰已將被困車輛的車門給牢牢地「焊」住了,幾十米外看過去儼然一個大「雪球」!
看到救援小組,被困的地質隊員忍不住熱淚盈眶!
必須盡早走出去,否則就有凍死人的危險!於是大家只啃了幾口乾硬的麵包,喝了幾口結冰的礦泉水,便開始七手八腳地檢修起車輛。第一輛車終於發動著了,大家心裡有了一線希望。可是,當第二輛車發動著時,大家卻發現儀表盤上水溫表的指針始終指著100℃不動。怎麼回事?經過檢查,救援小組的一位藏族司機發現是水箱被凍住了。太危險啦!發動機缺水,不但不能長時間工作,還可能毀了機器……
今夜必須走出去,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大家點起汽油噴燈燒水,用熱水熔化水箱里的冰。等到汽車的險情排除時,又是2個小時過去了。上天看樣子是要有意考驗人的承受力。汽車剛駛出5千米左右,駛在前面的一輛又陷入了沼澤,右前輪全陷進去了——大家的心涼了。但是,大家沒有泄氣,老天也容不得人在此時有半點泄氣,大家立即用另一輛車掛上鋼絲繩往外拖陷車,一次、兩次都失敗了,用兩輛車同時拖,也失敗了。最後,把車上的木板拿下來墊著,用兩個「千斤頂」來頂,頂一點就加一層木板,接著用兩輛車同時拖,後面用人推……陷車終於被拖出來了。
10日晚上8時,救援小組和被困項目組,人與車安全返回拉薩,無一人凍傷。
「這60小時,我們永生難忘!」被困人員激動地說。
⑩ 救生衣的有效期是多久
您好!
救生衣(a life jacket)又稱救生背心,是一種救護生命的服裝,設計類似背心,採用尼專龍面料或氯丁橡膠,浮力屬材料或可充氣的材料,反光材料等製作而成。一般使用年限為5-7年,是船上、飛機上的救生設備之一。一般為背心式,用泡沫塑料或軟木等製成。穿在身上具有足夠浮力,使落水者頭部能露出水面。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