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虧損彌補年限
企業發生虧損用虧損以後年度的盈利彌補,不能用以前年度未分配的利潤彌補。
彌補虧損也叫做虧損結轉,是指繳納所得稅的納稅人在某一納稅年度發生經營虧損,准予在其他納稅年度盈利中抵補。
是23種稅收優惠中的一種。
准許虧損結轉的原因:
1、企業的生產經營是一個延續進行的過程,並無絕對的終止日期。要合理計算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必須以企業延續經營為基礎,在對固定資產分期折舊、無形資產合理攤銷的同時,對企業虧損進行適當期限的結轉。
2、企業在延續經營過程中,又是劃分階段按會計年度核算盈虧的。與之相適應,對所得稅的徵收也採取了分期計稅的原則。但企業劃分階段計算盈虧,並沒有割斷階段之間的連續性。企業的各種收入和支出,除了應歸屬於當期以外,都要延續地計算下去,並不以劃分階段計算盈虧而停止。所得稅分期計稅的原則也沒有割斷各期之間的內在聯系。因此,在計算所得稅時,既要堅持收益與成本費用定期相配合的原則,又要考慮到收益與成本費用的配合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非本期為獲得收益的支出要准予結轉到上期或下期列支。
3、一個企業各階段的經營實績都是相對的。因為,一方面,企業不到終止之日,其所承擔的風險,包括非正常性的和不經常發生的交易和事件所可能造成的損失,都是始終存在的,如自然災害和意外財產損失等。另一方面,由於有些當期收益和損失的發生是在企業持續經營過程中演變形成的,如應收款、存貨及固定資產減值或注銷,企業廠房、設備的出售或廢棄等等;上述兩個方面所造成的損失,如果全部歸於當期承擔,顯然是不合理的。考慮到上述種種原因,准許虧損結轉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應納稅所得額合理計算的一項准則,在各國的所得稅法中都有相應的規定。
准許虧損結轉的基本方法有兩種:
一是准許前後結轉。即用以前年度利潤彌補,並相應退還以前年度已繳納的所得稅稅款;如果以前年度的利潤抵消不完,還可以向後結轉,用以後年度利潤繼續彌補,並相應減少以後年度的應納稅所得額。採取這種方法的國家,如加拿大規定為前轉3年,後轉7年;美國規定為前轉3年,後轉5年;印度尼西亞為前轉5年,後轉8年。
二是只准向後結轉。採取這種方法的國家如阿根廷規定後轉10年,法國、巴西和泰國規定為後轉5年;英國、紐西蘭、新加坡規定可以無限期結轉。這種辦法的好處在於,可以避免辦理退稅的手續,對國家財政收入有利。但企業卻會在虧損的情況下,仍然承擔著以前年度的稅款,而且如果因虧損而倒閉,則無法得到虧損結轉所應減少的稅收。因此,兩種方法比較,第一種做法更具合理性。
我國現行的所得稅法均規定,納稅人發生年度虧損,可以用下一納稅年度的所得彌補;下一納稅年度的所得不足彌補的,可以逐年延續彌補,
但最長不得超過5年。因此,中國稅法採取的是第2種方法,即企業虧損向後結轉5年的做法。
② 企業所得稅虧損彌補最長期限不得超過5年,請大家舉例說明
1、例題:假設某企業2018年虧損100萬,2019年盈利10萬,2020年盈利11萬,2021年盈利12萬,2022年盈利13萬,2023年盈利14萬,2024年盈利15萬;
2、答案:
(1)、2019年繳納應納稅所得額=-100+10=-90,不繳納,虧損後第一年
(2)、2020年繳納應納稅所得額=-100+10+11=-79,不繳納,虧損後第二年
(3)、2021年繳納應納稅所得額=-100+10+11+12=-67,不繳納,虧損後第三年
(4)、2022年繳納應納稅所得額=-100+10+11+12+13=-54,不繳納,虧損後第四年
(5)、2023年繳納應納稅所得額=-100+10+11+12+13+14=-41,不繳納,虧損後第五年
(6)、2024年繳納應納稅所得額=15,繳納所得稅,雖然2023年仍存在41萬未彌補的虧損,但是是第5年,最長不超過5年,2024年是2018年虧損的第6年,不能再用於彌補,所以2024年的盈利需要繳納所得稅
(2)虧損彌補期限擴展閱讀:
一、企業所得稅法律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於2007年3月16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2、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2007年3月16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
3、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將第51條第1款中的「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機構、場所的,經稅務機關審核批准」修改為「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機構、場所,符合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規定條件的」。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企業所得
③ 彌補虧損 當超過5年期限後 該如何彌補
彌補虧損
當超過5年期限後
該用所得稅稅後利潤彌補;
虧損彌補原則是:先虧先補,從虧損次年連續計算補虧年度,最長補虧年度不超過5年,超過5年仍未彌補完的稅前不再予以彌補。
就是說企業今年的盈利可以在交稅前用來彌補以前年度的虧損,而可彌補的年限是5年,即今年的盈利最多用來彌補5年前企業的虧損,而6年前及更早的虧損不能彌補。在彌補以前年度虧損後,若還有結余則就剩下結余部分計稅上交。
④ 彌補虧損的彌補虧損期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二十八條規定: 條例(中華人內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容例)第十一條規定的彌補虧損期限,是指納稅人某一納稅年度發生虧損,准予用以後年度的應納稅所得彌補,1年彌補不足的, 可以逐年連續彌補,彌補期最長不得超過5年,5年內不論是盈利或虧損,都作為實際彌補年限計算。當納稅年度內企業取得的收入可以彌補前五年的虧損總額,無論前五年是否全部發生虧損,本年度的收入只能彌補此前五年內發生的虧損額,例如,某企業在2000年取得了收入200萬元,但1994年發生了虧損20萬元,1995年虧損10萬元,1996年盈利1萬元,1997、98、99年共虧損45萬元,則2000年的收入可彌補1995、96、97、98、99這五年發生的且沒有被其他年度彌補的虧損額,即使1996年盈利彌補年限不得順延。
無論在納稅年度虧損與否,納稅人都應填制《彌補虧損明細表》反映以前年度虧損在本年度彌補情況,並按照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將明細表與主表及相關資料一並報送主管稅務機關。
⑤ 彌補以前年度虧損期限問題
稅法規定的五年是足年彌補的。
先用第一年的彌補,彌補完了,用第二年的。
依次類推,
不夠彌補的,不得再行彌補。
⑥ 彌補期限已超過5年
本題抄考查的是留存收益襲的核算。
由於未彌補虧損已經超過了5年的期限,所以只能用稅後利潤彌補
因為本年年稅後利潤為100(萬元),彌補虧損40元,剩餘60萬元,按照法定盈餘公積和任意盈餘公積的提取比例都為10%,,共提取法定,盈餘公積60*(10%+10%)=12(萬元),所以最後未分配利潤的金額=60-12=48(萬元)。
可供分配的稅後利潤=100-40=60萬元
提取法定和盈餘公積=60*(10%+10%)=12萬元
該企業本年末未分配利潤為=60-12=48萬元
⑦ 彌補虧損年限問題
彌補企業虧損:稅法規定的五年是足年彌補的。先用第一年的彌補,彌補完了,用第二年的。
依次類推,不夠彌補的,不得再行彌補。 不過企業在做虧損彌補前,需稅務事事務所出具彌補虧損鑒證報告。
⑧ 公司的利潤分配,首先彌補以前年度的虧損,但不得超過稅法規定的彌補期限這個彌補期限是多少
彌補虧損的時間期限為五年
稅法規定,納稅人發生年度虧損的,可以用下一納稅年度的所得彌補;下一納稅年度的所得不足彌補的,可以逐年延續彌補,但是延續彌補期最長不得超過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