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
3年。
《環境保護法》第六十六條 「提起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貳』 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多久
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
『叄』 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限為幾年
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六十六條: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
本條規定的訴訟時效僅指對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環境損害的受害人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也就是要求污染者或生態破壞者承擔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法》第15條規定,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3)當事人提起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期限從計算擴展閱讀
環境污染損害的特點
1、間接性
與環境污染損害的其它特點相比,間接性是其第一,其它皆由此衍生。這個特點又是其與傳統損害的本質區別,即不是直接對人身或財產的損害,而是通過環境這一介質發生的。
2、潛伏性
由這個間接性特點派生的是環境污染損害的潛伏性或叫隱蔽性,可分為環境潛伏性和身體潛伏性兩種。所謂環境潛伏性是指致害物質一般是透過環境媒介緩慢發生損害的,所謂身體潛伏性是指對人體的傷害也是在人體內逐漸積累而後爆發的。
3、長期性
環境污染突發事故導致的損害多數情況下包括兩方面:直接損害,如即時造成的財產和人身傷害及緊急撲救所花費用和其遺留的致害物以及撲救物在環境中持續為害。
環境污染和其它公害都是隨人們生產、生活所必需的環境要素而循序漸進、不斷積累起來對人體健康或財產造成侵害的,這種侵害具有很長的潛伏期如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及日本最近因地震所致核電站事故,因核物質的半衰期幾十乃至幾百年、上千年,其時間跨度非常長遠。
4、復雜性
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在環境中,首先有各個環境要素之間的相互交融,再者有各種物質、運動尤其是污染物之間、污染物與其它物質和能量之間的交融,使得環境污染損害的發生呈現多因一果或一因多果的現象。
5、因果關系模糊性
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訴訟的局外人和事後研究者會覺得事情是如此清楚明白,簡直不言而喻,但事實上,要確定賠償責任者是如此之艱難,它不僅是從事審判的法官公正、謹慎的職業要求所致,也因為讓企業承擔賠償責任雖非「與虎謀皮」亦似「與虎謀毛」,還因為許多環境污染事件與損害結果之間是一種間接的、可能的因果關系,存在一種叫做「科學不確定性」的模糊區。
6、面廣人眾
從環境污染侵害發生的空間看,污染物往往在空氣、水、土壤、生物等環境介質中進行復雜的物理、化學或生物、化學乃至核變化,通過遷移、擴散、交叉、接觸及吸收和富集等,使人們的身體健康或財產受到損害;或導致生態系統失去平衡而致人損害,故環境污染損害在空間上具有廣闊性,導致環境侵害受害方的范圍具有廣泛性。
『肆』 環境污染損害提起訴訟有效期
對於環境污染法的相關條例大多數人都是比較陌生的,既然都知不道就更別說合理地運用了,雖然我們一般情況下也確實是不太用得上環境污染法的相關條例,但是對於環境污染損害提起訴訟有效期到底有哪兩種,多少還是應該了解一下的。
一、三年時效
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可見,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訴訟的時效為三年。這里的問題就在於訴訟時效「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的規定於受害人不利。如前文所述,環境污染損害有間接性、潛伏性、長期性、遺傳性等的特點,直接的和必然的因果關系鏈在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訴訟中是無法找到的,受害人往往「難以知道」或根本就「不知道」受到的是什麼損害。在現代工業化如此發達的社會,受害者在知識方面往往是處於弱勢地位,「應當知道」對他們來說大會過於苛刻了。在現時訴訟中,三年訴訟時效的規定是遠遠不能夠保護受害當事人的。三年,往往在人們還不知就裡時就早已過去了。訴訟時效是權利人怠於行使權利的持續狀態超過法定期間便喪失司法救濟權的法律制度,其用意是督促受害人積極行使自己的權利。但是,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訴訟三年的訴訟時效,因損害客觀上的特點,決定了受害人主觀上再積極也無法有效地保護自己。
二、最長時效
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但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環境損害賠償的最長訴訟時效沿用民法通則二十年的規定,這是一個不可變的除斥期間。
這里的問題首先是,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將二十年最長訴訟時效期間表述為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而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二條將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訴訟三年訴訟時效表述為從知道或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二者的不一致是法律上的不協調。相比看損害。前者著眼於主觀認識意義上的法律權利是否受到傷害,後者著眼於客觀存在意義上的財產或身體健康是否受到傷害。其次,二十年對於環境污染受害者的求償來說,第一,本身也不夠長,已知的日本富山痛痛病病因自初次發現患者到政府確定歷時22年,熊本水俁病的病因確定經過15年,未知的環境污染引發的損害原因的查明,又有誰能保證會比這更樂觀一些呢?第二,由於本身的不夠長,因而也就不能彌補三年時效短的缺陷。
有關環境污染損害提起訴訟有效期主要也就是分為兩種,也就是三年時效和最長時效,一般來講最長時效就是不會超過二十年的,但是如果有特殊情況的話,進過法院判決還是可以延長時效時間的。如果關於時效期的問題您還存在疑問,那麼,歡迎詢問我們的律師,竭誠為您服務。
延伸閱讀:
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法律規定
環境污染侵權起訴狀是怎樣的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費率怎麼算?
『伍』 提起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時效期間從什麼起計算
環境保護法
第六十六條 提起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陸』 環境損壞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是
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是三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根據《關於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有關環境污染犯罪的定罪量刑標准作出了新的規定,以從嚴懲治和防範環境污染。致使一人以上重傷或者三人以上輕傷即構成「嚴重污染環境」,將被以污染環境罪追究刑事責任。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並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
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處理;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完全由於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並經及時採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環
境污染損害的,免予承擔責任。
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
『柒』 環境損害賠償訴訟時效期限是多久
環境保護法
第六十六條 提起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捌』 提起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時效為多久
根據《環境復保護法》第六十六制條規定, 提起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也就是說,當事人從發現自己受到侵害後的三年以內,隨時可以到法院進行起訴。
同時,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但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