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民國軍銜晉升年限

民國軍銜晉升年限

發布時間:2021-07-31 15:45:52

㈠ 民國時期國民黨軍隊的軍銜和等級

1935年3月,頒布的軍銜等級表,為六等十八級:
將官: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少將;
校軍: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准尉;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國民黨軍銜和等級很混亂,少將中將級多,而升上將的極少,都是些實權人物,因為沒有像其它國家一樣有準將,經常一個旅才三四千人,旅長也是少將,有個別團長都是少將,如第一軍第一師第一旅第一團的天下第一團就是少將,其它下面的對待倒是跟現在很像

特級上將為最高軍銜,授予陸海空軍最高軍事長官。實際上這一銜級是專為蔣而設的。
特級上將、一級上將和二級上將常服的軍銜標志,抗戰結束前都是金版領章上綴3顆三角星。二級上將為3顆五角星,一級上將、特級上將分別為4顆星、5顆星。因此,也分別被俗稱為「三星上將」、「四星上將」、「五星上將」。

㈡ 民國時期的軍銜制度是怎樣的

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軍銜制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於1912年元旦正式成立。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沿用了剛剛實行不到一年的晚清軍銜制,但做了一些變動,主要是廢除清朝軍銜制的軍官銜稱,取消所有品級,仍按原來的三等九級,規定了新的軍銜名稱,軍士和兵均改為二級:
上等官佐:大將校、中將校、少將校;
中等官佐:大領、中領、少領;
初等官佐:大尉、中尉、少尉;
額外軍官;
軍士:一等目兵、二等目兵;
兵:一等兵、二等兵。
不久,南京臨時政府又對軍銜等級和稱謂做了修改,由六等十四級增至六等十六級:
上等官佐:大將軍、左將軍、右將軍;
中等官佐:大都尉、左都尉、右都尉;
初等官佐:大軍校、左軍校、右軍校;
額外軍官;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右軍校升左軍校2年;左軍校升大軍校3年;大軍校升右都尉4年;右都尉升左都尉、左都尉升大都尉、大都尉升右將軍各3年;右將軍升左將軍4年;左將軍升大將軍無定年。
1912年8月,北洋政府公布新的《陸軍官佐士兵等級表》,軍官仍為三等九級。
將官: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官;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北洋政府還有兩個特殊的規定,其中:
虛銜規定:將官銜在正式授予之前,可以先加一個虛銜,即陸軍上校可加少將銜,陸軍少將可加中將銜,陸軍中將可加上將銜。如護國名將蔡鍔,為陸軍中將加上將銜。
追贈軍銜的規定:軍官作戰陣亡或病逝後,依其生前業績,可以追贈高一級的軍銜,如中將可以追贈上將。

國民黨軍隊軍銜制

1931年4月,國民黨政府頒布《陸軍軍官佐及士兵等級表》,沿用北洋政府時期的軍銜制,銜級和銜稱都不變。當時授軍銜沒有統一的機構,國民政府可以授,總司令部可以授,軍事委員會可以授,甚至上級機關或軍政長官也可以授。1932年,西北軍閥馬步芳曾把還在小學讀書、只有12歲的兒子馬繼援,委派為青海省南北邊區警備司令部的上校參謀長。更為荒唐的是,上報到南京中央軍政部後,竟然給予正式命令,發給了委任狀。另外,當時軍銜和職務相比,銜高職低的情況比較普遍,軍長大都授上將。一些地方軍閥,手中不過萬把人最多幾萬人,也自封為上將。1933年,當時蔣介石在一次紀念周上講話說:「國民黨軍隊同列強相比,戰鬥力特弱而將官特多,上將都數不清了。」
為了整頓軍隊軍銜混亂狀況,以適應其軍事上的需要,國民政府決定對軍銜進行修訂。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國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陸、海、空軍《官製表》和《士兵等級表》。1935年3月,頒布了新的軍銜等級表,把上將分為第一、第二兩級,增設特級上將。整個軍銜等級為六等十八級:
將官: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少將;
校軍: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海軍士兵分八級,稱謂與北洋政府時期相同。
國民政府時期的軍佐銜,最初等級設置與北洋政府時期相同,但改變了稱謂,即在軍官銜的前面冠以專業名稱,如「軍需少將」、「軍醫中校」、「軍法上尉」等。1934年以後,軍佐銜改用新稱謂,將級軍佐銜統稱「監」,校級軍佐銜統稱「正」,尉級軍佐銜統稱「佐」。
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軍隊為適應全面內戰的需要,對各級軍官的服現役限齡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級上將,62歲;二級上將,60歲;中將,56歲;少將,52歲;上校,46歲;中校,44歲;少校,42歲;上尉,40歲;中尉,38歲;少尉,36歲。這在當時主要軍事國家中是比較低的。
國民黨軍隊的上將銜,比較復雜。除了分特級、一級、二級三個檔次外,還有中將加上將銜和追贈上將幾種。
特級上將為最高軍銜,授予陸海空軍最高軍事長官。實際上這一銜級是專為蔣介石而設的。
特級上將、一級上將和二級上將常服的軍銜標志,抗戰結束前都是金版領章上綴3顆三角星。抗戰以後,常服的軍銜標志,由領章改為肩章,二級上將為3顆五角星,一級上將、特級上將分別為4顆星、5顆星。因此,也分別被俗稱為「三星上將」、「四星上將」、「五星上將」。也有人是死後才被追贈的,如張自忠、廖磊等;還有人生前死後都為正式晉升二級上將,如錢大鈞、羅卓英等。
此外,國民政府於1934年12月對駐蒙古、新疆、西康、西藏等地的武職官員,頒行了一種特殊的官銜,共分三等十級,其稱謂類似於清末的軍官銜稱:一等一級稱都統、一等二級稱副統、一等三級稱協統,二等一級稱都領、二等二級稱副領、二等三級稱協領,三等一級稱都衛、三等二級稱副衛、三等三級稱協衛,此外還設有準衛一級。
中國的軍銜制從清末建立到民國的幾次改動,軍銜等級中都沒有「大元帥」這一級,那麼孫中山和蔣介石等人的大元帥是怎麼回事呢?
實際上,孫中山等人的大元帥並不是軍銜,而是職務,是一種權力象徵。1917年7月張勛復辟後,孫中山即提出擁護約法、恢復國會的主張。8月,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有130多名議員出席,決議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規定軍政府設海陸軍大元帥一人,元帥二人,均由國會選舉產生。大元帥是國家元首兼行政首長,元帥則協助其工作。9月1日國會選舉孫中山為大元帥,桂系軍閥陸榮廷、滇系軍閥唐繼堯為元帥。10日,孫中山在廣州就大元帥職,但陸、唐二人不願和孫中山合作,分別通電拒受元帥職務。可見,孫中山的大元帥是一種職務,即最高軍政長官,其權力相當於實行「總統制」國家的總統,即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而不是軍銜。
其實,在晚清實行軍銜制時,就有陸海軍大元帥一職,是由光緒皇帝兼;光緒病逝後,宣統皇帝即位,因他當時才3歲,大元帥之職由其父攝政王載灃兼。
而民國時期的大元帥也不止孫中山一人。北洋政府歷屆元首(總統或執政),均兼陸海軍大元帥。1924年11月,孫中山督師北上,國民黨元老譚延 、胡漢民在廣州先後代理大元帥職。張作霖在北京組織安國軍政府,宣誓就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張作霖的大元帥也是一種實際職務名稱,其權力相當於實行「內閣制」國家的總統。
1934年3月溥儀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扶持下,在長春當上了「滿洲國」兒皇帝,並兼「滿洲國陸海軍大元帥」。
1937年7月「七七事變」發生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月12日,國民政府國防最高會議及黨政聯席會議決定,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大元帥,即最高軍事統帥。蔣介石是舊中國最後一位大元帥。
以上這些大元帥都不是軍銜。如蔣介石就任大元帥時,軍銜仍為特級上將,直到1975年蔣在台灣去世時,其特級上將的軍銜都未曾改變過。

㈢ 國民黨的軍銜制度

國民黨軍隊軍銜制

1931年4月,國民黨政府頒布《陸軍軍官佐及士兵等級表》,沿用北洋政府時期的軍銜制,銜級和銜稱都不變。當時授軍銜沒有統一的機構,國民政府可以授,總司令部可以授,軍事委員會可以授,甚至上級機關或軍政長官也可以授。1932年,西北軍閥馬步芳曾把還在小學讀書、只有12歲的兒子馬繼援,委派為青海省南北邊區警備司令部的上校參謀長。更為荒唐的是,上報到南京中央軍政部後,竟然給予正式命令,發給了委任狀。另外,當時軍銜和職務相比,銜高職低的情況比較普遍,軍長大都授上將。一些地方軍閥,手中不過萬把人最多幾萬人,也自封為上將。1933年,當時蔣介石在一次紀念周上講話說:「國民黨軍隊同列強相比,戰鬥力特弱而將官特多,上將都數不清了。」
為了整頓軍隊軍銜混亂狀況,以適應其軍事上的需要,國民政府決定對軍銜進行修訂。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國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陸、海、空軍《官製表》和《士兵等級表》。1935年3月,頒布了新的軍銜等級表,把上將分為第一、第二兩級,增設特級上將。整個軍銜等級為六等十八級:
將官: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少將;
校軍: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海軍士兵分八級,稱謂與北洋政府時期相同。
國民政府時期的軍佐銜,最初等級設置與北洋政府時期相同,但改變了稱謂,即在軍官銜的前面冠以專業名稱,如「軍需少將」、「軍醫中校」、「軍法上尉」等。1934年以後,軍佐銜改用新稱謂,將級軍佐銜統稱「監」,校級軍佐銜統稱「正」,尉級軍佐銜統稱「佐」。
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軍隊為適應全面內戰的需要,對各級軍官的服現役限齡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級上將,62歲;二級上將,60歲;中將,56歲;少將,52歲;上校,46歲;中校,44歲;少校,42歲;上尉,40歲;中尉,38歲;少尉,36歲。這在當時主要軍事國家中是比較低的。
國民黨軍隊的上將銜,比較復雜。除了分特級、一級、二級三個檔次外,還有中將加上將銜和追贈上將幾種。
特級上將為最高軍銜,授予陸海空軍最高軍事長官。實際上這一銜級是專為蔣介石而設的。
特級上將、一級上將和二級上將常服的軍銜標志,抗戰結束前都是金版領章上綴3顆三角星。抗戰以後,常服的軍銜標志,由領章改為肩章,二級上將為3顆五角星,一級上將、特級上將分別為4顆星、5顆星。因此,也分別被俗稱為「三星上將」、「四星上將」、「五星上將」。也有人是死後才被追贈的,如張自忠、廖磊等;還有人生前死後都為正式晉升二級上將,如錢大鈞、羅卓英等。
此外,國民政府於1934年12月對駐蒙古、新疆、西康、西藏等地的武職官員,頒行了一種特殊的官銜,共分三等十級,其稱謂類似於清末的軍官銜稱:一等一級稱都統、一等二級稱副統、一等三級稱協統,二等一級稱都領、二等二級稱副領、二等三級稱協領,三等一級稱都衛、三等二級稱副衛、三等三級稱協衛,此外還設有準衛一級。
中國的軍銜制從清末建立到民國的幾次改動,軍銜等級中都沒有「大元帥」這一級,那麼孫中山和蔣介石等人的大元帥是怎麼回事呢?
實際上,孫中山等人的大元帥並不是軍銜,而是職務,是一種權力象徵。1917年7月張勛復辟後,孫中山即提出擁護約法、恢復國會的主張。8月,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有130多名議員出席,決議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規定軍政府設海陸軍大元帥一人,元帥二人,均由國會選舉產生。大元帥是國家元首兼行政首長,元帥則協助其工作。9月1日國會選舉孫中山為大元帥,桂系軍閥陸榮廷、滇系軍閥唐繼堯為元帥。10日,孫中山在廣州就大元帥職,但陸、唐二人不願和孫中山合作,分別通電拒受元帥職務。可見,孫中山的大元帥是一種職務,即最高軍政長官,其權力相當於實行「總統制」國家的總統,即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而不是軍銜。
其實,在晚清實行軍銜制時,就有陸海軍大元帥一職,是由光緒皇帝兼;光緒病逝後,宣統皇帝即位,因他當時才3歲,大元帥之職由其父攝政王載灃兼。
而民國時期的大元帥也不止孫中山一人。北洋政府歷屆元首(總統或執政),均兼陸海軍大元帥。1924年11月,孫中山督師北上,國民黨元老譚延 、胡漢民在廣州先後代理大元帥職。張作霖在北京組織安國軍政府,宣誓就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張作霖的大元帥也是一種實際職務名稱,其權力相當於實行「內閣制」國家的總統。
1934年3月溥儀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扶持下,在長春當上了「滿洲國」兒皇帝,並兼「滿洲國陸海軍大元帥」。
1937年7月「七七事變」發生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月12日,國民政府國防最高會議及黨政聯席會議決定,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大元帥,即最高軍事統帥。蔣介石是舊中國最後一位大元帥。
以上這些大元帥都不是軍銜。如蔣介石就任大元帥時,軍銜仍為特級上將,直到1975年蔣在台灣去世時,其特級上將的軍銜都未曾改變過。

㈣ 民國時期黃埔軍校畢業軍銜如何就讀幾年晉升到少校大概多少歲

首先,黃埔軍校畢業晉升少校多大年紀實在不好說,拿黃埔一期來說,入學時年紀最大的是丁琥,都三十八歲了,最小的是劉詠堯,才十五歲,劉詠堯的孫女你應該聽說過,就是奶茶劉若英。至於學制年限則變動不小,第一、二期只有一年(半年訓練半年學習),第三、四、五期只有九個月(三個月訓練半年學習),第六期為兩年,第七期開始為三年,但也不是每期都能達到這個年限的。剛畢業理論上從班排連一級開始干起,基本為尉官。如果一直在中央軍晉升順利的話,大概3年左右可以到少校,但是那個年代比較混亂,升得快的都不用一年,比如杜聿明還算是不順利的,但是走了張治中的門路,從中尉到中校只用了一年,然後在中校的位置上呆了三年。如果從畢業算起,他從中尉到少將才用了不到十年。

㈤ 關於民國時期的軍銜

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軍銜制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於1912年元旦正式成立。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沿用了剛剛實行不到一年的晚清軍銜制,但做了一些變動,主要是廢除清朝軍銜制的軍官銜稱,取消所有品級,仍按原來的三等九級,規定了新的軍銜名稱,軍士和兵均改為二級:
上等官佐:大將校、中將校、少將校;
中等官佐:大領、中領、少領;
初等官佐:大尉、中尉、少尉;
額外軍官;
軍士:一等目兵、二等目兵;
兵:一等兵、二等兵。
不久,南京臨時政府又對軍銜等級和稱謂做了修改,由六等十四級增至六等十六級:
上等官佐:大將軍、左將軍、右將軍;
中等官佐:大都尉、左都尉、右都尉;
初等官佐:大軍校、左軍校、右軍校;
額外軍官;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右軍校升左軍校2年;左軍校升大軍校3年;大軍校升右都尉4年;右都尉升左都尉、左都尉升大都尉、大都尉升右將軍各3年;右將軍升左將軍4年;左將軍升大將軍無定年。
1912年8月,北洋政府公布新的《陸軍官佐士兵等級表》,軍官仍為三等九級。
將官: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官;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北洋政府還有兩個特殊的規定,其中:
虛銜規定:將官銜在正式授予之前,可以先加一個虛銜,即陸軍上校可加少將銜,陸軍少將可加中將銜,陸軍中將可加上將銜。如護國名將蔡鍔,為陸軍中將加上將銜。
追贈軍銜的規定:軍官作戰陣亡或病逝後,依其生前業績,可以追贈高一級的軍銜,如中將可以追贈上將。

國民黨軍隊軍銜制

1931年4月,國民黨政府頒布《陸軍軍官佐及士兵等級表》,沿用北洋政府時期的軍銜制,銜級和銜稱都不變。當時授軍銜沒有統一的機構,國民政府可以授,總司令部可以授,軍事委員會可以授,甚至上級機關或軍政長官也可以授。1932年,西北軍閥馬步芳曾把還在小學讀書、只有12歲的兒子馬繼援,委派為青海省南北邊區警備司令部的上校參謀長。更為荒唐的是,上報到南京中央軍政部後,竟然給予正式命令,發給了委任狀。另外,當時軍銜和職務相比,銜高職低的情況比較普遍,軍長大都授上將。一些地方軍閥,手中不過萬把人最多幾萬人,也自封為上將。1933年,當時蔣介石在一次紀念周上講話說:「國民黨軍隊同列強相比,戰鬥力特弱而將官特多,上將都數不清了。」
為了整頓軍隊軍銜混亂狀況,以適應其軍事上的需要,國民政府決定對軍銜進行修訂。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國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陸、海、空軍《官製表》和《士兵等級表》。1935年3月,頒布了新的軍銜等級表,把上將分為第一、第二兩級,增設特級上將。整個軍銜等級為六等十八級:
將官: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少將;
校軍: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海軍士兵分八級,稱謂與北洋政府時期相同。
國民政府時期的軍佐銜,最初等級設置與北洋政府時期相同,但改變了稱謂,即在軍官銜的前面冠以專業名稱,如「軍需少將」、「軍醫中校」、「軍法上尉」等。1934年以後,軍佐銜改用新稱謂,將級軍佐銜統稱「監」,校級軍佐銜統稱「正」,尉級軍佐銜統稱「佐」。
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軍隊為適應全面內戰的需要,對各級軍官的服現役限齡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級上將,62歲;二級上將,60歲;中將,56歲;少將,52歲;上校,46歲;中校,44歲;少校,42歲;上尉,40歲;中尉,38歲;少尉,36歲。這在當時主要軍事國家中是比較低的。
國民黨軍隊的上將銜,比較復雜。除了分特級、一級、二級三個檔次外,還有中將加上將銜和追贈上將幾種。
特級上將為最高軍銜,授予陸海空軍最高軍事長官。實際上這一銜級是專為蔣介石而設的。
特級上將、一級上將和二級上將常服的軍銜標志,抗戰結束前都是金版領章上綴3顆三角星。抗戰以後,常服的軍銜標志,由領章改為肩章,二級上將為3顆五角星,一級上將、特級上將分別為4顆星、5顆星。因此,也分別被俗稱為「三星上將」、「四星上將」、「五星上將」。也有人是死後才被追贈的,如張自忠、廖磊等;還有人生前死後都為正式晉升二級上將,如錢大鈞、羅卓英等。
此外,國民政府於1934年12月對駐蒙古、新疆、西康、西藏等地的武職官員,頒行了一種特殊的官銜,共分三等十級,其稱謂類似於清末的軍官銜稱:一等一級稱都統、一等二級稱副統、一等三級稱協統,二等一級稱都領、二等二級稱副領、二等三級稱協領,三等一級稱都衛、三等二級稱副衛、三等三級稱協衛,此外還設有準衛一級。
中國的軍銜制從清末建立到民國的幾次改動,軍銜等級中都沒有「大元帥」這一級,那麼孫中山和蔣介石等人的大元帥是怎麼回事呢?
實際上,孫中山等人的大元帥並不是軍銜,而是職務,是一種權力象徵。1917年7月張勛復辟後,孫中山即提出擁護約法、恢復國會的主張。8月,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有130多名議員出席,決議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規定軍政府設海陸軍大元帥一人,元帥二人,均由國會選舉產生。大元帥是國家元首兼行政首長,元帥則協助其工作。9月1日國會選舉孫中山為大元帥,桂系軍閥陸榮廷、滇系軍閥唐繼堯為元帥。10日,孫中山在廣州就大元帥職,但陸、唐二人不願和孫中山合作,分別通電拒受元帥職務。可見,孫中山的大元帥是一種職務,即最高軍政長官,其權力相當於實行「總統制」國家的總統,即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而不是軍銜。
其實,在晚清實行軍銜制時,就有陸海軍大元帥一職,是由光緒皇帝兼;光緒病逝後,宣統皇帝即位,因他當時才3歲,大元帥之職由其父攝政王載灃兼。
而民國時期的大元帥也不止孫中山一人。北洋政府歷屆元首(總統或執政),均兼陸海軍大元帥。1924年11月,孫中山督師北上,國民黨元老譚延 、胡漢民在廣州先後代理大元帥職。張作霖在北京組織安國軍政府,宣誓就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張作霖的大元帥也是一種實際職務名稱,其權力相當於實行「內閣制」國家的總統。
1934年3月溥儀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扶持下,在長春當上了「滿洲國」兒皇帝,並兼「滿洲國陸海軍大元帥」。
1937年7月「七七事變」發生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月12日,國民政府國防最高會議及黨政聯席會議決定,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大元帥,即最高軍事統帥。蔣介石是舊中國最後一位大元帥。
以上這些大元帥都不是軍銜。如蔣介石就任大元帥時,軍銜仍為特級上將,直到1975年蔣在台灣去世時,其特級上將的軍銜都未曾改變過。

㈥ 國軍軍銜與職務的關系

軍銜是一種榮譽稱號,職務是實際履行的責任,二者緊密聯系,但並非完全對應。

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國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陸、海、空軍《官製表》和《士兵等級表》。

1935年3月,頒布了新的軍銜等級表,把上將分為第一、第二兩級,增設特級上將。

整個軍銜等級為六等十八級:

將官:特級上將、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少將;

校軍: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6)民國軍銜晉升年限擴展閱讀:

受普魯士軍制影響,國民政府自1935年北伐成功後,將上將分為特級、一級與二級;最高階的特級上將一銜,從設立此銜到2000年廢除,僅授予時任(1935)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中正一人。

大陸時期一共授予陸軍一級上將10名、海軍一級上將1名,除了蔣中正嫡系的何應欽、陳誠,其餘皆是獨霸一方的地方勢力。

1936年起,囿於上將員額有限,合於晉升二級上將規定的陸軍中將,可以加上將銜,其服制同二級上將、領中將最高額薪俸,且二級上將職位出缺時可以優先晉任。

㈦ 民國軍人官職等級名稱

軍銜是區分軍人等級、表明軍人身份的稱號、標志,是國家給予軍人的榮譽。通常由將官、校官、尉官、准尉、士官、士兵構成其等級體系,有的國家還設有元帥。以置於肩、領或袖、帽等處的專門徽章符號,標志軍人的軍銜等級和所屬軍種、兵種及專業勤務。軍銜的種類,按其性質,可分為正式軍銜、臨時軍銜和榮譽軍銜;按兵役,可分為現役軍銜、預備役軍銜和退役軍銜。許多國家的法律規定,軍銜是軍人的終身榮譽,非經法律判決不得剝奪,具有一定功績的軍人退役後,在規定的場所有權著佩帶軍銜符號的軍服。實行軍銜制度,有利於提高軍人的責任心和榮譽感,加強軍隊的組織紀律性,方便軍隊的指揮和管理,促進軍隊正規化建設;對國際聯盟作戰和軍隊交往也具有重要意義。 軍銜等級的設置,同軍隊的規模和體制編制密切相關。歐洲早期的軍隊,最大編制是團,所以當時最高軍銜只是上校,將軍則是代表君主或元首指揮作戰的首領。以後,隨著軍隊組織編制擴大,將軍遂劃分為若乾等級,以指揮不同規模的軍隊。各國軍官軍銜同軍隊職務之間有一定的對應關系,通常是上尉一連長,上校一團長,准將一旅長,少將一師長,中將一軍長,上將一方面軍(或戰區)司令官。軍銜授予的條件和程序,各國都以法律形式加以規定。 授予軍銜,一般以軍人所任職務的編制軍銜、政治品質、業務素質、服役經歷及勞績貢獻為依據。軍官軍銜的授予,許多國家集中在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手中,也有的國家將中、下級軍官軍銜的授予權賦予國防部和高級軍事機關。軍銜晉升是軍人的一種權利。各國對校級以下軍官及士兵軍銜的晉升期限,都有具體、嚴格的法律規定;將官軍銜的晉升,通常實行擇優選升,不規定具體期限。和平時期,軍銜一般都是按期逐級晉升,因職務提升而軍銜低於新任職務的編制軍銜,或在工作中建有突出功績的軍官,軍銜可提前晉升。為使軍人的軍銜與其所任職務相一致,有的國家實行臨時軍銜制度。如美國規定,下士以上軍人正式軍銜尚未期滿,而被正式任命或臨時任命為比其正式軍銜高的職務時,則授予同新任職務相適應的臨時軍銜。臨時軍銜,一般都高於本人的正式軍銜。被授予臨時軍銜的人員,其權力和服裝式樣與正式軍銜相同。職務下降時,臨時軍銜亦隨之下降,但不得低於原有的正式軍銜。英國、印度等國,亦實行臨時軍銜制度。 軍銜是多數國家規定軍官服役年齡和軍人享受物質待遇的重要依據。軍官服役年齡的大小,同軍銜的高低成正比,不過這種比率逐步呈縮小趨勢。如20世紀初,日本規定上將65歲,少尉45歲,而80年代末規定上將60歲,少尉53歲,上將與少尉的最高服役年齡之差,由20歲縮小到7歲。西方國家軍官的薪金,大多以軍銜作為依據,東歐一些國家的軍官,軍銜則為薪金構成的一部分。 中國古代有一套獨特的武職官員等級制度。秦漢時期,官員的等級稱「石」。魏晉以後,官員的等級稱「品」,多數朝代的武職官員等級設9品18級(每品分正、從兩級)。唐宋時期,武職官員等級設9品32級。隋唐以後,在品之外還設有「武階」。階數多少各朝不等,多者45階,少則18階,每階均有等級稱號,如驃騎大將軍、昭武校尉、陪戎副尉等。以不同顏色和圖案的冠服佩飾標志官員的品階,是中國古代武階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它表明中國封建社會武職官員的等級制度已趨完善。清朝末年,清政府參仿西方軍事制度,實行營制改革。從1904年開始至1911年3月,歷時6年多,逐步地在中國軍隊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軍銜制度,取代了傳統的武階制度。中國初次建立的軍銜設6等18級:上等第一級包括大將軍、將軍、正都統,第二級為副都統,第三級為協都統;中等第一級為正參領,第二級為副參領,第三級為協參領;初等第一級為正軍校,第二級為副軍校,第三級為協軍校;額外軍官一級;軍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級;兵分正兵、一等兵、二等兵3級。辛亥革命後,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改定軍銜等級為6等16級:上等軍官稱將軍,中等軍官稱都尉,初等軍官稱軍校,每等分大、左、右3級;額外官佐1級;軍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級;兵分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3級。 1912年8月,中華民國政府重新命名軍銜稱號:上等軍官稱將官,中等軍官稱校官,初等軍官稱尉官,每等分上、中、少3級;准尉官1級;軍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級;兵分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3級。1927年國民黨政府成立後,沿用上述軍銜稱謂,除1935年將上將區分為特級、一級和二級外,其餘等次相沿不改。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55~1965年第一次實行軍銜制度時,軍銜設7等20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設而未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1988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重新實行軍銜制度,軍銜設6等18級:一級上將(設而未授)、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軍士長、專業軍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1993年4月,士官軍銜增加等級,軍士長和專業軍士軍銜,由高至低各分為四級、三級、二級、一級。1994年5月,將官軍銜中不再設一級上將。1995年5月10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3次會議通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預備役軍官法》,規定預備役軍官軍銜為3等8級:預備役少將;預備役大校、上校、中校、少校;預備役上尉、中尉、少尉。 軍銜出現於15~16世紀西歐一些國家,故習慣上稱其為西歐式軍銜。17~18世紀,西歐式軍銜為世界許多國家所採用,形成一種國際性軍隊等級制度。各國軍銜的形式大同小異,通常以將、校、尉、士、兵構成其等級體系,其等級設置數量的多少不一。將官,多者設5級,少者設1級,設2級、3級、4級者皆有。校官、尉官,有的國家各設3級,有的國家設4級。准尉,有的國家不設,有的國家設置,但其等級數量不同,少者1級,多者6級。軍士,多數國家設3級或4級,少數國家設兩級或5級、6級、7級。兵,多數國家設兩級或3級,少數國家設1級或4級。陸軍、海軍和空軍的軍銜設置,多數國家三者基本一致,少數國家略有差異。平時與戰時軍銜的設置,絕大多數國家沒有什麼區別,但有的國家的最高軍銜,如蘇聯的大元帥、美國的五星上將,平時一般不授。幾個主要國家的基本軍銜等級設置情況如下:美國軍銜設6等25級:五星上將(戰時或戰後對有特殊貢獻的軍官才授予)、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三級准尉、四級准尉、五級准尉;一級軍士長、二級軍士長、三級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俄羅斯軍銜設7等20級:俄羅斯聯邦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高級准尉、准尉;大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朝鮮軍銜設5等21級:大元帥、元帥、次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特務上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下等兵。越南軍銜設5等17級: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古巴軍銜設6等16級:總司令(相當於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軍士長、軍士;上等兵、列兵。印度軍銜設7等20級:元帥(只在戰時授予有特殊功勛的軍種參謀長);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三級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新兵。韓國軍銜設5等15級: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兵。日本自衛隊軍銜設6等18級: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阿爾及利亞軍銜設6等17級: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軍士長、軍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英國軍銜設8等19級:元帥;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新兵。法國軍銜設5等20級: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總軍士長、軍士長、准軍士長、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下等兵、列兵。加拿大軍銜設6等17級: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級准尉、二級准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列兵。 軍銜制度在中國已有近百年歷史。20世紀初,晚清軍隊引入世界通用的軍銜制度。以後,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幾個時期實行的軍銜制度,基本上都是在清末軍銜制度基礎上的發展和沿革。

㈧ 民國時期黃埔軍校畢業軍銜如何就讀幾年晉升到少校大概多少歲

首先,黃埔軍校畢業晉升少校多大年紀實在不好說,拿黃埔一期來說,入學內時年紀最大的是丁琥,容都三十八歲了,最小的是劉詠堯,才十五歲,劉詠堯的孫女你應該聽說過,就是奶茶劉若英。至於學制年限則變動不小,第一、二期只有一年(半年訓練半年學習),第三、四、五期只有九個月(三個月訓練半年學習),第六期為兩年,第七期開始為三年,但也不是每期都能達到這個年限的。剛畢業理論上從班排連一級開始干起,基本為尉官。如果一直在中央軍晉升順利的話,大概3年左右可以到少校,但是那個年代比較混亂,升得快的都不用一年,比如杜聿明還算是不順利的,但是走了張治中的門路,從中尉到中校只用了一年,然後在中校的位置上呆了三年。如果從畢業算起,他從中尉到少將才用了不到十年。

㈨ 中華民國的軍銜制度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於1912年元旦正式成立。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沿用了剛剛實行不到一年的晚清軍銜制,但做了一些變動,主要是廢除清朝軍銜制的軍官銜稱,取消所有品級,仍按原來的三等九級,規定了新的軍銜名稱,軍士和兵均改為二級:

上等官佐:大將校、中將校、少將校;
中等官佐:大領、中領、少領;
初等官佐:大尉、中尉、少尉;

1935年北伐成功後,民國政府將上將分為特級、一級與二級;最高階的特級上將一銜,從設立此銜到2000年廢除,僅授予時任(1935)老蔣一人;陸軍一級上將10名、海軍一級上將1名,除了老蔣嫡系的何應欽、陳誠,其餘皆是獨霸一方的地方勢力。

現行中華民國的軍銜,軍官分為將官、校官、尉官共3官等10官階,士官分為6個官階,士兵分為3個等級。

軍官
特級上將 5顆星
一級上將 4顆星
二級上將 3顆星
中將 2顆星
少將 1顆星
上校 3顆梅花
中校 2顆梅花
少校 1顆梅花
上尉 3直杠
中尉 2直杠
少尉 1直杠

士官
一等士官長 2粗折杠3細折杠
二等士官長 2粗折杠2細折杠
三等士官長 2粗折杠1細折杠
上士 1粗折杠3細折杠
中士 1粗折杠2細折杠
下士 1粗折杠1細折杠

士兵
上等兵 3細折杠
一等兵 2細折杠
二等兵 1細折杠

㈩ 請介紹一下國民黨軍銜制度

國民黨軍銜:軍官分為將官、校官、尉官共3官等10官階,士官分為6個官階,士兵分為3個等級

將官
特級上將(已於2000年11月1日廢止)、一級上將、二級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
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
上尉、中尉、少尉
士官
一等士官長、二等士官長、三等士官長、上士、中士、下士
士兵
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歷史沿革:
中華民國國軍軍銜制度源起於清末的新軍,袁世凱肇建北洋六鎮時即模仿普魯士軍制設立銜級,此即中國近代軍銜制度之濫觴。進入民國之後,北洋政府將新軍時代軍官分為都統、參領、軍校三等,各官等又分正副協3級的3等9級(額外軍官不列官等)的制度,改為將官、校官、尉官3等9級(額外軍官改稱准尉),士官3階:上、中、下士,士兵3等級: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這個體制基本上被國軍前身的國民革命軍所繼承,除1980年廢除准尉階級外,到目前都沒有多大變動。

受普魯士軍制影響,國民政府自1935年北伐成功後,將上將分為特級、一級與二級;最高階的特級上將一銜,從設立此銜到2000年廢除,僅授予時任(1935)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中正一人;大陸時期一共授予陸軍一級上將10名、海軍一級上將1名,除了蔣中正嫡系的何應欽、陳誠,其餘皆是獨霸一方的地方勢力。

1936年起,囿於上將員額有限,合於晉升二級上將規定的陸軍中將,可以加上將銜,其服制同二級上將、領中將最高額薪俸,且二級上將職位出缺時可以優先晉任,唯1949年遷台之後沒有中將加上將銜。

閱讀全文

與民國軍銜晉升年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