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的成因有哪些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的成因主要如下:
一、商業銀行負債來源主要被動依賴居民和企事業單位存款,不能自主定價,缺少主動負債工具。在我國商業銀行的負債構成中,儲蓄、對公和同業存款占總負債的90%以上,是其負債的主要來源。由於存款利率受人民銀行管制,商業銀行沒有自主定價權,缺少主動負債工具,只能被動接受客戶存款。資產負債管理本來是要對資產和負債進行雙重管理,使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合理地協調,但目前往往只能立足於資產管理,缺乏負債管理的手段和工具,不能根據銀行自身需要,通過對不同客戶。不同期限,不同產品的負債進行差別定價,調節負債結構比例,或根據利率敏感缺口以及利率走勢預期,主動調節銀行的敏感性缺口.因此規避利率風險的能力不足。
二、商業銀行資產結構單一,流動性較低,且缺少轉移和分散風險的手段和工具。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轉變經營模式,調整資產結構,資產類型趨於多元化.債券投資大幅增長,但信貸資產仍佔主導地位。由於信貸資產基本上沒有可供交易、轉讓的二級市場,流動性很低,信用風險無法通過二級市場進行轉移和分散,導致大量風險集中於銀行體系;債券資產以無信用風險的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為主,且可以在銀行間市場交易,但是目前以銀行、保險為主的主力投資機構均以資產配置為目的,採取買入並持有的交易策略,因此二級市場交易並不活躍,同樣難以大量變現。同時.在升息周期固定利率債券面臨著較大的利率風險.而這種風險也難以通過現有的交易方式和金融工具進行有效的規避和釋放。
三、資產負債管理環境欠寬松,對於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限制過多,制約了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從1998年開始,中國人民銀行取消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的限額控制,這使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邁出了新的一步。但是,受一些宏觀經濟政策的制約(如中央銀行對市場利率的控制).我國商業銀行目前並不能十分有效地開展資產負債管理工作。在金融監管方面,我國規定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原則,中央銀行和銀監會的監管對象應該是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金融機構.而不是直接管理和監督商業銀行的業務決策和經營管理。但中央銀行和銀監會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金融機構的職能創新、業務創新和重大金融事件,並不是從宏觀上實行監控,而是實行審批制,即商業銀行在新產品的開發與推廣方面必須報經中央銀行和銀監會批准才可實施,否則視同違規。這使得商業銀行在經營上很難佔有先機,對資產負債I管理的環境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四、商業銀行資本金結構不合理且缺乏補充渠道,隨著資產規模的持續擴張資本充足率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分為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三大部分,在從資產和負債兩個方面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的成因之後,再來看所有者權益。所有者權益的主要部分為注冊資本(股份制商業銀行為股本),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總量少、規模小,來源渠道單一,缺乏長效補充機制。而與此同時,近幾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增長較快,以工商銀行為例,資產總量從1999年末的35398億元增長到2004年末的56949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9.97%。這兩方面因素相互結合導致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嚴重不足且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而為消化巨額不良資產,又必須把每年經營利潤中的絕大部分作為風險撥備進行計提,使得通過將盈餘公積和資本公積轉化為注冊資本的方式提高資本充足率的努力也無法付諸實施。各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商業銀行調整自身資產負債結構的能力和動力進一步降低。
B. (回答好的追加分)銀行怎樣通過資產負債結構的靈活配置來應對流動性緊縮的挑戰
這是復制的。你看看對你有沒能用
資產負債管理是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核心,而流動性又是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基本要求,因為銀行的生命力就在於它的資產組合是否具有流動性,是否能夠保證支付。所以它要求銀行的資產和負債能夠做到總量上均衡,結構上對稱。比例上協調,期限上匹配。
從全球范圍來看,各國的商業銀行,盡管所處經濟環境不同,經營管理各異,但其資產負債比例卻存在著相當程度的一致性。據統計,全球80家大型商業銀行的存、貸款比例均圍繞100g6左右波動,大部分商業銀行的流動對比率處在70%—90%之間,准備率處在1.0%—3.0%之間,流動資產率一般在20%左右。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了各國商業銀行都在自覺地採用資產負債比例進行最優化管理。然而,目前我國的商業銀行,資產負債匹配狀況還很不理想,普遍存在較為嚴重的「短存長貸」現象,負債的流動性遠高於資產的流動性,流動性隱患較大。而由於我國商業銀行負債業務的被動性較大,同時廣大居民對於金融資產又具有較強的安全性和流動性需求,因此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成為監管當局.銀行經營管理者以及學術界所共同關心的問題。
本文擬從金融創新.主要是債券業務創新的角度出發,對我國商業銀行如何利用現有資產和業務優勢,進行產品和業務創新,開發新的資產和負債工具.增加中間業務收入,從而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彌補資產負債匹配缺口的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一、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的錯配及其潛在風險
(一)我國商業銀行存款增長情況
從1998年以來,在新增儲蓄存款中,活期存款的增長速度要明顯快於定期存款的增長速度(見下圖);而且,在定期存款中,一年期定期存款也佔了相當部分。這些變化的綜合結果,就是存款的流動性顯著提高。
(二)我國商業銀行貸款變化情況
眾所周知,1998年以後,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中國銀行業曾一度出現了被社會所詬病的「惜貸」現象.各項貸款的增長速度均相當緩慢,但是,進入2002年以後,貸款增速突然提高(增長近10個百分點),其勢頭一直維持到現在。
與此同時,在貸款的期限結構方面,也出現了幾點極為顯著的變化。首先,中長期貸款比重穩步上升。中長期貸款佔全部貸款余額和當年新增額的比重,分別從2000年的23.85%和28.4%提高到了2003年的35.7396和51.4%。其次.短期貸款比重相應下降。在同樣的時期中,短期貸款占貸款余額和當年新增額的比重,分別從66.07%和59.0%下降至,j52.62%和34.3%。最後,票據貼現貸款發展迅猛。無論是占貸款余額的比重還是占當年新增貸款額的比重,貼現貸款在2000年都微不足道。但是到了2003年,這兩個比重分別提高到5.77%和12.3%。
(三)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的期限結構錯配
從上文的分析不難看到,最近幾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發生了比較明顯的變化,主要體現在負債的流動性不斷提高(主要歸因於活期存款比重上升和存款平均期限下降),而與此同時資產的流動性則在不斷下降(主要歸因於中長期貸款比重上升和貸款平均期限延長),這說明中國銀行業長期面臨的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的現象正日趨嚴重。
如表1所示,從存貸款的剩餘期限情況來看,2002—2003年,余期一年以上的定期存款所佔比重穩定在45%左右,但是同期余期一年以上的中長期貸款占總貸款的比重卻出現了重大的變動,其當年新增量佔比由2002年的51.096上升至2003年的94.5%;而其占貸款余額的比重則從89.0%上升至90.3%。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的嚴重錯配,將導致其流動性缺口加大,潛在的流動性風險上升是不可避免的。
(四)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所引致的流動性風險
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以短期負債支撐長期資產的所謂「短存長貸」現象,極易引發流動性風險。資產負債期限搭配合理是加強比例管理的基本要求。一般而言,償還期較短的負債適合作為期限較短資產的資金來源,期限較長的資產應該對應償還期較長的負債。商業銀行一般應遵循長存長貸、短存短貸的原則,如果大量短期負債被用作長期資產的來源,那麼資產負債的流動性水平就會降低,一旦出現儲蓄存款減少或發生「擠提」,就極容易產生流動性風險,發生支付危機。
二、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的成因
(一)商業銀行資產結構單一,流動性較低,且缺少轉移和分散風險的手段和工具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轉變經營模式,調整資產結構,資產類型趨於多元化.債券投資大幅增長,但信貸資產仍佔主導地位。由於信貸資產基本上沒有可供交易、轉讓的二級市場,流動性很低,信用風險無法通過二級市場進行轉移和分散,導致大量風險集中於銀行體系;債券資產以無信用風險的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為主,且可以在銀行間市場交易,但是目前以銀行、保險為主的主力投資機構均以資產配置為目的,採取買入並持有的交易策略,因此二級市場交易並不活躍,同樣難以大量變現。同時.在升息周期固定利率債券面臨著較大的利率風險.而這種風險也難以通過現有的交易方式和金融工具進行有效的規避和釋放。
(二)商業銀行負債來源主要被動依賴居民和企事業單位存款,不能自主定價,缺少主動負債工具。
在我國商業銀行的負債構成中,儲蓄、對公和同業存款占總負債的90%以上,是其負債的主要來源。由於存款利率受人民銀行管制,商業銀行沒有自主定價權,缺少主動負債工具,只能被動接受客戶存款。資產負債管理本來是要對資產和負債進行雙重管理,使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合理地協調,但目前往往只能立足於資產管理,缺乏負債管理的手段和工具,不能根據銀行自身需要,通過對不同客戶。不同期限,不同產品的負債進行差別定價,調節負債結構比例,或根據利率敏感缺口以及利率走勢預期,主動調節銀行的敏感性缺口.因此規避利率風險的能力不足。
(三)商業銀行資本金結構不合理且缺乏補充渠道,隨著資產規模的持續擴張資本充足率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
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分為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三大部分,在從資產和負債兩個方面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的成因之後,再來看所有者權益。所有者權益的主要部分為注冊資本(股份制商業銀行為股本),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總量少、規模小,來源渠道單一,缺乏長效補充機制。而與此同時,近幾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增長較快,以工商銀行為例,資產總量從1999年末的35398億元增長到2004年末的56949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9.97%。這兩方面因素相互結合導致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嚴重不足且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而為消化巨額不良資產,又必須把每年經營利潤中的絕大部分作為風險撥備進行計提,使得通過將盈餘公積和資本公積轉化為注冊資本的方式提高資本充足率的努力也無法付諸實施。各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商業銀行調整自身資產負債結構的能力和動力進一步降低。
(四)資產負債管理環境欠寬松,對於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限制過多,制約了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
從1998年開始,中國人民銀行取消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的限額控制,這使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邁出了新的一步。但是,受一些宏觀經濟政策的制約(如中央銀行對市場利率的控制).我國商業銀行目前並不能十分有效地開展資產負債管理工作。在金融監管方面,我國規定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原則,中央銀行和銀監會的監管對象應該是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金融機構.而不是直接管理和監督商業銀行的業務決策和經營管理。但中央銀行和銀監會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金融機構的職能創新、業務創新和重大金融事件,並不是從宏觀上實行監控,而是實行審批制,即商業銀行在新產品的開發與推廣方面必須報經中央銀行和銀監會批准才可實施,否則視同違規。這使得商業銀行在經營上很難佔有先機,對資產負債I管理的環境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三、債券業務創新——解決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問題的現實選擇。
對於如何解決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的問題,學術界和金融從業人員提出了很多方法和建議。如陳穎(2000)提出要加速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重塑銀企關系,通過債轉股、核銷呆賬等手段,轉化風險資產,以加強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的比例管理。吳茂林(2000)則提出要放寬貸款限額控制,實行貸款余額考核;同時中長期貸款的比例要根據不同銀行自身的經營特點確定。上述方法均立足於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自身結構的調整,在目前嚴格監管的金融環境之下,實施具有一定的難度。
筆者認為,金融創新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一種比較現實的選擇。通過負債業務創新,自主進行產品定價和主動負債,可以控制負債的期限和品種,調節資產負債比例和管理期限缺口;通過資產業務創新,如資產證券化等,可以控制資產規模,優化資產結構,減少對資本金的依賴;通過交易方式創新,可以轉移和分散資產負債的信用風險。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避免金融風險向銀行系統的過度集中。通過金融創新,還可以突破制約業務發展的制度約束和政策障礙,使商業銀行得以進入新的業務領域,開拓新的利潤增長點,同時,還有助於豐富銀行的業務品種,為客戶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解決方案,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塑造品牌形象,增加中間業務收入。
而債券產品與金融創新密不可分,許多復雜的金融衍生產品都是源於債券。我國商業銀行從1994年開始進入債券投資領域以來,債券投資規模急劇增長,成為銀行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銀行盈利的重要來源。從目前可以獲得的數據來看,截止到2002年末,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債券投資余額合計達30655億元,債券投資收益占各行業務凈收益的比重,都達到20%以上*。工商銀行2004年末債券資產組合面值達到11340億元,占總資產的21。2g6。因此,筆者認為,我國商業銀行完全可以針對這種狀況,通過大力開展債券業務創新,來解決自身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的問題。
具體而言,我們將債券業務創新分為資產類業務創新、負債類業務創新和債券交易方式創新三種類型,各類創新所實際包含的內容以及所能解決的問題,列表說明如下:
四、進行債券業務創新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
金融創新的過程,既是新產品、新業務、新手段和新技術得以應用的過程,也是金融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經營思想,發展理念發生變革的過程,商業銀行債券業務創新的探索和實踐,必將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產生深刻的影響。
(一)通過債券業務創新可以推動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策略的轉變
一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的重點都是信貸業務,雖然近幾年非信貸業務和中間業務增長較快,但在全部收入中信貸業務收入依然佔了較大的比重,風險的識別、監控和化解也主要是圍繞信貸資產展開。債券業務的資產負債管理功能、收益提升功能和風險管理功能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僅被作為降低超額備付率,減輕資金運用壓力的渠道。通過創新,債券業務的各項功能將被充分發掘出來,並得到應有的重視,這必將推動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策略由傳統的以信貸業務為主,向現代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與非信貸業務並重轉變。
(二)通過債券業務創新可以促進我國商業銀行債券業務內控與管理機制的完善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債券業務內控主要是通過授權與轉授權來進行,強調對業務准入的嚴格限制;管理機制上也只側重於業務管理,風險管理剛剛起步,產品管理尚未列入日程。由於現有的內控機制和管理機制不能完全適應業務創新的要求,需要進行調整和完善,因此債券業務創新的過程,其實也是我國商業銀行債券業務內控與管理機制不斷完善的過程。
筆者認為,在內控方面,我國商業銀行應該在保持業務准入控制的同時,以產品為線進行管理,主要審核分行設計、營銷以及交易產品的資格。在管理機制方面,首先應該強化風險管理,建立風險識別、防控機制;其次則要打破目前業務管理條塊分割的格局,根據產品創新的特點重新設置管理層次和管理流程。
(三)通過債券業務創新可以使我國商業銀行真正實現資產與負債管理並舉,提高管理水平
雖然我們始終強調資產負債管理的重要性,但一直以來由於我國商業銀行負債業務比較被動,無法進行有效的負債管理,因此一直是在進行「瘸腿」的資產負債管理,即只能管理資產,無法管理負債。金融債券、大額定期存單和短期票據等產品作為主動負債工具,有助於我國商業銀行改變當前負債管理能力偏弱的狀況。
另一方面,通過資產證券化和發行債券理財產品,我國商業銀行可以根據需要對現有債券資產進行調整,實現提高流動性,降低利率風險,化解評估風險的目的,大大增強資產管理的靈活性。
(四)通過債券業務創新可以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收益水平
債券業務創新為我國商業銀行所帶來的收益水平的提高不僅包括有形的收益,還包括無形的收益。
有形的收益是指可以在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等會計報表中體現出來的收益,包括利潤的增加、資產流動性的提高、資產質量的提高、資本充足率的提高等等。債券業務創新中的許多產品和交易方式都可以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收益水平,有的是通過降低成本來實現,比如通過發行短期票據降低資金成本;有的則可以提高資產的收益水平,比如通過品種互換提高投資利息收入,或者通過遠期交易、預發行等鎖定當期投資收益。而通過資產證券化則可以將流動性低的資產變成流動性高的資產,提高資產的流動性;通過發行次級債券可以補充附屬資本,增加資本金規模,提高資本充足率:資產證券化、發行債券理財產品等則可以減少高風險權重資產的數量,通過減少風險資產總額的辦法.達到提高資本充足率的目的。
除了有形的收益,債券業務創新更能為我國商業銀行帶來不少無形的收益。創新行動更新了商業銀行的經營理念,推動著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向著更合理.更現代的方向發展,債券業務創新為其他業務的創新,比如信貸業務創新、中間業務創新等積累了經驗,鍛煉了隊伍,培養了人才,更有助於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由「資金大行」向「產品大行」的轉變,為今後建立資金業務品牌打下良好的基礎。
C. 投資貨幣基金需要弄懂哪些知識
1.收益性選擇存在誤區
在收益性方面,投資者似乎很關注近期收益指標和近期規模變動。
在近期收益指標上,許多人只看其高低,並誤以為目前較高的近期收益就好,其實這一觀點較偏頗。貨幣基金的收益率計算比較復雜,基本上是以持有組合的本身收益和買賣價差兩大部分組成的。近期收益較高的貨幣基金,往往在其收益中包含了較多的買賣價差,相應會減少未來收益。因此,在同等條件下,購買近期收益較低的貨幣市場基金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
再看基金規模。目前各貨幣基金的規模差距已經拉開,而部分基金公司也會宣傳自己的貨幣基金規模增長多麼迅速,實際上,增長越快不一定收益越好。規模的變動對基金組合影響很大,貨幣市場基金大規模申購之後會持有「過量」的現金,需要重新投資,自然會影響到未來收益的提升速度。投資者應該關注貨幣市場基金的規模變動率,適當迴避規模「暴增」的部分品種。
4.貨幣基金資產剩餘期限並非越長越好
一些投資者簡單地認為貨幣基金資產的剩餘期限和收益成正比,但其實這二者並沒有相關性。
一般來說,剩餘期限越短的資產,收益會越低,但也不一定是說剩餘期限越長,收益就越高,實際上還是要看哪些期限的資金比較緊缺。比如市場近期最缺3個月的錢,那3個月的資產收益就最高,1個月的和6個月期限的收益可能都不如它。基金管理人要根據市場情況來配置久期,讓基金能在滿足大家流動性需求的基礎上,盡量提高收益,所以不會單純地拉長組合剩餘期限。
D. 資產負債的期限錯配是銀行獲取利潤的方式 對嗎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的成因主要如下:
一、商業銀行負債來源主要被動依賴居民和企事業單位存款,不能自主定價,缺少主
動負債工具。在我國商業銀行的負債構成中,儲蓄、對公和同業存款占總負債的90%以上,是其負債的主要來源。由於存款利率受人民銀行管制,商業銀行沒有自主定價權,缺少主動負債工具,只能被動接受客戶存款。資產負債管理本來是要對資產和負債進行雙重管理,使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合理地協調,但目前往往只能立足於資產管理,缺乏負債管理的手段和工具,不能根據銀行自身需要,通過對不同客戶。不同期限,不同產品的負債進行差別定價,調節負債結構比例,或根據利率敏感缺口以及利率走勢預期,主動調節銀行的敏感性缺口.因此規避利率風險的能力不足。
二、商業銀行資產結構單一,流動性較低,且缺少轉移和分散風險的手段和工具。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轉變經營模式,調整資產結構,資產類型趨於多元化.債券投資大幅增長,但信貸資產仍佔主導地位。
由於信貸資產基本上沒有可供交易、轉讓的二級市場,流動性很低,信用風險無法通過二級市場進行轉移和分散,導致大量風險集中於銀行體系;債券資產以無信用風險的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為主,且可以在銀行間市場交易,但是目前以銀行、保險為主的主力投資機構均以資產配置為目的,採取買入並持有的交易策略,因此二級市場交易並不活躍,同樣難以大量變現。同時.在升息周期固定利率債券面臨著較大的利率風險.而這種風險也難以通過現有的交易方式和金融工具進行有效的規避和釋放。
三、資產負債管理環境欠寬松,對於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限制過多,制約了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從1998年開始,中國人民銀行取消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的限額控制,這使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邁出了新的一步。但是,受一些宏觀經濟政策的制約(如中央銀行對市場利率的控制).我國商業銀行目前並不能十分有效地開展資產負債管理工作。在金融監管方面,我國規定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原則,中央銀行和銀監會的監管對象應該是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金融機構.而不是直接管理和監督商業銀行的業務決策和經營管理。但中央銀行和銀監會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金融機構的職能創新、業務創新和重大金融事件,並不是從宏觀上實行監控,而是實行審批制,即商業銀行在新產品的開發與推廣方面必須報經中央銀行和銀監會批准才可實施,否則視同違規。這使得商業銀行在經營上很難佔有先機,對資產負債I管理的環境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四、商業銀行資本金結構不合理且缺乏補充渠道,隨著資產規模的持續擴張資本充足率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分為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三大部分,在從資產和負債兩個方面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的成因之後,再來看所有者權益。所有者權益的主要部分為注冊資本(股份制商業銀行為股本),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總量少、規模小,來源渠道單一,缺乏長效補充機制。而與此同時,近幾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增長較快,以工商銀行為例,資產總量從1999年末的35398億元增長到2004年末的56949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9.97%。這兩方面因素相互結合導致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嚴重不足且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而為消化巨額不良資產,又必須把每年經營利潤中的絕大部分作為風險撥備進行計提,使得通過將盈餘公積和資本公積轉化為注冊資本的方式提高資本充足率的努力也無法付諸實施。各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商業銀行調整自身資產負債結構的能力和動力進一步降低。
E. 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與資產組合的期限結構相比有何特點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的成因主要如下:
一、商業銀行負債來源主要被動依賴居民和企事業單位存款,不能自主定價,缺少主
動負債工具。在我國商業銀行的負債構成中,儲蓄、對公和同業存款占總負債的90%以上,是其負債的主要來源。由於存款利率受人民銀行管制,商業銀行沒有自主定價權,缺少主動負債工具,只能被動接受客戶存款。資產負債管理本來是要對資產和負債進行雙重管理,使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合理地協調,但目前往往只能立足於資產管理,缺乏負債管理的手段和工具,不能根據銀行自身需要,通過對不同客戶。不同期限,不同產品的負債進行差別定價,調節負債結構比例,或根據利率敏感缺口以及利率走勢預期,主動調節銀行的敏感性缺口.因此規避利率風險的能力不足。
二、商業銀行資產結構單一,流動性較低,且缺少轉移和分散風險的手段和工具。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轉變經營模式,調整資產結構,資產類型趨於多元化.債券大幅增長,但信貸資產仍佔主導地位。
由於信貸資產基本上沒有可供交易、轉讓的二級市場,流動性很低,信用風險無法通過二級市場進行轉移和分散,導致大量風險集中於銀行體系;債券資產以無信用風險的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為主,且可以在銀行間市場交易,但是目前以銀行、保險為主的主力均以資產配置為目的,採取買入並持有的交易策略,因此二級市場交易並不活躍,同樣難以大量變現。同時.在升息周期固定利率債券面臨著較大的利率風險.而這種風險也難以通過現有的交易方式和金融工具進行有效的規避和釋放。
三、資產負債管理環境欠寬松,對於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限制過多,制約了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從1998年開始,中國人民銀行取消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的限額控制,這使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邁出了新的一步。但是,受一些宏觀經濟政策的制約(如中央銀行對市場利率的控制).我國商業銀行目前並不能十分有效地開展資產負債管理工作。在金融監管方面,我國規定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原則,中央銀行和銀監會的監管對象應該是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金融.而不是直接管理和監督商業銀行的業務決策和經營管理。但中央銀行和銀監會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金融的職能創新、業務創新和重大金融事件,並不是從宏觀上實行監控,而是實行審批制,即商業銀行在新產品的開發與推廣方面必須報經中央銀行和銀監會批准才可實施,否則視同違規。這使得商業銀行在經營上很難佔有先機,對資產負債I管理的環境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四、商業銀行資本金結構不合理且缺乏補充渠道,隨著資產規模的持續擴張資本充足率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分為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三大部分,在從資產和負債兩個方面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的成因之後,再來看所有者權益。所有者權益的主要部分為注冊資本(股份制商業銀行為股本),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總量少、規模小,來源渠道單一,缺乏長效補充機制。而與此同時,近幾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增長較快,以工商銀行為例,資產總量從1999年末的35398億元增長到2004年末的56949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9.97%。這兩方面因素相互結合導致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嚴重不足且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而為消化巨額不良資產,又必須把每年經營利潤中的絕大部分作為風險撥備進行計提,使得通過將盈餘公積和資本公積轉化為注冊資本的方式提高資本充足率的努力也無法付諸實施。各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商業銀行調整自身資產負債結構的能力和動力進一步降低。
F. 分析我國目前通貨膨脹的成因,以及如何有效抑制通脹
這個問題不是一般大啊,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我國的經濟結構和美元政策的雙重結果。1,我國經濟在2000WTO之後就轉變為外向型經濟,出口換回的都是美元,但是我國是貨幣不流通國家也就是資本項目不開放,所以出口企業必須在銀行去換成人民幣後才能正常生產經營,這種結果就是國家貨幣機構央行被動印鈔票,目前外匯儲備已經到3萬億美元,也就是20多萬億人民幣。也就說這幾年光是對沖進來的美元,央行就多印了20多萬億的人民幣。而我國GDP截止2011年不過37,8萬億。2.另一方面70年代布雷頓體系崩潰之後,美元沒有了束縛,美國可以通過印美元買到世界上的任何東西,特別是07,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元更是達到瘋狂的地步,而過量的美元必然推高大宗商品價格,國際期貨紛紛暴漲,而我國又是個進口大國,雖然經濟是出口帶動,但是我國資源難以滿足出口和自己發展的需要,因為被動性漲價。進而傳導到國內經濟的各個角落。
至於如何去抑制通脹,說實在話,主動權基本不是國內
1.美元多印,目前只能由美國決定,而美國經濟目前又爆出不好的信息,顯然不適合縮緊貨幣,所以大宗商品價格回調也只是短暫現象。除非美國經濟轉折性好轉,美元才有可能緊縮。
2.我國經濟結構調整,雖然中央已經確立了目標,但是很可惜,太復雜了,政府根本沒辦法,而且涉及政治因素,就算有好的目標和好的方法,這個也需要時間,而且時間絕對不短,不是3~5年能夠解決的事情。
目前國家採取的政策
1.樹立轉變國家經濟結構的目標(國內一直都是這樣做,但是每次目標都是選得很對,但是從來就是沒有執行好的,比如教育體制改革、醫療改革、成品油機制改革。。。。從來都是說得到做不到)
2.推廣新興產業,刺激創新(我國從來不缺乏創新,就是太多阻礙創新的機制,各行各業,都是政治主頭,國本位、官本位思想濃重,從來沒有從個體、從人上去思考問題)
3.緊縮貨幣政策,主要是縮減印錢、減少貸款、回收流動性。(但是從各國各次的經驗來看,每次通脹之後的緊縮只有一個結果,就是「滯漲」,經濟緩慢,通脹依然高企:日本、韓國、俄羅斯都經歷過)
希望採納
G. P2P就是資金池+期限錯配嗎
並不是,P2P理財抄是中介服襲務平台。
P2P網路借貸平台,是p2p借貸與網路借貸相結合的互聯網金融(ITFIN)服務網站。p2p借貸是peer to peer lending的縮寫,peer是個人的意思。
網路借貸指的是借貸過程中,資料與資金、合同、手續等全部通過網路實現,它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民間借貸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金融模式,這也是未來金融服務的發展趨勢。
H. 什麼叫銀行承兌匯票錯配
票據市場的流動性風險是由期限錯配導致的,即借入短期資金匹配長期票據。如買入6個票據,應借入6個月期限的資金進行匹配。但眾所周知的是,資金期限越短,資金利率越低。所以,很多機構以不停借入7至14天的短期資金來匹配其長期票據。理論上,只要短期資金源源不絕,且短期利率一直較低就不會產生風險。但當大家都進行期限錯配的時候,風險就產生了,如2013年的錢荒事件,錯配到期後沒有資金延續操作,造成違約風險。2014年底,貼現短期利率從4%陡升至8%左右,讓很多錯配型票據機構損失慘重。
金融機構應當合理配置同業業務的資金來源及運用,將同業業務置於流動性管理框架之下,加強期限錯配管理,控制好流動性風險。一是必須控制錯配業務總量,綜合考慮本機構風險承受能力、市場籌資能力,二是科學安排錯配期限和遠期買回的日歷,錯配期限不能太短,買回時間不能過於集中,且要規避敏感時點如季末月末周末及IPO發行高峰等,三是定期對存量業務久期、利率進行分析和壓力測試,並設定止損利率,研判利率趨勢,必要時准備及時平倉止損。至於一些中小金融機構不顧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大規模操作錯配業務,並挪用錯配利息進行謀利經營必須引起全市場的重視,防止內外部市場的風險傳導,造成票據市場的系統性風險發生。
普蘭金融,400-670-6800,您的票據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