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附解除條件的法律行為和附解除期限的法律行為的問題。
這個應該復是附條件的民制事法律行為,具體來說是附延緩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
所謂附條件,是指約定的事實將來可能會發生,也可能不發生;而附期限,是指該事實一定會發生,只是發生的時間不確定。
法律行為的成立和生效不一定是一致的,合同的成立一般是在雙方意思表示達成一致時就已成立,一般來說合同成立即生效。但也有約定,合同成立之後在一定的條件或期限實現之後才生效,這就是附條件或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
因此,個人覺得上題中甲乙雙方意思表示已經達成一致,合同已經成立,只是在沒實現約定的條件之前,合同尚未生效。故選C
Ⅱ 附解除條件的合同有效嗎
一、解除條件成就前,合同處於有效狀態
解除條件成就前,合同處於有效狀態,對雙方當事人均有約束力。附解除條件的合同一般在成立時,即時生效;在解除條件成就與否未定期間,只是合同效力消滅與否處於不確定狀態,合同雙方所為的民事權利設立、變更、轉移或消滅一概發生法律效力,一方當事人享有條件未成就的合同利益,另一方遭受相對應的不利益,如解除條件成就,雙方利益相互轉化,如此必有一方不希望解除條件成就,而另一方希望解除條件成就,學理上將這種希望或可能性稱之為期待權,雙方的關系稱為期待的法律關系或期待權關系。期待權利人在解除條件成就與否未定之前,可以放棄期待權,放棄期待權將喪失享受利益的地位,雙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消滅。但在解除條件成就後,期待權內容已經實現,不能放棄期待權,所能放棄的是因期待權實現所取得的權利。
正是因為合同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在此階段處於不穩定狀態,接受履行的一方只是暫時獲得利益,履行義務一方只是暫時失去某種利益。當事人應當尊重解除條件成就與否未定狀態,不得不正當使條件成就或不成就。期待權一方處於在條件成就時享有利益的法律地位,為保護這一地位,很多國家法律規定期待義務人負有不侵害期待權利人因條件成就所應得利益,如台灣地區「民法典」第100條規定「附條件之法律行為當事人,於條件成否未定前,若有損害相對人因條件成就所應得利益之行為者,負賠償損害之責任」。
二、解除條件確定的不成就,視為合同不再附有解除條件,合同確定的對當事人繼續有效
解除條件確定的不成就,視為合同不再附有解除條件,合同確定的對當事人繼續有效,當事人可按合同約定繼續履行,直至合同義務全部履行完畢;解除條件確定的不成就之前,接受履行利益的一方繼續保有利益,並在解除條件確定的成就之後享有剩餘履行利益的權力。而承受履行不利益的一方有繼續履行的義務。
法國民法典提供了判斷解除條件確定不成就的標准。該法典第1176條規定「訂立債務附有在確定的期間發生某一事件的條件者,如此事件在該期間內未發生,此條件視為不成就。如未確定一定的期間,條件得在任何時候履行,僅在肯定事件不會發生時,條件始被視為不成就」
三、解除條件成就後,合同一般情況下即時失去效力
解除條件成就後,合同一般情況下即時失去效力,合同權利義務自動消滅,無需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的意思表示,這也是附解除條件合同失效與合同解除、終止之間的區別。
Ⅲ 合同解除權的行使能否付條件和附期限
法定解抄除權的行使方式襲在《合同法》第96條做了規定:"當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93條第2款、第94條的規定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解除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
Ⅳ 附條件的合同中停止條件是指什麼
附條件的合同中,停止條件是指生效條件,意思是在合同約定的條件還沒有成就時,合同效力暫時停止,不生效,待條件成就時合同才開始生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四十五條【附條件的合同】當事人對合同的效力可以約定附條件。附生效條件的合同,自條件成就時生效。附解除條件的合同,自條件成就時失效。
當事人為自己的利益不正當地阻止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已成就;不正當地促成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不成就。
在附條件合同中,條件具有限制合同效力的作用。合同中所附的條件,必須是將來發生的事實是不確定的事實,是由當事人議定的而不是法定的條件,條件必須合法並不得與合同的主要內容相矛盾。
合同中附條件的主要作用在於,可以把當事人的動機反映到合同中,使其具有法律意義。解除條件是指合同效力的終止決定於所附條件的成就。如所附解除條件成就時,原來的權利或義務即行解除,如所附條件不成就,則合同繼續有效。
(4)附期限解除擴展閱讀:
附條件合同中作為條件的事實應具備的條件有:
1、條件必須是將來發生的事實。
2、條件必須是不確定的事實,即當事人不能肯定條件在將來是否會成就。如果將將來肯定要發生的事實作為條件的,應視該條件為期限;如果將將來不可能發生的事實作為條件的,應認定該合同無效。
3、條件是當事人約定的,而不是法定的。如果將法定條件約定在合同中,應視為未附條件。
4、條件必須合法。在將不法事實作為條件的情況下,應認定該合同無效。
Ⅳ 附期限合同在合同期限到之前可以解除嗎
附期限合同在合同期限到之前雙方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否則屬於一方違約需專要承擔違約責任。造成屬損失的,需要承擔賠償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九十三條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條件。解除合同的條件成就時,解除權人可以解除合同。
第九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七章違約責任
第一百零七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Ⅵ 附延緩條件合同附解除條件合同附始期合同附終期合同
舉例說明吧
AB簽訂襲2011年10月1日簽訂一份合同,約定合同的生效日期為2011年12月1日,那這就是附始期的合同。
AB簽訂一份合同,約定合同終止日期為2011年12月1日,那這就是附終期的合同,這種合同很常見。
AB簽訂一份借用合同,約定A出國的兒子回來之後該借用合同就失效,這就是附解除條件的合同。因為A的兒子不一定哪天回來,所以,這個叫做條件,而不叫做終期。
AB簽訂一份合同,約定如果A出國的兒子回來,那該合同自兒子回來日生效,這就叫延緩條件。
Ⅶ 附解除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在解除條件不成立時,該民事法律行為(
1、附解除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在條件不成就時,該民事法律行為繼續回有效。所附條答件成就時,民事法律行為失效。
2、民事法律行為可以附條件,條件分為兩種,即生效條件和解除條件。前者的作用在於使民事法律行為產生效力,即民事法律行為在成立時暫不生效,而當所附條件成就時,才引起民事法律行為之法律效力的產生。後者的作用則在於使民事法律行為解除效力,即民事法律行為自成立之時即行生效,而當所附條件成就是導致民事法律行為效力解除。
《民法通則》
第六十二條 民事法律行為可以附條件,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在符合條件時生效。
Ⅷ 什麼是附延緩條件和附解除條件
延緩條件:民事行為暫時不成效,除非發生所附條件。 解除條件:一旦發生所附條件,民事法律行為即時解除。 如,如甲方與本合同簽訂之後喪失勞動能力的,則本協議不再履行,雙方權利義務關系終止。
Ⅸ 請問民法中附生效條件與附解除條件的區別有哪幾條
合同解除與附解除條件的合同,雖然在解除合同的條件成就時,都使合同版消滅,但兩者有權區別:
(1)附解除條件,是行為人以意思表示對自己的行為所加的限制性附款;合同的解除不是合同的附款,不僅基於當事人約定發生,也基於法律規定發生。
(2)附解除條件的合同,條件成就時合同自然解除,不需要當事人再有什麼意思表示;合同的解除,僅具備條件還不能使合同消滅,必須有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
(3)附解除條件的合同,條件成就時,合同對於將來失其效力;合同解除,合同不僅對於將來失其效力,有些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