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公債風險我國公債風險存在及形成的原因
我國公債風險主要源於兩個方面:一是隱性債務和或有債務的規模龐大。名義上的國債指標並未全面反映實際債務,隱性債務如政府對金融機構和企業的擔保以及社會保障資金負債等,據估算可能高達40000億至50000億元,這使得國債負擔率超過50%,遠超亞洲金融危機國家。隱性債務的顯性化趨勢日益明顯,如銀行不良資產和社保隱性負債轉化為政府現實負擔。隱性債務主要包括銀行不良資產、社保隱性負債和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等。
二是國債管理與償還制度的不完善。國債發行、使用和償還存在風險,如發行規模、體制和結構的風險,使用決策和道德風險,以及償還規模結構風險。我國國債發行基於償債額和赤字額,但缺乏合理規劃,導致償債壓力逐年增大。此外,我國國債期限結構單一,主要為中期債券,這導致償債高峰期形成,影響公債調節收支的功能,並限制了政府投資選擇的靈活性。
國債資金的使用效率低下也是風險之一。雖然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以提高效率,但資金分配和使用過程中存在問題,如資金閑置和投資效益低於預期。例如,2005年底有大量國債資金未安排或使用,影響了投資效益和債務成本,增加了還本付息的壓力,增大了國債風險。
此外,由於對國債資金的過度依賴,一些地方在項目申請時誇大預期效益,導致實際運營效果遠低於預期,如哈爾濱繞城高速公路的運營數據僅為預測值的13.8%,這無疑加劇了債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