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成都市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有效控制水污染,加強對水污染源的監督管理,保護和改善環境,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建設的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的規定,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總量控制是指在水污染物排放濃度控制管理的基礎上,通過對排放水污染物的單位和個體工商戶(以下簡稱排污單位),實施水污染物排放申報、登記,核定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分配水污染物排放削減量,發放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實施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第三條本辦法適用於成都市行政區域內實施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排污單位。第四條本辦法由成都市環境保護局和區(市)、縣環境保護部門負責組織實施和統一監督管理。
市和區(市)縣水利、衛生等有關部門,應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和管轄范圍,依法協同環境保護部門對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實施監督管理。第五條我市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項目暫定為:COD(化學耗氧量)、揮發酚、石油類、總氰、重金屬、放射性物質、氨氮七類。
各區(市)、縣環境保護部門,可根據本地區的水域流量、環境污染狀況和排污情況,適當增加或減少總量控制的項目,並將其總量控制項目,報市環境保護局備案。第六條市和區(市)、縣環境保護部門在其管理范圍內實行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應根據本地區水體功能、水質目標要求和污染物排放現狀進行總量分配、確定污染物削減量。第七條實施總量控制的排污單位,由市、區(市)、縣環境保護部門確定。其控制量,應不低於各地區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和百分之八十。第八條排污單位必須按照環境保護部門的規定辦理排污申報登記手續,如實填寫《水污染物排放申報登記表》,經其主管部門核實後,報當地環境保護部門審批。
排污單位排放水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排放方式、排放去向發生變更時,應提前十五天向當地環境保護部門申報、辦理變更登記手續。第九條凡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項目,在試產或投產前三個月內,應按本辦法第八條第一款規定填報《水污染物排放申報登記表》,辦理審批手續,納入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管理。第十條排污單位必須在規定時間內,持當地環境保護部門批準的《水污染物排放申報登記表》申請《排放許可證》並按《排放許可證》核準的排放量排放水污染物。
市環境保護局應對不超出排污總量控制指標的排污單位頒發《排放許可證》,對超出排污總量控制指標的排污單位頒發《臨時排放許可證》,並限期削減排放量。第十一條《排放許可證》有效期為三年;《臨時排放許可證》有效期為兩年。
持《排放許可證》或《臨時排放許可證》的排污單位,應在有效期滿前一個月內重新申報、登記、辦理換證手續。逾期未換證者,即視為無證排放。第十二條排污單位對其污水排放管(溝)和排放口,按當地環境保護部門的要求進行整治,設置標志,並安裝計量裝置。有兩個以上排污口的,還應對其逐一編號。
新建設的排污單位設立一個排污口,情況特殊需要多設立的,應報當地環境保護部門批准。
向河道排污的排污口的設置和擴大,排污單位在向環境保護部門申報之前,應當徵得河道主管機關的同意。第十三條實施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排污單位,應對控制的項目進行監測,每月不少於兩次。
無監測力量的排污單位,可委託當地環境保護部門的監測單位或市環境保護局認可的監測單位進行監測,其監測費用由委託單位承擔。
監測單位與排污單位對監測數據發生爭議時,由市環境監測中心站負責技術仲裁。第十四條市和區(市)、縣環境保護部門對其管轄范圍內的排污單位進行現場檢查時,應持市人民政府制發的《環境監察證》,被檢查的單位應如實反映情況,並提供有關資料。檢查者有責任為被檢查單位保守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第十五條實施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排污單位,應於每月上旬內,將上月《水污染物排放月報表》報送當地環境保護部門。第十六條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可在同一地區的排污單位之間互相調劑。調劑時,先由當事人雙方協商一致,並報經當地環境保護部門批准後實施。
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跨地區調劑時,由兩地區環境保護部門共同審批,並報市環境保護局備案。
⑵ 寧夏回族自治區污染物排放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污染物排放的監督管理,保護和改善環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自治區行政區域內生產經營活動中污染物的排放及其監督管理活動。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污染物,是指由於生產經營活動排放進入環境,影響環境正常組成、導致環境性質發生變化,直接或者間接有害於生物和人類的物質。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的污染物排放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相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依法做好污染物排放監督管理工作。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大對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的資金投入,制定並組織實施有利於減少污染物排放的政策和激勵措施。第六條對減少污染物排放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鼓勵社會公眾對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工作進行監督,對污染物排放違法行為予以舉報。第二章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第七條自治區實行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本條例所稱重點污染物,是指國家確定的實施重點控制的污染物。
本條例所稱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是指通過向一定地區和排污單位分配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將一定地區和排污單位排放的重點污染物的總量控制在規定限度內的污染控制方式。第八條自治區人民政府應當依據國家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結合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環境容量、環境質量、污染物排放現狀,制定自治區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和分解落實方案。
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按照上一級人民政府制定的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和分解落實方案,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的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年度計劃、控制措施,並將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分解落實到排污單位。第九條環境容量是公共環境資源。自治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環境容量、環境質量、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相銜接的量化管理體系。第十條自治區實行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預算管理制度、排污權有償使用與交易制度,具體辦法由自治區人民政府按照公平、公正、有利於環境質量改善和優化環境資源配置的原則制定。第三章污染物排放許可第十一條自治區對水污染物、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實行許可制度。
雜訊、固體廢物、危險廢物、放射性物質以及核、電磁輻射等污染物排放的許可管理,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第十二條下列排污單位應當申請取得污染物排放許可證:
(一)排放工業廢水、醫療污水以及其他按照規定應當取得污染物排放許可方可排放廢水、污水的企業、事業單位;
(二)城鎮、工業園區廢水、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運營單位;
(三)排放工業廢氣或者其他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第十三條申請取得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的排污單位,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生產能力、工藝、設備、產品符合國家和自治區產業政策要求;
(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經過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批准;
(三)防治污染設施符合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要求;
(四)污染物排放符合國家和自治區規定標准、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要求;
(五)按照規定設置規范化的排污口;
(六)按照規定安裝監測設備,並與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聯網;
(七)有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預案;
(八)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第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污染物排放許可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作出決定。符合規定條件的,發給污染物排放許可證,並向社會公示排污單位名稱、許可事項;不符合規定條件的,不予許可,應當說明理由並書面告知提出申請的排污單位。第十五條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在試生產期間,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核發臨時污染物排放許可證;試生產期滿投入正式生產的,排污單位應當按照規定申請污染物排放許可證。
既有排污單位暫時達不到污染物排放許可證核發條件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治理,發給臨時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第十六條污染物排放許可證應當載明排污單位的名稱、污染物的排放種類、排放濃度、排放數量、排放方式、有效期限、排污口設置、監測方案、污染防治工藝和設施等事項。
污染物排放許可證有效期為五年。通過交易方式取得排污權的,污染物排放許可證有效期限與排污權轉讓方的剩餘使用期限相同。
臨時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的有效期不得超過一年。
⑶ 臨時許可證有效期
法律分析:臨時性的行政許可一般有效期限為一年,當實施滿一年需要繼續實施時,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而臨時性行政許可就失效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第十五條 第一款 本法第十二條所列事項,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確需立即實施行政許可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規章可以設定臨時性的行政許可。臨時性的行政許可實施滿一年需要繼續實施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
⑷ 排污許可證有效期幾年
【法律分析】:排污許可證,是指排污單位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經審查發放的允許排污單位排放一定數量污染物的憑證。排污許可證有效期通常為3年。另外,即使在有效期內,如果企業的生產情況、排污情況發生了變化,企業仍須重新辦理環保審批手續和排污許可證變更手續。臨時排污許可證有效期通常為1年。 排污許可證在有效期內,企業需每年進行年檢,年檢時應提供過去一年的監測報告,固體廢物六聯單復印件,許可證副本,污染防治設施更新維護佐證材料和有關行政處罰決定書復印件。排污許可證有效期屆滿前三個月,持證單位應向環保部門申請換證。
【法律依據】:《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管理暫行辦法》
第十八條 排污單位的排污口必須編號,設立標志,並按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配備計量裝置。所有的排污口都必須具備采樣和測流條件。
第十九條 持有《臨時排放許可證》的單位,必須定期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削減排放量的進度情況。經削減達到排污總量控制指標的單位,可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請《排放許可證》。
⑸ 法律規定:臨時排污許可證多久可以換長期排污許可證
臨時排污許可證的有效期一般是一年,到期後可換正式的排污許可證,但是第一次領的正式的排污許可證有效期只是三年,過期之後換的新證是五年有效期。
⑹ 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管理暫行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有效控制水污染,加強對水污染源的監督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在污染物排放濃度控制管理的基礎上,通過排污申報登記,發放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逐步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第三條本辦法適用於直接或間接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以下簡稱:排污單位)。第四條本辦法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各級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和統一監督管理。第二章排污申報登記制度第五條排污單位必須在指定時間內,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辦理排污申報登記手續,並提供防治水污染方面的有關技術資料。第六條排污單位必須如料填寫申報登記表,經本單位主管部門核實後,報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第七條企業、事業單位的新建和技改項目,試產前三個月內按第六條規定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進行排污申報登記。第八條排污單位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有重大變化或改變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時,應提前十五天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請,履行變更登記手續。第三章排放許可證制度第九條各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在申報登記的基礎上,分期分批對重點污染源和重點污染物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第十條排污單位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持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排污申報登記表申請《排放許可證》。第十一條地方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本地區內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應根據水體功能或水質目標的要求進行總量分配,根據水污染和污染物排放現狀,確定污染物削減量。第十二條地方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當地污染排放總量控制的指標核准排污單位的排放量。
對不超出排污總量控制指標的排污單位,頒發《排放許可證》。
對超出排污總量控制指標的排污單位,頒發《臨時排放許可證》,並限期削減排放量。第十三條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排放許可證》和《臨時排放許可證》須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核准污染物排放量:
(一)跨越省、自治區、直轄市界區的排污單位;
(二)特殊性質的排污單位(如核設施、絕密工程等);
(三)特大型(投資二億元以上)的建設項目(報國務院審批)。第十四條《排放許可證》的有效期限,由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規定。《排放許可證》的有效期限最長不得超過五年;《臨時排放許可證》的有效期限最長不得超過二年。
《排放許可證》在有效期滿前三個月,排污單位必須重新申請換證。第十五條持有《排放許可證》或《臨時排放許可證》的排污單位,不免除繳納排污費和其它法律規定的責任。第四章監督與管理第十六條排污單位必須嚴格按照排放許可證的規定排放污染物,禁止無證排放。第十七條重點排污單位應配備監測人員和監測設備,對本單位排放的污染物按國家規定的統一方法進行監測。
排污單位必須按規定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本單位的排污情況。第十八條排污單位的排污口必須編號,設立標志,並按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配備計量裝置。
所有排污口都必須具備采樣和測流條件。第十九條持有《臨時排放許可證》的單位,必須定期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削減排放量的進度情況。
經削減達到排污總量控制指標的單位,可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請《排放許可證》。第二十條違反《排放許可證》規定額度超量排污的,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情節,有權中止或吊銷其《排放許可證》。
被中止排放許可證的單位,在規定時間內達到排放許可證要求的,由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恢復其被中止的排放許可證。
被吊銷排放許可證的單位,必須重新申請《排放許可證》。第二十一條水污染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可以在本地區的排污單位間互相調劑。但必須由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對跨地區或跨省界的水體進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時,應由上一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按水質規劃的要求,統一協調。第二十二條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有權對管轄區已頒發《排放許可證》的企業事業單位進行現場抽測、檢查,被檢查的排污單位應如實反映情況,並提供有關資料。
檢查人員有責任為被檢查單位保守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
⑺ 臨時排放許可證的有效期限最長不得超過5年.
1、《排放許可證》的有效期限最長不的超過5年;
2、《臨時排放許可證》的有效期最長不得超過2年。
3、《排放許可證》在有效期滿前3個月,排污單位必須重新申請換證。
4、持有《排放許可證》或《臨時排放許可證》的排污單位,並不免除繳納排污費和其它法律規定的責任。
⑻ 廈門市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管理實施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對污水排放的監督管理,有效地控制水污染,促進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國家環保局《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管理暫行辦法》和《廈門市環境保護法管理規定》,制定本實施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廈門市轄區內直接或間接向水體排放污水的一切企業、事業單位(經下簡稱排污單位)。第三條水污染物排放在濃度控制管理的基礎上,通過排污申報登記,發放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逐步過渡到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第四條排污申報登記、申領排污許可證是企業、事業單位必須履行的義務。第五條本實施辦法由廈門市各級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和統一監督管理。第二章排污申報登記第六條排污單位必須按照市、區(縣)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指定的時間內,向當地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辦理排污申報登記手續,並提供防治水污染方面的有關技術資料。第七條排污單位必須如期填報《排放水污染物申報登記表》,不得拒報、謊報。超過期限未報者,視為拒絕申報。第八條排污單位必須自行監測排放的污染物,在監測基礎上每季如實向環保部門申報監測數據。無監測能力的單位可委託市、區(縣)環境監測站或市環境保護局認可的單位進行監測。監測費用由排污單位承擔。
排污申報監測必須在企業正常生產的情況下,嚴格按國家統一監測規范進行監測。第九條凡新建、擴建、改建項目,試產前1個月應向審批該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書)的市、區(縣)環境保護主管部門進行排污申報登記後方准試產。第十條排污單位排放水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有重大變化或改變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時,應提前15天向市、區(縣)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申請,經市、區(縣)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批准方可變更登記。第三章排污許可證的申請、發放第十一條廈門市環境保護局根據各區域的容量總量或目標總量要求,在排污申報登記的基礎上,分期分批對重點水污染源和重點污染物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
重點水污染源和重點水污染物項目由市環境保護局確定。第十二條排污單位必須在廈門市環境保護局規定的時間內,填報《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申請表》,提出排污申請。不填報申請表的,視同拒領排污許可證。第十三條廈門市環境保護局根據廈門市海域環境容量和區域水質目標管理的要求對水污染物排放實行總量控制,確定污染物總量分配和污染物削減量。第十四條廈門市環境保護局對企業、事業單位提出的排污申請根據本市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指標核准排污單位的排放量。
對不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標准及排污總量控制指標的排污單位,頒發《排污許可證》。
對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標准及排污總量控制指標的排污單位,頒發《臨時排污許可證》,並限期削減排污量。第十五條排污許可證的有效期為3年,臨時排污許可證的有效期為2年。
排污許可證或臨時排污許可證有效期滿前3個月,持證單位必須重新申請換證。第十六條排污單位在排污許可證的有效期內擴大生產規模,一般應通過各種技術措施不增加排污量。特殊情況下要增加排污量須提前3個月向市環保局申請,市環保局在排污總量控制有餘量的情況下,方可批准其增大排污量。第十七條大、中型新建項目在開始試產後3個月內,該建設單位必須提供試產階段的排污監測數據,持市環保局批準的申報登記表申請排污許可證,領取排污許可證後方准繼續生產。第十八條經廈門市環境保護局核定應領取排污許可證或臨時排污許可證的單位,須在規定,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領取。到期未領取者,視為不按照排污許可證或臨時排污許可證的規定排放污染物。第十九條持有《排污許可證》或《臨時排污許可證》的單位,不免除繳納排污費和其他法律、法規規定的責任。第四章排污的監督與管理第二十條排污許可證的單位,應該嚴格按照許可證的規定排放污染物。
持臨時排污許可證的單位應通過改革工藝、技術改造、加強管理、採取治理措施等多種方式,如期完成環保局規定的削減規定。每半年向市環境保護局報告削減污染物的進度情況。第二十一條持有排污許可證或臨時排污許可證的單位,必須在每季開始的前15日內向市環境保護局申報「污染物排放季報表」,超過期限者,視為拒絕申報。
⑼ 法律規定:臨時排污許可證多久可以換長期排污許可證
根據《排污許可證管理辦法》,臨時的排污許可證有效期最長不得超過一年,所以臨時的排污許可證一年到期時要按要求換正式的排污許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