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針灸針有效期

針灸針有效期

發布時間:2022-08-13 19:23:39

『壹』 針灸用的銀針,有保質期嗎家裡有幾盒銀針沒有開過封,是全新的,但是已經十年了,不知道還能不能用!

只要沒有變質就可以用.

1擦身消毒的醫用酒精濃度是75%
2針灸的銀針應該每人一套,消毒最好用高壓蒸汽消毒,最起碼得酒精浸泡.

『貳』 針灸的針可以在身體上停留多久拔罐的時間最長是多久如果已經拔出大水泡了,對身體好嗎

針灸的針可以在身體上停留20分鍾。拔罐的時間最長是無限制,平常是10分鍾。如果已經拔出大水泡了,對身體好,說明效果很不錯。不過要處理好水溝。可以用針針個小孔,也可以不管。

『叄』 針灸針的基本信息

【詞條中紋名稱】針灸針【詞條拼音名稱】Zhēn jiǔ Zhēn
【詞條應用領域】中醫醫術、中醫技術
【 詞條近義詞 】銀盤柄針灸針
【詞條概念定義】按一定的穴位刺入患者體內,並通過捻轉、提插等手法治療疾病的一種器具,樣子類似一根銀針,故名針灸針。
現代的針灸針一般由針體、針尖和針柄組成,針體的前端為針尖,後端設針柄,針體跟針尖都是光滑的,而針柄是有螺紋的,這是為了使用的時候可以提插捻轉。
現在臨床上一般並不使用銀針,多數使用不銹鋼針。對於針灸來說,銀針其實不如不銹鋼針,這主要是因為銀針太軟,而且容易斷,容易造成醫療事故;另外銀針的成本也高。現在還有一種像是金針,是金黃色的,其實還是不銹鋼針,只不過外面鍍了一層黃色的東西。 遠古時期,人們偶然被一些尖硬物體,如石頭、荊棘等碰撞了身體表面的某個部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疼痛被減輕的現象。古人開始有意識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塊來刺身體的某些部位或人為地刺破身體使之出血,以減輕疼痛。古書上曾多次提到針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針,稱為砭石。這種砭石大約出現於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相當於氏族公社制度的後期,人們已掌握了挖制、磨製技術,能夠製作出一些比較精緻的、適合於刺入身體以治療疾病的石器,這種石器就是最古老的醫療工具砭石。人們就用砭石刺入身體的某一部位治療疾病。砭石在當時還更常用於外科化膿性感染的切開排膿,所以又被稱為針石。
針灸學是中醫葯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古老的組成部分。早在春秋時期已經有擅長針灸的名醫。醫緩於公元前581年給晉景公看病時,指出已病入膏肓,針灸葯皆無能為力,這是史書所載最早的一份病例。公元前5至前4世紀的傑出醫學家秦越人扁鵲,通曉臨床各科,應用針砭、火砭、湯熨、按摩等多種療法給人治病,他曾用刺法急救一位病勢垂危的太子,被載入史冊。
漢代針灸學術,在繼承前人經驗基礎上,繼續取得發展。針灸學以二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為標志,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
淳於意是西漢初期的著名醫學家,他從公乘陽慶、公孫光等戰國時期老一輩醫家那裡繼承了針灸學術,並將其傳授給高期、王禹等人。針灸學在《難經》中占著重要的地位。《難經》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對針灸學理論有一定的充實和提高。在西漢時期的劉勝墓出土的九枚醫用金針和銀針,亦標志著針灸用具的顯著進步。
《後漢書·郭玉傳》的記載,有涪翁、程高、郭玉等一派互為師承的針灸家撰著《針經》、《診脈法》等,互相傳授,雖然均已失傳,但涪翁「時下針石,輒應時而效」的高超針術仍得以流傳。程高學於涪翁,並將所學針灸技術傳與郭玉。郭玉在東漢和帝(89~105年)為太醫丞,在針灸上不僅具有「一針即差」的本領,而且還深刻地認識到「針有分寸,時有破漏。」他認為「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針石之間,毫芒即乖,神存於心手之際,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說明在針刺治療上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並已獲得顯著的療效。
西漢末至東漢延平(8~106)年間,在針灸史上出現一部名著《黃帝明堂經》;即《明堂孔穴針灸治要》,是中國第一部針灸學的腧穴學專著。隋唐之間,曾先後兩次由政府下令,加以修訂,規定為針灸醫生的必修課本,並流傳到日本等國,對後世中外針灸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武威漢代醫簡》有九枚醫簡涉及針灸,從中可以看到當時的留針時間較長,可達「炊米一升頃」之久,簡文共載有三里、肺俞二穴。其泉水,從上下文看亦當為穴名,但不見於後世針灸著述。肺俞穴,似為脾俞穴的誤記。三里穴,原簡作「時下五寸」亦與今穴不同。簡文還談到刺灸與年齡的關系,這也是其他針灸著述所未見的。
《黃帝蝦蟆經》是一部論述四時刺灸禁忌的專著,全書有十分之七的內容為插圖,其中有一幅全身謹避針灸的人體圖,是按六十甲子交替排列的,共有六十個禁刺部位。
華佗亦長於針灸。史載:」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或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應,拔針,病已行差。」形象他說明了針刺是否得氣和療效的關系。曹操「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佗針鬲,隨手而差。」
張仲景對針灸亦有獨到見解,以傷寒為例,發熱惡寒,……,寸脈浮緊,大渴欲飲,自汗便利的宜刺期門;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熱除脈遲,身涼下滿,……,亦宜刺期門。在69條有關條文中,以刺期門主治為最多,張仲景在針灸操作方法上也有所發展,如針刺與溫針、燒針、艾灸等,並各有比較明確的適應症。如所論之「可刺」、「不可刺」、「可灸」、「不可灸」、「可火」、「不可火」等,專篇論述針灸的忌宜,成為張仲景針灸學說的又一特點。漢代針灸學術,在繼承前人經驗基礎上,繼續取得發展。
灸療方法產生於火的發現和使用之後。在用火的過程中,人們 發現身體某部位的病痛經火的燒灼、烘烤而得以緩解或解除,繼而學會用獸皮或樹皮包裹燒熱的石塊、砂土進行局部熱熨,逐步發展以點燃樹枝或乾草烘烤來治療疾病。經過長期的摸索,選擇了易燃而具有溫通經脈作用的艾葉作為灸療的主要材料,於體表局部進行溫熱刺激,從而使灸法和針刺一樣,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於艾葉具有易於燃燒、氣味芳香、資源豐富、易於加工貯藏等特點,因而後來成為了最主要的灸療原料。古人用竹罐,現代也有很多中醫師用竹罐,還有玻璃罐,抽氣罐等。 《黃帝內經》:針灸療法最早見典籍的是戰國時代問世的《黃帝內經》一書。
《黃帝內經》說 :「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術,傳說,九針為伏羲氏所創。九針為針具名,是九種針具的總稱。《黃帝內經》中詳細描述了九針的形制,並大量記述了針灸的理論與技術。兩千多年來針灸療法一直在中國流行,並傳播到了世界。不過針灸及其針具的出現則更早;最早的針灸針具是砭石《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篇》雲:「制砭石小大;《黃帝內經·素向·異法方宜論篇》:「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魚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痛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靈樞· 九針十二原篇》:《靈樞 · 九針十二原篇》列出了針灸的名稱,包括鑱(音蟬)針、圓針、 鍉(音低)針、鋒針、鈹(音披)針、圓利針、毫針、長針、大針。九針主要是用來針刺治病;也有的可以做外科和按摩方面的用途。
《靈樞· 官針》:《靈樞·官針》:「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針的形狀、用途各異,據情選用,方可去病。
《山海經》:《山海經》說:「有石如玉,可以為針」是關於石針的早期記載。中國在考古中曾發現過砭石實物。可以說,砭石是後世刀針工具的基礎和前身。
《左傳》:《左傳》收錄到公元前550年的一段史料提到「美疢不如惡石」。公元2世紀服虔註:「石,砭石也。」等等。 跨湖橋文化先民使用骨制針灸針」距今8200—7000年的跨湖橋文化先民已經製造了世界最早的獨木舟,並用網捕魚,已經有世界最早的制海鹽的技術,因此,他們很可能是最早使用砭石的先民,但是在跨湖橋文化出土文物中並沒有發現砭石。然而在對一批不知用途的骨器進行仔細審視後發現,這是探索多年的最早用於治病的骨針,即跨湖橋文化遺址出土的A、B型骨錐和A、B型骨釘形器。
跨湖橋文化按陶器分為三期,第一期距今8200—7800年;第二期距今7700—7300年;第三期距今7200—7000年。三期文化層中都出土了針灸針,如圖1和圖2。
A型骨錐,共16件,由肢骨片切而成。圖1中12件和圖2中2、5、9件均為A型骨錐。其中圖1-1、1-7、1-11和圖2-2共4件屬第一期;圖1-5屬第二期;圖1-2、1-3、1-4、1-6、1-8、1-9、1-10、1-12,圖2-5、2-9共10件均屬第三期。三期A型骨錐之間無明顯差異。長度最長為19.5厘米cm、最短為4厘米。刃部磨製程度不一,少數尚未磨製。A型骨錐功能與內蒙古多倫旗頭道窪遺址出土的砭石功能相同。
B型骨錐,共5件,利用動物、魚骨的自然形態,磨成尖銳形態。圖2-4屬第一期;圖2-6、2-8屬第二期;用2-3屬第三期。三期無明顯差異。最長11.1厘米cm、最短7.5厘米。其功能與A型骨錐一樣,主要為刺破腫瘍和放血。放血後的傷痕有長期刺激穴位的作用。
跨湖橋文化遺址還出土了A、B型骨釘形器,由骨壁較厚的肢骨鋸切、精磨而成。造型圓潤、規整,器壁光亮,尖部較鈍。由於長期使用,骨釘形器表面有如玉器長期把玩後的包漿。A型與B型的區別是A型有「釘頭」。骨釘形器最長13.5cm、屬B型,最短6.5cm、屬A型。第一期文化層中有2件B型釘形器;第二期文化層中有1件B型釘形器和3件A型釘形器;第三期文化層有7件A型釘形器和1件B型釘形器。A、B型釘形器在三期文化層中分布的消長關系反映了器形的演化關系。釘形器與山東日照龍山文化層中出土的尖端為圓形的砭石具有相同的功能。其作用與針具中的鍉針類似,著重於用力刺壓穴位皮膚,但一般不刺破。
跨湖橋文化遺址還出土了一批木釘形器和D形木錐,它們的形態與骨錐和骨釘形器相同,功能亦相同。
內蒙古多倫旗頭道窪新石器時代遺址:1963年,在內蒙古多倫旗頭道窪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一根長4.5cm的砭石,一端扁平有弧形刃,可以用來切開膿瘍,另一端為4菱形,可以用來放血。
山東日照縣龍山文化遺址:在山東日照縣龍山文化遺址墓葬中出土了二根砭石,長度分別為8.3cm和9.1cm,尖端為三棱尖錐形和圓形。這二例新石器時代晚期之末的砭石,當時將針灸醫學的歷史推前到距今4000多年前。
殷周砭石針:近年出土的殷周隨葬品中,有一種柄部雕作動物形態的玉制彎錐器,器形精美,據有關專家認為當是奴隸主專用的砭石針。如殷墟出土的原名「玉虎」,全長6厘米,虎作匍伏狀,嘴下有穿孔,尾為錐體,錐角約40°。殷墟西區出土的一件原名「玉魚」,近魚口處穿孔,魚身有鰭紋,魚尾之外附加一鳥嘴形彎錐,錐角約45°等等。這些隨葬品形小巧,針身細長而鋒利,不可能是兵器、飾物或生產工具,當是為奴隸主製作的精美醫療工具--針石。
西周青銅針:1988年8月在廣西武鳴縣馬義鄉一處西周墓葬群中發掘出土青銅針兩枚。據鑒定,確認為西周時期的針灸針。
中山靖王劉勝墓:1968年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公元前113年前)出土了4根金針和5根銀針,這是至今發現的最早的金屬針具。 「絮刺」:近代楊永璇先生將七星針叩刺出血後再拔罐的刺法稱作「絮刺」。這一名稱使很多人感到費解,為什麼會用這個「絮」字作刺法名呢?《針灸甲乙經· 卷五·九針九變十二節五刺五邪第二》中指出:「員針者,取法於絮針……鋒針者,取法於絮針。」對《靈樞· 九針十二原篇》中的九針內容作了詮釋。這些內容被後世針灸著作紛紛轉載,如《針灸大成·四卷·九針式》亦照此轉錄。從中不難看出,我們現在使用的針灸針,有些原是從絮針發展而來的。
七星針叩刺:從針刺的操作來看,如刺得輕就似「員針按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刺得重,則似鋒針「寫熱出血,發泄痼病」,兼有員針與鋒針的刺法,而七星針最初的雛形,用的就是絮針,將幾枚絮針扎縛在一起針刺。後來將五枚針扎在一起的稱作梅花針,七枚針的就叫七星針。 古代針灸針具與跨湖橋文化針具之比較
古代針灸針具品種有九針,本文僅介紹相關者。
三棱針即古代「九針」中的鋒針,針身呈三棱形,針尖三面有刃。現代多用不銹鋼制,長約6cm,主要用於「放血療法」。現代講究消毒嚴格,其實在沒有傳染病時,三棱針放血療法並不要求嚴格消毒,相反,希望傷口有輕度感染,紅腫,以達到長期刺激穴位治病的目的。骨錐的作用應和它相同。
鍉針亦為古代「9針」之一。《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鍉針:長三寸半……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
鍉針用金屬、硬木或骨製成,其尖部尖而不銳,曲率半徑如同黍、栗,因此不用力是刺不進皮膚的。但是鍉針尖部按壓穴位,並適當旋轉時,針尖亦可進入皮膚約0.1cm左右。與三棱針不同之處是鍉針非常講究補寫手法,「燒山火」、「透天涼」是手法中的極致。骨釘形器應是鍉針之源。釘形器從B型該化為A型,這和它的操作手勢變化有關。
鍉針操作姿勢:用拇指和中指夾住針身,食指壓在針釘部,針尖對准穴位。拇指和中指除了扶持針身外,還可以捻轉針身;食指主要是下壓針身。骨釘形器從B型演化為A型,說明跨湖文化先民已在實踐中知道必要時下壓釘形器可以增加針刺的療效,因此釘形器中無釘頭的B型最終被有釘頭的A型取代。
從跨湖橋文化出土的針灸針具看,已經相當系統和完整。因此在跨湖橋文化之前應當已經有更原始的針灸出現。這有待於進一步考古研究。
八千年前跨湖橋先民已掌握原始針灸技術
跨湖橋遺址出土的部分骨器、木器與後來針灸針具造型極為類似,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柳志青研究推斷:跨湖橋先民已掌握原始針灸技術比已發現的砭石針具早了4000年。
對於跨湖橋遺址出土的一些奇形怪狀的骨器和木器,考古專家們至今還無法解釋它們的用途。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柳志青一直醉心於研究這些器物,最近,他發現其中一些骨錐、骨釘形器和木錐、木釘形器的造型與後來的針灸用針十分相似,並由此推斷:八千年前的跨湖橋人已經懂得用針灸祛除疾病。
據了解,針灸學是中醫學最古老的組成部分,二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標志著針灸學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另據考古資料記載,山東日照龍山文化遺址墓葬中出土的兩根砭石,其頂端為三棱尖錐形和圓形。這兩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砭石,是早期的針灸針具,它的發現將針灸醫學的歷史推前到距今四千多年前。
那麼早在八千年前的跨湖橋人是否可能懂得原始的針灸治療技術呢?對此的答案是肯定的。中醫界普遍認為,砭石治病來源於我國東部沿海以漁業為主的民族。《黃帝內經》曾記載說:「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魚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痛瘍,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也就是說,東部沿海的漁民很喜歡吃咸魚,因為吃魚容易讓人體內產生熱毒,致使長出一些膿瘡,而砭石療法剛好可以治這種熱毒。從當時的古地理環境看,蕭山跨湖橋文化遺址就在海邊,具有發明早期針灸的環境和條件。目前的考古研究表明,當時的跨湖橋人不僅懂得製造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和漁網,也掌握了世界上最早的制鹽技術,那麼憑他們的聰明才智也完全可以掌握早期針灸治療技術。
跨湖橋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中,專家們並沒有發現砭石。但通過對大量出土骨器和木器的對比研究,終於在出土文物中發現了一些與砭石相同形狀的器物,主要有骨錐、骨釘形器、木釘形器。古代針灸針具品種有「九針」,其中,「鋒針」針身呈三棱形,針尖三面有刃,現代多用於「放血療法」,而跨湖橋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些骨錐呈三棱形,與鋒針造型極為相似。「鍉針」通常用金屬、硬木或骨製成,其尖部尖而不銳,一般不用力是刺不進皮膚的。在跨湖橋遺址出土的骨釘形器有的是由骨壁較厚的肢骨鋸切、精磨而成,造型圓潤、規整,器壁光亮,尖部較鈍,因為長期被使用,骨釘形器表面還呈現出一種有如玉器被長期把玩後的包漿狀。它的作用與鍉針類似,都是著重於用力刺壓穴位皮膚,但不刺破,而同期出土的木釘形器也是同樣構造。跨湖橋文化遺址出土的針灸針具比山東日照龍山文化遺址墓葬發掘的砭石早了4000年,而且從跨湖橋文化遺址的文化層分布來看,其「針灸針具」尖部還有一個形狀演變過程,這說明古人的針灸技術也在不斷探索完善。

『肆』 針灸有時間限制嗎

一般來說,針灸治療每日一次到二次,每次半小時,七到十天一個療程,療程間休息三天,以緩解針灸對穴位刺激引起的穴位疲勞.

『伍』 針灸留針時間好不好啊

素問·針解篇》:「刺實須其虛者,留針。」意即治療實邪疾患,可用留針的方法。留針期間可施行各種手法操作,並可加用溫針、電針等。留針時間長短應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在15分鍾左右,長者可達幾小時乃至數天,如耳針、皮內針等。毫針留針時應囑患者不要隨便改變體位,以防發生彎針等意外。需長時留針的患者,具體方法可參閱皮內針療法、耳針療法條。

『陸』 2006年生產的華佗牌針灸針現在還能使用嗎

看是什麼針了,如果是華佗的純銀針,純金針就無所謂了,因為那種針可以用好久,針體比較粗,不是一次性的。

如果是不銹鋼的,那也不值什麼錢,如果捨不得的丟棄的話,就一定要仔細檢查。我的意思是沒有拆包裝的情況下!!如果包裝拆了,就最好不要要了。
如果非要要的話是有風險的。

你要仔細檢查針身,用手來回摸,看看有沒有刮手,針體變形,針尖帶溝以及生綉等情況,這些情況都會導致斷針,出血,就是針斷在了皮膚里或是傷及肌肉組織等,有時甚至要手術取出的。
然後要仔細消毒,反正總之挺麻煩的。畢竟如果針不是很貴的針就丟棄了吧。人的生命才最最寶貴。

『柒』 針灸一般多長時間比較合適

針灸留針的時間沒有固定的標准,以起效為准,以平為期,一定要取得療效,比如有的人就用快針去治療疾病,效果也非常好,當時就有效,就可以起針了。常規的來說,需要留針,留針的時間20分鍾左右就可以了。對於特殊的疾病,比如對於虛證或者疼痛性的疾病,可以適當的延長留針時間,比如30-40分鍾,主要考慮到病人扎針的時候不能動,他一動,針就會彎,長時間保持姿勢,會出現肌肉疲勞,躺著的時候肌肉就有可能出現僵硬了,這個時候會影響療效。所以常規來說20-25分鍾就足夠了,15分鍾也可以,關鍵是看療效。

閱讀全文

與針灸針有效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