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輸血時間長短有規定嗎
根據《臨床輸血技術規范》對輸血時間的長短是沒有明確規定的,但輸血應當按程序和規范來進行:
第三十一條 取回的血應盡快輸用,不得自行貯血。輸用前將血袋內的成分輕輕混勻,避免劇烈震盪。血液內不得加入其他葯物,如需稀釋只能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
第三十二條 輸血前後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沖洗輸血管道。連續輸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時,前一袋血輸盡後,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沖洗輸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繼續輸注。
第三十三條 輸血過程中應先慢後快,再根據病情和年齡調整輸注速度,並嚴密察受血者有無輸血不良反應,如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處理:
減慢或停止輸血,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維持靜脈通路;
立即通知值班醫師和輸血科(血庫)值班人員,及時檢查、治療和搶救,並查找原因,做好記錄。
『貳』 一個單位的的血應該多長時間輸完
一個單位的全血或紅細胞懸液(200ml制備)2小時以內輸注結束,倘若受血者條件允許情況下可在40-60分鍾內完成輸注。
1 單位的紅細胞懸液是從 200 mL 的血液中提取的。臨床輸注 1 單位的紅細胞懸液,血袋裡大概在 170~190 mL 。
國內的是 200 mL = 1u,美國是 400 mL = 1u。在 WHO 的《臨床用血》中 1u 是指一次獻血單位提取的血液成分,單采血小板等是按照有效成分的含量與 1 次獻血單位提取的含量換算而來。
這就可以理解了,國內由於體形等原因,可能一次獻血單位是 200 mL,1u 成分血 = 200 mL 全血提出的有效成分,美國是 400 mL。
WHO 的《臨床用血》中通常計算血液成分時使用的是 400~500 mL/次,所以用 450 mL 作為獻血的通常量。
(2)輸血期限擴展閱讀
新鮮採集的血液在一定期限內可以保持其所有的性質。當全血的儲存時間超過24小時後,其中的Ⅷ因子、白細胞和血小板迅速凋亡。
隨著儲存時間的增長,全血在儲存中的各種成分均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如紅細胞氧親和力的下降和活力逐漸喪失;pH、ATP、2,3-DPG下降;血漿內鉀離子上升而鈉離子輕度減少;微聚物的形成等。
全血體外保存的時限是由儲存全血中的紅細胞輸入受血者體內24小時後至少保留輸入的70%復原率來決定的。使用ACD和CPD抗凝保存液保存期限為21天,CPDA為35天。
『叄』 如果有獻血證,就能給家屬輸血嗎獻完血.獻血證什麼時候有效有了獻血證就能馬上給家屬輸血嗎
按說,用血是不看獻血證的,就是說不管本人或家人是不是曾經獻血,需要用血的病人都應該可以用到血液。很多不缺血的城市一直都是這樣。
但是,不少城市由於獻血者寥寥,用血者很多,血庫存血不足,有限的血液只能用於急救。對可以擇期手術的病人,要求病人家屬或朋友獻血,補充庫容後才能發血(這就是互助獻血)。
有一些稍微寬裕一點的,會讓病人或家屬出具曾經的獻血證,獻過血的也適量發血。
以上解釋大致能解答你的第一和最後兩個問題:有獻血證是不是就能給病人輸上血?是不是就能馬上輸上血?
這要看病人在哪個城市,這個城市是不是缺血,近期是不是缺血嚴重。
每個時間段是不一樣的,請咨詢當地血站,所在醫院也許知道。
獻血後多久,這個獻血證有效,作為互助獻血,這個獻血證多久內有效,也要咨詢當地血站或讓你互助獻血的醫院。
病人直系親屬獻血後,病人一個月後用血,用血費用,在獻血量范圍內是可報銷。
如果本次用血是在一個月內不能報銷,下次用血還可以報銷,應該是沒有期限的。
獻血者本人用血可以數倍報銷(各地規定有差異)。
『肆』 輸血簡史——另一種「驚情四百年」
今天,對外傷、分娩、大手術等病患,輸血已經是常規操作,人們對此也覺得理所當然。雖然現抽現輸的輸血方式早已被摒棄,但不論是在影視劇作品裡,還是生活中,有人身患重傷被送往醫院,總還是會有親人朋友擼起自己的袖子大喊:「醫生,抽我的血!」在最近熱播的韓國劇集《太陽的後裔》中,也毫不意外地出現了輸血的場面,甚至引發了網友「操作不專業」的吐槽。可見,輸血作為一種救命的手段,早已深入人心,輸血急救的相關操作和標准也被許多人所熟知。
但是,輸血作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案,應用於臨床,至今才有約百年歷史。算上之前走的那些彎路,從可以被稱為「輸血治療」的臨床治療手段問世至今,也才四百年左右的時間。和醫學中的其他門類一樣,輸血醫學也經歷了從蒙昧到開明、從粗陋到精細的發展歷程。
神秘的血液
早在古代,人類就察覺了血液的重要性。
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創建了「體液學說」,認為人體由血液、粘液、黃膽和黑膽四種體液組成,這四種體液的不同配合使人們有不同的體質。體液學說在歐洲影響極為深遠,人們認為血液中蘊含著生命、精神和力量。
古羅馬流行格鬥競技,恢弘巍峨的競技場遺址至今還佇立在義大利。在那時,一旦場上分出勝負,尤其當敗者身負重傷、血流如注,觀眾們便會蜂擁而入,爭相啜飲這位瀕死之人的鮮血,認為可以藉此獲得這位鬥士的強健體格和過人勇氣。
還有人認為鮮血具有恢復體力、返老還童的神奇功效,吸血鬼的傳說故事也同樣層出不窮。17世紀匈牙利的女伯爵伊莉莎白·巴托麗為了留住流逝的青春,利用貴族的強權和財富,先後將數百名少女在地下室放血,她則一邊喝這些少女的鮮血,一邊用來沐浴。這一真實事件多次被改編成電影、游戲中的情節。
在古代的中國,也有著許多與血液有關的傳統。比如「歃血為盟」,人們認為血液里寄託了人的精神,用血立下的誓約是不能反悔、不能違背的。又比如「滴血認親」,那時人們還不了解血型、抗原與抗體等原理,只是朦朦朧朧地意識到血液似乎與遺傳有關。在中醫典籍里,刺破特定的穴位放血,也是治療疾病的方法之一。
最初的嘗試
歷史上有記載的人類第一次用血液治療疾病,是在1492年,羅馬教皇英諾森八世因患腦卒中而昏迷,眾醫生束手無策之際,一位醫生建議用人血治療。當時醫生們並不知道血液應該被注入血管,只是將血液從三名男孩身上抽出再注入教皇口中。這樣的治療當然無效,教皇於當年年底去世,而三名男孩也因失血過多而白白送命。
在15世紀後期,人們一度認為精神錯亂、抑鬱、癲狂等症狀都是因為「血中有毒」導致的,因此放血就成了一種治療手段。「放血療法」曾風靡一時,一直盛行到16世紀。
羅馬教皇的醫生們所不了解的血液循環理論,直到1616年才由英國醫學家威廉·哈維發現,至今正好四百年。哈維用動物實驗闡明了血液在體內的環流方向和運行途徑,他在1628年和1651年發表了兩篇有關血液循環的論文,人類這才知道血液是如何在體內流動的。
輸血的先河
1665年英國醫生理查·洛厄開創了動物輸血的先河,他把一隻健康狗的動脈,和另一隻放血後瀕死的狗的靜脈,用鵝毛管連接起來。健康狗的血液流進瀕死狗的體內,讓瀕死狗活了過來。
這時的歐洲正處於文藝復興時期,人們覺得血液和精神、性格、靈魂存在聯系。受到動物輸血的啟發,人們認為將動物的血液輸入人體,能治療麻風、潰瘍等疾病,還能改變性格,治療精神疾病。
最早的翔實的記錄,就是1667年的幾起輸血手術。給狗輸血的那位洛厄,嘗試著把綿羊的血輸給「癲狂症」患者亞瑟·科伽,希望讓小夥子免除病痛,從某種角度來說,目的達到了:眾目睽睽之下,科伽在幾分鍾內便一命嗚呼了。
而在同一年,法國著名御醫簡-巴普提斯特·丹尼斯則首次成功地將動物血輸給人類,他將羊血輸給一位長期發燒的男孩,奇跡般地治癒了他之前嗜睡和精神錯亂的症狀。隨後他又將小牛的血液輸入了他的「狂暴症」病人安東尼·莫里體內,劇烈的免疫反應使莫里瀕臨死亡,幸運的是他挺過了那些高燒、休克,而且在數月內暫時恢復了平靜不再瘋狂。
丹尼斯這兩次奇跡般的治療,在歐洲引起了極大震動,輸血療法一時成為熱門。但在進一步治療中,病人再次接受牛血後出現了發熱、脈搏加快、腎部疼痛、黑色尿等典型輸血反應症狀並最終死亡,死者家屬狀告丹尼斯犯有殺人罪,1668年法庭判決,今後未經巴黎醫學部批准,不得進行輸血。後來,由於以各種方式將動物血輸入人體的治療,都因出現輸血反應而造成許多例死亡,被證明是失敗的,法國和英國都頒布法律禁止給人輸血。
成功的曙光
禁令頒布後的一百多年,曾轟動一時的輸血療法變得無人問津。1795年美國醫生菲利普·菲茲克完成了有記載的首例人與人之間的輸血,但並沒有留下詳細的記錄。
直到1817年,英國婦產科醫生詹姆斯·布蘭德爾頻頻目睹產婦因大出血而死亡,對此忍無可忍的他,先用動物進行輸血實驗,取得成功後,設計了一套輸血器材,進行了將健康人血輸給瀕死之人的治療嘗試。他共為11例大失血病人輸血,成功救治了其中的5例。1818年他在倫敦內科學會上作了關於輸血的報告,他總結得出兩項輸血基本原則:1、只能用人血,2、只適用於大失血而瀕臨死亡的人。這次報告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再次激起醫學界對輸血的興趣,但當時人們對血型還一無所知,所以無法解釋輸血後有些病患能存活下來,有的卻出現致死性的輸血反應。布蘭德爾開創了直接輸血法,還首創了重力輸血器,利用重力來作輸血時的推動力,這種輸血方法一直沿用了100年左右。
1867年,英國外科醫生李斯特採用了消毒法,對輸血器具進行消毒,並在手術中採用無菌操作,為避免感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進一步推動了輸血醫療的發展。
血型和抗凝
1901年奧地利醫生卡爾·蘭德斯坦納發現了基於紅細胞表面抗原的ABO血型系統,這一劃時代的發現,為人類的安全輸血提供了重要保障。他因此獲得1930年的諾貝爾醫學獎,並被人尊稱為「血型之父」。1907年美國病理學家路德維格·赫克通建議通過獻血者和受血者之間進行交叉配血來提高輸血安全性,同年美國醫生魯本·奧騰伯格完成了首例使用血型和交叉配血的輸血實驗,此後他大力提倡血型匹配。隨著研究手段的改進,人類不斷發現新的紅細胞血型,如Rh血型、MN血型等。
除了血型,血液凝固也是輸血手術中的一大障礙。
美國外科醫生克萊爾從1898年至1909年先後對55例患者進行了61次輸血,其中2/3取得了成功。他改進了注射器,使用石蠟油管、注射針頭、小接管、三通管、活塞等作為輸血器材,讓受血者和獻血者同時躺在手術床上,使獻血者的動脈和受血者的靜脈相連接,縮短輸血時間,避免血液凝固。
1914年開始,比利時的阿爾伯特·哈斯汀和美國的理查·路易森等人先後報導了枸櫞酸鹽的抗凝血作用,並提出用枸櫞酸鹽和葡萄糖與血液混合,在抗凝的同時可以保持紅細胞活力。
這些極大地促進了輸血醫療的發展,使輸血從高精尖技術變為許多醫生都能完成的手術,至1920年左右,輸血手術及輸血前進行交叉配血試驗均已被普及。
血液的保存
1915年,美國病理學家威爾將枸櫞酸鹽抗凝的血液放在冷藏箱內保存,成為血庫工作的奠基人。1918年戰地血庫開始出現在人類歷史中,1921年倫敦有了輸血服務所,對輸血器具、采血及輸血方法實行標准化、規范化的管理。1937年美國首家血庫在芝加哥成立,1939年二戰開始時,美國已有多處輸血服務所,大量獻血者前來獻血。
由於血庫的普及,血液保存時效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熱點。1943年洛狄特和莫里森配製出了酸式枸椽酸葡萄糖(acidcitrate dextrose, ACD)溶液作為抗凝血劑,全血儲存時間延長至21天。1957年吉布森提出在ACD保存液加入磷酸鹽組成CPD(citrate phosphatedextrose)保存液,全血的保存期延長到28天。1979年一種新的抗凝血劑CPDA(citrate phosphatedextrose adenine)被採用,其中添加了腺嘌呤(adenine),從而延長紅細胞保存期限到35天。
按成分輸血
人們還發現,血漿、紅細胞、血小板等不同血液組分,功能不同,保存條件也不同,沒有任何一種方法能同時很好地保留血液中各成分的活性。全血保存溫度為4±2℃,公認的主要質量標準是輸注後24小時循環內存活的紅細胞數不小於原有數目的70%,其中的白細胞、血小板在此溫度下1~2天即失活。凝血因子Ⅴ、Ⅷ和Ⅸ等可在-20℃保存1年,血小板在20-24℃保持溫和震盪可保存5天。
1952年,亞當斯等試用血漿置換術治療高黏滯血症,同年,第一台初級血細胞分離機問世。1959年,發明CPD保存液的吉布森首先正式提出成分輸血的概念,1960年,弗雷瑞奇收集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粒細胞進行輸注獲得成功,1965年科恩成功地進行了血小板輸注,1969年墨菲和加德納論證了室溫下儲存血小板的可行性。
20世紀70年代前,臨床一般採取輸注全血來提高機體的攜氧能力,改善患者貧血時的缺氧症狀。全血中的白細胞、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活性下降等導致免疫和止血功能喪失或不足,不能用於治療患者的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及凝血功能障礙。而白細胞、血小板隨保存時間的崩解,會在輸注時發生非溶血性發熱反應。
70年代中期開始,成分輸血迅速發展,在采血後血液各成分活性尚保持完好的時間段內及時分離、濃縮制備成血液成分製品,或用血液成分單采機直接採集,並將各成分保存於各自適宜的條件下,很好地解決了全血中部分成分失活的問題。
到80年代之後,國際上絕大多數醫療機構都選用紅細胞懸液或其他成分血液進行臨床救治,僅有少數醫療機構使用全血救治重症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國在成分輸血開展後,也僅在部分大手術、大出血、新生兒換血等情形下使用全血。
『伍』 輸血時間長短有規定嗎
根據《臨床輸血技術規范》對輸血時間的長短是沒有明確規定的,但輸血應當按程序和規范來進行:
第一條 為了規范、指導醫療機構科學、合理用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和《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試行)制定本規范。
第二條 血液資源必須加以保護、合理應用,避免浪費,杜絕不必要的輸血。
第三條 臨床醫師和輸血醫技人員應嚴格掌握輸血適應證,正確應用成熟的臨床輸血技術和血液保護技術,包括成分輸血和自體輸血等。
第四條 二級以上醫院應設置獨立的輸血科(血庫),負責臨床用血的技術指導和技術實施,確保貯血、配血和其他科學、合理用血措施的執行。
第三十一條 取回的血應盡快輸用,不得自行貯血。輸用前將血袋內的成分輕輕混勻,避免劇烈震盪。血液內不得加入其他葯物,如需稀釋只能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
第三十二條 輸血前後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沖洗輸血管道。連續輸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時,前一袋血輸盡後,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沖洗輸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繼續輸注。
第三十三條 輸血過程中應先慢後快,再根據病情和年齡調整輸注速度,並嚴密察受血者有無輸血不良反應,如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處理:
減慢或停止輸血,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維持靜脈通路;
立即通知值班醫師和輸血科(血庫)值班人員,及時檢查、治療和搶救,並查找原因,做好記錄。
輸血是指將血液通過靜脈輸注給病人的一種治療方法,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基本簡介臨床上一項重要的搶救和治療措施。
(5)輸血期限擴展閱讀:
《臨床輸血技術規范》
輸血
第二十九條 輸血前由兩名醫護人員核對交叉配血報告單及血袋標簽各項內容,檢查血袋有無破損滲漏,血液顏色是否正常。准確無誤方可輸血。
第三十條 輸血時,由兩名醫護人員帶病歷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病案號、門急診/病室、床號、血型等,確認與配血報告相符,再次核對血液後,用符合標準的輸血器進行輸血。
第三十一條 取回的血應盡快輸用,不得自行貯血。輸用前將血袋內的成分輕輕混勻,避免劇烈震盪。血液內不得加入其他葯物,如需稀釋只能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
第三十二條 輸血前後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沖洗輸血管道。連續輸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時,前一袋血輸盡後,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沖洗輸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繼續輸注。
第三十三條 輸血過程中應先慢後快,再根據病情和年齡調整輸注速度,並嚴密觀察受血者有無輸血不良反應,如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處理:
第三十四條 疑為溶血性或細菌污染性輸血反應,應立即停止輸血,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維護靜脈通路,及時報告上級醫師,在積極治療搶救的同時,做以下核對檢查:
第三十五條 輸血完畢,醫護人員對有輸血反應的應逐項填寫患者輸血反應回報單,並返還輸血科(血庫)保存。輸血科(血庫)每月統計上報醫務處(科)。
第三十六條 輸血完畢後,醫護人員將輸血記錄單(交叉配血報告單)貼在病歷中,並將血袋送回輸血科(血庫)至少保存一天。
第三十七條 本規范由衛生部負責解釋。
第三十八條 本規范自2000年10月1日起實施。
『陸』 2021年輸血指南是什麼
2021年世界獻血者日主題是「獻血,讓世界繼續跳動」,6月14日,世界獻血者日全球活動將在羅馬舉行,義大利國家血液中心將承辦2021年的世界獻血者日全球主會場活動。
全血體外保存的時限是由儲存全血中的紅細胞輸入受血者體內24小時後至少保留輸入的70%復原率來決定的。使用ACD和CPD抗凝保存液保存期限為21天,CPDA為35天。
新鮮採集的血液在一定期限內可以保持其所有的性質。當全血的儲存時間超過24小時後,其中的Ⅷ因子、白細胞和血小板迅速凋亡。隨著儲存時間的增長,全血在儲存中的各種成分均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如紅細胞氧親和力的下降和活力逐漸喪失。
pH、ATP、2,3-DPG下降;血漿內鉀離子上升而鈉離子輕度減少;微聚物的形成等。
『柒』 有了獻血證自己和直系親屬以後輸血是不是都免費了有時間限制嗎
根據獻血法規定,無償獻血者輸血可免交費用。配偶及直系親屬可免交或減交費用,具體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如廣東省規定獻血累計600毫升以上,其配偶和直系親屬臨床用務可免費。沒有時間限制。因此無償獻血既幫助了別人同時也可能幫助了自己,是件積德的好事,望更多的人加入無償獻血的行列。(我也是一名無償獻血者,現已獻血6次達12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