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債務人的期限利益的含義
比如甲欠乙200萬,約定2014年5月1日還款,但是乙在還款期限屆滿之前就還款了,就是債務人乙放棄了期限利益。
❷ 《行政法》中的期限是工作日還是自然日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分述如下:
第一,《行政許可法》中的期限全部為「工作日」,依據如下:
該法第八十二條:本法規定的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的期限以工作日計算,不含法定節假日。
第二,《行政強製法》中的期限10日以下的為「工作日」,依據如下:
該法第六十九條:本法中十日以內期限的規定是指工作日,不含法定節假日。
第三,《行政復議法》中的「5」日和「7」日為工作日,依據如下:
該法第四十條第二款:本法關於行政復議期間有關「五日」、「七日」的規定是指工作日,不含節假日。
第四,《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中只有兩個期限15日和20日都是工作日:
該條例第十八條:屬於主動公開范圍的政府信息,應當自該政府信息形成或者變更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予以公開。
該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二款:行政機關不能當場答復的,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予以答復;如需延長答復期限的,應當經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機構負責人同意,並告知申請人,延長答復的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5個工作日。
第五,其他行政法律規范中皆沒有明確是工作日還是自然日。但一般來講,3日、5日、7日這些較短期限都應當理解為工作日,因為本身時間較短,如果算自然日,趕上節假日國家機關不上班,就會使得公眾喪失期限利益,顯然是不公允的。另外《治安管理處罰法》中的拘留日期當然是自然日。
❸ 非貨幣財產出資是否享有期限利益
一,貨幣財產出資肯定會享受到期限得利益的經濟過程當中,這些數字必須要銷售到自己的權益。
❹ 附期限的法律行為及效力是什麼
期限到來前的效力.附始期的法律行為,在期限未屆至時,不發生效果效力。而附終期的法律行版為,在期限未屆滿時,其效果效力未終止。
.因期限屆至而可受利益的當事人取得利益期待權。該權利可作為處分行為和繼承的標的,並受法律保護。因期限未到來而享有的利益,是為期限利益,也受法律保護。
期限來到後的效力附權始期的法律行為,在始期屆至時,發生效果效力。而附終期的法律行為在終期屆滿時,終止效果效力。
當事人之間對合同的效力約定附期限的,自然是附生效期限(始期)的合同,自期限屆至時生效。附終止期限(終期)的合同,自期限屆滿時失效。
❺ 如何定性合同中的加速到期條款
加速到期的法律、法學依據?主債務加速到期,從債務是否當然加速到期?合同中的加速到期條款是否可以視為債權人宣告債務加速到期的充分依據,有無例外?
答:加速到期條款存在於分期付款買賣合同或者融資租賃合同。
《合同法》第167條規定分期付款,「分期付款的買受人未支付到期價款的金額達到全部價款的五分之一的,出賣人可以要求買受人支付全部價款或者解除合同。」《合同法》第248條規定融資租賃,「承租人應當按照約定支付租金。承租人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不支付租金的,出租人可以要求支付全部租金;也可以解除合同,收回租賃物。」
加速到期條款是特殊的交易中的交易習慣。一般的合同當事人採用違約金、定金罰則等方式處理合同違約,加速到期條款是分期付款和融資租賃合同在商業交易中發明的另一辦法,不採取違約金,而是要求一次性支付全款,實質是剝奪買受人或者承租人的期限利益。通過剝奪違約方的期限利益來加以懲戒,這就是加速到期條款的法律依據。
合同中的加速到期條款是否可以視為債權人宣告債務加速到期的充分依據?充分依據包括:1、當事人之間訂立了加速到期條款;2、加速到期條款要符合法律規定,如符合第167條關於分期付款的規定、248條關於是融資租賃的規定。即法律未保護對方的利益對加速到期條款加了法定的限制。
❻ 死亡賠償金計算時間是從多久開始算的呢
重審或再審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在確定死亡賠償金時,對其起算時間存在不同理解,緣於《人身損害解釋》第二十九條「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及第三十五條第二款「『上一年度』,是指一審法庭辯論終結時的上一統計年度。」
雖該司法解釋明確了死亡賠償金計算的標准時為一審法庭辯論終結時,但在案件發回重審或進入再審後,死亡賠償金的起算時間是以原來一審法庭辯論終結時為標准,還是以重審或再審法庭辯論終結時為標准,各有不同認識。筆者傾向於以重審或再審法庭辯論終結時為死亡賠償金的起算時間點。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死亡賠償金的法律性質為與死者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范圍內的近親屬所享有的財產損失賠償金。
依照《人身損害解釋》第十七條第三款「受害人死亡的,賠償義務人除應當根據搶救治療情況賠償本條第一款規定的相關費用外,還應當賠償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以及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第三十條「賠償權利人舉證證明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高於受訴法院所在地標準的,殘疾賠償金或者死亡賠償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相關標准計算。」
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法發[2010]23號《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若干問題的通知》第四條「人民法院適用侵權責任法審理民事糾紛案件,如受害人有被撫養人的,應當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將被撫養人生活費計入殘疾賠償金或死亡賠償金。」的規定,死亡賠償金並不是對死者生命權侵害的救濟和賠償,也不是死者的近親屬因受害人被不法侵害致死所獲得的精神損害撫慰金,而是不法致人死亡時特有的財產損失賠償項目,其內容是對死者家庭整體未來收入的賠償。
死亡賠償金被定性為財產損失,其計算依據中直接的一個指標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農民人均純收入。死者的近親屬是導致死亡的侵權行為的間接受害者,因此,死亡賠償金的賠償權利人是與死者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范圍內的近親屬。可見,死亡賠償金的法律性質是對賠償權利人未來利益損失的填補。
第二,損害賠償計算的標准時,是指依據有關賠償參數計算損害賠償金額的大小時,應當以哪一時間點為標准進行計算。理論上對侵權損害賠償計算的標准時主要有兩個時間點:其一,侵權行為時。侵權行為時,又具體可區分為侵權行為發生時及侵權結果發生時的。傳統民法認為應當以侵權行為發生時作為損害賠償計算的標准時。其二,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時。以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時作為損害賠償計算的標准時,靠近對受害人損失的實際填補,對受害人較為有利。
依照《人身損害解釋》的規定,死亡賠償金的賠償參數是「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農民人均純收入」,該「上一年度」具體是指侵權行為發生時的「上一年度」,還是侵權結果發生時的「上一年度」,或者是指損害結果確定時的「上一年度」。我國立法對損害賠償計算的標准時沒有統一的界定。
《人身損害解釋》鑒於涉及損害賠償計算標准時的主要是殘疾賠償和死亡賠償,對賠償權利人利益損失的填補主要是指向未來,因此確定以最接近實際填補時間的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時作為死亡賠償金計算的標准時。其法理依據是,賠償以損害事實的確定為基礎,而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時即為損害事實確定時。
因此,死亡賠償金的賠償參數「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上一年度」,應是損害結果確定時即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時的「上一年度」。
第三,侵權行為發生時與訴訟行為發生時通常存在時間差,個別案件的這兩個時間間隔還比較長,而物價指數的上漲因素等並未在計算中予以考慮。如果仍然按照原來一審法庭辯論終結時的較低統計指標計算死亡賠償金,死者的近親屬難免會因物價指數上漲所獲得的死亡賠償金數額減少,而賠償義務人則會因違反誠信原則故意拖延賠償而獲取不當的期限利益。
綜上,在重審或再審人身損害賠償案件時,將《人身損害解釋》第三十五條第二款關於「死亡賠償金起算時間點為一審法庭辯論終結時」的規定,理解為重審或再審法庭辯論終結時,而不是原來一審法庭辯論終結時,充分考慮了損害填補的實際發生時間與損害填補的利益的未來指向,更好地平衡了賠償權利人與賠償義務人雙方的利益,符合賠償未來財產損失的本質特徵,對受害人利益的保護也較為合理。
來源找法網:http://china.findlaw.cn/
❼ 借款合同還款期限如何規定
借款人按照合同約定的期限向借款人返還本金,是借款合同中借款人最主要的義務之一。如果合同當事人在借款合同中對返還本金的期限作了明確的約定,則借款人按照合同約定的期限返還借款實屬無疑;如果合同當事人在借款合同中對還款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當事人可以按照《合同法》第61條的規定進行協議補充;如果當事人無法對還款期限達成補充協議,可以按照合同的有關條款和交易習慣進行確定。如果對於還款期限通過上述一系列的辦法仍然無法確定,那麼借款人可以隨時要求返還;出借人也可以隨時請求返還,但是應當給借款人合理的准備時間。借款人逾期返還的,應當按照約定或者按照法律規定承擔違約責任。 還款期限屆滿之後,借款人仍然未向貸款人歸還貸款的,貸款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人民法院保護自己的合法債權。如果不及時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又不及時採取其他措施向借款人主張權利,那麼在訴訟時效經過之後,貸款人的權利將變成道德上的自然權利,不能得到法律強制力的保護。 在通常情況之下,債務人應當在債務履行期限內履行債務,也就是說,債務人既不能遲延履行,也不能提前清償。如果債務人提前履行債務,債權人可以拒絕受領。但是,這只是原則性的規定,現實生活當中存在例外情況:如果債務人的提前清償行為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債權人不得拒絕。具體到借款合同而言,借款人提前向貸款人歸還借款的,通常既不損害貸款人的利益,又有利於資金的及時回籠和流通。事實上,借款人提前還款的行為,往往是借款人放棄了自己的期限利益。因此,借款人提前還款只要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的,貸款人不得拒絕受領。 事實上,現實生活中借款人提前還貸的情況並不多見。但是,我們認為《合同法》的規定是有遠見的,例如:在商品房買賣合同中,隨著按揭貸款的推廣和普及,由於這類借款合同的還款期限普遍比較長,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借款人隨著自身經濟實力的增強而要求提前還款的現象可能會比較多。
❽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期限的效力
1.期限到來前之效力。
(1)附始期的民事法律行為,在期限未屆至時,不生效;而版附終期權的民事法律行為,在期限未屆滿時,其效力不終止。
(2)因期限屆至而享有利益的當事人取得「利益期待權」,該權利可作為處分行為和繼承的標的,並受侵權行為法的保護。因期限未到來而享有的利益,是為「期限利益」,亦受法律保護。
2.期限到來後的效力。附始期的民事法律行為,在始期屆至時,發生效力;而附終期的民事法律行為,在終期屆滿時,終止其效力。
❾ 信賴利益的含義 期限利益的含義
信賴利益一詞源於大陸法的損害賠償制度,如果是買賣合同,被欺詐方的信賴利益是基專於對對方合理的信賴而屬對履行合同做的必要准備而支持的費用,信賴利益的賠償原則就是使善意的被欺詐方的地位恢復到訂約之前。履行利益則是在合同如期履行後當事人所獲得的全部利益。國外的立法一般是信賴利益以不超過履行利益為原則。當事人履行合同義務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履行利益,如果信賴利益超出履行利益,實際上就超出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的預期,就是不合理的。 信賴利益:是指一方基於對另一方將與其訂約的合理信賴所產生的利益。
期限利益指的是因延遲給付物或貨幣所取得的利益。
由於當今社會經濟飛速發展,資金或貨物可以作為投資的基礎,短期擁有大量資金做投資使用可以獲得較多的投資回報,所以,人們認為給付遲延的物或貨幣可以取得一定的利益,這就是期限利益。
所以,很多企業還錢的時候都是一拖再拖,為的就是期限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