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茵陳有效期

茵陳有效期

發布時間:2022-06-18 20:04:15

❶ 茵陳是干什麼用的

茵陳,別名牛至、田耐里、因塵、馬先、綿茵陳、絨蒿、細葉青蒿、安呂草,拉丁文名ArtemisiacapillarisThunb.管狀花目、唇形科、牛至屬植物蒿經冬不死,春則因陳根而生,故名因陳或茵陳。至夏其苗則變為蒿,故亦稱茵陳蒿。中國民間現尚有以米粉作茵陳糕、團的習慣。茵陳作菜,要采嫩苗,老的葯用是茵陳蒿。故有「二月茵陳,五月蒿」的說法。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蒙古等國家的低海拔地區的河岸、低山坡地區。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芳香;根莖斜生,其節上具纖細的須根,多少木質。

莖直立或近基部伏地,通常高25-60厘米,多少帶紫色,四稜形,具倒向或微蜷曲的短柔毛,多數,從根莖發出,中上部各節有具花的分枝,下部各節有不育的短枝,近基部常無葉。葉具柄,柄長2-7毫米,腹面具槽,背面近圓形,被柔毛,葉片卵圓形或長圓狀卵圓形,長1-4厘米,寬0.4-1.5厘米,先端鈍或稍鈍,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或微心形,全緣或有遠離的小鋸齒,上面亮綠色,常帶紫暈,具不明顯的柔毛及凹陷的腺點,下面淡綠色,明顯被柔毛及凹陷的腺點,側脈3-5對,與中脈在上面不顯著,下面多少突出;苞葉大多無柄,常帶紫色。花序呈傘房狀圓錐花序,開張,多花密集,由多數長圓狀在果時多少伸長的小穗狀花序所組成;苞片長圓狀倒卵形至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銳尖,綠色或帶紫暈,長約


5毫米,具平行脈,全緣。花萼鍾狀,連齒長3毫米,外面被小硬毛或近無毛,內面在喉部有白色柔毛環,13脈,多少顯著,萼齒5,三角形,等大,長0.5毫米。花冠紫紅、淡紅至白色,管狀鍾形,長7毫米,兩性花冠筒長5毫米,顯著超出花萼,而雌性花冠筒短於花萼,長約3毫米,外面疏被短柔毛,內面在喉部被疏短柔毛,冠檐明顯二唇形,上唇直立,卵圓形,長1.5毫米,先端2淺裂,下唇開張,長2毫米,3裂,中裂片較大,側裂片較小,均長圓狀卵圓形。雄蕊4,在兩性花中,後對短於上唇,前對略伸出花冠,在雌性花中,前後對近相等,內藏,花絲絲狀,扁平,無毛,花葯卵圓形,2室,兩性花由三角狀楔形的葯隔分隔,室叉開,而雌性花中葯隔退化雄蕊的葯室近於平行。花盤平頂。花柱略超出雄蕊,先端不相等2淺裂,裂片鑽形。小堅果卵圓形,長約0.6毫米,先端圓,基部驟狹,微具稜,褐色,無毛。花期7-9月,果期10-12月。[1]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狀。莖直立,高0.5~1m,


基部木質化,表面黃棕色,具縱條紋,多分枝;幼時全體有褐色絲狀毛,成長後近無毛。葉1~3回羽頭深裂,下部裂片較寬短,常被短絹毛;中部葉裂片細長如發,寬約1mm;上部葉羽頭分裂,3裂或不裂,近無毛。頭狀花序小而多,密集成復總狀;總苞片3~4層,無毛,外層卵形,內層橢圓形,中央綠色,邊緣膜質;花黃色,管狀,外層花3~5,雌性,能育,內層花兩性5~7,不育。瘦果長圓形,長約0.8mm,無毛。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
商品通稱綿茵陳:多捲曲成團狀,灰白色或灰綠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綿軟如絨。莖細小,長1。5~2。5cm,直徑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後可見明顯縱紋;質脆,易折斷。葉具柄;展平後葉片呈一至三回羽狀分裂,葉片長1~3cm,寬約1cm ;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針形、條形,先端尖銳。氣清香,味微苦。
2生長習性
生於路旁、山坡、林下及草地,海拔500-3600米。[1]生於低海拔地區河岸、

茵陳
海岸附近的濕潤沙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區。
3地理分布

茵陳
產河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貴州,四川,雲南,陝西,甘肅,新疆及西藏;[1]
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主產於陝西、河北、山西等省。商品通稱綿茵陳,陝西產者稱西茵陳,質量最佳。除供應本省外,並運銷南方諸省。其他種省、區產者,多自產自銷。國外分布於日本、朝鮮、蒙古等國家。[1]
4葯用價值
全草入葯,可預防流感,治中暑、感冒、頭痛身重、腹痛、嘔吐、胸膈脹滿、

茵陳
氣阻食滯、小兒食積腹脹、腹瀉、月經過多、崩漏帶下、皮膚搔癢及水腫等症,其散熱發表功用,尤勝於薄荷。在雲南、貴州、四川三省作香薷收購及使用。全草又可提芳香油,鮮莖葉含油0.07-0.2%,干莖葉含油0.15-4%,油的比重(15℃)0.868-0.910,旋光度(20℃)-20°-70°,含醇量(以香草醇計)2-3%,含酚量(以麝香草酚計)約含7%,除供調配香精外,亦用作酒麴配料。此外它又是很好的蜜源植物。[1]
葯材簡介:
茵陳英文名:Capillary Wormwood Herb,
其他別名:蘆蒿,白蒿,松毛艾
來源:為菊科植物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
採制:春季幼苗高6~10cm時採收或秋季花蕾長成至花初開時采割,除去雜質及老莖,曬干。春季採收的習稱「綿茵陳」,秋季采割的稱「花陳蒿」。

茵陳(2張)
性味歸經:苦、辛,微寒。歸脾、胃、肝、膽經。
用法用量:6~15克。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備註:用於濕熱熏蒸而發生黃疸的病症,可單用一味,大劑量煎湯內服;亦可配合大黃、梔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顯著者,又可與澤瀉、豬苓等配伍。本品退黃疸之效甚佳,故除用於濕熱黃疸之外,對於因受寒濕或素體陽虛發生的陰黃病症,也可應用。但須配合溫中祛寒之品如附子、乾薑等葯同用,以奏除陰寒而退黃疸的作用。
摘錄:《中國葯典》
食療湯水:以茵陳、煎好的鯽魚,用猛火煲一小時飲用,可有效的疏肝、清肝熱,是廣東人常用的食療湯水。
主要功效
茵陳清熱利濕;退黃。主治:黃疸、小便不利、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

茵陳(2張)
炎。等.葯理學研究有利膽,保護肝功能,解熱,抗炎,降血脂,降壓,擴冠等作用.
1、茵陳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語言,四肢無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陳蒿、白蘚皮各50克。上二味粗搗篩。每服15克,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三。(《聖濟總錄》茵陳湯)
2、茵陳治男子酒疸:茵陳蒿四根,梔子七個,大田螺一個,連殼搗爛,以百沸白酒一大盞,沖汁飲之。(《綱目》)
3、茵陳治陽明病,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瘀熱在里,身發黃者。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擘),大黃二兩(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傷寒論》 張仲景茵陳蒿湯)[2]
4、茵陳治發黃,脈沉細遲,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陳100克,附子一個作八片,乾薑(炮)75克。甘草(炙)一兩。上為粗末。分作四貼,水煎服。(《玉機微義》茵陳四逆湯)
5、茵陳治感冒,黃疸,漆瘡:茵陳五錢。 水煎服。(《湖南葯物志》)
6、茵陳治癧瘍風病(此病是身上出現斑塊,白色成片):茵陳蒿兩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莢湯洗,次以此湯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氏纂要方》)

茵陳[3]
7、遍身典疸:用茵陳蒿一把,同生薑一塊搗爛,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8、眼熱紅腫:用茵陳蒿、車前子等分,煎湯,以細茶調服數次。
9、大熱黃疸:用茵陳切細煮湯服。生食亦可,亦治傷寒頭痛、風熱癢瘧,利小便。此方名茵陳羹。
10、風疾攣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縮):用茵陳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勻照常法釀酒,每日飲服。
11、茵陳治遍身風癢生疥瘡:茵陳不計多少,煮濃汁洗之。(《千金方》)
12、茵陳治風瘙癮胗,皮膚腫癢:茵陳蒿50克,荷葉25克。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5克,冷蜜水調下,食後服。

❷ 茵陳有什麼作用

茵陳,俗稱柏蒿,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陳蒿的幼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每年春季採收,以質嫩和香氣濃郁者為佳,是中醫治療濕熱黃疸的主要葯物。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茵陳不僅具有極高的葯用價值,還富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B,並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和20餘種氨基酸,具有很好的益身保健功能。在春天這個茵陳盛產的季節里,多食用茵陳亦能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的作用。
現介紹幾款茵陳食用法:
涼拌茵陳
茵陳蒿嫩莖葉250g,白糖、麻油各適量。將茵陳去雜洗凈,入沸水鍋焯透,撈出洗凈,擠干水,切碎放盤中,加入精鹽、味精、白糖、麻油,食時拌勻即成。此菜碧綠清香,甘甜爽口,具有利濕退黃、祛風明目的功效。適用於濕熱黃疸,小便不利,風癢疥瘡,兩目昏花,夜盲等病症。
茵陳蒿炒肉絲
茵陳蒿嫩莖葉250g,豬肉100g,蔥花10g,薑末5g。將茵陳蒿洗凈,入沸水鍋焯片刻,撈出擠干水分,切段;豬肉洗凈切絲;將料酒、精鹽、味精、醬油、蔥花、薑末放入碗內,攪勻成調味汁;炒勺加油燒熱,下入肉絲偏炒至發白,倒入調味汁,炒至肉絲入味,投入茵陳蒿再炒至入味,出勺即成。此菜醬紅透綠,嫩爽韌香,具有健脾益胃、和中利濕的功效。適用於脾胃不和,不欲飲食,小便不暢,大便溏泄等病症。
茵陳窩頭
鮮茵陳100g,米面適量。將茵陳洗凈,搗爛取汁,加清水適量調和米面,做成窩頭,蒸熟食,或做成饅頭亦可。此法對急性黃疸性肝炎有一定作用。
茵陳蒿荷葉粥
茵陳蒿25g,新鮮荷葉1張,粳米100g,白糖適量。先將茵陳蒿、荷葉洗凈煎湯,取汁去渣,加入洗凈的粳米同煮,待粥將熟時,放入白糖稍煮即成。此粥色淡綠,質濃,清香甘甜,具有健補脾胃、利膽退黃的功效。適用於慢性肝炎恢復期,對疾病的痊癒有一定的作用。
茵陳蜂蜜茶
茵陳10g,蜂蜜適量。將茵陳用冷開水適量浸泡片刻,而後去掉冷開水,再加入蜂蜜及開水,浸泡飲服。此法對於急性黃疸性肝炎有一定的作用
嗨,給你發著資料我就饞了,你不知道,這茵陳食療可好吃了~~···

❸ 中葯『茵陳』是有什麼功效的葯材呢

茵陳:【摘錄】《中國葯典》
【性味】苦、辛,微寒。
【歸經】歸脾、胃、肝、膽經。
【功能主治】清濕熱,退黃疸。用於黃疸尿少,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用法用量】 6~15g。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備注】(1)用於濕熱熏蒸而發生黃疸的病症,可單用一味,大劑量煎湯內服;亦可配合大黃、梔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顯著者,又可與澤瀉、豬苓等配伍。本品退黃疸之效甚佳,故除用於濕熱黃疸之外,對於因受寒濕或素體陽虛發生的陰黃病症,也可應用。但須配合溫中祛寒之品如附子、乾薑等葯同用,以奏除陰寒而退黃疸的作用。

茵陳:【神農本草經】
味苦平。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久服輕身,益氣耐老。
茵陳:【本草備要】
通利濕熱,治諸黃。 苦燥濕,寒勝熱。入足太陽(膀胱)經。發汗利水,以泄太陰、陽明(脾、胃)之濕熱。
為治黃膽之君葯(脾胃有濕熱則發黃,黃者,脾之色也。熱甚者,身如桔色,汗如柏汁。亦有寒濕發黃、身熏黃而色暗。大抵治以茵陳為主,陽黃加大黃、梔子,陰黃加附子、乾薑,各隨寒熱治之)。又治傷寒時疾,狂熱瘴瘧,頭痛頭旋,女人瘕疝(皆濕熱為病)。
茵陳:【葯鑒】
氣微寒,味苦辛,陰中微陽,入足太陽經葯也。治風濕寒熱黃膽,及遍身發黃,小便不利。仲景茵陳梔子大黃湯治濕黃也,梔子柏皮湯治燥黃也,此二葯治陽黃也。又能治陰黃者。
茵陳:【中葯大辭典】
【性味】性微寒,味辛、苦。【功能主治】清濕熱,退黃疸。

以上分別從幾部葯典中摘錄出來關於茵陳的解釋,供你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❹ 茵陳有什麼作用與功效

茵陳有清利濕熱,利膽退黃的功效作用。

茵陳蒿富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B,並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和20餘種氨基酸,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在春天,多食用茵陳蒿亦能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與其它野菜一樣,春季服食茵陳蒿方法很多,可蒸食,可涼拌,也可在煮粥時把茵陳蒿直接放入鍋中同煮,茵陳蒿粥味道也比較鮮美。

(4)茵陳有效期擴展閱讀:

生理特性

1、綿茵陳:多捲曲成團狀,灰白色或灰綠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綿軟如絨。莖細小,長1.5~62.5px,直徑0.1~5px,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後可見明顯縱紋;質脆,易折斷。葉具柄;展平後葉片呈一至三回羽狀分裂,葉片長1~75px,寬約25px;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針形、條形,先端銳尖。氣清香,味微苦。

2、花茵陳:莖呈圓柱形,多分枝,長30~2500px,直徑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縱條紋,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葉密集,或多脫落;下部葉二至三回羽狀深裂,裂片條形或細條形,兩面密被白色柔毛,氣芳香,味微苦。

❺ 茵陳是什麼東西有什麼葯用效果

傳說華佗給一黃癆病人治病,苦無良葯,無法治癒。過了一段時間,華佗發現病人突然好了,急忙問他吃了什麼葯?他說吃了一種綠茵茵的野草。華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採集了一些,給其他黃癆病人試服,但試了幾次,均無效果。華佗又去問已痊癒的病人吃的是幾月的蒿子,他說三月里的。華佗醒悟到,春三月陽氣上升,百草發芽,也許三月蒿子有葯力。第二年春天,華佗又採集了許多三月間的青蒿,給黃癆病人們服用,果然吃一個好一個,但過了三月青蒿卻又沒有功效了。為摸清青蒿的葯性,第三年,華佗又把根、莖、葉進行分類試驗。臨床實踐證明,只有幼嫩的莖葉可以入葯治病,並取名「茵陳」。這就是「華佗三試青蒿草「的傳說。他還編歌供後人借鑒:「三月茵陳四月蒿,傳於後人切記牢。三月茵陳治黃癆,四月青蒿當柴燒。」

茵陳(《本經》)

茵陳為菊科植物濱蒿或茵陳蒿的乾燥地上部分。生於原野、路旁,全國各地均產。原植物生於山坡、曠野、路旁,或河岸及附近的濕潤沙地。喜溫暖濕潤氣候,適應性強,以向陽、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苦、辛,性微寒。入脾、胃、肝、膽經。功效清濕熱、退黃疸。臨床用名有茵陳、茵陳蒿。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味苦,平。主治風寒濕熱邪氣,熱結黃疸。

《名醫別錄》:微寒,無毒。主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久服面白悅。

《本草拾遺》:本功外,通關節,去滯熱,傷寒用之。雖蒿類,苗細經冬不死,更因由苗而生,欲名因陳。後加蒿字也。

《葯性論》:使,味苦,辛,有小毒。治眼目通身黃,小便赤。

《日華子本草》:味苦,涼,無毒。治天行時疾,狂熱,頭痛,頭旋,風眼疼,瘴瘧,女人症癖,並閃損乏絕。

《開寶本草》:味苦,平、微寒,無毒。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

《本草衍義》:張仲景治傷寒熱甚發黃者,身面悉黃,用之極效。又一僧因傷寒後發汗不撤有留熱,身面皆黃,多熱,期年不愈。醫作食黃治之,治不對,病不去。問之,食不減。尋與此葯,服五日,病減三分之一,十日減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山茵陳、山梔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錢,末之,每用三錢,水四合煎,及二合,去滓,食後溫服,以之為度。然此葯以茵陳蒿為本,故書之。

《葯類法象》:除煩熱。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

《湯液本草》:氣微寒,味苦平,陰中微陽,無毒。

入足太陽經。

《象》雲:除煩熱,主風濕熱,邪結於內。去枝、梗,用葉。

《本草》雲: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入足太陽。

仲景茵陳梔子大黃湯,治濕熱也。梔子柏皮湯,治燥熱也。如苗澇則濕黃,苗旱則燥黃,濕則瀉之,燥則潤之可也。此二葯治陽黃也。韓祗和、李思訓治陰黃,菌陳附子湯,大抵以茵陳為君主,佐以大黃、附子,各隨其寒熱。

《珍》雲:治傷寒發黃。

《本草發揮》:成聊攝雲: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茵陳、梔子之苦寒,以逐胃燥。

《本草經疏》:茵陳蒿感天地苦寒之味,而兼得春之生氣以生者也。其味苦平,微寒無毒。故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及頭熱,皆濕熱在陽明、太陰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濕除熱,濕熱去則諸證自退矣。

簡誤:蓄血發黃者,禁用。

《本草蒙筌》:味苦、辛,氣平,微寒。陰中微陽。無毒。秋後葉落,莖梗不凋。至春復發舊枝,故因名茵陳蒿也。所行經絡,惟足太陽。專治疸證發黃,入劑使為君主。佐梔子、附子,分陽熱、陰寒。陽黃熱多,有濕有燥。濕黃加梔子大黃湯服,燥黃加梔子橘皮湯煎。如苗澇則濕黃,苗旱則燥黃。濕則瀉之,燥則潤之意也。陰黃寒多,只有一證,須加附子,共劑成功。解傷寒大熱,仍除退瘴瘧。風熱悉逐,行滯止痛,寬膈化痰。

《本草乘雅》:諸邪成熱,入中為疸,必從腠理脈絡而內薄之。陳絲如腠如理,如脈如絡,芬芳疏利,味苦健行,則入者出,結者散矣。

藏器謂其因舊苗而發,因名茵陳。內經雲:春三月,此謂發陳,大相吻合。故因者,仍也,托也;陳得,故也,有也,木德之始也。言仍託故有,以宣木德之始,雖與繁蕭蔚莪,至秋老成,同為蒿屬,不若此芳香宣發之能因陳致新耳。寒熱邪氣,交結於中,不能宣發,則郁徵成黃,此陳也。茵陳宣發發陳,外入之邪外出,陳去而新生矣。輕身面悅白者,久服則新新非故。益氣者,即益新新宣發之氣耳。

《葯性解》:茵陳蒿,味苦,性微寒,無毒,入膀胱經。主傷寒大熱、黃疸便赤,治眼目,行滯氣,能發汗,去風濕。犯火無功。

按:茵陳專理溲便,本為膀胱之劑,又何以治疸?蓋疸為病,脾受傷也,而脾之所惡,濕乘土也,得茵陳以利水,則濕去土安,而疸自愈矣。疸分陰寒陽熱二種,陽疸熱多,有濕有燥,同梔子、大黃治濕疸;同梔子、橘皮治燥疸。陰疸寒多,只有一症,同附子治之。

《葯鑒》:氣微寒,味苦辛,陰中微陽。入足太陽經葯也。治風濕寒熱黃疸,及遍身發黃,小便不利。仲景茵陳梔子大黃湯治濕黃也,梔子柏皮湯治燥黃也,此二葯治陽黃也。又能治陰黃者,因茵陳附子湯,大都以茵陳為君,兼佐以大黃、附子,各隨寒熱用之。

《景岳全書》:味苦微辛,氣微寒,陰中微陽,入足太陽經。用此者,用其利濕逐熱,故能通關節,解熱滯,療天行時疾,熱狂頭痛,利小水。專治黃疸,宜佐梔子。黃而濕者多腫,再加滲利;黃而燥者干澀,再加涼潤。

只有陰黃一證,因以中寒不運,此非所宜。又解傷寒瘴瘧火熱,散熱痰風熱疼痛。濕熱為痢,尤其所宜。

《本經逢原》:茵陳有二種:一種葉細如青蒿者,名綿茵陳,專於利水,為濕熱黃疸要葯;一種生子如鈴者,名山茵陳,又名角蒿。其味辛苦,小毒,專於殺蟲,治口齒瘡絕勝,並入足太陽。《本經》主風濕寒熱,熱結黃疸,濕伏陽明所生之病,皆指綿茵陳而言。仲景茵陳蒿湯,以之為君,治濕熱發黃;梔子陳柏湯,以之為佐,治燥熱發黃。如苗澇則濕黃,旱則燥黃。其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以之為使,治瘀熱在里而身黃。此三方分治陽黃也。其治陰黃,則有茵陳附子湯,各隨燥濕寒熱而為主治。按:茵陳專走氣分而利濕熱,若蓄血發黃,非此能治也。《外台》治齒齦宣露,《千金》治口瘡齒蝕,並用燒灰塗之,有汁吐去,一宿即效。而殺蟲方中,一味煎湯,內服外洗,皆用角蒿,專取逐濕化熱之功也。

《本草崇原》:《經》雲:春三月,此為發陳,茵陳因舊苗而春生,蓋因冬令水寒之氣,而具陽春生發之機。主治風濕寒熱邪氣,得生陽之氣,則外邪自散也。熱結黃疸,得水寒之氣,則內熱自除也。

《本草求真》:〔批〕治太陽、陽明濕熱。

茵陳專入膀胱、胃。味苦微寒,諸書皆言濕熱伏於陽明,胃。用此以入太陽膀胱發汗利水,俾太陽、陽明濕熱之邪盡得於葯而解矣。且治傷寒時疾狂熱,瘴瘧頭痛頭旋,女人疝瘕,亦是濕熱為病。但黃原有陰陽寒熱之分,陽黃者由熱蘊於脾土,如苗值於大旱,則苗必燥而黃,是苗因燥而黃者也。太澇則苗必濕而黃,是苗因濕而黃者也。熱為陽、寒為陰,故黃亦以陰陽分之。陽黃身如橘色,汗加柏汁;陰黃黃而色晦,當細辨別。是以仲景立有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以治陽黃之症;又立茵陳附子湯,以治陰黃之症。茵陳治黃通劑,在人審其所因而酌治耳。若蓄血發黃,則治不在茵陳之列,以茵陳本屬氣分葯也,於血則不能治矣。

《得配本草》:苦,微寒。入足太陽,太陰經氣分,利水燥濕。治瘴瘧,療疝瘕。

得附子、乾薑,治陰黃;得白鮮皮,治癇黃如金。配秫米、麥面,釀酒,治攣急。佐大黃、梔子,治濕熱;佐桃仁,治血黃;佐蒼術、厚朴,治濕黃;佐枳實、山楂,治食積發黃;佐知母、黃柏,治火黃;佐車前子、木通,治黃而小便不利。

熱甚發黃,無濕氣,二者禁用。

《本草經解》:茵陳氣平微寒,秉天秋平冬寒金水之氣,入手太陰肺金、足太陽寒水膀胱;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

風為陽邪,濕為陰邪,風濕在太陽,陽邪發熱,陰邪發寒也。其主之者,氣寒清熱,味苦燥濕也。

心為君火,火郁太陰,則肺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而熱與濕結矣。太陰乃濕土之經,所以蒸土色,而成黃疸也。其主之者,苦平可以清心肺,微寒可以解濕熱也。

《本經疏證》:風濕寒熱,邪氣新感者也,熱素有者也,新感之邪為素有之熱結成黃疸,此證已所謂因陳矣。故傷寒金匱二書,幾若無疸不茵陳者。然梔子柏皮湯證,有外熱而無里熱;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證,有里熱而無外熱;小建中湯證,小便自利;小柴胡湯證,腹痛而嘔;小半夏湯證,小便色不變而噦;桂枝加黃芪湯證,脈浮;梔子大黃湯證,心中懊惱;消石礬石散證,額上黑日晡發熱,則內外有熱,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小便不利,口渴,為茵陳蒿湯證矣。第腹滿之治在梔子,惟外復有熱,但頭汗出,小便不利,治為茵陳的治,其所以能治此者,豈不為新葉因陳干而生,清芬可以解郁熱,苦寒可以泄停濕耶,蓋陳干本能降熱利水,復加以葉之如絲如縷,挺然於暑濕蒸逼之時,先草木而生,後草木而凋,不必能發散而清芳揚溢,氣暢不斂,則新感者遂不得不解,自是汗出不止於頭矣,故曰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

《本草新編》:茵陳,味苦、辛,氣微寒,陰中微陽,無毒。入足太陽、少陽之經。專治癉症發黃,非黃症,斷不可用。果是真黃病,可用之為君。但黃症又不同,有陰黃、陽黃,有熱黃、寒黃、燥黃,有血黃、氣黃之殊,不可不辨。世人一見發黃,全不分別,俱用茵陳,無引經之品,共相佐使,所以有效有不效也,謹細陳之。陰黃之病,其濕不甚,黃色又不深,下身黃,上身不黃者也,夜間反覺不安,小便反澀,日間小便反利,轉覺安寧。治法宜用茵陳為君,佐之茯苓、澤瀉、薏苡仁之類,或加之五苓散又妙。茵陳可用至三錢至五錢,不可越五錢之外,連服數劑,黃可盡退也。陽黃之病,其濕又不太甚,但黃色如金,上身眼目盡黃,而下身乃不黃者是也,日間小便艱澀,或痛或不痛,夜則安然自利。治法宜用茵陳為君,而佐之升麻、桔梗、茯苓、天花粉、麻黃、黃芩之類,數服即愈,菌陳必須多如五、六錢也。熱黃之病,口必大渴,然多飲反覺不快,一身上下俱黃,眼目反覺色淡,小便時急數疼痛,其溺必如黃汗,蓋熱結膀胱而不得出耳。法又用茵陳為君,大約必須五錢為止,佐之龍膽草、炒梔子、芍葯、茯苓、豬苓、澤瀉之類,則火熱瀉而黃又愈也。寒黃之病,一見水,則大吐不已,畏寒怕冷,腹中時痛,手按之始安,一身上下又黃,眼目自白,小便清長,夜間尤利,蓋寒結於膀胱,命門無火以通,則水氣流入於脾,而脾又寒虛,乃滲走於皮毛而為黃,其黃色必如秋葵之色者也。雖又用茵陳為君,但止可用至一錢,切戒多用,必須佐之白術、茯苓、山葯、芡實、薏仁,少用附子數分以溫補其命門之火,不須十劑,則全愈矣。濕黃之病,全是水濕之氣也,雖黃症俱是水濕,而濕黃之水濕更甚,一身上下、眼目、手足盡黃,俱身必浮腫,按之如泥,又用茵陳四五錢,加入升麻、甘遂牽牛、車前澤瀉之類,少升其氣,使水盡從大、小便出,一劑水濕減去大半,而黃盡退矣,斷不可服三劑。蓋牽牛、甘遂性悍,多服恐傷人元氣耳。燥黃之病,全非水濕,黃外現之症,不過胸前之皮肉少黃,而一身上下、眼目不黃,此肺金燥極,黃發於胸前,乃假象也。然既已發黃,茵陳又不可全然不用,可用七、八分,加入麥冬、梔子、芍葯、陳皮、天門冬、元參、天花粉、白芥子之類,久服自愈,肺經不燥,而胸黃自除也。血黃之症,上下一身、眼目俱黃,身心發熱,胸必煩悶,腹必疼痛,此血瘀於腹中胸下,故變為發黃。傷寒症中,最多此病,論理可遵仲景夫子之方,照症分治。而余又酌定一方,以便世之採用。茵陳為君,加丹皮、牛膝、當歸、梔子、川芎、大黃之品,一服而疼痛煩悶除,其黃必漸愈。苟或服葯,仍然悶痛,必須加入水蛭一錢,其瘀血始解,發黃盡退也。氣黃之病,身不發熱,又無飽悶煩燥之狀,但頭面發黃如淡金之色,飲食知味少,若行動,便覺氣怯不能動履,小便不數,大便反燥,然又不結,此氣虛不能運此水濕之氣,以成黃病者也。可用茵陳一二錢,加入人參、白術、黃芪、茯苓、車前子,大劑煎飲,自然氣旺,黃色全消矣。居言至此,雖不敢謂黃症治法全備,然分病既清,用葯無誤,要不能越此范圍。願人之臨症之時,細察而分治之可耳。或問子論黃病,實發天地之奇,黃病豈盡於此乎?曰:更有一種,身不黃,足反黃,此濕熱壅閉於中焦,乃脾胃之虛,不能化水也。又用茵陳加白術、茯苓、陳皮、甘草、白芥子、枳殼、檳榔、白芍之類治之,則水漸利而黃漸去。倘身黃,而手足反不黃者,乃不治之症也。

《本草分經》:苦,寒。燥濕勝熱,入膀胱經,發汗利水,以泄脾胃之濕熱,治黃疸、陽黃之君葯。

《醫學衷中參西錄》:茵陳者,青蒿之嫩苗也。秋日青蒿結子,落地發生,貼地大如錢,至冬霜雪滿地,萌芽無恙,甫經立春即勃然生長,宜於正月中旬采之。其氣微香,其味微辛微苦,秉少陽最初之氣,是以涼而能散。《神農本草經》謂其善治黃疸,仲景治疸證,亦多用之。為其稟少陽初生之氣,是以善清肝膽之熱,兼理肝膽之郁,熱消郁開,膽汁入小腸之路毫無阻隔也。《名醫別錄》謂其利小便,除頭熱,亦清肝膽之功效也。其性頗近柴胡,實較柴胡之力柔和,凡欲提出少陽之邪,而其人身弱陰虛不任柴胡之升散者,皆可以茵陳代之。

【現代葯理研究】

1. 茵陳中所含的香豆精、綠原酸、咖啡酸、對羥基苯乙酮、甲基茵陳色原酮均有利膽作用,茵陳煎劑有護肝作用。

2. 茵陳中所含的香豆精、對羥基苯乙酮有降壓作用;茵陳煎劑具降酯作用。茵陳還具抗凝及促進纖維蛋白溶解作用。

3. 茵陳中所含的揮發油、香豆精、綠原酸、咖啡酸均有利尿作用。

4. 體外實驗表明,茵陳煎劑對人型及牛型多種桿菌、球菌、致病性真菌均有抑製作用,對流感病毒、多種鉤端螺旋體、豬蛔蟲有一定的抑製作用。

5. 茵陳中的揮發油類物質有顯著的解熱作用。

6. 茵陳中的香豆精類成分有平喘作用;對羥基苯己酮有間接促進灰黃黴素吸收的作用。茵陳精製浸液對動物子宮有興奮作用。

❻ 嵩縣茵陳飲料保質期多久

嵩縣茵陳飲料保質期為12個月時間,也就是一年左右,但前提是保存環境良好,再陰涼通風乾燥處保存,且不受到陽光直射以及潮濕等惡劣因素的影響,同時也沒有被開封過,才會有這么久的保質期。

但如果保存條件比較差,或者被開封過,那麼保質期就會縮短。基本上在半年左右,甚至更短的時間內不喝完的話就會變質,影響正常的飲用。

❼ 茵陳的功效

茵陳的功效:

清熱利濕;退黃.主治:黃疸;小便不利;濕瘡瘙癢等.葯理學研究有利膽,保護肝功能,解熱,抗炎,降血脂,降壓,擴冠等作用,當然,這只是西醫學提取茵陳成分做出來的研究,臨床應用上效果如何不好判定。陳素毒性為中樞抑制,表現為思睡,流涎等.茵陳用量過大可引起頭暈,惡心,腹瀉,上腹部不適,急性肝膽損傷,亦有心律不齊的報導.但是治療劑量的茵陳一般不會造成嚴重的損傷。

茵陳的作用:

茵陳有顯著的保肝作用,對甲,乙型肝炎,黃疸型肝炎,有顯著的療效.有利膽,促進膽汁分泌,增加膽汁中膽酸和膽紅素排出的作用.能增加心臟冠脈血流量,改善微循環,並有降血壓,降血脂,抗凝血,利尿解熱平喘,驅除蛔蟲及抑制多種致病性皮膚真菌與細菌的作用。

1、利膽作用
茵陳煎劑、茵陳梔子煎劑、茵陳蒿湯(茵陳、梔子、大黃以3:1.5:1)及其醇提取物均有促進大白鼠膽汁分泌的作用,但不夠明顯,茵陳煎劑對正常人的膽囊收縮(X線檢查)只表現輕度縮小,容積改變不顯著。
茵陳的水浸液及精製濃縮浸液(去除及未去除揮發油的兩種)對急性膽囊插管及慢性膽囊瘺管犬均有明顯利膽作用,推測其有效成分可能是水及醇溶性物質,而揮發袖的作用則可疑或較弱;但也有報道,從南京茵陳中分離出的揮發油,對豚鼠有利膽作用。

2、對實驗性肝炎的影響
茵陳蒿湯、茵陳蒿及梔子大黃煎劑均能降低小白鼠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的死亡率,茵陳的水浸液及精製濃縮浸液,對四氯化硪中毒性肝炎的犬其利膽作用較對正常犬顯著,茵陳煎劑及茵陳揮發油對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家兔的血清轉氨酶無影響,但後者能使肝炎家兔食量增加,對病毒性肝炎之小白鼠無改善其死亡率及肝細胞病變的作用。
茵陳蒿湯煎劑對家兔有促進肝細胞再生作用。

3、解熱及抗微生物作用
茵陳蒿湯、蒿陳浸劑對家兔人工發熱有解熱作用。茵陳及其同屬植物Artemisia tridentata及A.nova的揮發油,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對痢疾桿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牛型及人型結核桿菌等也有一定的抑製作用。茵陳揮發油在試管內能抑制皮膚病原性真菌的生長,其抗真菌有效成分為茵陳炔酮。

4、降壓作用
茵陳的水浸劑及精製浸液均有降壓作用,6,7-二甲氧基香豆精靜脈注射及十二指腸給葯對大鼠、貓、兔、犬均表現降壓作用,其降壓作用可能系通過中樞以及內臟血管擴張而致;對離體心室纖顫兔心冠脈流量明顯增加,並使其恢復節律收縮;貓、兔心電圖觀察。可出現一過性房室傳導阻滯及室內傳導阻滯。

5、利尿作用
茵陳的水浸液、精製濃縮浸液以及6,7-二甲氧基香豆精對犬均表現利尿作用;茵陳揮發油對中毒性肝炎之家兔能使尿量增加,尿色由黃變清。

6、其他作用
茵陳水煎劑3克/公斤對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的家兔,給葯2~3周後可使血清膽甾醇及β-脂蛋白下降,β/γ比率較對照組低,但C/P值卻比對照組高,對主動脈弓的病變及內臟脂肪沉著均表現保護作用。 茵陳水煎劑在試管內有抗艾氏腹水癌的作用,對接種艾氏腹水癌的小白鼠,僅初期有效。 茵陳同屬植物Artemisia caerulescens L.油的乳劑,可使小白鼠出現癲癇樣發作,其作用部位在大腦皮層。

❽ 茵陳蒿與茵陳

茵陳蒿 屬菊科植物。嫩苗可作菜蔬,洪舜俞《老圃賦》雲:"酣槽紫薑之掌,沐醯茵陳之絲。"李時珍雲:"今淮揚人二月二日猶采野茵陳苗和粉作茵陳餅食之"中國民間現尚有以米粉作茵陳糕、團的習慣。茵陳作菜,要采嫩苗,老的葯用是茵陳蒿。故有"二月茵陳,五月蒿"的說法。近代研究證明,以秋季採收的帶果穗的茵陳蒿,所含約有效成分最多,療效此綿(嫩)茵陳更好。

性味 甘、平微寒,無毒。

成分 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B-蒎烯、茵陳酮、葉酸等,蒿屬香豆精類。

葯理 近有人從其揮發油中得出一種新成分,對皮膚病病原性絲狀菌有強力殺菌作用。此外有擴張膽管,排泄膽汁,促進肝細胞再生作用。

功用 利濕、清熱。

[黃疸發熱,大便秘結]

茵陳蒿30克,黃桅子15克,生大黃6~9克,水煎,一日2次分服。

[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茵陳蒿30克,茅術15克,水煎加砂糖服。

[膽囊炎,膽結石]

茵陳蒿、玉米須各30克,水煎服。

[蕁麻疹,皮膚掻癢症,神經性皮炎等]

茵陳蒿15克,地膚子12克,水煎服。

[高血壓,腎炎,肝硬化]

茵陳蒿十天薊根各15克,水煎服。

------------------------------------------------------------------

茵陳蒿

茵陳蒿為菊科植物茵陳AremisiacapillalisThunb. 早春採集的嫩莖

葉。《本草綱目》載「茵陳,昔人多蒔為蔬。」

茵陳蒿每百克嫩莖葉含水分79 克,蛋白質5.6 克,脂肪0.4 克,碳水化

合物8 克,鈣257 毫克,磷97 毫克,鐵21 毫克,胡蘿卜素5.02 毫克,維生

素B10.05 毫克,維生素B2 為0.35 毫克,尼克酸0.2 毫克,維生素C2 毫克,

還含有蒿屬香豆精、綠原酸等。

茵陳蒿性味苦辛涼,具有清熱利濕的功效。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風

癢疥瘡等。

《本草綱目》載「今淮揚人二月二日猶采野茵陳苗,和粉面作茵陳餅食
【葯 名】:茵陳

【拼 音】:YINCHEN

【英文名】:Virgate Wormwood Herb Capillary Wormwood Herb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葯菊科植物茵陳蒿的幼嫩莖葉。

【功 效】:清熱利濕,解毒療瘡。

【主 治】: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風癢瘡疥。

【性味歸經】:苦辛,涼。①《本經》:「味苦,平。」②《別錄》:「微寒,無毒。」③《葯性論》:「味苦辛,有小毒。」④《珍珠囊》:「苦甘。」

入肝、脾、膀胱經。①張元素:「入足太陽經。」②《本草經疏》:「足陽明、太陰、太陽三經。」③《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煎水洗。

【用葯忌宜】:非因濕熱引起的發黃忌服。①《本草經疏》: 「蓄血發黃者,禁用。」②《得配本草》:「熱甚發黃,無濕氣,二者禁用。」

【葯物配伍】:配梔子,清熱利濕退黃,治濕熱黃疸。配附子,溫陽利濕退黃,主治寒濕內阻之陰黃。配大黃,治黃疸初起。配白蘚皮,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語言,四肢無力,好眠卧,口吐粘液。配車前子,清熱利濕,通利小便。配厚朴,滑石,清濕熱利膽寬中下氣,化濁氣消疸利尿瀉火。

【別 名】:因塵(《吳普本草》)、馬先(《廣雅》)、茵蔯蒿(《雷公炮炙論》)、茵陳(《本草經集注》)、因陳蒿(《本草拾遺》)、綿茵陳(《本經逢原》)、絨蒿、細葉青蒿(《廣西中獸醫葯植》)、臭蒿、安呂草(《江蘇植葯志》)、婆婆蒿(《山東中葯》)、野蘭蒿(《湖南葯物志》)

【處方名】:茵陳、茵陳蒿、因陳、綿茵陳、西茵陳、北茵陳

【商品名】:茵陳、茵陳蒿、北茵陳、西茵陳,以質嫩、乾燥、色灰綠或灰白、軟綿如絨、氣清香濃郁者為佳。

【動植物資源分布】: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主產陝西、山西、安徽。此外,山東、江蘇、湖北、河南、河北、四川、甘肅、福建等地亦產。

【葯材的採收與儲藏】:春季幼苗高約三寸時採收,除去雜質,去凈泥土,曬干。

【拉丁名】:葯材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原植物ArtemisiacapillarisThunb.同屬植物黃蒿ArtemisiascopariaWaldst.EtKitaib小白蒿A.frigidaWilld.

【炮製方法】:過篩,揀去雜質,除去殘根,碾碎,再過羅去凈泥屑。《雷公炮炙論》:「去根細銼用。」

【考 證】:出自《神農本草經》①《本草圖經》:「茵陳蒿,今近道皆有之,而不及泰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葉緊細,無花實,秋後葉枯,莖干經冬不死,至春更因舊苗而生新葉,故名茵陳蒿。五月、七月采莖葉陰干,今謂之山茵陳。江寧府又有一種茵陳,葉大根粗,黃白色,至夏有花實。階州有一種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葯用之。今南方醫人用山茵陳,乃有數種,或著其說雲:山茵陳京下及北地用者,如艾蒿,葉細而背白,其氣亦如艾,味苦,干則色黑。江南所用,莖葉都似家茵陳而大,高三、四尺,氣極芬香,味甘辛,俗又名龍腦薄荷。吳中所用,乃石香柔也,葉至細,色黃味辛,甚香烈,性溫,誤作解脾葯服之,大令人煩。以《本草》論之,但有茵陳蒿,而無山茵陳。《本草》注雲:茵陳蒿葉似蓬蒿而緊細,今京下、北地用為山茵陳者,是也。大體世方用山茵陳療腦痛,解傷寒發汗,行肢節滯氣,化痰利膈,治勞倦最要。詳《本草》正經,惟療黃疸,利小便,與世方都不應。今試取京下所用山茵陳為解肌發汗葯,灼然少效,江南山茵陳療傷寒腦痛絕勝,此見諸醫議論,謂家茵陳亦能解肌下膈,去胸中煩,方家少用,但可研作飲服之,《本草》所無,自出俗方,茵陳蒿復當別是一物,主療自異,不得力山茵陳。此說亦未可據,但以功較之,則江南者為勝,以經言之,則非《本草》所出。醫方所用,且可計較功效,《本草》之義,更當考論爾。」②《綱目》:「茵陳,昔人多蒔為蔬,故入葯用山茵陳,所以別家茵陳也。洪舜俞《老圃賦》雲:酣糟紫薑之掌,沐醯青陳之絲是也。今淮揚人二月二日猶采野茵陳苗,和粉面作茵陳餅食之,後人各據方土所傳,遂致淆亂。今山茵陳二月生苗,其莖如艾,其葉如淡色青蒿而背白,葉歧緊細而扁整,九月開細花,黃色,結實大如艾子,花實並與庵? 花實相似,亦有無花實者。」③《本草崇原》:」一種開花結實者,名鈴兒茵陳;無花實者,名毛茵陳;入葯以無花實者為勝。」④《本經逢原》:「茵陳有二種:一種葉細如青蒿者名綿茵陳,專於利水,為濕熱黃疸要葯。一種生子如鈴者,名山茵陳,又名角蒿,其味苦辛小毒,專於殺蟲,治口齒瘡絕勝。《本經》主風濕寒熱,熱結黃疸,濕伏陽明所生之病,皆指綿茵陳而言。」⑤《中葯志》:「本品在歷代之記載,皆與目前市售應用最廣的茵陳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類似。而《圖經本草》又載江寧府一種茵陳,類似今用之白花茵陳。另在《圖經本草》之白蒿項下又記有:今階州以白蒿為茵陳蒿,苗葉亦相似,然以入葯,恐不可用也。又似今植物白蒿。故按《本草》記載觀之,古代葯用稱茵陳者甚多,又有名山茵陳、石茵陳者。但由其療效觀之,皆不相同,故不宜相混。」

【生葯材鑒定】:之乾燥的幼苗多揉成團狀,灰綠色,全體密被白毛,綿軟如絨。莖細小,長6~10厘米,多彎曲或已折斷;分枝細,基部較粗,直徑1.5毫米,去掉表面的白毛後,可見明顯的縱紋,完整的葉多有柄,與細莖相連,葉片分裂成線狀。有特異的香氣,味微苦。以質嫩、綿軟、灰綠色、香氣濃者為佳。除上述品種外,尚有同屬植物黃蒿Artemisia scopariaWaldst.EtKitaib.(又名:濱蒿、北茵陳)、小白蒿A.frigidaWilld.等的幼苗,在東北等地作茵陳蒿使用。勁直蒿 A. strictaEdgew.的幼苗在西藏地區作茵陳蒿使用。顯微鑒定:茵陳蒿葉粉末:灰綠色。①上表皮細胞垂周壁較平直,下表皮細胞壁波狀彎曲;上下表皮均有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3-5個。②腺毛少,頂面觀鞋底形,由6,8細胞上下成對迭合而成,直徑15-22μm。③丁字形非腺毛多碎斷似纖維狀,完整者頂端細胞極長,可至2mm,直徑5-26μm,左右兩臂不等長,壁厚,木化;基部1-3細胞,極扁短。

【中葯化學成分】:茵陳蒿含具利膽作用的有效成分蒿屬香豆精(Scopa-rone),即6,7一二甲氧基香豆精(6,7一Dimethoxycoumarin);含率因季節而異,開花期最高,達1.98%,以及綠原酸(Chloro-genicacid)和咖啡酸(Caffeicacid)。全草含精油約0,27%,果穗中精油較多,含率達1%。其成分有:B一蒎烯(B一Pinene),茵陳炔酮(Capillin),茵陳烯酮(Capillone),茵陳炔(Capil-lene),茵陳素(Capillarin)。還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為硬脂酸(Stearic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acid)褐煤酸(Montanicacid)。灰分中含氯化鉀。種子中也含蒿屬香豆精及氯化鉀。黃蒿含蒿屬香豆精,含率因部位和季節而異,花蕾中有0,5%,花頭和種子中有2%;開花期全草有0.46%,開花前的花頭中有1.52%,但幼苗中不含蒿屬香豆精而含綠原酸。全草含精油約0.6%,以開花期含率最高,約達0.95%。其成分有:側柏醇(Thujyl-alcohol),正丁醛(Buty-raldehyde),糠醛(Fur-furaldehyde),甲庚酮(Methylheptanone),葛縷酮(Carvone),1,8一桉葉素(1,8一Cineole),側柏酮(Thujone),乙酸?牛兒酯(Geranylacetate),畢澄茄烯(Cadinene),丁香油酚(Eugenol, a-蒎烯(a一Pinene),B-蒎烯,冰草烯(Agropyrene)等。還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為肉豆蔻酸(Myristicacid),5.1%,棕櫚酸23.48%,硬脂酸24.43%,花生酸18.04%,亞油酸11.25%,油酸10.09%;非皂化部分中有B-谷甾醇(B一Si-tosterol)19.81%。又含另一利膽成分4一羥基苯乙酮(4-Hydroxyacetophenone)。還含膽鹼(Choline),水楊酸(Salicylic acid),壬二酸(Nonandioicacid),石竹烯環氧化物(Caryophyllene epoxide)等。根含B一谷甾醇及草酸等。(1)豬毛蒿含揮發油,油中成分有香芹(葛縷酮,carvone)、對-聚傘花素(p-cymene)、薴烯、紫蘇烯(perillene)、α-水芹烯(α- phellandrene)、百里香酚(thymol)、α-,β-蒎烯、松油醇-4、馬鞭草酮(verbenone)、萘、芳甲基苯乙酮(armethylacetophenone)。另含濱蒿素(scoparone)、對羥基苯乙酮及綠原酸等。(2)茵陳蒿含揮發油,油中成分有月桂烯、薴烯,桉油精、α-蒎烯、莰烯、α-姜黃烯(α-curcumene)、達瓦酮(davanoe)、茵陳炔酮(capillin)、丁香酚(eugenol)、異丁香酚(isoeugenol)、萘、苯甲醛、龍腦。另含茵陳色原酮(capillarisin)、6,7-二甲氧基香豆素(即濱蒿素)。另報道從茵陳蒿地上部分分得茵陳素A、B(capillartemisin A,B)。

【中葯化學鑒定】: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50ml,迴流提取1小時,濾過。濾液滴於濾紙上,干後,置紫外燈(365mm)下檢視,濱蒿浸出液顯紅色,茵陳蒿浸出液顯磚紅色。

閱讀全文

與茵陳有效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ml證書 瀏覽:748
申請商標的要多久 瀏覽:814
連雲港專利代理 瀏覽:613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有限公司 瀏覽:452
鄉鎮衛生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850
紅寶石證書aigs 瀏覽:734
馬鞍山二中一本率 瀏覽:103
蘿莉羊年限定 瀏覽:393
愛迪生觀察什麼發明了什麼 瀏覽:864
供電方案有效期 瀏覽:684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