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南非土地所有制期限

南非土地所有制期限

發布時間:2022-06-17 13:43:12

A. 土地所有制的歷史沿革

封建土地所有制原始社會實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時期,實行土地國有制——井田制; 春秋時期,井田制瓦解;戰國時期,井田制被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確立,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曹魏時期曾經實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實行均田制。均田制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土地制度,產生於北魏,繼之後的北齊、北周以及隋唐都承襲了這一制度。隨著地主經濟的發展壯大,土地兼並也隨之日益嚴重,均田制形同虛設。到了唐代中葉,均田制終於退出歷史舞台。主要意義:維護統治和社會安定 井田制(西周始),土地國有,是周王私人財物相地而衰征,初稅畝(戰國始),土地開始私有,封建化編戶齊民制(西漢始)租調制(北魏始)租庸調制(唐始)兩稅法(唐):以資產和土地為依據,代替人丁稅方田均稅法(北宋)一條鞭法(明)攤丁入畝(清)
賦稅制度是國家為保障國家機器的運作而對勞動人民進行的強制征稅。它隨土地制度的變化而變化。 土地所有制當人們發現中國的城市土地制度存在許多重大問題時,不禁要問:當初為 什麼不去甚解西學?為什麼以暴力革命「一刀切」地終結了「原本來有市場」的舊中國城市土地制度?為什麼要創建並實行社會效率並不高的土地公有制?這一切答案都需要從上世紀20年代的中國國情中去尋找答案。 1920年代的舊中國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侵略與中華民族生存的斗爭,是封建官僚勢力壓榨與貧苦大眾反抗的較量。在尖銳的社會矛盾下,舊中國的土地產權制度早已病入膏肓,甚至不能支持社會簡單的再生產。傳統的「均田思想」只是善良者的願望,「西學救國」更為國人唾棄,無公正而又少效率(僅有奴役效率)的土地私有制,無論於城、於鄉都不能改變舊中國水深火熱的社會剝削和欺壓現狀。
1929年,國民黨政府和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的土地所有製作出了截然不同的 規范,引出了天壤之別的後果。民國政府頒布的《民法典》沿襲了土地私有制,而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封建掠奪之末、資本積累之初、列強侵略之顛,國土私有實際只被少數「強者」所佔,民眾絕對的無產、少地形成了社會「乾柴式」的貧困隱患。此時,中國共產黨人卻恰到好處地在《井岡山土地法》中提出:「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以人口為標准,男女老少平均分配」,從而引發了星火燎原的革命。相比之下,國民黨的《民法典》卻為其統治的失敗埋下了種子。此後20年,億萬希望擁有土地的勞苦大眾「民不畏死」,自願參加支持共產黨,創建了新中國。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是個極其落後的農業國,本來城市就很少 ,帝國勢力、外國資本、政府官僚和弱不禁風的民族資本,占據了絕大部分城市土地。所謂的「土地市場」只是外國冒險家的「樂園」、是少數富人和官僚勢力的「圈地俱樂部」 。巧取豪奪是舊中國城市土地市場的主要游戲規則,地產總是向少數強權者集中,多數勞動者越來越依附於剝削、欺壓他們的人,其悲慘程度是西方人和後來人所難以想像的。中國社會的黑暗,激勵新政府要徹底改變歷史形成的土地私有制,堅持人民共和國代表社會公正的原則,在城市中有條不紊地實施著土地國有化政策。
一是沒收外國資本、官僚資本以及原國民黨政府和敵對分子佔有的城市土地。當時,外國資本在中國城市的領地大多是殖民侵略的產物,是通過不平等的政治條約而掠奪進帳的,沒有任何合理的交易成本可言。特別是大城市中的所謂「租界地」,盡管通過外國資本多年的建設和經營有所增值,但其政治上所享有的「城中之國」式的種種特權,對中國人民是不能容忍的「國恥」,新政府對其取締、沒收,自然是在情理之中。而中國政府在進城之後面臨敵對勢力的瘋狂顛覆,立即沒收官僚資本、舊政府和敵對分子所佔有的城市土地,給廣大市民以改朝換代的社會警示,並以堅定的決心來承受對內與舊勢力斗爭、對外與世界列強對抗的各類風險,是無可非議的。1950年11月,中國政府公布了《城市郊區土地改革條例》 ,沒收封建地主在市郊的土地歸國家所有,並規定了相應的分配、使用辦法。到1951年底,歷史性的土地沒收工作基本完成,新中國政府擁有了屬於全民所有的一部分城市土地,這為以後的城市土地國有化奠定了物質基礎。二是對市區中、小資本佔地,先保護、後贖買漸變為國有土地。新政府對城市中一般私 有資本產權採取了比較溫和的保護和改造政策,這與革命理論中的社會階級分析方法不無關系。中國共產黨人認為,城市中的私人資本佔地大多不屬於封建主義和殖民買辦的性質,進城後要團結中、小資本階層,就應當承認和保護其土地所有權。因此,1949~1955年間,中國在城市中實行了土地公有制與私有制並存的政策。即使在城市郊區的土地改革中,對民族資本、私人學校、宗教團體的市郊佔地實施了有償的徵收。
1956年,中國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積累,抗美援朝戰爭也基本結束,新生政權和社會生活已全面穩定,中國政府著手開始對城市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對市區的私人地產主要採取贖買、公私合營、國家經租等方式,定價收購,按本付息。由於這部分土地私有者佔全社會人口的比重不大,政策在推進中也比較寬松、穩妥,所以這一歷史進程雖長達10餘年,卻沒有引起大的社會動盪。1966年,中央政府宣布取消定息,停止付租, 「社會主義改造運動」正式結束。屆時,中國城市中只剩下極其有限的私房佔地了。因為,那時中國人的普遍願望確實是要實現社會主義,國家的贖買價格不能、也不應當遠離當時社會的總體收入、分配水平。這就是「歷史成本」與「現實成本」的差異所在。
三是國家長年以定價征地不斷擴大國有土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中國實行以 一切生產要素公有制為基礎的計劃經濟,進行了空前規模的社會、經濟和國防建設,興建了許多新的城市、工業基地和公共設施,中國的城市已經從1949年的136個,發展到2002年的660個,原有城市的土地面積也成倍擴大,城市的擴張必然要侵佔城市周邊的非國有農用地。在公有制經濟發展中,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基本建設投資和重大工程上馬,都是靠國家計劃來組織實施的,其間國家公共資本的注入也難以再延續原先的非國有化地權。於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的「副產品」是大量土地所有權由私向公、由集體向國有單向轉移。
變更土地所有權涉及到許多敏感的社會矛盾,國家征地也不言而喻地染上了濃重的政治色彩。鑒於深刻的歷史經驗,中央政府對征地相當慎重,早在1953年就頒發了《國家建設徵用土地辦法》 ,此後又多次對法規進行了重新修訂和完善,其中對徵收土地的原則、程序、審批權和各類補貼費用等方面均制定了相當嚴格的標准。在徵收土地的同時,國家對城市用地實施了行政劃撥,基本上確定國有土地產權後供公共部門和單位無償、無限期地使用。
對政府壟斷征地和無償劃撥這樣的行政舉措,學術界頗多微詞。多年來的實踐也證明,如 果在選項論證、設計規劃、建設施工、社會監督等環節稍有失誤,本已稀缺的土地資源將會出現非常嚴重的浪費。而某些政府官員權力尋租,也滋生出劉青山、張子善等層出不窮、別開生面的「敗類」,不少城市工程即使僅從經濟學角度也能堪稱無可逆轉的「敗筆」。如何改革國家征地、用地機制,至今依然是中國必須改革的重大問題之一。
經歷過33個錯綜復雜的春秋,中國城市中尚屬於集體和私人所有的土地已經很少,到1982年,官方認為城市統一實行土地公有制的條件業已成熟,於12月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方式宣布:「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終於終結了城市土地產權全部國有化的漫長歷史,並從最高立法的角度確立了國家多年所推行的土地公有制。 1980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農村土地重新推行私人承包經營制,城市經濟主體也出現了國有、集體、外資和私營等多元化趨勢,城市用地逐漸出現了市場化的迫切需求,此後分離城市國有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實踐,也確實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雖然城市土地統歸國家所有的基本制度沒有實質性的變化,但探索土地有償、有期限、可流通的使用方式,保護土地資源和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使之與經濟結構的變化相適應,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B. 南非的國體,政體和中央與地方體制是什麼

南非地處南半球,有「彩虹之國」之美譽,位於非洲大陸的最南端,陸地面積為1219090平方公里,其東、南、西三面被印度洋和大西洋環抱,陸地上與納米比亞、波札那、賴索托、辛巴威、莫三比克和史瓦濟蘭接壤。東面隔印度洋和澳大利亞相望,西面隔大西洋和巴西、阿根廷相望。
1994年臨時憲法是南非歷史上第一部體現種族平等的憲法。1996年,在臨時憲法基礎上起草的新憲法被正式批准,並於1997年開始分階段實施。憲法規定實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制度,中央、省級和地方政府相互依存,各行其權。
南非是非洲第二大經濟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南非的經濟相比其他非洲國家是相對穩定的。
南非財經、法律、通訊、能源、交通業發達,擁有完備的硬體基礎設施和股票交易市場,黃金、鑽石生產量均佔世界首位。深井采礦等技術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然而,在國際事務中南非已被確定為一個中等強國,並保持顯著的地區影響力。
南非擁有三個首都: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為比勒陀利亞(現已更名為茨瓦內),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為布隆方丹,立法首都(議會所在地)為開普敦。
截止至2002年,南非全國分為9個省,根據2000年通過的《地方政府選舉法》,全國共劃有287個地方政府,包括8個大都市、44個地區委員會和226個地方委員會。

C. 各國的土地使用權都是幾年

香港的土地管理制度實行政府所有制下的土地批租制度,由香港政府一次性出讓若干年限的土地使用權,並一次收取整個出讓期限內各個年度地租的貼現值總和。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對香港土地批租制度的部分內容做了修改,香港此後實行了土地批租制和土地年租制的混合體制。從政府和土地使用者的角度分析,混合體制與單一的土地批租制相比,在制度安排上更加合理。我國內地實行與香港大體相同的土地公有制和土地批租制度,香港的土地管理經驗可以為我國內地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供借鑒作用,土地年租制和土地批租制的混合體制應該成為我國土地出讓制度改革的備選方案之一。

香港的

土地出讓制度

(一)香港土地的政府所有制

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地區三部分,全境土地面積 1097平方公里。1903年,港英政府完成了對全港土地詳盡的地籍測量,調查和登記了香港境內土地的產權、位置、面積、用途等,同時對土地所有權制度進行變革,宣布除新界部分農業用地歸當地村民所有外,其他土地統稱為「官地」,最終所有權歸英國王室所有,由港英政府代為行使。

1997年7月1日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後,按照1990年4月中國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境內的土地和自然資源屬於國家所有,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負責管理、使用、開發、出租或批給個人、法人或團體使用或開發,其收入全歸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支配」,從法律上確定了回歸後香港土地的特區政府所有制形式。

(二)香港土地的批租制度

自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後,香港就開始實行土地批租制度,即土地所有權歸英國皇室所有,由港英政府代為掌管並向土地開發商或土地使用者批租土地,開發商或使用者通過承租取得規定期限內的土地使用權,並向港英政府一次性交納規定期限內的土地使用權出讓金。1997年香港回歸後,依照「中英聯合聲明」、《基本法》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機關通過的有關法律,港英時期的土地批租制度得到延續,香港特區政府出讓土地使用權的制度繼續實行,其收入全部歸特區政府支配。

香港政府通過土地契約將不同期限的土地使用權批租給受讓人。土地契約是土地出讓方和受讓方之間達成的協議,在協議中出讓方允諾在一定期限內將土地使用權出讓給受讓方,受讓方支付土地出讓金後在規定期限內擁有土地使用權,並在期限屆滿後歸還土地。土地契約明確規定了土地的地理位置、面積、租約的期限、土地用途(如住宅用途、工商業用途或其他用途)和對土地使用的限制條件(如建築物的高度、式樣等),土地契約的各項條款非經雙方同意不得更改。如果受讓人有改變土地用途的要求,在不違反城市規劃的前提下,政府允許改變契約中的有關條款,但必須事先提出申請,獲得同意並補交相應的地價後方可更改用途。

(三)香港土地批租的期限

英國統治香港的一百多年時間內,香港土地的租賃期有多次變化。(1)港島及九龍界線街以南的土地。1841年港府第一次批租土地,當時租期未做明確規定。1844年以後租期確定為75年,並不可續約;1848年,因承租人抱怨租期太短,港英政府把租期從75年延長至999年,而且不補交任何地價。在隨後的50年中,除大部分九龍半島內地塊以及海旁地塊外,香港港島及九龍界線街以南批租的土地,租約都是999年租期。1898年,港英政府認識到租期過長導致政府無法與承租人一同分享土地升值的收益,因此在新批土地時取消了999年租期的租約,代之以75年可再續租75年且不另收地價的租約,同時政府要求承租人在75年租期期滿後支付按新標准制定的土地租金,此後,75年租期成為標准租期,直至1997年香港回歸(部分例外的情況是尖沙咀東部地塊批租的土地期限亦為75年,但不可續約)。(2)北九龍及新界土地。1898年,北九龍及新界土地由英國政府向中國租借,由港府接管。港府以99年減最後3天(由 1898年7月1日起計)批租給土地開發商和使用者,在1997年6月27日期滿時收回,再由港府在6月30日歸還中國。

香港回歸前,所有土地契約都將期滿,為了保持香港在過渡期內政治和經濟的穩定,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規定,港英時期的土地批租制度將繼續實行下去。1997年7月1日以前期滿的土地契約可以續約;1997年7月1日到期的土地契約可以自動延長至 2047年;租賃期限超過1997年7月1日的土地契約依然有效。目前,港府仍以拍賣、招標或協議的方式批租土地,但新租約的期限最長只能到2047年。

香港土地的

地租和地價

(一)地租、土地出讓金和地價

香港土地的政府所有制(屬於土地公有制范疇)嚴格限制了土地所有權的轉讓,香港政府出讓的只能是土地的使用權。香港政府依靠對土地所有權的壟斷,以提供土地使用權進行交換,向土地使用者收取地租。

對於土地所有者來說,地租是出讓一定時期的土地使用權所收取的報償,對於土地使用者來說,地租是取得一定時期的土地使用權所付出的代價。地租按所有者向使用者的收取方式可以分為「批租制」和「年租制」兩類。其中,「批租制」是指一次收取整個出讓期地租的制度,「年租制」是指按年收取地租的制度。香港實行土地批租制度,其實質是香港政府一次性出讓若干年的土地使用權,並一次收取整個出讓期限內各個年度地租的貼現值總和,這一總和即土地在出讓期限內使用權的報償,通常被稱作土地出讓金。

在香港,土地出讓金通常被認為與地價聯系在一起。首先需要辨析的是,香港的地價與西方國家土地私有制度下的地價概念是不同的。土地私有制度下,土地所有權允許買賣,地價是指土地所有權買賣的價格。土地政府所有制下,土地所有權不允許買賣,允許買賣的是土地的使用權,所以在香港,地價通常是指土地使用權的價格(包括一級市場土地使用權拍賣價格和二級市場土地使用權轉讓價格)。而土地出讓金作為土地在出讓期內使用權的報償,與地價既有同一性,又有很大區別。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土地出讓金反映並適用於土地租賃關系,而地價則反映並適用於土地使用權的買賣關系,兩者各自具有獨特的作用,不能相互替代。

(二)土地批租價格與名義年租制

在土地批租制度下,香港的地價分為完全市場價格、下調地價和名義地價(只相當於完全市場價格很小一部分)三種類型。只有非盈利性組織(如政府、學校、醫院和寺院等)、負責向香港低收入群體提供廉租房的香港房屋署和政策支持的特殊行業(能源、交通、通訊等)有資格申請按名義地價和下調地價批地;盈利性的工商業用地和商品住宅用地一律按完全市場價格批地。土地的完全市場價格是在一級土地市場上通過公開拍賣土地的方式實現的,通常由出價最高者獲得土地使用權。

香港政府在實行土地批租制度的同時,還實行了「名義年租制」,對1985年5月27日以前批出或到期後已獲得續期的土地徵收名義年租金。名義年租金的徵收目的是對香港政府擁有土地所有權的象徵,一般數額極小(在港島及九龍界線街以南的居住、商業和工業用地,不論面積大小,每幅土地每年交租1000港元),在土地批租初期就固定下來,且每年不調整租值。

(三)香港的實際年租制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對香港土地批租制度的部分內容做了修改。根據《地租<評估及徵收>條例》規定,1985年5月27日期滿的土地續約後,土地承租人不用補交地價,但要在續約期內繳納實際年租金;同時規定1985年5月27日以後新批出的土地,土地承租人除了要一次交清地價外,還要按年繳納實際年租金。目前,名義年租金和實際年租金處於並存狀態,未到期的批租土地還在實行名義年租金,續期和新批租土地則全部實行了實際年租金制度。在徵收范圍上,除了新界原居民的鄉村屋得到豁免外,名義年租金和實際年租金涵蓋了香港所有物業,目前香港213萬個物業總數中,繳納實際年租金的物業數為158萬個。

實際年租金的計算方法為物業應課租值乘以固定的租率。每年由香港政府所屬的差餉物業估價署通過評估房地產(土地和房屋合並評估)租金市值來確定應課租值,然後由政府根據調整後的應課租值乘以3%來確定土地的實際年租金額。在實行了實際年租制後,因為一部分土地租金從首次拍賣地價轉變為每年的實際租金,所以理論上來說拍賣的竟標地價與實行實際年租金制以前相比必然會有所下降。目前,隨著到期續約和新批租土地累計數量的逐年增多,實際年地租收入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近五年香港政府的土地年租金收入平均約占財政總收入的2%。

香港土地年租制

與批租制的比較

(一)土地批租制的分析

根據地租理論,城鎮土地地租主要包括絕對地租和級差地租兩部分(個別土地租金中的壟斷地租不在此討論范圍內)。絕對地租一般指城鎮中位置最差的土地所必須支付的最低標准地租;級差地租一般指城鎮土地位置差別和土地固定資本含量差別造成土地租金差別,其中位置的優劣形成級差地租Ⅰ,土地投資多少形成級差地租Ⅱ。城鎮中一塊土地的地租通常是由絕對地租、級差地租Ⅰ和級差地租Ⅱ加總得到的。在香港,通常把城市與農村交界處的土地地租視作絕對地租,而一幅土地的絕對地租可以與政府徵用農地轉為城市建設用地過程中發生的征地費用相對應,是在土地使用權出讓之前就發生的;一幅土地的級差地租Ⅱ可以與政府對這塊土地支出的前期開發費用(七通一平)相對應,也是在土地出讓之前發生的。與絕對地租和級差地租Ⅱ不同,級差地租Ⅰ決定於土地的位置,其量值取決於土地的位置優劣所決定的供求狀況(根據地租Ⅰ的特點,可稱之為位差地租),不同時點的供求狀況不同決定了級差地租Ⅰ在出讓期內不同年份中的量值不同,需要通過評估來確定。所以,香港地租主要由出讓之前的征地費、前期開發費和出讓期間的位差地租三部分組成,其中位差地租在使用期間會隨著外部影響因素的變化而發生大幅度的變化,從而在整個地租中起決定性作用。

如前所述,香港的土地批租制是政府一次性出讓若干年的土地使用權後,並一次收取出讓期內各個年度年地租的貼現值總和 (出讓金)。通過對地租的構成分析可以看出,香港每年的土地租金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雖然征地費和前期開發費是固定的,但位差地租在出讓期內不同年份中的量值是不同的,需要通過評估來確定,只有在確定了土地出讓期內不同年份的位差地租,才能最終確定土地出讓金。在土地出讓初始階段,因為不可能掌握未來不同年份中影響土地位差地租的所有信息,也就無法在初始階段通過確定未來年份的位差地租並貼現來算出當前的土地出讓金,因此,土地出讓金只具有理論意義,而不能直接確定為土地的出讓價格。在實際操作中,香港政府主要通過在一級土地市場上拍賣的方式出讓土地,拍賣價格形成了地價(土地的出讓價格)。比較地價和土地出讓金可以發現,地價與土地出讓金的唯一不同之處在於用未來年份的「預期位差地租」替代了「真實位差地租」,土地使用權的買賣雙方在土地出讓初始期,通過對未來出讓期內全部年份的土地位差地租進行預評估,再將經過評估的地租貼現換算成各自認可的當前土地價格,然後在一級市場上達成土地出讓交易。因為用「預期位差地租」替代了「真實位差地租」,加之土地市場中投機因素的存在,地價與土地出讓金必然會發生背離,背離的程度取決於對未來土地供求信息掌握的不完全程度以及土地市場的投機程度,背離的結果必然導致土地市場價格的扭曲,現實中的表象就是土地市場價格的波動要大於土地租金的波動,香港商品房市場的房價和房租關系為這種地價和地租的背離關系提供了佐證,從附圖可以看出,香港房價的波動幅度要遠高於房租的波動幅度。

(二)土地年租制的分析

土地年租制與土地批租制相比較,主要區別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按年收租,土地年租制不是在土地出讓初期一次性收取出讓期限內的全部土地租金,而是按年度分別收取土地租金;二是每年調租,土地年租制按年收取的租金不是固定不變的(在這一點上區別於名義年租制),而是每年調整土地的租值。

地租是土地使用權的報償,在這一點上土地年租制與土地批租制的本質是相同的,但在徵收方式上兩種制度略有不同:在土地批租制度下,地租就是土地出讓金(出讓期限內各個年度地租的貼現值總和);在土地年租制度下,地租就是土地的年租金。需要說明的是,土地年租制與土地批租制在徵收方式上並不是完全對立的,實行土地年租制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取消土地批租制。如前所述,地租中所含的征地費和前期土地開發費是在土地出讓前就已經發生的,數額也是固定的,因此可以在土地出讓初期徵收,沒有必要再分攤到不同年份的年租金中徵收。需要按年度評估和徵收的主要是地租中所含的位差地租。理論上說,不同年份的位差地租應該由市場決定,即由該年份內土地使用權的供求關系來決定,但因為土地的不動產性質,其使用權不可能每年都在土地市場上交易,所以位差地租在實際徵收上是行不通的,實踐中往往採用土地市場價值或租金價值的評估值作為徵收位差地租的依據。香港政府實行的實際年租制就是這種情況,每年由香港政府評估房地產租金市值來確定應課租值,然後由應課租值乘以一個固定的租率來確定每年土地的實際租金額。

此外,實際年租金反映的是以年為單位時間的土地租賃關系,而不是以年為單位時間的土地使用權買賣關系,即實際年租金是土地年租,而不是土地年價,理論上只有位差地租可以當作土地年價。在香港,實際年租金雖然通過每年重新評估租金市值來實現與市場位差地租同步變化,但因為評估租金市值時有信息失真的問題。加之租率是由政府決定而不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因此實際年租金與位差地租必然會存在「租金差值」,「租金差值」的大小由評估租金市值的准確程度及政府設置實際年租金租率的合理程度決定。在香港的實際年租制度下,實際年租金因不能完全反映該年內土地使用權的供求關系,導致「租金差值」的存在,不同年份的「租金差值」因為不能在土地年租金中體現,就必然要經過貼現進入土地出讓金中,成為初始地價的組成部分。

(三)批租制和年租制的混合體制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結論:香港目前實行的土地出讓制度實質上是批租制和年租制的混合體制。首次拍賣時,地價中包括征地費、土地前期開發費和出讓期限內各個年度「租金差值」的貼現值總和,土地出讓期內,按年徵收的是根據房地產租金市值評估值乘以固定租率確定的實際年租金。土地出讓的混合制度可以彌補單一制度的不足,從使用者的角度看,土地使用者不用一次支付全部地價,減輕了初始階段的負擔,使土地投資安排更為合理;從政府收入的角度看,雖然每年取得的地租收入較少,但因為可以每年重估應課租值,所以能夠持續不斷地取得土地增值的收入,使政府的租地收入更為平衡。

香港土地出讓制度的

啟示與建議

通過對香港土地批租制度發展過程的經驗分析可以看出,香港實行的混合體制仍然是土地政府所有制前提下的土地出讓制度。在土地租金徵收方式中,混合體制實質包含「價」和「租」兩個部分,其中「價」的部分仍然是土地出讓時一次性收取的出讓金,是由土地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土地使用權價格;「租」的部分則是按年收取的土地租金,是土地所有者出讓土地使用權的報償,是土地所有者與使用者分配土地收益的方式,是真正意義上的地租。實行混合體制後,土地的初始出讓價格會下降,因為一部分地租會從初始地價轉變為年租金,初始價格下降多少,則由年租金的租率決定。在土地價值的評估方式確定以後,年租金的租率可以作為有效的政策杠桿,調節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之間的利益關系。混合體制如果設計得當,與土地批租制相比具有以下優勢:(1)為地方政府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2)向土地市場傳遞相對准確的價格信號;(3)調節土地資源的合理分配與集約化使用;(4)減少土地價格的波動幅度,降低金融系統風險。

我國內地實行與香港大體相同的土地公有制和土地批租制度。自從1990年國務院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凈以來,我國開始在城鎮實行以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為基礎,以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為特徵的土地批租制度。在具體方案制定過程中,我國也選擇了與香港1985年以前相同的土地批租制而不是年租制或混合體制。十多年來,土地批租制度為地方政府加快城鎮建設,促進城鎮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其弊端在實行過程中也逐漸顯露出來,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土地批租實現的財政收入是不可持續的,因為城市土地資源是有限的,以當前市場價格批租土地雖然一次性收取了土地使用權期限內的全部租金,卻無法獲得未來土地升值的收益,加之我國缺乏類似香港的土地基金制度(土地批租的一半收入歸當期政府,另一半收入進入土地基金歸未來政府使用),致使土地批租的收益在短期與長期分配上存在結構性失衡;二是土地批租制度扭曲了土地價格信號,在土地批租制度下,未來土地出讓期內土地使用權的供求關系要全部在當前的土地出讓價格中體現,因為無論政府還是土地開發商都不可能在當前掌握未來土地使用權供求的全部信息,所以不論土地是否以市場方式出讓,土地的初始價格都必然無法准確反映土地的真實價值,加之土地市場中投機因素的存在,可能直接引起炒作,造成泡沫。

通過以上總體分析可以得出的初步建議是:土地年租制和土地批租制的混合體制應該成為我國土地出讓制度改革的備選方案之一。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D. 南非如何無償徵收土地

南非總統拉馬福薩7月31日公開表示,將推進修 改 憲 法計劃,允許無償征地,並強調此舉對南非經濟發展至關重要。這是他自2月大選中承諾進行土地改革後再次公開表態。

南非白人佔有國內大量土地,該國最好的土地也在白人手中。土地問題源於該國300年來的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歷史。1994年新南非建立前,約90%的耕地被白人佔有。非國大執政後,土地改革問題被正式提上日程。為實現種族和解與國家團結,當時的曼德拉政府確立運用法律手段和市場機制、採取和平贖買和自願買賣等方式進行土改的原則,這一原則被歷屆政府沿用。但後來南非土改停滯,絕大多數黑人不僅沒分到土地,農業生產還受到很大影響。

E. 什麼是黑白二元經濟

南非的「二元土地制度」:黑白分明

白人土地私有,黑人土地集體所有

1910年南非聯邦建立後,形成了一種「二元的土地制度」:在「最終實現南非白人國家所有」的大框架下,一方面,白人社會內部基本上按英國傳統建立了私有地權制度,另一方面對黑人卻強化了部落集體下的家庭「份地」平均使用制,嚴格禁止黑白間的土地交易和租佃。在工業化與都市化過程中大量放棄了農牧業而轉變成市民的白人,其土地可以流轉給其他白人農場主,或流轉給國家用於項目開發,但決不能流轉給黑人。在黑人內部,當局也承認部落土地所有制,不承認黑人家庭的私有制,並以法律「限制個人對土地的權利」,「限制個人土著土地擁有量」。

有序城市化」

這樣一種土地制度中的「二元結構」給南非白人當局帶來兩方面的好處:一方面當局得以用部落身份束縛黑人,即便黑人長期在城裡打工,也得不到市民的權利,同時又以黑人都在其部落內擁有份地為理由,把所謂保障的責任推卸給黑人部落,否認國家對他們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責任。在所謂「有序城市化」的名義下,經濟繁榮時讓他們進城賣苦力,一旦遇到蕭條就把他們視為城裡 「多餘的人」,竭力把他們趕回家靠部落份地生活,一次次地把危機轉嫁到他們身上。

圈地運動的南非版本

另一方面,白人國家以防止「黑人無地」為由,偽善地維持黑人部落集體所有制,但國家卻可以凌駕於「集體」之上,利用不承認黑人土地私有權的方便,任意廉價征地,把黑人從一塊又一塊的故土趕走。因此,白人國家「兼並」黑人土地的問題比任何「土地私有制」國家都嚴重。當1936年南非土地關系最終定型時,占總人口78%的黑人只有南非13%的土地,而不到18%的白人(含白人統治的「國家」)卻擁有全國土地的87%。

這種二元土地制度帶有很濃的國家色彩,突出國家的徵收、徵用。這就使南非的基礎設施得到很大的改善,也使南非一度成為高速公路在全球次於美國和德國的國家。有這個制度,黑人在城裡既不能買房,也不能買地,國家要趕走他們也很容易。這樣的征地制度加上黑人廉價勞動力就成為南非吸引資本和對外輸出產品的很重要條件。南非製造業全球聞名。

---------------
恩,我覺得不能說白人富有,黑人沒白人富有。這樣說太片面了。這個黑白二元經濟牽扯到的東西還挺多的。。。。

F. 非洲農業為什麼不發達

非洲農業為什麼不發達?因為非洲的地理環境很惡劣,不適合農業的發展。

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首先我們要糾正一下大家對非洲看法出現的一些偏差。非洲並不是我們想像的乾旱至極,非洲除了北方的撒哈拉沙漠外,以南的大部分地區絕對談不上乾旱,大多數非洲人口集中在非洲南部這些地區。

這里分雨季和旱季,因為是熱帶所以不分四季,對於非洲人來說,雨季是一年,旱季又是一年,跟我們理解的365為一年不同。比如在非洲西海岸國家喀麥隆,環境好到什麼程度呢?大部分的農作物對可以一次種植。

終生受益。我們認識中的很多一年生農作物,在這里都會變成多年生植物。非洲農業為什麼不發達?不是因為他們懶,而是能吃的東西太多了因為環境好,一年四季的氣溫都適合農作物的生長,並且在沿海一線雨水也比較充沛。

導致了很多農作物和植物都會無休止的生長。雨季類似於我們國家南方的連陰雨,旱季也沒有說把土地都乾旱曬裂,就類似我們北方的秋天,少雨乾冷一點,並沒有每次旱季都要把土地曬裂的情況。

G. 什麼是土地所有制

土地所有制
現行全部土地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分為全民所有制(即國家所有)和勞動群眾集體制(即集體所有)兩種形式。其中,城市市區的土地全部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於集體所有;礦物、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屬於國家所有,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除外。但地上建築物既可以為國家所有,也可以為集體、單位和個人所有。因此,同一宗房地產,其土地與地上建築物的所有權往往是不一致的。
中環商業地產管理機構: http://www.zhsydc.com

參考資料:http://www.zhsydc.com

H. 礦地使用權的取得與礦區土地復墾

此文原載《國土資源》2004年第7期

礦地使用權和礦區土地復墾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如果探究其中的聯系,則要從礦地使用權的取得、該使用權與地上權、農地權的關系及處理這一鏈條來考察。我國現行《礦產資源法》對礦業用地未作明確規定,只在《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中原則作出使用土地按有關法律法規辦理的要求。這一方面使礦地使用權取得無法可依,造成礦業管理秩序的混亂,另一方面由於礦地使用權取得方式的不同,佔有使用權和後續復墾義務的不明確,或者管理許可權含混給采礦後的礦區土地復墾帶來隱患,這無疑是我國礦區土地復墾率低的原因之一。本文旨在通過對礦地使用權與相鄰權的分析,借鑒國外通行的辦法,結合我國礦業權管理實際提出在礦產資源法修改中加入有關礦地使用權的內容,統籌礦區土地復墾規劃,促進礦區土地復墾工作開展的建議。

1 礦地使用權的取得

礦地,顧名思義是埋有礦產資源的土地。在礦地實施勘探、開采作業必然要使用土地,由於現行礦業權中僅包括地下使用權,並不包括地表的使用權,故欲合法地使用土地,就必須再取得以地表為客體的土地使用權,即為國有土地或集體土地的地表,其存續期限視礦業權的需要而定。顯然,在我國土地使用權與礦業權分屬不同權利利益主體的情況下,出現法律沖突在所難免。

1.1 土地使用權

「土地使用權」有泛指、專指之說。專指的「土地使用權」,屬於物權,包括以行政劃撥、有償出讓、轉讓為主要取得方式的國有土地使用權;以申請—審批方式取得的集體土地使用權;排他性使用國有或集體所有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以及以民法規定的相鄰關系為原則而取得的土地使用權,諸如取水、排水、通行的權利等。泛指的「土地使用權」,即為一切依法或依合同使用他人土地的權利,也就是經濟上的「土地使用」加法律上的「權利」。除包括以上物權性質的土地使用權外,還包括根據土地租賃、借用、承包經營等合同而取得的,按民法理論應當屬於債權的土地使用權。包括依據土地租賃合同而取得的土地使用權;據借用合同而取得的土地使用權;根據承(轉)包經營合同而取得的土地使用權。

1.2 礦地使用權

由於礦產資源的有限性及其產地的不可選擇性,決定了礦地與一般工業用地有所不同。按照我國目前的法律法規要求,礦地使用權的取得主要有兩種形式:申請—審批—授予和招(投)標—授予。申請—審批—授予,是指地勘或礦山企業向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提出探礦權、采礦權的申請,主管部門予以審查,對符合要求者予以登記,頒發探礦、采礦許可證。招(投)標—授予,是指在無探礦權、采礦權設定的「空白區」,如果國家急於出讓探礦權、采礦權或為解決某些勘查、開發的技術難題或有多個申請者時,發出招標書,選定中標人,為其頒發探礦或采礦許可證。問題是礦地使用權的取得還要涉及到土地所有權,在目前土地所有權分屬國家和集體的情況下,其使用權的取得要視不同情況分別對待。

礦產藏於國有土地上時,礦產和土地所有權同屬一個主體,探礦權或采礦權人在國土管理部門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及登記手續,領取土地使用權證,取得土地使用權。難點在於礦產藏於集體所有的土地上時的處理,計劃經濟時期,國家可以將該幅土地征為國有,然後由國有土地管理部門將土地使用權出讓給探礦權或采礦權人,探礦權或采礦權人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這種礦地使用權伴隨探礦權或采礦權的設立而生,隨著礦地面積的減少而部分消滅,最終與探礦權或采礦權一同終止。礦地使用權與探礦權或采礦權雖然分別取得,各自獨立,但主體同為一人,行使起來不會產生糾紛。礦產藏於集體土地上時,這類土地可能是通過「四荒」(荒山、荒坡、荒灘、荒溝)使用權的拍賣取得的,也可能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簡稱《農村土地承包法》取得的承包地,這些集體所有,使用權分屬不同主體的土地,欲取得礦地使用權的單位或個人必須得到土地所有權人和使用權人的同意,同時申請因土地相鄰而產生的使用鄰地的權利。

目前,我國探礦權用地基本是無償的,只在重型山地工程如鑽探、槽探、洞探等活動造成較大地表破壞時才對長期佔有使用權人予以補償。采礦用地按時間劃分,1986年以前開辦的礦山均是無償劃撥的,或者國家以低廉的價格徵用農民集體土地,然後再劃撥給礦山企業;1986年以後,采礦企業用地形式多樣化,劃撥、出讓、承租、入股等。由於采礦企業佔用土地權屬不清,形式不一,造成土地復墾責任與義務的脫節、投資與收益分配的爭議。計劃經濟時期,采礦企業無償佔有使用土地,產品被調撥或低價供應下游產業,企業無積累,礦山土地遭破壞、生產閉坑後的復墾往往無人過問;大規模礦業開發後,由於管理滯後,加上復墾投資收益的不明確,導致礦區土地復墾欠債更大。

2 礦地使用權與相鄰關系的處理

礦產的勘探與開發除涉及上述提到的農村承包地、四荒地外,還可能涉及林區、草原畜牧區、重要建築構築物等,這些分別以地表的不同部位為自己的客體,能同時存在。在它們並存期間,僅僅發生相鄰關系或一般的物權關系,不產生其他效力沖突。當申請礦地使用權時與相鄰客體發生不可避免的沖突。為討論清楚,這里將林區、草原畜牧區、重要建築構築物等使用權歸為地上權,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四荒」土地使用權歸為農用權。

2.1 礦地使用權與地上權

這部分土地基本是國有的,我國《森林法》規定,森林資源屬於國家所有,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和使用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在林地內進行勘查、開采礦藏和各項建設工程,應當不佔或者少佔林地;必須佔用或者徵用林地的,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後,依照有關土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並由用地單位依照國務院有關規定繳納森林植被恢復費。

我國《草原法》規定,草原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全民所有的草原,可以固定給集體長期使用。全民所有的草原、集體所有的草原和集體長期固定使用的全民所有的草原,可以由集體或者個人承包從事畜牧業生產。草原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國家建設徵用集體所有的草原,按照《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條例》的規定辦理。嚴格保護草原植被,禁止開墾和破壞。在草原上割灌木、挖葯材、挖野生植物、刮鹼土、拉肥土等,必須經草原使用者同意,報鄉級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批准,在指定的范圍內進行,並做到隨挖隨填,保留一部分植物和母株。

重要建築物構築物如橋涵、公路用地一樣,基本是按照國家建設需要根據《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條例》的規定徵用農村集體土地。

在上述土地上申請礦產的勘探與采礦,均是地上權先成立,礦地使用權後產生。一旦發生礦地使用權須佔用存在地上權的地表時,一般由地上權人與礦地使用權人協商解決。雙方協商一致,終止地上權,改設礦地使用權,礦地使用權人賠償地上權人的損失,法律應予承認。在重要建設區域,未經國務院授權的有關主管部門同意礦地使用權不得取代地上權。當然,如果國計民生、國家戰略利益決定,礦地使用權必須產生,佔用存有地上權的地表,那麼地上權必須終止,礦地使用權取而代之,效力優先。

2.2 礦地使用權與農用權

2003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農村土地承包法》明確,農村土地承包後,土地的所有權性質不變。國家依法保護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長期穩定;國家保護承包方依法、自願、有償地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承包方有權依法自主決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否流轉和流轉的方式。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轉包費、租金、轉讓費等,應當由當事人雙方協商確定。流轉的收益歸承包方所有,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繳。土地承包經營權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流轉,當事人雙方應當簽訂書面合同。對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土地使用權,《農村土地承包法》也明確了可以直接通過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實行承包經營;經依法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或者林權證等證書的,其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採取轉讓、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轉。

這時農用權與礦地使用權的客體在土地的不同部位,二權有並存的可能。無論二權的客體是否呈上下排列結構,二權或者為物權之間的一般關系,或者為相鄰關系,無誰的效力優先問題。如果勘探、開采作業須佔用農戶承包或拍買人經營的土地,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必須徵得現行土地使用權人的同意,在保證履行相關法律義務和政府有關部門監督下,採取雙方協商一致的經營使用權轉讓方式由農用權轉為礦地使用權,並向農用權人支付損害賠償金。倘若農用權人不同意終止農用權,或者發包人不同意終止土地承包經營權,上述結果就不會發生。因此,不存在法定的礦地使用權優先於農用權的規則。但是,如果國計民生、國家戰略利益決定,礦區或工作區必須佔用農戶承包的或拍買人經營的土地,那麼,不論農用權人是否同意,發包人是否准許,農用權必須終止,礦地使用權具有優先的效力。當然,礦地使用權人必須如數繳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和賠償金。

3 國外礦地使用權的取得

傳統上,在各國的礦業立法中,盡管存在著土地所有權和礦產管理方面的差異,但其宗旨均傾向於礦地使用權優於其他形式的土地使用權。表現在:通過礦業立法,賦予礦地使用權人在許可證范圍內進行施工作業、建築必要設施和在周邊土地通行。若礦地使用權人與原土地使用權人(有法律規定的土著人居住區除外)不能就補償問題達成協議,礦地使用權人可以向法庭申請裁決,按法庭決定的數額將補償費交給法庭後,無論原土地使用權人同意與否,即可開展工作;礦地使用權人不補償由於礦業經營或因知道有礦存在而使土地增值的部分;與其權利對應的是要求礦地申請人滿足環境恢復、土地復墾的規定。下面介紹幾個礦業大國的礦地使用權管理情況。

南非:1994年4月頒布的《礦法》規定,國有土地中的礦產所有權歸國家所有;向私人轉讓的國有土地,國家保留了寶石所有權,其他為土地所有者所有;傳統的私人土地中的礦產歸土地所有者所有。無論是公司還是個人,要進行礦產的勘探和開發,除有合法的礦產所有權外,還必須得到南非礦產能源部頒發的勘探和采礦許可證。勘探許可證,有效期為12個月,期滿前1個月,可提交書面申請換取新的勘探許可證。采礦許可證獲得者原則上享有地表和水的使用權,但要向土地所有者支付權利金和補償金,對公有土地需繳納不超過5%的可協商的權利金;對私人土地需雙方協商繳納一定數額的補償金,無法達成協議時根據《仲裁法》裁定。

加拿大:礦產資源屬聯邦和省兩級所有,西北及有空地區礦產資源、大陸架資源和鈾礦資源屬於聯邦所有。土地既有聯邦所有,也有省所有,還有相當一部分屬於社區或私人所有。在聯邦所有的土地上勘探、開采,礦業權人要與土地所有者談判,達成協議,如在三個月內無法達成協議,可申請政府協調。公司為了獲得土地准入,要同當地居民進行復雜的談判。政府為了說服土地所有者讓出土地,有的還要將權利金收入分一部分給土地所有者。法律規定,公司申請采礦權時,必須同時提供礦區環境評價報告和礦山閉坑復墾環境恢復方案。由政府環境、資源等有關主管部門共同組織專家論證,在礦山環境評價報告與閉坑復墾方案通過後,公司必須嚴格執行。

澳大利亞:所有的國有土地均可通過法律規定的程序申請或租得勘查或開採的土地使用權;國家公園、國有森林、木材保留地、水源保留地、土著居民後裔保留地除少部分以外,是不允許授予采礦租約或一般用途的租約的;海灘、海床、國內可通航水域下的土地及保留下來的作為城市區域的土地,經公共事務部長的書面許可才能進行有條件和期限的采礦;在私人土地上采礦要經所有人和佔用人的書面同意達成協議。《澳大利亞礦業法》規定,如果在某一特定區域內進行大規模的采礦,公共事務部長要在《政府公報》上發布通告,宣布位於通告規定區域的土地,不得再提出勘探許可證申請或授予勘探許可證。為便於地表采礦作業,采礦承租人需對地表申請取得一般目的租約,以達到對土地的排他性佔有,安裝、放置和操作與采礦作業有關的機械;放置從上述采礦租約所授予的土地中得到的礦物或礦渣;將土地用於與采礦作業直接相關的其他目的。

美國:按照美國礦業法,對可租用礦產,要取得公有土地上的煤、油氣、油頁岩、硬瀝青、磷酸鹽、鉀鹽和鈉的采礦權,必須持有內政部頒發的執照和許可證,並與土地管理局簽訂租約,履行租約條款(包括支付各種款項,在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公有土地上必須從事勘查和開發,保護資源和環境等)。在既得土地中,要獲得采礦許可證,必須首先獲得土地管理局授予的租礦權與公有土地的使用權(指用在架設管線、道路、電路等的許可權)。要獲得非競爭性或優先權租約,在擁有勘查許可證的情況下,在土地中必須發現「有價值的礦床」,即能夠證明存在「商業儲量」。在收到優先權租約申請書以後,土地管理局授權的官員,在地質調查所礦山督察員的幫助下,將進行技術檢查和環境分析。在租約出租之前,內政部長將在受采礦影響的地區召開公眾聽證會,經過縣辦的報紙上連續登載3個星期後,租約才能被確定、發布,否則不能出售租約。

對可標定礦產,申請特許采礦權最基本的要求是,發現可以開采並可以銷售獲利的有價值的礦產。頒發最終的礦產登記的證書之前必須滿足下列條件:按規定連續出版公布申請證明和公布聲明;交訖捐稅和規定費用;交訖購買資金。

采礦租約期滿可申請延續,每20年延續申請一次。20年期滿時,承租人必須收到續約通知後30天內提出意見,否則表示承租人同意續約上的承租項目。當勘查許可和采礦租約終止時可以解除土地租約。

法國:探礦權的取得包括3種情況,申請授予排他性勘探許可證,由地表權人或徵得地表權人的同意向省長申請,若未經地表權人同意可由礦業部長批准並催告地表權人表示意見後進行。

4 明確礦地使用權的法律地位,推動礦區土地復墾的進程

目前,我國礦區土地復墾率只有10%左右,相對美國、德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家復墾率在80%以上有很大的差距。為加速我國礦區土地復墾的進程,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應在如下幾個方面尋求新的突破。

(1)明確礦地使用權的法律地位。在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過程中應明確礦地使用權的取得、使用程序,礦地佔有使用者的權利與義務;明確礦地使用權與地上權、農地權的關系及協調機制。

(2)理順礦區土地復墾投資與收益分配的關系。修改《土地復墾規定》,進一步強化「誰破壞、誰復墾、誰受益」的管理思想,理順復墾投資與收益分配的關系,加快礦區土地復墾進程。

(3)總體規劃,分類指導,有序推進礦區土地復墾工作的開展。我國待復墾礦區近400萬公頃(6000萬畝),而且還在以每年2萬公頃(30萬畝)的速度遞增。按照平均投入2萬元/畝左右,完成全國礦區土地復墾的投入即達1.2萬億元,如此大規模的投資活動,面對的又是各種各樣的待復墾土地,必須做好規劃,統籌安排,協調各方面力量,有序推進。

I. 關於南非

南非屬於中等收入的發達國家,也是非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自然資源十分豐富。金融、法律體系比較完善,通訊、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良好。礦業、製造業、農業和服務業是經濟四大支柱,深井采礦等技術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但國民經濟各部門、地區發展不平衡,城鄉、黑白二元經濟特徵明顯。上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受國際制裁影響,經濟出現衰退。新南非政府制定了「重建與發展計劃」,強調提高黑人社會、經濟地位。1996年推出「增長、就業和再分配計劃」,旨在通過推進私有化,削減財政赤字,增加勞動力市場靈活性,促進出口,放鬆外匯管制,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等措施實現經濟增長,增加就業,逐步改變分配不合理的情況。2006年實施「南非加速和共享增長倡議」,加大政府幹預經濟力度,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行行業優先發展戰略、加強教育和人力資源培訓等措施,促進就業和減貧。1994年新南非成立以來,經濟年均增長3%,2005年至2007年超過5%。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南非經濟增速明顯放緩,降至3.1%。為應對金融危機沖擊,南自2008年12月以來6次下調利率,並出台增支減稅、刺激投資和消費、加強社會保障等綜合性政策措施,以遏止經濟下滑勢頭。在政府經濟刺激措施和國際經濟環境好轉的共同作用下,2009年南非經濟逐漸回升向好,四個季度經濟增長率分別為-7.4%、-2.8%、0.9%和 3.2%。2010年一季度經濟增長4.6%。此外,南政府還於2010年4月起實施「新工業政策執行計劃」,以解決南經濟中長期存在的產業結構不合理和失業率高企等結構性問題,2009年主要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3133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532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1.8% 貨幣名稱:蘭特 匯率(2010年4月平均值):1美元=7.3蘭特 通貨膨脹率(2010年3月平均值):5. 1% 官方失業率(2010年5月):25.2%
礦業
南非基礎設施良好,資源豐富,是世界五大礦產國之一,經濟開放程度較高。2009年的人均GDP為5824美元。礦業、製造業和農業是經濟三大支柱,深礦開采技術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水平、地區分布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均。南非以豐富的礦物資源馳名世界,現已探明儲量並開採的礦產有70餘種,黃金、鉑族金屬、錳、釩、鉻、硅鋁酸鹽的儲量居世界第一位,蛭石、鋯、鈦、氟石居第二位,磷酸鹽、銻居第四位,鈾、鉛居第五位,煤、鋅居第八位,鐵礦石居第九位,銅居第十四位。鑽石、石棉、銅、釩、鈾以及煤、鐵、鈦、雲母、鉛等的蘊藏量也極為豐富,黃金、鑽石、釩、錳、鉻、銻、鈾、石棉等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豐富的資源、廉價的勞動力、加上先進的管理,使南非成為當今非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礦業、製造業、建築業和能源業是南非工業四大部門,礦產品出口約占出口收入的50%,全國約有12%的勞動力從事礦業。根據南非礦務局統計數據,2007年已探明的礦藏儲量:黃金36000噸(佔世界總儲量的40.1%,下同),鉑族金屬7萬噸(87.7%),錳40億噸(80%),釩1200萬噸(32%),蛭石8000萬噸(40%),鉻55億噸(72. 4%),鈾34.1萬噸(7.2%),煤279.81億噸(6.1%),鐵礦石15億噸(0.9%),鈦2.44億噸(16.9%),鋯1400萬噸(19.4%),氟石8000萬噸(16.7%),磷酸鹽25億噸(5.0%),銻20萬噸(4.7%),鉛300萬噸(2.0%),鋅1500萬噸(3.3%),銅1300萬噸(1.4%)。
工業
製造業、建築業、能源業和礦業是南非工業四大部門。製造業門類齊全,技術先進, 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6%。製造業門類齊全,技術先進。主要產品有鋼鐵、金屬製品、化工、運輸設備、機器製造、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等。鋼鐵工業是南非製造業的支柱,擁有六大鋼鐵聯合公司、130多家鋼鐵企業。南非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黃金生產國和出口國。電力工業較發達,發電量佔全非洲的60%。製造業門類齊全,技術先進, 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6%。 建築業發展較快,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8%。1994-1999年,南非政府共籌集投入125億蘭特建設低造價住房,以緩解黑人城鎮居民住房問題。近年來, 由於南非加快實施2010年世界盃足球賽場館建設及房地產開發熱,南建築業發展較快,但設備陳舊、技術工人缺乏等問題比較突出。為應對金融危機,南政府2009年宣布今後三年將投資7870億蘭特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建築業將得到進一步發展。 能源工業基礎雄厚,技術較先進,產值約佔南非國內總產值的15%。電力工業較發達,發電量佔全非洲的2/3,其中約92%為火力發電,為世界上電費最低的國家之一。國營企業南非電力公司(ESKOM)是世界上第七大電力生產和第九大電力銷售企業,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乾冷發電站,供應南非95%和全非60%的用電量。近年來由於電力生產和管理滯後等原因,全國性電力短缺現象嚴重。在開普敦附近建有非洲大陸唯一的核電站-庫貝赫(Koeberg)核電站,發電能力184.4萬千瓦。此外,南非薩索爾(SASOL)公司的煤合成燃油及天然氣合成燃油技術商業化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其生產的液體燃油約佔南非燃油供應總量的1/4。 礦業歷史悠久,具有完備的現代礦業體系和先進的開采冶煉技術,是南非經濟的支柱。2008年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直接就業人口約52萬。礦產品是出口的重要構成部分,2008年礦產品出口額約占出口總額31%。南非是世界上重要的黃金、鉑族金屬和鉻生產國和出口國。鑽石產量約佔世界的9%。南非德比爾斯(De Beers)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鑽石生產和銷售公司,總資產200億美元,其營業額一度佔世界鑽石供應市場90%的份額,目前仍控制著世界粗鑽石貿易的60%。 2008年礦產品產量如下:黃金204.9噸,鉑族金屬276噸,鉻9863千噸(2007年),錳6807千噸,鐵礦石4900萬噸,煤1.97億噸,銅97.2千噸,鑽石12901千克拉。
農業
南非的農業也較發達,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可耕地約占土地面積的13%,但適於耕種的高產土地僅佔22%。農業、林業、漁業就業人數約占人口的7%,其產品出口收入占非礦業出口收入的15%。農業生產受氣候變化影響明顯。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甘蔗、大麥等。蔗糖出口量居世界前列。農林漁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在國民經濟中作用不斷減小。農業提供13%的正式就業機會。非黃金出口收入中的30%來自農產品或農產品加工。正常年份糧食除自給外還可出口。主要農作物是玉米。各類罐頭食品、煙、酒、咖啡和飲料質量符合國際標准,葡萄酒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林木覆蓋面積佔全部土地的6%。畜牧業較發達,主要集中在西部三分之二的國土。牲畜種類主要包括牛、綿羊、山羊、豬等,家禽主要有鴕鳥、肉雞等。主要產品有禽蛋、牛肉、鮮奶、奶製品羊肉、豬肉、綿羊毛等。所需肉類85%自給,15%從納米比亞、波札那、史瓦濟蘭等鄰國和澳大利亞、紐西蘭及一些歐洲國家進口。綿羊毛產量可觀,是世界第4大綿羊毛出口國。 主要農作物產量如下(單位:千噸,資料來源:南非農業部):
2003/2004 2004/2005 2005/2006 2006/2007 2007/2008
玉米 9737 11749 6947 7339 13164
小麥 1687 1913 2114 1913 2031
甘蔗 20419 19095 21052 20275 19724
葡萄 1762 1550 1757 1813 1791
馬鈴薯 1785 1787 1719 1946 1853
橙 1325 1126 1245 1349 1410

漁業
水產養殖業產量佔全非洲5%和世界的0.03%。南非商業捕撈船隊有各種船隻500多艘。全國約有2.8萬人從事海洋捕撈業。主要捕撈種類為淡菜、鱒魚、牡蠣和開普無須鱈。每年捕撈量約58萬噸,產值近20億蘭特。此外,南非養蜂業年產值約2000萬蘭特。
黃金
南非是世界最大的黃金生產國和出口國,2001年黃金出口佔南非出口總額的11%。但近年來因國際市場黃金價格下跌,鉑族金屬已逐漸取代黃金成為最主要的出口礦產品。南非還是世界主要鑽石生產國,產量約佔世界的8. 7%。南非德比爾斯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鑽石生產和銷售公司,總資產200億美元,其營業額一度佔世界鑽石供應市場90%的份額,目前仍控制著世界毛坯鑽石貿易的60%。2001年5月該公司被英美公司兼並。
旅遊業
旅遊業是當前南非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從業人員達120萬人。旅遊資源豐富,設施完善。有700多家大飯店,2800多家大小賓館、旅館及10000多家飯館。旅遊點主要集中於東北部和東、南沿海地區。生態旅遊與民俗旅遊是南非旅遊業兩大最主要的增長點。2009年到南非旅遊的外國遊客達990萬人次。 旅遊業是南非第三大外匯收入和就業部門。

J. 英國統治南非時期和之前和之後。

南非共和國位於非洲最南端,東、南、西三面為印度洋和大西洋所環抱,西北與納米比亞為鄰,東北與莫三比克、史瓦濟蘭接壤,北與波札那、辛巴威交界,賴索托在其東部境內。面積1222161平方公里。人口3180 萬(1984),其中黑人佔72.3%,白種人佔15.8%,混血種人占 9%。全國80%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官方語言為英語和南非荷蘭語。首都比勒陀利亞。
編輯本段早期歷史
南非是南方古猿化石的最早發現地。科伊桑人是南非最古老居民,長期過著漁獵和採集生活,他們繪制的洞穴壁畫和岩壁雕刻是人類原始藝術的瑰寶。 南非歷史
公元3~7世紀班圖人移居德蘭士瓦和納塔爾。14~15世紀,班圖人已在高草原地區建立了比較穩定的農業居民區,其中一部分繼續向東南沿海移居。 殖民者的入侵與人民的斗爭 165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佔領開普半島。1657年荷蘭首批移民侵佔科伊人土地。18世紀初荷蘭殖民者(布爾人)侵佔科伊人和桑人的土地,科伊人一部分被趕到內陸,一部分在布爾人農場充當「僕役」,桑人在南非境內基本被消滅。 18世紀70年代,布爾人殖民擴張到開普東區班圖族科薩人居住的菲什河地帶。布爾人強占牧場,奪走牲畜。科薩人奮起自衛,同殖民者進行了持續百年之久的戰爭,即卡弗爾戰爭。1779~1803年間為反擊布爾人侵佔土地,科薩人同布爾人進行了 3次戰爭。18、19世紀之交,納塔爾北部的祖魯人在恰卡領導下,兼並周圍許多氏族部落,建立祖魯王國。在奧蘭治河以北地區也產生了索託人、斯威士人和茨瓦納人建立的諸王國。 1795年和1806年英國兩度佔領開普殖民地,1814年英國的佔領得到維也納會議的確認。初期英國把開普作為海軍基地,1820年開始移民。科薩人為保衛土地,半個多世紀內進行了 6次反侵略戰爭。1853年,姆巴謝河、大凱河以西的土地全被英軍佔領。英國在新佔領地區最大限度剝奪非洲人土地,迫使失去土地的非洲人去充當歐洲人農場的僱工。英國在南非首創土著保留地制度。白人殖民者佔有90%土地,非洲人只保有10%土地。保留地里土壤貧瘠缺水,地少人多,大半非洲人被迫外出替白人工作。 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政策同布爾人的奴隸佔有制經濟發生沖突,加上其他的政治、文化因素,導致1836年布爾人大遷徙。布爾人強佔了奧蘭治河以北班圖人大片土地,把非洲人趕出自己 南非歷史
家園。非洲人對入侵的布爾殖民者進行了頑強的抵抗(見丁剛、莫謝希)。1843年,英國人從布爾人手中接管了納塔爾。布爾人大批離開納塔爾,集中到德蘭士瓦和奧蘭治兩地,建立了若干個小國,最後合並成南非共和國(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英國為了籠絡布爾人共同對付非洲人,分別於1852年和1854年承認這兩個布爾人共和國獨立。
編輯本段殖民者加劇爭奪
19世紀60和80年代,在奧蘭治和德蘭士瓦境內分別發現蘊藏量極豐的金剛石礦和金礦。大批歐洲移民湧入南非。以礦業為中心的近代工業興起,城市建立起來,大批非洲人離開保留地流入礦場做工。 英國為了控制整個南非領土,1877年兼並德蘭士瓦共和國,1879年征服祖魯王國。德蘭士瓦的布爾人對英國的統治極為不滿,於1880年12月向英軍開戰。英國因兵力分散,在馬朱巴山戰役中被 南非歷史
布爾軍擊敗,被迫承認德蘭士瓦內政完全自治。1896年起英國開始陸續向南非集結大軍,企圖以武力推翻布爾人的德蘭士瓦共和國。1899~1902年爆發了英布戰爭,英國人戰勝,並吞了奧蘭治自由邦和德蘭士瓦共和國。 南非歷史 1909年英國議會頒布南非聯邦法案。確定了英國人和布爾人聯合統治非洲人的合作關系,規定了對白人和黑人的區別待遇。1910年英國將開普、納塔爾、德蘭士瓦、奧蘭治 4個自治州組成南非聯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南非當局以參加協約國作戰為名,於1915年 7月出兵佔領納米比亞。1920年12月17日,國際聯盟委任南非統治納米比亞。1949年 4月,南非議會通過西南非洲事務修正法,非法並吞納米比亞。1961年 5月南非聯邦宣布退出英聯邦,成立南非共和國。
編輯本段南非人民反對種族歧視的斗爭
南非當局一貫推行種族歧視政策。南非黨的博塔-史末資政府在執政期間(1910~1923) 制訂了許多壓迫非洲人的種族歧視法律,1913年的《土著土地法》,嚴格限制非洲人取得保留地以外的土地。1948年國民黨上台執政,它煽動白人對黑人的種族仇恨,為鞏固種族主義的統治,變本加厲推行種族隔離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如《集團住區法》(1950)、《鎮壓共產主義條例》(1950)、《通行證法》(1952年修改通過)、《班圖人教育法》(1953)等,把種族歧視貫穿到經濟、社會和政治各方面。 1912年在布隆方丹成立了第一個非洲人全國性政治組織-南非土著國民大會,後改稱非洲人國民大會。非洲人國民大會領導非洲人對種族隔離政策進行積極的反抗,組織有計劃地破壞種族主義法律的活動。1929年成立的統一陣線組織非洲人權利同盟,規定每年12月16日為非洲人的民族節日-丁剛日(見丁剛)。1930年各地慶祝丁剛日,非洲人燒毀通行證,掀起反對種族歧視立法的運動。1944年非洲人國民大會青年聯盟成立,提出《非洲人權利法案》,要求獲得南非白人所享有的充分公民權。非洲人國民大會成員由7000人發展到10萬人。1955年召開了有3000名代表參加的反對種族隔離的國民大會,通 南非歷史
過了《自由憲章》,要求所有民族和種族應一律享有平等。1959年激進的民族主義者泛非主義者大會成立,提出結束南非白人統治的要求。1960年泛非主義者組織反對通行證法的抗議運動,警察在沙佩維爾打死打傷 200多人。南非各地掀起抗議浪潮,先後有50萬工人舉行罷工,許多地區經濟活動陷於癱瘓。南非政府下令取締非洲人國民大會和泛非主義者大會,逮捕近 2萬人。 從50年代末起南非當局實施班圖斯坦制度,拼湊受其控制的黑人傀儡「國家」。70年代中期以後,反對白人種族主義統治的斗爭出現了新高潮。1976年 1萬名黑人學生在索韋托舉行示威遊行,B.J.沃斯特政府下令開槍,打死 600多人。這場大屠殺激起非洲人的激烈反抗(見彩圖)。開普敦發生巷戰,10多萬非洲工人舉行罷工。1977年為抗議白人政府槍殺學生領導人,19萬學生舉行抗議活動。南非政府取締了18個反對種族隔離的群眾組織,南非社會動盪和緊張狀態日益加劇。南非共和國在全世界陷入極端孤立的境地,南非當局不得不在表面上放鬆某些種族隔離措施。1983年頒布「新憲法」,1984年9月,P.W.博塔任總統。1987年 5月,以博塔為首的國民黨再次當政。廣大黑人反對這次選舉,競選期間工人罷工,學生罷課。1989年,F.W.德克勒克當選總統。 南非當局一貫反對非洲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對外不斷武裝入侵莫三比克、安哥拉等鄰國。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同聲譴責南非的殖民主義、種族主義政策,使其不得不結束對納米比亞的武裝佔領。

閱讀全文

與南非土地所有制期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ml證書 瀏覽:748
申請商標的要多久 瀏覽:814
連雲港專利代理 瀏覽:613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有限公司 瀏覽:452
鄉鎮衛生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850
紅寶石證書aigs 瀏覽:734
馬鞍山二中一本率 瀏覽:103
蘿莉羊年限定 瀏覽:393
愛迪生觀察什麼發明了什麼 瀏覽:864
供電方案有效期 瀏覽:684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