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失信被執行人期限2年後能做飛機和高鐵嗎
由於失信被執行人消除沒有規定年限,所以失信被執行人兩年後依然會被限製做飛機和高鐵,只有滿足以下條件刪除失信信息後,方可以做飛機和高鐵。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第十條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在三個工作日內刪除失信信息:
(一)被執行人已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或人民法院已執行完畢的;
(二)當事人達成執行和解協議且已履行完畢的;
(三)申請執行人書面申請刪除失信信息,人民法院審查同意的;
(四)終結本次執行程序後,通過網路執行查控系統查詢被執行人財產兩次以上,未發現有可供執行財產,且申請執行人或者其他人未提供有效財產線索的;
(五)因審判監督或破產程序,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對失信被執行人中止執行的;
(六)人民法院依法裁定不予執行的;
(七)人民法院依法裁定終結執行的。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的若干規定》第三條規定被執行人為自然人的,被採取限制消費措施後,不得有以下高消費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費行為:
(一)乘坐交通工具時,選擇飛機、列車軟卧、輪船二等以上艙位;
(二)在星級以上賓館、酒店、夜總會、高爾夫球場等場所進行高消費;
(三)購買不動產或者新建、擴建、高檔裝修房屋;
(四)租賃高檔寫字樓、賓館、公寓等場所辦公;
(五)購買非經營必需車輛;
(六)旅遊、度假;
(七)子女就讀高收費私立學校;
(八)支付高額保費購買保險理財產品;
(九)乘坐G字頭動車組列車全部座位、其他動車組列車一等以上座位等其他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費行為。
(1)江必新起訴期限擴展閱讀:
中央文明辦、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國務院國資委、國家工商總局、中國銀監會、中國民用航空局、中國鐵路總公司等八家單位16日在京聯合召開發布會,介紹《「構建誠信、懲戒失信」合作備忘錄》簽署情況,公布對失信被執行人的懲戒措施。
據了解,《備忘錄》規定了信用懲戒的對象:一是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庫中所有的失信被執行人,二是被法院發出限制高消費令的其他被執行人。
失信被執行人為自然人時,即為被執行人本人;失信被執行人為單位時,還包括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影響債務履行的直接責任人。
根據《備忘錄》,最高法將統一在「全國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公布與查詢平台」上對失信被執行人發出限制高消費令,與相關部門一道限制失信被執行人高消費,並採取其他信用懲戒措施。
《備忘錄》規定的懲戒措施具體包括:禁止乘坐飛機、列車軟卧;限制在金融機構貸款或辦理信用卡;失信被執行人為自然人的,不得擔任企業的法定代表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等。
據了解,今後最高法將向簽約各方推送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相關部門收到名單後,在其管理系統中記載包含相應懲戒措施等內容的名單信息,或者要求受監管的企業或單位實時監控,進行信用懲戒,並在媒體廣為發布。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江必新在發布會上介紹,截至1月15日12時,最高法官方網站公布失信被執行人55920名,點擊量達到222.7萬余次,1669名失信被執行人因主動償還債務而從名單庫中刪除,近20%的被執行人正積極履行義務。
《備忘錄》的實施,拉開了第一輪聯合懲戒失信被執行人的序幕,必將極大打壓失信被執行人的生存空間,使其付出應有代價,從而促使其自覺履行債務。
❷ 寫論文急用,想問一下民事強制執行法 歷年草案哪裡可以找到,找來找去只有最新的第六稿啊,謝謝啦
《民事強制執行法草案》在起草過程中,涉及到的主要難點法律問題,我也在這里做一個介紹,主要法律難點問題有20個。
第一,執行機關、人員的問題。執行機關是行政機關,還是法院,眾說紛紜。最近中央已定下了改革方案,執行權還留在法院。但是,法院內部審判機構與執行機構應當怎樣分工,現在這也是個難點。
第二,執行管轄問題。現在的法律規定,法院生效法律文書的執行管轄法院是一審法院,其他生效法律文書由被執行人或者被執行財產所在地法院管轄。執行法院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困難比較多,經常要異地執行或委託執行,委託執行的效果又很不好,在草案討論過程中想改成統一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者被執行財產所在地法院管轄,但存在著一個被執行人有多項多處財產,由哪一個法院管轄的難點。
第三,執行「名義」。現在有五種法律文書可作為執行依據,即執行名義但是存在幾個問題,一是刑事判決書中的罰沒財產,屬於應當上繳國庫的財產,但存在由誰來強制執行的問題,民事強制執行是在平等主體之間轉移財產的執行,因此與民事強制執行的情況不一樣,執行機構統一執行有理論上的障礙,現在各地法院的做法不一,有的是由刑庭來執行,有的是由執行局(庭)來執行。二是對國家賠償決定的執行,也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應由國庫主動撥款;還有一種意見認為政府不作為,也要強制執行,目前主流意見還是希望法院強制執行。三是對於行政決定書,《民事強制執行法草案》最後一條第235條規定,對行政決定書的執行參照本法規定。現在,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門向法院申請執行行政決定書,法院均受理執行,但有的法院意見是只執行對行政決定不服提起行政訴訟而形成的行政判決書,對於作為行政判決書的事前憑證行政決定書能不能作為執行依據,法院的一種理念還是要求打官司,形成行政判決再執行。
第四,申請執行期限。現在法律規定有一方當事人為公民的案件申請執行期限為一年,雙方當事人是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案件申請執行期限為六個月,涉及台灣民事判決和香港仲裁的申請執行期限是一年。律師同志都清楚,申請執行期限現有規定是比較短的,造成了整個執行程序秩序的混亂,現在一致意見要將申請執行期限改為三年,三年時間可以給債務人以創收的機會,給他還債的運營空間,但是這種做法也帶來一個問題,因為有人統計我們國家公司的平均年齡2.9歲,三年後可能公司就不存在了,這樣將造成法院在執行程序中做出的變更主體的裁判數量激增。
第五,代位權的問題。債權人代為申請執行程序中,債務人有異議,應當提出什麼樣證據來證明其異議合理,法院採納證據的標準是什麼,這涉及到實體法問題。
第六,財產調查令。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和我國台灣地區對此都有相應立法,由法院把調查令交給債權人的律師,由律師持令調查被執行人的財產。最高院去年召開了一個會議,推廣這個做法,但是還需要司法部和最高法院聯合發個文件,來明確確定這種權利的法律地位。
第七,執行和解協議。按現行法律規定 ,當事人在執行程序中達成和解協議,如果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和解協議,對方當事人可申請恢復執行原生效法律文書。現考慮給當事人兩種選擇,一是如前所述的,二是賦予執行和解協議以強制執行效力。但現在意見難以統一。
第八,民事強制措施。民事強制措施之一是對被處罰人處以一定金額的罰款,現行法律規定對個人罰款為一千元以下,對企業、法人、其他組織為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數額低,在草案中個人罰款提高為一萬元以下,對企業、法人、其他組織罰款起點開始定為50萬元,後來改為10萬元,最後定在30萬元。現在法律規定司法拘留的期限為15天,實踐證明15天的拘留是起不到威懾作用的,草案改成3個月,具有一定威懾作用,這個意見基本是一致的。西方一些國家,以英國為例,債權人在獲得執行令狀後可以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債務人不能履行應當向法庭說明其正當理由,否則法庭將以藐視法庭罪判處債務人徒刑。
第九,執行救濟。現有的法定救濟手段提出執行異議和申請復議,草案增加訴訟程序,難點是什麼情形下給予訴權和向哪個法院起訴。
第十,豁免執行財產。現有民訴法第222條和第223條的規定,不便操作,草案列舉式地規定了若干財產不得執行,但爭議較大。最近的司法解釋列了八種,立法時還會調整。
第十一,再查封與查封期限。民訴法第94條有訴訟保全的明確規定,依此規定,對債務人的財產不得重復查封。這在實踐中有弊端,往往地方法院按照地方要求,把本地被執行財產一攬子概括查封,藉以對抗外地法院的執行。在兩部一稿會見文件中,沒有進行出資登記的財產,法院可以做預查封,一旦哪一天被執行人手續完備的自動轉為正式查封;並設立了輪候查封制度。還有查封期限問題,原來沒有具體規定,這次《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下稱《查封規定》)明確了,人民法院凍結被執行人的銀行存款及其他資金的期限不得超過六個月,查封、扣押動產的期限不得超過一年,查封不動產、凍結其他財產權的期限不得超過二年,而且還可以續封,續封期限減半,例如一棟樓第一次查封兩年,到期沒有處理,還可以申請續封,再查封一年,以後每次申請續封期限都是一年。這個司法解釋也對輪候查封作了規定。這些都應在立法中予以肯定下來。
第十二,執行程序當中的破產。現在由當事人申請,法院進行破產分配。各債權人通過法院司法權按比例實現債權。草案曾考慮由法院依職權決定被執行人破產還債,但這個難點很大,法院權力不應當這么大,執行程序法院權力這么大會有問題,但外國很多國家立法規定中法院有這個決定權。
第十三,執行程序中的拍賣。現在法院一般是委託拍賣企業執行拍賣,法院能不能自己拍賣,我查到有七個國家、地區的立法例很簡單,就是法院在一定時候,召開拍賣會公開拍賣處分財產,法院組織拍賣不會收拍賣勞務費,降低債權實現的成本。《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拍賣、變賣財產的規定》(下稱《拍賣規定》)規定拍賣機構收取的傭金不得超過5%,這也是高利收入。另外,直接由法院操作透明度更高,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事實上有一些地方法院是自己組織拍賣的;海事執行全是由海事法院執行機構負責組織拍賣,都較順暢。由法院組織拍賣是立法一項重要議題。
第十四,執行程序法的功能。程序法中設立實體權利早有範例,但討論民事強制執行法草案時,反對在此法種設定實體權利如查封優先權、判決抵押權等。債權人拿到法院判決書,立即到被執行財產登記主管部門登記,獲得被執行財產抵押權;還有先查封的債權人獲得就該查封財產的優先受償權,這種做法許多學者反對,認為在程序法中設定實體法不合適,但有些國家的強制執行法看起來也都涉及到了實體法。這需要反復研究。
第十五,參與分配問題。這個問題是各國民事強制執行法的核心內容,也是我國民事強制執行法立法過程中遇到的最難點之一。在這個問題上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效率優先,也就是查封優先權,以德國為例,查封不動產獲得抵押權,查封動產獲得質權,均優先於其他債權;英國法院頒發「菲發令狀」,令狀在先者有優先權,這個意見最高法院在起草草案過程中沒有採納。第二種說法是平等主義,以法國和日本為例,所有債權平等受償;第三種是團體優先主義,也有叫折衷主義。確定一個期限,在此期限內申請的債權人為一個「團體」,優先受償,過這個期限再申請參與分配的不予受理。最近最高法院執行辦黃金龍同志提出一個主張:如果先查封的債權人沒有一點優先權的話,不利於提高他尋找債務人財產的積極性,不利於法院的執行效果;也不夠公平,因為他先申請查封付出了代價,要提供擔保,最後他和其他債權人一樣地平等受償,很不公平,應採取團體優先加上查封部分優先分配的價值取向,即可由先查封的債權人先受償30%後與其他債權人平等地參與分配。廣東法院認為30%太少,他們那個地方已達到了50%,北京法院意見正好跟這個相反,很難做出定論。到底取何主義,怎麼確定分配標准,最高法院最近正在修改已廣泛徵求意見的《關於參與分配若干問題的規定》,可能會有定論,為立法打下基礎。
第十六,制發債權憑證。為了緩解執行案件的堆積,法院對無財產可供執行的案件,均裁定中止執行,按結案處理。但問題較多,後來想怎麼能夠更好的處理,參照強制執行法立法例,便在窮盡執行手段,確認被執行人在一定的期間內不會有可執行的財產,經債權人同意,制發給其債權憑證。債權人持有債權證明以後,什麼時候發現有財產什麼時候再申請執行,本次執行終止。但有的當事人拿著債權憑證找上層領導,說法院執行當中又制定「法律白條」,有的省法院把這個制度槍斃了,最高法院還是在堅持,認為這個做法比較好,爭取立法時予以確定。
第十七,不可替代行為的執行。可替代行為執行比較容易實現,被執行人不履行義務,法院可委託第三方履行,執行費用由被執行人承擔,被執行人不承擔費用法院按金錢債權強制執行。不可替代行為,如判決一方向另一方賠禮道歉,不賠禮道歉怎麼辦?判決行政機關撤銷具體行政行為,不撤銷怎麼辦,這個沒有定論,是立法難點之一。
第十八,執行順序。由於我們國家實體法的規定不是太完備,物權法還正在研討當中,執行程序當中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實現債權涉及先執行哪個被執行人,先執行哪個財產,先清償哪個債權人,還有如按照法律規定連帶責任人都可以成為被執行人,一般擔保責任必須在主債務人沒有財產可供執行時才可以執行擔保人的財產等,這都是爭議點。
第十九,執行標的物數額的確定及扣減本息順序。另外如果決定將本息之和作為執行標的額之後,是不是還要作為基數計算利息、罰息,一種意見認為:原來判決本金加利息作為執行標的額應作為基數計算利息、罰息,從公平保護當事人來說,這樣加大了對債務人的處罰,有一定懲罰性,對促進執行有好處,但另一種意見認為:就我國現階段經濟糾紛成因而言,不加區分地加大被執行人責任,也不盡公平。
第二十,執行期限。案件在審理程序中是有明確的審限的。但是草案對執行沒有確定期限。對此也有爭議。
❸ 我想請問一下《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第四十四條的理解
這個法定期限是指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起訴期限3個月,過了這個期限,既沒申請復議,又沒起訴,行政行為取得確定力。
訴訟法44條和復議法第21條有規定訴訟和復議期間,具體行政行為不停止執行,二者不存在沖突,不停止執行,不包括依法強制執行或者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請參閱《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條文理解與實務指南,江必新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❹ 我無照經營被工商查了,如果關門不幹了,還會罰款嗎
當然會的,罰款一直有效,需要及時繳費以免影響個人信用,影響個人公積金,貸款,房貸等。以下是此次事情的影響結果。
❺ 政府機關有協助律師的義務嗎
鎮政府機關沒有必須要配合律師調查案件的義務,更何況案件與鎮政府無關。
個人的家庭情況以及就業情況屬於個人的私有資料,有些內容可以牽涉到個人的隱私,不要說鎮政府可以不予律師配合,就是鎮政府本身在沒有合理理由的前提下都無權查詢個人的私有資料。
發律師函與直接去咨詢的效果是一樣的,鎮政府完全可以不與理睬該律師函。
《律師法》第30條規定:「律師參加訴訟活動,依照訴訟法律的規定,可以收集、閱讀與本案有關的材料,同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人會見和通信,出席法庭,參與訴訟,以及享有訴訟法律規定的其它權利。」
第34條:受委託的律師根據案情的需要,可以申請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調取證據或者申請人民法院通知證人出庭作證。律師自行調查取證的,憑律師事務所介紹信和律師執業證書,可以向有關單位或者個人調查與承辦法律事務有關的情況。
律師調查取證權利無法定強制性,實際操作很難。 律師的法定身份是接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委託,為其提供法律服務的專業人員。由於你說的調取個人的私有信息,必須經過北調取部門的批准或同意才可以。
在司法人員調查取證時,證人或者有關單位和個人是無條件的配合,這不是因為證人有多高的法律意識,關鍵是司法者象徵的是一種「國家公權力」;相比之下,律師調查取證時,證人或者有關單位和個人一是往往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二是對律師無所畏懼,導致律師調查取證權不能實現。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❻ 行政許可法規定哪些屬於法院受理范圍
《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訴訟案件的范圍包括: (1)對拘留、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不服的案件; (2)對限制人身自由或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案件; (3)認為國家行政機關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案件; (4)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國家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國家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不予答復的案件; (5)申請國家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國家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不予答復的案件; (6)認為國家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案件; (7)認為國家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案件; (8)認為國家行政機關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的案件。? 另外,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規定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其他行政案件,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