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利率的風險結構和期限結構

利率的風險結構和期限結構

發布時間:2020-12-10 11:16:21

1. 利率的風險結構與期限結構有什麼區別

一、利率的風險結構 ;

債權工具的到期期限相同,但利率卻不相同的現象稱為利率的風險結構。這種現象是由三個原因引起的,違約風險、流動性和所得稅因素。

債務人無法依約付息或歸還本金的風險稱為違約風險,它影響著債權工具的利率。各種債權工具都存在著違約風險,公司債券的利率往往高於同等條件下的政府債券的利率,普通公司債券的違約風險比信用等級較高的公司債券的違約風險要大。

影響債權工具利率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債券的流動性。流動性是指資產能夠以一個合理的價格順利變現的能力,它是一種投資的時間尺度之間的關系。各種債券工具由於交易費用、償還期限、是否可轉換等條件的不同,變現所需要的時間或成本也不同,流動性就不同

所得稅也是影響利率風險結構的重要因素。在同等條件下,具有免稅特徵的債券利率要低。

二、利率的期限結構

債券的期限和收益率在某一既定時間存在的關系就稱為利率的期限結構,表示這種關系的曲線通常稱為收益曲線。利率期限結構主要討論金融產品到期時的收益與到期期限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及變化趨勢。

在理論分析中,如果將影響收益的其他因素看成是既定的,那麼就可以用一條曲線來表示到期收益率與到期期限的函數關系。

一般而言,隨著利率水平的上升,長期收益與短期收益之差將減少或變成負值。也就是說,當平均利率水平較高時,收益曲線為水平的(有時甚至是向下傾斜的);當利率較低時,收益率曲線通常較陡。

2. 利率的風險結構是指什麼

利率的風險結構是指具有相同的到期期限但是具有不同違約風險、流動性和稅收條件的專金融工具收屬益率之間的相互關系。

利率結構理論分為兩個,一個是期限結構理論,另外一個就是風險結構理論

期限結構討論相同風險不同期限的利率

風險結構討論不同風險相同期限的利率

3. 求大神幫忙翻譯一下,謝謝,在線等。利率期限結構反應的是某個時點上風險結構相同的債券的剩餘期限和即期

Such online. The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ial maturity of a bond with the same risk structure at a certain point in time and the spot rate. It is affected not only by the direct factors in the market, but also the various macro variables in the economic system through the market factors on the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have a variety of direct or indirect impact. The overall displacement and shape change of interest rate term structure curve deeply influ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and economy. It has become a basic subject of modern financial theory to study the fitting and prediction of this curve.

4. 分析我國目前通貨膨脹的成因,以及如何有效抑制通脹

這個問題不是一般大啊,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我國的經濟結構和美元政策的雙重結果。1,我國經濟在2000WTO之後就轉變為外向型經濟,出口換回的都是美元,但是我國是貨幣不流通國家也就是資本項目不開放,所以出口企業必須在銀行去換成人民幣後才能正常生產經營,這種結果就是國家貨幣機構央行被動印鈔票,目前外匯儲備已經到3萬億美元,也就是20多萬億人民幣。也就說這幾年光是對沖進來的美元,央行就多印了20多萬億的人民幣。而我國GDP截止2011年不過37,8萬億。2.另一方面70年代布雷頓體系崩潰之後,美元沒有了束縛,美國可以通過印美元買到世界上的任何東西,特別是07,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元更是達到瘋狂的地步,而過量的美元必然推高大宗商品價格,國際期貨紛紛暴漲,而我國又是個進口大國,雖然經濟是出口帶動,但是我國資源難以滿足出口和自己發展的需要,因為被動性漲價。進而傳導到國內經濟的各個角落。

至於如何去抑制通脹,說實在話,主動權基本不是國內
1.美元多印,目前只能由美國決定,而美國經濟目前又爆出不好的信息,顯然不適合縮緊貨幣,所以大宗商品價格回調也只是短暫現象。除非美國經濟轉折性好轉,美元才有可能緊縮。
2.我國經濟結構調整,雖然中央已經確立了目標,但是很可惜,太復雜了,政府根本沒辦法,而且涉及政治因素,就算有好的目標和好的方法,這個也需要時間,而且時間絕對不短,不是3~5年能夠解決的事情。

目前國家採取的政策
1.樹立轉變國家經濟結構的目標(國內一直都是這樣做,但是每次目標都是選得很對,但是從來就是沒有執行好的,比如教育體制改革、醫療改革、成品油機制改革。。。。從來都是說得到做不到)
2.推廣新興產業,刺激創新(我國從來不缺乏創新,就是太多阻礙創新的機制,各行各業,都是政治主頭,國本位、官本位思想濃重,從來沒有從個體、從人上去思考問題)
3.緊縮貨幣政策,主要是縮減印錢、減少貸款、回收流動性。(但是從各國各次的經驗來看,每次通脹之後的緊縮只有一個結果,就是「滯漲」,經濟緩慢,通脹依然高企:日本、韓國、俄羅斯都經歷過)
希望採納

5. 什麼是利率期限結構和利率風險結構,影響因素有哪些

利率期限結構
是指債券的到期收益率與到期期限之間的關系。該結構可以內通過利率期限結構圖表示,圖中的容曲線即為收益率曲線。
或者說,收益率曲線表示的就是債券的利率期限結構。

影響因素主要取決於利率對期限的敏感性,關鍵在於國家的長期宏觀經濟政策和企業投資的遠期贏利能力。
迄今為止,中國的存貸款利率結構極其簡單,即長期利率會高於短期利率。

利率風險
一般被定義為「由於利息率的變化導致損失的風險(或者收益風險)」,把與凈利息收入相關的風險稱為結構風險。
也可以理解為距到期日期限相同,利率卻不同所形成的關系。

影響因素有一般風險、流動性以及所得稅、債券期限等諸多原因。

6. 利率期限結構及流動升水理論

利率期限結構的估計是資產定價、金融產品設計、保值和風險管理的基準。國外關於利率期限結構理論的研究分為傳統的利率期限結構理論和現代的利率期限結構理論。傳統的利率期限結構理論主要集中於研究收益率曲線形狀及其形成原因;現代的利率期限結構理論著重研究利率的動態過程。傳統的利率期限結構理論包括三個理論:預期理論、流動性溢酬理論和市場分割理論。預期理論一般是指Hicks—Lutz理論,是利率期限結構理論中最主要的理論,它假定交易無稅收、無風險且交易者理性預期,認為任何證券的利率都同短期證券的預期利率有關,遠期利率反映出對未來的即期利率(spot rate)的預期。流動性溢酬理論(Liquidity Premiums Theory)認為預期理論忽視風險規避因素是不完善的。預期理論假定債券市場的債券間存在完全的可替換性,而流動性溢酬理論認為這種完全替換性是不存在的,因為不同利率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僅與對未來利率的預期有關,還與風險規避因素有關。市場分割理論將整個市場分為不同期限的更小的子市場,認為投資者受到法律、偏好或者投資期限習慣的限制,只能進入子市場中的一個,從而不同期限子市場的利率水平由本身市場的供求雙方決定。西方債券市場的經驗數據研究證明,三種理論模型中,預期理論表達了對於未來即期利率的信息;偏好理論的流動性升水在期限一年以內的政府債券定價中明顯存在,而在一年期以上的債券中則不存在;市場分割理論的經驗證明相對較弱。在傳統的利率期限結構理論中,除市場分割理論以外,其他利率期限結構理論的前提條件都認為,資金在不同期限的金融市場之間是可以自由流動的。
現代的利率期限結構理論是指隨機期限結構(stochastic term structure)模型。隨機期限結構模型是刻畫利率與期限(或時間)之間的非確定性函數關系及其變化規律的有效工具。從一系列的假設條件入手,運用模型對金融市場利率歷史數據進行分析,探索利率水平變化所遵循的規律。常見的隨機期限結構和衍生證券定價模型,按其研究方法可分為計量經濟學的均衡模型(equilibrium models)和現代金融學的無套利模型(no—arbitrage models)兩大類。均衡模型是從假設一些經濟變數開始,推出短期無風險利率的一個過程,然後尋找該過程對債券價格和期權價格的含義。根據影響利率水平因素的數量,均衡模型又分為單因素模型和雙因素模型。無套利時變參數模型(Time-Dependent Parameter Models),有Heath,Jarrow和Morton(HJM)模型、Ho-Lee模型和Hull-White模型。無套利模型將初始期限結構看作為已知量,並定義期限結構是如何演變的,這個模型主觀色彩較濃;並且其模型參數的估計必須依賴市場利率的歷史數據。隨機期限結構模型中都包含維納過程,表示短期利率受到的隨機沖擊,即利率水平是以一種隨機遊走的方式反映來自市場的沖擊,不考慮不同期限利率產品間交易存在的摩擦。
因而,無論從傳統的利率期限結構理論還是從現代的利率期限結構理論進行分析,資金在整個金融市場上的自由流動是形成完善的利率結構的基礎條件。

7. 無套利機會 利率期限結構斜率最大是多少

預期假設認來為,長期無違約風自險資金的利率是對從今天到長期資金的到期日這一段時間內短期利率的平均值的預期。但是,由於兩者風險不同,相差一個風險溢酬。若該風險溢酬為0,稱為純預期假設。實證得出,回購利率期限結構的樣本平均是一個上升的利率期限結構,期限越長,回購利率的標准差越小。此外,各期回購利率表現出較強的自相關性。通過檢驗風險溢酬是否為零,發現回購利率期限結構具有明顯的風險溢酬,純預期假設不成立。在另一文章中,作者使用Fama-Bliss回歸方法,亦得到相同結論。在此前提下,不同於Long staff ,作者把利率期限結構的斜率作為解釋變數,得出利率期限結構的斜率越高,風險溢酬越大,同時將來短期利率的預期值也越高,利率期限結構的斜率能夠同時預測將來利率的走勢和解釋長期回購利率的風險溢酬。值得注意的是,較短期回購利率的斜率主要反映利率的風險溢酬,而較長期回購利率的斜率主要反映將來短期利率走向的預期

8. 為什麼再貼現政策只能影響利率水平,不能改變利率結構

利率結構包括風險結構(取決於違約風險、流動性和所得稅)和期限結構(期限不同利版率不同)。再權貼現政策只是改變再貼現率水平,通過再貼現率影響市場利率。

相關:

  1. 再貼現政策,就是中央銀行通過制訂或調整再貼現利率來干預和影響市場利率及貨幣市場的供應和需求,從而調節市場貨幣供應量的一種金融政策。

  2. 利率水平是指一定時期全社會利率的平均總水平,反映一定時期全社會資金的供求狀況。利率就其表現形式來說,是指一定時期內利息額同借貸資本總額的比率。

  3. 利率結構是指利率體系中各種利率的組合情況。利率結構包括風險結構和期限結構。利率的風險結構是指期限相同債券在違約風險、流動性和所得稅規定等因素作用下各不相同的利率間的關系。利率期限結構是指債券的到期收益率與到期期限之間的關系。

9. 分別結合資產結構調整效應和財富效應說明我國貨幣政策傳導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貨幣政策是政府為實現既定的經濟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和利率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態的各類方針和措施的總稱,在國家宏觀經濟調控中佔有重要地位,貨幣政策理論在宏觀經濟學中也處於核心地位。在貨幣政策的研究中涉及到一個相當重要的方面即貨幣政策的傳導渠道問題。自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以後,我國現代意義上的貨幣政策開始正式形成。在這20多年裡,中國人民銀行由原來的「政府出納」角色逐漸演變成了國民經濟的重要宏觀調控部門,貨幣政策由原來基本被忽視逐漸被公認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
自1984年我國建立中央銀行制度開始,中央銀行的調控手段也隨經濟體制的轉化而逐步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過渡,使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在不同階段表現出不同特徵。從1984年至今,我國貨幣政策調控工具及傳導機制的變遷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一)直接調控的貨幣政策(1984~1993年)

這一時期,全國的貨幣調控主要以央行的直接調控為主,貨幣調控工具主要為利率、銀行存款准備金率,並不斷加強對信貸規模和再貸款額度的控制。這一時期貨幣政策傳導中,1984~1985年為抑制信用失控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1986年緊縮貨幣政策起到效果,當年工業增長速度下降到0.9%。由於要求放鬆銀根的壓力存在,中央銀行同年取消了信貸指令性控製做法。1986年銀行貸款增加28.5%,農村信用社貸款增長42.1%,經濟再度升溫。1992年宏觀經濟政策再度寬松,新一輪經濟過熱開始。當年信貸規模增長如表1所示,金融秩序出現混亂現象,人民銀行開始實施嚴厲緊縮政策。結合表1的數據分析,從政策的實施結果來看,雖然直接調控缺乏必要的彈性,使我國的貨幣供應量和經濟增長大起大落,但就政策而言,無論擴張還是收縮行為,都能很快實現貨幣政策調控意圖。

(二)直接調控為主、間接調控為輔的貨幣政策(1994-1997年)

這一時期,中央銀行的貨幣調控手段主要為信貸計劃,其次為利率工具,存款准備金率這一常用的貨幣調控工具在這一時期較少採用。1994年為了克服總需求受到抑制,而通貨膨脹仍在繼續的局面,選擇了將治理通貨膨脹作為貨幣政策首要目標,從而開始了長達4年的從緊貨幣政策。1994-1997年我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操作的最大特點是一再貸款和外匯市場的「對沖」操作來調控基礎貨幣供應量(見表2)。

表l:1984~1993年貨幣政策調控結果 年份 信貸計劃數(億元) 實際信貸額(億元) 增長率(%) 增長率(%) 增長率(%) GDP增長率(%) 通脹率(%)
1984 423 1176 49.5 34.3 34.8 16.9 2.8
1985 713 1140 24.4 14 25.4 13.5 8.8
1986 950 1685 23.3 29.4 20.6 8.8 6
1987 1225 1442 19.4 14.4 24 11.6 7.3
1988 1560 1519 46.7 21 21.2 11.3 18.5
1989 1600 1858 9.8 6.6 18.3 4.1 17.8
1990 1700 2757 12.8 19.2 28 3.8 2.1
1991 2100 2877 20.2 23 26.5 9.2 2.9
1992 2800 3526 36.5 25.2 31.2 14.2 5.4
1993 3800 4846 3513 38.3 37.3 13.5 13.2

資料來源:中國銀行監督委員會網站。

表2:中央銀行基礎貨幣結構變動 年份\增加額比例\基礎貨幣工業主要渠道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增加額 比重 增加額 比重 增加額 比重
外匯占款 2302 64 2765 45 3072 87
對國有銀行再貸款 2832 -79 1317 21 -2059 -54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季報》(1996.01-1998.01)。

(三)間接調控為主的貨幣政策(1998-2003年)

這一時期,中央銀行的貨幣管理採用資產負債比例取代貸款規模限額,在調控工具上,注重利率、存款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再貼現等,以強化對貨幣供應量的調節。1998-1999年為貨幣適度擴張時期。亞洲金融危機後,中央銀行為了克服商業銀行「借貸」行為,採取了有利措施放鬆銀根。2000-2002年8月貨幣政策為穩中偏松時期。此期間,消費物價指數為0.6%,通貨緊縮的現象並未完全消失。2002年9月~2003年末16個月間為通貨適度緊縮時期。

(四)間接調控政策的確立階段(2004~2007年)

2004年以來,中央銀行採取了一系列市場化措施,對信貸資金的過快增長進行了「微調」,當時我國的貨幣政策傳導主要以信貸傳導為主,匯率、利率等傳導途徑為輔的間接貨幣調控政策基本確立。

(五)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2008年至今)

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機蔓延以後,受金融危機影響,國際經濟形勢急劇惡化,我國經濟受沖擊加大,人民銀行開始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五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從4.14%下調至2.25%累計下調1.89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從7.47%下調至5.31%累計下調2.16個百分點。四次下調存款准備金率(見表3),貨幣政策使用密度較為頻繁。到了2009年下半年,已實現經濟快速恢復增長,這時央行開始考慮寬松貨幣政策適時逐漸退出的問題。

表3:存款准備金率調整 時間 存款准備金調整
2008.9.16 17.5%調至16.5%
2008.10.9 16.5%調至16%
2008.12.5 16%調至15%
2008.12.23 15%調至14.5%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2010年,貨幣供給平穩回落,貨幣政策回歸常態。進入2010年,中國人民銀行分別於2010年1月18日、2月25日和5月10日,三次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法定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農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機構暫不上調,以對沖銀行體系部分過剩流動性,控制貨幣信貸總量適度增長,同時又兼顧到支持中小企業融資和農村金融發展。
2010年上半年,我國繼續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但寬松力度有所減弱。中國人民銀行三次上調了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率,貨幣供給逐漸平穩回落;引導銀行把握信貸總量、節奏和結構,加強金融風險防範;銀行體系流動性基本適度,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穩步推進,金融運行總體平穩。但也出現了資產價格劇烈波動、實際利率水平為負值、股票市場整體走弱和系統性金融風險集聚的情況。
2010年公開市場操作在流動性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市場流動性變化,靈活、適時、適度地開展公開市場操作,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
2010年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表示,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我國國際收支狀況,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中央銀行此次匯率改革的直接目標是緩解國際壓力。無論從5月外貿形勢、國際投機性短期資本流向和國內CPI超過3%等國內因素來看,還是從全球匯率結構性變動看,此時人民幣重啟匯率改革的成本都是比較低的。在一定意義上,這意味著我國將容許一定程度的人民幣緩慢升值,因此也意味著收緊國內總需求,減小了年內加息可能性。在2010年G20多倫多峰會召開前夕重啟匯率改革,較好地把握了時機。今後,將繼續按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進一步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發揮市場供求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從上述各階段貨幣政策的實證分析不難看出,目前我國仍執行著信貸渠道為主的傳導機制,但是隨著經濟、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利率傳導渠道在貨幣政策傳導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資產價格渠道在貨幣政策傳導中的作用也逐步凸顯出來。

三、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通過對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渠道發展沿革以及各種渠道發揮作用的約束條件的分析,結合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存在的問題,分析其產生的原因。

(一)利率傳導渠道

在我國,由於利率市場化並未完成,利率形成機制不盡合理,使商業銀行的信貸供給和企業的投融資行為受到制約,削弱了貨幣政策的效果。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利率非完全市場化扭曲了利率的形成體系。在利率市場化國家,基準利率一般指央行再貼現率和再貸款利率,然後以此為基準通過貨幣市場利率中介等短期利率形成對應存貸款利率等長期利率的調節。由於我國存貸款等長期利率是受管制的,短期的貨幣市場利率難以通過市場化的利率期限結構來影響長期利率;存貸款利率作為一種政策利率反而會對貨幣市場短期利率產生不小影響。如此一來,雖然短期利率已市場化,而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的長期利率並沒有完全市場化,最終導致一方面投資、消費等經濟變數對市場化短期利率的反應不靈敏,另一方面非市場化的長期利率失去了對經濟資源市場均衡優化配置的功能。
第二,利率非完全市場化制約了消費和投資對利率的彈性。市場化的利率體現了社會投資報酬和資金成本,對於企業,市場化利率是其投資決策與內涵報酬率相比較的基準,而官方公布的貸款利率非市場化利率,不能真實反應企業的資金成本,這就造成了投資對官方公布的貸款利率不敏感。而從居民層面看,利率管制使利率長期處於低水平、波動幅度小且頻率低,這使得財富收益的變化范圍較小,即使利率有些微調,人們也不會因此認為財富收益有大的改變;同時,利率非完全市場化限制了市場的流動性,並產生了對居民消費的抵減作用,從而進一步降低了利率變化對財富價值的影響程度,這從本質上制約了利率對消費和儲蓄的影響力度。
第三,利率非完全市場化制約了商業銀行的信貸供給。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利率具有調節經濟的內在平衡機制,而利率非完全市場化破壞了這種平衡機制,對商業銀行信貸供給形成制約。
第四,利率非完全市場化制約了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效率。發展中國家的利率管制對經濟增長造成了較大損害,這些低的或負的實際利率造成了金融的非中介化,利率不能有效發揮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杠桿作用。就我國現實而言,以金融機構存貸差作為儲蓄投資轉化效率的考查指標,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存貸差一直在增加,長期沉澱在金融機構的資金,最終一部分會成為金融機構彌補不良貸款和虧損的資金,對貨幣政策形成傳導障礙。
第五,利率非完全市場化扭曲了股市價格。利率作為股票市場的一個敏感指標,中央銀行的每一次利率調整,甚至投資者對利率走勢的預測或市場對利率變動的謠言都極易造成股價的波動,可以說,利率在某種程度上是股價變動的參照基準。在利率非完全市場化背景下,由於利率實質上充當了再分配的一種手段,而無法反映真實的資金供求關系,由此,實際利率的變動必然導致股票價格的非正常反應,這也是造成我國近年來股市泡沫、風險累積,最終導致股市傳導機制不暢的重要制約因素。

(二)信貸傳導渠道

第一,貨幣政策通過信貸渠道在中國人民銀行階段傳導不暢主要是由於利率彈性不足,利率的變化不能有效影響我國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進而影響其可貸資金規模。
第二,貨幣政策通過信貸渠道在商業銀行階段傳導不暢主要是由於商業銀行存在多重經營目標,銀行信貸供給不完全受可貸資金規模的影響。通過對銀行信貸渠道各時期有效性的實證分析可以看出:「企業主導時期」的傳導非常有效;「中央銀行主導時期」和「商業銀行主導時期」的傳導是弱有效的。
第三,貨幣政策信貸傳導渠道在「企業主導時期」傳導有效是由於企業所獲得的貸款及時用於了生產性投資。正因為如此,貨幣政策信貸傳導渠道在「企業主導時期」這一傳導過程中,實證分析結果顯示銀行貸款能影響國內生產總值。

(三)金融資產價格傳導渠道

第一,股票資產在居民個人資產中的比重不高,財富效應不明顯。從我國的情況來看,目前我國股民只佔總人口不到5%,而美國的這一比例已達40%。而且,在我國居民的金融資產結構中,各類有價證券(債券、股票、保單)佔全部金融資產的比例不足30%,主要還是現金和銀行存款。此外,我國股票市場上的投機氛圍較濃,股市波動較大,居民對股票收益和風險的認識較為謹慎,整個社會的股票持有率較低。這樣,股價的變動對居民的實際資產額影響較小,因此股票價格變動對整個居民消費的影響有限。
第二,股票市場不完善,使「托賓Q效應」難以發揮。由於我國股票市場發展還處於初始階段,股票市場中還存在一些制度性和體制性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也阻礙了股票市場對國民經濟的傳導作用。

(四)匯率傳導渠道

根據國際金融學的相關理論,在存在資本流動的條件下,貨幣政策在固定匯率制下是無效的,即匯率傳導渠道的影響與貨幣政策的目標完全相反。因而,面對當前國際金融環境與加入WTO後的新形勢,為增強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對匯率制度進行改革或重新選擇是必要的,擴大匯率制度的靈活性應是我國匯率制度改革的正確方向。同時應該看到在我國還存在一些實施靈活性匯率制度的不利因素:
第一,我國外匯市場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還是一個比較「薄」的市場,每日外匯交易量十分有限,外匯市場的規模不僅遠低於發達國家,也低於東亞新興市場國家。這樣一個薄的市場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如果擴大匯率變化的靈活性,就可能引起匯率的大幅波動,不僅起不到穩定經濟的作用,反而會成為新的沖擊源,對貿易和投資行為產生不利影響。
第二,我國的外匯市場如同其他各類金融市場一樣,在發展早期存在市場規則不健全、監管不力、投資者行為不規范不理性等問題,而外匯市場本來就是存在著多重均衡的較為不穩定的市場,這些現象的存在可能進一步加劇匯率的波動性。
第三,我國的外匯市場還缺乏規避風險的交易工具,如果匯率的靈活性擴大,將加大企業和金融機構面臨的匯率風險。
第四,我國的匯率制度安排還不能完全從短期宏觀經濟穩定的角度來考慮,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為實現一些中長期的發展目標可能會在短期內扭曲市場,降低市場效率,但這種代價從長期看是值得的。
第五,東歐轉型國家的實踐表明,從固定匯率制向浮動匯率制的轉變,採取逐步加大匯率制度靈活性的漸進方式,實效要優於「休克療法」的轉變方式。

四、對策建議

面對當前這種多種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並存的局面,我國應在進一步完善信貸渠道和利率渠道作用的同時,兼顧資產價格渠道和匯率渠道的發展。

(一)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提高利率彈性

1.逐步擴大商業銀行貸款利率浮動范圍
目前我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和銀行間債券市場利率以及外匯存貸款利率已經放開,為加強商業銀行貸款風險管理,商業銀行應有確定利率的自主權,並逐步擴大其貸款利率的浮動范圍,使市場利率能夠靈敏地反映資金的供求狀況,發揮利率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以支持經濟發展。
2.適度調整利率結構
建立合理的利率結構是利率市場化的基礎。合理的利率結構應包括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間的資金利率結構;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間的利率結構;利率與其他資產負債業務間的利率結構。只有建立合理的利率結構,才能發揮利率市場化的積極作用。
3.加強對利率渠道運行的監管
在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中,應加強對利率市場化帶來的貨幣政策運行狀況的監管,以便於採取積極應對措施。同時,應建立有效的風險監測體系,增強金融政策的透明度,來減少利率形成機制的偏差,提高利率市場化的有效性。
4.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提高其利率敏感性
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促使其作為真正的市場主體通過競爭獲得資金,使利率發揮對投資的調節和導向作用。目前,我國必須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實行國有企業投資主體多元化改革,促使國有企業出資人到位,避免「出資人缺位」現象的出現,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理性的市場競爭主體,增強成本約束,增強企業對投資成本和風險變化的敏感度和應對能力,提高對貨幣政策變動作出反應的敏感性。
5.完善非國有企業治理結構,提高個體、私營企業的素質
非國有企業特別是私營企業要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行股份制改造,改變家族式管理模式,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同時要加強和改進對非國有企業的金融服務,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有市場、有效益、有信用的民營企業的信貸支持,從而擴大貨幣政策傳導的覆蓋面。
6.改善居民資產負債結構
拓寬居民投資渠道,大力發展貨幣市場基金、個人委託貸款、集合信託、集合理財、保險等投資工具,促進居民金融資產多元化。進一步發展個人消費信貸,規范發展個人經營性貸款,增加個人信用消費和投資對貨幣政策的敏感度。

(二)改革商業銀行內部機制、完善貨幣政策信貸傳導渠道

1.繼續推進國有商業銀行的綜合改革,充分發揮其在國民經濟中資金融通中介的主導作用
積極推進國有商業銀行實施股份制改造,優化產權結構、明晰產權關系。進一步明晰和改善產權關系,優化產權結構。另一方面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先進的管理方式和金融產品,樹立盈利目標和所有者權益最大化的經營理念,增強國有銀行的國際競爭能力,保持銀行體系的穩定,為貨幣政策的傳導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
2.加強國有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
按照《巴塞爾新協議》的要求,該協議將於今年在全球銀行業全面實施。為此,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應加強《巴塞爾新協議》的研究,完善國有商業銀行內部評級體系和內部控制強化銀行內部權力的約束與監管,以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防範金融風險。建立銀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尤其是加強銀行衍生交易工具的信息披露,增強銀行信息的透明度,以保證銀行穩健,安全運營。建立有效的內部風險控制機制,實現內部稽核管理體制的獨立性。
3.大力發展中小金融機構,增強貨幣政策的覆蓋面
加快現有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增資擴股、上市和兼並重組,吸收民間資金建立規范的地方中小金融組織,為當地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將貨幣政策的效力帶到地方,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這些分散在地方的金融組織對當地的中小企業情況比較熟悉,取得信息的成本比較低,運作比較靈活。中小銀行的發展壯大,為中小企業開辟了新的融資渠道。通過非國有銀行與非國有經濟的相匹配發展,使貨幣政策的效力傳導到國民經濟的各個組成部分,從而使貨幣政策的影響更加全面有效。

(三)建立健全金融市場體系,提高資產價格渠道的有效性

1.疏通股票市場渠道
第一,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健全股票發行手續,嚴格實行退市制度以抑制投機性泡沫。眾多績優公司是增強投資者長期投資信心和股票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礎。我國一部分上市公司經營效益低下甚至虧損,失去了投資的價值,往往就成為投機炒作的對象。
第二,建立規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切實提高市場透明度。莊家操縱市場、噪音交易者非理性行為等的發生,主要源於市場信息的不對稱。規范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信息披露要體現有效性、及時性和充分性的原則;信息披露的內容、格式和標准要統一化和規范化,以便投資者進行比較和分析。
第三,構建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聯系機制。我國要在加強金融中介風險管理、提高金融監管水平的基礎上,「開明流,堵暗流」,進一步溝通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聯系。要建立規范的證券融資渠道,有條件地使銀行與證券業、資本市場與信貸市場資金互相融通,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有效控制資金供求量;進一步擴大券商進入同業拆借市場的數量,完善股票質押貸款管理辦法,對質押率、平倉線等予以彈性控制;允許券商進入銀行間的國債回購市場;更進一步放寬商業銀行的經營范圍,將傳統的存貸款業務擴展到投資銀行業務,在參與企業的兼並重組和銀行不良資產的剝離重組方面發揮自己的優勢。
2.疏通房產市場渠道
第一,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平抑房地產的周期波動,防止供求關系過大波動。供給方面,應盡力改善住房供應結構。當前,宏觀調控的重點應放在調節商品住房的供求關系,改善住房供應結構,擴大普通商品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比重上。要嚴格土地轉讓管理,對不符合法律規定條件的房地產開發項目用地,要嚴格禁止轉讓,依法制止「炒買炒賣」土地行為。需求方面,以引導需求來調控房地產市場。一是要運用稅收政策,對短期投機行為進行打擊;二是金融政策不能「一刀切」,應區分投機需求與正常需求,同時要考慮地區差異;三是控制土地的重點應是控制土地炒作,而不是控制土地供應,可以通過對閑置的土地進行征稅,增加土地的持有成本;四是對商品房預售進行嚴格監管,加強網上備案和銷售合同管理,防止虛擬交易、炒賣樓花、加價出售、拒售房屋等炒作行為;五是完善信息公開披露制度,培育正確的住房消費觀念,引導人們理性購房,避免百姓盲目跟風搭車,成為最後的買單者,引起房市和社會動盪;六是對投機需求宜「疏」,不宜「堵」。
第二,拓寬融資渠道,實現房地產融資渠道多元化。一是要加大房地產企業上市的規模,同時鼓勵一些實力強的房地產開發企業發行房地產建設債券。二是大力發展以具體項目融資為主要特徵的私募型房地產信託產品,積極鼓勵一些具備良好資質的房地產企業與證券公司合作成立產業投資基金,逐步推動以購買和長期持有成熟物業為目的的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的發展。三是盡快在中國建設銀行等商業銀行試點的基礎上擴大住房抵押貸款資產證券化的實施范圍,改善房地產貸款結構,增加房地產貸款的流動性,同時緩解資本充足性指標對銀行資產擴張的壓力。四是吸引外資投入房地產市場,鼓勵境外投資銀行來華建立以房地產業為投資方向的合作項目和項目投資。五是建立房地產金融資產的流通市場體系,藉助資產證券化、指數化、基金化等金融手段,實現房地產金融資產的流通和交易。

(四)改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證匯率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

隨著我國經濟對外開放度的提高,人民幣「自由兌換」進程也在加快,匯率渠道在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的作用和地位將逐步提高。從實踐來看,這項制度基本符合我國國情。但是必須看到,目前我國的匯率形成機制是在強制結售匯及外匯周轉限額的約束下形成的。這種匯率形成機制一定程度上會使央行在綜合運用匯率政策、貨幣政策干預外匯市場時處於被動地位。因此,為疏通匯率傳導渠道,配合貨幣政策的實施,要對外匯制度進一步深化改革,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第一,逐步推行企業意願結售匯和外匯周轉限額彈性制度,改變外匯市場供過於求的局面,以減輕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充分發揮銀行「蓄水池」的功能,擴大企業在經常項目下保留現匯的比例,降低企業的匯率風險和經營成本,增強在國際市場在的競爭能力。
第二,為保證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公開業務的順利開展,應在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的前提下,根據國際市場情況調整匯率,放寬匯率波動幅度,增強名義匯率的靈活性,使由於外資流入形成的外匯供過於求的局面,由本幣匯率的適度上浮而得以緩解,從而減少央行被動投放基礎貨幣的壓力。
第三,要加快外匯市場的發展,適當增加其他類型的外匯市場交易主體,擴大交易主體的數量,逐漸弱化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刺激市場交易的活躍程度,增大市場交易的規模,為浮動匯率制的真正實施准備一個良好的外匯市場。
第四,建立合理的外匯儲備管理制度,逐步將國家外匯儲備與其他外匯分開。我國凈外匯資產與中央銀行基礎貨幣的管理有很大關系,近年來,人民銀行一直難以擺脫隨外匯占款增減而被動投放或收縮基礎貨幣的局面,主要是沒有把國家外匯儲備與其他外匯分開。實際上,中央銀行應只對保持合理的外匯儲備負責。逐步實現中央銀行外匯資產的證券化,按照安全、流動、微利的原則將外匯儲備用好。
第五,實現中央銀行調控手段的多樣化,應創造條件改變目前調控手段單一的狀況,採用多種手段調控匯市,包括銀行間市場公開業務、遠期外匯市場干預、利率調整以及財政和貨幣政策的調整等。

10. 商業銀行如何規避利率變化帶來的市場風險

商業銀行要加強利率風險管理
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起步於1993年,基本思路形成於1995年,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由市場供求狀況決定,貨幣市場的利率基本放開,國債發行利率市場招標、銀行間債券市場回購和現券交易利率等也基本由市場決定,利率市場化最後也是最關鍵的步驟——人民幣存貸款利率放開也進入了試點階段。利率市場化是我國未來金融改革的重點之一,在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中,商業銀行必然面臨著更大的利率風險,必須著力加強利率風險管理。
從國內金融市場的實際狀況來看,結合西方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經驗,我國的商業銀行要從三個方面著力,循序漸進地構建有效的利率風險管理體系,從而加強利率風險管理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完善利率風險管理的組織結構

一套完善的利率風險管理組織是實現有效的利率風險管理的基礎。西方商業銀行設有專門的決策機構——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Asset/Liability Committee,ALCO)來管理利率風險,並設置專門部門負責利率風險的日常監控,通常為資產負債管理部。在銀行具體運行中,其他業務部門按照資產負債管理部的要求定期將本部門金融產品內含的利率風險轉移至該部門,由該部門對全行利率風險進行監控和管理。此外,部分銀行還專門設立利率風險管理委員會或利率風險管理小組,預測市場利率變動走向,分析利率變動對銀行經營的影響以及選擇最佳的規避風險措施。
我國商業銀行的機構設置還不夠完善,不能完全同步市場改革進程,管理的力度滯後於風險的強度,即便部分公司化改革領先、管理組織建設較好的銀行,其內部職能分工也未完全明晰。例如,有的銀行在董事會下設立了資產負債管理及預算委員會和風險管理委員會,但管理重點在信用風險,利率風險只是其市場風險管理中的一個方面,並未在銀行日常經營和風險管理中充分考慮。還有一些銀行直接以信貸管理部、資產風險管理部等部門替代資產負債管理部,以信貸風險管理作為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重心。此外,一些銀行的計劃財務部也在行使著資產負債管理的職能,對銀行資金來源和運用加以規劃管理。但其管理目標是保證銀行各項資產負債指標符合比例管理的標准,資金在全國各分支行的調配上滿足流動性和盈利性的需要,很少考慮利率風險問題。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沒有相應的部門可以發揮國外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和利率風險管理委員會的作用,關於利率預測的工作更是一片空白。建立利率風險管理必需的組織結構,發揮相關組織結構的實際作用,是商業銀行加強利率風險管理的前提。

(二)實行細致完善的資產負債管理

資產負債管理貫穿於銀行利率風險管理的全過程,細致完善的資產負債管理是利率風險管理的核心部分。首先,利率風險起源於資產負債的不匹配,因而銀行利率風險的識別有賴於對資產負債業務的充分了解。其次,利率風險測度的缺口分析、持續期分析、凈現值分析和動態模擬分析等方法建立在銀行精準的資產負債管理模型基礎上。再次,資產負債表結構調整和金融衍生交易被視為利率風險控制的兩種途徑。因而,西方商業銀行都以發展有本行特色的資產負債管理技術為利率風險管理的主要手段。
我國商業銀行目前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尚處於資產負債管理的起步階段。各項比例指標是從保證銀行資金的流動性和安全性角度制定的,不能有效反映實際的利率風險。商業銀行必須循序漸進地發展資產負債管理技術,目前應以缺口管理為突破,發展有效的利率風險識別技術。因為缺口分析與其他分析方法比較,有簡便易行的優點。而在缺口分析基礎上進行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調整也直觀有效。同時,缺口管理還可以為銀行建立適合自身情況的資產負債模型積累經驗,有助於未來進一步實施更復雜的管理方法。事實上,我國已有商業銀行開始探索構建銀行內部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模型。資產負債的缺口管理可劃分為資產負債利率敏感性分析、生成缺口分析報告和針對缺口的資產負債調整幾個步驟。在明確銀行各項資產負債的敏感性後,統計出銀行敏感性資產和負債的規模及兩者差額,即敏感性缺口的大小。再比較理想缺口狀態,從而確定缺口調整的方向。然後,商業銀行就可以調整資產負債表內不同利率敏感度的資產負債比例,改變資產負債表的缺口大小。

(三)創新多樣的表內外業務

多樣的表內外業務將為利率風險管理提供切實有效的控制工具。控制利率風險的方法,分為表內結構調整和表外衍生交易兩種,在具體實施中要求銀行注重綜合運用多樣表內和表外業務,才能收到實效。例如,銀行可要求通過主動負債來調整負債的利率結構,或者通過投資於不同期限和種類的債券及其它金融產品建立投資組合以確定收益水平,或者通過利率遠期協議、期貨、期權、互換等衍生交易抵補利率風險。西方商業銀行的實踐表明,豐富的表內外業務確實為利率風險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我國商業銀行要實現有效的利率風險管理,還需突破業務單一的制約。商業銀行目前可以開展的業務比較有限。在負債項目下,銀行不能發行金融債券和大額定期存單,主動負債能力不強,被動負債居多,銀行很難調節負債的期限結構。在資產項目下,銀行貸款決策主要是考慮企業資信狀況和項目信貸風險,而不是利率風險。同業資金往來和債券投資業務的交易目的在於滿足銀行經營流動性需要,同時要追求一定資金運用收益。又由於我國目前還不存在金融衍生市場,商業銀行根本無法開展金融衍生業務。在目前的國家金融政策大背景下,商業銀行要獲得有效的利率風險管理工具,就更有必要進行業務創新,例如,國債買斷式回購遠期交易即將推出。通過遠期交易與買斷式回購的組合交易,銀行可以實現現券賣空、掉期套利、套期等多種創新業務,從而大大降低投資債券的價格風險,並為商業銀行未來使用債券管理利率風險提供可能。

閱讀全文

與利率的風險結構和期限結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海口市瓊山區工商局辦事服務中心 瀏覽:709
安徽馬鞍山雲龍建築安裝有限公司 瀏覽:439
itls證書 瀏覽:744
馬鞍山皮匠 瀏覽:471
天津市工商局年檢網站 瀏覽:526
馬鞍山沙縣小吃 瀏覽:903
社會組織提供公共服務 瀏覽:697
馬鞍山錨鏈廠 瀏覽:85
工商局東鄉網 瀏覽:298
九台工商局電話 瀏覽:867
南京對馬鞍山發展規劃 瀏覽:48
杭州工商登記查詢系統 瀏覽:879
黃岡市工商局體制改革 瀏覽:122
企業更換公章要去工商局備案嗎 瀏覽:766
如何在工商局網站查詢企業信息 瀏覽:94
馬鞍山福特4s店招聘 瀏覽:975
鄉鎮公共服務 瀏覽:664
馬鞍山高超 瀏覽:461
柳州馬鞍山地址 瀏覽:85
馬鞍山監獄郵編 瀏覽: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