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道家珠子多少顆
「流珠」的顆數一般有12、24、28、32、36、81、108、365等,而不同的顆數也有著不同的寓意。
12顆代表十二雷門,24顆代表二十四氣,28顆代表二十八星宿,32顆代表三十二天帝,36顆代表天罡之數,81顆代表九九純陽之氣,也代表老君八十一化,108顆代表周天星斗運轉之數,365顆代表星宿運轉的度數。
道教的念珠,最早被稱之為「流珠」。《太上三元流珠經》雲:「受之用白真珠,圓正明朗,大如桐子者三百六十五枚,應星宿之度,日月所會之期。」又,《太玄金鎖流珠引》雲「:晝夜斗轉,周天無窮,如水流之不絕,星圓如珠,故曰流珠也。」
再以常見的一百零八顆念珠為例:一百零八代表周天星斗運轉之數,也是天罡地煞的總和。頭珠則代表北極,《北斗經》雲:「北辰垂象,而眾星拱之。」所以在撥轉念珠的時候,頭珠是不可以越過去的,以北辰不動故也。所以在轉到頭珠的時候,應當掉轉過來往回繼續撥,此乃周天循環之意也。頭珠之上有一個葫蘆狀珠,上有三階,代表三台。
《玉樞經》中所謂:「北辰之上,上有三台……疊為三級,以覆斗魁」是也,三台下有一個中國結,結下綴六顆小珠,代表南斗六星,加上頭珠,則為北斗七星。(有的珠子結下綴八顆珠,加頭珠則為九星)所以一串念珠,涵蓋了道教的宇宙觀和諸多天文概念,足見道教義理之精微。
此外,道教念珠還有十二顆、二十四顆、二十八顆、三十二顆、三十六顆、八十一顆等等的區別。十二顆代表十二雷門,二十四顆代表二十四氣,二十八顆代表二十八星宿,三十二顆代表三十二天度人上帝,三十六課代表天罡生煞之數,八十一顆代表老君八十一化,也代表九九純陽之氣。
㈡ 請問能否提供藏服的資料,比如藏服的種類,圖案,做工,歷史,發展史之類的
早在公元前11世紀前後,作為藏族前身的有關部族就已經形成現代藏人的服飾特徵了。
服飾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居住環境、氣候條件、生產生活方式等因素有著密切聯系。西藏地域遼闊、地理環境迥異、氣候條件復雜,具有鮮明的服飾區域性特色,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西藏服飾藝術。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肅、雲南等幾個省。其中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西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服飾及其文化,這是民族傳統文化與審美意識、經濟生活的具體表現。
一、西藏服飾歷史考證
關於西藏服飾藝術資料最久遠的歷史考證,並現存實物資料是「1978年8月到1979年8月在西藏昌都,發掘的一個距今四千六百多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卡若遺址,卡若遺址出土的大量的骨錐、骨針,衣服原料,除獸皮外,還有利用野生纖維或獸毛紡線織成的布,出土的陶紡綸、線墜等器物證明毛紡織物的生產已經開始,還有少量簡單的裝飾品有垂飾、骨筍、鐲、項飾、貝飾、石環、石珠等其質地有石、玉、骨、貝數種,而且這些裝飾品多數都經過精心磨製光滑美觀,說明早在幾千年前藏民族祖先不但掌握了縫制衣服的技術,還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意識①。」卡若遺址的發掘,填補了西藏遠古文化一個空白,為西藏服飾發展史指出了一個遠古的界限。
到吐蕃時期,藏族服飾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藏史記載,公元三世紀的拉脫脫日年贊時,吐蕃贊普的服飾已與眾不同。出現了服飾等級的差異,藏王與官吏武將從頭飾、帽、胸前的掛飾衣袍的式樣各有不同,並以此區別職價的高低②。」同時服飾也受到中亞,如伊朗風格的影響,從松贊干布的服裝上能看出這個影響。史載文成公主進藏時,帶來了各種衣料和紡織技術,大大促進了吐蕃服飾技藝的發展,遺留下來的服飾資料,主要有布達拉宮藏王洞中的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雕像,《步葷圖》中祿東贊服飾等。
元代西藏正式隸屬中央王朝,因而在文化的各個方面都與元王朝發生密切的交往,服飾上所受的影響也較大,尤其是藏族上層人士的服飾,如官員的頂冠「江達」(即圓冠),管家戴的「索夏」(即平頂圍穗蒙古帽)等等。
明清兩代中央與西藏地方的聯系進一步加強紡織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大量的貿易往來,促進了服飾的發展。
二、西藏服飾特點
藏族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服飾也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服裝即要有很強的防寒作用,又要有散熱的方便,使臂膀伸縮自如,並適應露宿的生活,當成卧具,並隨身可以攜帶生活用品。服飾主要以袍狀為主。
1、服飾基本結構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衫、長靴、編發、飾品。
2、基本特徵表現為品類繁多,可分為袍、短衣、坎肩、腰帶、帽、靴、邦典、發飾
,首 飾、佩飾等。
3、式樣上分為:長袖袍、無袖袍。
4、質地上分為:錦花袍、綢緞袍、光板羊皮袍、氆氆、毛呢夾袍、素布袍等。
5、色彩特點表現為對比強烈,如紅與綠、白與黑、黃與紫,並運用復色,金銀線搭配使服飾色調明快而又和諧。
6、紋樣方面主要以遞增和排比的規律。
7、裝飾品的廣泛運用,裝飾材料主要以金銀、珠寶、象牙、珊瑚、松石等為主。
8、面料:主要以棉布、碴毽、綢緞、光板 羊皮、毛料、呢子等。
9、圍裙:藏語稱為「幫典」,是藏族婦女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表示婚否的作用,形狀有短、有長、梯形(藏北),有的以較寬的強烈對比色條相配,有的以纖細同類色組成嫻雅溫和的色彩,並與金銀線搭配,每個地區婦女對「邦典」色彩及條紋的選擇都有不同的觀點。也有地區間的差別。
10、腰帶:腰帶是藏族服飾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有的以毛織物編織而成,有的則 以金屬等貴重的飾件作為裝飾。
11、藏靴:藏靴是藏族傳統服飾的重要特徵之一,靴子上的花紋也有一定的習俗 和規范。
12、短衣:一般是穿在藏袍內的,其特點是長袖。
13、坎肩:一些地區有穿坎肩的習慣,其款式也有地區風格。
14、項鏈:藏語稱為「噶烏」,式樣有兩正方形交叉重疊,材料主要以金銀兩種,上面鑲有綠松石和寶石,鏈子由珍珠、珊瑚、天珠等串成。
三、西藏各地區服飾簡要
「服飾,是一種物質文化,它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居住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③」。服飾具有性別表象,年齡表象,季節表象節日表象。
西藏地區地域遼闊,由於地理環境氣候不同,自然條件差異很大,為適應自然環境,生活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地區,必然穿著也不同,各地區都具有鮮明特色的服飾區域性,並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西藏服飾藝術。
西藏自治區的行政區域包括:首府拉薩市、日喀則地區、林芝地區、山南地區、那曲地區、阿里地區、昌都地區等,下轄七十多個縣,各地區服飾雖具有共同的特點,但也有一定的差異,在服飾式樣、色彩、材料、製作、穿戴、佩帶等方面具有鮮明的地域性,不同地區的服飾都具有豐富的造型和絢麗多彩的色彩以及獨具匠心的裝飾成為西藏文化寶庫中的璀璨瑰寶,並為世人感嘆不已。
(一)、拉薩地區。
拉薩服飾,搭配非常講究,色彩運用高雅的色調、裝飾不求堆砌,婦女穿無袖長袍,藏語稱為「曲巴普米」斜領衫,腰間系五彩細條紋「邦典」,佩帶耳環、項鏈、手鐲、戒指,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面料、色彩的選用要求較高,面料選用織錦緞、絲綢等垂感性較好的面料,並使襯衣、無袖袍邦典的色彩達到整體統一,協調美觀大方,每逢藏歷新年或各種慶典時,穿長袖藏袍,里子為羊皮毛,外罩純毛面料,藏語稱為「巴扎」,戴織錦緞皮帽,藏語稱為「次仁金鍋」帽。婦女盛裝則是內穿絲綢襯衣,外套無袖綢緞藏袍,腰系彩色綢緞或虹紋「邦典」,背披一條彩色氆氌的小方單,頭發梳成翅膀式樣戴三角形珠冠,藏語叫「巴珠」或「姆弟巴珠」,耳朵兩旁佩戴「埃果」,胸飾為「噶烏」,男子穿毛料或織錦緞料長袍,夏季內穿藏式高領襯衣,頭戴禮帽,藏語稱為,「甲噶夏莫」,腳穿牛皮靴子,喜戴戒指、手鏈。藏歷新年、冬季穿「巴扎」,戴金花皮帽,藏語稱為「甲色夏莫」。
(二)日喀則地區服飾。
日喀則地區史稱「藏」,屬後藏,服飾基本式樣與拉薩地區相同,但在裝飾上有著自己的特點,男子藏裝以黑白氆氌為主,在領子、袖口、衣襟和長袍底邊內沿鑲有七、八厘米寬的花氆氌,主要以十字紋圖為主,頭戴金絲帽或禮帽,婦女著無神藏袍,系五彩寬條紋「邦典」,外套由「邦典」料製成的坎肩稱為「當扎」,著盛裝時頭戴「巴廓」,形狀似弓。江孜地區婦女戴「巴龍」繞著頭型一圈,用珍珠、珊瑚、瑪瑙、松石等組成胸前佩帶「噶烏」。另外,腰鉤是後藏婦女服飾中最具特點的飾物之一,多為銅質和銀質。 定結縣婦女胸前戴有銀幣製成的項鏈,頭戴小圓帽,帽上插有孔雀毛。吉隆縣婦女則穿有袖藏袍、腰間從後向前圍雙層條紋圍裙,圖案以條紋為主。
在日喀則樟木口岸、定結縣陳塘區、定日縣絨轄居住著夏爾巴人,夏爾巴人衣著比較簡單,男子的衣服多為白色,上身穿長袖襯衣,外罩一件用黑邊幅寬八、九寸的白氆氌縫制的短袖,無領前開口上衣,當地稱 「波杜巴」,上面是用布分塊前心兩塊、後心兩塊略長於前心,且下端有碎頭兩袖子兩塊,下身穿白褲或白絨布做成的緊腿褲系腰帶,頭戴黑色無沿船形帽,腰部挎刀。婦女上身衣服基本與男子相同,襯衣多為花色,下身多穿褶彩花布長裙或藏袍,發式多梳單辮,戴耳環、項鏈、手鐲。
(三)山南地區服飾。
山南地區的服飾,含有拉薩和日喀則兩地的特點,婦女服飾最具有特色的是措美縣渣雜鄉的服飾,婦女頭戴氆氆條紋無頂小帽,外套染色印花氆氆無袖長筒外套,內穿長袖氆氆藏袍,腳穿綉花「松巴,(氆氆靴),佩戴松石鑲嵌的「噶烏」,臉上貼白膠布也是一種裝飾,山南婦女常戴平頂小圓帽「加霞」有兩個三角形翅扇象徵鳥的翅膀,兩翅向後,表示已婚,翅扇向一側表示未婚,而老年人則是戴圓形帽,稱為「加霞」是用黑色氆氆和金絲緞縫制。
男子服飾較為典型的是頭戴金花帽,上身穿黑色上衣,外罩用「加路」彩條氆氆鑲邊的白色氆氆藏袍。
山南地區婦女還著一種叫「背夏」的坎肩多用「邦典」呢或「加路」呢和黑氆氆製成,各縣之間也不同,譬如:用「加路」呢與黑氆氆相同做成的坎肩是山南窮結縣的,而黑氆氆上面飾以成排的白線結是山南隆子縣的。
(四)林芝地區。
林芝地區界於藏南河谷區和橫斷山區,布滿了原始森林,為了便於勞動和適應自然條件,除了穿藏袍外,男女還穿寬肩無袖的套頭長坎肩稱「古體」。「古體」一般由氆氆製成以黑色為主,鑲以織錦緞花邊,也有用猴皮、熊皮製成的「古體」。婦女不系 「邦典」,戴銀制腰帶和項鏈,頭戴錦緞圓形小帽,帽角在側表示未婚,帽角向後表示已婚,男子頭戴圓形飾彩緞邊尖頂氈帽。
在林芝地區的措那、墨脫等縣,還居住著門巴族、路巴族。而門巴族還分為墨脫門巴和門隅門巴服飾也不相同。
墨脫門巴,男子穿紅色氆氆藏袍,下著長褲,腰間挎刀,女子外罩長坎肩,兩側無扣攀,內著長條花色裙子、腰帶,男女都戴小帽稱為「撥爾甲』,深色帽項,配橙黃色帽檐,帽檐前留有缺口多自然暢開,婦女頸間掛幾串大小不同的彩珠鏈。
門隅地區的門巴人,男女都穿氆氆長袍,男子外套「古體」,下穿褲子,足蹬用紅黑兩種氆氆鑲配縫制的牛皮軟底筒靴,婦女則在腰間束本白色氆氆圍裙,並鑲有細條滾邊,喜歡戴多串彩珠項鏈和銀飾,頭戴 「撥爾甲」小帽。
路巴族:男子穿長袖袍,袖子有彩條,外罩皮製或氈制的坎肩,腰間有腰帶,腰帶上鑲圓形凸狀銀飾、貝殼和成串的銀鏈,帶下分兩側墜幾串銀珠,項間、耳垂處都戴有銀飾,腳登靴,頭戴熊皮帽,其長度披於後背似黑色長發披在肩上,腰間佩挎長劍、腰刀,顯出路巴男子的粗獷和豪放。婦女上穿麻織圓領窄袖短衫,下穿條紋過膝筒裙,發式多為披發,裝飾較多,頸間圍十餘串珠飾,耳戴大耳環,腰間有銅飾、銀飾及貝殼、玉石等物,大小不同,長短不一,色彩絢爛形成獨特的風格。
在林芝地區察隅縣還居住著僜人族,婦女上穿黑色長袖短衣,下著自織的彩條紋短裙,發式為盤發,頭頂戴有孤形銀片和銀鏈,頸部佩帶銀鏈和銀幣串起的項鏈,肩部斜掛銀幣鏈子,耳環是銀質較大的喇叭形狀,手鐲是銀質較粗雕有花紋。男子頭裹白布,上身穿黑碴毽,雞心領無袖背心,下穿白麻織褲子,腰至膝蓋裹一條紅色氆氆,頸上佩戴銀鏈及珍珠,肩部斜掛銀幣串成的鏈飾和挎刀,雙手佩戴銀質手鐲。
(五)那曲地區服飾。
那曲地區地處藏北,氣候寒冷,一年之中冰雪期較長,當地男女服裝主要以光板羊皮毛藏袍為主,既保暖又防水。近年來由於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逐漸講究服飾的美觀和價值的體現,袍邊多鑲寬幅水獺皮或虎皮男子上身穿立領長袖衫和織錦緞馬甲,外罩藏袍,頭發與紅色、黑色絲紅編在一起結成粗大的發辮盤在頭頂,在發辮上套上銀鏤板指或珊瑚珠,顯的特別氣派,佩有藏刀、子彈、火石、火鐮、錢包等飾物,腳穿靴。婦女的藏袍在衣襟和下擺也有用黑絨鑲邊的紅、綠、藍三道寬10厘米左右的平絨裝飾,頭飾多梳成小辮,發辮上裝飾有松石、珊瑚、貝殼、銀幣等,喜歡圍色彩艷麗的頭巾將臉部遮掩,戴禮帽或羊羔皮帽,腰間掛奶鉤、奶勺、針盒、火鐮、小刀等。奶鉤藏語稱「學紀」是婦女擠奶時的一種用具,擠奶時用它掛住奶桶,鉤上端用皮帶系在腰間,由於在它上面進行了各種各樣的雕花以及瑪瑙、松石之類高貴的鑲嵌它也成了一種藏北婦女必不可缺少的裝飾品,佩戴在身上非常漂亮獨特。系「邦典,除了虹彩條紋「邦典」外,還有用手工刺經帶有民族特色圖案的「邦典」。
(六)昌都地區服飾。
昌都地區地處西藏東部,歷史上稱為「康區」,這里的藏族也被稱為康巴人。服飾特點厚重、華貴,裝飾喜歡繁多堆砌,男女服飾同那曲地區較相似,男子藏袍鑲較寬的織錦緞和水獺皮、虎皮、豹皮,頭戴狐狸皮帽,頭發與黑、紅絲線紮成辮盤在頭頂,胸前佩有多串珊瑚珠、佛盒,腰布斜挎腰刀,腳穿皮靴、白布褲。婦女襯衣袖子較長,發式也是無數的細辮,綴滿珊瑚松石頭頂戴有大顆密蠟珊瑚項珠。
(七)阿里地區服飾。
阿里地區地處西藏西部,其最具特色的服飾,還保留著吐蕃時期的特點。服飾以普蘭縣代表性最強,婦女著藏袍、氆氆面料,身後披錦緞披風,內里為白色羊皮,邊緣鑲較窄的水獺皮,頭戴珠冠,其形狀為月牙形垂於腦後,額前垂掛一排銀鏈,將面部遮住,並在右肩上垂掛與頭飾珠冠相同的月牙形飾物上面綴有松石和珍珠,胸前掛滿了珊瑚、松石、密蠟、琉拍等項鏈,有的長至膝部,頸處圍一圈較寬的用珊瑚排列而成的項圈,服飾非常別具一格。尤其是頭飾造型與其它地區皆然不同,更具富麗、華貴的特點。
四、西藏服飾的未來發展
藏族服飾是人們在長期生活、勞動中產生、發展、變化的,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的不斷發展,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文化交流的增多,藏族人民不僅僅以著傳統服裝為主,服飾也趨向於體閑裝、西裝、牛仔、裙子等,也非常注重品牌。與此同時,民族服裝無論在款式上和色彩上有了很大的改革和提高。比如:女裝從傳統穿著較為繁鎖改成了穿著方便,講究曲線、腰身美的特點。面料不僅僅趨向於氆氆而是大量選用織錦緞、絲綢等國內外上好的料子。色彩跳出的華美和獨特的造型,給來藏旅遊的國內外遊客展示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許多國內外時裝設計師將藏族服裝的一些特點視為創作的靈感,並在自己的作品上予以發揮。西藏服飾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藝術特點,是祖國民族服飾藝苑中一支瑰麗的花朵,隨著社會發展,民族文化的弘揚,藏民族服飾定會更好的發展下去,將會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它那獨特的魅力會更放光彩!
民主改革以來,隨著西藏經濟社會的巨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西藏民族服飾的款式、顏色和質量都發生了喜人的變化,趨向於簡便、舒適、美觀,更能顯示身體線條和審美情趣。種類豐富、選擇性強的現代西藏服飾正裝扮著自治區各族人民群眾今天的幸福生活。
希望能幫助到你。。。
㈢ 趙麗穎太適合錦覓的裝扮了,頭戴珠冠的女演員誰最驚艷
很多古裝劇或者仙俠劇中,都有女主頭戴珠冠的造型。很多女明星在做了這樣的裝扮後回艷驚四座,給人嘆為觀止的感覺。可能在這樣的古裝劇或者仙俠劇中,頭戴珠冠都是女主比較重要的時刻,所以這一刻的造型比較凸顯人物氣質吧。趙麗穎也做過錦覓的裝扮,雖然和楊紫是兩個風格,但是兩人的美也各有千秋,還有其他頭戴珠冠的女演員,沒有最美,只有更美。
還有最近很火的迪麗熱巴,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扮演小狐狸時,穿嫁衣的造型中也有帶珠冠的樣子。因為她本身就是少數民族,所以這樣嫁衣造型就讓人特別的印象深刻。沒想到異域風格的面容配上珠冠也是這么驚艷,著實驚艷到我。
㈣ 道家流珠里頭珠算在其它珠子里的總數嗎
確實如此~~道教的珠子都是一樣大小的,沒有頭珠,道家講究的天地宇宙就是一個圓。一個均勻的圓!
㈤ 道教流珠有佛塔和弟子珠嗎
沒有佛塔之稱謂,可以有弟子珠和其他裝飾。
道教的念珠,最早被稱之為「流珠」。《太上三元流珠經》雲:「受之用白真珠,圓正明朗,大如桐子者三百六十五枚,應星宿之度,日月所會之期。」又,《太玄金鎖流珠引》雲「:晝夜斗轉,周天無窮,如水流之不絕,星圓如珠,故曰流珠也。」
我國上古先民,結繩記事。而到了漢末魏晉初期,太極葛仙公首先以念珠作為念誦聖號的計數之用。白玉蟾真人《上清集》中記載,葛仙公「初煉丹時,常以念珠持於手中,每日坐丹爐邊,常念玉帝全號一萬遍。」開啟了道教念誦聖號法門的先河。
宋元時期,道教雷法和內丹修法開始流行。許多修持雷法和丹法之士亦將念珠作為煉氣習定的工具。如陳泥丸真人《翠虛吟》雲:「八十放九咽其一,聚氣歸臍為胎息;手持念珠數呼吸。」《道法會元卷一七七·元素元輝府玉冊》亦雲:「凡出神,先當煉氣習定,既氣住為神。平坐面旺方,以手胗系鞋文脈,四動為一息。擎念珠,每一息掐一珠,各量人平常出入,漸漸加之,不要大段費力,恐不便。」此外,在《道法會元卷一百四十五·正一忠孝家書白捉五雷大法》中,亦有祭煉念珠作為驅邪伏魔的法器之用。
綜上所論,世界上最早開始製作和使用念珠的宗教當屬道教無疑。念珠作為道教的法器,有其特殊的宗教意義,不論是念誦聖號,還是煉氣習定,念珠都是非常殊勝的法器,我等道門弟子皆當大力持使之,弘揚之,方不負 太上之深恩也。
道教的念珠在珠子的個數上亦有其獨特的宗教意義,比如上面提到的《三元流珠經》中,以三百六十五顆珠子代表星宿運轉的度數。再以常見的一百零八顆念珠為例:一百零八代表周天星斗運轉之數,也是天罡地煞的總和。頭珠則代表北極,《北斗經》雲:「北辰垂象,而眾星拱之。」所以在撥轉念珠的時候,頭珠是不可以越過去的,以北辰不動故也。所以在轉到頭珠的時候,應當掉轉過來往回繼續撥,此乃周天循環之意也。頭珠之上有一個葫蘆狀珠,上有三階,代表三台。《玉樞經》中所謂:「北辰之上,上有三台……疊為三級,以覆斗魁」是也,三台下有一個中國結,結下綴六顆小珠,代表南斗六星,加上頭珠,則為北斗七星。(有的珠子結下綴八顆珠,加頭珠則為九星)所以一串念珠,涵蓋了道教的宇宙觀和諸多天文概念,足見道教義理之精微。此外,道教念珠還有十二顆、二十四顆、二十八顆、三十二顆、三十六顆、八十一顆等等的區別。十二顆代表十二雷門,二十四顆代表二十四氣,二十八顆代表二十八星宿,三十二顆代表三十二天度人上帝,三十六課代表天罡生煞之數,八十一顆代表老君八十一化,也代表九九純陽之氣。
㈥ 道家念珠12顆算頭珠嗎
佛家的手鏈念珠一般都有一顆比其他珠子大一號的頭珠,且這個頭珠上邊有個錐體樣的小蓋,這個小蓋叫佛頭。如果以手鏈珠子比喻輪回,佛家以此表示跳出輪回不入五行,道家的手鏈念珠雖有頭珠卻沒有佛頭小蓋,以喻道家因循自然尊重輪回思想。珠子數沒有定規,11,12,13,14,15,16.不等總以珠子大小及手腕所需為准,道家以奇數為上11,13,15等
㈦ 手串的頭珠有什麼講究
手串的頭珠不同寓意也不同,看個人喜好,比如頭珠是貔貅,有招財的本能,只進不出。貔貅分雌雄,雄的招財,雌的守財,夫婦兩人佩戴更吉祥。
㈧ 手串頭珠頂上的跟塔是的那個叫什麼
是佛頭。
佛珠的話一般都是要帶佛頭的,因為有了那個三通的佛頭,才好連接佛塔,就是佛頭上那個大致像個圓錐形的東西。在用手捻佛珠的時候也是捻到佛頭時翻轉過來再往回捻,不可以從佛頭越過的。如果僅僅是為了收藏、佩戴,有些手串也是不帶佛頭的。
喜歡文玩的朋友,都知道手串有佛頭一說法,而佛頭其實就是佛教念珠中的「母珠」,很多人把它稱之為佛頭,但事實其實並非如此,珠子上面的「佛頭」,跟真實的佛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通過後人的理解和坊間的流傳,這種叫法也就被流傳了出去,所以說一開始這顆「母珠」並不叫佛頭,在當時它只是比別的珠子特別了一些,當然也正是因為了這份特別,賦予了它這樣的名稱。
(8)腿頭珠年限擴展閱讀
用途及功效
一、用來計數,可以比較方便得知道自己念了多少。
二、用來靜心,不像一些「念佛計數器」,雖然也有優點,但容易讓人變浮躁,更多地是為了那個數字而念佛,丟失了本來的目的——念的是一個毫無意義的數字,不是佛。
三、用來攝心,是我們專心一境,因為念珠可以給心念妄想一個著力點,就能拴著它。因為不僅要念,還要念一聲過一個珠,要一個個對應,那麼就要非常專心才行,一旦分神、打妄想,口、耳、心、手不一致,就會錯亂。
我們要是不用念珠,嘴裡念佛最容易出現的就是念著念著,心裡就想別的事情了。嘴裡還無意識的念,但念頭早就不知道跑哪去了,過了半天回過神來了,呦,打妄想了。結果本來想念半小時,這一晃20分鍾過去了。
㈨ 關於高山族
高山族現有人口40多萬。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台灣本島的中部山區、東部縱谷平原和蘭嶼島上,人數月有二十九萬一千多人,分布面積約一萬六千多平方公里,平埔人主要散布在西部平原上,人口約十萬人左右。另有近3000人散居在大陸的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居住在台灣省的高山族因地區、語言、文化的差異,又分為許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魯凱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賽夏人,以阿美人的人口為最多。平埔人因為散居台灣各地,20世紀後已基本漢化。
清朝統一台灣以後,統稱高山族為「番族」。又因分布地域的不同而分為「東番」、「西番」、「南番」、「北番」,或以居住地勢的差異分為「高山番」、「平埔番」,或以發展水平及其與漢人關系親疏分為「野番」、「生番」和「熟番」。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台灣期間,稱高山族為「高砂族」、「蕃族」。台灣光復以後,台灣當局曾使用過「高山族」這一名稱,後來又稱「山地同胞」、「山胞」、「先住民」、「原住民」等。1994年經過台灣高山族開展的「還名運動」之後,台灣官方正式承認了「原住民」的稱謂。我們在這里所講的「高山族「,則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後,祖國人民對台灣少數民族的稱謂。解放後,在1953年的全國人口普查中,國務院有關單位也正式採用並公布高山族這一名稱。
關於高山族的來源有很多種學說,主要有以下三種:1.土著居民說:連橫在《台灣通史》中提到「高山之番,實為原始」,認為高山族是台灣最早的居民;2.南來說:主要根據高山族人(平埔人)的體質、語言、文化等方面具很多與馬來人相似的特點,而認為高山族人來自菲律賓和婆羅州諸群島的馬來人,但是隨著台灣考古學、民族學和民族學的新發現,這種學說已經發生了動搖;3.西來說,又稱大陸說,主要依據考古發掘證明高山族原始文化與祖國大陸東南沿海一帶的原始文化屬於同一類型,因而主張台灣高山族來源於大陸古越人一支。近年來最新的考古學發現以及文獻資料記載及高山族民間傳說,證明了高山族來源的多源論,即:高山族主要來自於祖國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古越人一支,也有少數來自東北琉球群島和南方菲律賓和婆羅州諸群島以及密克羅尼西亞諸群島的居民,與早先遷來的古越人相互融合,逐漸發展成今天的高山族。
二、高山族的語言文字
高山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但是有自己的民族語言。 由於高山族居住的各地區語音的差別較大,有時彼此通話有些困難。經調查確認,高山族語言屬於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 高山族的語言有20餘種,現在主要使用的有13種,可以分成三大語團,即:泰雅語團、曹語團和排灣語團。他們總的特點是屬於多音節沒有聲調的語言。由於高山族人長期和漢族人共同勞動生活,很多高山族人也會講閩南話。
三、高山族的生產技術
由於高山族長期受到外國殖民者的殘酷統治,生產力未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各地區高山族人的生產發展也很不平衡。在平埔地區生活的高山族人,經濟發展水平與漢族大體相同,阿美人和泰雅人生活的大部分地區農業已經十分發達,但是居住在山區的高山族人,如排灣人、布嫩人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狩獵、捕魚和採集仍然保留,但是在經濟生活中已經居於次要地位,僅作為農閑時分的一種法輔助性收入。居住在山區的高山族人,物物交換比較普遍。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高山族形成了獨特的基層組織——「社」,社是自然村寨,小社由一個氏族組成,大社由數個氏族組成,一般大社可達千人,小社五六百人,實行民主政治,重大問題由社大會決定。社首領包括頭目(領袖)、祭司(或巫師)和長老會。是社的最高權力機構。頭目領導耕作、漁獵,裁決內部糾紛,幫助祭司組織祭祀活動。
多數高山族社以會所作為社的活動中心,也是男性年齡組織的教育訓練場所。年齡組織是社內部以年齡為序的一種等級制度。各支系的年齡等級劃分有多少之別,大致可分為幼年、少年、青年、壯年和老年等級別。凡男性,都要歸入相應的年齡等級,擔負一定的社會分工。每隔數年,要舉行一次晉級禮。從少年開始,嚴格按照性別施以基本訓練。男性是狩獵、耕作方面的技能訓練;女性是紡織、家務及採集方面的訓練。男子一旦成年,要舉行隆重的成丁禮升入青年等級,進入會所食宿,並參加集體勞動和作戰。青年們在成丁禮之後,被承認是部落正式成員,才有權參與社政治生活。
高山族人在生產勞動、日常生活和祭祀中都有很多禁忌。如在收獲期內不準與外地人來往,也不準擅自踏入他人田地。狩獵時男人不準觸摸麻類,怕迷路、或負傷。女人不能觸碰男子的獵槍和武器,男子也不可隨便摸弄婦女用的織布機,婦女懷孕後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貓肉、穿山甲肉和並蒂果實等。
四、高山族的宗教信仰
高山族的宗教信仰是靈魂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等。高山族一般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永世長寸,並在默默中保佑其子孫後代。所以一般將靈魂尊為神,對神的信仰大部分就是對祖先的崇拜。從而將祖訓看成是神的意志而不敢違犯 。
高山族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祭祀活動,居住在平原地帶的有播種祭、驅蟲祭、收獲祭,居住在山地和沿海地區的高山族有狩獵祭、漁祭等。
高山族內巫術比較盛行,其占卜方法有水占、瓢占、鳥占等等,並有多種形式的巫書。
五、高山族的歷史
230年 吳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領一萬人到台灣,帶回高山族數千人
1127—1279年 南宋政府將澎湖隸屬福建省泉州晉陽縣
1271—1294年 元朝政府派人到達台灣,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
1661—1662年 鄭成功進軍台灣,1662年收復台灣
1683年 清政府統一台灣
1885年 台灣建省,劉銘傳任台灣巡撫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台灣高山族和漢族人民在各地反割台的戰斗中,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
1943年 開羅會議發表宣言確定台灣等地歸還中國
1945年 台灣光復
1947年 二.二八起義爆發,各地高山族人參加斗爭
六、高山族的文學
高山族人在民族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並流傳著豐富民間文學,主要為民歌和神話故事兩種形式。
高山族的民歌十分豐富,傳統的高山族民歌以歌頌勞動、歌頌祖先和歌唱新婚、會飲等為主題,樸素而鮮明地表現了高山族人的勞動生活和愛憎情感。現代的高山族民歌則多表達生產勞動和斗爭,戀愛和婚姻,舞曲和生活歌,懷念家鄉歌和童謠等。
神話故事是高山族民間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高山族社會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後,人們對自然認識有限,往往藉助想像來解釋自然現象和生活現象,神話故事也由此產生。高山族創造的神話故事主要內容包括:關於人類起源和風俗習慣的傳說;關於對地斗爭、社呢干產勞動和自然現象的傳說;關於動物和植物的傳說以及關於台灣和大陸、高山族和漢族之間歷史淵源的傳說等。這些神話故事通過高山族人口口相傳,延續至今。
七、高山族的音樂
高山族人民非常愛好音樂和舞蹈,其音樂也大都與舞蹈相伴,用高山族獨特的樂器加以演奏。
高山族的樂器主要有嘴琴、竹笛、鼻笛和弓琴等。嘴琴長約十厘米,寬約二、三厘米,用竹子削成薄片,中央開一細長的小孔,孔的一端鑲上極薄的銅舌,竹片的右端結著線繩,左手將凸面放在口上,右手輕輕拉動線繩震動銅舌便發出聲音,和呼吸相配合便可成音律。鼻笛是用長約三十七、八公分的兩根竹笛綁在一起,用鼻孔吹的樂器。弓琴形狀象胡弓,弓弦用月挑草的纖維製成,下端用左手握緊,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撥弄弓弦便發出聲音。
每逢祭祀活動,高山族人聚集在一起,載歌載舞,表達愉快的心情。
八、高山族的舞蹈
高山族的民間歌舞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已經成為高山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高山族的舞蹈以模擬、反映和再現捕漁、狩獵、農耕等生產、生活的動作、場景為主,具有鮮明的原始舞蹈色彩。其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為集體群舞。人數從幾十到數百,甚至上千。常常以熊熊篝火為中心,群集飲酒,酒酣則歌舞並作,眾人攜手成為圓圈,忽爾「挽手合圍」,忽爾「連臂踏歌」,有節奏地跺腳、跳躍、搖身、擺手,場面壯觀熱烈。常見的高山族民間舞蹈有:
拉手舞:是高山族最為流行和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人們通常將其成為高山族舞蹈,他是以大家共同攜手且歌且舞為主要特點的。
杵歌:高山族有用杵和臼舂米的習慣,杵歌表現的就是這樣的勞動場景,舞蹈時婦女們身著節日盛裝,頭戴鮮花,持杵圍臼,且歌且舞,節奏由慢及快編製成意趣獨具特色的勞動樂章。
甩發舞:是雅美人婦女獨具特色的舞蹈之一,一般參加人數不限,有長發者便可。舞蹈時婦女們排成一列,手臂相挽,雙手撫胸,腳步前後踏動,慢慢地搖動身軀和長發。隨著音樂旋律的加快,身體和頭部的擺動幅度越來越大,逐漸進入高潮:前進、曲膝彎腰、長發前甩,繼而後退、直腰,順勢將頭發急速甩起。如此前後交替,周而復始。甩發舞以飄拂甩動的長長黑發為表演中心,蘊含著強烈的原始生命力,一直深受高山族人民的喜愛。
九、高山族的美術
高山族富有藝術創造才能,其手工工藝主要有紡織、竹編、藤編、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排灣人的木雕藝術頗為精湛,刳削是著名傳統工藝,他們僅用一把刀就能刳製成各種富有民族特色的器具。
雕刻工藝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更為普遍。有圓雕、浮雕,也有線雕、鏤雕、空雕。在一些生活用具、裝飾品、樂器上都刻著人物、動物、花卉等各種美麗的圖案花紋,刀法剛勁細膩,特富自然情趣,形象十分生動逼真。排灣人的雕壺、屏風和雕板(屋內的一種嵌板)、背椅、木枕、木桶、木匙、煙斗等,飾紋巧妙,刻工精緻。祭祀祖先「靈屋」的雕柱,更是讓人贊嘆不已。以及家屋的橫梁、屋檐、檻楣等都雕刻的五顏六色,十分美觀,其中以蛇形雕刻為最多。雅美人魚船上的雕刻也十分有名,在船舷兩側刻有人形和幾何紋樣,十分美觀。
在紡織方面,在久遠的年代高山族人就懂得用績麻織成「番布」。在泰雅、賽夏兩族中,素有「男以武功,女以紡織」來決定其社會地位的習俗。他們的紡織方法基本相同,都有垂直紡軸,以手搓捻後纏於軸上。織機均屬較原始的平地腰織機。織機的夾布板兩端掛在織婦的腰際,經線的尾端繞結在經線筒或經線軸上,用兩腳蹬著。而阿美、雅美和卑南人則用兩根木柱插在地上,將經線板拌住,不用足蹬。但夾布板仍縛於腰際。織婦則坐在地上或凳子上從事紡織。按照傳統習俗,女子在織布小屋中工作,男子不得進入。紡織品主要有白麻布和白褐相間的平行條紋麻布。在布上進行刺綉、挑花,用於各種裝飾。
高山族婦女不但能夠織出帶有各種彩色紋樣的麻布,在刺綉方面也有不少精美的作品出現。高山族在衣褲、委屈怒、胸襟、頭巾等處多加上刺綉,以橫紋花樣最多,色彩鮮艷。
十、高山族的娛樂
刺藤球和盪鞦韆是高山族排灣人普遍喜愛的娛樂活動。刺藤球起源於「五年祭」,是五年祭祈祖禳福的一項重要祭典,祭司長老站在高台木架上將藤球高高拋出,一邊牽引長索,一邊高聲唱出象徵人壽年豐、武功戰績等吉祥物名稱。青年手持刺竿競相挺刺,每刺中一次,觀眾便狂呼吶喊、群情激昂,刺中者也會被視為英雄般對待,榮譽之至。
盪鞦韆是另一項青年男女踴躍參加的娛樂活動,盪鞦韆時,姑娘坐在鞦韆的藤墊上,繫上長索,請小夥子牽引操縱,兩廂配合。
十一、高山族的服飾
高山族的服飾有追求多樣化的色彩和偏向明麗華美的風格。各個地區高山族人的服飾有所差別,除排灣人外,其他地區頭領與人民的服飾沒有很大的差別,泰雅人和塞夏人上身穿著披肩、背心和胸襟,下身著褲,裹有腿布。服裝樣式男女不同,多用麻布和棉布製成。布農人和曹人有頭布、皮坎肩、胸巾、肚套、裹腿布等,婦女還有短上衣和長褲。排灣男子有和漢族馬褂相似的短上衣,婦女有長衫和圍裙。阿美人男子有長袖短襟小上衣、圍裙、披肩、纏頭布,青年女子的盛裝與男子大體相同,但裙子較長,,有包頭布。雅美人男子上身著對襟坎肩,下穿丁字褲,女子除無袖短上衣外,還有圍裙和自肩向腋下斜批的偏衫。
此外,高山族男子服裝,一般都配有羽冠、角冠、花冠。一般兄弟民族婦女喜以花為冠,高山族男子以花為冠可以說是一個特點。有些部族的男子還要佩戴耳環、頭飾、腳飾和臂鐲、手鐲,顯得絢麗多彩。高山族婦女服飾基本上是開襟式,在衣襟和衣袖上綉著精巧美麗的幾何圖案。這種開襟服飾是應亞熱帶氣候,可以起散熱快、涼爽的作用,也易顯示出人體上身的豐滿、健壯的體型,使人產生活潑、自由、嫵媚的感受。婦女的下身穿過膝的短褲,頭戴頭珠,腕戴腕鐲,腰扎艷麗的腰帶,脖頸上配有鮮花編成的花環。其帽子也很有特點,男子上山戴藤帽。帽頂上有圓形的圖案,是雅美人圖騰的標志。
高山族的男女服飾是色彩絢麗、華麗精美的。最有代表性的服飾是貝珠衣,又稱貝衣。這種衣服是用貝殼雕琢或小圓形有孔的珠粒,用麻線穿起來,按橫線排列縫在衣服上,一件珠衣大約需要五六萬顆貝珠。過去一般為酋長或族長做禮服用。以現在珍藏品為例,一件無領、無袖、無紐扣的對襟長衣,衣長100公分,寬44公分。以織有紅色花紋的原白麻布為底,周身綴滿用貝殼磨切成的貝珠串,共2700餘排,約8萬多顆貝珠;背面飾有三排帶銅鈴的珠串,每排四串。由於貝珠多,手工復雜,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製成,因此十分寶貴。從貝衣的造型來看,泰雅人的貝衣多白色,耀眼,橫向排列整齊,給人一種純潔、整一中顯華美的感受。而排灣人的貝衣則以橙、黃、綠色為常見的色彩,近年來有些綴貝向黑色、暗黃色居多,做工較細致,圖案較多綴人像,珠多細圓透明,顯示出追求華麗的風格。古老的貝珠衣則扁長,無光澤,具有晦澀感,但當地群眾卻以古珠衣為珍貴和自豪。這和崇拜祖先的樸素淳厚的民風有關。貝衣有悠久的歷史,我國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貢》記載:「島夷卉服,厥筐織貝」。如果是指這種貝衣,則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了。貝衣有時可作貨幣用,但更多的是審美欣賞價值,這是高山族人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貢獻。
十二、高山族的飲食
高山族通常一日三餐,有的地區一日兩餐。主食有米、小米、芋頭等。雅美人以水芋為主食。在主食的製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飯,或將糯米、玉米面蒸成糕與糍粑。
高山族蔬菜來源比較廣泛,大部分靠種植,少量依靠採集。常見的有南瓜、韭菜、蘿卜、白菜、土豆、豆類、辣椒、姜和各種山筍野菜。高山族普遍愛食用生薑,有的直接用姜蘸鹽當菜;有的用鹽加辣椒腌制。
肉類的來源主要靠飼養的豬、牛、雞,在很多地區捕魚和狩獵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種補充,特別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獲的獵物幾乎是日常肉類的主要來源。 高山族人喜歡吃粘小米餅,排灣人又喜歡在粘小米中摻花生和獸肉用樹葉捲起來蒸食。
高山族過去一般不喝開水,亦無飲茶的習慣。泰雅人喜用生薑或辣椒泡的涼水做為飲料。據說此種飲料有治腹痛的功能。過去上山狩獵時,還有飲獸血之習。
高山族除雅美人外均嗜好飲酒,一般都是飲用自家釀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他們凡遇婚禮、生育、喜慶、建屋以及農耕、漁獵和祭祀,一般都要先釀酒而相聚狂歡。傳統酒器以瓢、竹筒、木勺、木杯、陶壇、陶杯最為普遍。排灣人的木製連杯極富特色。阿美人和排灣人的成年男女還嗜好嚼檳榔。
十三、高山族的居住
居住在山區的高山族人,房屋多為茅草屋頂的木版房,有些地區屋內要比地面凹下一、二尺窗戶也有一、二尺見方。排灣人地區多以長板石做屋頂的石頭房屋。屋內業多用長板石鋪地。雅美人的房屋大多建築在靠近海岸的山坡地帶,為預防風暴襲擊,用厚木版做牆壁,外牆用卵石砌成,屋頂鋪茅草。
此外,高山族還有谷倉、牲畜的圈棚和堆放雜物的倉庫。阿美人、排灣人和曹人地區還專門設有集會所。
十四、高山族的婚戀
高山族實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制,近親之間不通婚。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地區的青年男女有戀愛的自由,通常是在生產勞動中選擇對象,在歌舞活動中也可以得到公開戀愛的機會,但是結婚必須取得的父母的同意。在布農人和曹人地區,青年男女的婚姻是由父母包辦的。塞夏人地區有的實行交換婚姻,在個別地區也有指腹為婚的。
高山族男女青年結婚的年齡在各個地區沒有明確規定,一般說來泰雅人、布農人和曹人地區,男子在十七、八歲時,熟悉農耕和狩獵之後才酸成年。高山族的女子在十五、六歲熟練編制的技術時才可成婚。阿美人與其他高山族不同,男人結婚後要入贅女家,待生一子女後才能回到自己家裡。
十五、高山族的喪葬
高山族人去世以後要給死者穿上生前最喜愛的衣服,無棺槨,但是有固定的墓地。橫死者不準入祖塋,大都就地埋葬。高山族人死後家屬要粗食素服居喪哀悼,服喪期時間長短不等,視與死者的親疏和尊卑關系而異。配偶中如一方去世,另一方必須等到服喪期滿之後才可另行嫁娶。
十六、高山族的節日
高山族性格豪放,喜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裡舉行宴請和歌舞集會。每逢節日,都要殺豬、宰老牛,置酒擺宴。高山族節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種糯米製作的糕和糍粑。不僅可作節日期間的點心,還可作為祭祀的供品。也將糯米做成飯招待客人。
高山族人民自古以來就有舉行各種祭祀活動的習慣,這些祭祀活動大多與生產有密切關系,諸如:祖靈祭、穀神祭、山神祭、獵神祭、結婚祭、豐收祭等,凡是大規模舉行祭儀慶典,高山族人都要舉行盛大的歌舞集會,這些祭儀也成為高山族人的節日活動。
在高山族的各種節日中,以「豐收祭」最為隆重。「豐收祭」也成豐年祭、粟祭或豐收節,每年舉辦一次,屆時除擺酒席供品外,還伴以各種文體活動。節日里,人們穿起節日盛裝,婦女們戴上手鈴、手鐲,頸上掛起珠串,頭晌插上鮮花,男子在腰間佩帶一串銅玲,族人自帶一缸酒到場,圍著篝火,邊跳舞、邊吃邊飲酒,慶賀一年的勞動收獲,甚至通宵達旦。
科學成就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高山族也穿早了獨具民族特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但是由於長期遭受外國侵略者的壓迫,使得高山族社會發展較為遲緩且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始文化的特點。
遠在幾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高山族的祖先就在勞動實踐中發明了紡織技術。高山族人搓麻成線,再用簡單的織機織成布。在紡織中,各地紡線織布的方法大體相同,工具略有差異,在北部的泰雅人和塞夏人存在婦女以紡織決定器社會地位的風俗。
傑出人物
阿碌(?—1874),台灣南部琅嶠牡丹社高山族領袖。1874年抗擊美、日軍在琅嶠登陸,阿碌父子與部眾30餘人壯烈犧牲。
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簽署後,美國急於在中國大陸附近找到進一步侵略的據點,為此曾武裝侵略台灣,但在台灣人民的抗擊下未果。1874年日本在美國暗中支持下,製造借口入侵台灣,阿碌父子及其部眾世代居住的家鄉也由此成為戰場。1874年4月,日軍侵入琅嶠,焚毀村莊,牡丹社高山族人民團結一致,在阿碌父子指揮下,利用地形優勢,沉重地打擊了敵人,利用原始的武器,先後擊斃和擊傷五百餘敵人,在石門要隘的戰斗中,阿碌父子及其部眾三十餘人壯烈犧牲,為抗擊侵略者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阿碌父子領導高山族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業績和精神,始終為不為強暴的人民所銘記。
摩那?羅達奧(?—1930),台灣高山族人民的領袖,在1930年台灣霧社起義中,與他的兩個兒子一起領導高山族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在戰斗中壯烈犧牲。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朝失敗而告終,清政府被迫割讓台灣。1895年6月日本派出第一任台灣「總督」就職,開始了日本帝國主義在台灣五十年的殘酷統治。摩那?羅達奧是高山族馬漢博社的首領,同時也是霧社各部落中頗有威望與影響力的部落首領。日本侵略者在台灣的的血腥統治,使台灣各族人民的反抗斗爭風起雲涌,在這種大背景下,爆發了震驚東方世界的霧社起義。起義持續了兩個月,先後擊斃、擊傷日寇四千餘人,日軍先後出動飛機和使用毒氣彈對起義軍進行鎮壓,最後起義戰士八百餘人全部壯烈犧牲,摩那?羅達奧父子也為抗擊外侮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摩那?羅達奧父子率領的高山族人民起義得到了祖國各民族人民的關懷和同情,也得到世界人民的同情和贊揚。摩那?羅達奧父子的名字同霧社起義一道名垂青史。
㈩ 頭頂一顆珠的價格是多少元1公斤
頭頂一顆珠
【別名】 延齡草、 芋兒七、獅兒七、三角七、頭頂珠、天珠[果實]、 地珠[ 根狀莖]
【用法用量】 0.5~3錢。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備注】(1)同屬植物藏延齡草Trillium govanianum Wall.與前兩種相似。分布西藏地區,當地亦以其根狀莖入。相同。用量0.5~1錢。
【來源】為百合科 延齡草屬植物 白花延齡草Trillium kamtschaticum Pall.、頭頂一顆珠Trillium tschonoskii Maxim.,以根狀莖及根入。夏、秋採挖,除去 莖葉,洗凈,曬干備用。
【性味歸經】甘,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鎮靜止痛,止血,解毒。用於眩暈頭痛, 高血壓病, 神經衰弱, 跌打損傷, 腰腿疼痛,月經不調, 崩漏;外用治 疔瘡。
【摘錄】《 全國中草匯編》
【用禁忌】
《吉林中草》:「本品有毒,用時注意。」
2.《陝西中草》:「反 枇杷芋、金背枇杷葉及豬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