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2009年世界各國人均受教育年限

2009年世界各國人均受教育年限

發布時間:2022-04-29 13:59:53

❶ 什麼是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勞動力受教育年限: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專,在一定時期內,勞動力受屬教育年限的平均數,這是一項反映勞動力文化教育程度的綜合指標,表現勞動力文化教育程度的現狀和發展變化。按照現行各級教育年數的一般規定,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為16年、高中12年,初中為9年、小學為6年、文盲為0。
*
平均受教育年限:指一定區域內的某個人口群體在某個時期平均接受學歷教育(包括成人學歷教育,不包括各種學歷培訓)的時間和程度。計算上一般先統計出該人口群體接受學歷教育年數的總和,然後再作總人口的平均,通常統計總受教育年數時計算方法可自行選擇。
大陸一般按現行學制來計算受教育時間
,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按16年計算,高中12年,初中9年,小學6年,文盲為0年。—無錫市統計局核算處。

❷ 幫我找一下!!!

科教興市是科教興國的火車頭。一些科教興國的歷史經驗,理應為我們所研究、所借鑒。

提高全民的受教育水平,是提升國民經濟、實現經濟追趕的重要途徑。資料顯示,19世紀後期以來,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曾先後出現過美國對英國、日本對美國和韓國對西歐的三次成功的經濟追趕事例,而國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其重要原因。

1871到1913年是美國經濟迅速超過英國的重要時期,與此同時,這一時期也是美國人力資本對英國加速追趕的時期。美國在182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相當於英國的87.5%,1870年提高到88.3%,1913年則進一步提高到91.2%。

1953年日本開始經濟起飛。1992年日本人均GDP相當於美國人均GDP的90.1%,創造了從1820年到1992年人均GDP提高28倍的世界紀錄,日本因此而被視為世界上最成功的「追趕」國家。與此同時,日本也成功地實現了人力資本積累上的追趕。1913年日本人均受教育年限相當於美國的68.2%,1950年就達到美國的80.8%,隨後大致保持著這一水平,1973年為82.9%,1992年為82.4%。

從1965至1992年,韓國GDP年平均增長率為8.8%。1973年,韓國人均GDP相當於西歐國家人均GDP的24.3%,1992年上升到57.5%。與此同時,韓國在1960年實現了普及全民小學教育,1970年代經濟起飛後,開始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大約每10年提高20個百分點:1975至1985年,高等教育入學率從10%提高到30%,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1985至1995年,高等教育入學率又從30%提高到50%。中等教育入學率從60%左右提高到90%,大約用了15年。

上述三次成功的經濟追趕典型事例表明,每一次成功的經濟追趕,都同時伴隨著人力資本的先行追趕,人力資本追趕是經濟追趕的先導。

除了加大教育投資、造就高素質勞動者、充分開發人力資源等之外,加大科技投資和培養科技人才也是美國、日本、韓國成功實現經濟追趕的重要原因。

美國在1863年成立了國家科學院,19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在全國各州設立了工業科學研究所和農業試驗站,聯邦政府給每個農業試驗站撥款1.5萬元作為基金,到19世紀末此類實驗站已達56個。政府還以贈予土地的方式資助各州建立理工科大學和農業院校。到20世紀初這類「贈地學院」已有53所。內戰之前美國出版的農業雜志不下400種,其中發行量在25萬至35萬份多達五六十種,當時約有1/10的農民訂閱了農業雜志。技術領先地位從英國、歐洲逐漸轉移到美國。例如,內燃機雖在歐洲發明,但在美國最快最普遍地得到應用;電力技術也大都在歐洲發明,而第一座電廠卻建在美國;鋼鐵技術在英國、法國發明,也是在美國首先大規模使用。在專利注冊數方面,從1860年開始,美國遠遠超過英國。1865至1869年英國為2299件,美國為10895;1875至1879年英國為3379件,美國為13689;1885至1889年英國為9371件,美國為21666;1895至1899年英國為13419件,美國為21680;1905至1909年英國為15423件,美國為33220;1913年英國為16599,而美國已達33917。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堪稱「發明時代」,涌現出諸如托馬斯·愛迪生、亞歷山大·貝爾這樣的許多世界級發明家和實業家,科學創新和技術發明突飛猛進,並迅速轉化為新產業,變成強大的生產力。

二戰後初期日本的科技大大落後於歐美,但經過近40年的追趕,進入科技強國的行列。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分析,1960至1973年,日美經濟增長速度的差距的78%,源於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的差距;而1980至1986年,日美經濟增長速度差距的100%,同樣源於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差距。1970年日本的科技研究經費約為美國的1/8,1980年為1/3,至1990年則為2/3。1970年日本科技人員為17.2萬人,1990年增加到48.43萬人,幾乎每年增加一萬多人,超過美國以外的其他發達國家。日本研究人員在萬人中的比率為45.3人,居世界各國首位。

韓國在1980年代將發展戰略由「輸出立國」轉變為「科技立國」,總目標是加強研究開發,培育提高創新能力;研發某些尖端技術;建設新興產業;把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開發研究相結合。1976年韓國的R&D/GNP只有0.96%,到1986年一躍為1.82%,1990年提高到2.6%,達到西歐水平。從1963到1987年科技投資從950萬美元增至23.5億美元,增加了240多倍。

上述事實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切實提高上海的教育和科技發展水平,是上海追趕世界城市的必由之路。

❸ 西方有義務教育是幾年

義務教育並不是中國本土產生的教育制度,所謂均衡發展的法律及政策要義,還需要從義務教育的歷史沿革談起。
義務教育的英文是Compulsory Ecation,字面上看就是強迫教育。國際上的一般定義是,根據國家法律規定對適齡兒童實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強迫的、免費的學校教育。1619年德意志魏瑪邦公布學校法令,規定父母必須送6至12歲兒童少年入學,否則政府將強迫其履行義務,這一法令被公認為世界義務教育的發端。隨著資本主義工商業和現代工業生產方式在全球的發展,各國都開始對青少年進行普遍的、一定程度的教育,以滿足社會對掌握一定文化知識的勞動力和公民的需求。英、法、美等國大多在19世紀中後期開始義務教育立法,實施之初,均為初等普通教育,以後年限逐漸延長,直至中等教育階段。
現代國家通過立法實施義務教育,成為越來越普遍的做法。194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倡議,「每個人均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各國憲法都有涉及教育基本權利的規定。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目前全世界有170多個國家通過立法實施義務教育制度。由於各國情況不同,義務教育法律條文不盡相同,但共同之處是:明確規定義務教育的對象、目的、內容和年限,規定政府在學校設立和管理方面的責任、學校與宗教分離、家長對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責任、經費來源和分配、實行免費及其他補貼措施等。一國要進行義務教育立法,就必須在教育的強制性、免費性、普惠性(也稱無歧視性或普及性)三個方面達成基本共識。
如果政府提供的義務教育差別很大,致使一部分公立學校配置辦學條件和師資水平很高甚至超標准,另外一部分公立學校卻基本條件不能達標,就無法體現普惠性的基本要求,也就背離了義務教育立法原則。所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有別於其他教育的帶有根本性的特徵,構成了義務教育制度的一個基本屬性。
經過近百年沿革,各國義務教育在堅持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的前提下,已經分化為具有代表性的兩類運作模式。
福利化公立學校均衡發展模式。如歐洲多數國家和阿拉伯國家,政府在社會事業全面福利化的政策框架內,把所有公辦學校費用都包下來,在那裡很難找到私立中小學,有的國家甚至從學前教育到大學都免費。再如日本和韓國,多年實行義務教育「平準化」政策,公立學校不僅通過財政支出全覆蓋,而且城鄉學校建設通常使用同一張圖紙,既沒有薄弱校,也沒有豪華校。日韓的義務教育辦學宗旨是,盡量不在義務教育提供富裕階層歧視其他階層的機會。
公立學校均衡發展兼顧選擇需求模式。如美國,主要體制模式是在保證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充分供給前提下,適應不同階層的選擇性需求。美國實行教育分權制,各州義務教育年限略有不同,但除聯邦和州財政專項資助補貼外,主要依靠學區收取專門的教育稅(財產稅),來支付義務教育公立學校費用。由於富人和窮人所繳稅額不同,所得政府補貼也不同,即使富人區學校所得政府補貼少,但納稅額足以支撐質量上好的公立學校。相反,低收入階層聚居區甚至貧民窟的學校雖有政府補貼,但很難聘到高質量教師。有些富人家庭連所居住學區高質量公立學校都不滿意,而把孩子送進高收費私立學校。
其他發展中國家情況大體如此,如印度,在城市既有很好的公立中小學,也有高收費私立學校,但農村學校質量普遍偏低,農村學校正式教師都是公務員待遇,當財政不足時鄉村就沒有足夠的教師或教學點,於是,有的地區村民集資聘請識字青年教孩子學習。也有個別發展中國家,試驗舉辦少量優質公辦校,收取低於私立學校的額外費用,提供的是准精英化教育。
無論是福利化模式,還是兼顧選擇模式,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與促進公平基本政策取向有直接關系。一個比較共同的特點是政府全額負擔公辦學校支出,提供免費程度不同的義務教育,保證基本入學機會公平。同時,部分國家對義務教育階段的非公共服務留出一定選擇空間,通常是滿足有額外支付能力的中高收入階層的選擇需求。顯然,不同國家在公共教育資源配置方式上存在著政策價值取向的差異。

❹ 人類發展指數的基本信息

199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創立了人文發展指數(HDI),即以「預期壽命、教育水準和生活質量」三項基礎變數,按照一定的計算方法,得出的綜合指標,並在當年的《人類發展報告》中發布。 1990年以來,人文發展指標已在指導發展中國家制定相應發展戰略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之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每年都發布世界各國的人文發展指數(HDI),並在《人類發展報告》中使用它來衡量各個國家人類發展水平。
經過若干年的研究和設計,美國海外開發署的D·莫里斯(Morris)博士提出了生活質量指數(PQLI指標),即用平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識字率三項指標。HDI與PQLI成為世界通用的指標體系。
重要紀年1990年
5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首次公布了人文發展指數(HDI),將經濟指標與社會指標相結合,揭示了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指出人文發展狀況,即 人的健康長壽、受教育機會、生活水平、生存環境和自由程度等指標的綜合發展狀況,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年度之間評估指數與排名差距過大,如:1990年中國被評為64位,而1994年以同樣方法計算,中國的位次卻降到94位,反映了某些國際評價不太符合實際。
1991年
在1991 年的《人文發展報告》中,又增加了環境破壞和居民自由程度兩個因素。
1992年
1992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323.52人民幣, 人文發展指數為0.604,這在發展中國家並不算低,關鍵是要解決如何發展的問題。
1993年
1993 年,中國國際金融研究所對人民幣幣值研究結果為:1 元人民幣合0.83 美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的《人文發展報告」》推算結果:1 元人民幣合1.6 美元;廣東省政府研究中心根據世界銀行ICP 指數套入省內數據研究結果:1 元人民幣合0.93 美元。 聯合國的《1993年人文發展報告》指出:1960年,佔世界人口20%的最富裕人的收入為佔世界人口20%的最貧窮人收入的30倍。到1990年,這個差距增加到90倍。《1993年聯合國的人文發展報告》說:男女平等問題上已經辯論了許多年,女性進行了無數次的斗爭,國家的法律作了不少修改,然而,沒有一個國家「對女性同對男性一樣」。1993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文發展報告》稱「當今年代為「人民的年代」 ,提出「 發展以人為中心,發展圍繞『 人』 轉;而不是人以發展為中心,人圍繞『 發展』 而轉。」 該系列的閾值選取謹慎地參考了1993年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人文發展報告》的統計結果和中國「三步走」 發展戰略的量化標准。
1994年
聯合國在《1994 年人文發展 報告》中指出:地區差距擴大及行政分割是導致國家分裂的重要原因。 聯合國《1994年人文發展報告》列出了全球四個地區差距較大的國家,我國即是其中的一個國家。
1995年1995 年,聯合國前秘書長加利在其《發展綱領》中宣稱:人民的幸福是發展的定義,人民的特徵決定持續的人文發展的性質和方向。從1995 年世界各國的人文發展指數排序中選取高發展水平, 中等發展水平的國家各五個, 作為兩組樣本, 另選四個國家作為待判樣本作距離判別分析。 我國的人文教育和人文發展比較落後,《人文發展報告》顯示,1995年世界人文教育和發展處於前三位的分別是加拿大、美國、日本,我國處於111位。 同時指出:在許多情況下,有利的政治措施可以在資源缺乏的國家中改善婦女的人文發展 。
1996年
1996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的人文發展報告稱,在過去的10多年中,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人口增長了4倍。 1996 年《 人文發展報告》指出:1965—1980 年間,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人口約為2 億,而1980—1993 年,這個數字上升為10 億。
1997年
發展中國家的農村貧困問題。
根據1997年6月公布的《人文發展報告》,在全世界近60億人口中,約有13億人,每天生活費用不足1美元;即使在那些最富裕的國家,也生活著1 億窮人,3700萬失業者。
設在伊斯蘭堡的人文發展中心1997年發表了前世界銀行行長、巴基斯坦財政部長馬赫布卜· 哈克的《關於南亞社會發展狀況的調查報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從「 人文發展 」的角度提出「 人文貧困」 的概念。
1998年
富人和窮人的開銷:《人文發展 報告》顯示,1998年全球用於購買商品和服務的開銷接近24萬億美元,消費者從未像今天這樣幸福,但前提是你必須是富有的少數人中的一員; 1998年9月9日《人文發展報告》宣布:一名1998年在美國、法國或英國出生的嬰兒,在一生中消費、浪費和造成的污染將超過在發展中國家出生的50名嬰兒:」 由於燃燒礦物燃料所產生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美國每年為21噸,而在中國每年只有3噸」。
1999年
1999 年《人文發展報告》指出,世界化或全球化為人類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但是,只有伴隨著更好的管理,這些機會才會變成現實;佔世界總人口最富裕的20 %和最貧窮的20 %之間收入差距1960 年為30∶1 ,1990 年為60∶1 ,1999 年為74∶1 ;英國是人口增長相對緩慢的61 個國家之一,為了使人口增長保持穩定,每位英國婦女必須生育2 個孩子;市場競爭可能是效率的最大保證,但不一定是平等的最大保證。
2000年
聯合國2000年《人文發展報告》指出了人口受教育程度與技術發展的關系,首次列入了技術領先的指數。並認為中國只要有效地去解決和提高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社會發展指標,就有可能提高全國總體平均水平,進而能在2000年真正實現共同富裕含義下的較高的人文發展指標。
2001年2001 年《人文發展報告》資料顯示,2001 年世界人文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是挪威,其人文發展指數為0 .939 ;將世界各國國民的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綜合入學率等與國民素質關系密切的指標,合成為人文發展指數;我國人文發展指數0.718,首次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居中等人文發展水平。
2004年
2004年世界人文發展指數最高的國家是挪威,其人文發展指數為0.956,瑞典和澳大利亞分別居第二位和第三位。
2006年
報告根據各國的人均預期壽命、人均收入、成人識字率、各級學校入學率等數據,制定出「人類發展指數」,對各國的人類發展水平做了排名。在有數據統計的175個聯合國會員國及香港、巴勒斯坦兩個地區中,屬於人類發展高水平的有63個國家和地區,中等水平的有83個國家和地區,低水平的有31個國家。挪威、冰島、澳大利亞分列前三名,中國名列第81位,屬於中等發展水平,而中國香港地區名列第22位,已躋身於高水平國家和地區之列。
2009年通常人們界定一個國家是否屬於發達國家,都是用人均GDP來界定,但單獨用人均GDP 顯然存在很多缺點,首先是人均GDP很不穩定,受匯率、物價等影響而波動很大,其次人均GDP也只代表了經濟水平,而不能代表一個國家的全面發展水平。對此,聯合國的開發計劃署編制了「人類發展指數」,用以取代單一的人均GDP衡量體系。「人類發展指數」由三部分內容構成,包括「健康長壽」、「教育獲得」和「生活水平」,健康長壽,用出生時預期壽命來衡量;教育獲得,;生活水平,用實際人均GDP(購買力平價美元)來衡量。通過公式將這三方面的指標組合起來,計算出各國的「人類發展指數」,以此來界定一個國家是否屬於發達國家,就比較全面客觀了。按照「人類發展指數」超過0.9為發達國家,超過0.85為准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的預備隊),可以看出,到2009年,世界已經有37個發達國家(比2008年增加4個)和16個准發達國家。新增的4個國家是卡達、捷克、巴貝多和馬爾他,新增的3個准發達國家是:安地卡及巴布達、墨西哥、哥斯大黎加。
2009年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HDI)為0.772,位列182個國家中的第92位。
2010年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1月4日隆重推出了紀念首份《人類發展報告》發布二十周年特刊——《2010年人類發展報告》,對1970年至2010年間的人類發展趨勢進行了系統評價。報告顯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健康、教育以及基本生活標准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而進步最快的地區是東亞,其中以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為首。
2011年挪威、澳大利亞、荷蘭分列第1至第3位。而非洲國家剛果(金)、尼日和蒲隆地排在有統計數字的178個國家中的倒數後三位。中國在人類發展指數排名中位於第101位,屬於中等人類發展水平國家。
2012年
中國位於101位,與2011年持平。
排名位列前十位的國家分別是挪威、澳大利亞、美國、荷蘭、德國、紐西蘭、愛爾蘭、瑞典、瑞士、日本。這些國家的HDI排名均比其人均國民收入排名要高。列末後的則是尼日、剛果民主共和國、莫三比克等國家,它們的HDI排名一般低於其人均國民收入排名。其他三個金磚國家俄羅斯、巴西、印度排名分別為55位、85位和136位,南非(暫未統計)
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HDI為0.699,比2011年提升了0.004,在1980年的0.407的基礎上取得了顯著進步,年平均增長率為1.7%。持續高於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國家平均值0.683以及金磚四國平均值0.655。
在人類發展指數的各指標中,中國人口的出生時預期壽命比1980年增加6.7年,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3.8年,預期受教育年限增加3.3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自1980年來大幅增加,增幅為1416%。
2013年
2014年人類發展報告發布於2014年7月24日,實際上是在2013年數據的估計基礎上編制的。與2013年報告(2012年數據)相比,中國的HDI值提升了0.020為0.719,排名從101提升至91名。
不可不提的是,這是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從有統計以來,首次從中人類發展指數,跨入高人類發展指數。
2014年
聯合國安理會5大常任理事國(中俄美英法)、7大工業國(G7、美日德法英意加)、金磚5國(中俄印巴非)及20國集團(G20,以上國家及澳、印尼、墨西哥、沙特、土耳其)的排名依次為:
澳大利亞第2;美國第5;德國第6;加拿大第8;英國第14;韓國第15;日本第17;法國第20;義大利第26;沙特第34;阿根廷第49;俄羅斯第57;土耳其第69;墨西哥第71;巴西第79;中國第91;印尼第108;南非第118;印度第135位。
編制原則①能測量人類發展的基本內涵。
②只包括有限的變數以便於計算並易於管理。
③是一個綜合指數而不是過多的獨立指標。
④既包括經濟又包括社會選擇。
⑤保持指數范圍和理論的靈活性。
⑥有充分可信的數據來源保證。
構成公式:人類發展指數由三個指標構成: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和人均GDP的對數。這三個指標分別反映了人的長壽水平、知識水平和生活水平。 健康長壽:用出生時預期壽命來衡量;
教育獲得:用成人識字率(2/3權重)及小學、中學、大學綜合入學率(1/3權重)共同衡量;《2010人類發展報告》中對其進行了修改,利用平均受教育年限取代了識字率,利用預期受教育年限(即預期中兒童現有入學率下得到的受教育時間)取代了毛入學率;
生活水平:用實際人均GDP(購買力平價美元)來衡量。《2010人類發展報告》中採用人均國民總收入(GNI)取代GDP來評估。 每個指標設定了最小值和最大值:
出生時預期壽命:25歲和85歲;
成人識字率:0%和100%;為15歲以上識字者佔15歲以上人口比率。
綜合入學率:0%和100%;指學生人數佔6至21歲人口比率(依各國教育系統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實際人均GDP(購買力平價美元):100美元和40000美元; 2009年之前的計算公式:
指數值=(實際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
預期壽命指數 = (LE-25)/(85-25)
教育指數= (2/3)XALI+(1/3)XGEI
成人識字率指數(ALI) = (ALR-0)/(100-0)
綜合粗入學率指數(GEI) = (CGER-0)/(100-0)
GDP指數 = [log(GDPpc)-log(100)]/[log(40000)-log(100)
其中,以上出現的字母縮寫含義如下:
LE: 預期壽命
ALR: 成人識字率
CGER: 綜合粗入學率
GDPpc: 人均GDP(購買力平價美元)
2010年新的計算方式:
1. 預期壽命指數(LEI)=(LE-20)/(83.2-20)
2.教育指數(EI) =(√(MYSI×EYSI)-0)/(0.951-0)
2.1 平均學校教育年數指數(MYSI)=(MYS-0)/(13.2-0)2.2 預期學校教育年數指數(EYSI)=(EYS-0)/(20.6-0)
3. 收入指數(II)=(ln(GNIpc)-ln(163))/(ln(108211)-ln(163))
而HDI值為三個基本指數的幾何平均數
LE: 預期壽命
MYS: 平均學校教育年數(一個大於或等於25歲的人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年數)
EYS: 預期學校教育年數(一個5歲的兒童一生將要接受教育的年數)
GNIpc: 人均國民收入

❺ 看各國怎樣應對校園暴力

校園欺凌極端案件每隔一段時間就集中暴發,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對待未成年人教育問題上,社會、家庭、學校以及司法遠未形成共識和合力。國外的情況怎麼樣呢?《環球時報》06-25)

日本整治校園暴力的手段

一、日本校園的現狀。
日本政府6月初公布的《兒童和青少年白皮書》顯示,日本校園欺凌現象愈演愈烈,長期的跟蹤調查顯示,近九成學生曾遭欺凌。白皮書稱,校園欺凌多種多樣,既有肉體欺凌,又有精神欺凌;既有暴力折磨,也有網路圍攻。從2007年度小學四年級到2013年度初中三年級的6年間,只有13%的學生表示從未遭欺凌,12.7%從未欺負他人。 今年2月20日,川崎市發生一起駭人聽聞的案件。警方在一條河附近發現13歲男孩上村遼太的屍體。調查發現,上村曾多次表示被高年級學生欺負,他嘗試和他們保持距離,卻因此導致對方更暴力。最後,3名高年級學生模仿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手法,將上村殺害。
二、整治校園暴力的措施。
設24小時熱線反欺凌。面對泛濫的校園欺凌,2013年6月,日本6大政黨共同提出《欺凌防止對策推進法》,在參議院正式會議上獲得一致通過。法案規定,學生因遭受欺凌受傷或長期缺課,學校有義務調查,並告知學生監護人。當欺凌行為被認定有可能對學生身體或財產造成重大侵害時,學校有義務報警。對於網路欺凌,國家及地方必須採取監控等對策,校園欺凌案件的相關責任人,將被追究監控不力的法律責任。

美國整治校園暴力的手段

一、美國校園的現狀。
2013年3月,美國新澤西州的一名少年對當地學區提起訴訟,緣由是學區未能制止他從4年級到高中期間在校園內受到欺凌。《今日美國報》在報道這起案件時提到,一名律師在兩年內曾代理過60到70起校園欺凌訴訟案。 根據美國欺凌統計網提供的數據,校園欺凌是美國學校系統的巨大問題。調查顯示,6年級到10年級的學生最有可能參與欺凌活動。
二、整治校園暴力的措施。
美國有各類預防欺凌、研究欺凌的機構和計劃,很多公益性組織和專家也參與其中。與此同時,有關欺凌的法律法規不斷完善。早在2000年到2002年,加州等15州就通過了禁止校園欺凌的法案。 這些「反欺凌」法是為了保障學校安全、降低逃學率及減少校園暴力。它要求學校創建可以預防欺凌以及進行相應培訓和執法的舉措。違反者將被停學、開除以及受到民事罰款或刑事處罰,學校和學區也會面臨大額民事賠償金。 根據美國教育部門今年5月公布的最新報告,發生在12-18歲孩子身上的校園欺凌事件在減少,2013年大約有22%的學生被欺凌,是2005年開始收集這類數據以來首次顯著下降。一名獨立於該調查的欺凌預防專家稱,學校進行的各種反欺凌項目和努力收到了效果。

印度、巴西整治校園暴力的手段

一、印度、巴西校園的現狀。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出的數據,印度201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為4.4年,6-14周歲學童能夠上到小學四年級的人數比例不到60%。同時,印度基礎教育的投入和師資力量嚴重不足,不僅多數學校校舍簡陋,文具奇缺,而且平均一個老師要管教約70名學生。 上述情況表明,印度不少地方中小學適齡兒童缺少教育、疏於管理,這給校園暴力創造了條件。據印度教育部一份統計顯示,去年僅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個邦的校園暴力事件報案數就達600多起,其中多數發生在學校周邊,少數族裔學生成為受侵害的重點。而且,相當比例的欺凌事件發生在寄宿制學校。 「為什麼女生不敢上學?」《印度斯坦時報》曾分析稱,印度女學生能完成初中教育的比例在很多邦還不到50%,其中原因也包括校園欺凌,哪怕是在女校,校園「大姐大」的存在也很普遍。
據移居巴西多年的里約熱內盧州立大學教授邢玉濤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在巴西,中小學教育有公立和私立學校之分,公立學校教育質量較高的不多,學生也不太容易考進去。而教育質量較差的公立學校內的學生,多來自貧民窟,校園欺凌現象明顯嚴重。相對來講,中產階級多選擇將孩子送到私立學校,這里學校管理比較嚴格,欺凌現象也容易杜絕。
二、整治校園暴力的措施。
近些年來印度各界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採取了不少嚴厲懲罰措施,收效還是很明顯的。
不只巴西,經合組織近期發布的報告稱,整個拉美地區校園欺凌現象嚴重,墨西哥尤甚。為解決這一問題,非政府組織「欺凌無國界」將拉美作為解決校園欺凌的主要試點,該組織主要對教育界權威、教師及家長等進行專業培訓,以讓他們辨別什麼是學生間的正常沖突,什麼是校園欺凌。

世界各國怎樣整治校園暴力呢?請看下面的表格:

國家

整治校園暴力措施

效 果

日本
美國

有「反欺凌」法保障

日本、美國針對校園暴力現象有法可依,對校園暴力有針對的方案、方法。
日本:設24小時熱線反欺凌。
美國:不斷完善反欺凌法。

中國

無「反欺凌」法保障

中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對校園「反欺凌」現象毫無作用,且還讓老師們小心翼翼。2009年教育部頒布了一項規定,其中一條指出:班主任有權批評學生。引起輿論嘩然,教師批評學生天經地義,但這樣的一條規定居然要教育部頒布,可以中國教育的深層問題的嚴重性。
中國:對校園暴力無針對性的法律可依。

請繼續看下面表格。

國家

老師如何懲罰犯過錯的學生

韓國

首先,除了正常的批評、警告、寫檢查、責罵外,韓國教育法律規定,老師有權使用直徑在1厘米左右,長度為50厘米的棍子來懲罰學生;可以打手、屁股等脂肪豐富的地方,並有專門的教具公司製作配發給每個老師,就像警察配備警棍一樣。這個我們在很多韓國的電視劇里都可以看到。同時,老師還可以採用其他只要不對學生肉體產生傷害的懲罰措施,比如罰站、罰跪等。實際操作中,懲罰措施五花八門,其中有一些被我們認為有損學生自尊和人格的措施。但在韓國人眼裡,這些懲罰措施是正當而且合適的,做了錯事不受到懲罰在他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只會助長惡的形成,就是小孩子也不例外。對學生的什麼精神傷害、學生的面子問題等,在韓國是不存在的。

美國

在美國,體罰是被允許的,其中有21個州出台法律保護體罰的合法性。但是老師體罰學生有專門的懲罰政策,老師必須依據政策里詳細寫明的具體部位而進行體罰。 比如佛羅里達州達得縣教育委員會規定,教師可以懲罰學生,包括用不超過二尺長、三四寸寬的木板打學生的臀部,但不能超過5下,並且不能造成身體的明顯傷害。根據法院判例,美國可以因為學生的以下幾方面行為對其進行體罰:罵人、爭吵、打架,以及侮辱教師等。 此外,在美國一些地方,如果學生不努力讀書,要判刑入獄,曾有7名學生因學業成績差,被判刑坐牢兩個月。同樣是在美國,學生如果將學校認為不宜帶進的東西帶進學校內,學校則一律沒收,並且不再還給學生。美國教師的懲戒權包括:言語責備、剝奪某種特權、留校、懲戒性轉學、短期停學和開除。

英國

英國教師的一般懲戒權包括:罰寫作文、周末不讓回家、讓校長懲戒、停學等。在此基礎上,一方面,英國各方都在呼籲用傳統的課堂紀律方式來懲罰違紀學生,這一類方式可能顯得有點老套落伍,但它們卻是「嚴格而合理」的。違紀學生們除了要撿拾垃圾、除草、打掃教室和清除牆上的塗鴉外,還會被要求提前到學校、清理食堂並沒收一些優先權。這些傳統的懲罰方式可以給老師們更大的信心來用「最嚴格」的方式要求學生們,並確保每一個孩子都有權利在一個井然有序的環境里來學習。另一方面,英國人也想出很多驚人之舉。英國每天有六萬多學生曠課,這個數字可謂驚人。為了把教育進行到底,英國政府想出的辦法是:孩子逃學,家長坐牢,並對其父母處以5000英鎊以下的罰款。2002年,英國監獄中出現第一位因為孩子曠課而蹲牢房的父親,到目前為止,共有130位家長因為縱容孩子不去上課而坐了牢。

日本

日本二戰後一直禁止學校對學生施行體罰,要求學校推行「寬松教育」。但禁令讓教師覺得「綁手綁腳」,因為日本對體罰的規定比較嚴格,如將課堂上喧嘩的學生逐出教室就算「體罰」。一位內閣官員透露:「懲罰不包括拳打腳踢,它頂多是讓鬧事的學生罰站,或在他們的頭上輕拍一下。」

中國

禁止體罰。罰站、罰蹲被認定體罰。禁止體罰的呼聲很高。在中國,學生侮辱性罵教師,教師懲罰學生,是教師的錯。

奧地利
芬蘭
德國
挪威
瑞典
丹麥
冰島
烏克蘭

禁止體罰

日本
英國

要求恢復體罰的呼聲越來越強烈

新加坡
澳大利亞
韓國
美國

允許體罰

(表格的參考內容來此《現代教育報》)

總結性評點:中國各地的未成年人暴力事件、校園暴力頻繁,有惡化的趨勢。這最少說明,國家在未成年人教育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疏忽。中國司法部門沒有制訂「反欺凌」法保障學生,教師懲罰學生會被誤判為體罰。未成年人犯罪成為「法外」之地。中國整治校園暴力的力度是弱勢的。
中國的一些地方教育官員常常在大會上宣傳:體罰學生會下崗。……
筆者在此呼籲:針對中國校園暴力、未成年人犯罪頻繁發生的問題,中國要制訂「反欺凌法」了。中國人在學習美國教育的開放、開明的同時,也要學習美國教育的一些懲罰措施。

❻ 全國超2.18億人具有大學文化程度,這個數據反映了什麼

大家可能都知道在幾十年前我國的人均文化素質非常的低,其平均水平僅在小學初中左右,甚至還有很多人直接不識字,使得我國的文化發展和溝通交流都成為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經過我國幾十年來對於教育的重視,教育部頒布了很多掃盲的政策以及幫助貧困生們上學的輔助政策,盡可能的促進全國更多的人擁有更高的知識水平,這不僅有利於我國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主要是對於老百姓自力更生能力的一種提高,據美國某統計機構進行的調查,一個人從高中開始算起,每多上一年的學其未來收入平均就會提升4%,這也恰恰印證了“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

❼ 什麼是預期人均受教育年限

預期受教育年限的定義與計算_邱國版華_新浪博客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3788c010008rr.html

❽ 世界上普及十二年義務教育的國家都有哪些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目前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有170多個已經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免費義務教育。發達國家大多普及了10年以上(含10年)義務教育,其中經合組織國家義務教育年限基本都在12年左右(請參見圖片),並且正在向15年義務教育邁進。

十二年義務教育,是指將高中教育納入到義務教育范圍之內從而推行十二年義務教育,中國特區、民族地區、浙江、廣東、河北多地都嘗試了高中免費教育,取得很好反響。但主要還集中在民族地區、沿海等發達地區,沒有大范圍普及。

2017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代表熱議十二年義務教育。有政協委員提議要在全國普及十二年義務教育,對此,社會各方意見不一,有學者認為時機尚不成熟,有學者認為中國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因此,關於在全國普及十二年義務教育的提案還在進一步論證之中。

目前已經實行12年義務教育的城市

2006年6月 陝西省吳起縣

2007年 廣東省珠海市

2010年8月 江西省德興市

2010年10月 福建省福州馬尾區

2011年3月 湖南省吉首市

2011年9月 江蘇省南京市

2011年12月 福建省晉江市[8]

2012年 內蒙古自治區

2014年8月 福建省「漳州開發區」

2015年8月 廣東省深圳市

2016年 湖北省興山縣、青海省「六州地區」、四川省「民族地區」、雲南省迪慶州與怒江州、新疆自治區吉木薩爾縣、湖南省長沙市、陝西省

2002年,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就開始對低保家庭學生、孤兒學生、特困學生和部分山區義務段學生實施免費。2004年2月20日,鄞州區出台政策,進一步實施全免

《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2017-2020年)》的總目標是到2020年,全國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適應初中畢業生接受良好高中階段教育的需求。

❾ 小學九年義務教育的概念是什麼

義務教育是我國實行的一種教育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十八條規定: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各級政府負有法律責任,必須採取各種措施保障適齡兒童、少年的就學;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以及有關社會組織和個人也負有法律責任,促使適齡兒童、少年接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因此,義務教育既是國家對人民的義務,也是家長對國家和社會的義務。義務教育具有平等、強制的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不分性別、族、種族,應當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我國實行的義務教育是不收學費的教育,它分初等教育(小學)和初級中等教育(初中)兩個階段。義務教育的學制主要有「六、三」制、「五、四」制和「九年一貫制」等。實行義務教育,是現代社會生產和現代社會生活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現代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

閱讀全文

與2009年世界各國人均受教育年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