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舉證期限15天

舉證期限15天

發布時間:2022-04-21 10:29:19

『壹』 簡易程序舉證期限

民事訴訟中簡易程序的舉證期限為十五日。
適用簡易程序案件的舉證期限由人民法院確定,也可以由當事人協商一致並經人民法院准許,但不得超過十五日。小額訴訟案件的舉證期限由人民法院確定,也可以由當事人協商一致並經人民法院准許,但一般不超過七日。舉證期限自送達之日起計算原告的舉證期限自然是從立案當天起算,原告的舉證期遠遠大於被告的,原告在起訴前就已經有大量的時間用於搜集證據被告則是從收到應訴材料之日起開始計算一般開庭時間都會在舉證期滿之後開庭,一般至少預留15天舉證和答辯期。
簡易程序的特點如下:
1、起訴方式簡便,當事人可以口頭起訴;
2、受理程序簡便,當事人雙方可以同時到基層法院或者它的派出法庭請求解決糾紛,法院或其派出法庭可以當即審理,也可以擇期審理;
3、傳喚方式簡便,法院可以簡便方式傳喚、通知當事人、證人,不要求必須採用傳票、通知書形式;
4、審判組織簡便,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
5、庭審程序簡便,不必按照普通程序那樣嚴格,按照程序進行法庭調查、辯論等;
6、審限短,從立案次日起3個月內審結,並且不得延長;
7、重視調解,當事人同時到庭的可以先行開庭進行調解。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六十九條 人民法院在審理過程中,發現案件不宜適用小額訴訟的程序的,應當適用簡易程序的其他規定審理或者裁定轉為普通程序。
當事人認為案件適用小額訴訟的程序審理違反法律規定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異議。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異議應當審查,異議成立的,應當適用簡易程序的其他規定審理或者裁定轉為普通程序;異議不成立的,裁定駁回。

『貳』 《民事訴訟》中的舉證期限是多少天

民事訴訟離不開證據,證據制度是民事訴訟制度的核心。而舉證時限是證據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訴訟中是否承擔不利裁判風險的一個分界。

一般認為,舉證時限制度,是指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應當在法律規定和法院指定的期限內提出證明其主張的相應證據,逾期不舉證則承擔證據失效法律後果的一項民事訴訟期間制度。這個定義揭示了舉證時限的兩層含義:其一是限定的期間,其二是法律後果,包括逾期不舉證時一方當事人應承擔的不利後果和另一方當事人相應獲得的有利後果。我們認為,第一層含義是形式上的,第二層含義為實質上的,只有以法律後果為支撐,限定期間才不致落空。

我國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出台前,《民事訴訟法》關於舉證時限的規定處於虛無狀態,只有在《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第八十四條規定,「當事人應當在開庭審理前完成舉證」。因此,理論界和實務界普遍認為,我國民訴法對當事人舉證採取「證據隨時提出主義」,當事人在法庭審理的各個階段均可提出新的證據。這造成了在審判實踐中,當事人往往利用民訴法的漏洞,庭前不提供證據,在庭審中搞突然襲擊,或一審時不提供證據,在二審或再審中提出證據,達到拖延訴訟的目的。這種情況,不僅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嚴重地干擾了訴訟活動的正常進行,既給法院造成人力、物力和精力的浪費,也給對方當事人增加了負擔。更為嚴重的是使法院的裁判一直處於不穩定狀態,是妨礙法院審判效率提高的重要原因,亦不利於規范當事人的訴訟行為和提高當事人的舉證意識。本文作者將對舉證時限做一理論上的探討,並對《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若干規定〉》提出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民事訴訟證據舉證時限的理論基礎

對於舉證時限制度的理論基礎,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是體現舉證時限制度的價值追求和考慮的深層依據。作者試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討論:

(一)程序安定理論。所謂程序安定,是指民事訴訟的運作應依法定的時間先後和空間結構展開並作出終局決定,從而使訴訟保持有條不紊的穩定狀態。程序運作的安定必須貫穿於整個訴訟過程中。庭審是訴訟的中心環節,而證據是庭審的核心,當事人的訟爭須圍繞證據而展開,法官的裁判也須依據證據作出。如果證據的提出沒有時限規定,它可以一審、二審和再審中隨時提出,也可以被任意地推倒重來,那麼,法院的終局裁決就具有了明顯的不確定性,雙方當事人最終的權利義務就處於懸而未決的狀態。在訴訟中忽視程序安定而追求實體真實的做法,往往是傳統的"重實體輕程序"觀念在作祟。舉證時限制度的目的在於通過限定舉證的有效期間,盡量減少或杜絕程序的回復和重新啟動,保證程序的有序性和穩定性,避免隨時提出證據帶來的程序動盪。隨時提出證據的一種典型情形就是有蓄謀的"突然襲擊"。這種突襲策略不但違背平等對抗原則,而且造成訟爭焦點不明,程序動盪不定,既判軟弱無力,嚴重影響了裁判的權威性。程序的安定性,作為訴訟的基本價值,應當成為訴訟過程的價值取向之一,受到法院的重視,有時甚至要犧牲其它的便利。

(二)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在合理期限內不舉證而逾期提出了新證據,有時可能是當事人有正當理由不能提出新證據,但更可能是當事人出於惡意,故意不提出證據而把它當作「秘密武器」,期待出奇制勝。法律不能約束純粹的道德,但可以通過約束其意圖取得的法律上的利益而加以規制。所以當事人在法定的期間不行使訴訟上的權能(提出證據證明自己的主張),基於保護另一方當事人對預期行為的信賴(一方當事人不提交證據,則對方當事人就不必為此作出防禦准備),可以不再允許該當事人行使此項權能,即禁止逾期提出新證據。通過規定超過舉證時限規定而提出的證據失權這一法律後果,誠實信用原則「在此發揮了一種對當事人誠信,及時行使權利進行督促的作用」。

(三)舉證責任。舉證責任是指訴訟上無法確定的某種事實(確定一定法律效果的權利發生、變更或消滅所必要的事實)的存在時,對當事人產生的不利後果(其所主張的有利的法律效果不被承認的後果)。在認識和理解舉證責任的問題上不僅應當把握舉證責任的形式,還應當從舉證責任的內容和後果上來認識。即使法律規定當事人對自已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但如果對提供證據的時間及逾期舉證的後果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舉證責任也就形同虛設了。舉證時限制度正是為了克服這一缺陷而設計的。它規定了當事人若不在限定的期限內舉證,將失去證據的提出權和證明權,即承當舉證責任的敗訴風險,由此舉證責任才得以真正貫徹和落實。而且舉證時限制度給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一種外來的時間上的和不利後果上的壓力,能夠敦促當事人積極履行舉證責任,為求得勝訴而主動調查收集證據並及時向法院提出其所有擁有的全部訴訟證據,為法院順利開庭集中審理提供了充分條件。所以可以說舉證責任是舉證時限制度的應有之意和必然要求。這正符合當前司法改革的趨勢--當事人主義。

(四)形式真實主義。民事訴訟法中對案件事實的證明,是對已以發生事件的回溯,雖然從哲學意義上說,人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但訴訟不可能無限期的拖延,因此,證據的調查收集會受時間、空間及探知手段的限制,庭審認定的事實依據只能是擬制的「真實」,而非原始狀態的實際的「真實」,它必須符合法律的形式規定,並且受制於法律的評價。正是在這種意義上說,「審判所能達到的只能是形式真實而不可能是實質真實。」另一方面,由於民事訴訟法所要求的標准遠低於刑事訴訟法所要求的「確實和充分」的證據標准,因此,以「形式真實」或由「法律真實」作為民事訴訟證明標准模式之選擇並無不妥。在西方,一般把訴訟看成是一種競技,那麼在訴訟這場體育比賽中,雙方當事人作為平等的參賽選手,法官作為公平執法的裁判,一切都必須遵循比賽規則。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地點,雙方當事人以全部的精力參與競爭,並且共同接受裁判,事後即使再有實力再優秀也不能改變這一結果。雖然,這種形式真實有可能與客觀真實存在誤差,甚至導致人們所說的「錯案」。但這種犧牲應該被認為是保證程序整體公正的必要代價。

二、《規定》關於舉證時限的規定

《規定》專門設立「舉證時限與證據交換」一章共十五條,具體包括了舉證時限的一般規定、證據交換問題及新證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法律法規對舉證時限沒有明確規定與對審理時限存在嚴格規定的矛盾,確保案件在審限內審結,保護了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院的威信,保證法律事實的效果。下面作者將就《規定》中關於舉證時限的規定提出自己的幾點看法:

第一,條款規定不明確。《規定》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法院在送達案件受理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時,可以根據案件情況制定舉證時限及逾期提供證據的法律後果,由人民法院指定舉證時限的,指定的時限不少於三十日。第八十一條規定,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不受本解釋中第三十二條、三十三條第一款和第七十九條規定的限制。即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舉證時限不受三十日的約束,法院指定的舉證時限,可以在三十日以內,也可以在三十日外。本規定的立法目的應在於發揮簡易程序審理案件的優勢,提高司法效率。但卻不利於對舉證時限的統一規范。可能造成同一法院、同一審判庭、不同審判人員的用意,單從當事人方面來看,這就容易造成當事人對法官的公正性產生合理懷疑。而且,《規定》中的三十三條第三款規定,指定的期限不得少於三十日,即只規定舉證時限下限,而未規定上限。這是否意味著法官可以指定當事人在審限內的任何時候舉證。如果是這樣的話,就可能造成案件承辦法官惡意地拖延案件的審理。

第二,條款間存在矛盾。《規定》第三十四條規定,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證據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其中「不提交」概念范疇不清,學理上,「不提交」應包括以下幾方面的情形:一、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有能力提交而不提交。二、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因不能提交而不提交。三、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因不知道證據的存在而不提交。是否這三種情形的「不提交」都視為當事人放棄舉證權利。很明顯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回答是肯定的話,那就不存在「新的證據」問題。但《規定》中卻沒有明確地將以上三種情形區分開。就第一種情形而言,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能提交而不提交,當然應視為放棄舉證權利,這就不存在庭審中將其作為「新的證據」而組織質證;如果是第二、第三情形,則存在庭審中當事人提出「新的證據」。針對以上三種情形,《規定》第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後新發現的證據,應屬上述的第二、三這兩種情形,即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因不能或不知道證據的存在而不提交證據的,導致在期限屆滿後發現才提交。既然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證據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就不存在在庭審中再提交新的證據的問題。可見,《規定》對"不提交"的范疇未加以區分,直接導致《規定》條款第三十四條第一款與第四十一條相矛盾。

第三,條款存在重復現象。第三十四條規定,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證據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明確規定當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證據,《規定》第四十一條相應規定了《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新的證據」的情形,從內容上表明,當事人舉證期限屆滿後提供的證據不是新的證據的,法院就不予採納。但《規定》第四十三條第一款則又規定了相同的內容。顯然,第四十三條第一款的立法目的在於對第三十四條、第四十一條進行補充說明,但我們僅就《規定》第三十四條、第四十條及《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就可以得出當事人舉證期限屆滿後提供的證據不是新的證據的,人民法院不予採納。因而《規定》第四十三條第一款的規定屬條款重復。

第四,對不同類別的證據存在區別對待。《規定》第五十四條規定,當事人申請證人出庭作證,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十日前提出,並經人民法院許可。經司法實踐表明,此規定不甚合理,證人證言是證據的一種,當事人申請證人出庭作證的時間應在舉證期限屆滿前,而不能予以區別對待,另行規定應在十日前提出申請。況且,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不受「由人民法院指定舉證舉證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得少於三十日」的限制。若案件承辦法官將舉證時限定在十日以內,當事人又如何能做到「在舉證期限屆滿十日前提出」呢?

三、對《規定》的幾點建議

第一,具體規定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由法院指定舉證期限的具體時限,確定一定的限度。既然適用了簡易程序,目的很明顯就在於提高司法效率,而要提高司法效率,則不能單方面地強調對當事人的約束,同時應該對審判人員自由裁量權給予一定程度的制約,否則不但不能完全發揮適用簡易程序的作用,而且易造成當事人對審判人員產生合理的懷疑。

第二,應明確規定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屆滿後不提交證據中「不提交」的具體范疇,區分不提交與不能提交。從舉證責任和程序安定的角度來考慮,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有能力提交證據而惡意不提交,理應視為其放棄舉證權利,當事人確因不能而無法及時提交證據的,則不能一概視為放棄舉證權利,而應給予其彌補的機會。

第三,消除條款的重復現象,既然已存在的法律法規對相關的問題規定已以明確,就沒有必要在同一法律法規再做出重復的規定。即《規定》第四十三條第一款應刪除。

最後,規定申請當事人出庭作證的期限為舉證期限屆滿前,而非舉證期限屆滿後十日前。

『叄』 舉證期限15天如何計算

【法律分析】:一、舉證期限的起算點是從被告收到法院傳票的那一天開始計算,一般民事訴訟的舉證期限就是15天,如果舉證期間的最後一天為法定節假日的話,法定節假日不算在舉證期限期間,舉證期限會順延到節假日的第一日為期間屆滿日。超過法定舉證期的,將視為主動放棄舉證。
二、根據相關法律的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在審理前的准備階段確定當事人的舉證期限。舉證期限可以由當事人協商,並經人民法院准許。人民法院確定舉證期限,第一審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於十五日,當事人提供新的證據的第二審案件不得少於十日。舉證期限屆滿後,當事人對已經提供的證據,申請提供反駁證據或者對證據來源、形式等方面的瑕疵進行補正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再次確定舉證期限,該期限不受前款規定的限制。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九十九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審理前的准備階段確定當事人的舉證期限。舉證期限可以由當事人協商,並經人民法院准許。人民法院確定舉證期限,第一審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於十五日,當事人提供新的證據的第二審案件不得少於十日。舉證期限屆滿後,當事人對已經提供的證據,申請提供反駁證據或者對證據來源、形式等方面的瑕疵進行補正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再次確定舉證期限,該期限不受前款規定的限制。

『肆』 行政訴訟中被告的舉證期限是

行政訴訟中被告的舉證期限是15天。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行政訴訟採取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被告要提供作出行政決定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舉證期限一般是15天。
法律分析
行政訴訟是俗稱的民告官,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使國家行政權的機關和組織及其工作人員所實施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利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並做出裁判,從而解決行政爭議的制度。它對保障一個國家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確保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合法權利免受行政權力的侵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提起行政訴訟的目的是請求法院撤銷行政機關的行政決定,而提起行政訴訟時,按相關法律規定進行,一般是由被告進行舉證的。行政訴訟由被告承擔舉證的責任,但如果原告有證據證明被告的行政行為是錯誤的,也可以提供相關的證據,這樣對原告維護利益是非常有幫助的。在行政訴訟的雙方當事人中,一方是行政主體,它在行政管理活動中代表國家行使行政權力,處於管理者的主導地位;另一方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行政管理活動中處於被管理者的地位。但是,雙方發生行政爭議依法進入行政訴訟程序後,他們之間就由原來的從屬性行政管理關系,轉變為平等性的行政訴訟關系,原告與被告的訴訟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六十七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並提出答辯狀。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伍』 民事訴訟中,答辯期限為15天,普通程序的舉證期限為不少於15天。請問

從受到通知書之日起計算,舉證和答辯並不沖突,相反答辯的時候為了證明自己的主張更需要提供相關證據。

『陸』 被告一定要15天內提供證據嗎

被告不是一定要15天內提供證據。
人民法院確定舉證期限,第一審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於十五日,當事人提供新的證據的第二審案件不得少於十日。當事人在該期限內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期限,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適當延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當事人在該期限內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期限,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適當延長。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採納該證據,或者採納該證據但予以訓誡、罰款。人民法院確定舉證期限,第一審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於十五日,當事人提供新的證據的第二審案件不得少於十日。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五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
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當事人在該期限內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期限,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適當延長。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採納該證據,或者採納該證據但予以訓誡、罰款。第六十四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
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柒』 舉證期限的規定

法律分析
如果被告在應訴時明確表示不需要15天答辯期的,其舉證期限可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協商確定的期限必須在15日之內;如果協商不成,或達不成協議,可由法院指定舉證期限。法院指定舉證期限應徵求被告的意見來確定舉證期限,一般限定在15日之內。雙方當事人一起到法院要求解決糾紛的,原告對其主張有主要證據,被告承認的,且被告同意口頭答辯,不需要舉證期限的,可以不再確定當事人的舉證期限,直接開庭審理,作出調解或判決。被告應訴後,在開庭前或開庭中提起反訴的,就反訴的訴訟請求應徵求原告的意見,是否需要答辯期或舉證期限,如果不需要,可直接把本訴和反訴一並審理;如果需要答辯期,可先審理本訴,答辯期或舉證期限屆滿後,再審理反訴。反訴的舉證期限可根據上述一、二種情況來確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四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延期開庭審理:(一)必須到庭的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有正當理由沒有到庭的;(二)當事人臨時提出迴避申請的;(三)需要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證據,重新鑒定、勘驗,或者需要補充調查的;(四)其他應當延期的情形。

『捌』 民事訴訟舉證期限

民事訴訟舉證期限一般為十五日。
人民法院確定舉證期限,第一審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於十五日,當事人提供新的證據的第二審案件不得少於十日。在一審普通程序中,法院指定的舉證期限不得少於三十日,但雙方當事人同意後,指定的舉證期限可以少於三十日。前述規定的舉證期限屆滿後,針對某一特定事實或特定證據或特定原因,法院可以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酌情指定當事人提供證據或反證的期限,該期限不受「不得少於三十日」的限制。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舉證期限可以少於三十日。簡易程序轉普通程序審理,舉證期限少於三十日的,法院應當為當事人補足不少於三十日的舉證期限。但在徵得當事人同意後,舉證期限可以少於三十日。
當事人在一審答辯期內提出管轄權異議的,法官應當在駁回當事人管轄權異議的裁定生效後,重新指定不少於三十日的舉證期限。但在徵得當事人同意後,法院可以指定少於三十日的舉證期限。違反法定程序被發回重審的,法院在徵求當事人的意見後,可以不再指定舉證期限或酌情指定舉證期限;因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發回重審的,法院可以要求當事人協商確定舉證期限,或者酌情指定舉證期限。上述舉證期限不受「不得少於三十日」的限制。二審中提出新證據的舉證期限。二審中,當事人申請提供新的證據的,法院指定的舉證期限不受「不得少於三十日」的限制。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一十三條 答辯期為15天,因而舉證期限不少於15天,以便當事人有充分的准備時間,做到從程序上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原告是先取證後起訴,有充分的調查取證時間,原告的舉證期限的權益是得到保護的。法院向被告送達訴狀副本、應訴通知書後,被告才開始調查取證,法院要在規定的期限內結案,當然要限制被告的舉證期限。

閱讀全文

與舉證期限15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