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王珍

馬鞍山王珍

發布時間:2022-04-19 16:14:43

㈠ 駱秉章的人物生平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駱秉章出生於廣東花縣。道光十二年(1832年),讀了三十多年經書的駱秉章終以恩科六十名進士,殿試二甲二十七名,朝考入選,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駱秉章歷任遍修、監察御史。
道光二十年(1840年),駱秉章受命稽察吏部銀庫,他到任之後清查陋規,嚴格進行檢閱。官員們都不能徇私枉法,所以想找個機會將他弄走,正好發現了他的疏漏,但是穆彰阿調查後,發現駱秉章確為一絲不苟,分毫不沾,所以大有感觸,對他更加器重。穆彰阿召駱秉章說:「你清查庫銀的嚴格可真是空前絕後啊,我一定要讓你再留在這里三年,這將對國庫大大有利。」駱秉章對答說:「我留在此地一年那些官員就已經非常難做了,如果讓我再留三年,恐怕那些官員們一個都不能活了!」那些官員的陰謀沒有得逞。後來駱秉章歷任給事中、鴻臚寺少卿、奉天府丞兼學政等職。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銀庫虧欠的事被揭發,共虧短九百多萬兩。駱秉章因失察之罪被罷職,仍罰賠庫款一萬八千二百兩賠罪。審察完畢之後,道光帝知道駱秉章持正無私,召見時對他說:「你這一年年查庫辦得很好,不只是朕一人知道,而是人人皆知。如今有了此案你的名字將會更出名,如果沒有這個案件,朕還不知道你的名字呢。你好好讀書,認真做官,將來好好為國家辦事。」所以特旨以庶子的身份留用。 自此道光帝對他信任有加,又升侍講學士,出任湖北按察使。不久駱秉章歸鄉丁母憂。結束之後補右庶子,先後赴任山東、河南、江蘇按事。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駱秉章被提拔為侍講學士。出任為湖北按察使,又遷任貴州布政使,緊接著調往雲南。
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豐帝命他出任湖南,任湖南巡撫。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在廣西金田起義,一路勢如破竹,清廷各路官兵一敗再敗。 咸豐元年(1851年),清政府命湖廣總督程矞采前往湖南督辦防務,堵截太平軍,駱秉章給湖南提督余萬清充當程制軍的副職。之前大學士賽尚阿領兵馳赴廣西鎮壓太平軍,道經湖南,帶文武隨員百人,到廣東時以沿途州縣未能滿足供應為由,竟參湖南撫藩荒廢政事,駱秉章因而被罷官。 不久,雖有朝廷有將駱秉章回京另有任命的布告,但要等待新任湖南巡撫張亮基到長沙,才能交接上京。當時長沙城牆大多坍塌,城門早就不能關閉了,城垛更是全都沒了。駱秉章估計太平軍隨時攻入湖南,情勢危急。便率先帶頭捐修城款三百兩,隨後省城司道官員全都捐款修繕。駱秉章馬上又奏請借庫款二萬兩修城。四月太平軍打到道州,駱秉章更是日夜上城催督。農歷七月中,城門修好,城垛已備,蕭朝貴才領一彪軍殺到,奮力攻打長沙城。當時清軍各路援軍,正帥、副帥皆未到,城內只有兵勇八千,且沒有一員有作戰經驗的將領。太平軍攻城之時,守城的清軍將士才真切明白,駱秉章的修城決策和調度方略是何等正確和及時,說重了是挽救了危亡殘喘的清軍和長沙城。 之後新巡撫張亮基上任,駱秉章奉旨暫留在長沙與張亮基共同守城。
農歷九月,各省援湘清軍向榮、和春、張國梁等雲集,達六萬餘人,城防更加鞏固。太平軍方面洪秀全和楊秀清在兩次攻城失利後,一面以挖地道攻城為主,另一面派石達開為統帥,分軍渡江到湘水以西,另外開辟一條北上的戰場,揭開進攻武昌的新階段。太平軍主動撤退,長沙隨即解圍,駱秉章感觸良多。這是駱秉章第一次以太平天國為死敵和無可奈何心情的立場,感受到清朝綠營兵的潰爛無能和無法阻擋太平軍在中國南方大地上勝利地奔突和前進。 咸豐三年(1852年)農歷二月,駱秉章受命為湖北巡撫。農歷四月二十三日,他又被重新受命為湖南巡撫,而且一任就十年。 當時湖南在籍侍郎曾國藩奉命組織團練,開始創立湘軍,駱秉章對此十分贊成。又招致湘陰舉人左宗棠幫助他管理幕府,廣泛收羅英俊之士,幫助編練團練來防衛太平軍的進攻,湘軍逐漸有了威名。 咸豐四年(1854年)駱秉章指揮大軍,命羅澤南進攻岳州和湖北崇陽、通城。
咸豐五年(1855年),太平軍再克武昌,湖北巡撫胡林翼向駱秉章求救。駱秉章馬上命鮑超率領水師先行,彭玉麟率領團練繼進。在廣東的太平軍到達湖南時,駱秉章連續攻克桂陽、永興、茶陵、郴州、宜章等地,他在郴州、宜章等擊斃太平軍青年將軍何祿。
咸豐六年(1856年),劉長佑等連克萍鄉、萬載等地,接著進攻袁州。江忠濟在通城戰死,王珍接替了他,連克通城、崇陽、蒲圻、通山諸縣。到了同年冬天,劉長佑攻克了袁州、分宜、新喻。清軍商議分三路進軍江西,北路出瑞州,中路出袁州,南路出吉安。劉長佑袁州的一路兵馬已經超過了九千,很難再籌集軍餉。到了這時才令周鳳山、曾國荃各招募二千義勇,聯合進攻江西吉安。清廷下詔褒獎駱秉章不分地域,越境剿滅賊寇,朝廷賞賜駱秉章花翎。
咸豐七年(1857年),武漢被清軍收復,長江下游已無太平軍,於是湘軍四面出擊。湖南自從開戰以來漕運停滯,米價下跌,民生凋敝,地租和地主的租金卻和以前一樣,百姓早已拿不出賦稅了。駱秉章減免了當地的徵折,人們減少了陪給地主的錢而增加了稅賦收入。王珍在江西惡戰,多次破敵,最終戰死沙場,駱秉章以張運蘭及王珍的弟弟分別統領王珍的舊部。
咸豐八年(1858年),京察的時候駱秉章被議論功勛加以頭品頂戴。石達開敗退到浙江,江西大致安定。駱秉章因為合兵不易,所以提議應乘勝進取。上書請求起用曾國藩督師救援浙江,派遣蕭啟江、張運蘭兩軍隨征,其餘的軍隊全部撤下。 到咸豐十年(1860年),駱秉章守衛並在湖南與太平軍力戰。除此之外他還援救湖北、貴州、江西等省份。 咸豐十年(1860年)農歷六月,67歲的駱秉章奉調入川督辦軍務。之前,雲南太平軍李永和與藍朝鼎兄弟已由雲南入川,襲取了數十里物資富饒的自貢鹽場,隊伍發展至十餘萬,而且大軍指向川西和成都。川軍督師忙於互相推諉和攻訐,調駐藏大臣崇實入川,也無濟於事。當時李、藍太平軍距成都僅七十里,成都危在旦夕,此乃清廷十萬火急調駱秉章入川之因由。此時,李、藍太平軍進圍綿州,駱秉章帥湘軍蕭啟江部一萬二千餘人入川。駱秉章摸清形勢後,針對敵方「分兵略地」的戰略,決定實行集中兵力分別擊破的方針,並施展反間,分化瓦解。當兩軍對陣之時,藍朝鼎部下參與機要的文書黃鼎叛變,駱秉章遂掌握太平軍布防的一切軍事機密。
咸豐十年(1860年)農歷九月五日,清軍對太平軍合圍猛攻,太平軍退守丹棱,但清軍步步逼進,太平軍雖一部突圍,但藍朝鼎壯烈戰死。之後,駱秉章集中兵力再圍鐵山根據地,川軍、湘軍封鎖四方,最後引環龍河水淹灌。
同治元年農歷閏八月二十五日(1862年10月18日)駱秉章對太平軍發動總攻,李永和突圍中戰死,至此,經年余苦戰,李、藍主力已經被殲滅。這一年京察,駱秉章因軍功被賞加太子少保銜。 同治二年(1863年)春,石達開兵分三路,從雲貴邊界攻入四川,農歷三月二十七日(公歷5月14日),三四萬太平軍經冕寧小路進抵紫打地,准備橫跨大渡河,直取成都。但是由駱秉章策劃,由川軍、湘軍和土司的「夷兵」組成的大網正撒在大渡河兩岸。農歷四月四日(公歷5月27日),石達開太平軍乘筏渡河,駱秉章率大軍等待石達開大軍渡河一半的時候,用槍炮連環襲擊太平軍,石達開部無一生還。
農歷四月十二日(公歷5月29日),清軍劫取馬鞍山,太平軍糧道盡失,陷入死地。最後激戰至農歷六月十三到二十七日,駱秉章命人豎起投誠免死的大旗,石達開寫信給駱秉章,表示以個人生死來換取部下生命安全。駱秉章乘機派楊應剛赴紫打地石達開大營游說,力勸石達開解甲歸田。石達開見大勢已去,被迫與駱秉章訂盟。不料駱秉璋卻背信棄義,將石達開抓住。其部下繳械投誠後,駱秉章發路票遣散四千餘人,尚有二千人安置在大樹堡寺廟,駱秉章在一晚上將他們全部剿滅。 同治二年農歷五月十日(1863年6月25日),石達開在成都經駱秉章批准,被清軍凌遲。清廷再加賜駱秉章太子太保。
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南京)陷落之時,清廷論功行賞,駱秉章加恩賞一等輕車都尉世職,並賞戴雙眼花翎。同治六年(1867年),駱秉章再升任四川總督協辦大學士。其地位聲勢赫赫,炙手可熱。 同治六年(1867年)農歷十一月十七日(公歷12月12日),駱秉章因病死於任上。終年74歲。清政府贈太子太傅,入祀良祠,給謚號文忠。
駱秉章逝世消息一傳到民間,民眾自發罷市縞素,喪車所過,哀音相隨,連綿不斷。因悼念場面太過盛大,官府怕生出事端,因此加以限制,結果惹怒了百姓,差點鬧出一場風波。

㈡ 李守中的李氏宗親

2012年4月22日,在網頁收索我祖「李守中」時,發現沈天瑜先生《利辛縣境內的紅樓夢---李紈的身世》系列文章(十二篇),該文部分地引用了本人先期研究、收集的一些史料與成果。沈天瑜先生認為:1. 利辛縣的古代名人李天官(元朝工部尚書李守中)為《紅樓夢》中李紈之父、國子監祭酒李守中之原型。2.元朝工部尚書李守中「曾祖父俊」就是《水滸傳》中的「混江龍」,後來為暹羅國(泰國)國王的李俊。
沈天瑜先生的觀點,意味著我國四大名著中的兩大名著與我李氏家族有關。對於沈先生這個驚人的結論,我興奮不已,是夜奮筆疾書,寫就《觀音山李氏先祖:水滸傳中的李俊?》一文。喜悅之中,萌發了刊印觀音山李氏溯源書籍的慾望。此後的近兩月,我疏於企業工作,從書本布局、文稿整理,甚至於從版面設計、插圖選用等細節入手,潛心書稿的製作。這一次,細致認真、追求完美的工作習慣令我大吃苦頭,但功夫不負有心人,《觀音山樹德堂李氏溯源》一書昨天終於脫稿。如釋重負之餘,本人決定對先祖李守中家族宋元時期的情況作進一步的梳理。
一.李俊(守中之曾祖父)
據(元)蘇天爵《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李守中曾祖父為「俊」,墓誌銘未交代李俊的詳細資料。到目前為止,李俊是我們掌握的最早的觀音山李氏先祖。李守中生於1270年,卒於1342年5月19日,享年73歲。(元朝:1271---1368年;南宋:1127-1279年。)不難看出,李守中之父李榮、祖父李成、曾祖父李俊皆生於南宋時期。
沈天諭《利辛縣境內的紅樓夢---李紈的身世》一文認為:
1.《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中敘及的李守中之曾祖父李俊就是《水滸傳》里大名鼎鼎的「混江龍」李俊。
2.宋江死後葬於楚州南門外蓼兒窪,李俊令其子李成(蓼莪)不遠千里赴楚州守墓。李成字型大小蓼莪,不光是取自《詩經》之《小雅-蓼莪》詩文,同時與宋江歸終於蓼兒窪有關;李成之子李榮是為紀念小李廣花榮而取此名。
3. 利辛李氏有三大寨,北李寨,南水寨,南大山的李寨。蓼莪不忘自己是水泊梁山英雄之後,分別將三子取名為水清、水潔、水淵。北李寨是水淵,南水寨是水清,南大山的李寨是水潔。李守中為水淵(李榮)次子。
■ 對於沈先生上述觀點,本人尚持保留意見。本人認為:「混江龍」李俊身世與或李守中顯赫家族不符;同時沈先生的觀點尚缺乏史實證明。
二.李成(守中之祖父,蓼莪)
A.據《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祖成,由潁川判官權知州事,贈亞中大夫、廣平路總管、輕車都尉、隴西郡侯;妣吳氏,隴西郡夫人。
■ 李成任河南潁川判官,行使州總管權力;先前任河北廣平路總管(從三品官銜)、輕車都尉(從三品官銜)。妻子:吳氏。
【潁川】郡名,秦王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潁水得名。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轄境相當今河南登封市、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葉縣、舞陽以北地。其後治所屢有遷移,轄境漸小,最大時管轄至今駐馬店地區。隋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許州為潁川郡。西漢置有工宮,東漢中平初波才領導的黃巾軍在此起義。主體部分即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境內。潁川郡是大禹的故鄉,翻開華夏歷史第一頁,我們還會發現,潁川郡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首都所在地。【判官】官名,隋使府始置判官。唐制,特派擔任臨時職務的大臣可自選中級官員奏請充任判官,以資佐理。【知州事】是從宋朝才設立的官制。州的長官,二品以上文臣擔任。州的實際管理者是通判。【亞中大夫】文散官名。元仁宗延佑年間(1314-1320)改少中大夫置,元、明兩代均為從三品初授之階。明廢。【廣平府】舊地名。今河北省永年縣廣府鎮。廣平府,東至山東臨清州百五十里,東南至大名府百二十里,西南至河南彰德府百八十里,西至磁州百二十里,西北至順德府亦百二十里。元初亦為洺州初置邢洺路,兼領邢、磁、威三州。尋又為洺磁路,兼領磁、威二州。至元中,升為廣平路。明洪武元年(1368)改廣平路為廣平府,隸屬直隸京師,治永年縣(今河北省永年縣),明末領九縣,永年,雞澤,曲周,肥鄉,廣平,成安,威縣,邯鄲,清河。【輕車都尉】勛官名。元、明從三品。
B. 據河北三河、鹽山李氏家譜記載:始祖蓼莪(即李成),宋時世居金陵縣,自丹陽而家徙居穎州,自此始祖也。蓼莪,配顧氏繼陸氏,職銜:資政大夫(正二品官銜)。長子水清,次子水潔,三子水淵。■ 金陵縣,古代為江寧縣,現南京江寧區,江寧區有丹陽鎮。馬鞍山市當塗縣丹陽鎮與南京江寧區丹陽鎮街道相連,古代稱為小丹陽,歷史上地位重要。小丹陽的歷史早於現在的丹陽。
三.李榮(守中之父,水淵)
A.據《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考榮,贈嘉議大夫、僉書樞密院事、上輕車都尉、隴西郡侯;妣高氏,隴西郡夫人,繼魏氏,隴西郡太夫人。
■ 李榮,正三品官銜,國家軍事、防務機關官員。原配高氏,繼配魏氏。
【嘉議大夫】文散官名。金始置,正四品下,元升為正三品,明為正三品初授之階,清廢。【僉書】宋代樞密使的副官,掌管辦理軍事文書事宜。本作「簽署」,宋人因避英宗 ( 趙曙 )諱,改作「簽書」。【樞密院】宋代沿置,主要管理軍事機密及邊防等事,與中書省並稱「二府」同為最高國務機關。遼設北樞密院(相當於兵部)、南樞密院(相當於吏部)及漢人樞密院(掌漢族地區兵馬)。元代樞密院主要掌軍事機密、邊防及宮廷禁衛等事務;戰爭時設行樞密院,掌一方軍政。【上輕車都尉】正三品官銜。
B. 李榮及繼配夫人魏氏墓誌銘情況。
因古碑年代久遠,加之被打樁機打破為5塊,有不少銘文殘缺或無法辨認。經過專家的研究,能大致解讀出墓主人的姓名、籍貫和生平事略。「夫人姓魏氏,潁州泰和縣瑞子埠巨族也」、「僉樞諱榮,字榮甫,世居廣平,至元甲子父XX(字跡不清無法辨認)亞中,公由汴徙潁……」。墓誌銘顯示,這座元朝古墓的主人姓魏,是太和縣瑞子埠大戶人家,為李榮繼配。李榮,字榮甫,祖居河北廣平雞澤,後遷汴(開封)。元至元甲子,李榮隨父親李成,由開封遷至阜陽。李成,潁州判官權知州事,贈亞中大夫、廣平路總管、輕車都尉、隴西郡侯。
據墓誌銘記載,李榮先配之高氏,元大德元年(1297年)去世,享年41歲。高氏去世後,李榮「再求良匹」,迎娶魏氏為夫人。李家後人對魏氏的評價為「太夫人慈撫而禮,接之四十七年如一日,平居敦儉,時族以禮……」。元大歷戊辰(1328年5月)李榮去世,享年81歲,追封隴西郡候。元至正三年甲申(1343年8月),魏氏逝於潁西湖聚星堂正寢,享年85歲,隨夫君先配高氏袱葬於七里溝先塋。
李榮有3子1女,長子李守中,字正卿,慷慨有大志,為當朝偉人,仕至尚書工部,死於元至正壬午五月(1342年5月),次子李守信,三子情況不詳。根據墓誌銘文,其末尾落有「諸孫冕、藻、黼、綉謹志」。其中「黼」,也就是阜陽狀元李黼。
C.據元史檢索可知,李榮家族歸順元政權較早。
元代成吉思汗時期確立了開放、革新的政治理念,重用了一大批漢人(如史天澤、李全、李榮、嚴實、張柔、邸順、王珍、梁瑛、劉黑馬等)統治中原故地。史家一般將李榮排在這些漢人隊列中的第三位,而史天澤、李全都是當時著名的將領,可見李榮在當時的重要地位。李榮為嘉議大夫、僉書樞密院事、上輕車都尉。
四.李守中(觀音山李氏始祖)
A.據《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公諱守中,字正卿。少就外傅,涉獵書史,奮然自樹。當是時,入官者多由吏進,公年出二十,來游京師,補左司令史,轉戶部通政留司掾,進掾中書。公志大而氣剛,不隨俗依違俯仰,事或不然,輒指陳可否,直言無諱,守身廉白,人不敢幹以私。初,朱清、張瑄漕江南米,涉海入京師,至則遍賂諸用事人。公時主治文書,獨無所取。大德三年,北兵犯和林,公從大臣往給金幣,邊人賴其惠。徽政臣奏除官千五百員,將頒制敕,公曰:「是中有官第七品超遷三品者,有武人雜選入清流者,有治罪奪官復冒用者,殊乖選舉彝典。」宰相是其說,命徽政覆奏止之。至大三年,尚書省立,公上言曰:「昔在世廟,宵旰求治,分置尚書省,以清中書之務,明詔具在。今尚書省臣攘奪政柄,變亂憲章,用人無法,事漸大壞,返謂中書墮廢法制。當辨中書所廢者何?尚書所治者何?」事聞,權貴大怒,以公間諜兩省輔臣,廢黜田裏。既而,尚書省臣敗誅,公起家承直郎、保定滿城縣尹,縣以大治,燕南憲司以五事聞。延祐三年,河東大雨,解鹽池壞,選官治之。六年,復命公視其池堰,督其課最。宰相語公曰:「昔宋耀州觀察使王仲千著績鹽池,汝能效焉,亦仲千也。」公益感激。巡行陝西,歸言於廷,請革巡鹽吏胥,設官分司其池,防鹽之方、擾民之事可悉興除,廷議從之。又承命往治河間鹽法,請罷煎餘鹽五萬引,以蘇民力。別陳十事上之。遷奉議大夫、戶部主事,以親老,乞便養,改知泗州。州獄繫囚百餘,公下車數月,皆決遣之。民有誣寡婦為同籍,欲奪其產者;有訟自殺人,誣其田主者;有覬免己罪,以賂誣其胥吏者,公悉辨明之,抵誣者罪。淮東憲司薦其廉能,擢河南行省左右司員外郎。丁外艱,服除,調兩浙轉運鹽司副使。公言:「法久則弊,理宜變通。今兩浙灶民凋蔽日甚,當驗其恆產,差為上下。灶民既為國輸課,不當復役裏正,代償民租。不然,將見灶民愈困,多徙死矣。」公在官五年,身歷兩浙郡邑,熟知其弊,工本親給與民,官屬不敢有所掊克,故事集而課亦溢,比終更,增鹽五萬餘引。浙省言宜升公官,遂加中議大夫、歸德知府、兼諸軍奧魯、勸農事、知河防事。公聽訟益明,訟亦衰止。歲餘,請致仕,以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歸老於家。公為人磊落明白,在官思盡其職,嘗以通制書歸類未盡,別著條目以進。其後朝廷續纂其書,亦取用焉。所至勸農興學,崇化善俗,滿城、泗州、歸德皆修三皇及孔子廟,而廨舍、河防、鍾鼓、更漏、驛傳皆繕完之。歸德又新微子、張巡、許遠祠,木石所須,皆公規劃,不擾於民,世以是稱其材。嗚呼!我國家初由胥吏取人,人才亦多由是而顯。故參知政事曹公從革、刑部尚書謝公讓,與公同居裏閈,材能相埒,二公敭歷中朝,赫然進用。公獨以剛直自持,老於郡縣,人或不能無少憾焉。然公臨民而民治,理財而財豐,所去見思,刻石以頌遺愛。諸子皆以文學進,知名於當時,天之報施公者,詎弗厚歟。
公配張氏,隴西郡夫人。子男五人:冕,某官;藻,國子釋褐出身,文林郎、秘書監典簿;黼(讀音fǔ府),賜進士及第,奉政大夫、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繍,賜同進士出身,將仕郎、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德安,最幼,繼室溫氏出也。女二人,適儒士真定曲明善及天平程梓。男孫五人:秉易,從仕郎、吳江州判官;秉簡、秉方,國子員;秉幾、秉恆。女一,幼。曾孫男女各一。公享年七十有三,至正二年五月壬午(1342年5月19日)以疾薨,是歲某月某甲子,葬潁之某鄉某原。
B.據河北三河、鹽山李氏家譜記載:守中字皇元,配范氏繼孔氏,職銜:誥授資政大夫,工部尚書正治上卿。守中共四子長子李冕,次子李黼,三子李紳,四子李綬。
五.李冕(守中長子)
A.據《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冕,某官。
B.李黼死前一年,即至正十一年,劉福通起義,攻克潁州(今阜陽),李黼兄李冕率眾抵抗,城陷被執,奮罵就死,史稱忠節萃於一門。李冕,是李秉昭的父親。潁州人民為紀念他們一門忠烈,於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潁州建三忠祠,以示祭念。
六.李藻(守中次子)
A.據《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藻,國子釋褐出身,文林郎、秘書監典簿。【國子】多義詞。可指公卿大夫的子弟,也可指國子學。【釋褐:】a.脫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職。b.指進士及第授官。【文林郎】於隋文帝開皇六年(586)設置,當時是從九品上。隋煬帝大業三年(607)時廢。唐武德七年(624)又置為從九品上的文散官。宋初為四十二階這第三十五階,直到宋元豐改制時又廢除。金、元時皆用為文散官名稱,金為正八品上,元為正七品。明、清時都用來授正七品文官。【秘書監】官署名。遼、夏、金、元秘書監掌經籍圖書。遼長官為郎,下設著作局等官署。夏、金以監為長官,下有少監等官,金下設著作局等官署。元以卿為長官,下設太監、少監等官。典簿: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元朝廷官署如國子監、翰林兼國史院等皆有此官。明、清翰林院、國子監沿置,掌章奏文牘事務。在清朝,此官職為一普設性低階官職,品等為正七品或從七品。該官職主要從事掌奏文書的起稿校注,配置於國子監典簿廳、太常寺、光祿寺等等。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B. 《南村輟耕錄》 卷十四 陶宗儀著:公謂子秉方曰:「我,國之守臣,當死此土,汝可奉母往下江依伯父,以存吾後。」■ 伯父為藻:任職於長江中下游沿江某地。
七.李黼(守中三子,觀音山李氏先祖)
A.《元史》、《明史》等對李黼有大量的記載:李黼,穎州(今安徽阜陽)人,字子威。生於元大德二年 (1298),卒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元泰定四年(1327)左榜狀元。授翰林國史院修撰。泰定五年,代祠西嶽。後改任河南行省檢校官。遷禮部主事,充監察御史。出任江西行省郎中。充國子監丞,升宣文閣鑒書博士兼經筵官。李黼受命巡視河渠,根據河底淤泥高出地面,提出按故跡修浚。後歷任秘書太監,禮部侍郎,外調授江州路總管。
至正十一年(1351),李黼總管九江。盜起,攻陷城多處,造船企圖南攻。李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壯,分守要害。以忠義激勵士氣。至正十二年,賊犯,諸守官逃。李黼身先士卒,大呼陷陣。以長木、鐵錐沿岸設置刺盜船不得動。遂授李黼江西行省參政,行江州等路軍民都總管。盜勢盛,其餘守臣棄城而逃,唯李黼獨守孤城,亦無援兵。臨戰之時,江州平章政事也逃。黼登城布戰,張弩射敵。盜繞其他城門而入。巷戰,李黼知力不敵,揮劍叱盜大呼:「殺我,毋殺百姓!」盜自背後來,刺黼落馬。李黼與從子俱罵賊而死。百姓聞之,哭聲震天。葬其於江州城東門外。追贈攄忠秉義效節功臣、資德大夫、行中書省左丞、上護軍。追封隴西郡公、謚忠文。立廟江州,賜額「崇烈」。
B. 《南村輟耕錄》 卷十四 陶宗儀著 江州路總管李黼,字子威,汝寧人。泰定丁卯,狀元及第,至正十年庚寅,來守是郡。……,公謂子秉方曰:「我,國之守臣,當死此土,汝可奉母往下江依伯父,以存吾後。」秉方曰:「父死國,子死父,有何不可。」公怒曰:「汝不遵命,是不孝也。」秉昭亦告其兄曰:「兄不去,則叔父無後,不孝莫大於是。某當與叔父同死生矣,兄撫慮焉。」秉方不獲已,買舟奉母夫人行。舟次何家堡,遲留不忍舍。公聞之,手批責以大義,遂去。不半月,公死。
八.李繍(守中四子)
A..據《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繍,賜同進士出身,將仕郎、翰林國史院編修官。
【將仕郎】文散官名。《新唐書·百官志一》。唐宋從九品下為將仕郎,金升為正九品,元升為正八品,明為正九品初授之階。【翰林國史院】元代掌管草擬詔令、纂修國史、兼備皇帝咨詢的中央機構。前身是唐朝玄宗開元初年設立的翰林院。開元二十六年(738)另建翰林學士院。宋沿唐制,設翰林學士院,多數宰相從中選拔。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先設翰林院,後立國史院。至元元年(1264)兩者合並,建翰林學士院,秩正三品。至元四年改立翰林兼國史院。至元八年升從二品。至元二十年與集賢院合並為翰林國史集賢院。至元二十二年與集賢院分立,復為翰林國史院。大德九年(1305)升正二品。皇慶元年(1312)升從一品。翰林國史院主要掌管纂修國史、典制誥、備顧問三項職責,設承旨6員,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直學士各2員,屬於富有待制、修撰、應奉翰林文字、編修官等。院內下設(蒙古)新字學士,負責用八思巴字起草或翻譯詔敕。【國史院編修官】是專門為皇帝記錄歷史的官員,明清朝時應該是官拜二品或以上。古代皇帝會天天上朝,而上朝必須有一位史官在旁記載談話,寫入史冊。最重要的是,此官不得參與政事,必須對政事如實報道,自康熙以後,此官比一品官員還要受保護,比一品官員還要受器重,為保護歷史,不讓任何人修改。
B.河北三河、鹽山李氏家譜記載:紳,字星元,葵三河縣夏庄西南塋次,配陸氏繼卜氏,職銜:皇授懷遠將軍,指使輕騎都尉,長子沭,次子淦。……公敬,公卿,公忍的孫輩中又有三人遷河南開封。清朝宣統年前,開封的後人不遠千里,每年到河北鹽山祭奠先祖。【懷遠將軍】武散官名。金始置,從四品,元升從三品。明從三品初授懷遠將軍。【輕車都尉】勛官名。元、明從三品。■ 從不同版本的史料排序看,繍、綉與紳或許是同一人。
九.秉易(李冕之子)、秉方(李黼之子,觀音山李氏先祖)、秉昭(李冕三子)
1. 據《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秉易,從仕郎、吳江州判官;
■ 元元貞二年(1296年)吳江縣升為吳江州,屬平江路。明洪武元年(1369年)復為吳江縣。即今江蘇吳江市。
2.元史《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記載: 黼兄冕居潁,亦死於賊。秉昭,冕季子也。事聞,贈黼攄忠秉義效節功臣、資德大夫、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上護軍,追封隴西郡公,謚忠文。詔立廟江州,賜額曰崇烈。官其子秉方集賢待制。
3.元史《元紀二十八》記載:時賊勢愈盛,西自荊湖,東際淮甸,守臣往往棄城遁,黼中外援絕。賊將薄城,分省平章政事圖沁布哈自北門遁。黼引兵登陴,布戰具,賊已至甘棠湖,焚西門,乃張弩射之。賊轉攻東門,黼救之,而賊已入,與之巷戰,知力不敵,揮劍叱賊曰:「殺我,毋殺百姓!」。賊刺黼墮馬,黼與兄冕之子秉昭俱罵賊而死,郡民哭聲震天,相率具棺葬於東門外。黼死逾月,參政之命始下。冕居潁,亦死於賊。事聞,贈黼淮南、江北行省左丞,追封隴西郡公,謚忠文,立廟江州,賜額曰崇烈,官其子秉方集賢待制。
4. 據《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秉簡、秉方,國子員。
待制:1.等待詔命。 2.官名。唐置。太宗即位,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門下兩省,以備訪問。宋因其制,於殿﹑閣均設待制之官,如「保和殿待制」﹑「龍圖閣待制」之類,典守文物,位在學士﹑直學士之下。遼金元明均於翰林院設待制,位也在學士﹑直學士之下,但不及宋制隆重。參閱《新唐書.百官志二》﹑《宋史.職官志二》﹑《金史.百官志一》﹑《元史.百官志三》﹑《明史.職官志二》)
■ 從《南村輟耕錄》 卷十四可以看出,秉方年長於秉昭。
通過上述史料的梳理與研究,我們不難發現:李守中家族在宋、元兩朝地位非常顯赫。史書有據可查的我李氏先祖大多是官階較高的朝廷重臣(「省部級」領導居多),而且他們個個是學富五車之大儒。顯而易見,我李氏先祖在宋、元兩朝具有較高的歷史地位。
從先祖遷徙的路徑看,守中公祖父李成(蓼莪)祖籍金陵丹陽(江蘇江寧區丹陽鎮),後遷徙至廣平路雞澤(河北雞澤)、汴梁(河南開封)、潁州(安徽阜陽)。根據初步分析,我認為河北鹽山公敬,公卿,公忍之孫輩中三人遷河南開封,或與李成(蓼莪)有直系親人在開封有關;我祖遷徙江蘇南通觀音山或安徽巢湖半湯或與李藻有關;南通瀕江臨海,是一個沖擊平原,古來盛產海鹽,富五公穎州避亂、攜眷東遷、崇川卜築……,或與始祖工部尚書李守中及李藻等之工作經歷有關。
上述史料結合南通觀音山、巢湖半湯、河北三河、鹽山家譜進行比對,初步認為曾祖俊(守中曾祖父)後人應有數十萬人以上規模,而我們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從李守中父母之墓誌銘、狀元墳、狀元巷、阜陽志、元史、李黼墨跡落款等很多史料與實際情況看,李榮、李守中、李黼、李冕等居於潁州(阜陽)是確定的。而蘇天爵《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祖成,由潁川判官權知州事,贈亞中大夫、廣平路總管、輕車都尉、隴西郡侯;妣吳氏,隴西郡夫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十四:江州路總管李黼,字子威,汝寧人。蘇天爵是元朝吏部尚書,陶宗儀是元朝著名的歷史學家,此二人之文稿應該是可信的。而「潁川」與「潁州」、「潁州」與「汝寧」雖然距離不遠,但都不在同一地區,究竟何故?都有待作進一步研究。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王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