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社會公共服務」的內容是什麼
社會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專活動直接需要所屬提供的服務。
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
『貳』 什麼叫公共服務啊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
公共服務可以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分為維護性公共服務,經濟型公共服務,社會性公共服務。
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
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
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
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
社會發展領域包括教育、科學普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叄』 公共服務有哪些
公共服務可以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分為基礎公共服務,經濟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社會公共服務。
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社會發展領域包括教育、科學普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按照大的專業屬性,還可以如下分類:國防建設、國內與國際公共救助與災害援助、法律法規政策規范、文化經濟產業開發建設、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信息化建設、標准化建設、工業化建設、城鎮化建設、特色產業建設、金融保險與消費建設、職業化和專業化建設發展等。
按照工程專業屬性還可以分為:國防工程、公用設施工程、民生工程、安居工程、法治工程等。
法律依據
《關於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
第二條 均衡配置城鄉基本公共法律服務資源。降低法律援助門檻,擴大法律援助范圍,加強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熱線平台、網路平台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服務條件。加強基層普法陣地、人民調解組織建設,健全服務網路。充分發揮司法所統籌矛盾糾紛化解、法治宣傳、基層法律服務、法律咨詢等功能,發揮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作用,健全村(居)法律顧問制度,加快推進村(居)法律顧問全覆蓋。大力發展縣域公證法律服務,組織公證人員採取巡迴辦證、網上辦證、蹲點辦證等多種形式,深入基層開展公證咨詢和業務辦理。
『肆』 公共事務的特徵
它具有四個主要特徵:
一是階級性。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的公共利益必然反映出統治階級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務的具體內容也必然滿足統治階級的根本需要。
二是公益性。公共事務的表現形式是公共物品與公共服務,公共物品與公共服務具有消費的非排他性,不能只為供給方單獨享有,而是會使社會成員普遍受益。因此,從形式上看,公共事務的受益對象是一定范圍的社會公眾。
三是多樣性。公眾對公共物品和服務質與量方面的需求偏好千差萬別,而且呈現出不斷變化的趨勢。這就決定了公共事務種類繁多。內容廣泛,同時也決定了公共管理方式。方法的多樣化。
四是層次性。公共事務所針對的是不同層次的公共問題,所涉及的社會成員范圍有大有小,由此,公共事務可分為全球性公共事務、全國性公共事務和地方性公共事務等不同層次。其中,階級性與公益性是公共事務的本質屬性,多樣性與層次性是公共事務的表現形式。
『伍』 如何區分「社會公共服務職能」與經濟職能中的「公共服務職能」
唯一的區別是體現方式不同:
社會公共服務職能體現的比較直接,因為這些屬於社會內公共容服務設施,修建它們首先能夠滿足人們對於社會文化、體育活動的需求。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職能是間接實現的。當公共服務設施就位,運作,自然而然的人們會在這些設施的服務中受到文化教育,文化建設職能就發揮了。
公共文化設施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平台和首要任務,是展示文化建設成果、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陣地。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和管理水平,直接關繫到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實現和文化發展成果的共享程度。
(5)社會公共服務的本質屬性是擴展閱讀:
制定組織文化系統的核心內容
第一,企業價值觀體系的確立應結合本企業自身的性質、規模、技術特點、人員構成等因素。
第二,良好的價值觀應從企業整體利益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更好地融合全體員工的行為。
第三,一個企業的價值觀應該凝聚全體員工的理想和信念,體現企業發展的方向和目標,成為鼓勵員工努力工作的精神力量。
第四,企業的價值觀中應包含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社會公眾對企業產生良好的印象。
『陸』 如何理解社區服務的性質
從以下三方面理解社區服務的性質:
社區服務的本質屬性是什麼?
社區服務實際上是社區社會服務的簡稱,是指政府、機構與個人等在社區里開展的福利性服務和公益性服務,以及社區居民之間的互助性服務。它是整個社會福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國家對弱勢人群的保障責任和對居民的公共福利責任,也體現了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社區共同體精神。像社區照顧、殘障人士服務、兒童與青少年服務、貧困家庭的救助與資助、單身母親及遭虐婦女的社會幫助、家庭治療、志願者服務等,都屬於社區服務的范疇。不難看出,所有這些社會服務都是市場組織不願意也無法承擔的服務。而且,這些服務與市場服務最大的區別也就在於服務目的之不同,既公益性、非贏利性與贏利性、逐利性的區別。20世紀30年代以來,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之所以不斷地制定和完善有關的社會福利政策和法律法規,以保障社區社會服務的健康運作,根本原因就在於此。也正因為此,筆者認為,堅持和維護社區服務的福利性與公益性,是中國大陸今後發展社區服務的根本之所在。
社區服務的價值功能或價值標準是什麼?
從國際上已有的共識來看,其價值功能和價值標准就在於,謀求國家內部及地區內的社會公正與社會平等,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質量,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近代世界自走向工業化以來,人們愈來愈認識到,一個追求效益、競爭為上的市場經濟體制,如果沒有一個相對公正、平等和溫情的社會秩序相配合,是無法可持續運行的。社區服務乃至整個社會服務正是這個社會秩序得以建立的根本手段,而謀求建立和維護這個社會秩序則是社區服務根本的價值要求、價值功能和價值標准。具體來說,社區服務的價值功能或價值標准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維系弱勢人群的社會尊嚴、生存權利和生活能力,限制不平等的差距,提高社會的公正度和穩定性;二是滿足社區居民的公共利益需求,提升居民的福利水平和生活素質;三是促進社區的人際交流和人際關懷,改善社區的人文環境,提高居民的道德文化素養。顯然,設計社區服務的項目,開展社區服務的實踐,選擇有關的社會政策,都必須著眼於以上的價值功能,服從於以上的價值標准。反之,如果將贏利性、商業性的服務作為社區服務來推行,或者把社區服務定位於第三產業來發展,必然與上述價值功能和價值標准相沖突,從而降低和損害社區服務的福利性、公益性本質。
在政策上對社區服務的雙重化定位,會產生哪些弊端?會造成什麼後果?
不可否認的是,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中國大陸的社區社會服務無論在服務內容、服務對象、還是服務手段和服務供給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注目的發展。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大陸社區服務的政策和體制仍然處於不成熟的階段。就政策而言,社區服務至今一直定位於"一仆二主"或"一身二用"的狀況之中,即既將社區服務視作福利性、公益性的社會服務事業,又將其視作便民利民的第三產業。這種雙重化定位具有兩大突出的矛盾和缺陷:首先,混淆了社會服務與市場服務的本質區別以及社會服務組織與市場組織(企業)之間的功能差別。須知,市場經濟和現代社會的發展,有賴於各類組織的功能分化。沒有這種功能分化,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都是難以為繼的。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大陸,混淆這種差別的結果已經造成了社區組織功能與目標上的"社企不分",即其社會服務功能與企業功能的重疊,並由此滯礙了社區組織的發育和社會服務業的發展。其次,客觀上為社區服務規定了兩種相互矛盾的價值標准,容易誘導基層社區組織因追逐經濟利益而犧牲居民的公共利益和福利性服務。事實上,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和誘惑下,許多地方的街道和居民委員會至今仍然十分熱衷於發展"第三產業",興辦了許多與商業企業或個體經濟非常雷同的組織及經營項目,並冠名為"社區服務"(其實,這些價格並不低廉的"社區服務",居民通過市場完全可以自主地購買和享用)。為了發展第三產業,及時完成利潤指標,作為政府派出機關的街道辦事處以及居民委員會,曾經或繼續在犧牲社區的公共利益,諸如違法違規侵佔本來屬於社區居民的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的現象等,似乎就有了合理的根據。同時,在現有體制下,因數量甚少的社區服務人員分心於第三產業,故社區組織社會服務能力的下降、社區福利性與公益性服務供給的減少也就難以避免了。因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強調,改變政策上對社區服務的雙重性定位,回歸福利性和公益性的本質和價值標准,當是中國大陸增加社會服務供給、提高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提升社區服務之社會認同度的必由之路。
『柒』 公共關系的本質屬性是什麼公共關系學
【公共關系的定義】
1.「公共關系」一詞源自英文的Public Relations,中文表述可稱為「公眾關系」,也可稱為「公共關系」。
2.管理說:突出公共關系的管理屬性,代表人是美國學者卡特利普和森特,他們認為公共關系是確定、建立和維持一個組織與決定其成敗的各類公眾之間的互益關系。
3.傳播說:側重於公共關系的傳播屬性,代表人是英國著名公關學者佛蘭克•傑夫金斯,他認為:公共關系就是一個組織為了達到與它的公眾之間相互了解的確定目標,而有計劃地採用一切向內和向外的傳播溝通方式的總和。
4.傳播管理說:強調公共關系是組織一種特定的傳播管理行為和職能,當代美國公共關系學術權威,詹姆斯•格魯尼格教授認為:公共關系是一個組織與其相關公眾之間的傳播管理。
5.咨詢說:側重於公共關系的決策咨詢功能,最具代表是1978年8月發表的《墨西哥宣言》:公共關系是一門藝術和社會科學。它分析趨勢,預測後果,向領導人提供意見,履行一系列有計劃的行動,以服務於本機構和公眾的共同利益。
6.關系說:強調公共關系是一種公眾性、社會性的關系或活動,代表人物是蔡爾茲。
7.協調說:認為公共關系主要是協調組織與公眾之間的社會關系,代表人是王樂夫。
8.形象說:從塑造形象的角度揭示公共關系的本質屬性,強調公共關系的宗旨是為組織塑造良好形象,代表人是熊源偉。
【公共關系的本質屬性】
(一)公共關系本質的依據和方法
1.分析構成公共關系活動的基本要素:公共關系活動的三個要素是「組織」、「傳播」和「公眾」;任何公共關系活動都是由這三個要素構成。
2.分析公共關系的基本元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本質聯系。「組織」和「公眾」是公共關系的承擔者,分別是公共關系的「主體」和「客體」。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方式是「傳播」,現代「公共關系傳播」的本質即組織與公眾之間信息的雙向交流;組織與公眾溝通交流的「雙向性」是現代公關傳播的本質特徵。行政公共關系是組織的一種管理職能,其本質屬性是「組織與公眾之間的傳播管理」。
3.要考慮這一本質聯系在公共關系原理中的滲透性以及在公共關系實務中的指導性。
4.小結:「傳播溝通」是貫串整個公共關系的一條基線,是現代公共關系理論的精髓,是公共關系的本質屬性,是准確理解公共關系的關鍵。
(二)理解公共關系本質屬性的三個角度
1.公共關系的「關系」性質
<1>公共關系作為一種社會關系,特指組織與公眾環境之間的信息交流關系;
<2>無論何種類型的組織或何種性質的組織活動,都存在公共關系的問題;
<3>公共關系只是滲透在組織其他具體的社會關系中的一種信息傳播與溝通的關系。
2.公共關系的「職能」性質
<1>公共關系作為一種管理職能,是對組織與社會公眾之間傳播溝通的目標、資源、對象、手段、過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的管理,即傳播管理,這一管理是以優化公眾環境,樹立組織形象為宗旨的。
<2>公共關系作為一種管理職能,它的管理對象是「信息」、「關系」、「輿論」、「形象」這些無形的資產,它的管理手段是現代信息社會的傳播溝通手段,它的管理目標是調整組織與社會公眾之間的關系,提升組織無形資產的價值從而使組織的整體資產增值。因而公共關系與資金、技術和人才被稱為現代組織經營管理的「四大支柱」。
3.公共關系的「學科」性質
<1>公共關系作為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學科,是一門以傳播學和管理學為主要依託的傳播管理學或組織傳播學,是現代傳播學發展的一個應用分支,是現代管理學的一個構成部分。
<2>公共關系學是管理學科和傳播學科相結合的產物。
<3>小結:公共關系是一種組織的「傳播溝通關系」,一種組織的「傳播溝通職能」,一門組織的「傳播管理學科」;「組織與公眾之間的傳播溝通」是公共關系的本質屬性。
【一句話總結「公共關系的本質屬性」】
公共關系的本質屬性是「組織與公眾之間的傳播溝通」。
『捌』 社區服務的本質屬性是什麼
1、面對各類弱勢人群是指在經濟、社會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因而存在著種種生活困難的人群,例如,老年人、殘疾人、貧困者等等。優撫對象包括現役軍人、革命烈士家屬、革命傷殘軍人、復員軍人、、因公犧牲軍人的家屬、病故軍人家屬、現役軍人家屬、軍隊離退休幹部等等弱勢人群和優撫,要麼喪失了勞動能力,或不具備勞動能、生活能力、要麼因下崗、失業等問題存在著嚴重的生活困難,要麼曾經是或現在是共和國的衛士及其家屬,這些人最有資格或最需要接受社區的幫助。把他們作為社區服務的重點對象,為他們提供福利服務,是社區服務最基本內容和最基本任務,集中體現了社區服務的福利性本質。具體地說,主要包括:
(1) 為老年人提供福利服務。為老年人提供福利服務之所以成為社區服務的一項基本內容,不僅是因為我國城市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根據國際上約定俗成的標准,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以的老年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了城市居民總人數的10%,即為老齡化社會。目前,我國城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已明顯超 過了城市居民總數的10%,有些社區高達15%以上,顯然進入了老齡化時代。
(2)為殘疾人提供福利服務。殘疾人是指生理功能、肢體結構、心理狀態的異常或喪失,部分或全部失去以正常方式從事活動的能力,在社會生活的某些領域中不能發揮正常作用的人,包括視力殘疾、聽力語言殘疾、智力殘疾、肢體殘疾、精神殘疾等等類型。為殘疾人提供福利服務是世界各國社區服務的最基本內容之一,體著社會的文明與進步。
(3)為優撫對象提供福利服務。包括開展多種形式的擁軍優屬活動,幫助優撫對象解決住房、就醫和日常生活困難,經常開展軍民聯誼活動,等等。
(4)為少年兒童提供社區服務。興建和發展為少年兒童服務的祺我福利設施,如托兒所、幼兒園、少兒活動中心(室),開展寒暑假少兒服務活動,根據客觀需要發展「小學生飯桌」和「接送孩子」等服務項目。
(5)為貧困者提供福利服務。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 的特定時期,我國城市出現了一個以下崗、失業人員為主體的貧困者階層。保障這個階層的基本生活需要是社區服務的一項重要任務。為此,一是要通過社區組織的努力包括發展社區服務業,幫助他們達到再就業的目的;二是要不折不扣地執行政府建立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要動員社區各方面力量,開展多種形式的扶貧濟困活動,等等,確保貧困者和貧困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
2、面向通居民群眾的便民利民的日常生活服務
與一般意義上的慈善事業不同,中國城市的社區服務兼有「福利服務」和「方便人民生活」雙重任務,發揮著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雙重功能。如果說面向各類弱勢人群和優撫對象的社區服務,主要體現了它的福利服務和社會保障功能的話,那麼,為廣大居民群眾提供社區服務則是它的社會服務功能的一種重要表現。從產生、發展的過程來看,面向普通居民群從的便民生活服務之所以成了我國城市社區服務的主要內容之一,根源於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的客觀現實。據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社區服務剛剛起步時的1988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中服務業所佔的比後重是21%,而世界上高收入國家平均高達55%,中等收入國家亦平均達32%。
3、面向轄區企事業單位和機關團體部隊的「後勤」服務
面向轄區企事業單位和機關團體部隊「後勤」服務是中國城市社區服務的又一個重要內容。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
(1)由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延續下來的企事業單位和曾經承擔著為職工及其家屬提供多方面社會服務的功能,亦即存在著相當普遍、相當嚴重的「企業辦社區」、「單位辦社會」問題。導致了勞動生產率和工作效率下降,「後勤」機構龐大或經濟負擔過重,不符合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現代化對各類組織專業化、高效率的客觀要求。
(2)在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過程中產生的各類新型企業,大都沒有設立龐雜的「後勤」服務機構,但卻同樣需要社區組織為其提供後勤保障服務。
(3)從社區服務主體的角度來說,為轄區內企事業單位和機關團體提供後勤服務,有助於拓寬社區服務領域;有助於提高社區服務的經濟效益(因為開展這類服務基本上都屬於有償服務),促進社區服務體系的良性運行;有助於密切街道、居委會組織與轄區內單位的合作關系,促進社區整合。正是由於主體與客體的利益一致性,促使面向轄區企事業單位和機關團體的後勤服務成了我國城市社區服務的一個重要內容,而且還有進一步開拓的餘地
『玖』 我國的政府公共服務體系主要應包括哪四項基本內容
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居於整個模型的核心,它是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務、公共環境性基本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務和自身發展性基本公共服務的集合,B、C、D、E與A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一個系統。
二、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務處於模型的最下方,是整個模型的基礎性模塊。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首先要滿足食物、水和住房等生理需求,然後才轉向較高層次的需求。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看,B獨立生成A的子系統。
三、公共環境性基本公共服務位於模塊的左方,是A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二者構成對立統一的整體。
四、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務,居於模塊的右邊。公共安全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必要條件。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需要公共安全,沒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體系與措施,整個社會將處於無序狀態。
構建全民均等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之一,是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維護社會和諧安定、確保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重大舉措。
政府轉型是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制度基礎。政府轉型的基本趨勢是公共服務職能不斷發展並成為重要職能。公共服務職能的強化將大大推動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
首先,政府職能轉型的核心是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對於服務型政府來說,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必須在抓好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這就要求政府必須成為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住房保障等領域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拾』 公共服務有哪些特性
第一,壟斷性
即社會公眾所需要的公共服務只能在公務員那裡得到和實現。一般說來,某回一政府機關的職責答和其公務員提供的公共服務是相對固定的,其他機關和其他人無法替代。無論社會公眾願不願意,都沒有選擇或者要求更換服務提供者的餘地。
第二,非盈利性
即政府機關及其公務員在提供公共服務這一「產品」時,不得有任何盈利的動機和行為,不得向被服務者收取費用。社會公眾在享受公共服務時,也有充足的理由拒絕交納費用,因為作為納稅人的社會公眾是通過稅收的方式交納這筆「費用」的,這些「費用」集中起來形成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國家又通過工資的形式把財政收入分解支付給了公務員,只是納稅與享受公共服務之間產生了時間與空間的分離。
第三,非排他性
即公務員提供的任一種公共服務,社會公眾都有資格享受。公務員在為某一社會公眾提供公共服務時不得拒絕或者拖延他人依法享有相同公共服務的要求,某一社會公眾在享受公共服務時也不得排斥或者阻礙他人享受相同的公共服務。
第四,多樣性
由於國家機構和公務員的數量多,又居於不同層級,每一個公務員提供公共服務的態度、水平、能力和方式方法等不同,公務員提供的公共服務就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