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隱名股東在股東名冊和工商登記嗎
在股東名冊和工商登記了那就不是隱名股東了。所謂隱名股東是指實際出資認購公司的股份,但在公司的章程、股東名冊和工商登記中卻記載為他人的投資者。
⑵ 隱名股東要成為顯名股東要如何做
法律分析:隱名股東要成為顯名股東需經過以下手續:
1、召開股東大會,通過變更決議,允許當前顯名股東將股權轉讓給隱名股東;
2、簽訂股權轉讓協議;
3、到當地稅務部門辦理稅務登記;
4、交納稅費,辦理完稅憑證;
5、股東到工商登記機關辦理股權變更手續。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 第二十四條 有限責任公司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訂立合同,約定由實際出資人出資並享有投資權益,以名義出資人為名義股東,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對該合同效力發生爭議的,如無法律規定的無效情形,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有效。
前款規定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因投資權益的歸屬發生爭議,實際出資人以其實際履行了出資義務為由向名義股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名義股東以公司股東名冊記載、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為由否認實際出資人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⑶ 隱名股東的股權轉讓時應當注意哪幾個問題
法律分析:1.在簽訂股權轉讓協議時,如果沒有取得隱名股東的授權,不能將工商登記上記載的股權作為擬轉讓股權予以出賣,否則就是埋下了糾紛的種子。
2.在受讓方不是目標公司股東時,可以不考慮轉讓方背後是否有隱名股東存在,直接與作為顯名股東的轉讓方簽訂股權轉讓協議並辦理工商變更登記即可。
3.當受讓方與轉讓方同為目標公司股東而轉讓方背後又有隱名股東時,受讓方能不能拿工商登記上的記載來對抗隱名股東就不能一概而論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七十一條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權。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股東應就其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徵求同意,其他股東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滿三十日未答復的,視為同意轉讓。
⑷ 隱名股東股權轉讓工商變更登記嗎,股權轉讓需要注意
一、隱名股東股權轉讓工商變更登記是需要登記,但是即使沒有登記,也不影響股權轉讓的效力。因為工商登記是一種確認,而不是決定轉讓有效。其次在隱名股東轉讓股權需要注意,隱名股東身份認定以及是否有權轉讓、轉讓合同效力的認定等問題。
二、根據《合同法》第44條之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據此,股權轉讓人與受讓人意思表示一致合同成立,在沒有其他法律法規規定應辦理登記手續才能生效的情況下,他們的之間的股權轉讓也就發生了法律效力。所以,股東之間,股東與非股東之間進行股權轉讓可以直接適用《合同法》。
《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三十一條雖然要求有限責任公司變更股東應當申請變更登記,但從該條規定內容的分析,不能得出股權變動以工商變更登記為準的推論,「有限責任公司變更股東的,應當自股東變動之日起三十日內申請變更登記,並應當提交新股東的法人資格證明或自然人的身份證明。」從中可見變更登記是以「股東變動」為條件的,而股東變動顯然是以股權發生轉移為基礎的,沒有股權的股東並不存在,沒有按期進行變更登記的法律責任只是被責令限期辦理或被處以行政罰款,但並不能夠否認新股東(受讓人)享有的股權。股東變更登記其實只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公司進行的一種工商行政管理行為,它本身只具有確認股權轉讓的功能,而不決定股權轉讓是否有效。
⑸ 隱名股東和顯名股東各佔一半股份怎樣工商登記
既然是隱名,在工商登記中肯定是查不到該股東的信息的。
登記時有兩種方式版:
1、隱名權股東將這50%的股份交由顯名股東代持,雙方簽訂代持協議,通過這種方式登記的工商信息顯示該企業為「法人獨資企業」。
2、隱名股東與第三方簽訂「代持協議」,該第三方與顯名股東以50% vs. 50%的股權結構到工商注冊。
由於「代持協議」會帶來不確定的「道德風險」,所以,一般代持雙方會選擇「至親」之人進行。
⑹ 如何確認公司股東資格隱名股東的地位具有法律效力么(002)
按下列原則確認股東資格:
1、當實質性證據與形式化證據發生沖突時,應優先適用形式化證據來認定股東的資格。
2、在對外關繫上,工商登記是對抗第三人最主要的證據。
3、在對內關系,應當以股東名冊和公司章程記載為認定股東資格的依據;如果公司章程記載與股東名冊記載的內容發生沖突,原則上應堅持公司章程優先適用的原則處理。
關於隱名股東的法律效力如下:
1、如果實質股東與名義股東簽訂的協議是為了規避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實質股東不會享有股東權利。
2、如果隱名股東並未違反強制性法律規定,應認定為實質股東具有股權。
【法律依據】
《公司法》第三十二條,有限責任公司應當置備股東名冊,記載下列事項:
(一)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及住所;
(二)股東的出資額;
(三)出資證明書編號。
記載於股東名冊的股東,可以依股東名冊主張行使股東權利。
公司應當將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向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登記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辦理變更登記。未經登記或者變更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
⑺ 隱形股東打官司能把自己的名字注冊到工商系統嗎
法律知識要點:在經濟活動中,股權代持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因為各種原因,實際出資人出資後,沒有進行工商登記,股權由他人代持,實際出資人也就是隱名股東,他人為顯名股東,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之間實際上是委託合同關系。
在股權代持後,隱名股東間接的通過顯名股東行使股東權利。但是,隱名股東能否在一定的條件下要求顯名呢?當然可以的,只要達到一定的條件,隱名股東也可以要求顯名,進行工商變更登記。
根據公司法及司法解釋、實務經驗,如果符合下列條件的之一的,隱名股東如要求進行顯名登記的,得到法院支持的可能性較大。
一、隱名股東經公司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的。
根據《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二十四條第三款的規定,實際出資人未經公司其他股東半數以上同意的,請求公司變更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記載於股東名冊、記載於公司章程並辦理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言外之意思,如果隱名股東請求顯名登記,經過其他股東半數以上同意的,則隱名股東的請求可以得到滿足。這一項實際上是法律直接規定的。
二、隱名股東實際參與公司經營管理、接受公司分紅、行使股東會表決權等行為,行使了事實上的股東權利。
上述公司法司法解釋第二十四條第三款規定的「經公司其他股東半數以上同意」是隱名股東顯名條件,主要是針對公司其他股東不知道隱名股東存在的情形,有限責任公司的特徵之一就是人合性,因此隱名股東顯名要經過半數的其他股東同意。
但是,如果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之間委託關系,公司及其他股東都知道這一事實,或者公司允許隱名股東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在公司擔任職務、隱名股東以自己名義參加股東會並行使相應表決權、公司直接向隱名股東分配紅利等等,這些行使了事實上的股東權利的行為,實際上是承認隱名股東的身份,則無需再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隱名股東即取得股東資格。
三、公司向隱名股東出具的確認股東身份及份額的文件。例如,記載於股東名冊,公司出具出資證明書等等,這樣即使該股東雖然沒有經過工商登記
因為,法律並未明確規定未經登記的股東不具備股東資格,是否具有股東資格,應當結合其他證據綜合認定。在實務中存在大量的,雖然沒有在工商部門登記為股東,但是事實上有出資,已經登記在公司的股東名冊上,或者公司出具的出資證明書等文件,這種情況下可以推定其他股東知悉這一事實,隱名股東可以要求顯名登記。
上述三種情形是在實務中比較常見,是結合法律規定及司法判例歸納所得,在司法實務中可能遠不止這三種情形,隱名股東是否符合顯名的條件,仍然需要根據具體案情認定。
為了更好的閱讀和理解上述法律知識要點,筆者分享一篇相關的實務案例,並對案例的內容進行了相應的整理和匯編,案例中觀點僅供學習交流所用!
案情簡介
原告起訴稱:被告服裝公司成立於2013年8月27日,經營范圍為服裝的設計和銷售,成立時股東為被告劉某濤,後劉某濤於2014年初找到原告,商定讓原告加入公司一起經營,原告投入10000元,享有服裝 公司25%的股權和利潤分配權;原告在服裝公司擔任副總經理,負責公司的原材料采購和成品生產。
2015年至2017年間,服裝公司通過劉某濤向原告按照25%的持股比例進行了利潤分紅。原告曾多次向劉某濤提出將公司25%的股份過戶至原告名下,但兩被告一直未辦理。為保證原告的股東權利,2017年8月15日,原告和兩被告補簽了《公司股份合作協議》,確定了原告佔有公司25%的股權和利潤分配權,同時被告服裝公司出具了股東名冊和出資證明,證明原告履行了出資義務,具有股東身份。協議簽訂後,兩被告仍一直未辦理25%股權的工商變更登記手續。
為此,原告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確認原告為被告服裝公司的股東並享有25%的股權;兩被告為原告辦理股權工商變更登記手續,被告劉某濤將25%的股份變更至原告名下。
兩被告辯稱:關於《公司股份合作協議》。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應當包含轉讓標的、價款、轉讓基準日等內容。《公司股份合作協議》沒有該相關條款,因此不具有股權轉讓的性質。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46條規定,公民按照合夥協議提供技術性勞務而不提供資金、實物,但約定參與盈餘分配的,視為合夥人。原告最多視為合夥人。
關於《股東名冊》、《情況說明》,該兩份文件系原告自行製作,私自加蓋公章,並未獲得法定代表人的批准;股東名冊加蓋了劉某濤的私章,沒有劉某濤簽名,與常理不符。
股東名冊載明原告出資為10000元+勞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規定,股東不得以勞務作價出資,因此原告出資違法,不能成為股東。原告亦無證據證明已出資。
因此,原告周某軍的訴訟請求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
判決要點
法院審理後認為:《公司股份合作協議》表明,雙方共同投資經營服裝公司,且約定原告占股25%,被告劉某濤占股75%,如果服裝公司產生利潤,雙方按此比例分得利潤,該合意具體、明確;原告提交的股東名冊載明的持股比例也是原告占股25%,被告劉某濤占股75%,且在原告一欄備注股份掛在劉某濤名下,股東名冊加蓋了服裝公司公章和劉某濤個人私章,《情況說明》也載明原告占股25%,並加蓋了公司公章。
兩被告確認公章的真實性,但通過提交2017年服裝 公司公章使用登記表擬證明原告在股東名冊和《情況說明》上私蓋公章,因庭審中兩被告確認公章由羅某玲而非原告保管,故不能就此以公章使用登記表沒有登記公章使用情況就認為系原告私蓋公章,對兩被告的該項辯論意見,法院不予採信。
退一步講,即使公章系原告私蓋屬實,該股東名冊和《情況說明》的內容也與《公司股份合作協議》不矛盾,應是被告劉某濤的真實意思表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三十二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應當置備股東名冊,記載下列事項:一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及住所;二股東的出資額;三出資證明書編號。記載於股東名冊的股東,可以依股東名冊主張行使股東權利。公司應當將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向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登記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辦理變更登記。未經登記或者變更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
根據服裝 公司股東名冊記載,原告應為服裝公司占股25%的股東;原告提交了招商銀行交易明細表,用於證明原告於2015年至2017年有收到被告劉某濤支付的按原告在服裝公司的持股比例計付的利潤分紅款。兩被告否認該款項是分紅款,但未提交證據予以反駁,法院認可原告的說法,該款項系分紅款。該分紅款也能佐證《公司股份合作協議》系簽約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
綜上,法院認為《公司股份合作協議》系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內容未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對雙方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因服裝公司系劉某濤個人出資並占股100%的自然人獨資公司,故根據《公司股份合作協議》的約定,被告服裝公司和劉某濤應將其名下25%的股份過戶登記至原告周某軍名下。
此外,兩被告辯稱原告周某軍未實際出資,不能取得股東資格,法院認為,根據《公司股份合作協議》的約定,原告的股東資格系基於被告劉某濤出讓自己的股份給原告而取得,至於原告有無向被告劉某濤支付相應對價,並不影響其股東資格的取得,劉某濤就股權價款的取得如有異議,可另循法律途徑解決。
判決結果
綜上,經審理後,法院判決:原告周某軍為被告服裝公司的股東並享有25%的股權;被告服裝公司、劉某濤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辦理股權變更登記手續,將被告劉某濤名下25%的股權變更過戶至原告周某軍名下。
⑻ 隱名股東怎麼轉化為顯名股東
一般來說,隱名股東「顯名化」的程序如下:
1、目標公司召開股東會,通過決議,同意顯名股東將股權轉讓給隱名股東。同時,其他股東出具放棄優先購買權聲明;
2、隱名股東和顯名股東簽訂《股權轉讓協議》;
3、隱名股東到稅務部門辦理稅務登記;
4、提交目標公司相關文件,交納稅費,辦理完稅憑證;
5、股東到工商登記機關辦理股權變更手續。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第二十五條第三款規定,實際出資人未經公司其他股東半數以上同意,請求公司變更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記載於股東名冊、記載於公司章程並辦理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