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馬鞍山的民間故事 作業急
當塗的傳聞佚事
姑溪河名的傳說
當塗縣城南有一條靜靜的小河從城邊流過,這條小河名叫姑溪河,古時叫「姑孰溪」。「姑孰溪」名的來歷因何而起,「姑孰」二字的涵義又是什麼?當塗民間有這樣的一個傳說:相傳東晉時,北方的五個少數民族,割據混戰,大批難民,逃難來到南方。一天,有一位年輕美貌的姑娘,身穿素白衣裳,來到河邊,一邊浣紗,一邊低聲哭泣。過路的人關切地問她為什麼憂傷,她什麼也不說。趁眾不備之際,她突然縱身入水,飄然而逝。當時人們只看到這個姑娘悲傷的模樣,不知道她的姓名和身世。河邊所有的姑娘們都互相詢問:「這姑娘是誰?」隨後又有很多聞訊而來的人都問:「姑娘是誰」?這條小河本來沒有名字,從此,人們就把這條淹沒浣衣姑娘的小河,取名為「姑孰溪」,「姑孰」就是「這姑娘是誰?」的意思。年長日久,「姑孰溪」也就被人們稱之為「姑溪河」了。唐代大詩人李白寓居當塗時,深深地愛上了姑孰溪。他寫的《姑孰溪》詩中有兩句寫道:「何處浣紗人,紅顏未相識。」是對這位投水姑娘的嘆息。
李白墓碑上為何刻一古錢
安徽省當塗縣青山西麓,有一塋古墓,背倚鬱郁蔥蔥大青山,面臨嫵媚寧靜的青山河,遠眺滾滾東流的大江。這里,蒼松掩映,翠竹環繞,風景秀麗。長眠在這古墓里的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李白。千百年來,多少騷人墨客,涉水跋山,前來憑吊。但是,並沒有人知道,李白的墓碑上為何刻一古錢?這,只有祖居在李白葬地的(當塗)人,才知道這個古錢的來歷。
李白晚年窮困潦倒,依靠友人周濟來維持生活。迫不得已之下投奔其從叔李陽冰,寫《獻從叔當塗宰陽冰》詩以贈。詩中除了歌頌李陽冰的文學才華和為官政績,還陳述了自己在金陵無所可依的困難境地。但李白一生性格高傲,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常常「一醉累月輕王候」。在王公權貴面前桀傲不馴。可是,他對姑孰(古時當塗)勤勞善良的勞動人民,卻有著極其深厚、真摯的感情,從而得到當塗人民的無限崇敬和熱愛。對李白晚年的處境和遭遇,當塗人更加同情。因此,在李白死後安葬時,為他的墓碑上刻一古錢,好讓他在陰間不再窮困,有錢打酒喝,表達了當塗人民的一片心意。
爭葬李白的傳說
大詩人李白臨終以前,寄居於採石翠螺山麓。有天夜晚,他泛舟縱酒,醉後仗著豪興,入江撈月被溺死。採石的鄉親們,接連3天都沒有撈到李白的遺體,人人焦慮不安。
在採石江面的當塗境內,有條汊河叫姑溪河,這條河與水陽江匯合,水陽江東岸有座青山,離採石30多華里。就在李白死後的第三天,青山的人們突然在水陽江中,發現了李白的屍體,那狷介傲岸的神態,一如生前。於是,人們隨即打撈上岸,備棺收斂,決定安葬於青山。
這一消息很快被採石人得知,便選派一批人趕到青山,要把李白遺體抬運回採石,建墓於翠螺山。可青山人堅決不同意,這樣雙方就發生爭吵,越吵越凶,各不相讓,最後鬧到了當塗縣衙,打起了官司。
當時的當塗縣令李陽冰,是李白族叔。這幾天,他正在為李白醉酒淹死於江中,暗自嘆息不已,忽聽衙役稟報,採石、青山兩地人為爭葬李白之事來打官司,便決定親自來判斷這件事。
李縣令叫採石人先說。採石人說:「李白詩傳天下,名揚四方。晚年留連當塗山水,尤愛採石翠螺。居翠螺山後,鄉鄰引以為榮,以親人相待。今不幸溺江而亡,鄉人無不為之流涕。本想將他葬於翠螺山,使其英名與山共存。誰料青山鄉民將遺體撈起,欲葬於青山。李白生居之地,最應該是他死眠之處。」
李陽冰頻頻點頭。青山人連忙說:「李白最喜愛青山,他生前常來青山,或尋訪謝朓遺跡,或林間抱琴醉卧。鄉民常仰見其風采,聆聽其吟青山詩篇,實為我鄉榮幸。今詩人不幸落水而死,然其屍體不順流而下,卻逆流而上,直浮青山腳下。可見,青山實為太白安葬之地,若葬他處,其在天之靈定會不安。」
李陽冰聽後經過深思,想出個折衷的辦法。說道:「太白生前愛採石,採石鄉民將他視為家人,理應在翠螺建墓立碑。然其落江身亡,屍體竟逆水浮至青山,亦可見其身前已有夙願。本縣判定:在採石翠螺山建衣冠墓,修太白祠,永享祭祀;在青山建墓立碑,將李白入棺身葬,使其長眠於青山,以遂其願。」
於是,這場爭葬李白的糾紛就這樣了結。
因此直到現在,採石、青山各有一個李白墓。採石是李白的衣冠冢,青山是李白的真身墓。
『貳』 求馬鞍山旅遊景點排名榜,哪些比較值得去
馬鞍山旅遊景點值得去的地方有採石磯風景區、雨山湖、佳山公園。
一、採石磯風景區
採石磯,又名牛渚磯,位於馬鞍山市西南5公里的翠螺山麓。採石磯絕壁臨江,水湍石奇,風景瑰麗,與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並稱為「長江三磯」,而採石磯以獨特的自然景觀與深厚的文化內涵獨領風騷,被譽為三磯之首。
佳山原名家山,位於雨山湖東,高百餘米,與雨山遙遙想望。相傳是佳郎的化身,而雨山則是他的妹妹。這一對敢於沖破封建禮教的年輕人,不顧父母親反對,毅然相愛,卻遭殺身之禍。他們的真情撼天動地,天神將他們化為兩座山。人們說,兩山間的湖水是他們的淚水化成。
『叄』 講講你聽說過的馬鞍山有哪些民間故事
知道這個故事是好多年了,一直記著的,忘了是聽來的還是看書上的。話說朱元璋小時候家裡窮,經常吃不上飯,只有去要飯了。有一個冬天,朱元璋隨母親去一個村莊要飯吃,天很晚了還沒有要到多少吃的,天很冷,母親此時又生病了。 朱元璋把母親攙扶進一座無人看守的破廟里,看著昏睡的母親他心急如焚,心想:這要是有一口鍋該是多好呀,可以給母親燒點開水煮點飯,有了熱水熱飯母親會好受些。他決定到村裡去想想辦法。 半夜三更,他來到一戶人家見四下無人就翻牆進入,從這家的廚房裡扒下一口鍋頂在頭上又原路返回了破廟。朱元璋支起鍋燒了熱水又煮了飯,然後叫醒母親。母親醒來看見那口鍋便驚問哪來的,朱元璋如實說是偷來的。 母親很生氣:重八(朱元璋的小名叫重八。),咱人窮志不窮,你年紀還小,也不能不懂事啊,可千萬不能做偷雞摸狗的事啊! 朱元璋說:「我先用幾天吧,用完了再送回去。」 可是母親一定要他馬上就送回去,母親說一想到是用偷來的口鍋做的飯她就吃不下去,「用偷來的鍋做的飯,就是大魚大肉我也吃不香啊!」 朱元璋沒有辦法,只好把鍋收拾干凈重新頂在頭上要給那戶人家送去。等來到村外,朱元璋發現此時天色已經大亮,再去翻牆入戶就要被人發現的,真的會被當做盜賊抓起來的。朱元璋犯了愁,他想這要是再黑一陣天該有多好啊。他沖著天上喊道:「老天爺,你要是能看到就請讓天色再黑一陣吧!」 說來還真的就來,本來還是大亮的天色忽然之間就黑了下來,朱元璋大喜,急忙將鍋送回去了人家的廚房。 這就是天剛亮之前一陣黑的來歷。
『肆』 救命呀!!!!!!!!!!!
這個問題嘛,其實到網上搜索一下就可以了,用不著浪費自己的積分啊,哈哈
這是我給你找的:李白生平
李白(701~762),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范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並「好劍術」。相信道教,有超脫塵俗的思想;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他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李白約在二十五、六歲時出蜀東游。在此後十年內,漫遊了長江、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地方,開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歸。天寶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作為文學侍從之臣,參加草擬文件等工作。不滿兩年,即被迫辭官離京。此時期李白的詩歌創作趨於成熟。此後11年內,繼續在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地區漫遊,「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他仍然關心國事,希望重獲朝廷任用。天寶三載,李白在洛陽與杜甫認識,結成好友,次年分手後未再會面。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正在宣城(今屬安徽)、廬山一帶隱居。次年十二月他懷著消滅叛亂、恢復國家統一的志願應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觸怒肅宗被殺後,李白也因此獲罪,被系潯陽(今江西九江)獄,不久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途中遇赦得歸,時已59歲。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叛軍,還北上准備從軍殺敵,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從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詩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內容豐富多采。李白一生關心國事,希望為國立功,不滿黑暗現實。他的《古風》59首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對唐玄宗後期政治的黑暗腐敗,廣泛地進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賢能之士沒有出路的悲憤心情。言多諷興,氣骨高舉。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業,為國效勞,但他並不艷羨榮華富貴,而是認為「鍾鼓饌玉不足貴」(《將進酒》)。在建樹功業以後,他要以戰國時代高士魯仲連為榜樣,不受爵祿,飄然引退。其思想明顯地受到道家特別是莊子的影響。李白的不少詩篇,表現了對人民生活的關心和同情。這種內容常常結合著對統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樂府詩,反映婦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著重寫思婦憶念徵人,還寫了商婦、棄婦和宮女的怨情。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丁都護歌》、《秋浦歌》「爐火照天地」,分別描繪了農民、船夫、礦工的生活,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關懷。李白一生寫下不少描繪自然風景的詩篇。他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道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等,形象雄偉,氣勢磅礴,都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這類詩篇,正象他若干歌詠大鵬鳥的作品那樣,表現了他的豪情壯志和開闊胸襟,從側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詩篇,像《秋登宣城謝眺北樓》、《獨坐敬亭山》、《清溪行》,則善於刻畫幽靜的景色,清新雋永,風格接近王維、孟浩然一派。李白還有不少歌唱愛情和友誼的詩篇。其樂府詩篇,常常從女子懷人的角度來表達委婉深摯的愛情。還有若干寄贈、懷念妻室的詩,感情也頗為深摯。李白投贈友人的作品數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詩表現了鮮明的政治態度,更多的是表現日常送別、相思之感,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沙丘城下寄杜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贈汪倫》等等,感情深摯,形象鮮明,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量。李白詩歌內容也包含著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較多的是宣揚人生若夢、及時行樂、縱酒狂歡的消極虛無思想和表現求仙訪道、煉丹服葯的宗教迷信。他描寫婦女和愛情題材的詩,也有少數存在庸俗情調。李白詩歌中大量採用誇張手法和生動的比喻。他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其十五),刻畫他長安政治活動失敗後深廣的憂思,是廣泛流傳的名句。他如「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寫自己的懷才不遇;「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寫仕途艱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寫朋友間的深厚友誼等,都以鮮明突出的形象打動讀者。李白詩歌的想像是很豐富和驚人的。他的「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金鄉送韋八之西京》)、「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像表現了對長安和詩友的懷念。《梁甫吟》、《古風》「西上蓮花山」分別通過幻想方式來表現自己在長安受到讒毀和安史叛軍對中原地區的蹂躪;《遠別離》更通過迷離惝恍的傳說來表現對唐玄宗後期政局的隱憂;它們都顯得形象鮮明,寓意深刻。《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則藉助於神話傳說,構造出色彩繽紛、驚心動魄的境界。李白詩歌豐富的想像力在篇幅較長的七言歌行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這方面明顯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響。在體裁方面,李白擅長形式比較自由的古詩和絕句,不愛寫格律嚴整的律詩。《古風》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樂府中的五古,繼承漢魏六朝樂府民歌的優良傳統,文筆樸素生動,並傾注著詩人洋溢的熱情。他的七言古詩(包括樂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創造性。寫景則形象雄偉壯闊,氣勢磅礴,色彩繽紛,抒情則感情奔放激盪,跳脫起伏,變化多端。從文學淵源說,這類詩受屈原作品和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最深。李白擅長絕句。他的絕句,在南北朝樂府民歌的基礎上,鍛煉提高,更為精警。五絕如《靜夜思》、《玉階怨》等,蘊藉含蓄,意味深長。七絕佳作更多,語言明朗精練,聲調和諧優美,寫景抒情,深入淺出。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望廬山瀑布》其二、《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贈汪倫》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歷來評唐代七言絕句,認為李白與王昌齡最稱擅場;李白集中七律最少,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寫得很好,說明他能寫律詩,只是不愛多寫。李白的樂府詩,雖用樂府舊題,卻能自出新意,唐人以樂府古題寫詩的,當推李白的成就最為傑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絕句,雖不用樂府題目,也富有樂府詩的風味。他詩歌語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具體表現為語言直率自然,音節和諧流暢,渾然天成,不假雕飾,散發著民歌的氣息。這主要得力於學習漢魏六朝的樂府民歌。但他不是僅僅學習、模擬民歌語言,而是在學習基礎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練、優美,含意深長。他的七言古詩除明朗自然外,語言更以雄健奔放見長。杜甫《春日憶李白》詩稱譽李白詩「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語言風格的顯著特色。李白詩歌對後代產生深遠影響。唐代韓愈、李賀,宋代歐陽修、蘇軾、陸游,明代高啟,清代屈大均、黃景仁、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詩歌汲取營養,受其影響。李白還有若干詞作。《尊前集》著錄12首,《花庵絕妙詞選》著錄7首。其中《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3首,體裁實為七言絕句,當時配樂演唱。其他傳為李白作的長短句均不甚可信。其中《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憶秦娥》「簫聲咽」兩篇最為著名,但這兩首詞是否李白作品,頗滋後世疑問。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多對偶句,沒有擺脫當時流行的駢文風尚。但語言比較自然流暢,與其詩歌風格有相似之處。其中《與韓荊州書》、《春夜宴從弟桃花(一作「李」)園序》兩文,為後代選本所取,傳誦較廣。
唐人所編的李白集子,現在沒有流傳下來。北宋有《李太白文集》30卷,刻於蘇州,世稱「蘇本」。後又有根據蘇本翻刻的蜀本,是現存最早的李白集,康熙年間繆曰芑據以翻刻,世稱繆本。最早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楊齊賢的《李翰林集》25卷,注釋頗為繁富。今人瞿蛻園、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是迄今為止李白集注釋中最詳備的本子。關於研究李白的著作:五四運動以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有李長之著《道教徒詩人李白及其痛苦》、戚惟翰著《李白研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有詹著《李白詩文系年》、《李白詩論叢》、王運熙等著《李白研究》等。除此以外,還有不少單篇論文,中華書局曾選擇其一部分較有代表性的,於20世紀60年代編成《李白研究論文集》出版。
具體這兒有一個網站,呵呵
http://www.china-zydg.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211
這兒還有一個更美的,是幻燈片,只要點那個要是就行,哈哈,剛看到,補充一下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Administrator/Local%20Settings/Temporary%20Internet%20Files/Content.IE5/6RQDBQ03/259,5,幻燈片 5
『伍』 馬鞍山採石磯大腳印背景故事
聯璧台左下側的臨江絕壁之上有燃犀亭,四方小亭簡朴典雅。傳說東晉將領溫嶠在此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過天門一瀉而下,浪擊峭壁,捲起千堆雪,氣勢壯觀。
亭西側石階下還可以看到懸空橫出的巨石,上有一隻50餘厘米長的大腳印,傳說是明初大將常遇春三打採石磯時留下的。朱元鄣攻打採石,誰先登上採石磯者為先鋒官。
大將常遇春,勇不可擋,他手持寶劍,拔開不斷射來的飛箭,用竹篙在江上一撐,縱身躍上採石磯,殺死驚魂未定的元兵,沖入敵營,元軍望風披靡,立即潰散而逃。常遇春登上採石磯留下了千載不滅的腳印,這就是採石磯古跡中著名的:大腳印!
(5)馬鞍山神墨擴展閱讀
採石磯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5公里處的長江南岸,南接著名米鄉蕪湖,北連六朝古都南京,峭壁千尋,突兀江流,歷史悠久,名勝眾多,素有「千古一秀」之美譽。
採石磯歷來為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吸引著許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文天祥、陳運和等都曾來此題詩詠唱,特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這里飲酒賦詩,相傳最後因酒醉赴水中捉月而淹死,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可以說:名山得詩仙李白而益著,詩仙則望名山而流連忘返! 多次來採石磯游覽,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
『陸』 馬鞍山最著名的什麼地方
馬鞍山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安徽省東部,東臨石臼湖與江蘇溧水縣和高淳縣交界;西瀕長江與和縣相望;南與蕪湖市郊、蕪湖縣、宣城縣接壤。至蕪湖市區30公里;北與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毗連,具有臨江近海,緊靠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的優越地理位置。馬鞍山市最北點在慈湖河入江口,最南點在黃池鎮水 採石-馬鞍山旅遊景點 採石磯,又名牛渚磯,居我國著名的「長江三磯」之首。絕壁臨江,水湍石奇,被譽為「天下第一磯」。「採石山水甲江南」,李白曾多次登臨吟詠,留下了許多不朽篇章,最終長眠於附近的青山。唐代元和年間,這里就建起了太白樓。登樓遠眺,千里長江,盡收眼底,素有「風月江天貯一樓」之 雨山湖-馬鞍山旅遊景點 雨山湖位於馬鞍山市中心地帶,通過雨山河與長江溝通,水域面積1087畝,1959年開辟為城市公園,與臨近的佳山和雨山共同構成了馬鞍山城市景觀中山水相依的特色。 整個馬鞍山市的中心區依雨山湖而建,四條繁華的城市街道環湖修築,沿路栽種的香樟、銀杏、迎春花和懸鈴木不僅給雨山湖增色,而且成為整個城市的綠肺。一年四季,這里秋冬有皚皚白雪覆壓香樟紅葉;初春 濮塘-馬鞍山旅遊景點 濮塘風景區位於長江之濱,江南重鎮馬鞍山市東郊的濮塘風景名勝區以其質朴天工,古老久遠的瑰麗風景與位於馬鞍山市西郊的採石磯太白樓交相輝映,構成了馬鞍山市獨特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吸引著四面八方,古往今來的文 青山-馬鞍山旅遊景點 青山,亦名青林山,山勢崢嶸,峰巒遙接,岩壑靈秀,蜿蜓起伏,林木蔥郁,泉水潺潺。史載南齊詩人、?宣城太守謝跳酷愛其勝,謂之「山水都」,曾築室山南。唐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生前既愛青山風景,又謝公品格,曾有「宅近青山同謝眺」的夙願,一心想與謝眺結為異代芳鄰。 李白逝世後,原葬龍山東南麓。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 朱然墓-馬鞍山旅遊景點 朱然墓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有關三國時期考古的一項重要發現,也是已發掘東吳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規模大、時間最早的一座大墓,被列為80年代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 朱然墓位於市區南部的雨山鄉安民村林場境內,1984年6月市紡織廠基建時發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馬鞍山市文物普查隊對墓葬進行了發掘。發掘資料證明,墓主為三國東吳左大司馬 小九華-馬鞍山旅遊景點 小九華位於馬鞍山採石鎮西北二里處,是從馬鞍山驅車至採石(古鎮)風景區的必經之地。山高百丈,周圍15里。相傳,地藏王曾到這里住過,留下許多神奇傳說。早在古代這里就建有地藏王殿,輝宏壯觀,遊人不絕,千百年來,每逢農歷正月十五,七月三十,進香者絡繹不絕,由於山巒秀美,香火機盛,酷似百里外的青陽九華山,所以人稱「小九華 林散之藝術館-馬鞍山旅遊景點 林散之藝術館是我國草書大家,有當代草聖之稱的林散之先生的作品陳列館。 林散之先生祖籍安徽省和縣烏江鎮,一生酷愛山林,早年受益於書畫大師黃賓虹,他每遇山水佳境,必登臨、吟詠、圖貌之,得寫生畫稿八百餘幅,詩作二百餘首,尤精於書法。他六十歲起始作狂草,卻功深力到,妙造自然,享譽海內外,有一代宗師之譽。先生生前曾十 丹陽湖-馬鞍山旅遊景點 丹陽湖,古稱「巨浸」,舊名「南湖」,又稱「西蓮湖」。《太平府志》載:丹陽舊多紅楊,一望皆丹,故曰丹楊,楊與陽同音,遂稱丹陽湖。 丹陽湖位於當塗縣城東南部,與石臼湖相通,東南角為江蘇高淳縣境。古丹陽湖原為江南著名的大澤,大致成湖於二三百萬年前,面積約4000平方公里。約在春秋前期,古丹陽湖逐步解體,分化出固城湖和石臼湖。唐時,丹陽湖還 澄心寺-馬鞍山旅遊景點 澄心寺位於橫山南麓十保山西側,前身隱居院,因南朝齊梁間「山中宰相」陶宏景在此隱居而聞名。澄心寺建於當年陶宏景讀書堂故址。這里有關陶宏景遺跡甚多,其中陶宏景煉丹遺址「丹灶寒煙」是姑孰八景之一。到了宋代,橫山的修練道學者已不見繼者,佛教卻在這里悄然興盛起來。門庭替換,名山易主,宋嘉祐八 江東第一橋——葉家橋-馬鞍山旅遊景點 葉家橋橫跨丹陽河,連接薛津、新市,是歷史上當塗至溧水官道上重要橋梁青條石結構,5孔拱橋,長44米,高8.5米,寬8米。? 葉家橋建於明弘治年間,清代和民國年間普3次重修。工藝精細,氣勢磅礴,素有「江東第一橋」之稱。據記載,葉家橋為當地葉員外所建。大橋竣工之際,貌美如花,心地善良的葉員外獨生女,為免除老你之憂,為保大 甑山禪林-馬鞍山旅遊景點 甑山距縣城東7.5公里,壁立百仞,群山環供侍立,「尊重如袍笏貴人」。 禪林最初興建於唐代,是一座禪宗叢林式的寺院有屋99間半,是當塗遠近聞名的古寺之一。歷史上時有興廢。清光緒年間,住持僧啟聖重修。 爆發後,遭日寇破壞,屋毀大半。「文革」期間,遭到徹底毀壞。1987年始,慈禪法師住持,四處奔走 金柱塔-馬鞍山旅遊景點 金柱塔,位於姑溪河入長江口岸,為六角七層寶塔,建於明朝前期。 那時當塗常患洪災。風水家認為,姑溪河水逆向西流,於水性地脈不宜,需建寶塔以鎮水口。縣令章嘉楨在發動民眾築圩治水同時,決定建塔。限於財力三年無果。萬曆十七年,縣城四條巷發現宋理宗時的窖金,嘉楨請求郡守陳壁,割金之半建塔。先購得新城圩民田為塔基,累土成阜而名 青蓮書院-馬鞍山旅遊景點 青蓮書院是墓園後區的主要建築,面積達300多平方米,門前匾額"青蓮書院"是當代書法家范曾憑吊李白墓時的墨寶。書院內珍藏有唐代李白墓墓磚,及省市級書法名家書法作品,長期舉辦書法作品展覽銷售 太白碑林-馬鞍山旅遊景點 全國新建碑林中的精品---太白碑林,九九年以來馬鞍山市政府、當塗縣政府投資一百五十多萬元興建了太白碑林,現已正式對外開放。 太白碑林建築由支南工業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朱良文教授領銜設計。風格採用江南園林式,迴廊環水而建,亭台榭閣,古樸典雅,造型別致,均有典型的徽派特色。碑林內芳草萋萋、水波盪漾、石山古拙、林木青翠、景緻怡人 李白墓園-馬鞍山旅遊景點 位於市區東南20公里處的青山腳下。青山,亦名青林山,山勢崢嶸,峰巒遙接,岩壑靈秀,蜿蜓起伏,林木蔥郁,泉水潺潺。史載南齊詩人、 宣城太守謝跳酷愛其勝,謂之「山水都」,曾築室山南。唐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生前既愛青山風景,又謝公品格,曾有「宅近青山同謝眺」的夙願,一心想與謝眺結為異代芳鄰。 李白逝世後,原葬 朱然陳列館-馬鞍山旅遊景點 朱然陳列館位於市區南部的雨山鄉境內,為三國東吳大將朱然之墓。從馬鞍山火車站廣場乘坐10路車可以抵達。 朱然墓發掘於1984年6月,出土許多珍貴文物,部分漆器填補了三國美術史的空白,也是已發掘東吳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規模最大的、時間最早的一座大墓,被列為80年代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盆山度假村-馬鞍山旅遊景點 馬鋼盆山度假村位於馬鞍山市東郊濮塘風景區內,因四周丘巒重疊,群峰環繞,形似盆狀,故名盆山。 盆山度假村距市區14公里,佔地2000餘畝,此處水碧山青,林木蔥郁,空氣清新,鳥語花香。度假村設有室外卡丁車場、高爾夫球、跑馬場、射箭場、垂釣、彩彈野戰、燈光網球場、斗雞、斗馬、保齡球館、乒乓球館、羽毛球場、棋牌室、司 採石磯-馬鞍山旅遊景點 採石磯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的核心景區,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5公里處的長江東岸,南接著名米鄉蕪湖,北連六朝古都南京,峭壁千尋,突兀江流,歷史悠久,名勝眾多,素有「千古一秀」之美譽。 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平生涉歷山川,跡遍天下,惟百年不忘採石。曾多次登臨吟詠,在這里寫下了《橫江詞》、《牛渚磯》、《望天門山》、 太白樓-馬鞍山旅遊景點 太白樓位於古鎮採石磯西南一公里處,面臨長江,背依翠螺山,濃蔭蔟擁是一座金壁輝煌,宏偉壯麗的古建築。與湖南的岳陽樓,湖北的黃鶴樓,江西的騰王閣並稱「長江三樓一閣」,素有「風月江天貯一樓」之稱。太白樓原名謫仙樓。? 舊志載,始建於唐元和年間,因記載過簡,不得其詳。目前能夠確認興建較早的時間為明正統五年。是年,工部右侍郎 三台閣-馬鞍山旅遊景點 三台閣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長江名閣,始建於明崇禎年間,後毀於戰火。20世紀末得以重建。建成後的三台閣高五層約3O米,閣體呈方形,琉璃覆項,飛檐翹角,氣勢恢弘。 登臨三台閣,可南望天門中斷,西眺大江奔流,東睹古鎮採石,北看九華風光。三台閣已成為採石硯風景區乃至馬鞍山的新亮點。 三元洞-馬鞍山旅遊景點 三元洞又名三官洞是採石硯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素為江南天然勝景之一。 三元洞得名有二:一據史料記載清康熙年間,僧人定如雲游,悅此清幽絕俗,遂率眾僧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於此而得名三元洞 另有民間傳說,湖南三秀才乘船赴京會考,途經採石忽遇狂風驟雨,幸得神仙保佑,
『柒』 安徽馬鞍山的名字來源
馬鞍山市歷史悠久抄,市襲名來源於歷史,相傳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敗退至和縣烏江,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亡。
烏騅馬思念主人,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由此而得名。
(7)馬鞍山神墨擴展閱讀:
鞍山地處中國東北地區、遼東半島中部,東部、北部與遼陽縣為鄰,東南部與鳳城市、庄河巿毗連,南部與大石橋市接壤,西部與盤山縣、遼中縣交界;
市中心距遼寧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沈陽市89千米,東距煤鐵之城本溪市96千米,南距大連市308千米,西南距營口鮁魚圈新港120千米,兩距盤錦市103千米。
鞍山市的地勢地貌特徵是東南高西北低,自東南向西北傾斜。東南屬於千山山脈延伸部分的山區,一般海拔400—600米;最高為岫岩的帽盔山,海拔1141米,海城一棵樹嶺次之;山區主峰海拔931米,面積約為5271.44平方千米,占鞍山市總面積的56.97%。
『捌』 馬鞍山城市怎麼樣
適宜居住,市區年平均氣溫為16.1℃,較常年偏低0.2℃;年內四季溫度變幅不版一,夏季氣溫較常年同期偏權高,其他季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年極端最高氣溫38.1℃,出現於7月29日(市區);年極端最低氣溫-5.9℃,出現於1月23日(市區)。
先後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建設試點城市、全國科技興市試點城市、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首批國家信息消費示範城市、中國詩歌之城、全國文明城市等殊榮。 。
(8)馬鞍山神墨擴展閱讀
2018年4月2日,入選創新型城市建設名單。 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城市(區)。2019年,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入選2019中國地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2019年,馬鞍山市下轄3個區、3個縣,常住人口236.1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111.0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4.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033.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983.6億元,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5:48.9:46.6,按年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達90851元。
『玖』 虞允文與青城十二仕
虞允文(1110~1174)
中國南宋抗金名臣。字彬甫。仁壽(今屬四川)人。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顏亮統率金軍主力越過淮河,進迫長江。兩淮前線宋軍潰敗,金軍如入無人之境。虞允文時任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被派往採石(今屬安徽馬鞍山市)犒師,正值金海陵王大軍謀由採石渡江。虞允文見形勢危急,毅然把散處沿江無所統轄的軍隊,迅速組織起來,挫敗金軍渡江南侵的計劃,贏得了採石大捷(見採石之戰)。金海陵王移兵揚州,虞允文又趕赴鎮江府(今江蘇鎮江)阻截。金軍北撤,虞允文在南宋朝野上下獲得極高聲譽。乾道三年(1167),召為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四川名將吳璘死,虞允文接替他出任四川宣撫使兼知樞密院事,積極整頓正規軍和民兵,減縮軍費開支。五年拜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八年秋,再度赴四川綜理軍政事務,後病死。在淳熙四年(1177年),宋孝宗詔贈虞允文太傅,謚忠肅。而宋孝宗在虞允文死去後便失去了收復中原的斗心,從此不再打算收復中原。但虞允文的報國事跡仍廣為人傳頌,名留青史。毛澤東亦曾在《續通鑒紀事本末》批道「偉哉虞公,千古一人」,虞公即虞允文。虞允文曾為唐書及五代史加註,並著有詩文十卷,經筵春秋講義三卷、奏議二十二卷、內外志十五卷,傳頌於世。
白馬書生虞允文--十一——身世綜述
虞允文身材雄偉,身高六尺四寸,換算過來,在當前幾近2米,這在文人中無疑是非
常讓人矚目的。史稱虞允文:"慷慨磊落有大志,而言動有則度,人望而知為任重之
器"。虞允文早年以文學入仕,到了中晚年,抓住了機會,在宋金風雲中,大展才華
,終成一代名相,千古流芳,毛澤東在讀《宋史·虞允文傳》時評價說:"偉哉虞公
,千古一人。"
紹興和議以後,高宗、孝宗兩朝的將相們,對於和戰,爭論不休,個人主張不一,
同樣是主戰,虞允文、辛棄疾顯然要比張浚謹慎;同樣是和,陳康伯、陳俊卿、史浩
、湯思退又不一樣。陳康伯更偏重於戰和,而陳俊卿、史浩則偏於守和,湯思退則是
毫無原則的求和。同樣的人,在不同的階段,主張也不一,典型的如陳俊卿,早年比
較有進取心,到後來,意見則經常跟虞允文相左,所為偏於保守。虞允文入柄中樞以
後,正如我前面所說的,宋軍並沒有過硬的實力與很好的機會進行大規模的北伐,取
得全面的實質性的勝利。然而虞允文極力主張恢復,原因何在?我想陳亮的一席話,
也許可以表明虞允文的心跡,這段材料,不見於《宋史》,而是《永樂大典》引錄於
《元統一志》,鄧廣銘先生曾撰考證其真偽,發表於1996年第二期的北京大學學報上
,這段話是陳亮跟虞允文說的,陳稱:"故相張魏公薨已數年,老將在淮上唯李顯忠
,又多疾;在關西唯吳拱,又地遠;自余文臣諸子鄧,是肉食可鄙之流;禁衛諸軍鄧
,是海鮮啖飽之輩,公忠貫日月,採石之勛已著,而規恢之任在公一身,若遷延歲月
而不是究是國,何以系中原之望?何以雪祖宗二百年之辱?何以副上宵旰之託?當丞
相有可治之時而不能為,則後之人安能為此哉!"。陳亮點出了虞允文所面臨的形勢
與困難,強調了了他身上的責任。
虞允文文采出色,主要是奏疏類散文,採石一役,虞允文作《江上軍事第一剳子》
、《江上軍事第二剳子》、《江上軍事第三剳子》、《奏還汪應辰知衢州詞頭疏》,
充分顯示其膽略忠勇,明代學者張時泰將虞允文比為岳飛,實非過譽。後來虞允文入
川為川陝宣諭使,虞允文作《論用吳璘以圖恢復疏》、《論鞏州未下可憂疏》、《論
營田之利弊》等奏疏。隆興元年,虞允文又有著名的《論今日可戰之機有九疏》,分
析天下時局,對比敵我雙方,希望孝宗無為因循,盡力戰備,抓住可戰之機,勵行可
戰之實,文章首先說堅持抗戰,收復中原,是"天地之大經,《春秋》之大義",接著
從宋金雙方君主是否英明、政權是否鞏固、國內是否安定、民心向背、地利、天時、
人才等九方面進行論述。乾道三年,虞允文出為四川宣撫使,作《論明良交感惟信與
誠疏》、《謝賜御書漢崔寔政論疏》、《論西蜀草木之妖、措置水旱盜賊之備疏》等
。虞允文著述頗豐,楊萬里《虞公神道碑》說他終生好學,"食必觀書,為文立成,
不雕而工"。虞允文著有《經筵春秋講義》三卷、《唐書注》、《五代史注》、《乾
道重修敕令格式》一百二十卷、《虞雍公奏議》二十三卷、《內外製》十五卷、《詩
文集》十卷、監修《續會要》三百卷,《宋詩紀要》收錄其詩兩首,《宋代蜀文輯存
》收錄其文八十五篇。虞允文另外還有兩篇早年之作比較有名,一是《辨鳥賦》,一
是《誅蚊賦》。虞允文為至孝之人,母親去世以後,又伺候父親七年,他作《辨鳥賦
》,以鳥烏私情,傳人間至孝,文章情真意切,摧肝裂膽,有李密《陳情表》之感人
力量。《誅蚊賦》以蚊蚋為毒人間,喻金"逞威於河內",主張除惡務盡,"不復使無
用之物,無窮之毒,存於世間"。
虞允文不僅詩文出色,還是一很有成就的書法家。明代書法家吳寬評論說:"虞忠肅
手帖,詞語詳雅,氣象雍容。",明代文藝評論家王世貞也說:"《停雲館帖》第六卷
,為南宋名臣書,如虞雍公之儼雅,皆有可采。"虞允文的書法,筆致含蓄,於奇崛
處見儼雅;情趣天成,於不經意處顯功夫,在宋代書壇是比較有個性的,他傳世的墨
跡有《適造帖》、《鈞堂帖》等。
虞允文有三個兒子,直秘閣虞公亮,知開州虞公著,長寧武寧守虞杭孫。一共有八
個孫子,其中虞剛簡最有名,最後官職為利州路提刑,曾與魏了翁講學蜀東門外,"
蜀人師尊之",曾孫虞應龍時任太常寺主薄知雷州,修學校,興水利,甚得治譽。虞
珪"知連州,亦以文學知名",子虞汲,"其文清而醇","教授於諸生中","以翰林院
編修官致仕",汲子虞集,官至奎章閣學士,與楊載等並稱為"元代四大家",詩文名
冠一時。
虞允文墓
虞允文墓,俗稱「丞相墳」,位於虞丞鄉丞相村的玉屏山。玉屏山呈圈椅形,墓位於圈椅之中,墓地里有茨竹數十籠,中層有柏樹、雜樹千株,外層柑樹成林,形成了竹淹墓、樹抱竹、果伴樹的幽雅靜秀之美景。前有紗帽山,右靠李家山,左依龍腦殼山,山下有溪有水,鄉村公路呈剪刀口形在墓兩側隨坡而下,形成了溪路繞墓,四面環山的雄壯氣勢。
墓封山坐東向西偏北10度,呈橢圓形,高3.3米,長19.5米,寬11米。封土前5米處有青砂石質碑一通,長方形平頂,碑腳兩側有丁字形抱鼓支承,鼓面飾萬字紋,外飾淺浮雕花卉,碑高2.35米,寬1.17米,厚0.19米,碑文為「宋丞相虞忠肅公墓」。陰刻隸書,碑文左側為上款「光緒十九年癸已孟冬」。碑文右側下款題為「知仁壽縣事何肇祥重建」。
碑左側5米處有黃砂石碑一通,長方形平頂,碑高2.35米,寬1.22米,厚0.24米,據守墓人稱此碑原本有字,文革間鏟除無余。封土前原有石人、石豬、羊、牛、馬等祀物,以墓碑為中心,前16.5米,左右各19米,後至山腳范圍原有矩形亂石圍牆,現僅存亂石圍牆基礎。
光緒十九年重修此墓時,計劃建肅公祠一座,祠磚燒畢運至墓地,終未動工。解放初期,磚用於建小學。現收集有磚十餘匹,青灰質,距形,長0.265米,寬0.168米,厚0.62米,側面有豎1行文字:「虞忠肅公墓」,陽字楷書。
近年來,在虞允文墓附近陸續出土發現了一些實物資料,對研究考證虞允文墓提供了更充分的證據。1997年10月在虞墳15處發現「民族英雄宋丞相……」碑,碑文殘缺,字跡部分可見。1999年9月在虞允文墓30米處出土圓形石碑(殘缺),只見隸刻「丞相」二字,其餘不存。在通過長期取證確認虞允文墓無疑的同時,又新將當年毛澤東同志讀《二十四史》贊虞允文採石英勇抗金題簽的「偉哉虞公,千古一人」的眉批手跡,鐫刻成碑,立於墓前。
從古至今,凡明、清縣人均不分官商學自覺前往墓地祀祭。1992年縣政府公文公布墓地保護范圍為4萬平方米。1995年,縣委宣傳部、共青團仁壽縣委、教育局、文化局、工會聯合決定將虞允文墓作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拾』 馬鞍山哪裡有練字班,練字班報了有沒有用啊想了解下。
你可以考慮馬鞍山的練習寫字的地方,有以下幾個
唧唧地啦練習班,佰晟練字班,續集美練字班。
佰晟練字
我這里有一份佰晟練字班培訓給家長的建議
孩子要不要練字呢?怎麼練呢?」「難道必須要報書法班嗎?」「條件不允許報寫字班怎麼練字呢?」,其實,孩子到底練不練字?怎麼練?要不要報專業的寫字班?都需要結合家庭教育需求、孩子興趣和能力、家庭條件、孩子習慣去考慮。
第一,家庭教育需求不同,對孩子書寫水平的追求也就不同。
不是每個人都追求書法體,也不是每個家庭都想要把孩子培養成書法家。大多數家長和孩子對字體的目標就是寫工整,書面看起來整潔即可。
事實上,即使工整、整潔,很多孩子也難以做到,尤其是一到小學三四年級之後,作業量大,考試時間有限,大多數孩子都會追求速度,而難以保證字體的質量。
第二、孩子的興趣和能力是練字的基礎條件。
有的孩子經過老師和家長的引導和激勵,能對漢字和書法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有主動練習書法的願望。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主動的興趣,就能在練習中形成能力,練就一手好字。
第三、家庭條件不同,所選擇的練字方式也不同。
城市的孩子,周圍會有不少專業的、高效的書法班,供家長和孩子選擇,這些書法班老師有專業的教學技巧,會幫助孩子練習好字體。
第四、孩子學習習慣決定著報寫字班的效果。
如果孩子有較好的學習習慣,在校聽講認真,那送去寫字班,孩子也能吸收書法老師的講解,進而提升自己的書寫水平。而一個在校內課堂上發呆跑神、做小動作,不會聽講的孩子,寫作業磨蹭、態度敷衍的孩子,即使給他送去寫字班,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
無論是書法班老師教授的技巧,還是在臨摹中領會到的書寫要點,很多孩子在書法班、在字帖上寫得很好,一到作業中字體就沒了樣子。還是要把所有的技巧和筆畫要點,運用到日常作業中去,認真對待每天的作業,每個字、每個筆畫工整、規范書寫,才能形成穩定的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