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烏蘭牧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烏蘭牧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發布時間:2022-04-13 07:50:19

1. 烏蘭牧騎的發展歷史在怎樣的

烏蘭牧騎的產生發展與內蒙古自然地理條件有關。內蒙古地域遼闊,人口分散,交通不便,有不少牧區走上百里路才能碰到一兩個蒙古包。

1957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局(現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派出工作組深入到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正藍旗、正鑲白旗等地進行文化調查,根據牧區、半農半牧區地廣人稀、交通不便和居民點極其分散的情況,要使農牧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豐富起來。

就必須建立一種裝備輕便、組織精悍、人員一專多能、便於流動的小型綜合文化工作隊。關於建立烏蘭牧騎的最初構想就這樣開始形成了,在經過充分研究之後,1957年5月27日正式制訂了烏蘭牧騎試點計劃。

1957年6月17日,第一支烏蘭牧騎在群眾文化工作比較活躍的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宣告成立。無論是定居點還是放牧點,只要有一個牧民,他們就演出。烏蘭牧騎的名字便這樣在草原上迅速傳播開。

烏蘭牧騎始終堅持不懈地全心全意為農牧民服務,被農牧民親切地稱為「瑪奈(我們的)烏蘭牧騎」,烏蘭牧騎隊員則被喚作「瑪奈呼和德(我們的孩子)」。

烏蘭牧騎的隊員多來自草原農牧民,隊伍短小精悍,隊員一專多能,報幕員也能唱歌,唱手也能拉馬頭琴,放下馬頭琴又能頂碗起舞。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不僅能在台上演出精彩的節日,走下舞台還能做飯洗衣,為農牧民修理家用電器,傳播科學文化知識。

(1)烏蘭牧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擴展閱讀:

幾十年來,烏蘭牧騎已發展為46支,人員由最初的每支10多人增至40餘人,裝備也有了很大改善。但烏蘭牧騎的方向沒有變,宗旨沒有變,精神沒有變。他們的足跡遍布全國各地,並且已經走向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外贏得了很高的聲譽,成為草原上一顆耀眼奪目的明珠。

烏蘭牧騎有成員2800多人,依然活躍在牧區和鄉間。

烏蘭牧騎藝術節已經連續舉辦5屆,尤其以第五屆最為宏大,2010年8月8日晚上在察右後旗廣場舉辦了盛大的閉幕晚會,自治區著名演員德德瑪、吉祥三寶、武利平等參與演出,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親臨現場主持晚會,將烏蘭牧騎的精神和精彩展示給全國人民。

2. 「烏蘭牧騎」是什麼

烏蘭牧騎,蒙語原意為「紅色的嫩芽」,意為紅色文化工作隊,活躍於農村牧區間。1957年誕生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

烏蘭牧騎的產生發展與內蒙古自然地理條件有關。內蒙古地域遼闊,人口分散,交通不便,有不少牧區走上百里路才能碰到一兩個蒙古包。1957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局(現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派出工作組深入到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正藍旗、正鑲白旗等地進行文化調查,根據牧區、半農半牧區地廣人稀、交通不便和居民點極其分散的情況

(2)烏蘭牧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擴展閱讀

回顧烏蘭牧騎的成長歷史,正是一代代隊員迎風雪、冒寒暑,長期在戈壁、草原上輾轉跋涉,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台,為廣大農牧民送去歡樂和文明,傳遞黨的聲音和關懷。

正是一代代隊員以無私奉獻的精神狀態投入演出、宣傳、輔導、服務中,投入為群眾剪羊毛、喂牛馬和割草打場、理發洗衣、送醫送葯等實際行動中,才贏得人民群眾親切的稱呼——瑪奈(我們的)烏蘭牧騎。發揚光大烏蘭牧騎的優良傳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切實為群眾服務、為基層服務。

3. 1963年六月中央政府文化部領導肯定了烏蘭木旗這種什麼的組織形成並認為值得全

肯定了烏蘭牧騎這樣一支特殊的民族地區文藝團體,擔負著傳播先進文化、活躍農村牧區文化生活的重要任務。隨著內蒙古自治區建設「文化大區」進程的不斷推進,滿足不同文藝需求出發,銳意改革,堅持一專多能、兩條腿走路,艱苦奮斗,走出一條貧困地區專業民族藝術團體的成功之路。

烏蘭牧騎,蒙語原意為「紅色的嫩芽」,意為紅色文化工作隊,活躍於農村牧區間。1957年誕生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

(3)烏蘭牧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擴展閱讀:

烏蘭牧騎始終堅持不懈地全心全意為農牧民服務,被農牧民親切地稱為「瑪奈(我們的)烏蘭牧騎」,烏蘭牧騎隊員則被喚作「瑪奈呼和德(我們的孩子)」。

烏蘭牧騎的隊員多來自草原農牧民,隊伍短小精悍,隊員一專多能,報幕員也能唱歌,唱手也能拉馬頭琴,放下馬頭琴又能頂碗起舞。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不僅能在台上演出精彩的節目,走下舞台還能做飯洗衣,為農牧民修理家用電器,傳播科學文化知識。

4. 烏蘭牧騎的事跡材料

敖漢旗烏蘭牧騎始建於1966年,現有演職員58人,女性占職工成員的69%,其中國家二級演員3人,國家三級演職員20人,。1994年以來,我們每年為廣大農村牧區演出達300場以上,連續幾年獲赤峰市演出超300場特殊獎勵。1997年5月創作演出的兒童評劇《少年英雄賴寧》,受到中宣部、文化部的表彰獎勵。同年,烏蘭牧騎又被評為全國「送文化下鄉先進集體」,受到中宣部、文化部等國家十部委的表獎。2004年9月份,由敖漢旗烏蘭牧騎創編排演的草原評劇《大漠綠海》參加第四屆中國評劇藝術節,獲優秀演出獎,11月份參加自治區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優秀劇目調演獲銀獎,該劇於2007年獲中國林業部「文華森林大獎」並受到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的通報表彰。2006年又獲第九屆「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同時被評為全區烏蘭牧騎一類隊。 烏蘭牧騎是一支特殊的民族地區文藝團體,擔負著傳播先進文化、活躍農村牧區文化生活的重要任務。隨著內蒙古自治區建設「文化大區」進程的不斷推進,滿足不同文藝需求出發,銳意改革,堅持一專多能、兩條腿走路,艱苦奮斗,走出一條貧困地區專業民族藝術團體的成功之路。
(一)改革內部管理,引入競爭機制
象其他地區一樣,敖漢及周邊地區專業藝術演出市場存在著激烈的競爭。但敖漢旗烏蘭牧騎在這一地區有著牢固的基礎和較強的影響力、輻射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改革完善了內部機制,適應了市場規律,市場就選擇了我們。首先,進行了人事制度的改革,徹底取消論資排輩,實行崗位聘任是。每年年終根據每個在德、能、勤、績等累加的分值進行綜合考評,凡屬不及格的均不能參加本年評先、評優及下年度的續聘。臨時工和正式職工同等管理,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隊伍始終保持生機和活力。其次進行了分配製度的改革,打破了大鍋飯。根據不同崗位、不同的工作量進行了量化管理,按工取酬,調動了每個人的積極性,形成了人人思進的喜人局面。此外,為了嚴格內部管理,制定了23項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從而使崗位責任制落實到工作的每一個環節。現在,這支隊伍完全能夠做到有令即行,有禁即止,招之即來,來之能戰,占則能勝。在敖漢旗烏蘭牧騎對各種制度的執行已成為一種自覺行為,違規受到處罰沒有怨氣,管理者也減輕了思想負擔。
(二)堅持一專多能,兩條腿走路
敖漢旗是一個以農為主、農牧結合、蒙漢共居的旗縣,處於內蒙古草原、東北、華北地區的交匯帶。因此,蒙古族歌舞、二人轉、評劇、皮影等不同的藝術形式在這里都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與敖漢旗烏蘭牧騎相鄰的專業文藝團體大多專於一行,有的善歌舞,有的專戲劇,他們的演出往往不能完全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市場站不穩,敖漢旗烏蘭牧騎通過研究市場需求,發現農牧區,老年人大多愛看戲,年輕人喜歡歌舞,拒此,我們制定了歌舞、戲劇雙腿走路的辦法。變過去的「我們演什麼,你就看什麼」為「你需要什麼,我們就演什麼」。烏蘭牧騎的「雙百」、「二為」的服務宗旨得到了真正的體現。在每年頻繁的演出中,演員們基本上是白天唱戲,晚上與年輕觀眾們勁歌熱舞。我們不但深受本地區群眾的喜愛,也得到了周邊地區的認可,遼寧省朝陽市、北票、河北大場、內蒙古通遼等地經常邀請我們去演出,有些地區已與敖漢烏蘭牧騎確定了長久的合作關系。
(三)艱苦創業,共渡難關
有一個時期,我們設備簡陋,資金嚴重短缺,舉步維艱。1994年以來,在實行全面改革以後,整頓了班子,整頓了隊伍,振奮了精神,敖漢旗烏蘭牧騎開始「以人為本,艱苦創業」的新歷程。從內部做起,開源節流,領導班子成員率先垂範,出門辦事、來客招待力求簡朴,辦公條件能簡則簡,決不奢華。演出費用能省則省,能借則借,決不浪費。敖漢旗委和政府非常關心這支隊伍,2008年12月4日,敖漢旗旗長一行主要領導人親自到烏蘭牧騎進行工作調研,對烏蘭牧騎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並逐步幫助解決一些存在問題。
(四)更新觀念,盤活市場
面對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在經營理念上我們做出了大膽嘗試和探索。提出了「圍繞中心定任務,積極主動搶市場,對口對路排節目,搶佔先機抓演出」的工作思路。近三年來,搞了「文企聯姻」、「文法聯姻」、「文商聯姻」、「文稅聯姻」、「警文共建」等專場文藝晚會近百場。這一方法,搞活了市場,擴大了領域、鍛煉了隊伍,增加了效益。 為建設文化大區、文化大市,我們圍繞中心工作,打造藝術精品。配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後演出話劇《托起明天的太陽》、兒童評劇《少年英雄賴寧》等,其中《少年英雄賴寧》獲中國文化部「為兒童送戲演出超百場」嘉獎;為配合廉政法制教育,排演了移植劇目《山杠爺》和傳統評劇《血濺烏紗》;為配合稅法宣傳,排演了《稅法之歌》等大型歌舞節目;為配合交通法規宣傳,排演了評劇《親人的哭喊》;為宣傳計劃生育,排演了《希望之路》歌舞晚會;為宣傳敖漢旗獲「全球500佳」的成就,激勵人人民,我們先後排演民族歌舞《建設綠色園》專場文藝晚會。並先後在赤峰、烏海、臨河、包頭、呼市等地進行展演,為了迎接全市兩個文明建設經驗交流會在我旗勝利召開我們創編、排演了專場大型歌舞晚會《騰飛的敖漢》為紀念「十七大」召開,我們排演了《高歌十七大、建設新敖漢》大型歌舞晚會,為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我們排演了《永遠的春天》歌舞晚會,得到各級領導的好評,引起了廣大觀眾的強烈反響和廣泛共鳴
近三年來,敖漢旗烏蘭牧騎送文化下鄉行程兩萬多公里,為農村牧區、廠礦、社區演出1034場,觀眾達520多萬人(次),我們不但走遍了敖漢旗的村村落落,還走出了內蒙古,讓歌聲、琴聲優美在遼寧、迷人在河北。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深入基層,讓作品反映生活;二是演出形式大、中、小結合,豐富多彩,觀眾喜聞樂見;三是演員和群眾打成一片,發揚烏蘭牧騎的優良傳統和扎實作風,要演戲,先做人;四是誠信演出,生活簡朴。我們還堅持了「四個不分」。一是不分生活好壞,以苦為榮;二是不分觀眾多少,有求必應;三是不分場地條件,見縫插針;四是不分路途遠近,送戲上門。烏蘭牧騎艱苦奮斗的精神也體現了藝術上的追求,有的隊員為了表演好舞蹈節目,鍛練「跪轉」,把膝蓋跪得發紫,腿部紅腫。在送文化下鄉的實踐中,形成了一整套優良傳統和作風,這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和火熱生活保持最密切聯系的藝術品格,追隨時代,不斷前進的發展意識.我們先後創作、演出了《好德歌沁》、《孔繁森》、《汪洋湖》、《大漠綠海》等多種形式的文藝作品300多個,其中部分作品獲國家、區、市級「五個一工程」獎或單項獎。
機制的轉變和制度的約束,使每個演職員都感受到了危機和壓力,但我們沒有退縮和畏懼,相反,我們始終保持著高昂的戰鬥力和強烈的進取心,這是因為我們有個好的領導班子,我們把班子建設當作夯基固本的大事來抓,力求以過硬的班子帶出一流的隊伍。增強了透明度,提高了凝聚力、號召力。真正做到了一盤棋、一股繩。每個班子成員時刻保持緊迫感和危機感,不做守攤的的看家人,而做事業的開拓者。在班子帶動下,現在的敖漢旗烏蘭牧騎不僅是一支銳意改革,適應市場的新型專業文藝團體,更是一支保持優良傳統,深受農牧民喜愛,與廣大群眾心連心的專業文藝隊伍。這是幾年來敖漢旗烏蘭牧騎經歷的幾個感場景:
——有一次,我們要到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蘇木去演出,路上,裝道具又坐演員的卡車被地面飛速行駛的大型車擠翻了,30幾名演員幾乎全部受傷,2名演員小腿骨折,一名演員耳朵被樹枝穿豁了。旗有關領導趕到了現場,組織搶救傷員。現場的領導指示,立即返回,救治傷員,休息幾天再演出。可隊們說:「不能回去呀!觀眾在等著我們,盼著我們呢!」。在確認沒什麼大問題的情況下,才同意晚上的演出。晚7點,演出開始了,台底下人山人海,秩序井然,一場前所未有的演出同往常一樣,台下掌聲陣陣,比往常更加熱烈,更加深情……
——2008年夏季,在去一個山村的途中,突然下起暴雨,湍急的山水順流而下,擋住了去路,隊員紛紛跳下水中,冒雨為汽車探路,搬石頭墊路,就這樣探一段,走一段。然而,最後一條大河終於擋住我們小客車的去路,我們只好夜宿河邊,整整在河邊呆了一夜,其中有一個女演員還抱著五個月的吃奶孩子,從下午四點一直做到第二天清晨六點,水退了,我們驅車到達演出地,同志們來不及吃早飯,快速搭台,准時演出,演出質量沒有受絲毫影響。當演出結束後,幾個小演員帶著妝睡著了……我們在一個小山村演出,一場暴雨山水下來,後台進了水,為了保護國家財產,30多名演員不等領導下令,一盆盆,硬是把水淘干,有的演員被玻璃片扎破了腳,鮮血直流。
——2004年,我們在創編、排演《大漠綠海》期間,隊員全力以赴,不怕苦累,很多演員帶病堅持工作,堅持排練,有的演員親人病重都不能回去看一眼。為了節省資金,演職員自己做道具、做服裝、作布景。露天製作道具的同志背上曬爆了皮,臉曬黑了,可他們沒有一句怨言。製作服裝的女同志們白天排練,晚上縫服裝、縫布景,每晚工作到十一、二點……
——編導彭民和演員於春華是一對夫妻,兩人都在烏蘭牧騎工作。在排《少年英雄賴寧》的那段日子裡,他們晚上加班不得不把6歲的孩子鎖在屋裡,老彭為設計唱腔,常常忘我地工作,有一次,由於全身心都沉浸在藝術創作中,大雨傾盆流進屋裡,他竟渾然不知,妻子回來後看到被雨水浸濕的糧食、傢具,心疼的直掉淚,而他卻為做出一段好曲子高興得手舞足蹈。
——男演員孔德剛在《汪洋湖》巡迴演出時,接到爺爺病逝的噩耗,家人幾次電話催他回家給爺爺送終,為了不影響演出,孔德剛硬是把悲痛埋在心裡,再沒人的地方偷偷地落淚……
在過去的歲月里,在上級領導的親切關懷和支持下,敖漢旗烏蘭牧騎取得了一些成就,這支隊伍獲國家級獎勵的有5人(次);獲自治區獎勵的有30人(次);獲市級獎勵的有35人(次)。今後,我們要積極學習,落實科學發展觀,一如既往地立足於創新提高,苦幹實干,借全市兩會的東風更好地為我旗文化事業的繁榮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二○○九年三月三日

5. 烏蘭牧騎七個一標准有幾項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6. 克旗烏蘭牧騎出場費

摘要 8月26日,記者在通遼市庫倫旗召開的全區烏蘭牧騎工作座談會上獲悉,日前,我區已經正式設立對旗縣烏蘭牧騎惠民演出的補貼資金,金額為每年1460萬元。

7. 烏蘭牧騎是什麼意思

烏蘭牧騎,蒙語原意為「紅色的嫩芽」,意為紅色文化工作隊,是活躍在草原農舍和蒙古包之間的文藝宣傳隊,簡單點說它實行的是國家事業單位編制,發展到目前,除了繼承發揚一些烏蘭牧騎的優良傳統(演出、宣傳、輔導、服務)外,大家理解成—藝術團也無妨,但烏蘭牧騎的隊員個個都一專多能,吹拉彈唱不能說樣樣精通,都也能演奏出個模樣來,

8. 烏蘭牧騎的介紹

烏蘭牧騎,蒙語原意為「紅色的嫩芽」,意為紅色文化工作隊,是活躍在草原農舍和蒙古包之間的文藝團隊。1957年誕生在內蒙古大草原。烏蘭牧騎始終堅持不懈地全心全意為農牧民服務,被農牧民親切地稱為「瑪奈(我們的)烏蘭牧騎」,烏蘭牧騎隊員則被喚作「瑪奈呼和德(我們的孩子)」。 烏蘭牧騎的隊員多來自草原農牧民,隊伍短小精悍,隊員都是一專多能,報幕員也能唱歌,唱歌的還能拉馬頭琴伴奏,放下馬頭琴又能頂碗起舞。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不僅能在台上演出精彩的節日,走下舞台還能做飯洗衣,為農牧民修理家用電器,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烏蘭牧騎的節目多為自編自演,以反映農牧民生活為主,小型多樣。

9. 1963年六月中央政府文化部領導肯定了烏蘭牧騎這種什麼的組織形式

當年這種「烏蘭牧騎」,來源於內蒙地區。被稱為「文化輕騎兵」。一時間風靡全國,各地紛紛組織本地區的專業文藝團體化成若干個『文化小分隊』,『農村文化服務隊』,每支隊伍二十幾人,演員、樂隊、管理人員組成,樂器隨身攜帶,道具、服裝演員自帶,打起背包、奔赴邊遠山區、田間地頭、五保戶的家裡、邊防哨所等等地方。
節目內容大多數是「快板」「獨唱」、「小合唱」、「器樂獨奏」、「獨幕小話劇」、「表演唱」、「現代小戲曲」等等。
住在農村老鄉家裡,有時候也吃「派飯」(安排在農戶家中吃飯,交幾兩糧票、交幾毛錢,農戶隨意做飯,做什麼吃什麼。),有時候在公社食堂吃飯。為平時缺少文化的地方送戲下基層,得到了這些地區的好評和贊揚。
這種形式,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了文化下鄉、下到最底層的活躍文化的作用。
演職員們也在基層得到了鍛煉,增長了才幹。這種形式普及了文化、但弊病是專業團體荒廢了演員的練功,專業戲曲團體停止了專業戲曲的實踐機會和藝術的提高。
這種形式到六六年初,逐步停止了。

閱讀全文

與烏蘭牧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