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攻守馬鞍山

攻守馬鞍山

發布時間:2022-04-11 22:06:58

1. 誰領導的唐末農民大起義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起義呢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十二月浙東人裘甫舉起反唐義旗,至中和四年(884年)黃巢義軍被鎮壓,這場反抗唐王朝統治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先後長達25年之久。
唐宣宗李忱時期,朝政腐敗、宦官專權的矛盾日漸突出;戰爭不斷,社會經濟發展遭到嚴重破壞;土地兼並集中,賦稅逐年繁重;加上連年自然災害,農民大量逃亡,被迫奮起反抗,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唐末農民大起義。大中十三年十二月,浙東人裘甫聚眾起義(參見裘甫起義),攻佔象山(今屬浙江)。隨後,攻克剡縣(今浙江嵊縣),大敗唐軍於三溪(今嵊縣西南),義軍擴展至3萬餘人。裘甫自稱天下都知兵馬使,建元羅平,聲震中原。十四年三月,這支義軍分兵攻州奪縣,先後奪取唐興、上虞等6城,立足寧海(今浙江寧海)與朝廷抗衡。裘甫義軍被前安南都護王式(後調任為浙東觀察使)剿殺。但這場不足半年的反唐起義,雖被官軍扼殺,但他卻揭開了唐末農民起義的序幕。
咸通九年(868年)七月,駐守桂州(今廣西桂林)防禦南詔的徐、泗(今江蘇徐州、盱眙西北)籍戍卒800人,因逾期不更換、而相聚兵變,殺都將,擁糧草判官龐勛為主,北還故里(參見龐勛起義)。龐勛自稱兵馬留後,率眾攻佔彭城(今徐州市),分兵進取外圍州縣,遠近農民紛至歸附。兩戰都梁城(今盱眙北淮河南岸),殲滅唐軍數萬人,義軍發展至20萬人。咸通十年,唐徐州行營都招討使康承訓率沙陀等軍7萬進攻,起義軍屢戰不利,各要地相繼失守。是年九月,宿州義軍守將張玄稔反叛,勾引官兵襲陷徐州。龐勛轉戰至蘄縣(今安徽宿縣南)西,失敗犧牲。部將吳迥堅守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至十月,後在突圍中戰死。龐勛起義把農民反抗唐廷的斗爭推向一個新高潮。
乾符元年(874年),濮州(治今山東鄄城北)人王仙芝在長垣(今河南長垣東北)聚眾數千,再次打起反唐旗幟(參見王仙芝起義),傳檄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二年六月,攻克濮、曹(治今山東曹縣西北)二州,眾至數萬。冤句(曹州西)人黃巢率數千名農夫響應,義軍勢力迅速擴展至淮南各州縣。唐廷急派平盧節度使宋威為諸道行營招討使,率禁兵、甲騎,並節度淮南、忠武等諸鎮兵馬前往鎮壓。三年七月,起義軍在攻蘄州城時,王仙芝與黃巢意見不一,此後,分兵作戰。黃巢移兵北上,與起義軍將領尚讓會師,擊敗宋威所領三道兵,義軍主力轉戰中原。五年二月,王仙芝節節敗退,在黃梅(今湖北黃梅西北)之役中慘敗被迫殺,所率義軍損失達5萬餘人。
此後,王仙芝余部和尚讓率領的義軍先後趕到亳州(今屬安徽)歸黃巢,眾推黃巢為主(參見黃巢農民起義),號沖天大將軍,建元王霸。黃巢率眾襲占沂、濮二州,從此後,便開始了更大范圍的流動作戰:先攻中原諸城,幾度威脅洛陽(參見黃巢轉戰中原之戰);隨後西入湖南,東出宣潤,進入兩浙,乘虛折向淮南;繼而又攻佔福州(參見黃巢南下福州之戰),進圍並攻克廣州(參見廣州之戰)。六年十月,黃巢以義軍都統名義發布北伐文告,揮師北伐。於廣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奪取東都洛陽(參見黃巢攻東都之戰)。
十二月十三日,黃巢稱帝,國號大齊,改元金統。起義軍歷時六年的流動作戰,佔領唐京都長安(參見黃巢攻唐長安之戰),迎來反唐農民戰爭的全盛時期。黃巢領數十萬大齊義軍進駐長安,沿途要地如洛陽等均未派兵駐守,亦未追殲唐室殘余,更沒能殲滅關中潰散的禁軍,而忙於分官封爵。軍事上的停頓,使唐軍得以喘息,進而組織反撲,使起義軍由勝利走向失敗。唐僖宗逃亡途中,詔諸道兵收復京師。鳳翔節度使鄭畋、河中鎮守王重榮,及涇原唐弘夫、易定王處存、岯延拓跋思恭等五鎮官兵進逼長安,與黃巢義軍爭戰,直至中和二年(882年)二月,黃巢都沒有擺脫戰場被動局面,僅局限於與官軍在長安城周圍拉鋸攻守戰斗(參見黃巢攻唐長安之戰、唐奪長安之戰)。四月,唐宰相、充諸道行營都統王鐸統率大小十多路官軍,四麵包圍長安。由於久困、封鎖,起義軍缺糧,形勢日趨不利。是年九月,署同州(今陝西大荔)防禦使朱溫叛變義軍,舉州向王重榮投降,接著,華州守卒也逐走黃鄴,降於王重榮。這樣,長安城的東、北重鎮直接暴露於唐軍,起義軍實力大為削弱。唐軍久攻長安不下,遂求救於沙陀李克用,封其為雁門節度使。十二月,李克用率4萬沙陀鐵騎進屯同州,成為鎮壓起義軍的突擊力量(參見唐滅大齊之戰)。三年二月,尚讓等率眾15萬與李克用等在梁田陂(今陝西華縣西)決戰,大敗,損兵數萬。長安城糧盡,黃巢遂派3萬兵扼守藍田(今陝西藍田)通往武關(今陝西丹風東南)要道,以備退路。李克用乘勝進抵渭橋(今咸陽東北),起義軍力戰不勝,四月初八退出長安,往藍田向武關方向東走。起義軍前鋒將孟楷破蔡州(今河南汝南),卻被襲殺於陳州(今河南淮陽)。黃巢為報義軍孟楷被害之仇,誓拔陳州。膠著於堅城之下,近300天不克,實力受到極大消耗。四年二月,李克用應邀率沙陀兵5萬,南渡黃河馳援陳州。在藩鎮武裝及沙陀兵聯合攻擊下,黃巢被迫解陳州之圍北撤。在中牟(今屬河南)北又遭沙陀軍襲擊,大敗,尚讓、葛從周等降唐。黃巢率義軍北渡汴水(今河南汴渠),東奔兗州(今屬山東)。六月中旬,黃巢為叛將尚讓追及,再敗,於山東萊蕪西南的狼虎谷不屈自刎。

2. 求文檔: 《長平之戰古戰場考察報告》

趙孝成王四年[前262年],經宮廷論辯,既決策接受韓上黨降,遂遣名將廉頗前往上黨御秦。廉頗統率大軍到達偌大的上黨地區後,沒有選擇別的任何地方,唯獨全力進駐長平[長平應有廣狹二義:狹義的長平指當今高平市西北10餘千米的長平村,為長平之戰中心地帶;廣義的長平指大體當今高平市城鄉全境。秦趙長平之戰主戰場即包括以長平村為中心的丹河兩岸南北30餘千米、東西10餘千米地區。長平古戰場一般指廣義的長平],這是耐人尋味的。
《史記·趙世家》說,馮亭獻地後「趙遂發兵取上黨,廉頗將軍軍長平」;《白起王翦列傳》稱,「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這都說明廉頗率趙軍一到達上黨即戰前進駐長平的,不是經過與秦軍遭遇後,出於缺乏兵力不得不退守長平的。從早期文獻記載和現場野外踏勘,可以足見名將廉頗到達上黨之始即進駐長平,完全是主動的自覺的,是一位絕頂睿智而久經沙場的軍事家的最佳選擇。單就這一點本身,就再次充分揭示了這位戰國名將的戰略智謀和諳熟的軍事經驗,今日只要深入高平各地用心走走看看想想,就會恍然大悟。從軍事地理學的視角著眼,特別是古代戰爭條件下,長平具有雙重的戰略地位:其一,長平是上黨郡乃至趙都邯鄲的西、南兩方交通襟喉,戰略屏障。秦前此既先佔領以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為中心的魏的河東,後攻下以野王[今河南沁陽]為中心的韓之南陽,就在與趙的整個角逐中,無論暫先進攻上黨,抑或最終直指邯鄲,不外有兩條山間戰略孔道可走,即取烏嶺[今翼城、沁水界]、空倉嶺[今沁水、高平界]一線的西路也罷,取羊腸坂[今晉城南碗子城一帶]、天井關[今晉城南]一線的南路也罷,長平都是戰略捷徑,亦旁無選擇的必經之路。這就是說,只要廉頗有一支勁旅銳卒固守長平不失,秦軍則不能躡足上黨,更不得接近邯鄲了。其二,就長平本身看,則是整個上黨地區具有諸多軍事地理優越條件的極理想的戰略重地。長平廣41千米,袤37千米,略呈矩形,面積946平方千米。地理坐標東經112°41′-113°09′,,北緯35°39′-35°59′。地勢東、西、北三面山,狀如箕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丹河與地勢千行縱貫全境。境內一般高差300米左右,最高點為東北境的高泉山,海拔1391.1米,最低點是中南部丹河東岸杜村,海拔800米,全境相對高差591米。山巒綿亘,河流縱橫,各類地形發育充分。丹河流域河谷平川區占總面積16.7%,海拔850-900米;黃土丘陵區占總面積48.4%,海拔860-1000米,坡度5°-15°;中低山區占總面積34.9%,海拔950-1346米,峰高坡陡,岩石裸露,坡度>15°。按面積比較,可以見到長平地區丘陵為主,山地次之,平川又次之。主河為丹河,又有五大支流許河、東倉河、小東倉河、東大河、永祿河,呈網狀遍布全境,地下水豐富,淺水層埋深多在5—50米間。這樣的地理環境之於戰爭,則山地有險可憑,特別是西、北方面有高於關、長平關、故關等群塞可固守,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丘陵於部隊運動無大礙,可隱蔽行事;河谷平川則極宜大部隊調度和輜重運籌轉輸,更無大軍食飲之虞。凡此等等,皆屬極利於主軍而不利客軍者。
趙軍由邯鄲進軍長平的具體路線,史載未詳。山西多山,交通運輸特別是古代大規模交通運輸線路的選擇,受地形條件制約,以至往往帶有必然性。據實地勘查,當由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西南]西上,逾「太行八陘」之第四陘滏口陘(今河北磁縣西北),再西行過壺口關[今山西黎城東陽關],始入上黨腹地,從此折西南行,沿八諫水[今淘清河],經八義村[今長治縣西南],過故關[今高平東北]進入長平戰區,再循小東倉河河谷,經金門鎮[今高平東北店上村]至泫氏[今高平市],然後分兵布防。趙軍當年這條進軍路線,不啻為後來歷代所沿用的通衢官道,在文獻上可以見到歷史連帶關系,即從今日現代交通亦可見到當年趙軍上述行軍路線的歷史影子——長治以上大體沿今邯(鄲)長(治)鐵路及其相干行的邯長公路而行,長治以下則沿長(治)陵(川)公路接高(平)太(義)公路而行,所差不過局部參差、矯枉取直而已。滏口陘:既由邯鄲西上,首當其沖,太行山綿亘南北,牆立陡絕,向為華北平原與山西高原間天然屏障,大部隊於崇坂峻嶺之中,唯是陘以度。陘口位於今磁縣西北25千米,當太行山余脈石鼓山上,海拔700米,兩廂山勢嵯峨,群峰摩雲,是以憑高設險,古人所謂「山嶺高深,實為險厄」,為一方舍此莫屬之戰略孔道。石鼓山,古來稱滏山,以滏水[今滏陽河]所源出故名,「滏口」亦蓋出諸此。滏口古來亦稱「郭口」,命名取義則側重一方山勢,所謂「廖郭,谷深」 ,亦符合當地自然地形特徵。滏源「泉奮涌,若滏水之揚湯」,迄今滏陽河上游流量猶為可觀,當年數十萬趙軍取此路過太行山,亦可無水源之虞。趙軍由滏口陘西來,下一個必經的交通和戰略要沖,即壺口關-東陽關。「壺口」以地形地貌得名,「東陽」以地理位置得名。壺口何時設關,難考定,作為要塞,由來已久。前此《左傳》哀公四年[前491年]載:「十二月……[齊]國夏伐晉,取邢、任、欒、鄙、逆峙、陰人、盂、壺口。說明至遲公元前5世紀初,壺口就已是晉國東方要隘;此後漢代壺口關就成為太行四大名關之一了,與上黨關[今山西屯留西]、石研關[今山西平定東北]、天井關[今山西晉城南]齊名。壺口關至五代、宋、元時代多稱吳兒峪,明、清以來則稱東陽關,不過此地有「東陽」之稱似亦甚早。韓非子嘗記載范睢對秦昭襄王說:「王得宛、葉、藍田、陽夏,斷河內,困梁、鄭,所以未王者,趙未服也。弛上黨在二而已,以臨東陽,則邯鄲口中虱也。王拱而朝天下,後者以兵中之,然上黨之安樂,其處甚劇……」此處廣東陽,酌之文意,若「其處甚劇」雲雲,更似指此塞,其命名則取義地當「上黨」之東。壺口關當今黎城東北12.5千米,位於東陽關鎮東畔太行山余脈皇後嶺。此嶺山體石質,海拔890米,地形由東向西傾斜,嶺東陡峻,嶺西平緩。關設於山巔,鳥瞰嶺東,一巨大狹谷伸長10餘千米,幾乎直至漳水[今清漳河]岸邊的涉邑[今河北涉縣西]。兩廂谷坡陡立,坡度20-30°,山谷海拔434米,一方獨具通行條件。古有以險峻著稱的「壺關道」,而稱壺口關為其西口,稱滏口陘為東口。此東陘西關,又共同構成太行山東西鎖鑰,壺口關正可謂上黨東門。過了壺口關,始進入上黨腹地。據舊志記載,皇後嶺上亦多泉泓。長平之戰前,公元前491年齊伐晉,西取壺口,別無他途,即只能由滏口到壺口這條「壺關道」,盡管當時尚無壺關道之名;長平之戰後,公元370年,前燕慕容評統30萬大軍由鄴西上,度壺關道,為前秦將軍王猛大破於潞川[今濁漳河];後來後燕主慕容垂統大軍十數萬伐西燕慕容永,西出天井關,破之台壁,遂滅西燕於長子,亦由鄴西上,出自滏口,入自壺關。唐建中二年[781],河東節度使馬燧奉詔率大軍八萬,討反叛的魏博節度使田悅,師自壺關東下,東出滏口,軍次邯鄲。凡此都走的這條旁無所擇之壺關道,歷史上此等大規模行軍無一例外。通過壺口關進入上黨腹地後,地形相對平衍,趙軍徑直西南行奔故關。此間經歷了長治西南的上黨山[今南五龍嶺]余脈八諫山麓。淘清河發源於西南羊頭山,由西南迤東北流,至此稱八諫水,為一方主要飲水源。相傳長平之戰中,趙括行營至此,有將領八人就其誤軍戰策提出諍諫,括拒諫,八將預見到將軍破國亡,更不忍做敗軍之將,遂自刎山下。從此,山因稱「八諫山」,山麓則有「八諫水」。今八諫山西麓、八諫水東岸有八義村,為八義鄉政府駐地,村名亦由此所出,村內迄今有八義士就義遺址,清代所立「八義士諫趙處」碑猶存。這件歷史軼事在義俠風氣熾盛的戰國時代,是完全可能的。八義村海拔990米,向為澤[今晉城]潞[今長治]間通衢官道,迄今有長(治)陵(川)公路接高(平)太(義)公路縱貫,北上長治,南下晉城。八義以下,西南行的孔道和關隘就是故關。《太平寰宇記》卷四四記載:「關城在[高平]縣北三十五里,秦立關於此。」從此知故關作為正式關的建制,是長平之戰後秦攻佔後設立的,至宋初關城猶存。故關遺址位於八義西南7千米,高平東北17.5千米,地理坐標東經113°00′25〃,北緯35°55′20〃。羊頭山綿亘東西,形成一大南北屏障,主峰座落於故關西北,海拔1297.2米,關當其餘脈陘口中央,東西兩峰相峙,石質地貌,海拔各為1240米,比肩相對,東西山坡坡度5-10°。關一帶為黃土質,地形平緩,海拔1046米。關北坡度2-4°,關口東北左近有關頭村,為故關北口;關南坡度6-10°,南下2千米為故關村,再南行2.5千米為口則村,「口則」屬「口子」的方言之音,為故關南口,海拔919米,由北口至南口跨4.5千米。從此西南行,與丹河支流小東倉河流域呈平行走向,河谷闊平,順勢而下,經金門鎮[今高平東北店上村]直至泫氏[今高平],大體即今高(平)太(義)公路一線。泫氏:即今高平。泫氏位於丹河河床中央,當丹河與小東倉河匯流處,海拔834米,地勢相對低濕,地形開闊平衍。河兩岸參差約有10千米開闊地,中雖多丘陵,卻不阻滯運動,且有險可恃。當初,廉頗似充分利用了泫氏這個歷史悠久而基礎雄厚[《竹書紀年》記載「晉烈公元年[前419年],趙獻子城泫氏」,這說明它最遲在公元前5世紀已成重要城邑],地理形勢沖要又富水源的戰略地帶分兵布防。這里既可順丹河河床向東南運動,又可溯丹河河床向西北發展,還可溯大體平行的原村、馬村二河河床向西南深入。從文獻記載、世代傳說和出土文物所揭示的實際情形看,即高平西北丹河一線為主戰場;高平東南丹河東岸大糧山是趙軍前期大本營,廉頗設幕處和屯糧處;高平西南高平關一線為趙軍設防前哨。廉頗設幕於斯不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唯有設幕於斯。由大糧山沿丹河而下10千米許的晉城境上、下城公二村,當晉城東北33千米。地理坐標東經112°59′00",北緯35°40′05〃。村西靠虸台山,海拔831米;村東依東山,海拔616米;村聲為蒲水入丹河下口。形勢險沖,為趙丹河防線的南端。當地世代相傳為長平之戰廉頗堅壁拒秦軍處。村畔有固山,山上有悠久古老的廉頗廟,所祀廉頗塑像「奇古非近今所及」。由泫氏[高平]溯丹河而上,首當其沖為店上村。店上古稱金門鎮,《太平寰宇記》卷四四說:「金門山,在[高平]縣北五里,其山崖土赤如金,當趙壘之門,因號金門山。」按「金門山」即今店上西畔的黃土沖溝地帶紅土坡,而「金門」之謂則由趙壘之門所從出。村子地理坐標為東經112°56′40",北緯35°49′01〃。店上西距丹河未遠,更當小東倉河下口,河谷寬300米;北靠韓王山,西依紅土坡。紅土坡系韓王山山前台地,土質屬紅粘土,海拔886米,高於小東倉河河床30米。台地呈矩形,東西3千米,南北2千米,多為黃土沖溝切割,地表破碎。台地有山可恃,有河谷可輸轉,具有控制小東倉河出口與丹河中段河川的地理形勢;位居七佛山與韓王山兩山之間,更具南北呼應作用,大有一方鎖鑰之概,因而廉頗以為趙軍防衛鏈條上之核心陣地。紅土坡迄今多有戰國繩紋瓦殘片,可以看出今村與戰國時代的歷史連帶關系。店上以西北沿丹河一字排開依次有企甲院、圍城、石門、箭頭、三軍等村。這些村子之得名,都與長平之戰不無關系。企甲院原作「棄甲院」,以趙軍在此放下武器得名,早在本世紀50年代亦有成批戰國箭鏃的出土。「圍城」以趙軍被圍於此得名,以至有趙括戰死於此的傳說;「石門」以當年為趙軍營壘軍門得名;「箭頭」以後世輒發現當年戰爭遺物箭頭得名;「三軍」相傳為當年趙三軍幕府駐地得名;掘山村和絕水,以當年秦掘山改河絕水不令趙食飲得名。箭頭村以南的鋪上村,以北的永祿村,其得名誠不見與長平之戰的連帶關系,但前者卻有「寧壽令戟」的出土,後者則有被坑殺趙卒1號屍骨坑的發現,坑長11米,寬4米,深1.2米,屍骨100餘具,另有刀幣17枚、箭頭2枚、青銅和鐵質帶鉤各1件。其實,像永祿1號屍骨坑之類的屍骨坑,已於永祿周圍發現猶待發掘的l0餘處,以上都是在高平西北丹河東岸一帶出土的那次戰爭的遺存。至此前歷代舊志或文人詩文中所記載或提到的古戈、矛、箭鏃、屍骸之屬,就毋需贅述了。韓王山,位於高平北7.5千米,為丹河、小東倉河與永祿河分水嶺,當東經112°55′5〃,北緯35°51′40〃,主峰海拔1186.3米,相對高程300餘米。山體中部以上石質,坡度25-35°,形勢陡峻;中部以下為黃土堆積,坡度10-20°,相對平緩。此山獨立摩雲,又當縣(市)境中央,向被一方尊為「主山」。登臨四眺,數十里丹河兩岸川原、村落、景物,歷歷在目。韓王山西面有餘脈將軍嶺,高聳幾可與主山比肩,登高遠眺,數十里丹河一線,亦可一望無遺。當地世代相傳,廉頗當年常登高觀戰於此,因稱「將軍嶺」。這與韓王山西麓的三軍相傳為趙三軍指揮處,以至趙括戰死於圍城都非屬偶然。這些傳說與韓王山西麓諸村出土的大量文物一起,雄辯地說明,如三年相峙階段大糧山為廉頗設幕處一樣,韓王山當是決戰階段主將趙括的幕府,而韓王山西麓至丹河一線,則是決戰的主戰場,亦即最後趙軍被圍困的中心地帶。傳統地誌多以「相傳秦圍韓王於此」故名,其實史籍固無秦嘗圍韓國歷世國君於此的記載。然而,這個傳說不是子虛烏有,恰恰相反,倒提供了此山亦屬長平之戰中趙方一處非同尋常的陣地的佐證。戰爭前夕,韓上黨守馮亭率全郡軍民歸趙,得封華陽君,統率原郡軍民與趙軍協同作戰直至戰死。《戰國策·趙策一》說到馮亭以上黨獻趙後,不言受封和協同趙軍抗秦事,而雲辭歸韓,誠可存一說,惟不合馮氏反映於《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的初衷]。此「韓王」當是後人對馮亭的尊奉之稱,所謂「秦圍韓王於此」,則說明當年馮亭抗秦設幕於斯。這不論從馮亭的身份、地位看,還是從這山的地理形勢看,都是理乎自然的。韓王山南距主帥廉頗大糧山大本營10餘千米,為僅次於大糧山的另一指揮中心,至決戰階段,更成為趙的全軍指揮中心。古來地誌記載「馮亭冢在壺關城西五里」,或謂馮亭墓、廟在潞州,未所確指,或亦即壺關。此等出於後世尊奉紀念,自不必盡實。長平,地理坐標為東經112°51′20",北緯35°54′02 〃,於今高平西北10.5千米,當丹河上游東岸,村西畔150米為丹河,村東畔50米為聖皇嶺,嶺海拔951米,為一南北向長條狀山嶺,東北與羊頭山脈連麓。如此左水右山的地理形勢,構成丹河線上韓王山與丹朱嶺間一南北交通孔道和重隘,特別是拱衛北方天險長平關的前沿。長平為戰國古城,以至成為長平之戰命名地,漢代稱長平亭,北魏嘗為高平縣治,明清為長平驛[驛站舊址,今為小學校址,門洞保留明代驛站門額石刻「長平驛」,其陰為用以憑吊趙罹難將士的磚刻「弔古場」。明代城池南北650米,東西400米,今村北門一帶有明代城門、城牆和城壕遺存],向為南北通衢官道。長平關,位於高平北境與長子交界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12°46′50 〃,北緯35°58′l0〃,海拔1100米。關北面坡度2-4°,關南面坡度6-20°,山體石質。關北為濁漳河源頭,屬濁漳河一源,關南有丹河通關下逶迤東南。關東、西各為山頭,東山頭海拔1095米;西山頭即丹朱嶺,為一方最高峰,海拔達到1131米。長平關北坡相對平緩,關南坡陡峭,登臨南眺,頗有居高臨下之勢。此關向為潞、澤二州往還必經孔道,迄今為平行的太(原)焦(作)鐵路和207國道縱貫;亦千古不易的天險重隘。長平關為當年廉頗構築的趙軍第二道縱深防線的北部終端,為防禦秦軍東下或北上的巨防。丹朱嶺,一作「武訖嶺」,據晉人周處《風土記》記載:「秦趙戰於長平趙軍敗退,秦將白起逐至此,因名武訖嶺。」《上黨記》記載:「長平城在[上黨]郡之南,秦壘在城西,二軍共食流水,澗相去五里。……城之左右沿山亘隰,南北五十許里,東西二十餘里,悉秦、趙故壘,遺壁舊存焉。」通過以上逐一實地勘查和鉤沉,始知先賢言之不虛不妄! (三) 百里石長城防線。這條防線大體亦呈西北一東南走向,與丹河防線不同的是,前者由西北一東南以南北向為主,後者雖亦由西北一東南,卻以東西向為主。此防線西起丹朱嶺[長平關],逶迤向東經南公山至羊頭山,再經金泉山至陵川與壺關交界的馬鞍壑[一作豁],因為沿山亘嶺而構築有簡易的長達百里的石長城故名。從自然地理視角看,此線以北屬漳河流域,以南屬丹河流域,其地形則由北向南傾斜,所經諸山南面坡陡谷深,北面高而乎緩,由北向南有高屋建瓴之勢。如果說空倉嶺[趙西壘]是趙的防禦前哨,丹河是主陣地,那麼百里石長城就是趙的後路子。這條防線是廉頗構築的最東北即最深入趙後方,亦即關繫到上黨乃至大本營邯鄲安危的最後一道巨防。丹朱嶺、羊頭山的地理形勢,前文已述其詳;馬鞍壑位於東經113°16′05 〃,北緯35°52′10〃,地勢與丹朱嶺、羊頭山亦大體相若,海拔1409米。山體石質,南坡坡度25°,北坡坡度15°。山體為一南北向山脈,今稱「分水嶺山」,百里石長城即構築於此嶺上,為此道防線的最東端。就馬鞍壑的形勢看,亦山北高平而徐緩,山南陡峻,為一方要沖,可有力遏制南方陵川方面北來之敵。陵川縣北有蒲水,源出馬鞍山余脈聖宮山,西南流經陵川西北境、高平東南境,至晉城東北隅的河東村一帶注入丹河。其河床穀道可用以北壺關馬鞍山。迄今蒲水上游尚有徑流,亦有以是水命名的蒲水村,中下游則時斷時續,實際上成了季節河,但逶迤幾十里的穀道仍甚明顯。現在馬鞍山山麓有西馬安、東馬安二村,命名即由古來要沖馬鞍壑所從出。這條百里石長城,明代學者周一梧嘗作勘查考辨:「潞、澤之交,橫貫一山,起丹朱嶺,至馬鞍壑,有古長城一道,歲久傾頹,然遺跡尚在,登高望之,宛然聯絡,中有營壘。……今陵川呼此山為秦嶺,以為秦築。以事考之,則長平之役,秦人遮絕趙救兵及芻餉而築也。……吾觀武安君之行營布陣,而信其能成於頃刻也。」周氏以百里石長城為秦白起出於遮絕趙援而築,系囿於故老相傳以訛致訛,所謂「吾觀武安君之行營布陣,而信其能成於頃刻」雲雲,則顯然屬歷史唯心主義,即連其本人固知不能自圓,自更難取信於人了;然而,他在古代條件所限之下,跨縣逾郡,攀嶺循谷,於古人中率先完成百里石長城現場考察,已夠難能可貴,其功不可沒。時至今日,這「百里石長城」仍依稀可尋可見,羊頭山以東保存較好,石城底寬約4米,最高者尚1米多,石塊不整,石質不一,是以知當年就地取材,倉卒而成,走向系隨山勢起伏蜿蜒,與後來北方萬里長城彷彿無異。然而,周氏以當地有「秦嶺」之名,所謂「百里石長城」為「秦人遮絕趙救兵及芻餉而築」雲雲,則顯系言之未的。當地之所以有「秦嶺」之稱者,不過初由趙築而最終秦佔領了它,自亦用以「遮絕趙救兵及芻餉」,因以呼「秦嶺」亦未嘗不可。其實,百里石長城防線,固屬廉頗進駐長平後,特別是與王齕三年相峙所謂「趙軍築壘壁而守之……廉頗堅壁以待秦」之時,假以歲月構築而用以御秦的,絕非秦將白起所構築而用於「遮絕趙救兵及芻餉」的。這樣認識,主要根據有三:其一,廉頗與王齕三年相峙階段,趙軍雖屢經小卻而未傷大體,百里石長城一線尚屬趙的縱深後路,牢牢掌握在趙軍手,秦軍遠不及於此;趙軍既屢卻,處於防守態勢,而秦軍一再得手,一直處於突擊態勢,全無以如此浩大人力物力構築此等工事「防禦」趙軍的必要。其二,白起與趙括決戰階段,秦軍除了當初一時於正面佯敗誘敵深入之外,一直處於對被分割的趙軍大規模圍殲之中,自更無構築如此巨大防禦工程的必要;俟昭襄王親自趕赴河內,「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誠然這來自河內的大批兵民出於「遮絕趙救及糧食」,確乎包抄趙的百里石長城一線,但秦人既已有這「人海」、「人城」足以可恃,何苦又構築「石城」?而真要再構築「石城」,那豈非等於擋自己了!何況白起到長平總共不過幾個月,根本沒有構築這等百里石長城的時間,自不待言。其三,在百里石長城線上,不論最西的丹朱嶺、長平關,還是中段的羊頭山、故關,抑或最東端的馬鞍山,皆北坡坡度小,地勢高而平緩,南坡坡度大,地勢陡峻,一言以蔽之曰地形由北向南傾斜。置身其上南眺,大有居高臨下之概,以至百里一線幾無例外。如此地理形勢本身,即足以說明這條巨大的防衛工事是用以防杜南方的秦軍北上的,不可能是由東西兩廂包抄來的秦軍為防杜趙援和輜重補給南下的,否則豈非秦軍自設陷阱,自投絕路!
秦趙決戰之主戰場,自在今高平西北丹河兩岸,惟白起出「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之時,無疑在百里石長城一線亦遇到慣以能戰著稱的趙軍將士的頑強抵抗。長平關內趙庄鄉有村名小回溝、河泊,前者原稱「血昏河」,後者原稱「血泊」,正是當年攻守雙方慘烈廝殺的寫真;長平關外丹朱嶺下掘山村,嘗出土戰國秦半兩近20000枚,亦從某一側面揭示了秦軍曾在此活動之一斑。
公元前262年春夏間,廉頗在空倉嶺一線布防,王齕率軍於沁河沿線准備突擊。戰事是由趙空倉嶺守軍同秦前哨部隊遭遇開始的,守軍招架不住,秦軍步步進逼。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四月,……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從此太史公極其簡明概括地記載,可以見出:初戰,秦軍攻勢銳不可當,「二鄣城」前文已述其詳,秦軍很快就突破了趙軍空倉嶺一帶呈犄角之勢的防衛體系。趙軍於空倉嶺陷落後,似乎曾作過加固南北兩翼以鉗制深入之敵的努力,所謂「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結果沒有成功,「秦又攻其壘,……奪西壘壁」,終於空倉嶺南北幾十里防線-西壘壁[一作西長壘]完全陷落了。

3. 象棋和圍棋哪個起源的早

第一章
圍棋起源
中國古代四大藝術:「琴、棋、書、畫」之棋,指的就是圍棋。
《路史後記》中說堯娶妻富宜氏,生下兒子丹朱。丹朱行為不好,堯至汾水之濱,見二仙對坐翠檜,劃沙為道,以黑白行列如陣圖。帝前問全丹朱之術,一仙曰:「丹朱善爭而愚,當投其所好,以閑其情。」指沙道石子:「此謂弈枰,亦名圍棋,局方而靜,棋圓而動,以法天地,自立此戲,世無解者。」。丹朱由堯處學了圍棋,據說果真有了長進。(仙話見《歷代神仙通鑒》)也有人說是舜作圍棋以教愚子商均。按照這種說法,製造圍棋,是為了開發智能,純潔性情的。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文中則以為圍棋始於戰國,是縱橫家們的創造。他的根據是,圍棋「有害詐爭偽之道」!可謂穿鑿附會了。
在甘肅水昌縣鴛鴦池出土的原始社會末期的陶罐,不少繪有黑色、紅色甚至彩色的條紋圖案,線條均勻。縱橫交錯,格子齊整,形狀很像現在的圍棋盤,但縱橫線條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像現在是十九道。考古學家稱之為棋盤紋圖案。
古代夏威夷有一種十一道的類似圍棋的游戲。
1971年湖南省湘陰縣一座唐代古墓的隨葬品里有圍棋盤一件,大小呈正方形,縱橫各十五道。
在內蒙敖漢旗豐收公社白塔子大隊發掘的一座遼代古墓里,挖出圍棋方桌,高十厘米,邊長四十厘米,桌上畫有長寬各三十厘米的圍棋盤。棋盤縱橫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一枚,白子七十三枚,共一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著。
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村古鞋群中,有一部份為初唐當地豪族張氏的墓葬,保存了不少初唐文物,其中有一幅仕女圖,描繪了十一個婦女形象,其中有兩個對弈的貴婦,用的是十七道的棋盤。
馬鞍山位於柳江南岸的市中心,高達海拔270米,是柳州八景之一。相傳古代八仙中鐵拐李和呂洞賓兩位仙人曾在馬鞍山上下棋,至今山上留有一尺多長的仙人足跡和「棋盤石」、「仙人洞」等。柳宗元游覽此山後。在《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記》文中說:「始登者得石坪於上,黑肌而赤脈,十有八道,可弈。」有人據此認為唐代流行十八道的圍棋。然按文理,「可弈」的棋盤大概不等於常規的棋盤。
這些只是眾多考古新發現中的幾件古物,但足以說明幾點:首先,圍棋在原始社會時,已具雛形。縱橫交錯的棋盤圖形已經基本形成。其次,從出土棋盤的十、十三、十五、十七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線的發展過程看,圍棋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某一天里突然創造出的奇跡,而是經過了由簡單到復雜,棋子由少到多,著法由單一到多樣的發展變化過程。

4. 我想了解三國時最著名的三大戰役經過

三國戰爭表
http://post..com/f?kz=13777667

官渡之戰:官渡之戰是中國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後來的魏武帝)統軍在官渡(今中國中部河南中牟境)地區擊敗袁紹軍隊進攻的一次決戰。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失敗後,鎮壓義軍的豪強勢力擁兵割據,逐鹿中原。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袁紹自恃實力雄厚,圖謀相機消滅曹操集團。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整飭政務,屯田積糧,加緊准備抗擊袁紹。東漢建安五年,曹操得以集結軍隊近2萬人於官渡,待機與袁紹決戰。
到了二月,袁紹率兵卒10萬、騎兵萬多人進軍佔領黎陽。曹操採納謀士荀攸聲東擊西之計,假裝要北渡。袁紹分兵西應,曹操揮師東襲,斬袁紹大將顏良,殺文丑,大敗袁軍。
袁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於是變分軍進擊為結營緊逼,企圖以優勢兵力迫曹軍決戰。曹操避免在不利條件下決戰,主動退守官渡。袁紹一再拒絕部屬分兵襲擊都城許(今中國中部河南省許昌東)的建議,企圖等曹軍糧盡敗退,乘勢攻殲。後來曹軍缺糧,士卒疲憊,後方時有反叛,曹操相持不懈,頑強堅守,不久獲得補給後,出奇兵襲燒袁軍糧車,迫使袁紹分兵護運糧草。
袁紹再次拒絕分兵襲擊許攸的建議。曹操冒用袁軍旗號,詐稱援兵,乘夜從小道焚燒袁紹的屯糧。天明,曹操知袁軍救兵將至,督軍奮戰,大敗袁軍,共消滅袁軍主力7萬餘人,繳獲全部軍資。袁紹僅率800餘騎北逃,從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戰,曹操利用袁紹恃強驕躁、不善用人、疏於籌策的弱點,後發制人,攻守相濟,把握戰機,出奇制勝,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是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吳國的孫權、蜀國的劉備統領軍隊在長江赤壁(今中國中南部湖北省蒲圻西北,一說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的一次著名決戰。
曹操敗袁紹、破烏桓,基本統一北方後,於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中國中部河南省南陽)揮師南下,想要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從而統一天下。
曹軍進佔新野(今屬河南),當時荊州劉表已死,其子劉琮不戰而降。曹操收編劉表部眾,號稱80萬大軍向長江推進。劉備在長坂(今湖北當陽境)被曹軍大敗後,於退軍途中派諸葛亮赴柴桑(今中國中南部江西省九江西南)會見孫權,共謀抗曹。吳國的大將周瑜、魯肅與諸葛亮等精闢分析局勢,指出曹軍兵力雖實有20餘萬,但有後方不穩、遠道勞師、不服水土、短於水戰等弱點可乘,堅定了孫權與劉備結盟抗曹的決心。孫權命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率3萬精銳水軍,聯合屯駐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劉備軍,共約5萬人沿長江西進,迎擊曹軍。曹軍不善水戰,又值疾疫流行,被孫劉聯軍阻擊於赤壁。戰鬥力大減,初戰受挫,被迫駐守江北烏林(今湖北洪湖縣境)一帶,隔江與聯軍對峙。曹操下令將戰船首尾相連,結為一體,以利演練水軍,伺機攻戰。
周瑜採納部將黃蓋所獻火攻計,並命令他致書曹操假裝投降,以出奇制勝。曹操自信穩操勝券,戒備鬆懈。黃蓋選擇時機派船逼近曹軍,下令同時點燃船上的薪草,火船乘風闖入曹軍船陣,頓時一片火海,延及岸上營寨,曹軍死傷慘重。周瑜等率軍乘勢沖殺,曹軍潰敗。曹操領殘余部隊從華容道(今湖北潛江南)逃向江陵,兵力折損大半,無力再戰,退卻而走。
聯軍乘勝擴張戰果,周瑜率軍沿江進攻江陵,分別派遣部將甘寧繞道攻取夷陵(今湖北宜昌境)。孫權統領大軍東征合肥(今屬中國東南部安徽省)。劉備領兵追至江陵後回師夏口(今武漢境),沿漢水向北進發以迂迴到曹操軍隊的後方,並分兵搶占荊州要地。
赤壁決戰,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此戰為爾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彝陵之戰
三國時孫權與劉備因爭奪荊州在彝陵(又作「夷陵」,今湖北宜昌市東)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戰役。荊州是當時的戰略要地,關系孫、劉雙方的生存與發展。赤壁之戰中,劉備輕易佔領荊州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孫吳一直耿耿於懷。建安二十一年(216),當劉備奪取益州後,孫、劉經過一番較量,暫時達成妥協:以江夏、長沙、桂陽歸孫吳,而南郡、零陵、武陵歸劉備。然而,荊州之爭並沒有結束。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荊州守將關羽出兵攻取曹魏襄陽,進圍樊城。時連日暴雨,漢水泛濫,曹軍主將於禁所督七軍盡被困沒水中。關羽俘獲於禁及曹軍步騎兵3萬,一時威震華夏。曹操為解樊城之圍,許割江南地封孫權,令孫權攻擊關羽後方。孫權原來就在圖謀奪取荊州,遂派大將呂蒙智取南郡和荊州首府江陵,又擊潰關羽軍隊,擒殺關羽父子。孫、劉關系至此完全破裂,終於釀成彝陵之戰。蜀漢章武元年(221)七月,劉備為重新奪取荊州、替關羽報仇,不聽大臣勸阻,也拒絕孫權的和議,發動對孫吳的大舉進攻。蜀軍先鋒吳班、馮習率4萬人攻破巫縣(今湖北巴東),直進秭歸(今湖北秭歸)。次年初,前軍推進到彝陵,而劉備亦親自率軍深入吳境,立行營於猇亭(今湖北宜都北)。蜀軍從巫峽至彝陵,立屯數十,「樹柵連營七百餘里」(《三國志·魏書·文帝紀》),氣勢頗壯。面對蜀軍攻勢,孫權派名將陸遜為大都督,率領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等,士卒5萬,迎擊蜀軍。吳軍開始處於劣勢,當劉備一再派兵挑戰時,陸遜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守不出。有些將領竟以為陸遜膽怯畏敵,他也不為所動,嚴令堅守陣地,不準擅自出兵。從年初至六月,蜀軍毫無進展,卻逐漸暴露出弱點來。由於天氣燥熱,將士疲憊不堪,士氣低落,戒備鬆懈。這時,陸遜及時抓住戰機,下令採用火攻。吳軍士兵各持茅草一把,接近蜀營時,以茅草點火燒營。40多座軍營,頃刻之間變成一片火海,蜀軍倉皇逃竄,全線崩潰。將領張南、馮習戰死。劉備倉促間逃上馬鞍山(今湖北宜昌西北六十里),陸遜領追兵四面攻擊,蜀軍死者萬餘人。當晚劉備乘夜色掩護逃遁,幸得驛站士卒焚燒軍械鎧甲阻斷追兵,才逃回了白帝城(今四川奉節)。彝陵之戰使蜀漢遭到慘重的失敗,史稱蜀軍「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飄流,塞江而下」(《三國志·吳書·陸遜傳》)。劉備不聽勸阻,憑感情用事,又不善用兵,彝陵之敗,乃咎由自取。敗歸白帝城的第二年,劉備羞愧發病而死。

5. 三國時期所有戰役

戰役列表(名字/時間):

一、

2、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

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

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3、潼關之戰

又稱渭南之戰,是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年),丞相曹操擊破馬超、韓遂等關中聯軍的作戰。

當時曹操在南方戰線失利,所以決定向涼州拓展。馬超、韓遂等受消息影響,起兵抵抗,在關中潼關、渭南與曹軍發生大戰,最後曹操用計取勝,壓制關中。

渭南之戰是一場講求深謀遠略,靈活用兵以智取勝的精彩戰役。

4、漢巴之戰

漢巴之戰,是東漢時期曹操與劉備為爭奪漢中這一區域,而進行的一場戰爭。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平定了漢巴,對劉備構成極大的威脅。

劉備主動向曹軍發起進攻,採用法正的計謀,乘夜偷襲夏侯淵。第二天凌晨,劉備又派黃忠偷襲正在指揮修補鹿角的夏侯淵,夏侯淵遂被殺,張郃被逼收集殘兵回守陽平關。

由於形勢更加嚴峻,曹操於是親自到漢中前線指揮。劉備命令部下堅守陣地,同時襲擾曹操的補給線,又命令趙雲、黃忠偷襲北山,燒毀了曹軍萬余袋糧草。

曹操無奈,只好放棄漢中,同時遷移幾萬戶百姓回關中。漢巴之戰的結果,進一步鞏固了三國鼎立的形勢。

5、荊州之戰

又稱襄樊之戰,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部將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占據的襄陽、樊城的一次重要戰役。

此戰中,關羽先是圍困襄陽、樊城。於禁前來救援樊城,卻遭遇了「霖雨」、「漢水泛溢」,發生了水淹七軍。

關羽趁機乘船進攻,俘獲於禁等人,重創曹魏,威震華夏,接著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最後關羽父子被東吳俘殺。

襄樊之戰,使得曹魏、蜀漢的實力受損,尤其是蜀漢,不但損兵折將、還丟失荊州,成為三國形勢的重要轉折點。此戰還導致蜀漢與東吳十餘年的同盟關系被打破、反目成仇,最後發生夷陵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國

6. 東漢末年的三大戰役是哪三個

應該是 官渡之戰(曹操與袁紹)、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夷陵之戰(劉備和孫權)

7. 廖容標的戎馬生涯

紅軍隊伍里的少年英雄
廖容標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從小隨父種田。12歲讀私塾,不及四年,喪父輟學,弟妹年幼,他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擔。
1927年,工農革命運動不斷向贛南農村發展,年僅16歲的他參加了水口村的農民暴動。斗爭地主豪紳,減租抗債,濟困扶貧。1929年8月參加工農紅軍。在贛縣、信豐等五縣邊界政府政治保衛隊、河西特委政治保衛隊當戰士、班長,1931年1月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4月調上猶縣第三游擊隊任分隊長,1932年4月到1934年8月,任三軍團一師一團、四師十團連長,參加了歷次反「圍剿」斗爭,打洋口、占洵口。1934年5月廣昌會戰中頭部受傷,右手無名指斷殘。10月,隨中央機關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1935年2月任一軍團一師二營營長,同年7月毛兒蓋戰斗中頭負重傷,廖容標拖著病體頑強拼搏,堅持走過荒無人煙的草地,一直到長征勝利。1936年5月擔任陝甘寧支隊獨立團團長。
撒向敵後的革命種子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中共中央決定在敵後發展獨立自主的游擊隊,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廖容標等被分配到山東敵後去發動游擊戰爭。9月底他告別延安,到了太原八路軍前線指揮部,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接見他們說:「黨中央把你們當做種子撒向敵後,希望你們很快地帶起成長上萬的革命隊伍,在敵後闖出一個新局面,黨和人民期待著你們的勝利。」10月廖容標由地下交通員帶領來到山東濟南。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黎玉分配他到長山中學,以體育教員的身份為掩護,與中共產黨員姚仲明、趙明新團結進步人士馬耀南校長,宣傳發動和組織群眾,進行武裝起義的准備工作。
12月24日,日軍飛機轟炸魯中長山,國民黨軍與長山縣政府倉皇逃逸。廖容標瞅准時機,振臂高呼而起。26日,將軍與姚仲明、趙明新等於長山縣九區黑鐵山下之太平庄(今淄博市張店區衛固鎮太平庄)舉行抗日武裝起義誓師大會,號稱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將軍任司令員,姚仲明任政委,趙明新任政治部主任。這是一支只有60多人、3支步槍和8把馬刀的隊伍。人數雖少,武器也十分缺乏,但它是正義之師,鬥志旺盛。義旗一舉,從者如雲。大批熱血男兒奔向黑鐵山,連長山縣國民黨縣政府的縣大隊也全體攜械投奔而來。從此這支隊伍在廖容標的領導下對敵、偽、頑軍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在戰斗中越打越強,越打越壯。廖容標沒有辜負周副主席的希望,到1938年6月,他帶領的這支部隊發展到五六千人,正式改番號為山東八路軍第二支隊。史載,廖容標將軍1937年10月至山東,初始由一人發展至百餘人;經八年抗戰又由百餘人發展到上萬人的部隊;先後創建了清河、渤海抗日根據地。將軍指揮所部,僅1941年至1845年8月,即作戰兩千餘次,殲日偽軍一萬余名。
「菩薩司令」揚威名
廖容標用兵好機動,多奇計,他將紅軍游擊戰移植於敵後抗日,如魚游水,神出鬼沒,往往能出奇制勝(據說廖將軍「菩薩司令」之稱有兩個含義,一曰慈愛百姓,菩薩心腸;一曰神出鬼沒,令敵喪膽。菩薩,神也)。抗日救國第五軍成立之初,部隊兵少槍乏。廖容標卻能屢出奇計,連戰連捷。1938年1月8日凌晨,廖容標親率一支30多人的精幹武裝,奔襲長山縣城內文廟漢奸維持會,一槍未放就俘獲全部偽軍。十天後,他和軍政委姚仲明又率領部隊伏擊日軍汽艇一艘,全殲艇上的日軍旅團長、聯隊長、高級參謀等12名高中級官佐和士兵。這兩次勝仗,使第五軍聲威大振。偽軍視之為眼中釘,派出400餘兵力向第五軍進攻。廖容標沉著應戰,指揮部隊在長山北麓三官廟與敵軍決戰,斃傷敵百餘人,而部隊僅傷亡十餘人。五軍三戰三捷,聲威遠揚,威振魯中,廖司令的軍事才能也令四方軍民欽佩。
在廖容標他們創建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的同時,在淄博羅村一帶也出現了一些打著抗日旗號的土匪隊伍,人們稱之為「八大土頑司令」。這些傢伙不打日寇,卻專門騷擾百姓,經常向羅村要錢、要糧、要女人。一次,土匪們嫌村裡送去的煎餅不好吃,故意等煎餅發了霉後退回給村裡,要村裡百姓油炸好魚、肉,蒸好白面饅頭,再給他們送去。恰好這時廖容標率領第五軍來到村裡,他從群眾中了解到這個情況後,馬上命令炊事員從群眾手中買回發了霉的煎餅,並要炊事員將煎餅洗干凈,放上鹽,再放到缸里用開水泡。開飯時,他率先一聲不響地蹲在缸邊,撈起泡軟的煎餅吃了起來。他對大家說:「土匪侵害老百姓,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隊伍,決不做那種壞事,不能讓老百姓的利益受損失。」戰士們看到軍長帶頭吃霉煎餅,都跟著吃了起來。看著這情景,想想土匪們的禍害,村中的老百姓個個熱淚盈眶,說:「這真是救苦救難的『菩薩軍』啊!」
廖容標心裡時刻裝著百姓,處處以百姓的利益為重。他的部隊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從不侵民擾民。一次,部隊來到南博山村時天還沒亮,為了不驚動村民,他下令就地休息。天亮後,戰士們馬上忙著幫村民挑水、打掃衛生,整個南博山村立時歡騰起來。這時,村民尹玉珉急匆匆地跑來對廖司令說:「俺小三兒昨晚一宿高燒不退,真急死人啦!」廖司令一面安慰他,一面叫軍醫張景閔前去診治。經過針灸和服葯,孩子高燒漸退,病情好轉。尹玉珉含著眼淚說:「俺本以為小三兒沒指望了。沒想到『菩薩司令』救了俺小三兒一命,俺一輩子也忘不了八路軍的恩情!」
「菩薩軍」、「菩薩司令」的稱呼,很快就在四鄉八鄰傳頌開來。一次部隊宿營後,一位雙目失明的老大娘摸到司令部,顫抖著雙手要摸摸「廖菩薩」的臉頰。老人摸呀,摸呀,摸了許久,卻懷疑地問道:「你們不是哄俺吧,廖菩薩怎麼沒有鬍子呢?」當她從旁人口中證實自己摸的確實是「廖菩薩」時,才滿意地松開手。看到老百姓如此熱愛自己的子弟兵,廖容標十分感動,暗下決心帶領部隊多殺鬼子,為民立功。
泰山腳下懲凶頑
1938年6月,廖容標離開「菩薩軍」調任八路軍山東抗日游擊第四支隊司令員,在泰安、萊蕪、淄博、章丘一帶發展革命武裝,開辟泰山革命根據地。他對敵情判斷准確,作戰部署周密,臨戰指揮機動靈活,果斷沉著,勝利粉碎了敵人歷次瘋狂的「掃盪」,有力地反擊了頑軍秦啟榮部的頻頻進犯,成為泰山區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裝力量。1941年8月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旅旅長兼泰山軍分區司令員,1942年8月山東縱隊改為山東軍區。廖容標任泰山軍分區司令員兼泰山專署專員。從1941年冬季開始到1944年春的兩年時間里,泰山區抗戰進入一個極為困難的時期,日軍對我根據地進行殘酷掃盪,實行「強化治安」、「三光政策」,平均三至五里便有一個敵偽據點或炮樓。我根據地被分割、封鎖、蠶食成「一槍能被打通」的數小塊游擊區,軍民生活異常艱難。面對當時險惡的形勢,廖容標和泰山區黨政軍領導,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和山東軍區的指示,廣泛開展分散的群眾性的游擊戰爭,採取「敵進我進」的方針,打了許多具有戰略意義的漂亮仗。1942年4月廖容標親自部署營長王法山帶領小分隊偷襲智取了難攻易守的敵據點馬鞍山,為重新打開淄河地區的局面創造了有利條件。1942年8月廖容標與泰安獨立營政委張正德率一個小分隊,在敵人的心臟岱(泰山)頂創造了一次捉鬼子的奇跡,斃敵10餘人、傷2人、活捉了日軍駐山東省電報局長間本和偽大隊長等四人,敵人異常震驚,出動千餘人對我進行報復,在靈岩寺東山展開激戰,殲敵百餘。1944年3月,廖容標命令一個主力連和泰歷獨立營在泰萊公路之楊家林、佟家莊埋伏,擊斃日軍高級指揮官藤田大佐和士兵四十餘人,繳獲步槍四十餘支和絕密文件——日軍太平洋沿岸部署圖,受到魯中軍區的嘉獎表揚。同年1—5月,泰山區部隊打了大小戰斗325次,收復日偽在博萊、章萊、泰歷、萊新四條公路上的據點和炮樓46處,打破敵人分割堵塞我泰山根據地的局面,最終迎來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解放濟南立功勛
1945年8月16日,山東軍區組建野戰兵團,廖容標任第四師師長,他率領部隊向臍濟鐵路西段未投降之敵偽開展大反攻。8月27日率領十一、十二團滅章丘西部張家林守敵兩千餘人,切斷了敵在臍濟線的聯系。1946年6月8日,廖容標指揮解放了臍濟鐵路軍事要地張店,殲敵偽軍三千餘人,繳獲機槍數百挺,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囂張氣焰。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向我解放區發動了全面進攻。廖容標調任山東渤海軍區副司令員,在解放戰爭的三年中,他一直馳騁轉戰在渤海平原上,親自組織了濟陽、齊東、小站、唐官屯等戰役戰斗。
1948年8月廖容標率領渤海軍區部隊參加解放濟南的戰役,負責外圍的北路指揮,完成了掃清外圍據點的任務。1949年2月任濟南警備區司令員。1950年12月,廖容標調任華東公安部隊副司令員兼淞滬警備區副司令員。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0月任安徽軍區司令員。1965年9月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在此期間為部隊和民兵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廖容標非常關心黨史軍史的資料徵集工作,先後撰寫了《鐵山烽火》、《泰山頂擒日寇》、《攻守奇峰記》、《齊東戰斗》等回憶錄。
「為黨和人民利益不怕丟官」
「文革」期間,「四人幫」和他們在上海的黨羽,出於篡黨奪權的需要,大搞第二武裝,用「文攻武衛指揮部」、「民兵指揮部」來取代人武部對民兵組織的領導,廖容標與他們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在1970年9月軍委召開的全國民兵工作會議上,他旗幟鮮明地提出撤銷上海「文攻武衛指揮部」,恢復人武系統對民兵工作領導的建議,遭到「四人幫」在上海黨羽的惡毒圍攻和批鬥,廖容標不為邪惡所屈,說:「戰爭年代不怕掉頭,和平年代不怕丟官,對違背黨和人民利益的事,就是要頂,不然還算什麼共產黨員!」
1975年,廖容標改任南京軍區顧問,1978年2月任政協全國第五屆委員會委員。1979年5月2日,因身患癌症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

8. 中國古代最牛防守戰爭前三十名

孫子兵法雲,攻城是最後無奈的選擇——的確,在冷兵器時代, 頓兵於堅城之下,不但犧牲慘重,而且容易師老心疲。孟子也有「三 里之城、五里之郭,環而攻之」的話。但同時,敵人兵臨城下,對守 成的何嘗不意味著巨大的壓力和困苦。 歷史上攻城與守城的戰例不計 其數,攻守也是為將者必須掌握的戰術。對於守城,將能、兵勇、糧 足、地險、城固自然是很重要的條件,但最關鍵的還是人心,所謂眾 志成城,這個成語說的太精闢了。下面選出中國歷史上到民國之前最擅長防守的一些名將,盡量涵蓋每一個朝代,排名只是噓頭,僅代表 自己看法。他們有的在守住了城池之後,絕地反擊,比如田單;有的在守城過程中,活活把敵軍主帥逼死,比如王堅;有的寡不敵眾,城破人亡,比如張巡…他們都是英雄,體現了中華名族的英勇善戰,百 折不屈的精神。另外,明末的袁崇煥,其主要戰役寧遠大捷爭議太多, 所以未上榜。
排名14、田單
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破齊,連克70餘城,隨即集中兵力圍攻僅存的莒和即墨,齊國危在旦夕。

即墨,地處富庶的膠東,是齊國較大城邑,物資充裕、人口較多,具有一定防禦條件。即墨被圍不久,守將戰死,軍民共推田單為將。田單利用兩軍相持的時機,集結7000餘士卒,加以整頓、擴充,並增修城壘,加強防務。他和軍民同甘共苦,「坐則織蕢(編織草器),立則仗鍤(執鍬勞作)」(《資治通鑒》卷四,周赧王三十六年),親自巡視城防;編妻妾、族人入行伍,盡散飲食給士卒,深得軍民信任。田單在穩定內部的同時,為除掉最難對付的敵手樂毅,又派人入燕行離間計,詐稱:樂毅名為攻齊,實欲稱王齊國,故意緩攻即墨,若燕國另派主將,即墨指日可下。燕惠王本怨樂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計,派騎劫取代樂毅。樂毅投奔趙國。
騎劫一反樂毅戰法,改用強攻,仍不能下,企圖用恐怖手段懾服齊軍。田單將計就計,誘使燕軍行暴,派人散布謠言,說害怕燕軍把齊軍俘虜的鼻子割掉,又擔心燕軍刨了齊人在城外的祖墳。 而騎劫聽到謠言後果然照著做了。即墨城裡的人聽說燕國的軍隊這樣虐待俘虜,全都氣憤極了,又瞧見燕國的兵士刨他們的祖墳,恨得咬牙切齒,紛紛向田單請求,誓與燕軍決一死戰。田單進而麻痹燕軍,命精壯甲士隱伏城內,用老弱、婦女登城守望。又派使者詐降,讓即墨富豪持重金賄賂燕將,假稱即墨將降,惟望保全妻小。圍城已逾三年的燕軍,急欲停戰回鄉,見大功將成,只等受降,更加懈怠。
三十六年,田單見反攻時機成熟,便集中千餘頭牛,角縛利刃,尾扎浸油蘆葦,披五彩龍紋外衣,於一個夜間,下令點燃牛尾蘆葦,牛負痛從城腳預挖的數十個信道狂奔燕營,5000精壯勇士緊隨於後,城內軍民擂鼓擊器,吶喊助威。燕軍見火光中無數角上有刀、身後冒火的怪物直沖而來,驚惶失措。齊軍勇士乘勢沖殺,城內軍民緊跟助戰,燕軍奪路逃命,互相踐踏,騎劫在混亂中被殺。田單率軍乘勝追擊,齊國民眾也持械助戰,很快將燕軍逐出國境,盡復失地70餘城。隨後,迎法章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正式即位為齊襄王,田單受封安平君。
特 點:擅長智慧謀略,愛民如子。
結 局:死後葬在安平故城。
點 評:何為歷史上的奇跡,請看驚世駭俗的田單復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排名13、臧質
南北朝時期宋朝大將。公元450年9月,魏太武帝拓跋珪自領大軍 南征。415年春,魏軍回軍途中攻到盱眙城,宋國大臣臧質守城。拓 跋珪在城外要嘗嘗南國美酒。 臧質從城上吊下來兩大壇屎尿送給魏軍。 臧質給拓跋珪寫信,辱罵他是自己來「送死」;又給魏軍寫信,說誰能 斬了拓跋珪,「封萬戶侯, 賜布帛各萬匹」。 氣得拓跋珪做了一個鐵床, 裝上鐵鏟, 發誓一旦攻下盱眙, 捉到臧質, 定要將他鏟死, 碎屍萬段。 拓跋珪派釣車、 沖車攻城, 均不能破城。 術窮之後, 拓跋珪不惜人命,派兵士輪番肉搏攻城,後面立有鮮卑督戰隊,士兵前後都是死。最後,殺傷萬計,死屍堆得與盱眙城牆一樣高,仍然被勇敢頑強的南朝軍民打退,堅城三旬不撥。春天疫病頻發,魏軍水土不服,拓跋珪便燒掉攻具退走。
地點:盱眙
攻方:拓跋珪 兵力:10萬
守方:臧質 兵力:不詳
堅守時間:9個月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407490_1.html/ ]

排名12、於謙
地點:北京
堅守時間:半個月
攻方:瓦剌也先 兵力:5萬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守方:於謙 兵力:1萬左右(剛開始)
評價: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力挽狂瀾,這樣的人,我們稱為英雄。於謙,就是這樣一個英雄。一般人守城,都是將守兵縮在城內,據險而守,而於謙毅然將大軍不在城外,關閉城門,背水一戰,最終殺退也先大軍,於謙雖然不是行伍出身,但是,他不愧於名將的稱號。只是,於謙的結局太過悲慘。京師保衛戰之後,也先議和,送回了英宗。景泰七年,景卧病,英宗在宮中宦官策應下行「奪門之變」,重登皇帝寶座。英宗復辟後,派人勒死生病的景帝,又將於謙謀反罪治死。於謙留給我們的,還有那句「粉身碎骨全不顧,要留清白在人間。」

排名11、張遼
堅守時間:十多天
攻方:孫權 兵力:10萬
守方:張遼 兵力:七千
評價:玩《三國志八》的時候,除了趙雲之外,就最喜歡選張遼了,全能的虎將啊。赤壁戰後,孫權親臨前線十一次,以此次的形勢最好,但也敗得最慘。這一戰,張遼威震江東,名揚天下。最搞笑的是,曹操死後,張遼抱病隨曹丕南征時,「權甚憚焉,敕諸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可見張遼成了孫權心中的夢魘。

排名10、朱文正

地點:洪都(現在的南昌)
攻方:陳友諒 兵力:60萬
守方:朱正文 兵力:四五萬左右
堅守時間:三個月

排名9、華元
地點:宋國國都(商丘)
攻方:楚莊王親征 兵力:不詳,很多
守方:華元 兵力:不詳,很少
堅守時間:9個月

排名8、司馬懿
三國時期魏國人,西晉的奠基人。眾所周知,諸葛亮六齣祁山,最終失利除了內因之外,絕大部分是因為司馬懿的防守。公元231年,諸葛亮兵出祁山伐魏。司馬懿知道蜀軍遠來缺糧,求戰心切,加之諸葛亮足智多謀,難以對付,於是據險扼守。諸葛亮求戰不能,果然引兵退回。魏將張郃請求截擊蜀軍後路,司馬懿不允,只是尾隨觀察。到達祁山後,諸將紛紛請戰,司馬懿登山修寨,依然不允。眾將當面指責他畏蜀如虎,他不加理會。5月,眾將向司馬懿施壓,伺機進攻蜀軍,結果戰敗,只得退保營寨。6月,諸葛亮退軍,張郃追擊,結果中伏身亡。司馬懿從此更加堅信防守策略的正確性,面對諸葛亮咄咄逼人的進攻,從來不與爭鋒,甚至在諸葛亮贈送婦人首飾羞辱他時,他也欣然接受,忍辱負重,仍舊按兵不動。無奈的諸葛亮終於在壯志未酬的憂傷中死去。失去諸葛亮的蜀國,再也無法對魏國構成嚴重威脅。司馬懿的防守政策取得了重大勝利。
地點:鹵城(以諸葛亮第四次兵出祁山為准,司馬懿從此次開始成為魏軍前線最高指揮官)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堅守時間:不到一年
攻方:諸葛亮 兵力:10萬
守方:司馬懿 兵力:不到10萬
評價:《新三國》裡面,諸葛亮評價司馬懿是「魏國第一防守大將」。其實不光是在軍事戰爭中,在政治戰爭中,司馬懿同樣善於防守、能保防線不失,這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不丟,至於朝內的政治斗爭則多次採用以退為進的戰術,並在關鍵時刻發起致命一擊,實現重大成功。畢竟,連諸葛亮的進攻都能防守的住,還有什麼做不到的。

排名7、耿恭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東漢名將,名族英雄,開國名將耿弇的侄子。公元74年,耿恭耿恭為戊校尉,駐屯於車師後王部金蒲城(今新疆境內),屯田兵數百人,守護著車師這個漢匈戰爭的前沿陣地。漢明帝18年,北匈奴單於果然派左鹿蠡王率兩萬騎兵前來攻打耿恭。耿恭以逸待勞,先發制人,以所募數千人直沖敵陣,敵兵頓時七零八落,無力攻城。但匈奴人狡猾地切斷了水源,城邊的山澗乾涸了。在這種絕境,耿恭不僅身先士卒,「榨馬糞汁而飲之」,同時率眾於城中掘深井取水,在他的鼓舞和激勵下,當井深達到十五丈以上時,終於井水湧出。匈奴人萬沒料到城中竟有水源,以為神助耿恭,無奈再次撤圍而去。然而此時整個西域的情勢都異常嚴峻,朝廷因漢明帝駕崩而無暇發兵救援,本已遭受匈奴重壓的車師國終於再次背叛朝廷,與匈奴連兵進攻耿恭。面對這種內外交困的嚴重局面,耿恭與將士「推誠同死生,故皆無二心」,數月後,耿恭數千士兵只剩下幾十人,糧食也吃光用盡了,匈奴開始了勸降攻勢,以「封王,嫁公主」誘之。但耿恭越是絕境志彌堅。他手刃匈奴勸降使者以示誓死不降,「煮鎧弩食其筋革」以示誓與疏勒共存亡。在公元75年那個大雪封山的冬季,耿恭和幾十個飽受凍餒之苦的弟兄們,就是憑著為國盡忠的一腔熱血,不僅頑強地活了下來,還使疏勒城成了匈奴人不可逾越的屏障!!!之後,耿恭退回玉門關,僅剩13人!
地點:北京
堅守時間:4個月
攻方:北匈奴 兵力:2萬
守方:耿恭 兵力:數百
評價:在《漢書》中,耿恭被放到《蘇武傳》中,他們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堅強的信念下與敵人做抗爭。與他的伯父不同,耿恭的對手是漢高祖劉邦都無可奈何的北匈奴。衛青,霍去病依靠西漢強大的國力,在漢武帝窮兵黷武的支持下,追擊匈奴。而耿恭,在內無強兵,外無支援的情況下,依靠著對祖國的忠誠,守住了疏勒城,令匈奴人聞風喪膽。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407490_1.html/ ]

排名6、韋孝寬
南北朝時期西魏、北周人。韋孝寬,廣讀經史,足智多謀,攻守兼備,善於用間。在戰勝東魏、攻滅北齊的戰爭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人生最著名一戰,便是守城的教科書一般的存在--玉璧之戰。西魏大統十二年(公元546年)十月,東魏丞相高歡率大軍攻玉壁,連營數十里。他奉命領兵堅守。高歡軍於城外堆土山圍攻,他加高城垣,使其不能入;高歡軍掘地道欲入城,他截斷地道,潛伏士卒,擒殺進入地道的東魏軍。高歡攻城50天,士卒死亡7萬人,精疲力竭,用盡心計,仍未攻克,高歡急得舊病復發,遂於十一月初一解除對玉壁的包圍,撤軍。高歡回到晉陽後,一病不起,於次年正月死去。
地點:玉璧
攻方:東魏高歡 兵力:13萬到20萬之間
守方:韋孝寬 兵力:不過萬余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堅守時間:50天
評價:玉壁之戰中,從高歡攻城使用的戰術到韋孝寬守城使用的戰術看,可謂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都達到古來戰爭中無所不用其極的程度,這或許是古代戰爭史上一次戰役所涉及戰術內涵最豐富最齊全的了。再借用一下在網上看到的評價。韋孝寬駐守邊城多載,屢抗強敵。他頭腦不拘一格,所有的計謀籌劃,布置之初,大家都莫名其妙;到成事時,方才驚服。足智多謀,攻守兼備,善於用間(個人認為他用間的能力堪稱中國軍事史上前三名,其事跡可以作為孫子兵法的教學案例)。雖在軍中,仍廣讀經史,老年得眼病時,仍叫學者讀給他聽。他早喪父母,對兄嫂很孝敬,所得俸祿的不入私房。對親族的孤遺必加振贍。是一個對同志像春天一樣溫暖,對敵人則像寒冬一樣冷酷無情的陰謀家型角色。

排名5、謝玄
東晉名將。公元383年八月,前秦苻堅親率90萬大軍,在東西長達幾千公里的戰線上,水陸並進,南下攻晉。東晉王朝在強敵壓境、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決意奮起抵抗。任命謝玄為前鋒都督,統率 「北府兵」8萬沿淮河西上,遏制秦軍主力的進攻。十一月,前秦軍沿著淝水西岸布陣,企圖從容與晉軍交戰。謝玄知己方兵力較弱,利於速決而不利於持久,於是便派遣使者激將苻融說:「將軍率領軍隊深入晉地,卻沿著淝水布陣,這是想打持久戰,不是速戰速決的方法。如果您能讓前秦兵稍稍後撤,空出一塊地方,使晉軍能夠渡過淝水,兩軍一決勝負,這不是很好嗎?」前秦軍諸將都認為這是晉軍的詭計,勸苻堅不可上當。但是苻堅卻說:「只引兵略微後退,待他們一半渡河,一半未渡之際,再用精銳騎兵沖殺,便可以取得勝利。」於是苻融便答應了謝玄的要求,指揮秦軍後撤。前秦軍本來就士氣低落,內部不穩,陣勢混亂,指揮不靈,這一撤更造成陣腳大亂。朱序乘機在前秦軍陣後大喊: 「秦軍敗了!秦軍敗了!」前秦軍聽了信以為真,遂紛紛狂跑,爭相逃命。東晉軍隊在謝玄等人指揮下,乘勢搶渡淝水,展開猛烈的攻擊。前秦軍全線崩潰,完全喪失了戰鬥力,晉軍乘勝追擊。前秦軍人馬相踏而死者,滿山遍野,堵塞大河。活著的人聽到風聲鶴唳,以為是晉兵追來,更沒命地拔腳向北逃竄。是役,秦軍被殲滅的十有八九,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倉皇逃至淮北
地點:淝水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堅守時間:十一月
攻方:前秦苻堅 兵力:90萬

排名4、李牧
戰國時期趙國人。李牧的防守分兩個階段,第一,抵禦匈奴。 李牧常居代地雁門郡(今山西寧武以北一帶),根據實戰需要,他設 置官吏僚屬,當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為軍費。他厚待戰士,每天 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卒;他注意提高戰斗能力,每天教練士卒騎射;他 有嚴格的防守措施,挑選派出人員偵探敵情、隨時發出報警信號。他 和軍民約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擊號令,一律速將人馬物質全部 退入堡壘固守, 不得輕易出擊。 這樣堅持數年, 軍隊無任何傷亡損失, 形成了一支裝備精良而素質極高的邊防軍。但匈奴卻以為李牧膽怯, 軍卒中亦有人覺得自己的將領膽怯,為此常有議論。趙王聞聽傳言, 便責備李牧。李牧不予理睬,激怒趙王,召他回朝,另派別將代之。 新將領守邊一年多,匈奴一入侵,便帶兵出戰。出戰多數失利,損失 傷亡很重, 邊民不能進行正常的耕種和畜牧。 趙王只好再請李牧出守, 李牧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數年一無所得。但匈奴終究還是認為李牧膽 怯,邊地軍卒得到豐厚的供養而未能效力,也都想請求一戰。匈奴小 股人馬侵入時,趙軍假裝敗走,並拋下數千民眾給敵人。匈奴單於貪 得民眾財物,便率大軍入侵趙地。李牧則設奇陣,用兩翼包抄戰法出 其不意包抄匈奴軍, 一舉殲滅匈奴騎兵10餘萬人。 接連又滅掉蟾襤, 攻破東胡,降服林胡,單於落荒而逃,以後10多年不敢接近趙國邊 城。此戰是先秦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 對後世以步制騎的戰術有著深遠的影響。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407490_1.html/ ]

抵禦秦國。公元前 234年,秦大將樊於期攻取趙的平陽、武城(,殺趙將扈輒,斬首10萬。公元前 233年,又帶重兵攻打趙國。趙派李牧為大將軍,大破秦軍於宜安,秦軍大敗。樊於期僅率少數親兵沖出重圍,畏罪潛逃燕國。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萬家購求樊於期之首。可見此次大勝對秦打擊沉重,而趙得到喘息之機。因功大,李牧被封為武安君。之後秦再度出兵攻趙之番吾,李牧出擊,秦軍敗逃。當時韓、魏已聽命於秦,尾隨秦軍攻趙,李牧為此又向南進軍,抵禦韓、魏的進攻。公元前 229年,秦國大將王翦大舉攻趙國。趙國派李牧傾全軍抵禦,一直相持到第二年。秦國在戰場上不能速勝,便又行反間故計,重金賄賂郭開,使其誣告李牧。趙王遷不作分析,馬上派人取代李牧。李牧為社稷軍民計,拒交兵權,繼續奮勇抵抗。趙王、郭開便暗中窺探,乘其不備之時,加以捕獲殘殺。三個月後,王翦大破趙軍,攻取邯鄲,滅掉了趙國。
評價:之所以花這么大的篇幅介紹李牧,是因為李牧的軍事才能在戰國末期無人能及,在長平之戰過後趙國衰弱的情況下,面對強悍如匈奴,如強秦,絲毫不弱下風。他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在這四人之中,因為秦國強大,白起和王翦主要在進攻端發揮才能,而李牧和廉頗大部分時間只能被迫選擇防守。廉頗在長平之戰前期選擇的防守也是正確而出色的,只是,趙國總是個昏君輩出的國家。
排名3、王堅
南宋抗蒙名將。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在釣魚城之戰中,面對由蒙哥大汗親率的蒙古大軍,堅守五個月,致使蒙哥受傷而玩,徹底改變整個歐亞非大陸的歷史!
宋寶佑六年二月,蒙古軍分兵四路攻宋。蒙哥汗親率主力4萬,號稱10萬,於四月向重慶進發。十二月,蒙古軍進至合州境內。合州治所在釣魚山上,稱釣魚城。時任興元都統兼知合州的王堅憑險設防,依山勢築有周長十二三里、高兩三丈的石城, 10萬多軍民在主將王堅率領下,團結一心,堅決抗蒙。次年二月,蒙哥汗率軍強攻釣魚城。守城軍民依堅據守,木石兼投,大炮遙擊,使蒙古軍進攻均遭失敗。四月大雨20天,蒙古軍利用一無雨深夜,偷襲宋軍,殺傷多人。王堅率兵反擊,打退蒙古軍。五月酷熱,蒙古軍疫病流行,王堅乘隙多次率兵夜襲其營地。
七月,蒙哥汗以馬軍寨之馬鞍山為橋頭堡,向釣魚城內城發起進攻。在此場激烈的戰斗中,在王堅的指揮下,蒙哥汗被飛丸擊中,崩於釣魚山。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蒙哥汗戰死之後,進軍鄂州的蒙哥之弟忽必烈和進攻漳州的塔察兒,以及佔領了大馬士革,正在與古埃及馬木路克王朝軍隊作戰的旭烈兀,為爭奪汗位而匆忙回師,蒙古貴族集團即開始了長期的內部爭戰。釣魚城由此在世界中古史上,赫然豎立了「延續宋祚、緩解歐亞戰禍、阻止蒙古向非洲擴張」的不朽豐碑!當時,釣魚城就以「東方的麥迦城」、「上帝折鞭處」的威名震驚了中外。
地點:釣魚城
攻方:蒙哥大汗 兵力:4萬(蒙古精銳)
守方:王堅 兵力:10多萬(南宋軍民)
堅守時間:五個月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評價:王堅指揮的釣魚城守衛戰,改變了整個歐亞非大陸的歷史,挽救了伊斯蘭教,基督教等N個宗教。蒙哥死後,其弟忽必烈雖然取得了爭奪蒙古大汗的勝利,但是,威信遠遠不如蒙哥的他無法服眾,四大汗國紛紛獨立,蒙古帝國分崩離析。(其實,蒙古帝國的疆土沒那麼強大,蒙哥死後,四大汗國跟托雷一系控制的東亞部分,即後來的元朝就不能算一起了。)與以往的守衛戰不同,無論是歷史,還是小說,筆墨的重點都不在於此次守衛戰的守軍最高指揮官王堅,可見,戰果最大的功臣是那10萬多團結一心,堅決抗蒙的四川軍民。
排名2、張巡
唐朝人,平定安史之亂中功勛卓著的防守悍將。公元757年,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十三萬精銳軍南下攻打江淮屏障——睢陽(今河南商丘睢陽區),他和許遠等數千人,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殺傷敵軍十二萬,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了江淮,但終究寡不敵眾,最後英勇就義。你或許會問,這張巡雖說英武,但是,最終不也城破人亡了嗎?怎麼還能上榜。但是,當你知道他守城是怎麼個喪心病狂,無所不用其極之後,你對他排第二就一點也不用質疑了。面對十幾萬人對睢陽的圍困,張巡明知道已無支援, 依舊激勵將上固守,從早至午,接戰20餘次,土氣不衰。士兵每日 才能分到一勺米,飢了只好吃樹皮和紙。守軍也只剩千餘人,瘦弱得 拉不開弓,而且外無救兵。叛軍圍城挖壕,壕外再加築柵欄,以作長 期圍困。 這時城中守軍很多因飢餓而死去, 留存又大多傷殘疲憊不堪。 這時,張巡殺其愛妾,煮熟犒賞將士。許遠也殺其奴僮給士兵吃。城 中的麻雀老鼠及鎧甲弓箭上的皮子都找來吃了。 叛軍得知張巡請
援無望,又加緊攻城, 至此城已很難堅守了。守城將士商議突圍而去, 但張巡認為睢陽是江淮屏障, 如果失守,叛軍會大舉南下, 蹂躪江淮, 最後仍決定堅守。睢陽城終於被叛軍攻破,張巡、許遠及以下將上都 成了叛軍的俘虜。張巡毫無懼色,非常鎮定。叛軍主帥、勸他投降,他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張巡被殺,張巡終年49歲。
地點:睢陽
堅守時間:3年。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407490_1.html/ ]

攻方:安史叛軍,主將令狐潮,尹子琦 兵力:十幾萬
守方:張巡 兵力:數千
評介:每當聽到勿以成敗論英雄這句話的時候,就會想到張巡,這是 何等的慘烈。但是,唐政府的經濟命脈在江淮,而睢陽是江淮屏障, 如果失守,叛軍會大舉南下,蹂躪江、淮,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張巡 的抵抗其意義決不是一城的得失,而是全局成敗的關鍵,他們和南陽 的守將一起保衛了政府的命脈。所以,張巡並沒有失敗。

排名1、毛德祖
南朝宋大將。公元422年12月,魏軍兵逼虎牢關。虎牢關守 將毛德祖布置防守,北魏軍幾次攻關,全給揍回去了。奚斤等人一看 不行,便殺過黃河,繞過虎牢關,直撲洛陽,洛陽失守了!虎牢關被 南朝宋拋棄,成為了孤島,之後就再也不可能有援軍到來。 奚斤、 公孫表二將猛攻虎牢關不止,卻連日不下,北魏主拓跋嗣著急,又派 鄴城人馬入河南相助,打得越加火爆。毛德祖急了,他開始挖地道。 他先令人將地面掘開,一口氣,挖了有七丈之深,然後往城外掘,共 掘了六條地道,令壯士四百人鑽入敵後,突然發難,連殺魏軍數百, 燒毀工程用具,而後潛回城內。 後毛德祖用計離間奚斤和公孫表, 奚斤以為公孫表通敵,殺了公孫表。宰了公孫表,魏主拓跋嗣不再閑 著,親自率軍到了虎牢關附近,將虎牢關的水源大部分掐斷。毛德祖 本以為殺了公孫表,敵軍的壓力會減輕,誰知反倒更重,此時他漸漸 明白,這早已不是局域性戰爭,他正在以一己之力對抗半個北魏的兵 力。他毅然下定決心:血戰到底。虎牢關水少了,戰士大窘,拓跋嗣 令人猛攻了三天,結果除了又死一大批之外,虎牢關巍然不動。城中 的毛德祖, 日子越來越難過。 水, 越來越少, 兵員, 沒有補充, 傷員, 只能看著死去,敵人,越來越多,事到如今,毛德祖只能憑一個信念 支撐下去:多殺幾個。他令人在虎牢關內,又築了三層圍牆,以作內 城,魏軍攻破外城,德祖領兵入內城,三層內城被攻破兩層,德祖督 守最後一層,寧死不降。 毛德祖強忍飢渴,領兵惡戰,戰斗過後,南朝軍口渴如燒,無一滴水入喉,干到什麼程度?受傷的士卒,居然不流血! 幾日後,又是一輪猛攻,關隘終於陷落,毛德祖被俘。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地點:洛陽虎牢關
堅守時間:二百餘日
攻方:北魏皇帝親征 兵力:半個北魏
守方:毛祖德 兵力:不到5000
評價:毛德祖被俘後,寧死不屈,被殺。此公之善戰,之壯烈不下於歷代任何一個忠貞之士。可嘆史書中竟未給其專門列傳,導致現在幾乎沒人知道這個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防守悍將。有人曾遍查史料,才在宋書中的一個小小的角落裡,發現了對他的一系列簡要介紹。實在不知何故對此公如此輕視。毛德祖死時年已六十五,戎馬一生,也算對得起自己的職業了。

9. 陳桷的品讀鄉土人物

站在前人的墓前,容易激發玄想和幽思。墓裡面躺著的,是一個曾經像我們一樣活生生的人,那麼,這個人走過怎樣的一生?顯赫抑或平凡,幸福順遂抑或困厄纏身?他(她)生前有哪些值得我們記住的故事?有哪些值得我們追思的品質?而最容易觸動一個人的靈魂的是,不管是什麼樣的人生,一個人最終走向這墓地,走向死亡的空靈虛無,那麼生的意義何在?是的,站在墓前,相信許多人都會有這樣直逼內心的拷問。歷史和現實,死去的和活著的,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話和交流。
今天,我就站在陳桷的墓前。這是一個深秋的傍晚,太陽掛在我左手邊的山峰上,暖暖的余暉穿透雲層,灑在墓周圍草木的枝葉上。
墓在福鼎市管陽鎮廣化村馬鞍山的半山腰,坐北朝南,像一位慈祥的老者,注視著對面一組筆架形山峰和腳下的一塊園地。園地里,稻穀閃耀著金色的光芒,番薯的葉子卻還青翠,不過土裡的果實也已經成熟,等待收成。墓旁有石將軍、石虎、石馬與他做伴。
墓以塊石為環,組成一個大大的「風」字,簡朴庄嚴。墓碑是極平常的石頭,經時光的風化,越發地樸陋,而碑上的字卻還能辨認,有「宋禮部侍郎緯陳桷公之墓」、「宋紹熙三年八月初六甲子日申時安葬」、「清道光廿三年十一月十二日卯時重修」等。
當年,陳桷選擇廣化馬鞍山這個地方作為他的最終棲息地,肯定無法預料,800多年後的一天,有一位小老鄉會到這里來看他。兩省生死地,千年老鄉情。我面對著墓碑,心裡洋溢著崇敬和溫情。
宋元佑五年(1090年),陳桷生於浙江省平陽縣的蒲門(現劃歸蒼南縣)。
蒲門為蒲城的古稱,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抗倭建城,此後,蒲門逐漸改稱蒲城。蒲城城門外西南方向有一個村莊就叫做廈材村,陳桷就出生於此地。
廈材村現屬蒼南縣沿浦鎮,我出生的村莊白蓬嶺原屬雲亭鄉,後亦並入沿浦鎮。我的姑媽從白蓬嶺嫁到廈材,我初中三年在廈材附近的沿浦中學就讀,時常出入姑媽家裡。廈材靠山面海,村前是一塊小平原,土壤肥沃,一條小河繞村而過,流向沿浦灣。山上水果飄香,河中魚蝦肥美,田裡莊稼茂盛,在我少年的記憶里,廈材溫馨祥和充滿詩情畫意。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這樣的環境里,陳桷在父親陳懿(以通直郎致仕)的教導下努力讀書,政和二年(1112年),22歲的陳桷中了進士,而且是廷對第三名,即俗稱的探花。
從此,陳桷走上了仕途,歷任冀州兵曹參軍、太學正博士、秘書省校書郎、著作佐郎、禮部郎中……到紹興十一年(1141年)他已是「賜三品服」的禮部侍郎……紹興十三年又開始起起落落,二十四年(1154年)改知廣州,充廣南東路安撫使,未到任而卒,享年64歲。
現管陽鎮溪頭、元潭、乾頭等地都有陳桷的後裔,我在溪頭村陳氏宗祠中翻家譜,讀到《雁溪鼻祖護國禮部侍郎陳桷公志略》一文。文章講到,陳桷去世後,「御筆扎仰各州衙銜哀迎送,起倩車夫運送靈柩,沿途開路,遇水造橋,逢州州接,逢縣縣迎,安葬於福建省長溪縣二十四都廣化寺後馬鞍山。敕差福州二衙軍一千人,車夫數百人,敕命送葬官員三十二位:禮部尚書左侍郎呂成、禮部尚書右侍郎劉謙、兵部尚書左侍郎雲福存、刑部尚書左侍郎陳鐸……」
如果家譜中的這篇文章所記屬實,可以想像,靈柩到達的那一天,廣化沸騰了。這個偏於東南沿海山區一隅的小村莊,何曾同時來過如此多而高級的官員,何曾有過如此隆重而盛大的葬儀!
陳桷於紹興二十四年三月十九日辭世,紹興是南宋第一個皇帝高宗趙構的年號,那是一個中原板盪,內憂外患頻仍的動亂年代,趙構面對北方金人的侵略,奉行苟且偷安,忍辱求和不思恢復的政策,但對主戰派成員陳桷卻頗為青睞,由此,陳桷去世時才可能有如此龐大的送葬隊伍。
《宋史》載:「桷寬宏蘊藉,以誠接物,而恬於榮利。當秦檜用事,以永嘉為寓里(註:秦檜一度充任溫州知府),士子夤緣攀附者無不躐等顯要。桷以立螭之舊,為人主所知,出入頓挫,晚由奉常少卿,擢權少宗伯,復以議禮不阿忤意遽罷,其氣節有足稱。」
政和八年(1118年),在提點福建路刑獄任上,值福州防秋兵變,謀殺安撫知州事,陳桷親入亂兵之中,曉以法理,權以利害,導以去從。亂兵要求謊奏「帥臣自斃」以免罪,陳桷佯諾,卻派員飛章上奏,自責前奏不實以請罪。朝廷使自行處置。陳桷趁亂兵調走時,追殺其中首犯二十餘人。兵變由福州知州剋扣軍糧激發矛盾引起,多少有點「官逼民反」的正義色彩,陳桷平息這樣的兵變,功過是非,留待歷史評判;我所敬佩的是,陳桷平息兵變所表現出的超人膽略和果敢性格。
紹興三年(1133年),被召為金部員外郎,升郎中。陳桷不顧自己官卑職小,上奏:「今當專講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敵國,不當以細故勤聖慮如平時也。」「刺史、縣令滿天下,不能皆得人,乞選監司,重其權,久其任。」四年,除起居舍人,改太常少卿,又陳述「攻守二策,在於得人心,修軍政。」五年至九年,歷任泉州知州、兩浙西路提刑、福建路轉運副使。每到任,便立即檢查利弊,提出改革意見,如「乞置鄉縣三老,以厚風俗」、「重侈靡之禁」等等。
紹興十年到十四年召為太常少卿、權禮部侍郎。在討論普安郡王出閣禮例問題上,秦檜懷疑他附和故相趙鼎舊奏意見,遂向高宗進讒,誣以「不詳典故,任意懷奸」,把陳桷與同政見6人一起罷官。不久,改秘閣修撰,提舉太平觀。
紹興十五年起,知襄陽府,充京西南路安撫使。當時襄漢地區在連年兵火之後,戶數已減至承平時二十分之一,而賦稅卻有增無減。陳桷請重行減免,深得民心。未幾,又值漢水泛溢,田園淹沒,廬舍飄盪。陳桷年已五十,仍率領兵民修築堤岸,平息了水患。
陳桷自號「無相居士」,著有《無相居士文集》16卷。文集已經散佚,時下流傳的作品只有兩首詩。其一《廣化寺》:「山高不受暑,秋到十分涼。望外去程遠,閑中度日長。寺林投宿鳥,山路自歸羊。物物各有適,羈愁逐異鄉。」其二《合掌岩》:「合掌仙峰插漢高,下臨滄海壓波濤。看來疑是金仙子,無相光輝禮玉毫。」
廣化寺在陳桷墓前的空地上,現已無存。《陳氏宗譜》的《陳桷公志略》說廣化寺為陳桷「晚年將魏化田產基地舍建」,看來,陳桷真是偏愛這個地方,我猜想,這塊墓地應該也是他生前受秦檜排擠隱居此處時所定。合掌岩在他老家,也就是我老家的後門山上,兩塊如雙手合十的巨石傲立山巔,面對茫茫東海,俯視閩浙兩省,卓然一景。

10. 在三國三大戰役之一的夷陵之戰里,劉備集團為何失敗呢


其二,面對兵力數倍於已的蜀軍,吳國採取敵眾時避戰不出,敵人少時堅定不移地集中優勢兵力進擊,各個殲滅敵人。其三,吳軍主帥陸遜善於抓住時機,運用火攻破敵,這是三國歷史上火燒赤壁後的又一經典案例。最後,吳軍乘勝追擊,直至四面合圍白帝城,壓迫蜀漢議和才搬師回國。

閱讀全文

與攻守馬鞍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