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家法律的重要性
國家——法律之立命安身所在 《法律與國家》評論
法律與國家,或許稱為國家與法律更合適一些。因為無論是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康德的形而上學的國家觀,還是黑格爾專制主義的國家論,以至於法國、德國形而上學的國家觀,直至於二十世紀初法國、德國現實主義國家觀,無非是闡述國家存在的正當性,掌握權力的人和被統治的人之間的關系;致力於解釋國家至上和個人自治的關系。當然,從文字表述來看,無不承認(除狄驥的社會連帶學說、近代法國現實主義國家觀之外)國家主權的至高性和個人自治之間互相協調,兩者並無矛盾。但揭開詭辯和文字游戲的面紗,我們分明看到盧梭、康德、黑格爾等在強調個人自治、個人自由的背後,鼓吹的卻是國家主權至上、君主享有無限權力的專制主義理論。可以說,德國走上納粹的道路並不是偶然的;學者們的國家學說給給骨子裡有專制、侵略思想的政治野心家提供了很好的啟蒙教育和理論依據。
相比較來說,法國的個人主義學說提倡的理念,如天賦人權,某些自然法則高於國家並限制它的權力,使個人基本人權不受侵犯,這對有限政府的建立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但是,萊昂 狄驥論證了以下命題:1、不存在「國家」這種抽象的人格主體和權利主體,也不存在所謂的「國家意志」,任何意志都是且僅是個人的意志;凡意志無等級;2、所謂的「國家主權」是主觀的、虛構的、不存在的;3、因此,國家不能不受法律的限制,沒有高於法律的「主權國家」、「主權機關」、「主權君主」。就以上命題而言,我認為都具有歷史性進步,至少是越來越接近民主。在論證過程中,盧梭、康德、黑格爾、西耶德等都沒有從社會客觀實際出發,沒有揭示歷次變革的經濟、社會原因,而只是抽象的論辯,從一個不現實的前提推論到有意、無意的擁護統治者、神化統治者的結論。
就萊昂 狄驥簡短、概括的社會連帶學說來看,我認為它的理論前提和論證過程都不是如他所言的那般「現實」。就構成社會連帶關系的兩個理論前提來說,需求的相似性和需求與能力的差異導致的社會分工,確實是事實和社會存在,並構成了人類社會共同體成員互相依賴的基礎,但是,這種相互依賴——我認為——並不足以威懾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共同遵守規則。因為,縱觀人類有國家的歷史,無不是各階級斗爭尤其是統治階級殘酷壓迫、掠奪和剝削被統治階級的野蠻史;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們似乎並沒有自覺的遵守共同的規則或曰法律,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使在近代國家,每一項限制君權、限制政府權力的制度或法律,無不是處在統治階級或既得利益階層對立面的人們經過血與火的洗禮,奮不顧身爭取的結果。法律限制國家的權力,規制政府的行為,當公民的權益受到國家行為(立法行為、司法行為和行政行為)箝害的時候,保障他有得到賠償的權利——所有的這些,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觀念到習慣,從電力時代到信息社會,歷經百年的挫折和反復,終於形成了制度和共識;正是這些民主、法治的制度保障現代國家享經濟之繁榮,社會之穩定、有序。而國家和法律的關系,即國家在法律上無論有無獨立的人格,它和任何公民一樣,都受到法律的約束。只是調整它的法律即國內公法,有不同於私法的獨特特徵罷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國家的權力受法律限制這種實然狀況,是人們抗爭、社會進步的結果。
(說句題外話,看《星球大戰前傳》時,電影中黑武士的前身阿納金還是奴隸身,我當時就想奴隸和飛碟、智能機器人等同存於一社會是否可能,即極低的生產關系和極高的生產力是否兼容)至於理論依據,我想,主權理論顯然與之相悖,社會連帶關系說略顯蒼白,公共服務論有些矯情。因為,正如狄驥所言,每個政府都有逃避法律的傾向。沒有一個政府生來就是衷心地為公眾服務的,沒有一個政黨生來就是為人民謀福利的。他們執政都有其本身的切身利益在內,他們遵守法律和制度,是在其對立面的監督、在多種政治勢力的制約、多元利益集團的壓力下進行的。
在此,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與法的理論。我們僅就法律的定義展開法律與國家關系的思考。法被定義為:¨¨¨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統治階級的意志。法既是統治階級的意志,而統治階級又統治國家,所以,這就得出第二個命題——法是統治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這就是大名鼎鼎、一直被奉為法學金科玉律的法律工具論。這一「工具」不要緊,把法律蘊藏的平等、正義和限制掌權者的權力的內涵喪失怠盡。法律既作為統治階級的工具,顯然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那就不存在法律至上,也不可能去限制國家、政府的權力,維護公民的權利。因此,這與「法治」的價值和精神是格格不入的。這和西耶德的「一部法律只有通過統治者才能存在」的論調一樣,是對一切國內公法完全和絕對的否定。此外,法律工具論把法律當作第二位的東西,容易導致法律虛無主義。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不是很好的例子嗎?!
2. 尋找行政法學名著電子書
公法的變遷 法律與國家
作者:(法)萊昂·狄驥(Leon Duguit)著;鄭戈,冷靜譯 頁數:451
【作 者】(法)萊昂·狄驥(Leon Duguit)著;鄭戈,冷靜譯
【叢書名】法國公法與公共行政名著譯叢
【形態項】 451 ; 20cm
【出版項】 春風文藝出版社 遼海出版社 , 1999
【ISBN號】 7-5313-2127-0 / D956.521;D90
【原書定價】 25
【主題詞】行政法(學科: 法學 學科: 研究 地點: 法國)
【參考文獻格式】(法)萊昂·狄驥(Leon Duguit)著;鄭戈,冷靜譯. 公法的變遷 法律與國家. 春風文藝出版社 遼海出版社, 1999.
消息聯系
3. 法律的重要性
國家——法律之立命安身所在 《法律與國家》評論
法律與國家,或許稱為國家與法律更合適一些。因為無論是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康德的形而上學的國家觀,還是黑格爾專制主義的國家論,以至於法國、德國形而上學的國家觀,直至於二十世紀初法國、德國現實主義國家觀,無非是闡述國家存在的正當性,掌握權力的人和被統治的人之間的關系;致力於解釋國家至上和個人自治的關系。當然,從文字表述來看,無不承認(除狄驥的社會連帶學說、近代法國現實主義國家觀之外)國家主權的至高性和個人自治之間互相協調,兩者並無矛盾。但揭開詭辯和文字游戲的面紗,我們分明看到盧梭、康德、黑格爾等在強調個人自治、個人自由的背後,鼓吹的卻是國家主權至上、君主享有無限權力的專制主義理論。可以說,德國走上納粹的道路並不是偶然的;學者們的國家學說給給骨子裡有專制、侵略思想的政治野心家提供了很好的啟蒙教育和理論依據。
相比較來說,法國的個人主義學說提倡的理念,如天賦人權,某些自然法則高於國家並限制它的權力,使個人基本人權不受侵犯,這對有限政府的建立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但是,萊昂 狄驥論證了以下命題:1、不存在「國家」這種抽象的人格主體和權利主體,也不存在所謂的「國家意志」,任何意志都是且僅是個人的意志;凡意志無等級;2、所謂的「國家主權」是主觀的、虛構的、不存在的;3、因此,國家不能不受法律的限制,沒有高於法律的「主權國家」、「主權機關」、「主權君主」。就以上命題而言,我認為都具有歷史性進步,至少是越來越接近民主。在論證過程中,盧梭、康德、黑格爾、西耶德等都沒有從社會客觀實際出發,沒有揭示歷次變革的經濟、社會原因,而只是抽象的論辯,從一個不現實的前提推論到有意、無意的擁護統治者、神化統治者的結論。
就萊昂 狄驥簡短、概括的社會連帶學說來看,我認為它的理論前提和論證過程都不是如他所言的那般「現實」。就構成社會連帶關系的兩個理論前提來說,需求的相似性和需求與能力的差異導致的社會分工,確實是事實和社會存在,並構成了人類社會共同體成員互相依賴的基礎,但是,這種相互依賴——我認為——並不足以威懾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共同遵守規則。因為,縱觀人類有國家的歷史,無不是各階級斗爭尤其是統治階級殘酷壓迫、掠奪和剝削被統治階級的野蠻史;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們似乎並沒有自覺的遵守共同的規則或曰法律,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使在近代國家,每一項限制君權、限制政府權力的制度或法律,無不是處在統治階級或既得利益階層對立面的人們經過血與火的洗禮,奮不顧身爭取的結果。法律限制國家的權力,規制政府的行為,當公民的權益受到國家行為(立法行為、司法行為和行政行為)箝害的時候,保障他有得到賠償的權利——所有的這些,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觀念到習慣,從電力時代到信息社會,歷經百年的挫折和反復,終於形成了制度和共識;正是這些民主、法治的制度保障現代國家享經濟之繁榮,社會之穩定、有序。而國家和法律的關系,即國家在法律上無論有無獨立的人格,它和任何公民一樣,都受到法律的約束。只是調整它的法律即國內公法,有不同於私法的獨特特徵罷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國家的權力受法律限制這種實然狀況,是人們抗爭、社會進步的結果。
(說句題外話,看《星球大戰前傳》時,電影中黑武士的前身阿納金還是奴隸身,我當時就想奴隸和飛碟、智能機器人等同存於一社會是否可能,即極低的生產關系和極高的生產力是否兼容)至於理論依據,我想,主權理論顯然與之相悖,社會連帶關系說略顯蒼白,公共服務論有些矯情。因為,正如狄驥所言,每個政府都有逃避法律的傾向。沒有一個政府生來就是衷心地為公眾服務的,沒有一個政黨生來就是為人民謀福利的。他們執政都有其本身的切身利益在內,他們遵守法律和制度,是在其對立面的監督、在多種政治勢力的制約、多元利益集團的壓力下進行的。
在此,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與法的理論。我們僅就法律的定義展開法律與國家關系的思考。法被定義為:¨¨¨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統治階級的意志。法既是統治階級的意志,而統治階級又統治國家,所以,這就得出第二個命題——法是統治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這就是大名鼎鼎、一直被奉為法學金科玉律的法律工具論。這一「工具」不要緊,把法律蘊藏的平等、正義和限制掌權者的權力的內涵喪失怠盡。法律既作為統治階級的工具,顯然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那就不存在法律至上,也不可能去限制國家、政府的權力,維護公民的權利。因此,這與「法治」的價值和精神是格格不入的。這和西耶德的「一部法律只有通過統治者才能存在」的論調一樣,是對一切國內公法完全和絕對的否定。此外,法律工具論把法律當作第二位的東西,容易導致法律虛無主義。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不是很好的例子嗎?!
4. 狄驥的介紹
萊昂·狄驥(Léon Duguit,1859-02-04~1928-12-18),法國法學家,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派首創人。生於利布爾訥,卒於波爾多。1886年起一直任法國波爾多大學法學教授。狄驥學說的主要思想淵源來自A.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和法國社會學家E.塗爾干在《社會勞動分工論》中所闡述的社會連帶主義理論。
5. 狄驥的簡介
萊昂·狄驥(Léon Duguit,1859-02-04~1928-12-18),法國法學家,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派首創人。
生於利布爾訥,卒於波爾多。1886年起一直任法國波爾多大學法學教授。狄驥學說的主要思想淵源來自A.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和法國社會學家E.塗爾干在《社會勞動分工論》中所闡述的社會連帶主義理論。
主要著作有《法和國家》(1902)、《公法研究》(1901-1902)、《社會權利、個人權利和國家》(1908)、《憲法論》(1911)、《從拿破崙法典以來私法的變遷》(1912)和《公法的變遷》(1913)等。
6. 公共服務理論
公共服務的理念起源於19世紀後半葉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沖突與斗爭,最早提出公共服務的是19世紀後半期德國社會政策學派的代表人物瓦格納(AdolfWagner)。1912年法國公法學家萊昂·狄驥明確界定了公共服務的實施主體是「那些事實上掌握著權力的人」。19世紀末期英國改良主義經濟學家霍布森提出了「最大社會福利」思想,界定了公共服務的價值目標,他認為國家必須干預經濟生活,以便把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調和起來,使「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得以實現。
21世紀初期,以美國著名公共行政學家羅伯特·B·登哈特為代表的一批公共行政學者提出了新公共服務理論。這一理論包括了六個方面的基本內涵:一是政府的職能服務;二是追求的目標是公共利益而不是副產品;三是行政作為在思想上要具有戰略性,在行動上要具有民主性;四是服務於公民,而不是服務於顧客;五是強調責任政府,責任並不簡單;六是重視人,而不只重視生產率。
公共服務屬於公共產品的范疇。按照公共產品的概念,公共服務應是一種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社會服務,是以一定的信息、技術或文化等形式表現出來的一種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根據內容和形式分為基礎公共服務、經濟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和社會公共服務。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
7. 行政法學習必讀的書
公法的變遷 法律與國家 作者:(法)萊昂·狄驥(Leon Duguit)著;鄭戈,冷靜譯 頁數:451 【作者】(法)萊昂·狄驥(Leon Duguit)著;鄭戈,冷靜譯 【叢書名】法國公法與公共行政名著譯叢 【形態項】 451 ; 20cm 【出版項】 春風文藝出版社 遼海出版社 , 1999 【ISBN號】 7-5313-2127-0 / D956.521;D90 【原書定價】 25 【主題詞】行政法(學科: 法學 學科: 研究 地點: 法國) 【參考文獻格式】(法)萊昂·狄驥(Leon Duguit)著;鄭戈,冷靜譯. 公法的變遷 法律與國家. 春風文藝出版社 遼海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