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社區建設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社區建設的基本原則:
一、以人為本,服務居民。
不斷滿足社區居民物質和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把為社區居民和單位服務作為社區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擴大民主,居民自治。
科學合理劃分社區,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實現社區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
三、資源整合,共駐共建。
整合社區資源,充分調動轄區單位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形成共駐社區、共建社區、共享社區資源的良好態勢。
四、責權統一,管理有序。
健全社區組織,明確職責和權利,依法加強管理,寓管理於服務中,逐步增強社區凝聚力。
五、因地制宜,循序漸進。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勇於創新,培育特色,樹立典型,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社區建設的發展目標。
社區建設的意義:
一、有助於提高居民參與程度,促進民主自治
社區公共服務是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公共決策與社區發展的重要途徑。社區服務在吸引社區居民參與各種活動的過程中,提高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認同感,增強社區的向心力、凝聚力,提升社區的民主自治水平。
二、有助於營造社區和諧氛圍,建設和諧社會
通過社區服務舉辦的各種活動,有利於引導社區居民建立起積極、寬容、健康的社會心態,進而為密切鄰里關系營造良好的社會心理基礎和氛圍,產生對他、對社會的尊重和理解,提高社區的和諧程度。
三、有助於暢通居民訴求途徑,維護社會穩定
社區通過社區矯正、青少年幫教、司法調解、就業指導、法律咨詢、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社區防範等一系列的社區公共服務,及時將居民的各種益訴求通過合法理性的方式向政府相關部門反饋,暢通社情民意,將各種矛盾化解在基層。
⑵ 公共服務能力的定義
什麼是公共服務能力呢?簡單地說,公共服務能力就是公共服務主體能否意識到公共服務客體版的需求並權及時提供公共服務以及提供公共服務的水平如何。確切地說,公共服務能力是指公共服務主體為生產和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產品以滿足公共服務客體的公共服務需求而具備的技能、技術和技巧。公共服務能力的強弱決定了公共服務主體在整個公共生活過程當中是否能夠真正承擔並辦理好所有的公共服務事項。
⑶ 公務員樹立服務意識有何重要意義
1.公共服務,是政府為老百姓提供的基本職能;公務員,顧名思義就是公共服務人員。因此,公務員良好的服務態度,則是代表著政府的形象。老百姓面對的是每一名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這個人對他們好,那麼政府就是好政府;
2.反之,老百姓就會對政府產生不信任感,甚至是厭惡感。具有良好的服務意識應該是公務員所必須具備的職業道德之一,是從業者們最基本的職業素養和准則。要轉變「官本位」的思維方式,形成「服務型」工作模式,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別、不同需求、不同崗位的群眾制定不同的施行標准和措施。
3.在服務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公平原則,按制度、按規定、按原則辦事,不能走歪門邪道、投機取巧之路。如果服務失去公平公正,會引起老百姓的不滿,抹黑政府的形象。以往在各個機關部門嘗嘗會出現這樣的現象:認識的熟人、關系好的朋友好好服務、領導介紹來的朋友好好服務、心情好的時候好好服務、收取好處的好好服務等等一系列怪想。這種區別對待的差異化服務,使我們的整個社會變得越發浮躁,大家腦子里想的就是如何拉攏關系、如何討好上級、如何謀取暴利,掌握更多的人脈資源和財產資源,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橫行,人們的道德底線一再接受考驗。這種思維模式十分不利於整個社會的良性發展,要想改變就要從公務員的服務意識上求轉變、尋突破,人民的公僕是服務者,而不是管理者。
4.只有從思想上發生了轉變,行為上才會轉變,整個社會的規則才會發生變化,才能往更好、更高的層次發展。思維方式不轉變,所有的改革都是表面現象,流於形式。
⑷ 農村公共服務是什麼
1、提供就業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務。
2、提供教育、醫療、公共文化等公共事業性服務。
3、提供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性基礎服務(比如電網、公路網、水利網、鐵路網、通訊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屬於公益性的部分政府需要直接承擔起提供責任)。
4、提供生產安全、消費安全、社會安全等公共安全服務。
(4)公共服務意識擴展閱讀
著力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提高思想認識,強化服務意識。提供公共服務,滿足公共需求,是現代政府的基本職責。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直接關系人們的生活質量。
各級政府應堅持以人為本,以強化服務意識、增強服務效能、提高服務水平為中心,樹立科學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理念,增強公共服務意識,努力實現由管理本位向服務本位轉變。
在推進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應始終堅持以農民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為導向,為農民創新創業創造條件,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手,有序推進農村公共服務發展。
2、加大財政投入,突出公共服務供給重點。有力的財政支撐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基本保障。有效解決農村公共服務投入不足問題,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要求各級政府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逐步增加農村公共服務財政支出的總量與比例。
3、創新供給方式,實現服務主體多元化和方式多樣化。
⑸ 公共事務管理主要學什麼
主要課程:
管理學原理、宏觀經濟學、政治學原理、公共政策分析、社會學概論、計算機應用基礎、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公共關系學、公共財務管理、公共行政學、電子政務、市政管理學、公共事務管理概論、勞動與社會保障學、組織行為學、教育學等等。
公共事務管理專業主要培養在公共組織特別是政府及後從事公共事務管理或公共服務的管理者、領導者和政策分析人才及高級職員。在培養過程中,重視實際能力與素質的培養,教學內容面向社會實際,尤其是公共管理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5)公共服務意識擴展閱讀:
公共事務管理就業前景
1、可到市、區、縣、鄉等各級社區管理委員會、民政管理機構、和社會工作部門從事規劃、建設和行政管理工作。
2、可到各企業(如國有企業、外資企業、物流公司等)和公共事業管理部門(如學校、共青團、婦聯、工會、兒童福利院、青少年宮等)從事機構管理、活動策劃和社會工作。
3、可到各級社會服務中心、各類社會福利機構中從事行政管理、服務等工作。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人才應具有以下特徵:
1、具有公共服務意識。推進社會的健康發展、實現公民的整體利益、協調個體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關系,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公共事業管理組織的宗旨。這要求從事公共事業管理工作的人員要具有為公共事業服務的意識,將服務公民與社會作為公共事業管理工作的核心。
2、具有社會責任意識。市場經濟條件下,個體行為與公民整體利益之間存在著目標的一致性與實現方式的矛盾與沖突,個人利益在實現過程中,主觀上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傾向,客觀上又從公共利益整體上為其提供保證、支持與協調,對有損於公共利益整體的行為予以約束和限制。
3、具備綜合的知識結構和全面的管理能力。公共事業管理面對的問題涉及社會發展、公眾利益、個人利益三個不同層次,服務對象涉及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各個部門及各類公眾,其操作具有復雜性,這就要求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具有全面的綜合素質,思維敏捷,善於觀察事物的本質特徵與把握大局,具有開拓創新能力和全面的管理才能。
⑹ 公共服務的目的是
公共服務的目的是提供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是指由政府部門,國有企事業單位和相關中介機構履行法定職責,根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要求,為其提供幫助或者辦理有關事務的行為。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
公共服務,有利於緩解我國當前面臨的各種突出社會問題,有利於健全公共服務供給的體制機制,有利於公眾參與公共服務的管理與監督,有利於提高公共資源整體配置效率,有利於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⑺ 公共關系服務意識都包括哪些內容
一、簡述公共關系學和研究內容。
答:公共關系學的研究內容大致包括九個方面:
(1)公共關系學的概念、范疇及其本質(說明"什麼是公共關系");
(2)公共關系的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說明"公共關系的來龍去脈");
(3)公共關系的行為主體及其功能(說明"誰在搞公關?搞什麼?");
(4)公眾對象分析(說明"與誰開展公關活動");
(5)公共關系的管理過程(說明"公共關系怎樣做");
(6)公共關系的媒介及其應用方法(說明"公共關系用什麼手段和方法來進行");
(7)公共關系實務活動(說明:公共關系工作主要做些什麼");
(8)公共關系的職業道德和法律制約;
(9)公共關系在中國應用和研究的國情和特色。
二、聯系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談談學習公共關系學的現實意義。
答:學習公共關系學的現實意義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認識:
(1)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對外開放需要加強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雙溝通,尤其是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一方面要了解世界,一方面向世界傳播自己;對外開放使形象管理的問題日益突出,需要樹立公關意識和加強公關管理;對外開放需要按國際慣例辦事,特別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在即,學習和運用公共關系有利於完善和規范組織的行為。
(2)適應體制改革的需要,體制改革促進了橫向聯系的發展,使組織的社會關系日益復雜,給組織的關系狀態(社會關系和輿論)和行為方式帶來了新的變化,因此需要應用公共關系加強組織的社會溝通和社會協調。
(3)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市場經濟帶來了大范圍的分工協作關系和激烈和市場競爭關系,企業組織需要運用公共關系來拓展合作關系,加強競爭能力,樹立組織及其產品的知名度,美譽度,促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的需要。現代信息傳播技術凸低ǚ椒ǖ姆⒄梗俳松緇嶠煌勰詈徒煌形謀浠L乇鶚譴籩詿サ姆⒄故構謨唄鄣淖饔萌找嬖鑾浚佣棺櫓蝸蠊芾淼奈侍餿找嬙懷觶枰擻霉厥侄衛戳私庥唄郟加唄郟納譜櫓納妗⒎⒄夠肪場?
(5)適應社會穩定的需要。我國的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因此需要加強社會的公共關系工作,增強政府和公眾之間的雙向溝通,增強領導者和被領導者之間的了解、理解、信任和合作,形成和諧的社會氣氛。
三、試述公共關系與人際關系的聯系和區別,並請舉例說明。
答:公共關系與人際關系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公共關系指組織與公眾之間的傳播與溝通。人際關系指個人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
公共關系與人際關系的聯系:(1)從工作內容上看,公眾關系中包含了許多人際關系。(2)從工作方法看,公關工作需要運用人際溝通的手段,要求公關人員具備較好的人際關系能力。良好的個人關系有助於建立良好的公共關系。
公共關系與人際關系的區別:(1)公共關系的行為主體是組織,人際關系的行為主體是個人;(2)公共關系的對象是公眾,人際關系的對象是私人關系;(3)公共關系是組織的管理職能,人際關系是個人的交際技巧;(4)公共關系較強調運用大眾傳播,人際關系局限於人際傳播。(舉例說明略)
四、結合公共關系產生和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說明在中國古代為什麼只有類似於現代的公共關系?
答:公共關系產生於美國,是當時的文化、政治、經濟與技術等條件綜合作用下的必然產物。其一,就文化條件而言,經歷了由"理性"向"人性"的轉變。尊重人性的、尊重個人感情和尊嚴的,人文的,開放的文化,正是公共關系得以滋生及成長的土壤。其二,就政治條件而言,民主政治取代了專制政治。雖然資本主義政治民主存在著很大的歷史局限性,但它促使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為公共關系產生和發展又創造了一個重要條件。其三,就經濟條件而言,市場經濟取代了自然經濟,經濟活動方式的變化必然帶來公共關系觀念和實務的發展。這是公共關系得以產生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最後,就技術條件而言,大眾傳播超越了個體傳播。隨著科學的發展,各種大眾傳媒的迅速而廣泛的發展,"地球村"的出現,為人們進行大規模的交往提供了可能性,並為公共關系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技術與方法。正是由於本世紀初人性文化的勃興,民主政治的深入發展市場經濟的發達和大眾傳播技術的日趨普及與提高等諸方面因素的滋生與促成,才使公共關系學這門嶄新的科學脫穎而出。
反觀中國古代社會,情形恰好相反,1840年以前的中國社會,個體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並不被人們所重視;宗法觀念和關系仍深深地禁錮著人們的思想,因此,人性文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在中國沒有產生的土壤。有的只是"君權神(天)授"."三綱五常"和"三從四德"的觀念。專制政治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大特點,所謂"朕即國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中國封建社會的"民本"思想與近代西方興起的民主浪潮有著天壤之別。在資本主義以前的自然經濟社會中,其生產組織方式是以一家一戶為基本單元,一村一鄉為活動界限,其社會聯系其實是一種以家庭村落為支點的血緣、人緣、地緣關系。這種狹隘、固定、封閉的經濟社會,落後的經濟活動方式只能產生落後的傳播溝通手段。
綜上所述,正是由於中國古代尚不具備產生公共關系的四個基本條件,因而在中國古代只有類似於現代的公共關系。
五、結合實際,說明應如何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關系學?
答: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關系學,是中國公共叵凳導屠礪堊芯抗討刑岢隼吹男驢翁狻R卮鷲飧隹翁猓捅匭肷釗胙芯恐泄墓椋芯恐泄補叵凳導┞凍隼吹奶厥饢侍猓治鮒泄補叵凳導幕肪澈吞跫ψ芙峋椋爬ü媛桑僦傅際導?
研究"國情",是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公共關系學的先決前提。這里僅就公共關系成長所需的條件角度去分析"國情".從文化心態來看,一般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了正道直行,貴和持中、民為幫本,平均平等及重情輕理等諸多方面,分析這些傳統文化精神,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對公共在中國傳播或正或負的種種影響。再從經濟方式上看,迄今為止的中國經濟仍未達到充分的市場經濟水平,而是計劃經濟,自然經濟與市場經濟相混雜的結合體,最後一方面,則是在世界經濟的沖擊下,在開放浪潮中所涌現出來的市場經濟。它在中國大陸的發展既不充分,也不平衡。這是造成我國公共關系事業發展先後快慢不一的主要原因。最後從管理體制上看,黨政不分,政企不分仍是中國管理體制的一大弊端,尤其突出的是,我國現有的輿論一統,媒介壟斷,極少民辦報刊,其結果必然是媒介缺乏相對的獨立性,傳播體制僵化,溝通渠道單一,民意和輿論的社會作用不強。這將大大影響公關的社會效果。
盡管公共關系學在我國起步較晚,盡管我國的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與社會信息化等方面還有相當多不完善,不發達之處,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興起,體制改革的深入,政治民主化的發展及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國公共關系的蓬勃發展是不可避免並不可阻擋的,公共關系中國化有著令人鼓舞的輝煌前景的。
六、如何理解公共關系的服務功能?請舉例說明。
答:公共關系工作本身就是一種服務工作,其管理地位和日常業務都具有明顯的服務性質。公共關系工作的成效也需要以服務的質量來加以衡量。公共關系通過各種服務使組織內部運轉得更加順暢協調,使組織外部環境更加和諧、良好。
首先,從內部來看,公共關系在組織管理體系中處於中介性的服務地位。它在組織內部不直接作決策,不直接控制人、財、物等資源,不直接生產和推銷產品,但卻利用其信息傳播手段為各個部門服務,滲透到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中去。這種內部公關服務做得越好,組織和整體效能就越高。
其次,從外部來看,公共關系為公眾和社會提供信息,咨詢、培訓、公益等大眾歡迎的服務,將公眾利益,社會利益,社會責任與義務擺在首位,往往成為一個組織中社會性、公眾性最強的部 門,成為最直接為公眾利益服務的工作部門,這種外部公關服務做得越好,組織就越得人心。越受公眾的歡迎,社會形象就越好。(舉例說明略)
七、試聯系實際說明選擇和應用傳播的原則。
答:在公共關系實施傳播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選擇恰當的媒介,使公關傳播更有效和更經濟。可根據以下原則來進行:
1、聯系目標原則。根據公共關系的具體目標和工作要求來選擇和使用傳播溝通媒介。即選擇和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必須符合公關工作的性質和要求,以便充分發揮媒介的功能。
2、適應對象原則。根據公共關系對象的特徵來選擇和使用傳播溝通媒介。即根據不同的公眾對象選用不同的傳播手段,才可能使信息有效地到達目標公眾,並被公眾所接受。
3、區別內容原則。即根據傳播內容的特點和要求來選擇和使用傳播溝通媒介。只有根據傳播的內容來決定傳播的形式,才可能充分發揮傳播媒介的優勢。
4、合乎經濟原則。即根據組織具體的經濟能力和最經濟的條件選擇和使用傳播溝通煤介。根據公關預算和傳播投資能力,量力而行;並精打細算,爭取在最經濟的條件下獲取盡可能大的傳播效益。(以上各點舉例說明略)
八、為什麼說新聞媒介關系是一種傳播性質最強的關系?
答:媒介關系即與新聞機構及工作人員的關系,是公共關系工作對象中最為敏感和重要的一部分。這種關系具有明顯的兩重性;一方面新聞媒介是組織與公眾溝通的重要中介;另一方面新聞界人士又是需要爭取的公眾。這種特點決定了新聞界關系是一種傳播性最強的關系,對公共關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與新聞界建立良好關系是為了爭取新聞界對本組織的了解,理解和支持,以便形成對本組織有利的輿論氣氛,井通過新聞界實現與大眾的廣泛溝通,增強組織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力。
首先,良好的媒介關系能夠為組織帶來很好的輿論環境。新聞傳播機構及人士是社會信息流通的"把關人",他們決定著社會信息的流向和流量,確定著公眾輿論的中心議題,能夠賦予被傳播者較重要的社會地位,具有"確定議程"和"授予地位"的功能。與"把關人"建立良好關系,能夠使組織的有關信息較順利地通過傳播過程中的層層關口,從而有更多的傳播機會,形成對組織有利的輿論環境。
其次,良好的媒介關系是運用大眾傳播手段的前提。大眾傳播媒介一般不是由組織內的公關人員直接掌握和控制的。公共關系對大眾媒介的使用必須通過新聞界人士的協助。因此,與新聞界人士建立廣泛、良好的關系,是成功運用大眾傳播媒介的必要前提。
九、試比較分析語言交流方式與文字傳播方式的特點。
答: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方式一般指運用自然有聲語言的口語方式,即"言語",言語是對語言的具體運用,即為了達到交流的目的,根據特定的語言環境,使用特定語言,表達特定的意思。這種言語溝通方式大多數存在於人際傳播活動中,其主要特點是:直接性,隨時性,雙向性,反饋性,情感性和主觀性。
文字是一種書面語言,是有聲語言的符號形式,人們能夠藉助於它有效地記錄和傳遞、交流信息。公共關系所使用的傳播媒介中,運用文字的媒介佔了絕大多數。因此,熟練地運用文字傳播技巧重要。其主要特點是記錄性、擴散性、滲透性和准確性。
十、談談如何運用政府公共關系手段去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答:政府公共關系工作實際上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個構成部分。即通過健全和完善政府與公眾的溝通渠道和傳播機制,及時、廣泛地了解輿情民意,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鼓勵公眾積極地參政、議政,實現政府和公眾之間的雙向溝通,這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操作系統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為此,應努力做如下工作:(1)了解民意,為制定政策提供依據。了解和反饋民意的渠道和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信訪渠道、民意測驗、基層訪問、典型調查。(2)政務活動分開,爭取公眾的了解。應建立政府新聞發布制度;政府辦事公開,提高行政透明度。(3)拓寬社會溝通渠道,吸引公眾參政議政。應大力做好以下工作:其一,開展社會協商對話;其二,進行公眾議政活動;其三,實行公眾投票公決。只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使他們能自覺自願地參政議政,就能極大地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樹立政府良好的公眾形象。
⑻ 現代公共關系人員應當具備哪些公關意識
一、強烈明確的公關意識
公關意識是公關人員的基本素質。從其意識來看,可以分為整體意識、公眾互利意識、社會意識、危機意識和傳播意識。
二、良好的道德修養
公共關系是一種現代化的職業,公關人員從事這一行業最基本的是遵守職業道德。每一個公關人員是代表自己的組織同廣大公眾打交道,究其職業道德而言, 首先是必須忠於自己的組織。 其次,公關人員必須忠於廣大公眾。 此外,公關人員還必須遵守國家相關法律和社會道德准則。
三、健康的心理素質
公關人員要和社會上的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常常需要面對各種難題、矛盾和困境,需要自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
四、廣泛的學科知識
公關理論知識。如公共關系的基本概念、歷史沿革、結構與功能、過程、基本要素及相互關系等。用公關理論知識指導實踐活動,有助於克服盲目性,增強自覺性。公關實務知識。
如公共關系調查、策劃、項目實施、方案評估、專門活動等。公關實務知識的掌握,關鍵在於學以致用。與公關相關的學科知識。如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市場學、廣告學、新聞學、傳播學等。相關知識的學習,有助於在復雜多變的社會關系中處理好公共關系的各項事務
五、合理的能力結構
公關工作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工作,公關人員必須使自己形成合理的能力結構,這是一種特殊的專業能力體系,它包括:
組織管理能力。公關工作的本質屬性是管理,通過公關工作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公關人員應具備激勵員工積極性,協調各類公眾關系、收集信息,制定公關計劃與方案、組織實施各類公關活動及大型專題活動,進行有效傳播溝通等能力。
⑼ 黨員要如何增強 機遇意識 憂患意識 責任意識 公共服務意識
機遇意識:要有敏感的洞察力,要有遠見,善於顧全大局來思考問題。
憂患意識:以史為鑒,以例為訓。
責任意識:做好思想工作,堅持做到為人民服務。黨員始終要保持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把人民當做上帝。
公共服務意識:簡單說,也是要做好做實為人民服務。
⑽ 如何提升公務員公共服務意識和能力
一、強化宗旨意識,培育公共服務精神
要充分明確當今政府轉型的方向即是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以民為本,為人民服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選擇。因此,作為公共服務職能的執行者,我們公務員必須以平實而深邃的群眾觀,站在推進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職責的高度,培育公共精神,其內涵有:民主精神、法治精神、公正精神、服務精神、責任精神等,內化於心、外化於形,進一步塑造好公務員的行政人格,推動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加強能力建設,創造公共服務產品
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對我公務員的公共服務監管提出的更高要求。為此,我們必須具備相應的學習能力與戰略思維能力,能夠持續有效地獲取公共服務領域所需的現代社會綜合治理知識與技能,變革思考方式,應對當今利益社會、流動社會、網狀社會特點,加強對公共管理領域需求的研究與探索;依法行政能力,能夠學法用法,依法辦事、准確執法,增強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聯系群眾的能力,學會做群眾工作,與群眾交朋友,有效回應公眾反映;自我規范能力,能夠接受監督積極做出調整,不斷端正公共服務的價值理念、權力觀念等,如履薄冰,兢兢業業,管住風險,闊步前進。
三、保持耐壓脫敏,應對轉型管理挑戰
我們基層職能部門常年處在行政一線,必將面臨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如工作壓力、責任壓力、輿論壓力、規則壓力等,因此要學會心理調試,及時消除由壓力而可能帶來的種種不良心理,耐壓脫敏,迎難而上,乘勢而為,以反觀自我、涵養修身,追求心與物、身與心的和諧,積極應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