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范氏

馬鞍山范氏

發布時間:2022-04-10 13:25:04

『壹』 古代瘋狂的英雄人物(希望帶有簡介,謝謝了)

朱元章
一個農民出生的帝王
生於貧苦農民家庭。至正四年(1344),逢大飢疫,父兄相繼去世,遂入皇覺寺為僧。後游食廬州(今合肥)、光州(今河南潢川)、汝州、潁州(今安徽阜陽)等地,歷三年復返寺。十一年,元末農民戰爭爆發。次年,參加農民起義軍郭子興部,初為親兵,後升九夫長。英勇善戰,才能出眾,被郭招為婿。十三年,升為鎮撫,旋與徐達、湯和等南攻定遠(今屬安徽),計降驢牌寨地方武裝3000人。夜襲元將張知院於橫澗山,收精壯2萬,嚴加治理。後率兵克滁州,擁眾3萬余,號令嚴明,軍容整肅,甚得民心 。十五年春 ,率部克和州(今和縣),奉命總領諸將。時元軍10萬來攻,朱元璋守城三月,屢用計敗之。郭子興卒後,統其軍,被小明王韓林兒授為左副元帥,奉宋龍鳳年號,以令軍中。接納巢湖反元武裝首領廖永安、俞通海所率戰船千艘歸附,遂建立水師,於六月率軍渡長江,克太平(今當塗),俘元萬戶納哈出。設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掌元帥事。十六年三月,揮軍進克集慶(今南京),迫元水軍元帥康茂才等降。改集慶路為應天府,以此為中心建立基地,命將士四齣,徐達東取鎮江(今屬江蘇),鄧愈南克廣德(今屬安徽)。設江南行中書省,自總省事,被擁為吳國公。隨後,乘北方紅巾軍與元軍主力激戰之機,採取固守東、西戰線,出擊東南元朝統治地區的方略,逐次消滅孤立無援的江南元軍。十七年,親至寧國(今屬安徽)督戰,俘元兵十餘萬,遂取南陵、涇縣、徽州(今歙縣)、長興(今屬浙江)等要地,阻止江浙周政權首領張士誠向西擴張。次年,命鄧愈率軍取建德,俘元兵3萬。於應天設立管領民兵萬戶府,寓兵於農,令農時則耕,閑則習武,有事則戰。主張兵不貴多而貴精。又採納儒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明史·朱升傳》)的建策,加強基地建設,逐步壯大實力。率將士10萬克婺州(今金華),俘元將帖木烈思等,設浙東行省,以鞏固新佔地區。十九年,分兵攻取池州(今安徽貴池)、諸暨(今屬浙江)、處州(今麗水)等地,遂西與長江中游漢政權首領陳友諒轄區相鄰。二十年,招納劉基、宋濂等人為謀臣。採納劉基建議,確定先滅陳、後攻張、統一江南、再北上滅元的方略,置主力於西線。乘陳友諒率舟師10萬自江州(今江西九江) 東下占太平 、採石 (今安徽馬鞍山西南), 直逼應天,朱元璋採取誘敵深入 、伏兵圍殲之策,大敗陳友諒軍於龍灣(今南京下關一帶),俘7000餘人,獲巨艦百餘艘,乘勝復太平,克元安慶(今屬安徽)、信州(今江西上饒)等地。次年,親率舟師西克江州,迫陳友諒遁武昌。又分兵克南康(今星子)、蘄州(今屬湖北蘄春西南) 、黃州 ,迫陳友諒所轄之龍興(今南昌)、吉安等地守將降,遂控制江西大部州縣及今湖北東北部。二十三年三月,聞小明王和劉福通在安豐(今安徽壽縣)遭張士誠軍圍攻,率軍救小明王和劉福通至滁州。四月,陳友諒乘虛進圍朱元璋轄地洪都(今南昌),守將朱文正率部奮力苦守85日。七月,率舟師20萬往援,陳友諒撤圍,東出鄱陽湖迎戰。在與陳軍決戰中,先用火攻挫其銳氣,繼扼湖口,水陸伏擊,殲滅陳軍號60萬,並擊殺陳友諒,創造中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範例。次年正月,在應天即吳王位,置百官。不久,率軍西征武昌,迫漢帝陳理(陳友諒子)降。繼分兵克廬州、衡州(今湖南衡陽市)、襄陽(今屬湖北襄樊)等地,至二十五年夏,佔領長江中游廣大地區。此後,按預定方略轉兵東向。同年十月,針對張士誠轄區南北狹長、中隔長江、兵力分散等弱點,採取先取淮東,再占浙西,剪除兩翼,後攻平江(今江蘇蘇州)之策,命徐達、常遇春率師出征。交戰近兩年,大量殲滅張軍主力。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俘張士誠。不久,迫降割據浙東的方國珍。十月,決定分兵多路,南征北伐,以北攻元軍為重點。採納諸將建策,制定"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然後進兵元都"(《明太祖實錄》卷二十六)的方略,遂命徐達、常遇春率軍25萬北征。 名人名言網歡迎您的光臨
洪武元年(1368)正月,即皇帝位,立國號大明,建都應天。設大都督府(1380年改為五軍都督府),為全國最高軍事機關,由皇帝親掌兵權。實行衛所制,自京師至郡縣要地設衛置所。從是時起,朱元璋運籌帷幄,以攻撫兼施之策,進行了長達22年的明初統一戰爭。五月,親至汴梁(今河南開封)督戰。八月,明軍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旋揮師西向,逐步平定西北。又遣師南下,相繼平定福建、兩廣。繼而多次發兵征漠北。四年,遣軍入川,滅夏國。十五年,發兵取雲南。二十年,平遼東。至二十二年,基本統一全國。在此期間,頒行軍律,整頓屯田,築城備倭,並在全國建立都司、衛所制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病卒,終年71歲。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在群雄對峙中,巧擇戰機,各個擊破。每戰持重用兵,力避兩面受敵,並適時集中兵力殲滅敵人。注重招賢納士,廣采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其軍事思想對後世有較大影響。

『貳』 項羽當年的馬兒叫什麼

烏騅是項羽的坐騎。一直跟隨他南征北戰,建立功勛無數。可項羽終究不是成帝業之人,公元前202年,劉邦的大將韓信布置十面埋伏,那項羽圍困在垓下。項羽幾次率領軍士們突圍,但可惜都失敗了。韓信果真是個將才,夜晚,他命令漢營的將士高唱楚國的歌曲。項羽的軍隊主要來自江南的楚國,這樣一來,聽見家鄉熟悉的曲調,簡直是一點鬥志都沒有了。項羽也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這一夜,他喝了很多酒。追隨他多年的親密愛人虞姬也自刎殉情。此時的項羽已經了無牽掛,跨上烏騅,帶了八百子弟,沖殺出去……
天亮了,他們逃到了烏江邊。這時跟著項羽的兵丁只剩下了二十幾個人。一位亭長勸項羽到江東稱王,重建霸業。但項羽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於烏江邊。臨死前,他把愛馬烏騅送給了亭長。亭長帶著它過江,但是忠於主人的烏騅自跳烏江而死,上演了一曲悲歌。
出自於《西漢演義》中霸王項羽的座駕。烏騅是一匹黑馬,通體黑緞子一樣,油光放亮,唯有四個馬蹄子部位白得賽雪,烏騅背長腰短而平直,四肢關節筋腱發育壯實,這樣的馬有個講頭,名喚「踢雲烏騅」。項羽的烏騅應該是屬於中國名馬的河曲馬系列,河曲馬作為我國最優良的軍用馬種,顏色以黑色、青色為主,當然也有別的顏色。有了這匹馬,項羽巨鹿之戰,九戰九捷,以少勝多;力戰六十多員漢將,霸王槍未點地,馬未倒退半步,霸王身經百戰無有敗績。「數年以來,(烏騅)所向無敵,嘗一日行千里。」可嘆烏騅寶馬隨霸王死在垓下大戰中,當時「遂命小卒牽馬渡江。那馬咆哮跳躍,回顧霸王,戀戀不欲上船,霸王見馬留連不舍,遂涕泣不能言。眾軍士攬轡牽馬上船,那馬長嘶數聲,望大江波心一躍,不知所往。」請注意引文中的最後一句,本來馬跳到大江中不見了,那肯定是淹死了,但是文中說「不知所往」,可見這匹馬的義氣不知道打動了多少人的心。後來著名的大文豪郭沫若先生還專門寫了一首詩來歌頌烏騅馬,「傳聞有馬號烏騅,慷慨項王施首後,負箭滿身猶急馳,不知遺革裹誰屍?」
後世還流傳出美麗的傳說,安徽馬鞍山也是由此傳說而得地名。
傳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在垓下全軍覆沒,敗退至和縣烏江,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便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刎而亡。 烏騅馬思念主人,長嘶不已,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因此而得名,有「江東第一山」的美譽。
烏騅馬的一生
虞城范氏得一小馬,此馬全身烏黑,油光發亮,鬃毛整齊,膘肥身壯,奔跑矯健,有千里馬之相,名為烏騅馬。
騅自知其才,遂力現其才。然凡千里馬,頓斗谷,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故烏騅馬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無人謂之以千里也。
一日食馬者憑欄執鞭而嘆曰:「哎!此地無馬也!」烏騅馬聞之,力嘶鳴,以現其才。惜無人以其為好馬也 。烏騅馬自思:天生我才必有用,天何以生吾千里而無用邪?吾有千里之才,豈能辱於此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人之多也,何以無一伯樂邪?遂更力現其美,以待有伯樂見之。
時項王起事,陷召城。范氏獻項王馬百匹以求自保。項王大喜,遂自視之。忽見其中一馬神采飛揚,瀟灑矯健,與眾不同。問眾人曰:「此非千里馬者乎?」遂自牽之,悉心照料。旦日騎之,果日行千里。項王大喜,以其為己坐騎,常騎之。
猛將配良馬,項王之有烏騅馬,如虎之添翼也。馳騁沙場,東征北戰,攻無不可,戰無不勝,克秦軍於巨鹿。然項王雖為相馬之伯樂,無以相人也。終因狂傲自大,不能盡智能之士之才,為沛公圍於垓下。
夜項王飲,忽聞得四面楚歌。項王驚而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烏騅馬聞之,悲痛萬分,仰天嘶鳴,自思忖:吾隨項王五年,同甘苦,共享樂。今項王英雄末路,吾當以誠為本,奮力向前,與項王共生死。
於是項王乃上烏騅馬,引八百壯士向南潰圍。烏騅馬奮力向前。遇漢兵,項王力殺之,勇不可當。至於烏江,欲渡之。
烏江亭長倚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然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項王笑曰:「籍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而西,又獨吾還之,吾無臉以見江東父老矣!」遂自刎而死。
漢軍追烏騅馬,欲擒之。烏騅馬狂奔,遂得脫。項王已死,烏騅馬悲痛萬分,仰天嘶鳴,自思曰:人為知己死,士為誠信亡。今吾主已死,吾何以獨生於世耶!乃欲墜河。
忽聞一聲自空來,烏騅馬抬頭見一神,全身發亮。謂烏騅馬曰:「汝主項羽已死,然後世為關羽也,汝豈願為之坐騎赤兔乎?」烏騅馬曰:「願終世陪於項王左右。」遂與神仙去,為後世赤兔也。

『叄』 潮汕人拜神有祖先,招財,觀音還有什麼

一、三山國王廟。祀巾、明、獨三座山神。最早的三山國王廟是揭西縣河婆鎮的霖田祖廟。此外,潮汕各縣及中國台灣地區、東南亞各國均有三山國王廟。
二、土地廟。俗稱土地公廟,通稱福德祠,祭土地神。民間相傳土地神是管理土地的神,即社神。
三、雨仙廟。祀雨神。相傳宋代有一位神童孫道者,為民降雨除災,被尊為雨神。揭東、潮安、潮陽、饒平等縣均有雨仙廟。尤其是揭陽市揭東縣玉洛鎮的「風雨聖者廟」,因與南宋愛國詩人謝翱有關而更著名。謝翱(1249—1295年),字皋羽,號唏發子,謚樂耕公。他不僅是南宋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一位抗元的民族英雄。同時,他也是揭陽市乃至粵東地區20餘萬謝姓居民的始祖。謝翱原是福建省長溪人,其先祖謝邦彥是宋代著名詞人,其父謝鑰著有《春秋衍義》、《左氏辨證》傳於世。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年),謝翱隨父移居臨安,時年17歲,已能詩善文,頗具聲譽。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六月,元世祖下詔攻宋。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七月,文天祥開府於南劍州(州治在今福建省南平市),號召四方起兵護宋。謝翱激於愛國義憤,傾家貲,赴國難,率鄉勇投奔文天祥,並被任命為「諮事參軍」,其時謝翱27歲。景炎二年(1277年),謝翱隨文天祥護送宋帝昺,乘船南下,進漳州,復梅縣,攻潮陽。那時,隨軍而來的謝翱妻子毋氏已懷身孕,不久便在潮陽後江船中產下一子,取名懷壺,字醉仙。後在揭陽、海豐等地的戰斗中,文天祥落入敵手,謝翱機智脫走,並潛回潮陽,尋得妻兒,隱居白土村,並暗中組織鄉勇待機組織抗元。謝翱為使潮汕一帶鄉民不忘宋國,激發抗元情緒,選擇農歷二月十六日——宋太祖誕辰日,舉行「長春節」活動。為使元兵不起疑心,便隨口稱紀念「風雨聖者」。現在,揭東縣玉滘鎮大滘村「風雨聖者廟」,就是當年謝翱倡導的熱愛故土、熱愛家鄉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的寄託和體現。
20世紀90年代,為紀念南宋愛國詩人謝翱,揭陽市謝翱研究工作小組決定,建「謝翱紀念堂」。1995年11月7日,在揭陽市人民政府主持召開的揭陽市紀念南宋愛國詩人謝翱大會期間舉行了奠基儀式,來自祖國大陸、香港、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內外鄉親600多人出席。坐落在揭陽市東山區黃岐山紀澤湖畔的謝翱紀念堂第一期工程於2001年4月8日落成揭幕。
四、天後宮。祭天後聖母,系傳說中的保護航海平安的女神——林默娘。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生於福建省莆田湄洲灣的一個漁村。其父林願是福建望族之一,母王氏。傳說林默娘出生時屋頂祥雲繚繞,生性聰慧,八歲讀書,過目成誦。長大後能曉天文,習水性,多次搭救遇難船隻。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農歷九月初九日在湄洲島峰頂上「仙化升天」,終年 27歲。此後,人們紛紛傳說林默娘身披盛裝,飛翔海上,救助海上遇難的人,遂被尊為海上女神。天後聖母廟遍布祖國東南沿海、台灣、港澳等地。潮汕各縣市均設有天後宮,較著名的有:媽嶼新老媽宮、樟林天後聖母宮等。
五、韓文公祠。祭韓愈(?68~824年)。韓愈,字退之,號昌黎,唐代文學家。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一月,因諫迎佛骨而被憲宗皇帝貶為潮州刺史。他刺潮八月,興學育才,政績卓著,而被潮人尊稱為「文公」。潮人為了紀念他,把潮州的雙旗山改稱韓山,流經潮州全境的惡溪改稱韓江,相傳韓愈手植的橡木,人稱韓木。潮州有昌黎路,揭陽有韓祠路,還有紀念性建築景韓亭、觀韓樓、仰韓閣、昌黎坊等。除此之外,潮汕現有韓祠二處,一是潮州韓文公祠,二是潮陽靈山寺西廡的韓祠。台灣西勢的內埔鄉也設有韓文公柯。
六、晏侯廟。祭齊國大夫晏嬰。該廟坐落在澄海市蓮下鎮程洋崗村。建於明萬曆丁未年(1607年)。後歷經多次修復。現廟門是民國十四年(1925年)修建的。門額由該村文士蔡乃秋手書。尤為寶貴的是,該廟內有牌坊一座,為明萬曆年間建廟時建築,拜堂上書「作中流之砥柱」,為同治三年遺跡。程洋崗晏侯廟是潮汕目前所能見到的唯一一座,省內外也甚為少見。汕頭市蛇東的晏公廟是否也是祭晏嬰,已無據可考。
七、鳳嶺宮。該廟位於澄海市蓮下鎮程洋崗鳳嶺之上,祭南粵王趙佗,同時供葯王孫思邈及東岳大帝(商紂時的武成王黃飛虎)。澄海地方誌稱,鳳嶺宮佔地約六畝。現該宮只留下殘跡。祭南粵王的廟宇,潮汕也竟此一家。
八、聖王祠。祭陳元光。陳元光(675~711年),字廷炬,號龍湖,河南光州固始人。自幼聰穎,13歲已博通經書,喜韜略兵法,文武全才,為唐高宗一代名將。著有《吉光集》、《玉鈐記》、《龍湖集》,現只有《龍湖集》傳於世。唐儀鳳二年(677年),年僅21歲的陳元光以鷹揚將軍代領父職,負責平定泉(州)、潮(州)的「蠻獠嘯亂」。經過大小百餘戰,俘獲萬計,嶺表以平。自那以後,潮泉 20多年無戰亂,人物輻輳,文化漸開,帆船如雲,魚鹽成阜。唐垂拱二年(686年)陳元光任漳州首任刺史,採取了一系列保境安民、發展經濟、興教選才的措施,為漳州的崛起作出了重大貢獻,並對潮州的經濟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景雲二年(?11年),陳元光在一次平定蠻寇在潮州作亂的戰斗中犧牲,並被封為「豹韜衛鎮大將軍」,詔命立廟。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又迫封為「開漳聖王」。漳潮百姓為了紀念他,紛紛立廟建祠。聖王廟主要集中漳、潮、台一帶。潮汕地區主要有饒平「聖王祠」、南澳「聖王廟」等。
九、宋帝廟。祭宋末二皇帝。宋帝廟位於陸豐縣甲子鎮,又名進食亭。廟甚為簡陋,有帷幔蒙帝像於中。民間傳說求福消災甚靈。相傳宋帝昺逃至潮汕乘船進入陸豐前夕,已有范姓者夜夢犬吠之聲,有貴人前來的先兆,故當宋臣護帝進入港口登岸進駐時,范、李、吳三姓爭相進食,當得知來者竟是宋帝時,都跪請恩賜。其時宋帝的處境,實金口難開。范氏要山,李氏要海,吳氏要沙壩,帝均點頭。時至今日,當地還流傳著「范山、李海、吳沙壩」的俗語。
十、大忠祠。祭民族英雄文天祥(1236~1283年)。南宋朝臣、大文學家、詩人。祭文天祥的廟宇有潮陽東山大忠祠、海門蓮花峰忠賢祠。
十一、陸公祠。祭南宋丞相陸秀夫(1236~1279年)。該廟宇有潮州韓山陸公柯、南澳縣城城隍廟左側的「陸、張二忠祠」。
十二、陳元帥廟。祭陳吊眼。陳系福建省漳州白葉鄉人,漢族,畲族人民起義領袖。饒平縣新圩鎮四百嶺山南麓的長彬村前,有陳元帥廟。澄海市蓮下鎮程洋崗村有陳吊王寨遺址和祭拜廟宇。
十三、龍尾爺廟。祭虱母仙何野雲。何系元末明初人,扶陳友諒與朱元璋爭雄。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陳友諒與朱元璋激戰於鄱陽湖(今江西境內),在九江中箭身亡。失敗後,何野雲心灰意冷,從江西徒步至潮陽縣,經常為人看病、相風水、卜卦,在民間頗有影響。死後,人民立廟紀念他。潮汕祭何野雲的廟宇達20餘座,主要有:潮陽貴嶼何仙陵、潮陽仙湖福天宮、揭西黃山王公廟、汕頭岐山古廟等。
十四、三保公廟。祭航海家鄭和(1371~1435年)。該廟位於南澳縣深澳古城東門外。鄭和系明朝宦官,原名文和,回族,小字三保,故稱三保公。
十五、周王二公廟。祭清廣東巡撫王來任、兩廣總督周有德。清康熙年間,清廷為斷絕台灣鄭經部隊的糧草接濟,曾強迫祖國東南沿海居民內遷,人民流離失所。周、王二公為沿海居民展復回鄉、光復民生做了不少工作,深受沿海人民擁戴。惠來縣沿海人民為了紀念周、王二公,修廟宇20餘座。其中,較有影響的是隆江鎮龍溪河畔的巡撫總督廟。
十六、鸛巢古廟。祭陳堯佐(963~1044年)。陳系北宋宰相。宋咸平二年(999年),以開封府推官轉任潮州通判二年。在潮期間,他修孔廟,建韓吏部祠,率州民之秀者就學。時鱷魚肆虐,張氏子為所吃,堯佐命吏往捕,以百夫曳之出,烹諸市,作《戮鱷魚文》。潮人為了紀念有功於民的陳堯佐,特修廟紀念。現存紀念廟宇有鸛巢古廟,規模較大。
十七、馬安廟。祭明揭陽縣令馮元飈的都頭馬安。馬安因緝拿強盜,因公殉職。馮縣令在其殉職的揭陽縣馬鞍山上建廟祭拜。
十八、將軍廟。祭一未知名將軍。鷗汀寨內的將軍廟祭的是唐二晶將軍,也不知其真實姓名。據傳,古時該將軍在現汕頭埠一帶沿海剿海寇而船沉身亡。現汕頭內充公等地可見將軍廟多座。
十九、關帝廟。祭關羽(?~219年)。關羽,字雲長,三國時蜀漢大將,以忠、義、勇、信而著稱。潮汕的關帝廟遍布各地,又有武廟、武帝廟等名稱。現在一般的生意人及商鋪都祭關公。
二十、孔廟。祭孔夫子。孔廟又名文廟、學宮。潮汕較著名的有揭陽學宮、潮州學宮、普寧孔廟等。舊時,學童念書必拜孔子爺,學堂必設孔聖靈座。
二十一、城隍廟。祭城隍公。城隍被視為古代城鎮保護神。有縣必有城,有城必有城隍廟,但潮汕九縣十城隍。舊時揭陽縣除縣城有城隍廟外,棉湖鎮也有一城隍廟。潮人視城隍老爺為護城神、保國愛民的好官的化身和陰間公正的判官。潮汕的城隍廟,揭陽城隍為之最。
二十二、雙忠廟。祭張巡、許遠二將軍。張、許二將軍是唐至德二年(?57年)為平息安祿山之亂而戰死的忠勇將軍。潮汕的雙忠廟,又稱祖廟、雙忠行祠、雙忠銅輥祠等。
二十三、真君廟。祭晉朝名醫吳猛、許遜和北宋名醫吳騎。吳猛,生於三國吳末,江西豫郡西安縣人。他自幼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後雲游求師,道法精深,醫術高明,能起死回生,為民除害,深得人民愛戴。許遜,是吳猛的弟子,生於三國吳赤烏二年(239年)。相傳,其母親夢神鳥送下神珠,吞下懷孕而生下許遜。遜未足月,已聰敏異常,過目成誦,無師自通。後師吳猛,再師王朔、女仙諶母,取得列名上清的資格。潮汕的這類廟宇也稱煉丹古廟、靈濟宮、感天大帝廟、英靈古廟、慈濟古廟等。
二十四、玄天上帝廟。祭玄天上帝。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上的二十八個星座稱為「二十八宿」,並將它們分為四組,稱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同為道教的護法神。後來,玄武被說成是奉玉帝之命鎮守北方的統帥,封為上帝。潮汕各地稱這類廟宇為玄帝古廟、真武官、北帝廟、元山古廟、玄真廟、永昌古廟、真武古廟、夏祉古廟。
二十五、伯爺公廟。祭伯益公,也稱伯爺公。伯益系夏朝大禹帝時的大功臣,助大禹治水有功。按潮汕人的說法,伯益公主持開山劈路,制服了老虎。故有「伯公無點頭,老虎唔敢食人」的說法。潮汕各地,伯公廟很多,如伯爺公廟、威靈古廟等均屬。另外,潮汕還有專門祭大禹的水仙廟。但不知何故,潮汕的伯爺公廟比水仙廟多,祭伯益比祭大禹多。這種特殊的社會、人文現象,值得研究。
二十六、東岳廟。祭東岳山神。東岳是泰LU主峰玉皇頂的封號,也被詔封為「東岳天齊仁聖帝」。世人稱,東岳大帝「掌管人間生死貴賤,主召人魂修短之陰曹冥府君。」潮汕東岳廟有潮陽、饒平二處。
二十七、宋太祖廟。祭宋太祖趙匡胤。該廟位於饒平縣三饒鎮河口鄉後埔。
二十八、神農廟。祭神農氏,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葯的發明者。潮汕的神農廟,也叫先農壇。
二十九、文昌祠。也叫文昌閣。祭主宰功名、祿位之神。澄海神山、普寧縣洪陽鎮、惠來縣城均有文昌祠、文昌閣。
三十、木坑聖王廟。祭介子推。春秋戰國時期,介子推忠誠主子重耳,有「割股啖君」的傳說。潮汕地區的木坑古廟、金砂冢廟、南樓古廟、介公古廟等,均屬這一類。
三十一、呂祖廟。也叫仙師公廟。祭呂洞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呂?同賓,本名瓊,字伯玉,亦名紹先,出家後才改名岩,字洞賓。俗語說:「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呂洞賓成為遊行世間、普渡眾生的神仙的代稱。此外,潮汕還有同時祭呂洞賓、李鐵拐二仙的龍砂古廟,祭李鐵拐的仙爺廟等。
三十二、字祖聖廟。祭字祖倉頡。位於揭西縣金和鎮的蜈蚣嶺。
三十三、南海聖王廟。祭海神。因潮汕臨海,古代沒有預報天氣的設備,只有寄託於神仙,求海神保佑,屬自然崇拜。潮汕沿海的聖王廟、龍王廟等均屬。
三十四、雷神廟。祭雷神,屬於對雷電自然天象的崇拜。除此之外,還有天公廟等。
桃圍兩帝同天廟

『肆』 馬鞍山採石一中首任校長叫什麼

1945年春天,南京中央大學附屬中學教師曹冉功與家居採石鎮的內弟魯亞鶴經過一番精心籌劃,用日寇遺留下來的木材,在翠螺山南麓楊公祠的地基上蓋了十四間麥秸草房,並借用彭公祠、李公祠、楊公祠三公祠的房舍,創立了安徽省當塗縣私立採石中學(簡稱採石中學)。學校成立董事會,魯亞鶴任董事長兼校長,下設校務主任和教務主任負責處理行政和教學的日常事務。教師有十來人,主要聘請南京教育界有一定名望並具有較高教學水平的教師任教,使用中央大學實驗中學教材。該年9月4日學校開學,從初一到高三,為完全中學,共7個班,有學生180多人。設有公民、國文、小代數、范氏大代數、三S平面幾何、立體幾何、解析幾何、三角、物理、化學、植物、動物、生理衛生、英語、歷史、地理、美術、體育等課程。
日寇投降,抗戰勝利。1945年12月,國民政府派鄧吳明以皖南行署專員身份對採石中學進行接管。設在蕪湖縣的湖南同鄉會認為日寇投降後,復興工作應以教育為第一要義,並於1946年元月召開理鑒聯席會議,決定繼續在採石三公祠創辦一所中學,以一千多畝祠田和其他收入為辦學基金;會上選聘了校董,成立了校董會,以鄧吳明為董事長,李培雲任副董事長,魯亞鶴等為董事;推舉李君素女士為校長。由李校長建議經會議討論通過,校名定為「安徽省當塗縣私立剛直中學」。意為「培養學生有剛毅正直的品德,熱愛祖國有作為的新青年」。學校以「剛毅正直」為校訓;鄧吳明作詞,江某某作曲寫了剛直中學校歌,其詞如下:揚子江上,採石磯頭,屹立著剛直中學,這里滋生親愛精誠,且做且學。
學校設教務處、訓育處、總務處,管理日常教學、思想、生活工作。學生成立學生會。1948年是剛直中學全盛時期,從初一到高三共8個班,有300多學生,學生來源除本縣外,還有相當部分來自湖南、蕪湖、南京、上海等地。
學校籃球隊「鷹隊」經常赴南京、蕪湖、合肥比賽,甚至和當時的國家隊也賽過球,球技名震寧蕪,久盛不衰。
剛直中學時期,中共地下黨員馮介然、趙寅明在校活動。當時南京《大剛報》記者陸平經常來校逗留,躲避國民黨特務的跟蹤。
1948年12月至1949年10月,諶漢初、馬維玲、謝錦疇先後任校長、代理校長,主持學校工作。
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為了阻止解放軍渡江南下,沿江布防,在採石太白樓、觀音閣、廣濟寺等處駐軍,嚴重干擾了學校的教學。1948年底,學校遷往南京中山東路逸仙橋附近一棟樓房內繼續辦學。採石解放後,學校於1949年4月從南京遷回原址。
1949年10月至1950年3月,彭建文任校長。
解放後,校長柯育甫和周介仁同志認為「剛直」兩字是前清官僚彭玉麟的謚號,不宜用於校名,因學校傍依長江,提議改名為「大江中學」,並於 1951年元月學校易名為「皖南當塗縣私立大江中學」。撤銷董事會和訓育處。柯育甫為校長,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為推進辦學的民主化,增設校務委員會,由學校各方面代表組成,大事由校務委員會討論決定。1949年10月,解放後的第一屆學生會成立;11月學校成立了團支部,王傳舜為支部書記;成立首屆工會。大江中學時期學生驟減,初高中6個班,學生人數最少時僅有80多人,最多時也只有140多人。1951年9月,高中停辦,僅有3個初中班。這段時期,學校確立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為學生的學習目的,以為工農兵服務的觀點教育學生,以擁護工人階級領導為思想教育的主要內容,並根據人民政府的指示,把時政教育作為學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內容,各班成立讀報小組,每天下午半小時讀報,定期進行時事測驗。
1951年9月,大江中學的高中各班並入當塗中學,學校易名為皖南區當塗縣私立大江初級中學。由地方主管學校行政部門任命周介仁同志為校長。1952年有4個初中班,150名學生。地區團組織派徐瑞麟任學校專職團干。由於私立學校經費十分拮據,教學質量下降,多次報告要求改為公辦。1953年11月,經安徽省人民政府蕪湖專區專員公署發文通知學校改為公辦,學校易名為安徽省當塗縣第二初級中學。從此,學校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學校改為公辦後,屬蕪湖專區專員公署教育行政部門管轄。顧非任校長。1954年成立團總支,徐瑞麟同志任第一任團總支書記,協助黨支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學校有了初步發展,相繼蓋了六棟平房,增加了教室,改善了辦公和住宿條件;建立了物理、化學實驗室和動植物標本室。1955年有學生480多人,7個班,教職員工38人。
這其間,學校以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幾個方面都得到發展作為學校教育方針。要求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基本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生產技能,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新一代。學校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祖國前途教育和加強自覺紀律教育;教導處、共青團、少先隊、班級通過班會、周會、報告會、故事會、座談會等形式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重理輕文」、「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讀初中就是為了上高中進大學」等思想展開批判。1953年下半年,根據全國中學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對學生加強愛祖國、愛勞動教育,校長和上級團組織向學生作了「熱愛祖國、熱愛勞動」的報告,組織學生學習方誌敏烈士的《可愛的中國》、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等文章,學習了毛主席的兒子上勞動大學,徐建春、呂根澤中學畢業後回鄉務農等事跡。利用課余時間,開墾荒地種向日葵,進行公益勞動,給植物園、花圃澆水、除草,修理課桌板凳,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
1954年上半年,學校組織師生學習過渡時期總路線,學習憲法,組織師生參加抗議美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台灣的活動。該年夏,長江發生罕見的洪水,給學校帶來嚴重困難。下半年,學校開展抗洪救災教育和遵守《學生守則》教育。全校師生員工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戰勝了災荒,克服了困難,堅持了教學。
1955年,學校組織師生參加農業合作化活動,組織教職員工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這一時期,為提高教學質量,學校組織教師積極改革教學方法,倡導直觀教學法,教師人人動手自製教具,共製作教具204件。自然學科教研組自製的動物標本被選送到合肥參加安徽省教育展覽。組織教師積極開展持久的聽課活動,教師一般每周聽1節課,教研組長聽2節課,分管教學的領導聽3節課。通過聽課、看教學筆記、查學生作業和試卷,開學生座談會等方法對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行扎實、全面檢查。這一階段,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成績都有明顯提高。1955年畢業生116人,各科平均成績80分以上的有38人,佔32.8%,70分到80到的有52人,佔44.8%。1956年初三學生不僅全部畢業而且都考取高中。
1956年6月尤建國任校長。同年10月,馬鞍山建市。1957年三月學校易名為馬鞍山市第二初級中學。因無第一而「第二」不妥,7月份始定名為安徽省馬鞍山市第一中學。
1964年5月16日,郭沫若同志游覽採石公園,時任校長吳廉生請其為學校題校名,現有「安徽省馬鞍山第一中學」校牌字體即郭沫若手跡。

『伍』 安徽省馬鞍山市第一中學跳樓事件

1945年春天,南京中央大學附屬中學教師曹冉功與家居採石鎮的內弟魯亞鶴經過一番精心籌劃,用日寇遺留下來的木材,在翠螺山南麓楊公祠的地基上蓋了十四間麥秸草房,並借用彭公祠、李公祠、楊公祠三公祠的房舍,創立了安徽省當塗縣私立採石中學(簡稱採石中學)。學校成立董事會,魯亞鶴任董事長兼校長,下設校務主任和教務主任負責處理行政和教學的日常事務。教師有十來人,主要聘請南京教育界有一定名望並具有較高教學水平的教師任教,使用中央大學實驗中學教材。該年9月4日學校開學,從初一到高三,為完全中學,共7個班,有學生180多人。設有公民、國文、小代數、范氏大代數、三S平面幾何、立體幾何、解析幾何、三角、物理、化學、植物、動物、生理衛生、英語、歷史、地理、美術、體育等課程。1948年12月至1949年10月,諶漢初、馬維玲、謝錦疇先後任校長、代理校長,主持學校工作。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為了阻止解放軍渡江南下,沿江布防,在採石太白樓、觀音閣、廣濟寺等處駐軍,嚴重干擾了學校的教學。1948年底,學校遷往南京中山東路逸仙橋附近一棟樓房內繼續辦學。採石解放後,學校於1949年4月從南京遷回原址。1949年10月至1950年3月,彭建文任校長。解放後,校長柯育甫和周介仁同志認為「剛直」兩字是前清官僚彭玉麟的謚號,不宜用於校名,因學校傍依長江,提議改名為「大江中學」,並於 1951年元月學校易名為「皖南當塗縣私立大江中學」。撤銷董事會和訓育處。柯育甫為校長,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為推進辦學的民主化,增設校務委員會,由學校各方面代表組成,大事由校務委員會討論決定。1949年10月,解放後的第一屆學生會成立;11月學校成立了團支部,王傳舜為支部書記;成立首屆工會。大江中學時期學生驟減,初高中6個班,學生人數最少時僅有80多人,最多時也只有140多人。1951年9月,高中停辦,僅有3個初中班。這段時期,學校確立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為學生的學習目的,以為工農兵服務的觀點教育學生,以擁護工人階級領導為思想教育的主要內容,並根據人民政府的指示,把時政教育作為學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內容,各班成立讀報小組,每天下午半小時讀報,定期進行時事測驗。

『陸』 馬鞍山市第一中學的校史沿革

1945年春天,南京中央大學附屬中學教師曹冉功與家居採石鎮的內弟魯亞鶴經過一番精心籌劃,用日寇遺留下來的木材,在翠螺山南麓楊公祠的地基上蓋了十四間麥秸草房,並借用彭公祠、李公祠、楊公祠三公祠的房舍,創立了安徽省當塗縣私立採石中學(簡稱採石中學)。學校成立董事會,魯亞鶴任董事長兼校長,下設校務主任和教務主任負責處理行政和教學的日常事務。教師有十來人,主要聘請南京教育界有一定名望並具有較高教學水平的教師任教,使用中央大學實驗中學教材。該年9月4日學校開學,從初一到高三,為完全中學,共7個班,有學生180多人。設有公民、國文、小代數、范氏大代數、三S平面幾何、立體幾何、解析幾何、三角、物理、化學、植物、動物、生理衛生、英語、歷史、地理、美術、體育等課程。
1948年12月至1949年10月,諶漢初、馬維玲、謝錦疇先後任校長、代理校長,主持學校工作。
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為了阻止解放軍渡江南下,沿江布防,在採石太白樓、觀音閣、廣濟寺等處駐軍,嚴重干擾了學校的教學。1948年底,學校遷往南京中山東路逸仙橋附近一棟樓房內繼續辦學。採石解放後,學校於1949年4月從南京遷回原址。
1949年10月至1950年3月,彭建文任校長。
解放後,校長柯育甫和周介仁同志認為「剛直」兩字是前清官僚彭玉麟的謚號,不宜用於校名,因學校傍依長江,提議改名為「大江中學」,並於 1951年元月學校易名為「皖南當塗縣私立大江中學」。撤銷董事會和訓育處。柯育甫為校長,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為推進辦學的民主化,增設校務委員會,由學校各方面代表組成,大事由校務委員會討論決定。
1949年10月,解放後的第一屆學生會成立;11月學校成立了團支部,王傳舜為支部書記;成立首屆工會。大江中學時期學生驟減,初高中6個班,學生人數最少時僅有80多人,最多時也只有140多人。
1951年9月,高中停辦,僅有3個初中班。這段時期,學校確立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為學生的學習目的,以為工農兵服務的觀點教育學生,以擁護工人階級領導為思想教育的主要內容,並根據人民政府的指示,把時政教育作為學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內容,各班成立讀報小組,每天下午半小時讀報,定期進行時事測驗。

『柒』 項羽的馬叫什麼後來給了誰

烏騅是項羽的坐騎。一直跟隨他南征北戰,建立功勛無數。可項羽終究不是成帝業之人,公元前202年,劉邦的大將韓信布置十面埋伏,那項羽圍困在垓下。項羽幾次率領軍士們突圍,但可惜都失敗了。韓信果真是個將才,夜晚,他命令漢營的將士高唱楚國的歌曲。項羽的軍隊主要來自江南的楚國,這樣一來,聽見家鄉熟悉的曲調,簡直是一點鬥志都沒有了。項羽也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這一夜,他喝了很多酒。追隨他多年的親密愛人虞姬也自刎殉情。此時的項羽已經了無牽掛,跨上烏騅,帶了八百子弟,沖殺出去…… 天亮了,他們逃到了烏江邊。這時跟著項羽的兵丁只剩下了二十幾個人。一位亭長勸項羽到江東稱王,重建霸業。但項羽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於烏江邊。臨死前,他把愛馬烏騅送給了亭長。亭長帶著它過江,但是忠於主人的烏騅自跳烏江而死,上演了一曲悲歌。 出自於《西漢演義》中霸王項羽的座駕。烏騅是一匹黑馬,通體黑緞子一樣,油光放亮,唯有四個馬蹄子部位白得賽雪,烏騅背長腰短而平直,四肢關節筋腱發育壯實,這樣的馬有個講頭,名喚「踢雲烏騅」。項羽的烏騅應該是屬於中國名馬的河曲馬系列,河曲馬作為我國最優良的軍用馬種,顏色以黑色、青色為主,當然也有別的顏色。有了這匹馬,項羽巨鹿之戰,九戰九捷,以少勝多;力戰六十多員漢將,霸王槍未點地,馬未倒退半步,霸王身經百戰無有敗績。「數年以來,(烏騅)所向無敵,嘗一日行千里。」可嘆烏騅寶馬隨霸王死在垓下大戰中,當時「遂命小卒牽馬渡江。那馬咆哮跳躍,回顧霸王,戀戀不欲上船,霸王見馬留連不舍,遂涕泣不能言。眾軍士攬轡牽馬上船,那馬長嘶數聲,望大江波心一躍,不知所往。」請注意引文中的最後一句,本來馬跳到大江中不見了,那肯定是淹死了,但是文中說「不知所往」,可見這匹馬的義氣不知道打動了多少人的心。後來著名的大文豪郭沫若先生還專門寫了一首詩來歌頌烏騅馬,「傳聞有馬號烏騅,慷慨項王施首後,負箭滿身猶急馳,不知遺革裹誰屍?」 後世還流傳出美麗的傳說,安徽馬鞍山也是由此傳說而得地名。 傳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在垓下全軍覆沒,敗退至和縣烏江,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便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刎而亡。 烏騅馬思念主人,長嘶不已,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因此而得名,有「江東第一山」的美譽。 烏騅馬的一生 虞城范氏得一小馬,此馬全身烏黑,油光發亮,鬃毛整齊,膘肥身壯,奔跑矯健,有千里馬之相,名為烏騅馬。 騅自知其才,遂力現其才。然凡千里馬,頓斗谷,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故烏騅馬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無人謂之以千里也。 一日食馬者憑欄執鞭而嘆曰:「哎!此地無馬也!」烏騅馬聞之,力嘶鳴,以現其才。惜無人以其為好馬也 。烏騅馬自思:天生我才必有用,天何以生吾千里而無用邪?吾有千里之才,豈能辱於此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人之多也,何以無一伯樂邪?遂更力現其美,以待有伯樂見之。 時項王起事,陷召城。范氏獻項王馬百匹以求自保。項王大喜,遂自視之。忽見其中一馬神采飛揚,瀟灑矯健,與眾不同。問眾人曰:「此非千里馬者乎?」遂自牽之,悉心照料。旦日騎之,果日行千里。項王大喜,以其為己坐騎,常騎之。 猛將配良馬,項王之有烏騅馬,如虎之添翼也。馳騁沙場,東征北戰,攻無不可,戰無不勝,克秦軍於巨鹿。然項王雖為相馬之伯樂,無以相人也。終因狂傲自大,不能盡智能之士之才,為沛公圍於垓下。 夜項王飲,忽聞得四面楚歌。項王驚而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烏騅馬聞之,悲痛萬分,仰天嘶鳴,自思忖:吾隨項王五年,同甘苦,共享樂。今項王英雄末路,吾當以誠為本,奮力向前,與項王共生死。 於是項王乃上烏騅馬,引八百壯士向南潰圍。烏騅馬奮力向前。遇漢兵,項王力殺之,勇不可當。至於烏江,欲渡之。 烏江亭長倚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然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項王笑曰:「籍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而西,又獨吾還之,吾無臉以見江東父老矣!」遂自刎而死。 漢軍追烏騅馬,欲擒之。烏騅馬狂奔,遂得脫。項王已死,烏騅馬悲痛萬分,仰天嘶鳴,自思曰:人為知己死,士為誠信亡。今吾主已死,吾何以獨生於世耶!乃欲墜河。 忽聞一聲自空來,烏騅馬抬頭見一神,全身發亮。謂烏騅馬曰:「汝主項羽已死,然後世為關羽也,汝豈願為之坐騎赤兔乎?」烏騅馬曰:「願終世陪於項王左右。」遂與神仙去,為後世赤兔也。

採納哦

『捌』 成語故事

世外桃源

『玖』 老爺的詳細解釋

⑴.舊時對官紳的稱呼,或官紳的自稱。
《元史·董摶霄傳》:「賊眾突至 摶霄 前,捽而問曰:『汝為誰?』 摶霄 曰:『我 董老爺 也。』」明 朝鮮 李民宬《敬亭先生續集·朝天錄》:「軍門(袁可立)曰 :『(三月)十三日動兵雲是耶,抑舊君自退耶?』 答曰:『其失德,詳在申文中,老爺見之則可以詳悉矣。一國大小臣民,不謀而同,推戴新君。昭敬王妃令權署國事,天命人歸,從容正位,豈有動兵之事乎?』」 清 李慈銘 《越縵堂日記·光緒庚辰六月二十四日》:「老爺之名,實起 南宋 ,而《元史》始見之。爺者父也。」 清 王應奎 《柳南隨筆》卷五:「前 明 時縉紳惟九卿稱老爺,詞林稱老爺,外任司道以上稱老爺,餘止稱爺,鄉稱老爹而已。」
⑵.對有一定身份的男子的尊稱。
《水滸傳》第十七回:「老爺,今日事已做出來了,且通個商量。」《紅樓夢》第五一回:「老爺且別去,我們小爺啰嗦,恐怕還有話問。」 魯迅 《吶喊·故鄉》:「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⑶.舊時官僚地主的門客、僕人對男主人的通稱。
《儒林外史》第三一回:「 鮑廷璽 道:『我在老爺門下,蒙老爺問到這一句話,真乃天高地厚之恩。』」《紅樓夢》第三四回:「 襲人 道:『論理 寳二爺 也得老爺教訓教訓才好呢!要老爺再不管,不知將來還要做出什麼事來呢。』」
⑷.兒女對父親的稱呼。
元 無名氏 《連環計》第二折:「老爺休道一樁事,就是十樁事,你孩兒也依的。」《紅樓夢》第十七回:「 寳玉 道:『老爺方才所說已是。』」 ⑸.妻子對丈夫的稱呼。
《紅樓夢》第三三回:「 王夫人 哭道:『 寳玉 雖然該打,老爺也要保重。』」
⑹.一種譏諷的稱呼。
魯迅 《書信集·致孟十還》:「﹝《譯文》﹞第三期得檢查老爺批雲:意識欠正確。」 毛澤東 《反對黨八股》:「要是我們的老爺寫起來,那就不得了,起碼得有幾萬字。」
⑺.舊俗對神靈之稱。
宋 徐夢莘 《三朝北盟會編》卷一三七:「 鍾相 , 鼎州 武陵 人,無他技能,善為誕謾。自號老爺,亦稱 天大聖。言有神通,與天通,能救人疾患。」《金石萃編·金大安磚刻》:「 大安 二年四月三十日未時,老爺感化 趙 門 白氏 ,舍地建廟。」 毛澤東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只有兩個小菩薩名『包公老爺』者,被一個老年農民搶去了。」
⑻.舊時某些地區對出家人的尊稱,不分男女。
《儒林外史》第三十回:「 杜慎卿 道:『我是來拜 揚州 新到 來老爺 的。』」《儒林外史》第五四回:「虔婆出來看,原來是 延壽庵 的師姑 本慧 來收月米。虔婆道:『阿呀!是 本老爺 ,兩個月不見你來了。』」
⑼.方言。稱外祖父。
明 沈榜 《宛署雜記·民風二》:「外甥稱母之父曰老爺。」
⑽. 明 代宦官對死去皇帝之稱。
明 劉若愚 《<;酌中志>;自序》:「按皇城中舊制,凡內臣奏事,稱呼列聖則某年號老爺,今上則萬歲爺。」
⑾.陳舊;使用不靈便。
如:這機器老爺得很;老爺車床。
動漫中的老爺
《黑執事2》中的老爺
◆亞洛斯·托蘭西◆(Alois Trancy)
又譯:阿洛伊斯·托蘭西 、亞洛斯·托蘭斯、亞洛斯·特朗希、亞洛斯·特蘭西、阿羅伊斯·杜蘭斯等
真實姓名:吉姆·馬肯、吉姆·麥肯
CV:水樹奈奈
擁有閃亮金發的伯爵,幽藍色的眸子,看起來像是一潭清澈的湖水。實質是
難以捉摸深淺的,被黑暗囚禁的孩子。
故事發在1889年夏天,當時他的年齡為14歲。
第八話中顯示,特蘭西只是一個平民小孩,因父母雙亡後被人唾棄而恨村子裡的所有人,想讓所有人死去。父母死後唯一的親人是弟弟路加。村民們死亡後,弟弟亦莫名去世。此後,特蘭西被賣到了特蘭西伯爵的府上,成為了特蘭西伯爵的孌童。這個時期召喚了蜘蛛執事克洛德·弗斯塔斯,抓住機會蒙騙住心理扭曲的上代當家,騙取當家的好感成為托蘭西家族的下一代當家。並對克洛德·弗斯塔斯產生了依賴的感情,後來卻被克洛德嗤之以鼻,契約標記在舌頭上。
從克洛德處得知殺害弟弟盧卡的兇手為塞巴斯(其實是漢娜),並知道塞巴斯對夏爾的靈魂十分執著,所以想要得到夏爾,從而玷污他的靈魂,使塞巴斯得到比死更加痛苦的懲罰。亞洛斯對弟弟的感情是無比深厚的,在冷酷的外表下,有一顆脆弱需要溫暖的心。
因為是特蘭西家族的當家,所以被稱為老爺。被稱為【女王的蜘蛛】。片中出現的「yes、your hingness」的回答是克洛德用來「控制」老爺的話(老爺深愛的弟弟所說過的話)。家紋是蜘蛛圖案,蜘蛛腹部有【T】字形鏤空,是家族姓氏【Trancy】的首字母。
佩有特蘭西家族戒指一枚。為紅色寶石,鑲12顆鑽石,指環與底座由黃金製成。紅寶石象徵著自由,勇氣,熱情。戴在阿洛伊斯的右手食指上。
性格怪異扭曲,感情起伏很大,表情變化速度很快。
屬於非常標準的 誘受
第8話被克洛德殺死(其實那天死神也要拿走取走他的靈魂),因為克洛德對夏爾的靈魂更著迷,所以對他不再感興趣),並被漢娜挖去左眼。克洛德將他的靈魂裝入家族戒指後拿走。第10話,因漢娜托蘭西的靈魂在夏爾的身體上!第十一話中:與漢娜定下契約。第12話(完結):最後靈魂被漢娜吞噬、隨著克洛德的身亡而消失。
解釋5 潮人的信仰崇拜,按專家學者的話說,叫「多神崇拜」。祖宗崇拜、自然崇拜、佛道諸神一起拜之外,更有一大堆遍及各個行業、涉及生活各個方面的「民間俗神」(如「床腳婆」、「司命公」,等等)可供祭拜。可以說,潮人要拜、可拜的神明實在太多了,於是,級別不分高低、神廟無論規制,人們也就將所拜的神明,女性的基本統稱「娘娘」,男性的一律喚做「老爺」,而不去管這神明是哪一路的、什麼個出身。因此,進了廟、燒了香但喊錯神的事,也就幾乎從來沒有發生過。
《潮汕民俗大觀》開篇即雲:「潮汕父老傳下一句話:過日子,勿忘時年八節」(該書「緒論」),「八節」作為重大節日,於潮汕各地是基本一致的,一番隆重的拜祭自然也是肯定的。除此外,各地還有各地自己五花八門、側重不同的習俗,但不管多寡,如再算上夏歷每月的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潮人想拜的話,一年到頭可以拜個不停。這種情況,200多年前的「外省人」藍鼎元、大名鼎鼎的藍縣令,是很看不慣的,在《潮州風俗考》中,他毫不客氣的數落:「佞佛之餘,流為好怪:石或能言,樹或能靈;廁間古柩,亦神亦仙,酒肉香紙,男婦趨若狂焉。…其敗壞風俗不可言也。」「鬼怪盛而淫邪興,廟祀多而迎神賽會一年且居其半,梨園婆娑無日無之」(《藍鼎元論潮文集》P.85-86)。潮汕這種風俗可上溯到什麼時候我不知道,但從藍公筆下,起碼也可知200多年前即是「盛況空前」的了。
潮人的信仰崇拜,虔誠與認真是不用懷疑的。但這種虔誠與認真,並不是指人們真的都信佛、信道,否則,豈不是滿大街都是披袈裟的或穿道袍的?因為它根本就不是信徒式的修行。這種虔誠與認真,說到底是一種世俗功利性的、實用主義精神的具體表現,用專家學者的話說,就是「人製造神——人受制於神——人利用神:這是神與人關系的三部曲」,「從總體上說,漢民族崇拜一切鬼神,『遇廟就燒香,見佛就磕頭』。但人們燒香磕頭,大多帶著明確的目的。神佛世界神官鬼官有明確的分工,各自掌管的不同部門,使人們求神佛辦事時,總是各拜各的神。於是,求神拜佛、磕頭燒香時候,敬仰的因素少了,實用功利的成分多了。…人們為神靈定等級,為神靈劃定管理領域,就把自己的社會分工與鬼神世界畸形地聯系起來。…人們對他們頂禮膜拜,是要請他們保佑自己的事業興旺發達,獲得更多的利益。實用的心理,改變了人們創造這些神靈的初衷,也改變了這些神靈所具有的本來內涵。…人對神的目的變了,神與人的關系也就自然會發生變化」,總而言之,因「求」而「拜」,所「拜」為「求」,就是一種現實性、甚至是現時性的「利益交換」,「在漢民族的鬼神信仰史上,究竟是鬼神掌握著人的命運,還是人掌握著鬼神的命運?即使從信仰及其文化心理的角度看,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很明確:渺小的人掌握著巨大的神靈」(《鬼神的魔力——漢民族的鬼神信仰》P.171-177)。
那麼,渺小的人又是如何「掌握」著巨大的神靈的呢?
《潮汕民俗大觀》(P.217)里有一個有趣記載,原文照抄:潮安龍湖鄉的神偶為全國最多,每個神廟神殿都有大大小小的神偶,有「龍湖老爺蔥園宮」的俗語。傳說早年該鄉有一尊「老爺公」腹下裝有一把不固定的木質生殖器,神偶身上的棉袍把它遮住。婦女到廟里祭拜時,如要祈求得子,就偷偷摸動這神偶的木生殖器或偷偷把它脫下拿回家中床上放一兩天,以求產孩子。到了正月,游神的時候,就要先檢查這神偶身上的裝置是否完整,方可出遊。有時發現這神物不見了,是誰脫去呢又不知道,怎麼辦?「治宮」(廟祝)就要敲起銅鑼,穿街穿巷去追回來。怎麼喊呢?直說又不好聽,就改為「細小物」了,「誰脫去老爺的細小物,趕快拿回來呀,老爺要出遊呀!鏘!鏘!」反復這么喊直到拿走的人家把它偷偷交回來再掛上才可出遊。
神州大地潮汕大地,並不見得每尊「老爺」都有「細小物」,但龍湖鄉管生小孩的這尊就有,換句話說,就是想讓「老爺」有「老爺」他就有,事皆人為。有之外,甚至還可以名符其實的被「掌而握之」,看來,這尊「老爺」的「細小物」還是挺管用的,要不也不會被人揣走、害得廟祝要穿街過巷去追回來。「老爺」的「細小物」管用到什麼程度呢?考不考得上秀才這等功名大事也跟它有關(當然,這是發生在他鄉的故事了)。宋代就已問世、明清廣為流傳的《笑林廣記》(P.21)載有這么一則笑話,原文如下:其年鄉試,一縣脫科諸生請堪輿來看風水,以泥塑聖像,卵小不相稱故耳。遂喚妝佛匠改造,聖人大唱曰:「這班不通文理的畜生,你們自不讀書,干我卵甚事。」意思是說:某年某縣,一群自己不好好讀書的「畜生」,考不上秀才,就去請風水先生來看風水問題何在,風水先生研究後認為,問題出在學宮里泥塑的孔聖人,其「細小物」塑得太小了、比例不相稱,於是,就請修造佛像的工匠予以專門「改造」,引來孔聖人委屈的大哭大罵…所謂老爺,原指舊時的官吏。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五日:「前明時縉紳惟九卿稱老爺,詞林稱老爺,外任司道以上稱老爺,余止稱爺,鄉稱老爹而已。」清代四晶官以上稱大人,五品以下稱老爺。舊時,豪紳亦稱為老爺,仆稱主亦為老爺。潮汕的廟宇,俗稱老爺宮,所供的「老爺」,其實都是一些歷史上或傳說中的有益於人民的官吏、名人。這里說的老爺,實際上是一些在人民心目中有地位的人。但由於歷經千百年的民間崇拜和神化,以及歷代統治者的喧染、利用,給祭拜老爺及其場所(老爺宮)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很有必要對它進行考察和研究,揭開面紗,還其歷史本來面目。
一、三山國王廟。祀巾、明、獨三座山神。最早的三山國王廟是揭西縣河婆鎮的霖田祖廟。此外,潮汕各縣及中國台灣地區、東南亞各國均有三山國王廟。
二、土地廟。俗稱土地公廟,通稱福德祠,祭土地神。民間相傳土地神是管理土地的神,即社神。
三、雨仙廟。祀雨神。相傳宋代有一位神童孫道者,為民降雨除災,被尊為雨神。揭東、潮安、潮陽、饒平等縣均有雨仙廟。尤其是揭陽市揭東縣玉洛鎮的「風雨聖者廟」,因與南宋愛國詩人謝翱有關而更著名。謝翱(1249—1295年),字皋羽,號唏發子,謚樂耕公。他不僅是南宋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一位抗元的民族英雄。同時,他也是揭陽市乃至粵東地區20餘萬謝姓居民的始祖。謝翱原是福建省長溪人,其先祖謝邦彥是宋代著名詞人,其父謝鑰著有《春秋衍義》、《左氏辨證》傳於世。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年),謝翱隨父移居臨安,時年17歲,已能詩善文,頗具聲譽。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六月,元世祖下詔攻宋。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七月,文天祥開府於南劍州(州治在今福建省南平市),號召四方起兵護宋。謝翱激於愛國義憤,傾家貲,赴國難,率鄉勇投奔文天祥,並被任命為「諮事參軍」,其時謝翱27歲。景炎二年(1277年),謝翱隨文天祥護送宋帝昺,乘船南下,進漳州,復梅州,攻潮陽。那時,隨軍而來的謝翱妻子毋氏已懷身孕,不久便在潮陽後江船中產下一子,取名懷壺,字醉仙。後在揭陽、海豐等地的戰斗中,文天祥落入敵手,謝翱機智脫走,並潛回潮陽,尋得妻兒,隱居白土村,並暗中組織鄉勇待機組織抗元。謝翱為使潮汕一帶鄉民不忘宋國,激發抗元情緒,選擇農歷二月十六日——宋太祖誕辰日,舉行「長春節」活動。為使元兵不起疑心,便隨口稱紀念「風雨聖者」。現在,揭東縣玉滘鎮大滘村「風雨聖者廟」,就是當年謝翱倡導的熱愛故土、熱愛家鄉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的寄託和體現。
20世紀90年代,為紀念南宋愛國詩人謝翱,揭陽市謝翱研究工作小組決定,建「謝翱紀念堂」。1995年11月7日,在揭陽市人民政府主持召開的揭陽市紀念南宋愛國詩人謝翱大會期間舉行了奠基儀式,來自祖國大陸、香港、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內外鄉親600多人出席。坐落在揭陽市東山區黃岐山紀澤湖畔的謝翱紀念堂第一期工程於2001年4月8日落成揭幕。
四、天後宮。祭天後聖母,系傳說中的保護航海平安的女神——林默娘。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生於福建省莆田湄洲灣的一個漁村。其父林願是福建望族之一,母王氏。傳說林默娘出生時屋頂祥雲繚繞,生性聰慧,八歲讀書,過目成誦。長大後能曉天文,習水性,多次搭救遇難船隻。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農歷九月初九日在湄洲島峰頂上「仙化升天」,終年 27歲。此後,人們紛紛傳說林默娘身披盛裝,飛翔海上,救助海上遇難的人,遂被尊為海上女神。天後聖母廟遍布祖國東南沿海、台灣、港澳等地。潮汕各縣市均設有天後宮,較著名的有:媽嶼新老媽宮、樟林天後聖母宮等。
五、韓文公祠。祭韓愈(?68~824年)。韓愈,字退之,號昌黎,唐代文學家。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一月,因諫迎佛骨而被憲宗皇帝貶為潮州刺史。他刺潮八月,興學育才,政績卓著,而被潮人尊稱為「文公」。潮人為了紀念他,把潮州的雙旗山改稱韓山,流經潮州全境的惡溪改稱韓江,相傳韓愈手植的橡木,人稱韓木。潮州有昌黎路,揭陽有韓祠路,還有紀念性建築景韓亭、觀韓樓、仰韓閣、昌黎坊等。除此之外,潮汕現有韓祠二處,一是潮州韓文公祠,二是潮陽靈山寺西廡的韓祠。台灣西勢的內埔鄉也設有韓文公柯。
六、晏侯廟。祭齊國大夫晏嬰。該廟坐落在澄海市蓮下鎮程洋崗村。建於明萬曆丁未年(1607年)。後歷經多次修復。現廟門是民國十四年(1925年)修建的。門額由該村文士蔡乃秋手書。尤為寶貴的是,該廟內有牌坊一座,為明萬曆年間建廟時建築,拜堂上書「作中流之砥柱」,為同治三年遺跡。程洋崗晏侯廟是潮汕目前所能見到的唯一一座,省內外也甚為少見。汕頭市蛇東的晏公廟是否也是祭晏嬰,已無據可考。
七、鳳嶺宮。該廟位於澄海市蓮下鎮程洋崗鳳嶺之上,祭南粵王趙佗,同時供葯王孫思邈及東岳大帝(商紂時的武成王黃飛虎)。澄海地方誌稱,鳳嶺宮佔地約六畝。現該宮只留下殘跡。祭南粵王的廟宇,潮汕也竟此一家。
八、聖王祠。祭陳元光。陳元光(675~711年),字廷炬,號龍湖,河南光州固始人。自幼聰穎,13歲已博通經書,喜韜略兵法,文武全才,為唐高宗一代名將。著有《吉光集》、《玉鈐記》、《龍湖集》,現只有《龍湖集》傳於世。唐儀鳳二年(677年),年僅21歲的陳元光以鷹揚將軍代領父職,負責平定泉(州)、潮(州)的「蠻獠嘯亂」。經過大小百餘戰,俘獲萬計,嶺表以平。自那以後,潮泉 20多年無戰亂,人物輻輳,文化漸開,帆船如雲,魚鹽成阜。唐垂拱二年(686年)陳元光任漳州首任刺史,採取了一系列保境安民、發展經濟、興教選才的措施,為漳州的崛起作出了重大貢獻,並對潮州的經濟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景雲二年(?11年),陳元光在一次平定蠻寇在潮州作亂的戰斗中犧牲,並被封為「豹韜衛鎮大將軍」,詔命立廟。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又迫封為「開漳聖王」。漳潮百姓為了紀念他,紛紛立廟建祠。聖王廟主要集中漳、潮、台一帶。潮汕地區主要有饒平「聖王祠」、南澳「聖王廟」等。
九、宋帝廟。祭宋末二皇帝。宋帝廟位於陸豐縣甲子鎮,又名進食亭。廟甚為簡陋,有帷幔蒙帝像於中。民間傳說求福消災甚靈。相傳宋帝昺逃至潮汕乘船進入陸豐前夕,已有范姓者夜夢犬吠之聲,有貴人前來的先兆,故當宋臣護帝進入港口登岸進駐時,范、李、吳三姓爭相進食,當得知來者竟是宋帝時,都跪請恩賜。其時宋帝的處境,實金口難開。范氏要山,李氏要海,吳氏要沙壩,帝均點頭。時至今日,當地還流傳著「范山、李海、吳沙壩」的俗語。
十、大忠祠。祭民族英雄文天祥(1236~1283年)。南宋朝臣、大文學家、詩人。祭文天祥的廟宇有潮陽東山大忠祠、海門蓮花峰忠賢祠。
十一、陸公祠。祭南宋丞相陸秀夫(1236~1279年)。該廟宇有潮州韓山陸公柯、南澳縣城城隍廟左側的「陸、張二忠祠」。
十二、陳元帥廟。祭陳吊眼。陳系福建省漳州白葉鄉人,漢族,畲族人民起義領袖。饒平縣新圩鎮四百嶺山南麓的長彬村前,有陳元帥廟。澄海市蓮下鎮程洋崗村有陳吊王寨遺址和祭拜廟宇。
十三、龍尾爺廟。祭虱母仙何野雲。何系元末明初人,扶陳友諒與朱元璋爭雄。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陳友諒與朱元璋激戰於鄱陽湖(今江西境內),在九江中箭身亡。失敗後,何野雲心灰意冷,從江西徒步至潮陽縣,經常為人看病、相風水、卜卦,在民間頗有影響。死後,人民立廟紀念他。潮汕祭何野雲的廟宇達20餘座,主要有:潮陽貴嶼何仙陵、潮陽仙湖福天宮、揭西黃山王公廟、汕頭岐山古廟等。
十四、三保公廟。祭航海家鄭和(1371~1435年)。該廟位於南澳縣深澳古城東門外。鄭和系明朝宦官,原名文和,回族,小字三保,故稱三保公。
十五、周王二公廟。祭清廣東巡撫王來任、兩廣總督周有德。清康熙年間,清廷為斷絕台灣鄭經部隊的糧草接濟,曾強迫祖國東南沿海居民內遷,人民流離失所。周、王二公為沿海居民展復回鄉、光復民生做了不少工作,深受沿海人民擁戴。惠來縣沿海人民為了紀念周、王二公,修廟宇20餘座。其中,較有影響的是隆江鎮龍溪河畔的巡撫總督廟。
十六、鸛巢古廟。祭陳堯佐(963~1044年)。陳系北宋宰相。宋咸平二年(999年),以開封府推官轉任潮州通判二年。在潮期間,他修孔廟,建韓吏部祠,率州民之秀者就學。時鱷魚肆虐,張氏子為所吃,堯佐命吏往捕,以百夫曳之出,烹諸市,作《戮鱷魚文》。潮人為了紀念有功於民的陳堯佐,特修廟紀念。現存紀念廟宇有鸛巢古廟,規模較大。
十七、馬安廟。祭明揭陽縣令馮元飈的都頭馬安。馬安因緝拿強盜,因公殉職。馮縣令在其殉職的揭陽縣馬鞍山上建廟祭拜。
十八、將軍廟。祭一未知名將軍。鷗汀寨內的將軍廟祭的是唐二晶將軍,也不知其真實姓名。據傳,古時該將軍在現汕頭埠一帶沿海剿海寇而船沉身亡。現汕頭內充公等地可見將軍廟多座。
十九、關帝廟。祭關羽(?~219年)。關羽,字雲長,三國時蜀漢大將,以忠、義、勇、信而著稱。潮汕的關帝廟遍布各地,又有武廟、武帝廟等名稱。現在一般的生意人及商鋪都祭關公。
二十、孔廟。祭孔夫子。孔廟又名文廟、學宮。潮汕較著名的有揭陽學宮、潮州學宮、普寧孔廟等。舊時,學童念書必拜孔子爺,學堂必設孔聖靈座。
二十一、城隍廟。祭城隍公。城隍被視為古代城鎮保護神。有縣必有城,有城必有城隍廟,但潮汕九縣十城隍。舊時揭陽縣除縣城有城隍廟外,棉湖鎮也有一城隍廟。潮人視城隍老爺為護城神、保國愛民的好官的化身和陰間公正的判官。潮汕的城隍廟,揭陽城隍為之最。
二十二、雙忠廟。祭張巡、許遠二將軍。張、許二將軍是唐至德二年(?57年)為平息安祿山之亂而戰死的忠勇將軍。潮汕的雙忠廟,又稱祖廟、雙忠行祠、雙忠銅輥祠等。
二十三、真君廟。祭晉朝名醫吳猛、許遜和北宋名醫吳騎。吳猛,生於三國吳末,江西豫郡西安縣人。他自幼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後雲游求師,道法精深,醫術高明,能起死回生,為民除害,深得人民愛戴。許遜,是吳猛的弟子,生於三國吳赤烏二年(239年)。相傳,其母親夢神鳥送下神珠,吞下懷孕而生下許遜。遜未足月,已聰敏異常,過目成誦,無師自通。後師吳猛,再師王朔、女仙諶母,取得列名上清的資格。潮汕的這類廟宇也稱煉丹古廟、靈濟宮、感天大帝廟、英靈古廟、慈濟古廟等。
二十四、玄天上帝廟。祭玄天上帝。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上的二十八個星座稱為「二十八宿」,並將它們分為四組,稱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同為道教的護法神。後來,玄武被說成是奉玉帝之命鎮守北方的統帥,封為上帝。潮汕各地稱這類廟宇為玄帝古廟、真武官、北帝廟、元山古廟、玄真廟、永昌古廟、真武古廟、夏祉古廟。
二十五、伯爺公廟。祭伯益公,也稱伯爺公。伯益系夏朝大禹帝時的大功臣,助大禹治水有功。按潮汕人的說法,伯益公主持開山劈路,制服了老虎。故有「伯公無點頭,老虎唔敢食人」的說法。潮汕各地,伯公廟很多,如伯爺公廟、威靈古廟等均屬。另外,潮汕還有專門祭大禹的水仙廟。但不知何故,潮汕的伯爺公廟比水仙廟多,祭伯益比祭大禹多。這種特殊的社會、人文現象,值得研究。
二十六、東岳廟。祭東岳山神。東岳是泰LU主峰玉皇頂的封號,也被詔封為「東岳天齊仁聖帝」。世人稱,東岳大帝「掌管人間生死貴賤,主召人魂修短之陰曹冥府君。」潮汕東岳廟有潮陽、饒平二處。
二十七、宋太祖廟。祭宋太祖趙匡胤。該廟位於饒平縣三饒鎮河口鄉後埔。
二十八、神農廟。祭神農氏,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葯的發明者。潮汕的神農廟,也叫先農壇。
二十九、文昌祠。也叫文昌閣。祭主宰功名、祿位之神。澄海神山、普寧縣洪陽鎮、惠來縣城均有文昌祠、文昌閣。
三十、木坑聖王廟。祭介子推。春秋戰國時期,介子推忠誠主子重耳,有「割股啖君」的傳說。潮汕地區的木坑古廟、金砂冢廟、南樓古廟、介公古廟等,均屬這一類。
三十一、呂祖廟。也叫仙師公廟。祭呂洞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呂?同賓,本名瓊,字伯玉,亦名紹先,出家後才改名岩,字洞賓。俗語說:「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呂洞賓成為遊行世間、普渡眾生的神仙的代稱。此外,潮汕還有同時祭呂洞賓、李鐵拐二仙的龍砂古廟,祭李鐵拐的仙爺廟等。
三十二、字祖聖廟。祭字祖倉頡。位於揭西縣金和鎮的蜈蚣嶺。
三十三、南海聖王廟。祭海神。因潮汕臨海,古代沒有預報天氣的設備,只有寄託於神仙,求海神保佑,屬自然崇拜。潮汕沿海的聖王廟、龍王廟等均屬。
三十四、雷神廟。祭雷神,屬於對雷電自然天象的崇拜。除此之外,還有天公廟等。
桃圍兩帝同天廟
另外:"老爺"還代表了蝙蝠俠中的布魯斯·韋恩。

『拾』 李守中的李氏宗親

2012年4月22日,在網頁收索我祖「李守中」時,發現沈天瑜先生《利辛縣境內的紅樓夢---李紈的身世》系列文章(十二篇),該文部分地引用了本人先期研究、收集的一些史料與成果。沈天瑜先生認為:1. 利辛縣的古代名人李天官(元朝工部尚書李守中)為《紅樓夢》中李紈之父、國子監祭酒李守中之原型。2.元朝工部尚書李守中「曾祖父俊」就是《水滸傳》中的「混江龍」,後來為暹羅國(泰國)國王的李俊。
沈天瑜先生的觀點,意味著我國四大名著中的兩大名著與我李氏家族有關。對於沈先生這個驚人的結論,我興奮不已,是夜奮筆疾書,寫就《觀音山李氏先祖:水滸傳中的李俊?》一文。喜悅之中,萌發了刊印觀音山李氏溯源書籍的慾望。此後的近兩月,我疏於企業工作,從書本布局、文稿整理,甚至於從版面設計、插圖選用等細節入手,潛心書稿的製作。這一次,細致認真、追求完美的工作習慣令我大吃苦頭,但功夫不負有心人,《觀音山樹德堂李氏溯源》一書昨天終於脫稿。如釋重負之餘,本人決定對先祖李守中家族宋元時期的情況作進一步的梳理。
一.李俊(守中之曾祖父)
據(元)蘇天爵《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李守中曾祖父為「俊」,墓誌銘未交代李俊的詳細資料。到目前為止,李俊是我們掌握的最早的觀音山李氏先祖。李守中生於1270年,卒於1342年5月19日,享年73歲。(元朝:1271---1368年;南宋:1127-1279年。)不難看出,李守中之父李榮、祖父李成、曾祖父李俊皆生於南宋時期。
沈天諭《利辛縣境內的紅樓夢---李紈的身世》一文認為:
1.《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中敘及的李守中之曾祖父李俊就是《水滸傳》里大名鼎鼎的「混江龍」李俊。
2.宋江死後葬於楚州南門外蓼兒窪,李俊令其子李成(蓼莪)不遠千里赴楚州守墓。李成字型大小蓼莪,不光是取自《詩經》之《小雅-蓼莪》詩文,同時與宋江歸終於蓼兒窪有關;李成之子李榮是為紀念小李廣花榮而取此名。
3. 利辛李氏有三大寨,北李寨,南水寨,南大山的李寨。蓼莪不忘自己是水泊梁山英雄之後,分別將三子取名為水清、水潔、水淵。北李寨是水淵,南水寨是水清,南大山的李寨是水潔。李守中為水淵(李榮)次子。
■ 對於沈先生上述觀點,本人尚持保留意見。本人認為:「混江龍」李俊身世與或李守中顯赫家族不符;同時沈先生的觀點尚缺乏史實證明。
二.李成(守中之祖父,蓼莪)
A.據《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祖成,由潁川判官權知州事,贈亞中大夫、廣平路總管、輕車都尉、隴西郡侯;妣吳氏,隴西郡夫人。
■ 李成任河南潁川判官,行使州總管權力;先前任河北廣平路總管(從三品官銜)、輕車都尉(從三品官銜)。妻子:吳氏。
【潁川】郡名,秦王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潁水得名。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轄境相當今河南登封市、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葉縣、舞陽以北地。其後治所屢有遷移,轄境漸小,最大時管轄至今駐馬店地區。隋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許州為潁川郡。西漢置有工宮,東漢中平初波才領導的黃巾軍在此起義。主體部分即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境內。潁川郡是大禹的故鄉,翻開華夏歷史第一頁,我們還會發現,潁川郡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首都所在地。【判官】官名,隋使府始置判官。唐制,特派擔任臨時職務的大臣可自選中級官員奏請充任判官,以資佐理。【知州事】是從宋朝才設立的官制。州的長官,二品以上文臣擔任。州的實際管理者是通判。【亞中大夫】文散官名。元仁宗延佑年間(1314-1320)改少中大夫置,元、明兩代均為從三品初授之階。明廢。【廣平府】舊地名。今河北省永年縣廣府鎮。廣平府,東至山東臨清州百五十里,東南至大名府百二十里,西南至河南彰德府百八十里,西至磁州百二十里,西北至順德府亦百二十里。元初亦為洺州初置邢洺路,兼領邢、磁、威三州。尋又為洺磁路,兼領磁、威二州。至元中,升為廣平路。明洪武元年(1368)改廣平路為廣平府,隸屬直隸京師,治永年縣(今河北省永年縣),明末領九縣,永年,雞澤,曲周,肥鄉,廣平,成安,威縣,邯鄲,清河。【輕車都尉】勛官名。元、明從三品。
B. 據河北三河、鹽山李氏家譜記載:始祖蓼莪(即李成),宋時世居金陵縣,自丹陽而家徙居穎州,自此始祖也。蓼莪,配顧氏繼陸氏,職銜:資政大夫(正二品官銜)。長子水清,次子水潔,三子水淵。■ 金陵縣,古代為江寧縣,現南京江寧區,江寧區有丹陽鎮。馬鞍山市當塗縣丹陽鎮與南京江寧區丹陽鎮街道相連,古代稱為小丹陽,歷史上地位重要。小丹陽的歷史早於現在的丹陽。
三.李榮(守中之父,水淵)
A.據《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考榮,贈嘉議大夫、僉書樞密院事、上輕車都尉、隴西郡侯;妣高氏,隴西郡夫人,繼魏氏,隴西郡太夫人。
■ 李榮,正三品官銜,國家軍事、防務機關官員。原配高氏,繼配魏氏。
【嘉議大夫】文散官名。金始置,正四品下,元升為正三品,明為正三品初授之階,清廢。【僉書】宋代樞密使的副官,掌管辦理軍事文書事宜。本作「簽署」,宋人因避英宗 ( 趙曙 )諱,改作「簽書」。【樞密院】宋代沿置,主要管理軍事機密及邊防等事,與中書省並稱「二府」同為最高國務機關。遼設北樞密院(相當於兵部)、南樞密院(相當於吏部)及漢人樞密院(掌漢族地區兵馬)。元代樞密院主要掌軍事機密、邊防及宮廷禁衛等事務;戰爭時設行樞密院,掌一方軍政。【上輕車都尉】正三品官銜。
B. 李榮及繼配夫人魏氏墓誌銘情況。
因古碑年代久遠,加之被打樁機打破為5塊,有不少銘文殘缺或無法辨認。經過專家的研究,能大致解讀出墓主人的姓名、籍貫和生平事略。「夫人姓魏氏,潁州泰和縣瑞子埠巨族也」、「僉樞諱榮,字榮甫,世居廣平,至元甲子父XX(字跡不清無法辨認)亞中,公由汴徙潁……」。墓誌銘顯示,這座元朝古墓的主人姓魏,是太和縣瑞子埠大戶人家,為李榮繼配。李榮,字榮甫,祖居河北廣平雞澤,後遷汴(開封)。元至元甲子,李榮隨父親李成,由開封遷至阜陽。李成,潁州判官權知州事,贈亞中大夫、廣平路總管、輕車都尉、隴西郡侯。
據墓誌銘記載,李榮先配之高氏,元大德元年(1297年)去世,享年41歲。高氏去世後,李榮「再求良匹」,迎娶魏氏為夫人。李家後人對魏氏的評價為「太夫人慈撫而禮,接之四十七年如一日,平居敦儉,時族以禮……」。元大歷戊辰(1328年5月)李榮去世,享年81歲,追封隴西郡候。元至正三年甲申(1343年8月),魏氏逝於潁西湖聚星堂正寢,享年85歲,隨夫君先配高氏袱葬於七里溝先塋。
李榮有3子1女,長子李守中,字正卿,慷慨有大志,為當朝偉人,仕至尚書工部,死於元至正壬午五月(1342年5月),次子李守信,三子情況不詳。根據墓誌銘文,其末尾落有「諸孫冕、藻、黼、綉謹志」。其中「黼」,也就是阜陽狀元李黼。
C.據元史檢索可知,李榮家族歸順元政權較早。
元代成吉思汗時期確立了開放、革新的政治理念,重用了一大批漢人(如史天澤、李全、李榮、嚴實、張柔、邸順、王珍、梁瑛、劉黑馬等)統治中原故地。史家一般將李榮排在這些漢人隊列中的第三位,而史天澤、李全都是當時著名的將領,可見李榮在當時的重要地位。李榮為嘉議大夫、僉書樞密院事、上輕車都尉。
四.李守中(觀音山李氏始祖)
A.據《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公諱守中,字正卿。少就外傅,涉獵書史,奮然自樹。當是時,入官者多由吏進,公年出二十,來游京師,補左司令史,轉戶部通政留司掾,進掾中書。公志大而氣剛,不隨俗依違俯仰,事或不然,輒指陳可否,直言無諱,守身廉白,人不敢幹以私。初,朱清、張瑄漕江南米,涉海入京師,至則遍賂諸用事人。公時主治文書,獨無所取。大德三年,北兵犯和林,公從大臣往給金幣,邊人賴其惠。徽政臣奏除官千五百員,將頒制敕,公曰:「是中有官第七品超遷三品者,有武人雜選入清流者,有治罪奪官復冒用者,殊乖選舉彝典。」宰相是其說,命徽政覆奏止之。至大三年,尚書省立,公上言曰:「昔在世廟,宵旰求治,分置尚書省,以清中書之務,明詔具在。今尚書省臣攘奪政柄,變亂憲章,用人無法,事漸大壞,返謂中書墮廢法制。當辨中書所廢者何?尚書所治者何?」事聞,權貴大怒,以公間諜兩省輔臣,廢黜田裏。既而,尚書省臣敗誅,公起家承直郎、保定滿城縣尹,縣以大治,燕南憲司以五事聞。延祐三年,河東大雨,解鹽池壞,選官治之。六年,復命公視其池堰,督其課最。宰相語公曰:「昔宋耀州觀察使王仲千著績鹽池,汝能效焉,亦仲千也。」公益感激。巡行陝西,歸言於廷,請革巡鹽吏胥,設官分司其池,防鹽之方、擾民之事可悉興除,廷議從之。又承命往治河間鹽法,請罷煎餘鹽五萬引,以蘇民力。別陳十事上之。遷奉議大夫、戶部主事,以親老,乞便養,改知泗州。州獄繫囚百餘,公下車數月,皆決遣之。民有誣寡婦為同籍,欲奪其產者;有訟自殺人,誣其田主者;有覬免己罪,以賂誣其胥吏者,公悉辨明之,抵誣者罪。淮東憲司薦其廉能,擢河南行省左右司員外郎。丁外艱,服除,調兩浙轉運鹽司副使。公言:「法久則弊,理宜變通。今兩浙灶民凋蔽日甚,當驗其恆產,差為上下。灶民既為國輸課,不當復役裏正,代償民租。不然,將見灶民愈困,多徙死矣。」公在官五年,身歷兩浙郡邑,熟知其弊,工本親給與民,官屬不敢有所掊克,故事集而課亦溢,比終更,增鹽五萬餘引。浙省言宜升公官,遂加中議大夫、歸德知府、兼諸軍奧魯、勸農事、知河防事。公聽訟益明,訟亦衰止。歲餘,請致仕,以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歸老於家。公為人磊落明白,在官思盡其職,嘗以通制書歸類未盡,別著條目以進。其後朝廷續纂其書,亦取用焉。所至勸農興學,崇化善俗,滿城、泗州、歸德皆修三皇及孔子廟,而廨舍、河防、鍾鼓、更漏、驛傳皆繕完之。歸德又新微子、張巡、許遠祠,木石所須,皆公規劃,不擾於民,世以是稱其材。嗚呼!我國家初由胥吏取人,人才亦多由是而顯。故參知政事曹公從革、刑部尚書謝公讓,與公同居裏閈,材能相埒,二公敭歷中朝,赫然進用。公獨以剛直自持,老於郡縣,人或不能無少憾焉。然公臨民而民治,理財而財豐,所去見思,刻石以頌遺愛。諸子皆以文學進,知名於當時,天之報施公者,詎弗厚歟。
公配張氏,隴西郡夫人。子男五人:冕,某官;藻,國子釋褐出身,文林郎、秘書監典簿;黼(讀音fǔ府),賜進士及第,奉政大夫、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繍,賜同進士出身,將仕郎、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德安,最幼,繼室溫氏出也。女二人,適儒士真定曲明善及天平程梓。男孫五人:秉易,從仕郎、吳江州判官;秉簡、秉方,國子員;秉幾、秉恆。女一,幼。曾孫男女各一。公享年七十有三,至正二年五月壬午(1342年5月19日)以疾薨,是歲某月某甲子,葬潁之某鄉某原。
B.據河北三河、鹽山李氏家譜記載:守中字皇元,配范氏繼孔氏,職銜:誥授資政大夫,工部尚書正治上卿。守中共四子長子李冕,次子李黼,三子李紳,四子李綬。
五.李冕(守中長子)
A.據《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冕,某官。
B.李黼死前一年,即至正十一年,劉福通起義,攻克潁州(今阜陽),李黼兄李冕率眾抵抗,城陷被執,奮罵就死,史稱忠節萃於一門。李冕,是李秉昭的父親。潁州人民為紀念他們一門忠烈,於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潁州建三忠祠,以示祭念。
六.李藻(守中次子)
A.據《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藻,國子釋褐出身,文林郎、秘書監典簿。【國子】多義詞。可指公卿大夫的子弟,也可指國子學。【釋褐:】a.脫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職。b.指進士及第授官。【文林郎】於隋文帝開皇六年(586)設置,當時是從九品上。隋煬帝大業三年(607)時廢。唐武德七年(624)又置為從九品上的文散官。宋初為四十二階這第三十五階,直到宋元豐改制時又廢除。金、元時皆用為文散官名稱,金為正八品上,元為正七品。明、清時都用來授正七品文官。【秘書監】官署名。遼、夏、金、元秘書監掌經籍圖書。遼長官為郎,下設著作局等官署。夏、金以監為長官,下有少監等官,金下設著作局等官署。元以卿為長官,下設太監、少監等官。典簿: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元朝廷官署如國子監、翰林兼國史院等皆有此官。明、清翰林院、國子監沿置,掌章奏文牘事務。在清朝,此官職為一普設性低階官職,品等為正七品或從七品。該官職主要從事掌奏文書的起稿校注,配置於國子監典簿廳、太常寺、光祿寺等等。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B. 《南村輟耕錄》 卷十四 陶宗儀著:公謂子秉方曰:「我,國之守臣,當死此土,汝可奉母往下江依伯父,以存吾後。」■ 伯父為藻:任職於長江中下游沿江某地。
七.李黼(守中三子,觀音山李氏先祖)
A.《元史》、《明史》等對李黼有大量的記載:李黼,穎州(今安徽阜陽)人,字子威。生於元大德二年 (1298),卒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元泰定四年(1327)左榜狀元。授翰林國史院修撰。泰定五年,代祠西嶽。後改任河南行省檢校官。遷禮部主事,充監察御史。出任江西行省郎中。充國子監丞,升宣文閣鑒書博士兼經筵官。李黼受命巡視河渠,根據河底淤泥高出地面,提出按故跡修浚。後歷任秘書太監,禮部侍郎,外調授江州路總管。
至正十一年(1351),李黼總管九江。盜起,攻陷城多處,造船企圖南攻。李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壯,分守要害。以忠義激勵士氣。至正十二年,賊犯,諸守官逃。李黼身先士卒,大呼陷陣。以長木、鐵錐沿岸設置刺盜船不得動。遂授李黼江西行省參政,行江州等路軍民都總管。盜勢盛,其餘守臣棄城而逃,唯李黼獨守孤城,亦無援兵。臨戰之時,江州平章政事也逃。黼登城布戰,張弩射敵。盜繞其他城門而入。巷戰,李黼知力不敵,揮劍叱盜大呼:「殺我,毋殺百姓!」盜自背後來,刺黼落馬。李黼與從子俱罵賊而死。百姓聞之,哭聲震天。葬其於江州城東門外。追贈攄忠秉義效節功臣、資德大夫、行中書省左丞、上護軍。追封隴西郡公、謚忠文。立廟江州,賜額「崇烈」。
B. 《南村輟耕錄》 卷十四 陶宗儀著 江州路總管李黼,字子威,汝寧人。泰定丁卯,狀元及第,至正十年庚寅,來守是郡。……,公謂子秉方曰:「我,國之守臣,當死此土,汝可奉母往下江依伯父,以存吾後。」秉方曰:「父死國,子死父,有何不可。」公怒曰:「汝不遵命,是不孝也。」秉昭亦告其兄曰:「兄不去,則叔父無後,不孝莫大於是。某當與叔父同死生矣,兄撫慮焉。」秉方不獲已,買舟奉母夫人行。舟次何家堡,遲留不忍舍。公聞之,手批責以大義,遂去。不半月,公死。
八.李繍(守中四子)
A..據《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繍,賜同進士出身,將仕郎、翰林國史院編修官。
【將仕郎】文散官名。《新唐書·百官志一》。唐宋從九品下為將仕郎,金升為正九品,元升為正八品,明為正九品初授之階。【翰林國史院】元代掌管草擬詔令、纂修國史、兼備皇帝咨詢的中央機構。前身是唐朝玄宗開元初年設立的翰林院。開元二十六年(738)另建翰林學士院。宋沿唐制,設翰林學士院,多數宰相從中選拔。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先設翰林院,後立國史院。至元元年(1264)兩者合並,建翰林學士院,秩正三品。至元四年改立翰林兼國史院。至元八年升從二品。至元二十年與集賢院合並為翰林國史集賢院。至元二十二年與集賢院分立,復為翰林國史院。大德九年(1305)升正二品。皇慶元年(1312)升從一品。翰林國史院主要掌管纂修國史、典制誥、備顧問三項職責,設承旨6員,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直學士各2員,屬於富有待制、修撰、應奉翰林文字、編修官等。院內下設(蒙古)新字學士,負責用八思巴字起草或翻譯詔敕。【國史院編修官】是專門為皇帝記錄歷史的官員,明清朝時應該是官拜二品或以上。古代皇帝會天天上朝,而上朝必須有一位史官在旁記載談話,寫入史冊。最重要的是,此官不得參與政事,必須對政事如實報道,自康熙以後,此官比一品官員還要受保護,比一品官員還要受器重,為保護歷史,不讓任何人修改。
B.河北三河、鹽山李氏家譜記載:紳,字星元,葵三河縣夏庄西南塋次,配陸氏繼卜氏,職銜:皇授懷遠將軍,指使輕騎都尉,長子沭,次子淦。……公敬,公卿,公忍的孫輩中又有三人遷河南開封。清朝宣統年前,開封的後人不遠千里,每年到河北鹽山祭奠先祖。【懷遠將軍】武散官名。金始置,從四品,元升從三品。明從三品初授懷遠將軍。【輕車都尉】勛官名。元、明從三品。■ 從不同版本的史料排序看,繍、綉與紳或許是同一人。
九.秉易(李冕之子)、秉方(李黼之子,觀音山李氏先祖)、秉昭(李冕三子)
1. 據《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秉易,從仕郎、吳江州判官;
■ 元元貞二年(1296年)吳江縣升為吳江州,屬平江路。明洪武元年(1369年)復為吳江縣。即今江蘇吳江市。
2.元史《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記載: 黼兄冕居潁,亦死於賊。秉昭,冕季子也。事聞,贈黼攄忠秉義效節功臣、資德大夫、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上護軍,追封隴西郡公,謚忠文。詔立廟江州,賜額曰崇烈。官其子秉方集賢待制。
3.元史《元紀二十八》記載:時賊勢愈盛,西自荊湖,東際淮甸,守臣往往棄城遁,黼中外援絕。賊將薄城,分省平章政事圖沁布哈自北門遁。黼引兵登陴,布戰具,賊已至甘棠湖,焚西門,乃張弩射之。賊轉攻東門,黼救之,而賊已入,與之巷戰,知力不敵,揮劍叱賊曰:「殺我,毋殺百姓!」。賊刺黼墮馬,黼與兄冕之子秉昭俱罵賊而死,郡民哭聲震天,相率具棺葬於東門外。黼死逾月,參政之命始下。冕居潁,亦死於賊。事聞,贈黼淮南、江北行省左丞,追封隴西郡公,謚忠文,立廟江州,賜額曰崇烈,官其子秉方集賢待制。
4. 據《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秉簡、秉方,國子員。
待制:1.等待詔命。 2.官名。唐置。太宗即位,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門下兩省,以備訪問。宋因其制,於殿﹑閣均設待制之官,如「保和殿待制」﹑「龍圖閣待制」之類,典守文物,位在學士﹑直學士之下。遼金元明均於翰林院設待制,位也在學士﹑直學士之下,但不及宋制隆重。參閱《新唐書.百官志二》﹑《宋史.職官志二》﹑《金史.百官志一》﹑《元史.百官志三》﹑《明史.職官志二》)
■ 從《南村輟耕錄》 卷十四可以看出,秉方年長於秉昭。
通過上述史料的梳理與研究,我們不難發現:李守中家族在宋、元兩朝地位非常顯赫。史書有據可查的我李氏先祖大多是官階較高的朝廷重臣(「省部級」領導居多),而且他們個個是學富五車之大儒。顯而易見,我李氏先祖在宋、元兩朝具有較高的歷史地位。
從先祖遷徙的路徑看,守中公祖父李成(蓼莪)祖籍金陵丹陽(江蘇江寧區丹陽鎮),後遷徙至廣平路雞澤(河北雞澤)、汴梁(河南開封)、潁州(安徽阜陽)。根據初步分析,我認為河北鹽山公敬,公卿,公忍之孫輩中三人遷河南開封,或與李成(蓼莪)有直系親人在開封有關;我祖遷徙江蘇南通觀音山或安徽巢湖半湯或與李藻有關;南通瀕江臨海,是一個沖擊平原,古來盛產海鹽,富五公穎州避亂、攜眷東遷、崇川卜築……,或與始祖工部尚書李守中及李藻等之工作經歷有關。
上述史料結合南通觀音山、巢湖半湯、河北三河、鹽山家譜進行比對,初步認為曾祖俊(守中曾祖父)後人應有數十萬人以上規模,而我們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從李守中父母之墓誌銘、狀元墳、狀元巷、阜陽志、元史、李黼墨跡落款等很多史料與實際情況看,李榮、李守中、李黼、李冕等居於潁州(阜陽)是確定的。而蘇天爵《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記載:祖成,由潁川判官權知州事,贈亞中大夫、廣平路總管、輕車都尉、隴西郡侯;妣吳氏,隴西郡夫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十四:江州路總管李黼,字子威,汝寧人。蘇天爵是元朝吏部尚書,陶宗儀是元朝著名的歷史學家,此二人之文稿應該是可信的。而「潁川」與「潁州」、「潁州」與「汝寧」雖然距離不遠,但都不在同一地區,究竟何故?都有待作進一步研究。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范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