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公共服務機構功能融合試點工作

公共服務機構功能融合試點工作

發布時間:2022-04-08 13:18:58

1. 公共服務機構包含哪些機構

社會公共服務機構包括教育機構、公共衛生機構、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社會福版利機構等

主要有政府權機構、醫院、學校、郵局、研究機構、文化宮文化館、體育館影院、工會、社會保健救助慈善機構如福利院孤兒院救助站、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職業協會和商業協會以及許多其他機構。

廣義的社會公共服務機構還包括供電、供水、供氣等部門

2. 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是什麼意思

建設試驗區是改革方法,也是難得的發展機遇。通過試驗區探索,一步步建立健全有利於城鄉要素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體制機制,可以爭取多層面的政策紅利,也可以在這個基礎上設計出多層次的鄉村振興產品,城鄉融合發展產品,吸引更多的資本、人才出城入鄉,繪制農村現代化的美麗畫卷。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試驗需要基層幹部攻堅克難的勇氣和能力,城鄉融合發展的政策性很強,需要將各地進行的政策創新案例深入分析,設計最優化的改革路徑,這需要很強的政策把握能力,基層工作千頭萬緒,壓力大任務重,推進試驗,考驗基層幹部的執行能力、創新能力。

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注意事項

為確保試驗區真正成為改革的載體、真正收獲改革的實效和紅利,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要在經濟發達地區、都市圈和城市郊區率先取得突破。這意味著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的設立,將遵循少而精、質量第一的原則,避免搞區域平衡,防止部分地區把帽子一戴了之,而應發揮試點引路的重要功能,起到為面上改革鋪路搭台的必要作用。

改革試驗的事項主要是完善促進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環境、健全農民經營性收入增長機制、建立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機制、強化農民轉移性收入保障機制、強化打贏脫貧攻堅戰體制機制等方面。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設立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是重要的改革方法、網路-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3. 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應當積極拓展服務功能,根據用人單位需求提供哪些服務:

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應當積極拓展服務功能,根據用人單位需求提供以下服內務:
(一容)招聘用人指導服務;
(二)代理招聘服務;
(三)跨地區人員招聘服務;
(四)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咨詢等專業性服務;
(五)勞動保障事務代理服務;
(六)為滿足用人單位需求開發的其他就業服務項目。
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從事勞動保障事務代理業務,須經縣級以上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批准。

4. 事業單位改革

一場牽動三千萬事業人利益的改革大戲,上演多年後,仍處於前奏與調整階段。

在改革的膠著狀態下,梳理多年的改革進程和追尋當前的動向,可以理出的訊息是:事業單位的改革方向,日益回歸「公共服務」的本色;而正是為了更有效的回歸,其政策的推出才如此慎重。一旦時機成熟,便可推出。

《瞭望》文章:事業單位的基本社會功能
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用「人」制度率先規范
事業單位改革 三千萬「事業人」變陣

資料圖片:遼寧省大連市公開招考國家公務員和機關工作人員,報名現場異常火爆。新華社發(呂文正 攝)

事業單位改革不僅要「破」其既有弊端,更要「立」其公共服務本職

據《瞭望》新聞周刊了解,由中編辦、人事部等諸部門協作推進的事業單位改革整體戰略仍在徵求意見中,而某些單項,如其中的人事制度,則已有比較明確的思路,進入了法制化階段。更為切近的是,有關部門在日前要求相關的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提速。

有待於回歸公共服務屬性

無論是稱謂,還是性質,「事業單位」都是中國特有的產物。一些參加國際研討會的專家常常為其譯名而備感為難。

事業單位所涉極廣。截至2005年底,全國事業單位總計125萬個,涉及教科文衛、農林水、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多個領域,工作人員超過3035萬人。

「事業單位」形成於計劃經濟時期,在1998年頒布實施的《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中,它被定義為「國家為了社會公益目的」設立的「社會服務組織」,「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專家們也就據此而將其譯為「PublicServiceUnit」(公共服務機構)。

事實上,「公共服務機構」這個概念還不能容納現在所有的事業單位,只是代表了設立的初衷。從實際運行看,事業單位大致有行政執法類、公共服務類、生產經營類。

如果按照公共服務的定位看,從事行政執法和經營服務俱是「站錯了隊」。事業單位與黨政機關、國有企業的實際邊界並不如法規上說的那麼明確。「政事不分」、「事企不分」帶來的管理混亂屢遭詬病。

一位學者比喻說,一些政府附屬的事業單位就是「二政府」,自居企業和社會之上,脾氣比一些政府部門還大。而另一些事業單位實際已成為以盈利為目的的機構,與「社會公益」的目的漸行漸遠。

事業單位要改什麼?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李盛霖曾把事業單位的「毛病」概括為:機構臃腫,效率低下,已經難以適應目前中國市場經濟的需要,嚴重製約了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不過,事業單位的主體還是那些典型的公共服務行業。據統計,教育、衛生和農技服務從業人員三項相加,佔到事業單位人員的3/4,其中教育系統人員即達到一半左右。

而在全社會對公共服務要求提高的今天,這些單位的提供的服務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如近年來人民群眾最不滿意的行業榜單中,教育系統和醫療衛生系統位居前列。

資源來源影響基本屬性

過去二十多年的事業單位改革,始終圍繞財政來源而擴張、縮減。在財政補助(全額或差額)和經費自理的原則性區分下,單位內部的創收則往往與撥款混同一塊。而「公共服務」這個基本屬性的確定,也隨著財源的不同而搖擺,並引起社會的不同觀感。

事業單位長期消耗約三分之一的國家預算開支。據多項統計研究,這些資源被越來越多地用於三千萬人員自身。

在上世紀80年代,科技、衛生等行業展開的事業單位改革中,擴大自主權成為核心內容之一,其中包括收益權與分配權。這一趨勢的另一面便是財政預算的削減。

上世紀90年代關於事業單位改革的三個重要文件中(1993年中共中央印發的《關於黨政機構改革的方案》和《關於黨政機構改革方案的實施意見》,1996年中辦、國辦印發的《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關於事業單位改革若干問題的意見》),「政事分開」的原則直接針對「政事不分」的弊端,但對日後越來越嚴重的「事企不分」則尚未過多防範。

這一時期的改革背景乃是中共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路線後,事業單位也開始探索與之相適應的新的管理體制。

綜合多年的歷程,有研究者指出,過去事業單位改革的方向,是越來越不像政府機關、越來越像企業,也就是所謂「推向市場」。

由於事業單位的事權在各級政府,在各種形式的「包干責任制」下,政府往往只按事先確定的數額給予定額撥款(以「人頭費」為主),事業單位的節余或赤字全由自己解決。

當年為了更好地創收,學校、醫院等事業單位便向企業和向企業轉制的事業單位看齊,屢試不爽的做法就是各種名目的「創收」。在疲軟的預算制度下,這類「創收」所得基本都由內部「消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葛延風認為,一些主要提供社會公益性服務的事業單位已經過度「市場化」,「放權過度、約束不足」。

而實質上,這樣的「市場化」是一種「偽市場化」,是在資源壟斷情況下的「市場化」,其主要內容,是資源的供給者由「國家」日益轉向「社會」,並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地偏離了「公共服務」這個基本屬性,因之引起種種異議。

事業單位「分類」歸位

近幾年來,在構建服務型政府尤其是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國家在教育、醫療等行業的諸多「矯正」之舉說明,事業單位「偽市場化」方向並不被認可。事業單位改革越來越回到它的本位:公共服務。

國家發改委綜合體制改革司司長范恆山曾提出,應把事業單位重新定義為介於政府和企業之間的、進行社會服務和公益性服務的組織,它們的基本特徵是「非政府(也非二政府)、非企業(也非准企業)、非營利(也非變相營利)」。他建議事業單位應在「公共事務、公益性服務、社會互助和慈善援助」等領域內運作。

事實上,在分行業、分地方進行的同時,事業單位改革一開始就特別強調分類。如在上述上世紀90年代的三個重要文件中,都有分類指導。盡管不同時期、不同地方的分類有所區別,但有一個共同的核心概念是「公益性」。

去年年中,中編辦制定的《關於事業單位分類及相關改革的試點方案》(徵求意見稿)中提出,根據現有事業單位的社會功能,將其劃分為承擔行政職能的、從事公益服務的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三個大類。這一分類與浙江、深圳等地的實際做法差不多。

分類只是第一步,接下來便是以此定去留,承擔行政職能的回歸行政序列,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轉為企業。而剩下的事業單位則只有一種:即從事公益服務。

《關於事業單位分類及相關改革的試點方案》(徵求意見稿)還將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則再劃分為三個類別:不能或不宜由市場配置資源的,所需經費由同級財政予以保障,不得開展經營活動,不得收取服務費用;可部分實現由市場配置資源的,所需經費由財政按照不同方式給予不同程度的投入,鼓勵社會力量投入;可實現由市場配置資源的,實行經費自理,財政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給予相應的經費補助,具備條件的,應逐步轉為企業,今後這類單位主要由社會力量舉辦。 還有研究者認為,面向政府機關進行輔助性工作的事業單位與面向公眾的事業單位尚不一樣,應區別對待,分設直屬事業單位和獨立事業單位。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認為,事業單位重回公共服務本職,意味著事業單位改革重點不是裁減人員,而是進行內部管理改革和對事業單位有效監督及績效評價體系的改革,提高服務效率,而其間的政府職責則是通過二次分配和政府財政投入的導向,使社會上大多數人特別是社會困難群眾能夠享受到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好處。 來自民辦的競爭?

無論從設立初衷,還是改革方向,事業單位「專職」從事公共服務已成共識。但事業單位在公共服務體系中是否需要「獨家」則仍有不同意見。

事實上,在事業單位改革過程中,其運作的領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私營部門的競爭。事業單位在非國有部門的對應者被稱為「民辦非企業單位」或非營利組織,同樣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區別在於一是公辦,一是民辦。

如教育領域,民辦學校、獨立學院等盡管增長緩慢,但已逐步獲得政策、法律上的認可。而江蘇宿遷醫院民營化改革則於去年遭受以清華、北大兩報告為代表的正反雙方激辯。

北京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員高書生認為,公辦和民辦的公益性機構不平衡,是我國社會公益事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他稱,事業單位無論轉為非營利機構還是營利機構,無論繼續採取公辦方式還是採取民辦方式,發展是第一位的,其擔負的推動社會公益事業發展的使命是不能改變的,以改革促發展的目標是不能動搖的。

正如有論者所指出的,此前教育、醫療「市場化」改革的失敗並非真正的市場化之過。在公共服務提供方面,政府主導與包括私營機構在內的多樣化提供並不矛盾。

在深圳事業單位改革過程中,有一條即改革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凡是可以通過采購提供的公共服務,在不影響該項服務穩定供給的前提下,採取政府「花錢買服務」、「養事不養人」的辦法,用市場化的方式組織生產和供應,降低公共服務的單位成本,提高公共服務的效能和水平。而采購對象,並未全限於事業單位。

早在2000年,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領導的一個課題組曾建議,政府應負擔起管理和運作純公益性非營利機構的主要責任,而准公益性的非營利機構應主要由民營機構運作。

成思危表示,要建立和完善現代公共財政體制。加大政府對公共服務領域投入和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提高財政公共服務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改革社會領域投融資體制,放寬市場准入,鼓勵和允許社會資金投入,形成社會事業的多元化投資機制。

相形之下,分別出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科技部的兩個課題組報告則對非營利機構(民營)持謹慎態度,不過也提出讓其發揮「補充作用」。

改革難在人員

盡管竹立家教授認為,事業單位改革重點不是在裁減人員,但在改革過程的相當長時間里,冗員問題確是視線的焦點。與整體分類、給機構「正名定分」較易形成共識相比,「改到難處是人員」。

據高書生參與的一個課題組調查顯示,以文化事業單位為例,人員分流首選的方式是提前退休和內部離崗(提前退養)。一般距法定退休年齡5年以內或工齡30年以上的人員,都採取提前退休。而對不具備提前退休條件、但年齡又偏大的人員,則採取提前離崗的方式。其中提前退休在指導性文件國辦發[2003]105號文中並無規定,但不少試點單位還是用足了這項政策。

此外,備受推崇的人員分流方式叫做身份置換。一為「了斷式」,即「買斷工齡」,脫離關系,「拿錢走人」,另一類叫做「管理式」,從無固定期變成有固定期,「走人領錢」,屬用工制度改革。

高書生認為,身份換置換的成本巨大,單位所支付的經濟補償金少則人均三五萬,多則十幾萬。而被置換人員的風險突出表現在未來的社會保障上,要繳納社會保險費,而事業單位人員此前未曾參與社會保險,以最重要的養老保險為例,「視同繳納」的年限有可能會被從零算起,具體由哪級財政「買單」並無剛性規定。

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目前尚無中央層面上的具體方案。主流意見是與企業養老保險接軌,但一來將增加養老保險既有的「歷史欠賬」,二來轉制的「中人」和「新人」的養老待遇勢必低於轉制前。

此外,在「政事分開」的原則下,事業單位領導幹部更比普通員工更多一份難處,即行政級別的取消頗為不易。

看到了河對岸

鑒於事業單位的龐雜、人員之眾且多為被視作中堅力量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知識分子,事業單位改革進展之「慢」便在情理之中。再加上此前政府機構改革和國企改革的若干經驗教訓,如「精簡-膨脹」的怪圈、下崗人員引發的社會問題等,更使得這一改革頗為慎重。

在本世紀初的幾個相關課題中,對這項改革進展的評價有「連河對岸在哪裡都還不大清楚」、「沒有總體目標」、「零敲碎打」等。2003年中共中央通過的《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繼續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當時著重提到人事制度和養老制度。

不過,盡管一攬子方案尚未出台,相關工作盡管緩慢卻一直在研究、試點之中,透過諸項配套改革的進展,大幕已在徐徐揭開之中。

據悉,2004年前後,中央有關部門即擬將事業單位人事制度、社會保障、分配製度、機構編制、管理體製作為一個整體而配套推進。

在機構編制方面,中編辦出台《關於事業單位分類及相關改革的試點方案》(徵求意見稿)前,浙江、江蘇、遼寧、山東等地即已先期研究部署。在該方案草案中,中編辦初步設想在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分別選擇浙江、山西和重慶三省市作為試點地。

而人事部在去年推出的《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試行辦法》,再加上今年擬報送國務院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以及十幾個配套文件在內的制度規定,將逐步形成健全的管理體制、完善的用人機制和完備的法規體系。

去年6月,中央批准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方案,人事部、財政部先後印發事業單位的相關方案和實施辦法,日前還要求加快進度,抓緊套改,爭取春節前兌現改革。

此次改革並非單純漲工資,在制度模式上旨在建立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合理拉開差距,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同時,將績效工資總量與單位完成社會公益目標任務及考核情況相聯系,促進事業單位不斷提高公益服務的能力和水平,避免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

來自高層的信息可以令三千萬事業人定心的是,在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事業單位改革不會當成「甩包袱」。隨著公共服務體系的加強,事業單位的作用將更加突出。即便是利益的調整,也將在更加註重社會公平的原則下進行。(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彭勇 湯耀國)

《瞭望》文章:事業單位的基本社會功能

我國的事業單位,廣泛地分布在文教科衛、基礎設施、社會管理等基本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領域,作為向全社會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單位,是實現和完成政府公共政策的基本工具,肩負著實施法律、貫徹政府政策的使命。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和社會對公共產品和服務需求的增加,基本形成於計劃經濟時期的事業單位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新階段的要求。

據資料顯示,近年來人民群眾最不滿意的、腐敗現象最嚴重的五個行業中,教育系統和醫療系統榜上有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事業單位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否則,黨和政府的威信就要受到損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就很難實現。而如何在理論上正確認識事業單位的基本社會功能,則是我們在進行事業單位改革過程中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 >>>詳細

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用「人」制度率先規范

下一步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在繼續堅持試點先行、加大聘用制度推行力度的同時,大力加強制度建設

長期以來,我國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管理一直沿用黨政機關的管理模式。為了適應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要按照機關、企業和事業單位的不同特點,逐步建立健全分類管理的人事制度。按照十四大的精神,人事部啟動了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試點,不斷摸索路子、積累經驗。2000年以後,隨著聘用制的全面推行和公開招聘的正式開展,以及崗位管理的逐步實施,改革逐漸加速。

目前,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正在逐步深入,並將日益規范。 >>>詳細

事業單位改革 三千萬「事業人」變陣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而達到上述目標,擁有三千萬專業技術人員和知識分子的事業單位,是主體力量。

追尋多年改革軌跡,按照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公共服務提出的新要求,有助於理清事業單位改革的主要脈絡和指導原則:

事業單位改革的目的是堅持以人為本,調動廣大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增強自身活力,提高公共服務的有效性,促進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的發展,而不是簡單地減少人員,減輕財政負擔。 >>>詳細

全國半數事業單位實行人員聘用制 59%人員簽合同

資料圖片

新華網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李亞傑)目前,全國51%的事業單位實行了人員聘用制,59%的人員簽訂了聘用合同。28個省區市的事業單位新進人員實行了公開招聘。

記者16日於此間正在召開的全國人事廳局長會議上了解到,2006年,我國事業單位人事制度和職稱制度改革力度不斷加大,聘用制推行工作取得新進展。

人事部部長張柏林表示:「2006年是人事人才工作改革發展不尋常的一年,各級人事部門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圍繞加快推進人才強國和科教興國戰略,狠抓公務員法實施和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兩件大事,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圓滿完成了全年任務。」

人事部:我國事業單位全面實行公開招聘制度

人事部網站:2005年底,人事部第6號部長令發布了《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人員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從今年1月1日起,事業單位招聘人員,都要實行公開招聘。為什麼要在事業單位全面實行公開招聘制度,公開招聘制度具有哪些主要內容和特點?記者專程走訪了人事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司長劉寶英。

八部委負責人談事業單位改革

新華網:事業單位如何通過改革,向社會公眾提供更公平、更便捷、更高效的公共服務?9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舉行的「公益機構改革與發展國際研討會」上,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人事部、勞動保障部、文化部、衛生部等8部委負責人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他們的思考。

5. 公共服務中心是什麼

公共服務中心一般指公共行政服務中心,公共行政服務中心是地方為應對入世版後對外開放的新形勢,轉變政府職權能,建立公開、透明、高效、廉潔行政體制,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方便投資者和百姓而設立的專門機構。

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共行政服務中心職能不斷擴充,現主要有三個職能:

1、是地方政府本級保留的行政許可事項和非許可審批事項及各種證照類業務集中統一辦理;

2、是負責地方軟環境建設的組織、協調、監督、檢查工作;

3、是負責地方誠信體系建設的組織、協調工作。

(5)公共服務機構功能融合試點工作擴展閱讀

公共行政服務中心的工作指導思想:緊密圍繞地方軟環境建設和地方公共行政服務中心的中心工作,以提升和完善服務功能為核心;以提高綜合素質為根本;以科學規范的制度和嚴謹扎實的工作作風為保證;以優質高效的工作業績為目的,全面做好各項工作。

公共行政服務中心堅持「誠信服務」的理念,正在全力推進地方政府的誠信體系建設,力爭盡快建立起社會信用信息徵集、查詢、發布制度,搭建起覆蓋全社會的信用信息基礎平台,構建起政府、企業、個人三大信用體系。

6. 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以什麼為基礎,以龍頭企業為骨幹,以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

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7. 政務服務事項的一體化辦理事項信息的發布有哪些

日前,鄭州市人民政府印發了《鄭州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行動計劃(2017—2019年)》,計劃到2019年,初步完成「一雲一網一圖一庫」的架構,建成以基礎設施智能化、公共服務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細化、決策支持科學化、產業經濟高端化為支撐的智慧城市體系框架。

一、提升城市信息基礎設施水平

一雲

即鄭州智慧城市雲中心。建設統一的鄭州智慧城市雲中心,提供基礎設施、信息安全、數據共享交換、大數據分析挖掘、軟體支撐、應用業務和運行維護保障等服務。2019年,基本形成鄭州智慧城市雲服務生態體系。

一網

即全市一套基礎網路體系。以鄭州智慧城市雲中心為關鍵節點,實現部門專網與政務外網的互聯互通。利用政法網現有光纜資源,建立基於政法網傳輸通道的政務外網基礎網路體系,逐步推進具備條件的承載非涉密業務的政務網路納入電子政務外網。

一圖

即智慧城市時空信息雲平台。在「數字鄭州地理空間框架」基礎上,整合大比例尺矢量數據、高解析度影像數據、地名地址數據、三維數據、地理國情數據、歷史數據、遠景規劃數據、物聯網節點數據等有關信息。2019年,全面推行地理信息系統,實現全市「一張圖」。

一庫

即智慧城市基礎資料庫。建立以公民身份證號碼為**標識的人口基礎信息庫,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為**標識的法人單位信息資源庫;建立宏觀經濟資料庫;建立健全住建、規劃、國土、交通、城管以及其他相關業務專題資料庫。

二、提升惠民便民服務水平

1、互聯網+政務服務

推動互聯網與政務服務深度融合,圍繞「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總體目標,建設一體化網上政務服務平台。

2017年,建設完成電子證照庫,推進實體政務大廳向網上延伸,行政審批事項網上辦理達到90%以上,完成政務一體化辦公平台建設並進行試點。2018年,以網上審批為切入點,實現98%以上的公共服務事項一口式受理、全區域通辦;政務一體化辦公平台全面覆蓋所有政府部門。

2、智慧交通

充分利用涉及交通出行的各類數據信息,為城市交通路網規劃、公共交通線網布局、市民出行精準服務、城市道路智能管理提供決策支撐。2017年,完成智能交通誘導系統,完成網路預約計程車行政審批監管平台、「交通一卡通」及電子站牌試點建設。2018年,建設交通運輸指揮中心,建設重點車輛監管系統,逐步完善交通信號控制、智慧誘導等系統。2019年,擴大公交站台電子站牌的應用范圍。

3、智慧健康

2017年,重點建設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分級診療應用信息平台、居民健康卡平台,實現試點醫療機構的互聯互通;整合試點醫療機構的就診卡和居民健康卡,實現醫院掛號、診療、結算等服務一卡通;建設試點簽約家庭醫生服務平台、養老服務綜合管理平台、未成年人保護服務平台。

2018年,完成醫療一卡通建設;實現重點人群簽約家庭醫生服務;建設殯葬服務管理平台。

2019年,全面完成簽約家庭醫生服務,建立完善居民全程健康檔案,實現每個家庭擁有一名合格的家庭醫生,每個居民擁有一份動態管理的電子健康檔案和一張服務功能完善的居民健康卡。

4、「智慧鄭州」智能門戶

2017年,啟動「智慧鄭州」手機超級APP建設,整合停車、乘車、天氣預報、實時空氣質量、交通違章以及水費、電費、電話費、有線電視費繳納,體育場館、健身設施、社保等信息服務。2018年,整合個人信用查詢、社保公積金查詢及繳費、醫院預約掛號、政務服務辦理、法律咨詢、法治宣傳、體育賽事等信息服務。2019年,實現醫療、交通、教育、旅遊、政務、體育、社會治安等各類信息服務全覆蓋。

5、智慧教育

構建全市教育資源共享服務應用系統,促進與京津區域的協同發展,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2017年,完成直屬學校數字校園示範性建設。2018年,完成市級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推進市內八區數字校園全覆蓋。2019年,數字校園覆蓋全市所有學校。


三、提升城市精準管理水平

1、智慧城管

2017年,建設城市排水管理系統、執法隊員電子標識項目;完成智慧城管綜合監管服務平台建設以及火車站站前地區指揮平台等建設。2018年,完成高架橋自動噴淋系統、餐廚垃圾在線監測系統、垃圾處理設施在線監測系統、渣土車在線監管系統建設;完善城市排水管理系統感應端布設、模型分析;開展智慧燈桿一體化試點建設。2019年,逐步推廣智慧燈桿一體化建設;完成城市排水管理系統建設。

2、智慧治安

加快推動「雪亮工程」,整合政府和社會視頻資源,建立常態化社會綜合治理體系,實現「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2017年,完成「雪亮工程」試點建設;推廣社區智能門禁、電動車身份管理等系統。2018年,推進視頻圖像信息及各類數據資源深度應用。

3、重要產品追溯管理平台

構建食用農產品、食品、葯品、主要農業生產資料等分類產品追溯體系。2017年,建立追溯數據採集指標、編碼規則、傳輸格式、介面規范等共性基礎標准;以乳製品、肉製品、食用油、白酒等產品為試點,建成重要產品追溯管理平台。2018年,完成食用農產品、主要農業生產資料追溯體系建設,對農業投入品、農產品、大宗農產品進行試點。2019年,全面覆蓋各類重要產品,形成全品種、全過程完整追溯與監管鏈條。

4、社會信用信息公示平台

2017年,深化完善市社會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平台統計分析、聯合懲戒、信用評估、行業監管、協同辦公功能,完善信用聯合獎懲機制。2018年,建立和完善有利於信用服務機構的採集信用信息的機制。

四、提升政府科學決策水平

1、智慧環保

2017年,建設完成市級環保工況監控管理平台、市級能源監控管理平台、節能減排分析挖掘平台,實現對國省控重點企業在線監控。2018年,推進重點區域、重點生態環境指標的實時監測,初步形成環保網格化的管理體系。2019年,開展生態環境大數據應用。

2、「多規合一」信息平台

全面融合發改、規劃、國土、環保、建設、交通、市政、林業、農業、水利等部門專項規劃對空間管控和用地階段的並聯預審要求,建立基礎庫、「多規合一」成果庫、部門規劃成果庫、審批成果庫、項目庫和預審意見庫。

3、供給側大數據分析決策平台

2017年,啟動供給側大數據分析決策平台建設,實現經濟運行透視、企業績效分析、運行決策分析、降成本模擬沙盤推演等功能。2018年,根據平台運行情況,逐步完善系統功能,為政府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4、智慧城市運行(應急)指揮中心

2017年,完成指揮中心基礎設施、常態運行綜合監控分析系統、應急指揮調度系統、智慧安監管理平台、綜治信息應用管理系統建設;完成智慧消防安全服務雲平台建設,接入全市火災高危單位。2018年,完成水資源信息監測管理平台建設;建立完善常態監測、應急指揮管理體系;完善消防安全遠程監控系統,接入全市重點消防單位。2019年,逐步完善智慧城市運行(應急)指揮中心功能,建立高效運轉的智慧消防雲平台服務體系和智慧消防大數據分析平台。

五、提升產業經濟 發展水平

1、智能製造

支持信息化基礎較好的企業加快生產設備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積極發展個性化定製、眾包設計、雲製造等新型製造模式,發展面向產品的在線服務、遠程維護等新業態。2018年,積極推進省試點企業的公共雲服務平台建設。

2、電子商務

推動電子商務應用在全省乃至全國處於先進水平。2017年,建設交易服務平台、進出口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台,啟動農業試點工作。2018年,建成電子商務公共服務生態體系信用、交易、產品三大資料庫,搭建以海外倉為支點的目的國配送輻射網點。2019年,建設跨境電子商務園區,構建孵化器、加速器。

3、智慧旅遊

建設智慧旅遊管理和服務平台,對景區客流量、遊客行動軌跡、興趣熱點等數據進行採集、分析、預測和預警,提升旅遊公共突發事件預防預警、快速響應和及時處置能力。

4、智慧農業

2017年,在河南多地實施農業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工程,建成益農社標准店20個、專業店50個、縣級中心3個,建成鄉鎮標准化區域站45個。2018年,建成數字農業綜合服務平台,建設零距離服務智能系統、智耕系統、測土配方系統、土地確權和土地流轉及新型農合組織系統等。

5、大數據眾創服務平台

圍繞政務數據開放和開發,建設數據採集平台、數據開發平台、產品孵化平台、企業雲應用平台。2018年,完成大數據眾創服務平台建設。2019年,加大數據資源開放力度。

金鵬信息智慧政務解決方案

8. 公共服務機構包含哪些啊

社會公共服務復機構包制括教育機構、公共衛生機構、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

主要有政府機構、醫院、學校、郵局、研究機構、文化宮文化館、體育館影院、工會、社會保健救助慈善機構如福利院孤兒院救助站、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職業協會和商業協會以及許多其他機構。

廣義的社會公共服務機構還包括供電、供水、供氣等部門

9. 如何區分「社會公共服務職能」與經濟職能中的「公共服務職能」

唯一的區別是體現方式不同:

社會公共服務職能體現的比較直接,因為這些屬於社會內公共容服務設施,修建它們首先能夠滿足人們對於社會文化、體育活動的需求。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職能是間接實現的。當公共服務設施就位,運作,自然而然的人們會在這些設施的服務中受到文化教育,文化建設職能就發揮了。

公共文化設施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平台和首要任務,是展示文化建設成果、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陣地。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和管理水平,直接關繫到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實現和文化發展成果的共享程度。

(9)公共服務機構功能融合試點工作擴展閱讀:

制定組織文化系統的核心內容

第一,企業價值觀體系的確立應結合本企業自身的性質、規模、技術特點、人員構成等因素。

第二,良好的價值觀應從企業整體利益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更好地融合全體員工的行為。

第三,一個企業的價值觀應該凝聚全體員工的理想和信念,體現企業發展的方向和目標,成為鼓勵員工努力工作的精神力量。

第四,企業的價值觀中應包含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社會公眾對企業產生良好的印象。

閱讀全文

與公共服務機構功能融合試點工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