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城鎮化如何提升公共服務

城鎮化如何提升公共服務

發布時間:2022-04-06 08:01:09

Ⅰ 如何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

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但城鎮化更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當前,我國城鎮化發展進入關鍵階段,順勢而為,妥善引導,城鎮化會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走得不好,也會帶來諸多矛盾和問題,患上「城市病」,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 近段時間以來,關於新型城鎮化的討論非常多,地方上冠以城鎮化的各種規劃層出不窮。但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地方,各種含糊不清的認識確實掩蓋了新型城鎮化的內涵,模糊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方向與政策重點。例如有的地方領導認為城鎮化就是建新城、擴老城,不斷擴大城市面積,就是刺激房地產,就是搞工業化,還有的地方認為城鎮化就是拆掉農村、消滅農村,就是讓農民抓緊「上樓」,等等。城鎮化概念被隨意「泛化」;城鎮化變成了什麼都能往裡裝的筐,政策重點被錯誤理解,這些苗頭已經十分明顯。 只有對新型城鎮化內涵有正確理解,才能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當前情況下,至關重要的是要在認識上回到正確的邏輯起點上,認清城鎮化究竟是什麼、不是什麼等根本性問題;要從多個角度,深入分析為什麼城鎮化在地方實踐中會「跑偏」;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要探討在哪些方面能凝聚對城鎮化的共識,推動城鎮化沿著一條主線健康發展。 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邏輯起點是「人」 從理論上來看,城鎮化是人的行為過程,即鄉村裡的人「化」為城鎮里的人。人口向城鎮集中的過程就是城鎮化的基本內涵。 從歷史背景看,在我們國家,城鎮化主要是指鄉村人口突破幾十年來的城鄉二元體制的阻隔進入城鎮工作、生活。顯然,農民以及農民的轉化形式——農民工,是城鎮化的主體。建國以後,戶籍、就業、社會保障等一系列制度,限制了農村人進城。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經過一系列制度改革,戶籍、就業、社會保障等制度有所放鬆,但是農村人要想進入城鎮工作與生活,至今仍然會遇有各種或明或暗的「隔離牆」。 從現實情況看,截至2012年底,中國的城鎮化率達到了52.6%。按照一個現代化發達國家的通常情況,結合我國國情,我國的城鎮化率可能最終會達到70%以上。也就是說,未來二三十年,還將有近3億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同時還要看到,目前已被統計為城鎮人口的多數農民工,他們還沒有城鎮戶籍,不能享受城鎮居民的所有公共服務,這部分人口約有2.5億,可以稱為「半城鎮化」人口。兩者相加,5億多人口如何市民化就成為中國城鎮化中一個最為緊迫的現實問題。 從政策設計來看,我國的農村戶籍人口與城鎮戶籍人口,在基本公共服務如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保障性住房等許多方面還有巨大差距。近年來的多份中央文件反復強調,要通過制定一系列城鎮化政策,積極穩妥地推動農民繼續進城,推動農民工市民化,推動農民、農民工與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從理論、歷史、現實及政策設計意圖來看,城鎮化問題的邏輯起點是一個「人」字,本質就是市民化。農民工與農民是城鎮化過程中主要的行為主體,也是最重要的受益主體。城鎮化的政策重點就是要讓農民工與農民這個群體中的每個人,都能跟城鎮居民一樣,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務,就是農民與農民工的市民化。 人是城鎮化的邏輯起點,農民與農民工的市民化是城鎮化的本質與主要任務。圍繞超大規模的城鎮化,我們就應該在集約、節約用地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城鎮人口的承載能力;應該加快發展各種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滿足進城人口的各類就業需求;應該積極支持與發展各種租賃房、保障房,解決進城人口的安居問題;應該合理預測進城人口的規模與速度,有序、分類、逐步解決農民工市民化,積極穩妥推進農民進城,保持城鎮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探尋城鎮化偏離本源的原因 一是認識問題。對城鎮化的概念、歷史、現狀以及對城鎮化部署和政策認識不夠或者認識有偏差。有的地方領導認為城鎮化就是城鎮建設,就是城鎮投資,就是蓋樓造房,就是讓農民上樓,而且越快越好。 二是路徑依賴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從上到下,對城鎮化的熱情都非常高。各地形成了一些傳統的模式或者叫路徑。比如,東部沿海一些城市通過撤縣建區、撤縣建市等做法,擴大了城市面積;一些地方通過工業化引領,上了一批大項目,積累了財力,改進了城鎮基礎設施;一些地方通過大搞房地產,城區里高樓林立,體現了現代化的城市面貌。當前,雖然熱議「新型城鎮化」,但行動上不少地方還是在按以往的軌道往前走。 三是對地方領導的考核評價機制。目前的考評主要是看地方政府有沒有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因為國家經濟增長的總體目標還需要通過各個地方來分解、承擔。另外,城市面貌是一個城市的「名片」,可比性高、可視性強,容易為地方官員樹立政績。上級領導去一個城市考察,往往都在參觀這個城市最寬闊的馬路、最亮麗的街道、最氣派的地標建築,誇獎的主要就是這個城市的外在面貌。 四是本地戶籍人口會對當地政府施加壓力。本地人口給當地政府施加或明或暗的壓力,要求當地政府優先滿足本地戶籍人口在生活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方面的種種需要,並對外來人口給予一定限制。 凝聚共識,堅定不移推進「新型城鎮化」 城鎮化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國面臨的最重要的戰略機遇之一。如果我們清晰地認清城鎮化的邏輯起點,沿著正確的主線推動城鎮化發展,我們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城鎮化的綜合效應、長期效應、全局效應,推動經濟長期平穩較快增長,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形成人口轉移有序、資源集約利用、環境保護良好、產業支撐有力、城鎮形態合理、發展成果共享的城鎮化發展新局面。 如果找不準城鎮化發展的著力點、迷失了城鎮化的主線,城鎮化帶來的將只是片面效應、短期效應、局部效應。這樣的城鎮化會過度消耗未來的資源,會積累城鄉矛盾、積攢城市內部不同群體之間的矛盾與問題;會帶來更加難以根治的各種「城市病」。從根本上看,跑偏了的城鎮化將會損害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大棋局」,貽誤我國通往現代化的寶貴時機。 凝聚對新型城鎮化的共識,形成科學的城鎮化發展觀,這是當前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各級政府、各個部門,尤其是各個城市,要提高對城鎮化科學內涵的認識。思想認識對頭了,行動才可能正確。 第一,要研究借鑒世界各國城鎮化的規律,研究中國城鎮化的特殊條件,總結以往城鎮化的經驗教訓,要力求在掌握城鎮化基本規律的基礎上健康發展。 第二,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要積極穩妥、適度推進城鎮化。未來我國還將轉移相當於半個歐盟或兩個日本的農業人口,同時還要有序解決現有農民工的市民化問題。城鎮化水平取決於經濟發展水平,要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城鎮化不能太慢,也不能太快,在發展速度上要適中。 第三,城鎮化的當務之急是推動農民工市民化。要優先、著力解決好3000多萬舉家遷徙的農民工家屬的市民化問題,解決好「第二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問題,要高度重視失地農民的安置問題,妥善處理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的問題。 第四,城鎮化的一項主要工作是要通過改革,在戶籍、土地、社會保障、住房、投融資、設市體制方面有所突破,減少農民進城的阻力,增強城鎮的綜合承載能力。要通過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城鎮化的發展,並通過發揮城鎮化發展的綜合效應、長期效應、全局效應為進一步改革創造更好更堅實的基礎和條件。城鎮化不等同於城市建設、城市經濟增長,不是一味地擴大城市面積、大上工業項目、大搞房地產、大舉拆遷。城鎮化的關鍵內容是一系列深刻的改革,是改革與發展的互動,在城鎮化的主要內容上要把握好。 第五,城鎮化的順利推進取決於各個主體之間的協調與平衡。要推進城鎮化,中央與地方之間,地方的省、市、縣、鎮之間,東部與中西部政府之間,人口輸出地與流入地政府之間,城市與鄉村之間,農民工與市民之間,新老市民之間,會有一系列資源分配與利益的調整。在這個意義上,城鎮化是一場深刻的經濟與社會的大變革。城鎮化政策的要義在於找到能夠撬動城鎮化的杠桿支點,找到各方可以接受與包容的平衡點。

Ⅱ 如何提高城鎮化質量

推進城鎮化,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意義。
推進城鎮化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必然要求。
按照科學發展觀五個統籌的要求,在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的基礎上繼續積極推進工業化進程,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矛盾,實現以城帶鄉、以工促農,關鍵就在於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鎮化建設,讓更多的農民實現身份、職業和觀念的全新轉換,能夠縮小社會成員在財富分配、發展機會、享受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差距,增強社會認同感,促進社會和諧;加快城鎮化建設,把大量的農村人口變為城市居民,既可以轉變舊有的生產生活方式,提高收入水平,享受現代城市文明,也可以使留在農村的人口提高資源佔有水平,實現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改善生活質量,實現共同富裕。

Ⅲ 如何完善公共服務

安全、有效、便捷的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是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標,也是提升內整個社會幸福感的容重要途徑。醫療衛生的質量直接關繫到人們的健康,因此,確保人們在適當優惠條件下公平合理地享受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醫療衛生投入的加大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普及,不僅改善了醫療衛生條件,還減輕了人們的醫療負擔,特別是對廣大農民。此外,住房保障服務、勞動就業服務、社會管理服務、公共文化與體育服務以及城鄉基礎設施等其他公共服務也會對人們的幸福感產生影響。

(3)城鎮化如何提升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公共服務的完善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徑。保持經濟穩步增長。經濟水平直接決定公共服務支出規模,政府應結合我國地區性經濟差異情況,對不同區域給予相應的資金和政策扶持,平衡全國的資源分配。

同時,加強和諧社會的建設,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從社會地位、生活質量、安全保障等方面提高居民滿意度和幸福感。加大義務教育階段貧困生的「兩免一補」力度,提高義務教育的水平,提升社會的基本教育水平,從而提高人們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滿足,提升居民幸福感。

Ⅳ 如何加強城鎮化管理創新和機制建設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抓住了新型城鎮化推進中的突出矛盾。城鎮化是一個圍繞「人的發展」提供機會均等、保障一致的同等待遇的過程,是一個使社會各個階層都能自主選擇、參與發展和享受發展成果的過程,也是一個各類要素市場化協同推進的過程,涉及戶籍、土地、財稅、產業體制、社會保障等方方面面的改革。實現城鎮化的健康、高質量和協調發展,必須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用地市場。土地關繫到農民的切身利益,也關繫到城鄉統籌的順利推進。土地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產權明晰、歸屬明確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並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價同權。同時要著力盤活「兩頭」:一是對於城鎮土地要圍繞「盤活存量、嚴控增量」的要求,提高城鎮土地的利用績效,重點針對各類工業園區閑置的工業用地進行深度整合與二次開發;二是在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與流轉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農用地的集約高效與規模化運作,建立健全耕地保護激勵機制,確保耕地佔補平衡。

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實現農民市民化的分類指引與有序推進。完善戶籍制度重點要解決「半城鎮化」問題,一方面要分類指引,針對有進城意願的農村轉移人口,積極探索「積分制」等各類「進城」機制,著力為其提供平等的市民身份和待遇,享受城鎮的社會保障、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針對沒有進城意願的農村人口,要確保其農民權益不受傷害,走就地城鎮化道路。一方面要有序推進,探索有序和梯度放開的機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規模,最大限度地降低大中城市的落戶准入門檻,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引導人口有序流動。同時,要推動進城人員由簡單的進入城市向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全方位的深度城鎮化轉變。

創新城鎮化融資機制,建立多元化資金投入渠道。新型城鎮化涉及基礎設施建設、住房、醫療、教育等多元化的融資需求,是城鎮化中的難點之一。創新城鎮化融資機制,一是要積極推進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的機制創新,將中央財政相關補助資金支付到農民工輸入地區,明晰人口輸入方與輸出方的財政負擔,破解不同區域間的社保倒掛難題。二是要鼓勵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積極探索多種融資模式。三是積極探索市政債、投資資產債券化等多種融資渠道,並推動預算約束、信息公開、債務透明等風險管理機制,將隱性的債務風險顯性化、規范化,為城鎮化發展提供穩定、可持續的資金擔保。

健全產城互動機制,促進人口與產業雙轉移。新型城鎮化是以產業支撐和勞動力素質提升為前提的,兩者互動是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內生動力。一是要建立人口、資源、生態對產業升級的倒逼機制,加快發展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加快發展各類農產品電子商務等,提升服務業業態創新對農業人口的吸納能力。二是要建立農村人口素質提升機制,積極探索進城農民社會培訓模式創新,構築農村勞動力向產業工人轉變的綠色通道。三是切實從戰略、功能、空間布局等多個角度加強城市各類規劃的銜接,統籌和優化各類資源配置,促進城鎮發展、產業升級與勞動力素質提高的良性互動。

創新城市管理機制,提升城鎮管理質量與水平。一是創新管理方式,以智慧城市建設為引領,充分利用物聯網、雲計算等新技術手段推進城市的精細、人性和高效管理;二是創新管理模式,積極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共同參與城鎮公共事務的管理,發揮監督職能,提升社會自治水平;三是創新管理體制,著力解決目前「多龍治水」、權責不明等問題,建立起目標明確、協同管理的城市管理體制。

Ⅳ 如何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新路徑。新型城鎮化建設是黨的十八大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也是加快建設富裕陝西、和諧陝西、美麗陝西的客觀要求。加快推進我省新型城鎮化進程,對於全省實現「拐彎超車」,在更長時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一)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潛力所在,是建設「富裕陝西」的現實選擇。城鎮化是當前調整結構、擴大內需的重要引擎,是今後五年實現全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現實選擇。城鎮化能有效促進人口在城鎮的集聚,發揮城市規模效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創造新的消費需求,促進二三產業發展。據測算,我省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水平是農民的3.7倍,按照「十二五」規劃,全省城鎮化率到2015年將達到57%,平均每年增加2.3個百分點,每年有95萬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可增加消費約63億元,拉動GDP增長約200億元。由於城鎮人口的增加,帶動城鎮基礎設施及生產生活條件的投入,能有效拉動經濟增長。同時,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良性互動,為全面建設「富裕陝西」注入持久動力。

(二)城鎮化是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陝西」的重要途徑。通過城鎮化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實現百姓富裕的關鍵所在。當前我省已步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階段。加快推進城鎮化,可以創造新的就業領域和用工需求,推動產業升級,讓城鄉居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據推算,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GDP增加0.15個百分點,就業提高0.33個百分點。按照規劃建設一體、公共服務均等、收入水平相當的原則,通過城鄉產業融合,使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現代文明向農村拓展,可實現城鄉居民共同富裕,為構建「和諧陝西」奠定堅實基礎。

(三)城鎮化是建設和諧生態,實現「美麗陝西」的有力保障。我省的避災移民搬遷、渭河、漢丹江綜合治理、退耕還林等工作,為減輕生態環境壓力,恢復區域生態系統提供了前提。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大批農民轉移到城鎮就業,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數量明顯減少,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類活動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和過度消耗。通過在城鎮社區化的集中安置,形成新的村鎮,擴大原有城鎮規模,發揮城鎮的聚集效應,有效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為建設「美麗陝西」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來,我省按照「建好西安、做美城市、做強縣城、做大集鎮、做好社區」的總體思路,以規劃為引領,以保障性住房建設、有條件農民進城落戶和避災移民搬遷為抓手,推動全省新型城鎮化加快發展。2012年全省城鎮化率提高到50.02%,以西咸一體化為核心的關中城市群、3個大城市、6個中等城市、34個小城市、837個建制鎮組成的金字塔型城鎮體系基本形成,輻射引領作用日益凸顯,翻開了我省城鎮化新的歷史篇章。隨著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我省城鎮化進程步入關鍵時期,面臨著一些新的挑戰和問題,必須統籌謀劃,通過加快發展積極應對。

第一,以項目為載體推進城鎮化建設。一是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項目建設。加大以道路交通、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為主的基礎設施項目和以學校、醫院等為重點的公共服務項目建設,拉大城市骨架,增強城鎮功能。二是把保障性住房項目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手段,與棚戶區改造、新區建設、縣城建設、重點鎮建設、移民搬遷相結合,促進城鎮化加快發展。三是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項目為抓手,加快培育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四化並舉,協同發展。

第二,要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一要完善政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要素向農村流動,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培育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引導農民有序外出就業或就近轉移就業。二要科學規劃。加強規劃的管控,引導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保障性住房等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抓好我省83個縣市城鄉一體建設規劃的落實,增強縣域發展的內生動力。三要抓好試點。加快43個重點縣城和31個重點鎮建設,力爭2015年重點示範鎮達到建設標准,為全省城鎮化作出示範。

第三,要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一是進一步完善落戶政策。要逐步剝離依附在戶籍管理上的各項管理職能,使戶口登記能真實反映居民的個人身份、家庭關系、常住地址及變動情況。二是加大力度對過時政策進行清理。對實際居住在城鎮,但暫不具備進城落戶條件或暫不願遷轉戶口的農民和流動人口,實行居住證制度。三是完善人口信息平台建設,為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創造條件。推動各地以常住人口為依據,編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等規劃,統籌考慮常住人口在勞動就業、子女教育、公共衛生、住房租購、社會保障等方面需求,實現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

第四,要科學節約集約用地。城鎮化的健康推進有利於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要嚴格保護耕地,並盡可能地利用城鎮化所節約的土地發展設施農業。要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保護濕地和水資源。提高建設用地的利用效率,促進城鎮化加快發展。

第五,要提升公共服務保障能力。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有效解決交通擁堵、停車困難、空氣污染、環境惡化等「城市病」問題,為城鄉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要努力增加就業崗位,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切實提高居民實際生活水平和質量。要創新城鎮管理模式,綜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各類管理資源,實施精細化管理。(省政府辦公廳綜合二處

Ⅵ 如何推進城鎮化建設

一、把握新理念,進一步明確我市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方向和思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要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的質量。這一新理念,強調了新型城鎮化是我國實現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轉型的大戰略,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總抓手;強調了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進城農民市民化是關鍵;強調了「四化」,即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要同步推進、互動發展。

把握這一新理念,就晉城而言,需要突出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要進一步明確我市城鎮化的發展思路。我市提出的中心城市——大縣城——中心鎮(產業片區)——新農村的「四位一體」城鎮化發展總思路,一定要抓好抓實。現在的問題是,要賦予新的內涵,特別是不能忽略新農村這個大頭。同時要注意中心鎮的建設。我們的意見是先集中抓好10個中心鎮和六大產業片區,一抓幾年,穩定不變,待大見成效後,再分期分批抓下去。二是突出城鎮化發展的核心。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當前我們要下決心以戶籍改革為突破口,充分利用國家對中小城市寬松的戶籍政策,首先解決我市城鎮化虛高問題,使城鎮化率由虛變實。結合現行可選擇的保障制度,分期分批對已經進城、統計上是市民實際是農民的這一部分人員逐步消化,分步轉為市民,重點解決好他們的穩定就業、社會保障、養老保險、子女上學、醫療保險等問題,真正實現同城同待遇。同時要逐步解決增量的問題,力爭使這項工作走在全省前頭,最終達到「四個融入」,即:個人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整體融入社會,實現城鎮化的新跨越。

二、立足新起點,加快制定我市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可持續性的新型城鎮化中長期發展規劃

科學規劃往往是一個地方城鎮化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應按照國務院新型城鎮化中長期規劃的要求,盡早謀劃晉城的發展。編制規劃過程中要盡量體現以下原則:第一,發展是第一要務的原則。開展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規律性研究,盡快拿出一個符合我市經濟發展的產業轉型升級計劃,重點要研究如何實施「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的戰略,怎樣加強新能源煤層氣基地的建設,怎樣加強以煤機為主的裝備製造業的發展,鑄造產業如何和中原的汽車工業進行深度互動,旅遊產業如何與中原融合形成大旅遊格局等。尤其要注重全市產業發展總體布局和頂層設計。第二,以人為本的原則。以人為核心推進城鎮化,不僅要轉移農民,還要提升農民;不僅要創造就業機會,還要提高人的職業技能;不僅要提供服務保障,還要培養人的現代化思維方式等等。第三,突出重點的原則。首要的是把中心城市做大做強。我市中心城區面積在全省11個地市中是最小的,而且擁堵不堪,上下班高峰時,車輛進不來、出不去,已經嚴重製約了我市的發展。當務之急是拉開城市框架,盡快打通主城區——北石店
巴公的通道,以及主城區——金村和主城區——南村的通道,用城市一級主幹道,把規劃的六個功能區聯起來,真正實現「六區聯動、組團發展」,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在推進城鎮化中的龍頭作用。第四,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我市這樣一個以資源為主的城市,推進城鎮化必將面對水資源與生態環境的重大約束,我們必須創出一條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之路。第五,彰顯特色的原則。克服「千城一面、千鎮一面」的傾向。充分利用我市獨特的產業優勢、文化優勢、地域優勢,構築三條各具特色的路線圖,即:以裝備製造、鑄造、新能源、蠶桑、中葯材、畜牧養殖、以及農業加工業等為特色的產業路線圖;以程顥書院文化、高都夏文化、炎帝故里、沁河古堡文化、現代趙樹理文化等為內容的文化路線圖;以豐富的自然山水景觀為特色的旅遊路線圖,打好氣候牌、山水牌、綠色牌,建成北方地區少有的宜居之城,宜業之地。

三、突出重點,集中抓好以新型產業化帶動新型城鎮化

城鎮化必須以產業為支撐,靠產業來發展,這是城鎮化發展的重點。我們必須始終突出這個重點,認真把握以下三點:第一,抓好六大園區建設,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工業化是產業化的核心。通過發展工業園區,優化產業結構,發揮工業園區集聚功能,以現有園區企業為基礎,逐步進行規范,盡量將一些產業相同、產品相近、具有上下關聯度的企業安排在同類園區,避免工業園區成為中小企業和落後產能的堆積地。對新建園區實現一園一業,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園區功能定位,制定和實施企業入園標准,嚴把企業入口關,像河南長垣那樣,一個園區集中發展一個產業,擴大系列,做大規模,形成專業化、特色化、規模化的創新集群,通過產業集聚實現人口集聚。第二,大力發展新型產業,將新型產業與新型城鎮化有效對接。產業化並不完全是工業化,還有許多新型產業,對我們這個新建城市來說尤為如此。比如新能源的開發,房地產的開發,新型商業、金融、服務業、物流業、信息業的開發等等,我們都可以大有作為。充分擴大就業門路,盡量解決進城農民的就業問題。第三,堅持「四化」互動,尤其是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要相輔相成、協調發展,加快向農村的三個延伸。一是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在完成全省新一輪「五個全覆蓋」的基礎上,繼續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突出解決垃圾圍村、子女上學、農村低保、農村養老等一系列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不斷擴大低保范圍,提高保障質量。二是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形成以市行政服務中心為龍頭,縣鄉政務大廳為基礎,鎮村代理站為網路的三級便民服務代理體系,實實在在地為居民提供各種優質服務。三是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互動延伸。積極探索家庭農場和各種形式專業合作社的經營模式,加快土地流轉,引導土地和農業生產向適度規模集中,培養一批新型農民,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確保農副產品充足供給和國家糧食安全。

四、抓住新契機,大膽創新有利於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體制、政策和環境

我市的城鎮化發展恰逢轉型綜改和中部崛起兩大戰略機遇,這對我們來講可謂是千載難逢,如何把這兩方面的政策用足用活,並有所創新,需要很好的研究。近期有幾項工作必須緊抓不放:一是要加快行政體制改革,抓緊調整行政區域劃分。藉助國家有望將小城鎮中很大一部分由鎮變市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大膽創新、先行先試。先走一步將我市中心城市區域中的澤州縣盡快撤縣改區,並可考慮一分為二,分設南、北兩個郊區;還可將工業發達、相對集中的西部幾個鄉鎮設為市轄工礦區;陽城縣應盡快完成撤縣改市,最終形成我市「兩縣、兩市、四區」新的行政體制格局。此事需要組建一個班子,專門負責,一跑到底。二是簡政放權,賦予10個中心鎮、6個產業片區副縣級管理許可權。參照南方許多城市的做法,將部分審批權、決策權、人事權下放到中心鎮和產業片區,並享受省級開發區的優惠政策;建立中心鎮、六大片區的財政運行機制,市縣財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數量的資金作為中心鎮基礎設施配套資金,一般預算收入的60%返還鎮區,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污水處理費、垃圾處理費等非稅收入全部留給鎮區,讓中心鎮和片區有錢辦事,有權辦事,放手發展。這是解決城鎮化發展的一項根本措施,實施起來可能會引起一些震動,可一旦突破,我市的新型城鎮化定會有一個質的飛躍。三是在土地政策上,積極探索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在中心鎮、六大片區優先使用政策。重點探討以項目定土地,全市統籌用地模式,用地指標優先用於中心鎮和產業片區,實行自主調節,優先審批。土地收益返還政策向中心鎮和產業片區傾斜,土地凈收入返還額度一般不少於70%,全部用於所在鎮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投入,市縣兩級要以文件形式明確固定下來。四是出台優惠政策,引導民營企業和民間資本積極投資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我市目前銀行存貸差超過900個億,巴公、高都等許多鄉鎮民間閑置資本約在40—50個億以上,如何把這些資金調動起來投資城鎮化,是一個非常緊迫的任務。政府應責成相關部門認真研究,制定出台鼓勵民營企業和民間資本投入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優惠政策,積極探索市場化的城鎮建設融資模式,放寬條件,降低准入門檻,創造更加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明確規定,凡是國有企業涉足的領域,民營企業一樣可以進入;凡是國家政策規定,國有企業經營虧損可以得到政府補貼的,民營企業一樣可以享有;凡是民營企業和民間資本投入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銀行優先支持,政府優先扶持;充分體現「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確保投入資金利益的最大化。通過公平競爭,逐步形成城鎮基礎設施多元化投資格局。

五、加強組織領導,市縣兩級要建立強有力的組織協調機構

新型城鎮化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任重而道遠,必須有超常的思維和超常的手段,要站在事關全局的高度,精心謀劃,統籌協調。首先市縣兩級要盡快成立強有力的領導組。建立一個由市、縣長掛帥,分管副書記、副市(縣)長負責,吸收住建、發改、經信、農業、公安、土地、財政等相關職能部門組成的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城鎮化推進過程中的組織協調、政策制定、重大問題的研究處理和日常工作進度督促等相關事宜。二是建立市四大班子聯系點制度。5個縣城、10個中心鎮、6大產業片區都要有人負責,有人聯系,有人包點,責任到人。三是要強化考核,嚴明獎懲。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做到責任到人、責任到單位,並列入年終考核的目標,建立起更加嚴格的獎懲措施,定期檢查,年終兌現,確保我市新型城鎮化健康有序推進。

Ⅶ 如何提高公園建設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

為適應城鎮化快速發展需要,切實滿足人民群眾休閑、娛樂、健身等生活需要,切實改善人居生態環境,現就進一步加強公園建設管理提出以下意見:

一、正確認識公園建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公園是與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服務產品,是供民眾公平享受的綠色福利,是公眾游覽、休憩、娛樂、健身、交友、學習以及舉辦相關文化教育活動的公共場所,是城市綠地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承載著改善生態、美化環境、休閑遊憩、健身娛樂、傳承文化、保護資源、科普教育、防災避險等重要功能。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公園事業面臨著新的挑戰:一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群眾對公園的數量、內涵、品質、功能、開放時間與服務質量等方面需求不斷提高;二是隨著社會老齡化速度的加快、市民群眾休閑需求的增加以及公園的免費開放,公園遊客量急速增長,節假日更是人流劇增,公園的安全、服務、維護等方面壓力不斷加大;三是城鄉統籌發展對公園類型、布局、設計、建設、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四是城市道路拓寬、地鐵修建、房地產開發以及「以園養園」等變相經營對公園的用地范圍、公益屬性及健康發展都造成威脅。

各地要站在建設生態文明、精神文明和安定和諧社會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新時期公園建設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樹立生態、低碳、人文、和諧的理念,始終堅持公園的公益性發展方向,切實抓好公園建設管理工作。

二、強化公園體系規劃的編制實施

各地要在編制或修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時,本著「生態、便民、求實、發展」的原則,編制城市公園建設與保護專項規劃,構建數量達標、分布均衡、功能完備、品質優良的公園體系。一是適應城市防災避險、歷史人文和自然保護以及市民群眾多樣化需求,合理規劃建設植物園、濕地公園、雕塑公園、體育公園等不同主題的公園,並確保設區城市至少有一個綜合性公園。二是與城市道路、交通、排水、照明、管線等基礎設施相協調,統籌城市防災避險及地下空間合理利用等發展需求。嚴格控制公園周邊的開發建設,合理設置自行車停放場地、預留公交車停靠站點,限制公交車之外的機動車通行,並保障公園內交通微循環與城市綠道綠廊等慢行交通系統有效銜接。三是在保護、改造提升原有公園的基礎上,按照市民出行300-500米見公園綠地的要求,結合城鄉環境整治、城中村改造、城鄉統籌建設、棄置地生態修復等,加大社區公園、街頭游園、郊野公園、綠道綠廊等規劃建設力度,確保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低於5平方米、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不低於60%。四是將公園保護發展規劃納入城市綠線和藍線管理,確保公園用地性質及其完整性。

三、加強公園設計的科學引導

各地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尊重科學、順應自然、低碳環保的公園設計理念,從設計環節上引導公園建設走節約型、生態型、功能完善型發展道路。一是嚴把設計方案審查關,防止過度設計。公園設計要嚴格遵照相關法規標准,嚴格控制公園內建築物、構築物等配套設施設備建設,保證綠地面積不得少於公園陸地總面積的65%;嚴格控制游樂設施的設置,防止將公園變成游樂場;嚴格控制大廣場、大草坪、大水面等,杜絕盲目建造雕塑、小品、燈具造景、過度硬化等高價設計和不切實際的「洋」設計。二是以人為本,不斷完善綜合功能。新建公園要切實保障其文化娛樂、科普教育、健身交友、調蓄防澇、防災避險等綜合功能,並在公園改造、擴建時不斷完善。三是突出人文內涵和地域風貌。要有機融合歷史、文化、藝術、時代特徵、民族特色、傳統工藝等,突出公園文化藝術內涵和地域特色,避免「千園一面」。四是生態優先、保護優先。要著力保護自然山體、水體、地形、地貌以及濕地、生物物種等資源和風貌,嚴禁建造偏離資源保護、雨洪調蓄等宗旨的人工濕地,嚴禁盲目挖湖堆山、裁彎取直、築壩截流、硬質駁岸等。五是以植物造景為主,以鄉土植物、適生植物為主,合理配植喬灌草(地被),做到物種多樣、季相豐富、景觀優美。

四、嚴格公園建設過程的監管

各地要在保護好現有公園的基礎上,有序建設新公園,合理改造提升、擴建老舊公園。一是切實加強對新建、改建、擴建公園項目從招投標到竣工驗收全過程的專業化監督管理,確保嚴格遵照規劃設計方案和工藝要求,安全、規范施工建設。二是以栽植本地區苗圃培育的健康、全冠、適齡的苗木為主,堅決制止移植古樹名木,嚴格控制移植樹齡超過50年的大樹;嚴格控制未經試驗大量引進外來植物;嚴禁違背自然規律和生物特性反季節種植施工、過度密植、過度修剪等。三是加強對新建、改建、擴建公園項目的竣工驗收和審計,對違反規劃設計方案施工、違規采購等要嚴肅查處,對不符合綠化強制性標准、未完成工程設計內容的公園建設項目,不得出具竣工驗收合格報告。四是切實加強對公園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後養護管理的指導服務和監督檢查。城市園林綠化主管部門要會同水利、交通、房產等各相關主管部門和質量監督機構,定期發布公園建設項目設計、施工、養護、監理單位遵守法律法規、工程質量、誠信等情況,及時公布違法違規企業名單及處罰結果。五是積極推廣應用綠色照明、清潔能源、雨水收集及中水利用、園林垃圾資源化利用等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不斷提升公園品質和功能。

五、深化公園運營維護管理

(一)嚴格運營管理,確保公園公共服務屬性。

公園是公共資源,要確保公園姓「公」,嚴禁任何與公園公益性及服務遊人宗旨相違背的經營行為。一是嚴禁在公園內設立為少數人服務的會所、高檔餐館、茶樓等;嚴禁利用「園中園」等變相經營。二是禁止將政府投資建設的公園資產轉由企業經營、將公園作為旅遊景點進行經營開發。三是嚴禁違規增添游樂康體設施設備以及將公園內亭、台、樓、閣等園林建築以租賃、承包、買斷等形式轉交營利性組織或個人經營。

各城市園林綠化主管部門每年至少組織一次全面清理檢查,對存在違規行為的公園提出處理意見,責令限期整改,並將檢查清理情況及時報送城市人民政府及省級住房城鄉建設(園林綠化)主管部門。各省級住房城鄉建設(園林綠化)主管部門應及時將有關情況報送住房城鄉建設部,並督促整改。

(二)強化綠線管制,保障公園綠地性質。

公園綠地是城市綠地系統最核心的組成部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一是禁止以開發、市政建設等名義侵佔公園綠地。二是禁止出租公園用地,不得以合作、合資或者其他方式,將公園用地改作他用。三是嚴禁借改造、搬遷等名義將公園遷移到偏遠位置。經過公示、論證並經審核同意搬遷的公園,其原址的公園綠地性質和服務功能不得改變。四是嚴格控制公園周邊可能影響其景觀和功能的建設項目及公園地下空間的商業性開發。市政工程建設涉及已建成公園的必須採取合理避讓措施;確需臨時佔用的,必須徵得城市園林綠化主管部門同意,並按園林綠化主管部門的意見實施。

(三)加強日常管理,確保公園運營安全有序。

公園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確分工,責任到人。完善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和安全督查機制,保障公園內各項設施設備安全運營。公園內舉辦大型活動或設置游樂項目必須首先開展安全風險評估,嚴格審查和公示管理,必要時需組織論證和聽證。承擔防災避險功能的公園必須合理設置防災避險設施,並確保出現災情時及時開放、功能完好。

各地公園要切實加強日常管理,制訂公園管理細則,明確公園管理人員、服務人員、遊人等的行為准則,以優質服務遊人為基本宗旨,倡導文明游園。一要保障公園內所有餐飲、展示、娛樂等服務性設備設施都面向公眾開放。二要按功能分區合理設置游覽休閑等項目,積極組織開展科普教育、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和文化節、游園會、書畫展等文化娛樂活動,嚴禁低級庸俗的活動進園。三要加強衛生保潔以及公園內山體、水體、樹木花草等保護管理,確保公園水質清新、設施干凈、環境優美。四要加強游園巡查,制止和清除黑導、野泳、野釣、燒烤等行為,杜絕雜訊擾民、商品展銷、游商兜售等。五要加強對旅遊團隊的管理,講解人員須持證上崗,對歷史名園、遺址保護公園、植物園、動物園、濕地公園等,要實行專業化講解。六要嚴格限制寵物入園(寵物專類公園除外),嚴禁動物表演,嚴格限制機動車輛入園。

(四)加大管養投入,保障健康永續發展。

要本著「三分建設七分管養」的原則,在切實加大養護管理投入的同時全面推進公園管養專業化、精細化。一是從實際出發,制定公園養護管理技術規范和定額標准,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保障公園管養經費足額到位、保證專業化管養水準。二是充分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建設公園人、財、物以及游園、服務等數字化管理平台,健全信息公開、社會監督和動態監管機制,提高對古樹名木、歷史文化遺產等資源保護效力和公園綜合管理效能。三是加大科研投入,積極開展引種馴化、物種資源保護、水質凈化水生態保護等實用性、前瞻性研究。四是積極探索研究公園分級分類管理,根據公園等級類型和功能的不同,在收費標准、資金投入、考核檢查等方面實行差異化管理。在標准完善、考核和監管機制健全的基礎上,對公園衛生保潔、安全保衛以及防治病蟲害等養護作業可實行社會化管理。

六、加強組織領導

(一)落實管理責任。

城市人民政府要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城市綠化建設的通知》要求,把公園建設管理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各級政府要在理念引導、規劃控制、資源協調、資金投入、政策保障、監督管理等方面強化主導作用。

各級住房城鄉建設(園林綠化)主管部門要組織制訂完善公園建設管理的法規政策、制度以及技術標准、操作規程等,指導、監督公園管理機構正常履行職責,並對轄區內公園運營管理等組織考核並跟蹤監督。

(二)完善公眾監督。

各地要建立健全公園建設管理全過程監管體系,自覺接受社會公眾和新聞媒體的監督,營造「政府重視、社會關注、百姓支持」的良好氛圍。已建成開放的公園,要及時面向社會公示公園四至范圍及坐標位置,加強社會監督。各地公園要建立自律自治和舉報監督機制,及時受理群眾舉報,接受公眾、媒體監督,引導社會各界參與公園的維護、管理,促進公園規范運營、和諧發展。

(三)健全動態監管。

各地要建立公園登記注冊、普查清理、督查整改等動態監管機制,各省級住房城鄉建設(園林綠化)主管部門要在每年12月31日前將本地區公園建設管理及跟蹤督查情況上報住房城鄉建設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將根據各地上報信息及群眾舉報、媒體報道等情況組織重點抽查和專項調查,並及時通報違規情況。

Ⅷ 新型城鎮化該怎樣推進:新階段的城鎮化需要政府積極引導

編者的話近年來,學術理論界圍繞推進新型城鎮化開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不少共識,但在一些重要問題上也存在不同看法。本期「互動天地」刊登的兩篇文章探討了在我國發展新階段怎樣更好推進城鎮化的問題,各自的論述都持之有據,但又有不一致甚至相沖突之處。比如,推進城鎮化究竟應以大城市為主,還是重點發展農村小城鎮?應著力解決進城農民工的市民化問題,還是讓農民就地享受市民待遇?應避免政府主導城鎮化,還是必須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相信這樣的學術討論和爭鳴有助於深化人們的認識、推動相關的研究。 新階段的城鎮化需要政府積極引導 當前,城鎮化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的抓手和突破口。有一種觀點認為,推進城鎮化應依靠市場機制,政府不應介入。如果這種觀點針對的是前一時期一些城鎮建設中政府主導的大拆大建,是有參考意義的;但就現階段城鎮化所要擔負的經濟社會發展任務來說,則不能排除政府的積極引導作用。 新階段的城鎮化應重點發展農村城鎮 上世紀80年代我國農民創造的城鎮化道路主要是市場調節的結果。當時以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為代表,在農村啟動工業化的同時發展小城鎮、轉移農業富餘勞動力。這種農民自發的城鎮化「村村點火、戶戶冒煙」,走的是分散型道路。後來農民進城意義上的城鎮化也是市場導向的,即所謂「百萬民工大流動」。如果說這一階段的城鎮化有政府導向,那主要是指設立各類開發區所推進的土地城鎮化以及各級政府所進行的城市建設。 現在我國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人口城鎮化率已超過50%。過去以城市建設為中心的城鎮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經濟發展水平,也轉移了大量農業富餘勞動力,但工農差距、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了。與此同時,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普遍出現了人口擁擠、交通擁堵、環境污染、房價高漲等「城市病」。在此背景下推進城鎮化,決不能重復以前的老路,而應賦予其新的內涵,特別應把重點放在發展農村城鎮,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城鎮化的作用。 以城鎮化促進城市現代化。通過發展城鎮,使償付土地租金能力差的大量工業、普通住宅等從城市遷出進入城鎮,為租金償付能力強的金融、商務、公司總部及公共建築等進入城市騰出空間。與此相適應,增強城鎮的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就業吸納、人口集聚功能,使其具有吸收城市產業和人口的能力。這種城市產業和人口向城鎮轉移意義上的城鎮化,可以克服「城市病」;可以在提升城市經濟價值的基礎上,為提升城市文化價值和生態價值創造條件;可以優化城市中心業態,提高城市單位土地使用效益。 以城鎮化帶動城鄉發展一體化。這是以城鎮化帶動「三農」問題的解決。目前的城鄉差距體現在多個方面,除了城鄉收入差距,還包括城鄉居民生活條件差距等。在現階段,最為緊迫而又有可能優先縮小的就是城鄉居民居住和生活條件的差距。其基本路徑是發展農村城鎮,使其具有城市功能。首先,使城鎮具有城市生活功能,讓城鎮周邊的農民能就近享受城市生活。這樣的城鎮就成為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關鍵性節點。相應的城鎮建設包括:適宜人居的城市設施支撐體系,如安全飲用水、環境衛生和能源供應;達到城市水平的文化、教育、醫療服務等設施;便捷通暢的交通、信息網路;等等。具有城市功能的城鎮,不僅能留住農村的人力資本,還能吸引城市人來居住,為發展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提供各種支持。其次,使城鎮具有城市的增長極功能。城市的基本功能是市場中心,是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集聚地,也是服務業發展的載體。發展農村城鎮,提高城鎮的市場化水平和生產要素聚集能力,發展達到城市水平的金融、商業等服務,可以推動生產要素在城鄉間順暢流動,增強城鎮以及農業獲取資源的能力。第三,使城鎮具有帶動新農村建設功能。根據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的要求,許多支持農村發展的公共設施只能建在城鎮,通過城鎮向周邊農村輻射。相應地,在新農村建設中可以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適當推行農民集中居住的村莊集中化。這有利於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的集中建設和供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以城鎮化推動農村居民享受市民待遇。推進城鎮化需要改革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戶籍制度,消除農民和市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現在形成共識的是進入城市的農業轉移人口應該市民化,解決他們在城鎮入學、就醫、居住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問題。但僅僅解決這部分人口的市民化問題是不夠的,還需逐步實現農民在城鎮就能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福利和保障。否則,農民只有進入城市才能享受同市民大體相當的福利和保障,這樣發展下去,必然誘使大量農民湧入城市,導致城市不堪重負、各種福利水平嚴重下降,農業發展要素也會加快流失。這就需要將提供給市民的機會和設施安排到農村城鎮去,把高質量的教育、文化醫療設施辦到農村城鎮,增加城鎮的公共產品和公共設施供給,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充分發揮政府的積極引導作用 推進具有上述新內涵的城鎮化,需要創新機制。首先,過去的城鎮化重點是城市面積擴大和人口比例增加,而新階段城鎮化的重點應是城市要素出城進入城鎮,包括產業和人口向城鎮分流。這是與市場調節的方向相背的,需要政府的積極引導。其次,目前農村城鎮與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市場化水平的差距十分明顯,如果任憑市場調節,在優勝劣汰機制的作用下,農村城鎮不但沒有能力吸引城市發展要素,自身的發展要素還可能被城市吸走,因而需要政府發揮積極引導作用。 規劃先行。目前,城鎮實際上是涉及縣城、中心城鎮、小城鎮和新農村的結構。分散的城鎮區位形不成集聚效應,達不到規模經濟。新階段推進城鎮化需要政府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做到規劃先行。應科學合理地規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布局和功能,實現城市和城鎮規劃一體化。除了功能規劃,還應重視空間規劃,突出城鎮發展的集中、集約和生態要求。 政府投資引導。發展農村城鎮,需要民間投資,但政府的引導性投資是不可或缺的。國家應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放在農村城鎮。政府按照規劃在城鎮進行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建設,並給農村集中供水、供電、供氣,通路、通電話、通電視、通網路,建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辦學校、辦醫院。當然,政府對城鎮建設的投資主要是引導性的,還需要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這方面的主體是政府,主要涉及兩大問題:第一,由於歷史和經濟的原因,優質的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資源特別是優質的教育和醫療資源基本上集中在城市,這就造成城鄉享用優質公共服務資源的巨大差距。推進城鎮化,應擴大基本公共產品在農村的覆蓋面,同時逐步把優質的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安排到城鎮,使農民在當地城鎮就可以就近享受城鎮化的成果。第二,基本公共服務能否實現均等化實際上同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相關,說到底同現行的財政體制相關。目前,不同地區的公共產品供給能力取決於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地方財力越強,公共產品的供給能力就越強。顯然,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就要將之同各地經濟發展水平脫鉤。政府需要對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進行城鄉統籌協調。 總之,新階段的城鎮化需要各級政府主動推進和積極引導。同時,為防止大拆大建和濫用土地,城鎮化也不應是開發商自發的行為,而需要政府科學規劃和嚴格監管。當城鎮發展水平提升到與城市相當,基本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實現,政府就可以將調節任務主要交給市場了。 (作者為南京大學教授)

Ⅸ "十四五"城鎮化:如何撬動每年千萬級人口進城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0年末,全國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超過60%。整個「十三五」期間,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的目標均已完成。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不久前曾提出,中國經濟增長新的動能,百分之七八十都在城鎮化的過程之中。

未來5年間,全國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還將提升接近5個百分點。站在「十四五」開局的新起點上,當前的城鎮化面臨著怎樣的新形勢?下一步的城鎮化潛力主要來自於哪些方面?在追求城鎮常住人口規模之外,又該如何實現更高質量的城鎮化水平?這些都將是需要探討的問題。

城鎮化趨勢放緩

「十三五」期間,根據國家統計局披露的數據計算,從2016年到2019年,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分別比上一年提升了1.25、1.17、1.06、1.02個百分點,整體呈現逐年放緩態勢,但每年仍然增長了一個百分點以上。

根據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超過60%。

而另一個與城鎮化相關聯的數據是,2020年外出農民工人數出現了負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農民工總量28560萬人,比上年下降1.8%,其中,外出農民工16959萬人,下降2.7%。

排除2020年這個受疫情影響的特殊年份,外出農民工人數的增速近幾年也已經呈現回落趨勢。2011年和2012年,外出農民工人數的增速分別為3.4%和3%,而2015年和2016年,外出農民工人數的增速分別降到了0.4%和0.3%,2017年增速回升至1.5%,2018年和2019年分別又降至0.5%和0.9%,整體在一個相對較低的增長水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昉曾在2018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從人口趨勢看,農村16-19歲人口在2014年達到峰值後,迄今已經是負增長。由於這個年齡段的人口相當於農村初中和高中畢業生,是每年進城農民工增量的主要源泉,因此,這部分人口總規模減少必然相應地縮小每年農民工的增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卓賢在2019年從另一個角度提供了數據:2000年-2011年城市人口增長的三個來源中,城鄉人口遷移貢獻了56%,城市人口自然增長貢獻了不到10%,另外由於行政區劃的變更,原來屬於農村地區升級到城鎮地區,貢獻了34%。

而2018年,三個增長動力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城鄉人口流動對城鎮人口的增長貢獻從之前的56%下降到了36%,城鎮區域擴張貢獻率達到了近40%,城鎮人口自然增長從原來不到10%增加到了23%,這主要是因為城市人口基數的擴大。

分區域來看,中國的城鎮化率整體呈現「東高西低」的趨勢,中西部地區近幾年顯現出了一定的後發優勢,以2019年的數據來看,河南、四川、重慶、陝西、貴州、雲南等地的城鎮化率提升的百分點均高於全國同期水平。

一些東部省份則出現了城鎮化率增速明顯放緩的趨勢。以山東為例,2020年,山東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1.8%,過去五年間提高了4.8個百分點,但距離其在《山東省城鎮化發展綱要(2012-2020年)》中制定的63%目標仍有一定差距。並且,2018年到2020年間,山東的城鎮化率分別僅比上一年提升0.60、0.33、0.29個百分點。

根據山東省的最新規劃,到「十四五」末,全省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將達到65%左右。但如果接下來幾年間,山東僅維持過去三年的增速,完成目標恐非易事。

實現更高質量的城鎮化

基於全國城鎮化率增速放緩的趨勢,「十四五」提出的目標要求未來5年每年的增長率在1個百分點以下,對比「十三五」仍有進一步降速的空間,但如果綜合考慮人口形勢、農村人口的進城意願以及現實阻礙等因素,完成65%的目標或許仍將存在一定挑戰。

在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看來,城鎮化率的數據會怎麼變化,在中國很大程度是一個由政策決定的變數,尤其是受到戶籍政策的影響。

可以看到的是,城鎮化率增長形勢不太樂觀的山東,應對之策是在2020年底出台了《關於進一步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促進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的通知》,提出全面放開城鎮落戶限制。

陸銘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下的城市已經放鬆了戶籍限制,接下來的重點是500萬以上的特大和超大城市,這一類城市數量不多,卻佔了全國流動人口的一半左右。如果這一類城市的戶籍改革能夠進一步深化,不僅會解決存量外來人口的市民化問題,也為新增人口進入城市創造了條件。

在戶籍制度之外,陸銘還指出,如果能夠實現公共服務按照常住人口配置,使外來人口進入到城市居住、生活的成本有所降低,實際上跟戶籍制度改革的作用相似。

事實上,公共服務的覆蓋范圍,不僅將影響城鎮化率的增速,更關乎城鎮化的質量。當前的城鎮化率統計了相當一部分在城鎮生活但並未獲得城鎮戶籍的外來人口,譬如農民工,他們未能享受到城市完整的公共服務,子女仍需要回鄉接受教育,這無疑使得城鎮化的質量打了折扣。

陸銘向記者指出,城市為常住人口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促進城鎮化水平的提升,而城鎮化又將進一步為城市帶來經濟增長,創造就業需求,形成一種良性循環,這不僅有利於整個國家的經濟增長,也有利於人民福利水平的增加。在這個過程中,實現的是高質量的城鎮化。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創新與產業研究中心農業經濟管理博士鄭鑫向記者表示,相比於戶籍制度改革,當前我們應該更注重建立一套基於居住證的人口管理體系,促進人口更方便地流動。

「十四五」規劃綱要已經釋放出了信號,提出健全以居住證為載體、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鼓勵地方政府提供更多基本公共服務和辦事便利,提高居住證持有人城鎮義務教育、住房保障等服務的實際享有水平。

2021年全國兩會閉幕後的總理記者會亦強調,對於在城市的農民工子女,只要拿到居住證,一定要讓他們有受教育的機會。決不能因為家境、區域不同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機會公平中,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

此外,在關注城鎮化率提升的同時,也應該關注到人口在城市間流動的趨勢,尤其是向核心城市群聚集的趨勢,這對於公共服務配套乃至商業布局等同樣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在近日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1年會上,華潤集團董事長王祥明表示,如果「十四五」末城鎮化率達到65%,意味著每年進城人數仍將達到千萬人級的規模,加上人口加速向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轉移,由此帶來的購物、醫療、教育、住房等消費需求將非常巨大。

Ⅹ 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措施

盡管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超過50%,但離發達國家的水平還有相當距離,若考慮農民工尚未真正融入城鎮的因素,則差距更大。差距也是潛力。尤其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持續發酵、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內經濟穩增長、調結構任務緊迫而艱巨的情況下,多方著力,挖掘城鎮化的潛力,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可以有效擴大內需,促進我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進步。
一要以人為本,加快農民工等城市邊緣人群的城市融入。農民工是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特殊產物,這一群體已達到2.53億人(2012年)。盡管政府已經採取不少措施改善農民工境遇,但由於涉及長期積累的深層矛盾,許多農民工還是難以較好地融入城市。
接下來,要進一步推進城市經濟尤其是服務業發展,為農民工等群體創造更多就業和提高收入的機會;要持續加強保障房建設,為農民工等群體在城市安家提供基本條件;要大幅提高農民工社保水平和覆蓋面,減少其在城市落戶生活的後顧之憂;要盡快把農民工納入城市財政保障,使其與市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加速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進程。
二要統籌城鄉,促進城鎮和農村良性互動、共同發展。城鎮化不能以犧牲「三農」為代價。糧食等農產品的安全供給始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包括城鎮化的基礎,時刻不能放鬆;廣大農村地區即使再經過二三十年仍將有數億人口居住,絲毫不能忽視。因此,新型城鎮化必然是「以城帶鄉」的城鎮化,要大力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生活水平和生產條件的差距:要加快推進農村征地制度等相關制度改革,使農民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分享更多收益:要進一步調動農業生產積極性,夯實農業發展基礎,確保糧食等農產品供應安全,為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三要大小並重,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格局。當前許多城市面積急劇擴大,而管理服務水平則相對較低,不少大城市交通擁擠、環境惡化、資源緊缺,而人口仍在不斷湧入: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則由於經濟實力較弱、公共服務不足而發展遲緩。
據統計,目前我國還有20%的小城鎮無集中供水,86%的小城鎮無污水處理設施,小城鎮的人均市政公用設施投入僅為城市的20%。接下來,一方面要推進城市建設從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提高城市管理服務水平;一方面則要根據我國人口眾多的現實,引導產業在不同規模城市間合理布局,降低城鎮化的門檻,避免形成畸大畸小、畸重畸輕的城鎮格局。
四要集約節約,在資源能源有效利用的前提下推進城鎮建設。我國規模龐大的城鎮化既是空前的機遇,也必將伴隨資源環境的巨大挑戰。以土地資源為例,2000年至2011年,我國城鎮面積增長幅度大大超過人口的增長幅度,城鎮人口密度不升反降,土地資源浪費嚴重。
顯然,若繼續以類似方式使用資源能源,我國城鎮化將難以持續。為改變這一現狀,要盡快推進資源能源的價格改革,使其能合理反映資源能源的稀缺程度;要鼓勵引導形成循環利用資源、節約使用能源的生活方式和產業體系;要加快節能建築發展、推動新能源的普及應用,使我國城鎮化走上綠色、低碳的健康發展之路。
毫無疑問,我國城鎮化已經取得了巨大成績,也毋庸諱言,我國城鎮化還存在著很大不足,但只要我們把握住新型城鎮化的方向,採用日益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手段,全力推進,相信城鎮化一定能給廣大民眾帶來生活的巨變,也給經濟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

閱讀全文

與城鎮化如何提升公共服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