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舞龍燈的資料
資料:元宵傳統游藝活動——舞龍燈
傳說唐代有一年大旱,龍王錯行雲雨,淹死了長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徵監斬龍王,後龍王陰魄不散,夜夜擾鬧皇宮,嚇壞了唐王李世民,於是向群臣問計,眾臣認為應超度龍王,於是民間乃有元宵節耍龍燈之習.龍燈一般由竹木,彩紙,布等紮成,節數為單數,長達數丈,節內能燃燭的稱"龍燈"不能燃燭的稱"布龍",舞龍時,領舞者手持龍頭,數十人舉起緊連龍身的木棍,隨於其後,整條龍在樂聲中沿著規定的路線和隊列奔跑.龍就象活了一樣,民間以此氣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元宵舞龍燈與春祀的來歷
燈節中的花燈種類繁多,諸如花卉、蟲鳥、百獸,應有盡有,唯其中最特出而又巨大的,則數「龍燈」。
今俗新年有「鬧龍燈」之戲。鬧龍燈就是「掉龍燈」,因龍燈長巨且重,鑼鼓聲中昂首擺尾,蜿蜒遊走,非數十多壯漢,舉竿來回奔走,不足以操御。「掉」是搖擺,作動詞解,也就是「舞龍」。
舞龍的「龍」,通常都安置在當地的龍王廟中,舞龍之日,以旌旗、鑼鼓、號角為前導,將龍身從廟中請出來,接上龍頭龍尾,舉行點睛儀式。龍身用竹紮成圓龍狀,節節相連,外面覆罩畫有龍鱗的巨幅紅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約莫有十數來丈長。龍前由一人持竿領前,竿頂豎一巨球,作為引導。舞時,巨球前後左右四周搖擺,龍首作搶球狀,引起龍身遊走飛動。
舞龍是個大節日,舞到任何一處都會受到招待。舞龍的隊伍有時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這叫「龍換酒」。
等到舞龍完畢,就將首尾燒掉,龍身送回廟內,明年再用。
燈節雖始於漢初,盛於唐宋,但「舞龍」的習俗,相信是承繼殷周「祭天」的遺風。
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古人民智不開,大概由於龍在神話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無窮,而海洋主水,龍也就很自然的做了農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為天,穀物是維持生命的根本,間接也就操縱了人類的生命。按這意義敷衍,龍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後稷。如此,龍被古人奉為「吉物」出現在慶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為奇了。
《禮王制》稱:「宗廟之祭,春曰鑰,夏曰[衤帝],秋曰嘗,冬曰烤」
可知春節的「開燈」,就是代表「春祭」。所以,「舞龍」最初應是一種祭祀,而非娛樂,成為助慶娛樂應是漢唐以後的事。這里有一則傳說,也可以說明舞龍純是紀念,含有祭祀成分----
相傳很久以前,苕溪岸邊有個荷花村,村前有一個荷花池,池塘里長滿了荷花。每到夏季,碧綠的荷葉鋪滿水面,無數朵出水荷花,裊裊婷婷,鮮艷無比。
荷花池邊住著一對勤勞善良的青年夫婦,男的叫百葉,女的叫荷花,夫妻倆男耕女織,相敬相愛。這一年,荷花懷了孕,過了十個月,孩子卻沒有生下來。又過了一年,還是沒有生下來,直到九百九十九天,才生下了一個男孩。百葉見孩子生得端正健壯,心裡好生喜歡。再仔細一瞧,倒是錯愕不已:這孩子的胸口脊背上長著細細的龍鱗,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數一數,有九百九十九片。旁邊的接生婆一見,大吃一驚,嚷道:「哎呀,了不得,你們家裡生了個龍神!」
消息傳遍村子,人人都來道賀。消息驚動了村裡的老族長,他兒子在朝廷做官,他的身邊留著個橫行霸道的丑孫子。這祖孫倆一聽到百葉家裡生下龍種,立刻手持鋼刀要來砍殺。鄉親得到消息,馬上給百葉報訊,大家細細商量,想出了個辦法:將孩子放在腳盆里,悄悄把他藏到門前的荷花池中。
老族長和他的孫子帶人沖進門來,孩子已經不見。族長老頭兒見找不到龍種,抓住百葉逼他交出來。孫子見荷花長得美麗,心生一計,舉起鋼刀殺死了百葉,把荷花搶到家裡。老族長心想:龍種沒有了爹娘,即使活著,也必定餓死。再說荷花會生龍種,將來龍種會生在自己家裡,這天下就是我家的了。
荷花被搶到老族長家裡,想念丈夫和孩子,十分悲痛。族長老頭兒逼著她去淘米,荷花拖著淘籮走到池邊,輕輕漾動池水,忽然一陣涼風吹來,荷塘深處,花葉紛紛倒向兩邊,讓出一條水路來,只見自己的兒子就坐在腳盆里,向她漂來。荷花又驚又喜,連忙將兒子抱到懷里,喂飽了奶水,仍然放回腳盆里。一陣涼風,腳盆又漂回到荷花叢中去。荷花曉得兒子沒有餓死,心裡十分高興。
自此,她一日三次到池中淘米,就給兒子喂上三次奶水。這樣餵了九百九十九天,兒子漸漸長大,滿身龍鱗閃亮金光。到了夜裡,荷花池中光芒四射。村子裡的老百姓知道龍種沒有滅掉,暗暗高興。老族長得知龍種竟在荷花池中,又生毒計。
一天傍晚,荷花到池邊淘米,祖孫兩個躲在楊樹叢里察看動靜,只見碧波盪漾,花葉浮動,一陣涼風吹來,荷塘深處徐徐漂來一隻腳盆,盆中坐著個滿身金色的孩子,歡樂地舉著雙手向淘米的荷花撲過去。荷花滿心歡喜,正要伸手去抱,楊樹叢中閃出個人,舉起明晃晃的鋼刀直向孩子砍去。剎那間,只見孩子從腳盆里倏地跳起來,化成一條金色小龍,向池中躍去。可是遲了,那一刀砍著了小龍的尾巴。荷花叢中停著的一隻美麗的大蝴蝶,忽然飛過去,用身子銜接在小龍的尾部上,用一對美麗的翅膀就變成了小龍的尾巴。
小龍長吟一聲,霎時間,狂風大作,烏雲翻滾,滿池荷花的花瓣也紛紛揚揚飛旋起來。霹靂閃電之中,小龍的身體漸漸變大,化成了數十丈長的巨龍,在荷花池上空翻騰飛躍。這時,一陣龍卷風卷了過來,小龍騰空而起,乘風直上,飛入雲端。這陣龍卷風好不厲害,那個砍龍尾巴的人被卷到半空,拋得無影無蹤。族長老頭兒見孫子被風捲走,「噗通」一聲,嚇得跌進荷花池淹死。
荷花看見兒子化成一條蛟龍飛上天空,大聲呼喊,但蛟龍已經飛得無影無蹤。
自此以後,苕溪兩岸每逢乾旱,小龍就來散雲播雨。
當地百姓為感謝它,就從這個池中採摘了七七四十九朵荷花,用了九百九十九葉花瓣,製作成一條花龍。因為不到一千葉,所以取名百葉龍。
每年春節,老百姓就要敲鑼打鼓來舞龍。
德化舞龍燈的來歷——紀念窯坊公燒成革新盛事
宋朝初,福建瓷都德化縣的瓷業,隨著產品遠銷海外愈加發達。隨著生產的發展,瓷業主急需擴大窯膛,加倍力作。當時主持砌窯的瑤台窯主林炳,還缺少建拱大窯的技術,依照拱小窯的方法從事摸索,但幾次拱的大窯經火力一沖便塌頂。歷經幾拱幾塌從不灰心,疲憊得骨架象要散開的林炳,坐在敗窯前沉思失敗原因。不覺睡去。朦朧中,一飄逸仙女現於碧空,俯下身對著他解衿露乳,見他不在意又俯低些,指著乳房靦腆哂笑,含羞喘息。林炳覺異,坐直身腰,起立迎上前去,仙女便隱沒不見。他疑惑難解。仙女頻指乳房,不像輕佻,是何意?此女真玄!
聰穎過人的林炳,終於悟出真諦:乳房是圓的……仙女定是為指點而來。好,按乳房形狀拱砌,圓膛壁,圓拱門,圓穹頂。圓,最富有生命力。經燒制,大窯不再塌頂,燒成率高。終於成功了。為感戴仙女指津梁,便塑玄女像,建玄女宮供奉。
林炳仙逝後。後人為了頌其功德,將他的塑像置於玄女像之右,共祀香火,後來玄女宮幾經重修擴建,改名為祖龍宮。尊林炳為窯坊公,即瓷業保護神,把他比做人中之龍。
隨著瓷興人丁旺,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瓷器燒成工藝技術革新的先行者,每逢春節便舞起龍燈游鄉,從農歷正月初二游至元宵止。當時已有十四個大窯,每窯主游一個晚上。龍燈全長五十三米,節與節之間留有一米半空節裱以帛,燈節與空節相連,便於舞動。每節龍體安上燭座,插燭火多支,由兩人撐著,備兩人替換。斗龍者分別執火球、刀、槍、劍、戟,並配以大小鼓、鑼、鈸、鍾、鎖吶等,舞者依鼓點踏步起舞,跳、躍、蹲、起,使得整條龍燈栩栩如生。當時流傳句老話:「寶美迎龍許厝當人命。」是說許厝地面世代種煙草,迎龍的時候人山人海,古道又狹,當龍游來時。觀光的人群讓路往路邊退,踩了煙草,失去收成。可想當時迎龍的盛況了。
這條大龍燈1951年和1959年國慶節還出現過,過後隱匿不見。當年訓練有素的舞龍者年事已高,在世的也不多了。替以短小的布條龍。
(選自《福建群眾文化之窗》1986年第四期資料類目)
Ⅱ 龍燈的資料在哪裡找比較好
元宵傳統游藝活動——舞龍燈
傳說唐代有一年大旱,龍王錯行雲雨,淹死了長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徵監斬龍王,後龍王陰魄不散,夜夜擾鬧皇宮,嚇壞了唐王李世民,於是向群臣問計,眾臣認為應超度龍王,於是民間乃有元宵節耍龍燈之習.龍燈一般由竹木,彩紙,布等紮成,節數為單數,長達數丈,節內能燃燭的稱"龍燈"不能燃燭的稱"布龍",舞龍時,領舞者手持龍頭,數十人舉起緊連龍身的木棍,隨於其後,整條龍在樂聲中沿著規定的路線和隊列奔跑.龍就象活了一樣,民間以此氣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元宵舞龍燈的來歷
燈節中的花燈種類繁多,諸如花卉、蟲鳥、百獸,應有盡有,唯其中最特出而又巨大的,則數「龍燈」。
今俗新年有「鬧龍燈」之戲。鬧龍燈就是「掉龍燈」,因龍燈長巨且重,鑼鼓聲中昂首擺尾,蜿蜒遊走,非數十多壯漢,舉竿來回奔走,不足以操御。「掉」是搖擺,作動詞解,也就是「舞龍」。
舞龍的「龍」,通常都安置在當地的龍王廟中,舞龍之日,以旌旗、鑼鼓、號角為前導,將龍身從廟中請出來,接上龍頭龍尾,舉行點睛儀式。龍身用竹紮成圓龍狀,節節相連,外面覆罩畫有龍鱗的巨幅紅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約莫有十數來丈長。龍前由一人持竿領前,竿頂豎一巨球,作為引導。舞時,巨球前後左右四周搖擺,龍首作搶球狀,引起龍身遊走飛動。
舞龍是個大節日,舞到任何一處都會受到招待。舞龍的隊伍有時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這叫「龍換酒」。
等到舞龍完畢,就將首尾燒掉,龍身送回廟內,明年再用。
燈節雖始於漢初,盛於唐宋,但「舞龍」的習俗,相信是承繼殷周「祭天」的遺風。
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古人民智不開,大概由於龍在神話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無窮,而海洋主水,龍也就很自然的做了農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為天,穀物是維持生命的根本,間接也就操縱了人類的生命。按這意義敷衍,龍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後稷。如此,龍被古人奉為「吉物」出現在慶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為奇了。
《禮王制》稱:「宗廟之祭,春曰鑰,夏曰[衤帝],秋曰嘗,冬曰烤」
可知春節的「開燈」,就是代表「春祭」。所以,「舞龍」最初應是一種祭祀,而非娛樂,成為助慶娛樂應是漢唐以後的事。這里有一則傳說,也可以說明舞龍純是紀念,含有祭祀成分----
相傳很久以前,苕溪岸邊有個荷花村,村前有一個荷花池,池塘里長滿了荷花。每到夏季,碧綠的荷葉鋪滿水面,無數朵出水荷花,裊裊婷婷,鮮艷無比。
荷花池邊住著一對勤勞善良的青年夫婦,男的叫百葉,女的叫荷花,夫妻倆男耕女織,相敬相愛。這一年,荷花懷了孕,過了十個月,孩子卻沒有生下來。又過了一年,還是沒有生下來,直到九百九十九天,才生下了一個男孩。百葉見孩子生得端正健壯,心裡好生喜歡。再仔細一瞧,倒是錯愕不已:這孩子的胸口脊背上長著細細的龍鱗,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數一數,有九百九十九片。旁邊的接生婆一見,大吃一驚,嚷道:「哎呀,了不得,你們家裡生了個龍神!」
消息傳遍村子,人人都來道賀。消息驚動了村裡的老族長,他兒子在朝廷做官,他的身邊留著個橫行霸道的丑孫子。這祖孫倆一聽到百葉家裡生下龍種,立刻手持鋼刀要來砍殺。鄉親得到消息,馬上給百葉報訊,大家細細商量,想出了個辦法:將孩子放在腳盆里,悄悄把他藏到門前的荷花池中。
老族長和他的孫子帶人沖進門來,孩子已經不見。族長老頭兒見找不到龍種,抓住百葉逼他交出來。孫子見荷花長得美麗,心生一計,舉起鋼刀殺死了百葉,把荷花搶到家裡。老族長心想:龍種沒有了爹娘,即使活著,也必定餓死。再說荷花會生龍種,將來龍種會生在自己家裡,這天下就是我家的了。
荷花被搶到老族長家裡,想念丈夫和孩子,十分悲痛。族長老頭兒逼著她去淘米,荷花拖著淘籮走到池邊,輕輕漾動池水,忽然一陣涼風吹來,荷塘深處,花葉紛紛倒向兩邊,讓出一條水路來,只見自己的兒子就坐在腳盆里,向她漂來。荷花又驚又喜,連忙將兒子抱到懷里,喂飽了奶水,仍然放回腳盆里。一陣涼風,腳盆又漂回到荷花叢中去。荷花曉得兒子沒有餓死,心裡十分高興。
自此,她一日三次到池中淘米,就給兒子喂上三次奶水。這樣餵了九百九十九天,兒子漸漸長大,滿身龍鱗閃亮金光。到了夜裡,荷花池中光芒四射。村子裡的老百姓知道龍種沒有滅掉,暗暗高興。老族長得知龍種竟在荷花池中,又生毒計。
一天傍晚,荷花到池邊淘米,祖孫兩個躲在楊樹叢里察看動靜,只見碧波盪漾,花葉浮動,一陣涼風吹來,荷塘深處徐徐漂來一隻腳盆,盆中坐著個滿身金色的孩子,歡樂地舉著雙手向淘米的荷花撲過去。荷花滿心歡喜,正要伸手去抱,楊樹叢中閃出個人,舉起明晃晃的鋼刀直向孩子砍去。剎那間,只見孩子從腳盆里倏地跳起來,化成一條金色小龍,向池中躍去。可是遲了,那一刀砍著了小龍的尾巴。荷花叢中停著的一隻美麗的大蝴蝶,忽然飛過去,用身子銜接在小龍的尾部上,用一對美麗的翅膀就變成了小龍的尾巴。
小龍長吟一聲,霎時間,狂風大作,烏雲翻滾,滿池荷花的花瓣也紛紛揚揚飛旋起來。霹靂閃電之中,小龍的身體漸漸變大,化成了數十丈長的巨龍,在荷花池上空翻騰飛躍。這時,一陣龍卷風卷了過來,小龍騰空而起,乘風直上,飛入雲端。這陣龍卷風好不厲害,那個砍龍尾巴的人被卷到半空,拋得無影無蹤。族長老頭兒見孫子被風捲走,「噗通」一聲,嚇得跌進荷花池淹死。
荷花看見兒子化成一條蛟龍飛上天空,大聲呼喊,但蛟龍已經飛得無影無蹤。
自此以後,苕溪兩岸每逢乾旱,小龍就來散雲播雨。
當地百姓為感謝它,就從這個池中採摘了七七四十九朵荷花,用了九百九十九葉花瓣,製作成一條花龍。因為不到一千葉,所以取名百葉龍。
每年春節,老百姓就要敲鑼打鼓來舞龍。
德化舞龍燈的來歷——紀念窯坊公燒成革新盛事
宋朝初,福建瓷都德化縣的瓷業,隨著產品遠銷海外愈加發達。隨著生產的發展,瓷業主急需擴大窯膛,加倍力作。當時主持砌窯的瑤台窯主林炳,還缺少建拱大窯的技術,依照拱小窯的方法從事摸索,但幾次拱的大窯經火力一沖便塌頂。歷經幾拱幾塌從不灰心,疲憊得骨架象要散開的林炳,坐在敗窯前沉思失敗原因。不覺睡去。朦朧中,一飄逸仙女現於碧空,俯下身對著他解衿露乳,見他不在意又俯低些,指著乳房靦腆哂笑,含羞喘息。林炳覺異,坐直身腰,起立迎上前去,仙女便隱沒不見。他疑惑難解。仙女頻指乳房,不像輕佻,是何意?此女真玄!
聰穎過人的林炳,終於悟出真諦:乳房是圓的……仙女定是為指點而來。好,按乳房形狀拱砌,圓膛壁,圓拱門,圓穹頂。圓,最富有生命力。經燒制,大窯不再塌頂,燒成率高。終於成功了。為感戴仙女指津梁,便塑玄女像,建玄女宮供奉。
林炳仙逝後。後人為了頌其功德,將他的塑像置於玄女像之右,共祀香火,後來玄女宮幾經重修擴建,改名為祖龍宮。尊林炳為窯坊公,即瓷業保護神,把他比做人中之龍。
隨著瓷興人丁旺,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瓷器燒成工藝技術革新的先行者,每逢春節便舞起龍燈游鄉,從農歷正月初二游至元宵止。當時已有十四個大窯,每窯主游一個晚上。龍燈全長五十三米,節與節之間留有一米半空節裱以帛,燈節與空節相連,便於舞動。每節龍體安上燭座,插燭火多支,由兩人撐著,備兩人替換。斗龍者分別執火球、刀、槍、劍、戟,並配以大小鼓、鑼、鈸、鍾、鎖吶等,舞者依鼓點踏步起舞,跳、躍、蹲、起,使得整條龍燈栩栩如生。當時流傳句老話:「寶美迎龍許厝當人命。」是說許厝地面世代種煙草,迎龍的時候人山人海,古道又狹,當龍游來時。觀光的人群讓路往路邊退,踩了煙草,失去收成。可想當時迎龍的盛況了。
這條大龍燈1951年和1959年國慶節還出現過,過後隱匿不見。當年訓練有素的舞龍者年事已高,在世的也不多了。替以短小的布條龍。
Ⅲ 正月十三撐龍燈有什幺傳統故事
傳說,土家族於非常遲之前沒舞龍習慣。有一年,久旱不雨,禾苗枯黃,溪河乾涸,來了一位能算天氣晴雨陰旱、人間禍福的鬼谷先生,對於土家人說:「大家絕不要愁,今天午後未曾時排雲,戌時下雪,城內之下三分,城外下七分」。
他這話,遭禹的金勾老龍聽見後心想,凡間有此能人要我管什麼水?!頓生妒忌,就賭氣把玉皇大帝命他於城內城外的下雨量倒下改出去分。結果,傾盆大雨,水淹城之內,房屋坍塌,溺死了許多人。這事遭當坊土地往玉皇大帝啟奏之後,玉皇大帝將金勾老龍拿下鐵牢,七天之後斬首示眾。觀音菩薩明白此事往玉皇大帝說情保救老龍。
玉皇大帝便放陰劍將金勾老龍斬成九節。此後,鬼谷先生亦來對於土家人說:「老龍遭斬,是與我賭氣因而喪生,但是他對於民間做了不少好事,他死了,你們要作為他燒點香紙。」遂,土家人便創作九節金龍,至各村寨起舞,叫人們膜拜,求老龍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長之,舞龍也淪為土家族的傳統習俗。不過,土家舞龍,於城鎮是舞全國各地大同小異的布扎龍,於土家山寨舞龍和各地有所不同,其自成特色。
Ⅳ 龍燈對聯
睢寧一指禪 V2 | 公務員 最快回答樂同萬戶金吾馳; 夜是三元玉漏停。 樹梢銀花; 心上春意。 華燈燦爛逢盛世; 鑼鼓鏗鏘頌豐年。 一團擁寶炬; 千點燦銀星。 金吾不禁; 玉漏莫催。 匝地樓台春富貴; 喧天歌舞夜風流。 星橋鐵鎖; 火樹銀花。 輪影暫移花樹下; 鏡光如掛玉樓頭。 天上冰輪滿; 人間玉漏遲。 明月皎皎千門秀; 華燈盞盞萬戶春。 燈火交輝元夜裡; 笙歌簇擁月明中。 九陌連燈影; 千門慶月華。 燈同月色連天照; 花怯春寒傍月開。 萬家元宵夜; 一街太平歌。 火樹祥光麗; 星橋寶炬紅。 寒笳送走人間臘; 曉角吹回雪裡春。 燈月千家曉; 笙歌萬戶春。 元夕萬家宴; 宵月千里明。 笙歌聲拂長春地; 星月光映不夜天。 ... 樂同萬戶金吾馳;
夜是三元玉漏停。
樹梢銀花;
心上春意。
華燈燦爛逢盛世;
鑼鼓鏗鏘頌豐年。
一團擁寶炬;
千點燦銀星。
金吾不禁;
玉漏莫催。
匝地樓台春富貴;
喧天歌舞夜風流。
星橋鐵鎖;
火樹銀花。
輪影暫移花樹下;
鏡光如掛玉樓頭。
天上冰輪滿;
人間玉漏遲。
明月皎皎千門秀;
華燈盞盞萬戶春。
燈火交輝元夜裡;
笙歌簇擁月明中。
九陌連燈影;
千門慶月華。
燈同月色連天照;
花怯春寒傍月開。
萬家元宵夜;
一街太平歌。
火樹祥光麗;
星橋寶炬紅。
寒笳送走人間臘;
曉角吹回雪裡春。
燈月千家曉;
笙歌萬戶春。
元夕萬家宴;
宵月千里明。
笙歌聲拂長春地;
星月光映不夜天。
火樹銀花合;
星橋鐵索開。
淑氣鴻喜家家樂;
彩燈春花處處新。
街頭燈影逐花影;
村中梅香伴酒香。
花市千門雪;
燈衢萬里春。
賞月極樂繁華地;
秉燈同游不夜天。
晴空一鏡懸明月;
夜市千燈照碧雲。
燈樓燦明月;
火樹暖春風。
青陽調玉燭;
華月送清歌。
溶溶月色連燈市;
靄靄春色滿夜城。
明月千門雪;
銀燈萬樹花。
蜃樓海市落星雨;
火樹銀花不夜天。
兔魂連銀海;
鰲山接紫微。
碧樹銀台萬種色;
野花啼鳥一般春。
萬戶鼓吹;
銀光有焰。
火樹銀花家家曉;
淑氣鴻禧處處春。
放手擎明月;
開心樂元宵。
舞鳳飛龍成夜市;
踏歌擊鼓助春聲。
春陽調玉燭;
華月送清歌。
耀眼宏圖燈映月;
動人春色畫中詩。
銀花開火樹;
鐵鎖啟金橋。
萬點春燈,銀花有色;
一輪皓月,玉宇無塵。
笙歌歸院落;
燈火接樓台。
玉宇無塵,碧波萬頃;
銀光有焰,喜氣盈庭。
錦城燈接彩;
花市月含華。
燈火良宵,魚龍百戲;
琉璃世界,錦綉三春。
一曲笙歌春似海;
千門燈火夜如年。
明月一輪,天開清淑;
春燈萬盞,人樂太平。
一簾春色門垂柳;
萬斛珠光地涌蓮。
美好前景,春色美好;
火紅年代,華燈火紅。
三五星橋連月闕;
萬千燈火徹天衢。
千門掛紅燈,燈火迎佳節;
萬樹綻銀花,花團鬧元宵。
五夜通明;
天開美景。
光騰月殿流蟾魄;
花燦星橋吐鳳文。
三千世界笙歌里;
十二都城錦綉中。
不夜燈光,便是玲瓏世界;
通宵月色,無非圓滿乾坤。
萬戶春燈報元夜;
一天瑞雪兆豐年。
燈月交輝,慶三元而開極;
花樹並茂,賀六合以同春。
萬戶管弦歌盛世;
滿天焰火耀春光。
放出花燈,天上銀河失色;
聽來簫鼓,人間茅屋生春。
萬里陽和春有腳;
一年光景月當頭。
復旦重賡,已被薰風之化;
分陽可惜,何須秉燭而游。
萬家燈火同秋月;
大地光明不夜天。
三五良宵,花燈吐艷映新春;
一年初望,明月生輝度佳節。
萬里河山鋪錦綉;
滿城笙管樂太平。
太白清狂,好對金樽邀月飲;
更生勤讀,自有藜杖照書來。
及時大放光明夜;
與物同游浩盪天。
火樹銀花,今夜元宵竟不夜;
碧桃春水,洞天此處別有天。
Ⅳ 迎龍燈的習俗作文 速度
正月元宵迎龍燈是義烏歡度元宵佳節的一種習俗。義烏的龍燈多為板凳龍。龍頭、龍身、龍尾和宮殿用樟木雕刻而成,大小形態根據當地傳說而設計。目前分布義烏全市各鎮、街道的板凳龍、布龍、竹節龍、花燈、少年燈、人物燈等共有400多條。迎龍燈時間大都在春節至元宵期間,最早的約在(農歷)正月初六,遲的到正月二十左右,最遲到清明。
都說義烏十八腔,小小的地方,迎龍燈的風俗也不相同,後宅的寺前村就是這樣的地方,迎龍尾巴要投標,而且價錢較高,每一次都要把龍燈拉斷,這樣才運氣好,赤岸的青口更加厲害,還要在水田,穿短褲……
燈頭下架,一般都放在祠堂裡面,由於現在義烏普遍舊村改造,很多村鎮的祠堂都換容顏了。准備接板燈前,都會有專人繞村打銅鑼,喊叫接燈咯;人們扛著板凳燈,准備接龍燈;接好燈,開始人們開始放鞭炮、煙花請燈神,以祈福來年好運;繞燈、做花樣燈,是迎龍燈的高潮,少的七八是橋板凳燈,多的幾百橋,甚是壯觀。
義烏特色龍燈推薦:
義烏稠州勝利社區西門老龍燈
時間:正月十五晚上
地點:稠州勝利社區
西門老龍燈由龍頭、龍身、龍尾組成,龍頭和龍尾用樹木雕刻而成,龍身由橋燈、花燈組成。西門龍燈最大的特點就是盤旋如梅花,夜晚從高空往下看,盤旋的龍燈猶如一朵盛開的梅花,燦爛炫目。據義烏文化館吳老師介紹,現在義烏會舞西門老龍燈的就剩下兩個師傅了,西門老龍燈也不是年年都有,如果想一飽眼福,切不可錯失良機。
義烏上溪吳店龍燈
時間:正月十一至十六
地點:吳店各村
吳店各村都有龍燈表演,參加舞龍者眾多,規模盛大。吳店龍燈的最大特色就是燈多且製作精美,龍身的各類花燈由人物、動物組成,極富神韻,豐滿華麗,多姿多彩。
Ⅵ 舞龍燈的來源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苕溪岸邊有個荷花村,村前有一個荷花池,池塘里長滿了荷花。每到夏季,碧綠的荷葉鋪滿水面,無數朵出水荷花,裊裊婷婷,鮮艷無比。
荷花池邊住著一對勤勞善良的青年夫婦,男的叫百葉,女的叫荷花,夫妻倆男耕女織,相敬相愛。這一年,荷花懷了孕,過了十個月,孩子卻沒有生下來。又過了一年,還是沒有生下來,直到九百九十九天,才生下了一個男孩。百葉見孩子生得端正健壯,心裡好生喜歡。再仔細一瞧,倒是錯愕不已:這孩子的胸口脊背上長著細細的龍鱗,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數一數,有九百九十九片。旁邊的接生婆一見,大吃一驚,嚷道:「哎呀,了不得,你們家裡生了個龍神!」
消息傳遍村子,人人都來道賀。消息驚動了村裡的老族長,他兒子在朝廷做官,他的身邊留著個橫行霸道的丑孫子。這祖孫倆一聽到百葉家裡生下龍種,立刻手持鋼刀要來砍殺。鄉親得到消息,馬上給百葉報訊,大家細細商量,想出了個辦法:將孩子放在腳盆里,悄悄把他藏到門前的荷花池中。
老族長和他的孫子帶人沖進門來,孩子已經不見。族長老頭兒見找不到龍種,抓住百葉逼他交出來。孫子見荷花長得美麗,心生一計,舉起鋼刀殺死了百葉,把荷花搶到家裡。老族長心想:龍種沒有了爹娘,即使活著,也必定餓死。再說荷花會生龍種,將來龍種會生在自己家裡,這天下就是我家的了。
荷花被搶到老族長家裡,想念丈夫和孩子,十分悲痛。族長老頭兒逼著她去淘米,荷花拖著淘籮走到池邊,輕輕漾動池水,忽然一陣涼風吹來,荷塘深處,花葉紛紛倒向兩邊,讓出一條水路來,只見自己的兒子就坐在腳盆里,向她漂來。荷花又驚又喜,連忙將兒子抱到懷里,喂飽了奶水,仍然放回腳盆里。一陣涼風,腳盆又漂回到荷花叢中去。荷花曉得兒子沒有餓死,心裡十分高興。
自此,她一日三次到池中淘米,就給兒子喂上三次奶水。這樣餵了九百九十九天,兒子漸漸長大,滿身龍鱗閃亮金光。到了夜裡,荷花池中光芒四射。村子裡的老百姓知道龍種沒有滅掉,暗暗高興。老族長得知龍種竟在荷花池中,又生毒計。
一天傍晚,荷花到池邊淘米,祖孫兩個躲在楊樹叢里察看動靜,只見碧波盪漾,花葉浮動,一陣涼風吹來,荷塘深處徐徐漂來一隻腳盆,盆中坐著個滿身金色的孩子,歡樂地舉著雙手向淘米的荷花撲過去。荷花滿心歡喜,正要伸手去抱,楊樹叢中閃出個人,舉起明晃晃的鋼刀直向孩子砍去。剎那間,只見孩子從腳盆里倏地跳起來,化成一條金色小龍,向池中躍去。可是遲了,那一刀砍著了小龍的尾巴。荷花叢中停著的一隻美麗的大蝴蝶,忽然飛過去,用身子銜接在小龍的尾部上,用一對美麗的翅膀變成了小龍的尾巴。
小龍長吟一聲,霎時間,狂風大作,烏雲翻滾,滿池荷花的花瓣也紛紛揚揚飛旋起來。霹靂閃電之中,小龍的身體漸漸變大,化成了數十丈長的巨龍,在荷花池上空翻騰飛躍。這時,一陣龍卷風卷了過來,小龍騰空而起,乘風直上,飛入雲端。這陣龍卷風好不厲害,那個砍龍尾巴的人被卷到半空,拋得無影無蹤。族長老頭兒見孫子被風捲走,「噗通」一聲,嚇得跌進荷花池淹死。
荷花看見兒子化成一條蛟龍飛上天空,大聲呼喊,但蛟龍已經飛得無影無蹤。
自此以後,苕溪兩岸每逢乾旱,小龍就來散雲播雨。
當地百姓為感謝它,就從這個池中採摘了七七四十九朵荷花,用了九百九十九葉花瓣,製作成一條花龍。因為不到一千葉,所以取名百葉龍。
每年春節,老百姓就要敲鑼打鼓來舞龍。 1999年5月,台灣國語日報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注音版《中國民俗節日故事》,在一共25冊中的第一冊寫的《龍燈》一文記述板凳龍的來歷如下:
浙江省金華縣有一條大溪,叫做「靈溪」,溪水從北邊的奇靈山上發源。
有一天,金華縣太爺動了惻隱之心買了一條大蛇,帶回家中飼養。
一年,夏天特別炎熱,靈溪乾涸。縣太爺向上蒼祈禱:但願上天早降甘霖,解我一縣百姓乾旱之苦!
夜裡,縣太爺夢到土地公公對他說:「你的善心感動了玉帝,明天中午把大蛇放入靈溪,自然就會有雨水降臨。」
縣太爺醒後,馬上派人照做。過了幾天,果然下起雨來,解了百姓的乾旱之苦。
後來,人們為了答謝大蛇,不但燒香祭拜,還將大包大包的米丟進溪里,希望來年有個大豐收。但人們用米祭拜大蛇時,天氣變得很怪,不是太陽暴曬,就是大雨連綿。
縣太爺正為怪天氣煩惱時,大蛇回來了,並對他說:「我原本是奇靈山的巨龍,也是掌管米糧的天神。由於不慎犯了天規,被玉帝貶到人間來;後來由於你的善心感動了玉帝,才讓土地公公放了我。但是,大家用米糧丟進溪中祭拜,糟蹋糧食,玉帝大怒,要罰金華縣大旱兩年。」縣太爺忙問:「有沒有補救方法呢?」大蛇說:「只要今後祭祀用清水便可,不要用雞鴨魚肉,以免玉帝動怒。」
縣太爺聽完謝過大蛇,便下令全縣老百姓照大蛇的話去祭祀。但是,縣里還是有些人用雞鴨魚等葷食祭祀。玉帝知道後震怒:「靈溪巨龍,你不是說金華百姓已經知道悔過了嗎?金華百姓還在繼續糟蹋糧食!來人!將靈溪巨龍斬了!」巨龍被斬後,金華縣天天下紅雨,簡直和血一般;被分割的巨龍身體,從天上落下,分散在靈溪兩岸。人們知道後十分後悔,每逢正月十五便舞龍,用一條板凳一樣的龍燈把巨龍接起來,希望巨龍的身軀能接合起來,這個習俗就一直流傳至今……
Ⅶ 舞龍燈節是那一天呀
元宵節:元宵傳統游藝活動--舞龍燈;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燈節,上元節」,是中國漢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
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文化價值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適應了中國社會廣大民眾在物質、精神、倫理和審美等方面的綜合需要。在物質生活層面,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許多不同節日獨特的食品。
元宵佳節,全家人在一起吃湯圓,「湯圓」與「團圓」字音相近,象徵著團團圓圓,和睦相處。 元宵節的文化價值在於它是全民的狂歡節,人人參與,樂在其中。
古代元宵節由於開禁,人流如織,男女相遇,易於產生愛情。千百年來,在元宵節上演的兩情相悅的愛情故事,舉不勝舉。
Ⅷ 舞龍燈的由來
相傳,古代人們把龍、鳳、麒麟、龜稱為四靈,是吉祥的化身,美好願望的寄託。傳說龍王興雲降雨,造 福人間。
龍作為一種神,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民崇拜的 民族象徵,是藝術創造的產物,它集獅頭、蛇身、魚尾、 鳳爪於一身,匯勇猛、靈活、友善、高貴於一體,綜合 了人民的理想、願望、智慧和力量,象徵吉祥與幸福。 據傳,早在漢代時期,舞龍燈活動已很普遍。
民間人們用舞龍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傳 至唐宋,舞龍在民間已很興盛,舞龍燈的形式和表演技 巧已很完善。
關於舞龍燈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有一年,晉陽大地旱情嚴重,玉帝讓金角龍王給晉陽地區播雨,而金角龍王將雨播到南方,淹死了很多百姓。玉帝知訊後,將金角龍王問罪貶斥,老龍王為贖罪,每年新春之際,下凡界拜訪百姓,許諾來年定降喜雨,讓晉陽大地風調雨順,五穀豐收,過上美好幸福的日子。
(8)馬鞍山市博望區遲村龍燈擴展閱讀
舞龍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民俗活動。舞龍的人,通常都安置在當地的龍王廟中,舞龍之日,以旌旗、鑼鼓、號角為前導,將龍身從廟中請出來,接上龍頭龍尾,舉行點睛儀式。
龍身用竹紮成圓龍狀,節節相連,外面覆罩畫有龍鱗的巨幅紅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約莫有十數來丈長。龍前由一人持竿領前,竿頂豎一巨球,作為引導。舞時,巨球前後左右四周搖擺,龍首作搶球狀,引起龍身遊走飛動。
舞龍是個大節日,舞到任何一處都會受到招待。舞龍的隊伍有時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這叫「龍換酒」。等到舞龍完畢,就將首尾燒掉,龍身送回廟內。
龍也就很自然的做了農作物的司雨神。龍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後稷。
Ⅸ 什麼叫龍燈
資料:元宵傳統游藝活動——舞龍燈
傳說唐代有一年大旱,龍王錯行雲雨,淹死了長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徵監斬龍王,後龍王陰魄不散,夜夜擾鬧皇宮,嚇壞了唐王李世民,於是向群臣問計,眾臣認為應超度龍王,於是民間乃有元宵節耍龍燈之習.龍燈一般由竹木,彩紙,布等紮成,節數為單數,長達數丈,節內能燃燭的稱"龍燈"不能燃燭的稱"布龍",舞龍時,領舞者手持龍頭,數十人舉起緊連龍身的木棍,隨於其後,整條龍在樂聲中沿著規定的路線和隊列奔跑.龍就象活了一樣,民間以此氣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元宵舞龍燈與春祀的來歷
燈節中的花燈種類繁多,諸如花卉、蟲鳥、百獸,應有盡有,唯其中最特出而又巨大的,則數「龍燈」。
今俗新年有「鬧龍燈」之戲。鬧龍燈就是「掉龍燈」,因龍燈長巨且重,鑼鼓聲中昂首擺尾,蜿蜒遊走,非數十多壯漢,舉竿來回奔走,不足以操御。「掉」是搖擺,作動詞解,也就是「舞龍」。
舞龍的「龍」,通常都安置在當地的龍王廟中,舞龍之日,以旌旗、鑼鼓、號角為前導,將龍身從廟中請出來,接上龍頭龍尾,舉行點睛儀式。龍身用竹紮成圓龍狀,節節相連,外面覆罩畫有龍鱗的巨幅紅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約莫有十數來丈長。龍前由一人持竿領前,竿頂豎一巨球,作為引導。舞時,巨球前後左右四周搖擺,龍首作搶球狀,引起龍身遊走飛動。
舞龍是個大節日,舞到任何一處都會受到招待。舞龍的隊伍有時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這叫「龍換酒」。
等到舞龍完畢,就將首尾燒掉,龍身送回廟內,明年再用。
燈節雖始於漢初,盛於唐宋,但「舞龍」的習俗,相信是承繼殷周「祭天」的遺風。
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古人民智不開,大概由於龍在神話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無窮,而海洋主水,龍也就很自然的做了農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為天,穀物是維持生命的根本,間接也就操縱了人類的生命。按這意義敷衍,龍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後稷。如此,龍被古人奉為「吉物」出現在慶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為奇了。
《禮王制》稱:「宗廟之祭,春曰鑰,夏曰[衤帝],秋曰嘗,冬曰烤」
可知春節的「開燈」,就是代表「春祭」。所以,「舞龍」最初應是一種祭祀,而非娛樂,成為助慶娛樂應是漢唐以後的事。這里有一則傳說,也可以說明舞龍純是紀念,含有祭祀成分----
相傳很久以前,苕溪岸邊有個荷花村,村前有一個荷花池,池塘里長滿了荷花。每到夏季,碧綠的荷葉鋪滿水面,無數朵出水荷花,裊裊婷婷,鮮艷無比。
荷花池邊住著一對勤勞善良的青年夫婦,男的叫百葉,女的叫荷花,夫妻倆男耕女織,相敬相愛。這一年,荷花懷了孕,過了十個月,孩子卻沒有生下來。又過了一年,還是沒有生下來,直到九百九十九天,才生下了一個男孩。百葉見孩子生得端正健壯,心裡好生喜歡。再仔細一瞧,倒是錯愕不已:這孩子的胸口脊背上長著細細的龍鱗,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數一數,有九百九十九片。旁邊的接生婆一見,大吃一驚,嚷道:「哎呀,了不得,你們家裡生了個龍神!」
消息傳遍村子,人人都來道賀。消息驚動了村裡的老族長,他兒子在朝廷做官,他的身邊留著個橫行霸道的丑孫子。這祖孫倆一聽到百葉家裡生下龍種,立刻手持鋼刀要來砍殺。鄉親得到消息,馬上給百葉報訊,大家細細商量,想出了個辦法:將孩子放在腳盆里,悄悄把他藏到門前的荷花池中。
老族長和他的孫子帶人沖進門來,孩子已經不見。族長老頭兒見找不到龍種,抓住百葉逼他交出來。孫子見荷花長得美麗,心生一計,舉起鋼刀殺死了百葉,把荷花搶到家裡。老族長心想:龍種沒有了爹娘,即使活著,也必定餓死。再說荷花會生龍種,將來龍種會生在自己家裡,這天下就是我家的了。
荷花被搶到老族長家裡,想念丈夫和孩子,十分悲痛。族長老頭兒逼著她去淘米,荷花拖著淘籮走到池邊,輕輕漾動池水,忽然一陣涼風吹來,荷塘深處,花葉紛紛倒向兩邊,讓出一條水路來,只見自己的兒子就坐在腳盆里,向她漂來。荷花又驚又喜,連忙將兒子抱到懷里,喂飽了奶水,仍然放回腳盆里。一陣涼風,腳盆又漂回到荷花叢中去。荷花曉得兒子沒有餓死,心裡十分高興。
自此,她一日三次到池中淘米,就給兒子喂上三次奶水。這樣餵了九百九十九天,兒子漸漸長大,滿身龍鱗閃亮金光。到了夜裡,荷花池中光芒四射。村子裡的老百姓知道龍種沒有滅掉,暗暗高興。老族長得知龍種竟在荷花池中,又生毒計。
一天傍晚,荷花到池邊淘米,祖孫兩個躲在楊樹叢里察看動靜,只見碧波盪漾,花葉浮動,一陣涼風吹來,荷塘深處徐徐漂來一隻腳盆,盆中坐著個滿身金色的孩子,歡樂地舉著雙手向淘米的荷花撲過去。荷花滿心歡喜,正要伸手去抱,楊樹叢中閃出個人,舉起明晃晃的鋼刀直向孩子砍去。剎那間,只見孩子從腳盆里倏地跳起來,化成一條金色小龍,向池中躍去。可是遲了,那一刀砍著了小龍的尾巴。荷花叢中停著的一隻美麗的大蝴蝶,忽然飛過去,用身子銜接在小龍的尾部上,用一對美麗的翅膀就變成了小龍的尾巴。
小龍長吟一聲,霎時間,狂風大作,烏雲翻滾,滿池荷花的花瓣也紛紛揚揚飛旋起來。霹靂閃電之中,小龍的身體漸漸變大,化成了數十丈長的巨龍,在荷花池上空翻騰飛躍。這時,一陣龍卷風卷了過來,小龍騰空而起,乘風直上,飛入雲端。這陣龍卷風好不厲害,那個砍龍尾巴的人被卷到半空,拋得無影無蹤。族長老頭兒見孫子被風捲走,「噗通」一聲,嚇得跌進荷花池淹死。
荷花看見兒子化成一條蛟龍飛上天空,大聲呼喊,但蛟龍已經飛得無影無蹤。
自此以後,苕溪兩岸每逢乾旱,小龍就來散雲播雨。
當地百姓為感謝它,就從這個池中採摘了七七四十九朵荷花,用了九百九十九葉花瓣,製作成一條花龍。因為不到一千葉,所以取名百葉龍。
每年春節,老百姓就要敲鑼打鼓來舞龍。
德化舞龍燈的來歷——紀念窯坊公燒成革新盛事
宋朝初,福建瓷都德化縣的瓷業,隨著產品遠銷海外愈加發達。隨著生產的發展,瓷業主急需擴大窯膛,加倍力作。當時主持砌窯的瑤台窯主林炳,還缺少建拱大窯的技術,依照拱小窯的方法從事摸索,但幾次拱的大窯經火力一沖便塌頂。歷經幾拱幾塌從不灰心,疲憊得骨架象要散開的林炳,坐在敗窯前沉思失敗原因。不覺睡去。朦朧中,一飄逸仙女現於碧空,俯下身對著他解衿露乳,見他不在意又俯低些,指著乳房靦腆哂笑,含羞喘息。林炳覺異,坐直身腰,起立迎上前去,仙女便隱沒不見。他疑惑難解。仙女頻指乳房,不像輕佻,是何意?此女真玄!
聰穎過人的林炳,終於悟出真諦:乳房是圓的……仙女定是為指點而來。好,按乳房形狀拱砌,圓膛壁,圓拱門,圓穹頂。圓,最富有生命力。經燒制,大窯不再塌頂,燒成率高。終於成功了。為感戴仙女指津梁,便塑玄女像,建玄女宮供奉。
林炳仙逝後。後人為了頌其功德,將他的塑像置於玄女像之右,共祀香火,後來玄女宮幾經重修擴建,改名為祖龍宮。尊林炳為窯坊公,即瓷業保護神,把他比做人中之龍。
隨著瓷興人丁旺,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瓷器燒成工藝技術革新的先行者,每逢春節便舞起龍燈游鄉,從農歷正月初二游至元宵止。當時已有十四個大窯,每窯主游一個晚上。龍燈全長五十三米,節與節之間留有一米半空節裱以帛,燈節與空節相連,便於舞動。每節龍體安上燭座,插燭火多支,由兩人撐著,備兩人替換。斗龍者分別執火球、刀、槍、劍、戟,並配以大小鼓、鑼、鈸、鍾、鎖吶等,舞者依鼓點踏步起舞,跳、躍、蹲、起,使得整條龍燈栩栩如生。當時流傳句老話:「寶美迎龍許厝當人命。」是說許厝地面世代種煙草,迎龍的時候人山人海,古道又狹,當龍游來時。觀光的人群讓路往路邊退,踩了煙草,失去收成。可想當時迎龍的盛況了。
這條大龍燈1951年和1959年國慶節還出現過,過後隱匿不見。當年訓練有素的舞龍者年事已高,在世的也不多了。替以短小的布條龍。
(選自《福建群眾文化之窗》1986年第四期資料類目)
回答者:黃海花園 - 經理 四級 2-22 19:58
Ⅹ 元宵節舞龍燈,燈牌上的對聯該怎麼寫
萬戶鼓吹;
銀光有焰。
五夜通明;
天開美景。
風清月朗;
燈彩星輝。
無邊春色;
有慶年頭。
光天滿月;
火樹銀花。
月光皎潔;
銀燭輝煌。
月光照耀;
銀蠟輝煌。
金吾不禁;
玉漏莫催。
星橋鐵鎖;
火樹銀花。
樹梢銀花;
心上春意。
一團擁寶炬;
千點燦銀星。
九陌連燈影;
千門慶月華。
萬家元宵夜;
一街太平歌。
萬家元夕宴;
一路太平歌。
千家春不夜;
萬里月連宵。
天上冰輪滿;
人間玉漏遲。
天上冰輪滿;
人間彩燈明。
天上一輪滿;
人間萬里明。
元夕萬家宴;
宵月千里明。
火樹銀花合;
星橋鐵索開。
火樹祥光麗;
星橋寶炬紅。
燈月千家曉;
笙歌萬戶春。
燈樓燦明月;
火樹暖春風。
花市千門雪;
燈衢萬里春。
青陽調玉燭;
華月送清歌。
明月千門雪;
銀燈萬樹花。
兔魂連銀海;
鰲山接紫微。
放手擎明月;
開心樂元宵。
春陽調玉燭;
華月送清歌。
銀花開火樹;
鐵鎖啟金橋。
笙歌歸院落;
燈火接樓台。
錦城燈接彩;
花市月含華。
訪鸞鏡於日下;
駕鰲山之海嶠。
一曲笙歌春似海;
千門燈火夜如年。
一簾春色門垂柳;
萬斛珠光地涌蓮。
九華燈炬雲中掛;
五彩鰲山海上移。
三五星橋連月闕;
萬千燈火徹天衢。
三千世界笙歌里;
十二都城錦綉中。
萬戶春燈報元夜;
一天瑞雪兆豐年。
萬戶管弦歌盛世;
滿天焰火耀春光。
萬里陽和春有腳;
一年光景月當頭。
萬家燈火同秋月;
大地光明不夜天。
萬里河山鋪錦綉;
滿城笙管樂太平。
及時大放光明夜;
與物同游浩盪天。
飛龍舞鳳成夜市;
擊鼓踏歌皆春聲。
天空明月三千界;
人醉春風十二樓。
天空明月一輪滿;
人醉春風萬里明。
中天皓月明世界;
遍地笙歌樂團圓。
五夜星橋連月殿;
六街燈火步天台。
火樹光騰城不夜;
銀花焰吐景長春。
火樹銀花家家曉;
淑氣鴻禧處處春。
光騰月殿流蟾魄;
花燦星橋吐鳳文。
鳳盤雙闕壺天外;
鰲駕三山陸海中。
鳳舒五彩龍銜燭;
鰲駕三山蜃結樓。
玉燭長調千門樂;
花燈遍照萬戶明。
玉宇無塵一輪月;
銀花有艷萬點燈。
玉宇無塵千頃碧;
銀花有焰萬家春。
匝地樓台春富貴;
喧天歌舞夜風流。
樂同萬戶金吾馳;
夜是三元玉漏停。
華燈燦爛逢盛世;
鑼鼓鏗鏘頌豐年。
燈火交輝元夜裡;
笙歌簇擁月明中。
燈同月色連天照;
花怯春寒傍月開。
輪影暫移花樹下;
鏡光如掛玉樓頭。
金市燈光遊子月;
珠簾香襲美人風。
明燭送來千樹玉;
彩雲移下一天星。
明月皎皎千門秀;
華燈盞盞萬戶春。
銀花火樹開佳節;
紫氣丹光擁玉台。
雪月梅柳開春景;
花燈龍鼓鬧元宵。
笙歌聲拂長春地;
星月光映不夜天。
淑氣鴻喜家家樂;
彩燈春花處處新。
寒笳送走人間臘;
曉角吹回雪裡春。
晴空一鏡懸明月;
夜市千燈照碧雲。
街頭燈影逐花影;
村中梅香伴酒香。
賞月極樂繁華地;
秉燈同游不夜天。
溶溶月色連燈市;
靄靄春色滿夜城。
蜃樓海市落星雨;
火樹銀花不夜天。
碧樹銀台萬種色;
野花啼鳥一般春。
舞鳳飛龍成夜市;
踏歌擊鼓助春聲。
耀眼宏圖燈映月;
動人春色畫中詩。
萬點春燈,銀花有色;
一輪皓月,玉宇無塵。
玉宇無塵,碧波萬頃;
銀光有焰,喜氣盈庭。
燈火良宵,魚龍百戲;
琉璃世界,錦綉三春。
燈火萬家,良宵美景;
笙歌一曲,盛世母音。
明月一輪,天開清淑;
春燈萬盞,人樂太平。
美好前景,春色美好;
火紅年代,華燈火紅。
遠景近景,良宵美景;
燈花禮花,火樹銀花。
千門掛紅燈,燈火迎佳節;
萬樹綻銀花,花團鬧元宵。
不夜燈光,便是玲瓏世界;
通宵月色,無非圓滿乾坤。
燈月交輝,慶三元而開極;
花樹並茂,賀六合以同春。
放出花燈,天上銀河失色;
聽來簫鼓,人間茅屋生春。
復旦重賡,已被薰風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