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服務體系建設是什麼意思
服務體系建設是指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基本精神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滿足人民群眾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徑,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基礎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
現狀問題
1、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均等化和精準度不足
由於地區發展差異,全國各省(區、市)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差距依然較大。
一方面,農村文化設施落後、文化活動貧乏現象突出。調查留言反映「偏遠農村文化生活落後,空巢老弱病殘,留守兒童婦女基本沒有文化生活質量可言」,「村裡的人除了看電視、打牌、打麻將就無所事事了」,「部分村裡的文化室大都是過時的盜版書,很多村民也不知道有文化室的存在」。
另一方面,各區域、各類型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需求不一,呈多元化趨勢,但公共文化服務產品較為單一,內容形式相對陳舊,差異化供給不足,在高端化、品牌化、多樣化方面亟待提升。
2、公共服務建設缺失「智慧+」的翅膀
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短板亟待解決。現代化技術應用欠缺,科技支撐不夠有力。基層公共服務需要插上「智慧」的翅膀,打造智慧終端、遠程互動平台等。讓百姓像逛淘寶、美團那樣,輕松「一觸即達」,「送文化上門」。
❷ 金融機構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中的作用
加強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使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的重要內容。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不斷提高西部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盡快縮小地區間人民生活水平和享有公共服務水平的差距,使西部地區各族群眾和全國人民一道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積極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國家在加強西部地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實施了一批有針對性的重點工程和項目,東部地區在對西部地區的對口支援和對口幫扶中也把幫扶公共服務事業作為重要內容,西部地區教育文化衛生等薄弱環節得到加強,城鄉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有了一定提高。2000—2005年,中央向西部地區財政轉移支付和各項補助7620億元,其中支付社會保障、教育、衛生、文化、扶貧等專項補助2060億元。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二期工程,共安排西部地區投資30多億元,「兩基」攻堅計劃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新建、改造寄宿制學校3475所,1000多萬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享受「兩免一補」政策。建成西部地區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建設項目3000多個,為西部地區縣級醫療機構配備農村巡迴醫療車1200多輛,使西部地區每個縣擁有1輛巡迴醫療車,支持農村鄉鎮衛生院及縣級醫療機構建設,開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實施「西新工程」、農村電影流動放映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縣圖書館、文化館建設工程,豐富了西部邊遠地區人民的文化生活。
但是,由於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和薄弱的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以及歷史原因,西部地區公共服務水平與全國和東部地區相比,差距較大,與自身的發展需求相比,還有不小缺口。據統計,2005年,西部地區農村中、小學生均教育儀器設備值只有隻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75%左右,不到東部地區的60%。西部地區縣級綜合醫院擁有的專業設備原值只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60%左右。西部地區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不到全國的20%,農業人口覆蓋率不到5%,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東部地區的十分之一。西部地區社會救助覆蓋面遠低於東、中部地區,享受社會保障的對象仍然是「五保戶」、遭受重大自然災害的災民、特困群體及優撫安置人員,西部地區絕對貧困人數超過全國的一半,而享受低保救助的人數僅佔全國的六分之一,只有東部地區的四分之一。
可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難點在西部地區,重點也在西部地區。沒有西部地區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全國基本公共服務就不可能實現均等化,沒有西部地區的社會和諧,也就沒有全國的社會和諧。因此,要充分調動西部地區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根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任務和要求,在西部開發中,更加註重發展社會事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加強醫療衛生服務,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更加註重穩定擴大就業、健全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體系以及強化社會安全,突出解決好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力爭通過「十一五」期間的努力,使西部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遏制,到2020年,基本實現全國范圍內的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
(二)
「十一五」期間,西部地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更加註重優先發展教育。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擴大免費提供課本的覆蓋面,對其中的家庭經濟困難寄宿學生提供生活補助,降低初中階段輟學率,加大掃盲工作力度,確保西部地區「兩基」攻堅任務如期完成並鞏固成果。積極發展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完成「西部地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等工程,加大「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中西部農村初中改造」等工程對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繼續實施「對口支援西部高等學校計劃」。支持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辦好一批重點專業和學科。鼓勵和支持東中西部地區之間開展教育對口支援和聯合辦學、聯合研究等交流與合作,加大培養、交流和支持力度,加快西部地區教師隊伍建設。
二是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貧困家庭醫療救助制度,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建立健全縣、鄉、村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重點支持鄉鎮衛生院以及貧困縣、民族自治縣、邊境縣的縣醫院、縣中醫(民族)醫院和縣級婦幼保健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醫療衛生專業隊伍建設。控制重大傳染病、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傳播,突出抓好碘缺乏病、地方性氟(砷)中毒、大骨節病、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加強農村基層計劃生育設施建設,完善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
三是積極發展文化體育事業。加強農村和城市社區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網路建設,繼續實施西新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搶救性文物保護和重大文化自然遺產保護設施建設。扶持農村業余文化隊伍。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保護發展民族民間體育。積極發展文化體育產業。
四是提高人民生活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完善對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制度。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各項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完善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醫療保障制度,在有條件的地區推動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勞動保障監察維權體系,加強對企業用工行為的監管,切實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改善社會救助和福利機構條件,為未成年人、殘疾人、老年人等提供服務。鞏固和擴大「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的成果。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保障水平,增強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和城鎮低收入者的消費能力。
(三)
為完成以上任務,「十一五」期間,要把不斷提高西部地區公共服務水平,放到西部大開發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為西部地區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採取切實有效措施,集中力量,扎實工作,抓好落實,抓出成效。
一是加大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1994年實行分稅制改革和2000年農村稅費改革後,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收入分配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西部地區地方財政,尤其是縣鄉財政成為最薄弱的環節,無力承擔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任務。根據屬地化原則,西部地區公共服務提供應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職責。因此,要在提高轉移支付總量的基礎上,加大中央財政,尤其是新增財政收入對西部地區公共服務轉移支付的力度。在因素選擇和權重設定上,充分考慮西部地區及其縣級財政的困難問題,給予體制性傾斜支持。地方各級政府也要建立穩定的公共服務投入機制,加大省級財政對縣級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
二是創新西部地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模式。在國家加大對西部地區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同時,要更新觀念、拓寬思路,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西部地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對在西部地區從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企業或個人給予一定的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在西部地區率先進行醫葯分離試點,鼓勵醫葯企業與西部地區農村鄉村衛生院(所)合作,建立獨立的醫葯配送渠道,降低農民醫療費用。發揮銀行和金融機構在西部地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市場運作機制,處理好政府、市場、社會和農民在西部地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的相互補充作用。
三是要增強西部地區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提高西部農村地區公共服務水平是加強西部地區公共服務的關鍵。要通過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引導和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合理、有序向周邊城鎮轉移,重點抓好小城鎮和中心村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的規模效應。西部地區能源、礦產資源、特色農牧業和旅遊資源豐富,具備一定的比較優勢。國家將加大支持力度,積極扶持西部地區有資源、有市場、有效益的產業,通過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加快工業化進程,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增強西部地區公共服務自我供給能力。
四是提高西部地區公共服務從業人員素質。在西部地區建設一批有針對性的重點職業教育學校,同時積極利用東部地區職業教育資源,把為西部地區培養各類公共服務職業技術人才作為東部地區對口支援西部地區和東西合作的重要內容。健全繼續教育制度,抓好崗前和在崗培訓工作。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進一步提高西部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從事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公益性事業人員的工資,建立一種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盡其才的良性用人機制。
總之,加強西部地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高西部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事關西部地區人民的切身利益,事關西部大開發事業的成敗,事關全國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建設全局,意義重大。讓我們共同關注、共同努力,在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進程中,逐步縮小西部地區城鄉居民人均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與東、中部地區的差距,盡快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盡快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
❸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意義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專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屬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對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大意義。
❹ 公共服務體系的內容是什麼時候提出的,具體涵義是什麼建設公共服務體系的意義是什麼
公共服務體系的提出: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確定了2020年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其中包括「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提出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把「建設服務型政府」作為重要內容。
公共服務體系的含義:
公共服務體系主要是指以政府為主導、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為主要任務、以全體社會成員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為基本目標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這些制度安排主要表現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與體制創新。 內容包括提供公共基礎設施,創造就業崗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福利體系,促進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發展;也包括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發布公共信息等。涵蓋市場難以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自然壟斷和外部經濟等。
2008年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對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構想包含三個層次:(1)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應依據經濟發展程度和水平,逐步建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是惠及全民和公平公正,但建設步驟要把握水平適度、可持續發展的原則。(2)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長遠目標,也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要價值追求,但也需要逐步實現。應圍繞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協調處理好公共服務的覆蓋面、保障和供給水平、政府財政能力三者間關系。(3)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是創新公共服務體制,改進公共服務方式,形成公共服務供給的社會和市場參與機制。通過公共財政、社會組織、企業與家庭的合作,發揮和體現財政資金的公益性價值,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益。
建設公共服務體系的意義
1、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促進科學發展的現實要求。公共服務需求增長是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志。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需求不斷拓展和逐步得到滿足的過程。伴隨著技術進步和物質產品供給能力的提升,公共服務需求不斷增長、服務業快速發展成為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共服務需求增長呈現逐步加速的趨勢,標志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如何使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相適應,將是我們在較長時期面臨的重要任務。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加快社會建設的任務,如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收入分配等,都離不開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促進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
2、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校正社會財富初次分配的不平衡,並對初次分配產生積極影響,有利於緩解和抑制利益分化進程及其引發的社會矛盾。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使公共服務逐步擴展到整個社會,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消除公共服務領域存在的不公平現象。同時,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為促進社會公平和權利平等提供強大的基礎平台,有利於振奮社會成員的精神,提高社會總體效率。
3、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內容。提供公共服務是政府的重要職責。發揮政府在公共服務體系中的主體作用,加快公共財政建設步伐,加大財政支出中用於社會公共服務項目的比重,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首要之舉。在我國,公共服務領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公共服務發展滯後,總量供應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轉變政府職能,解決政府在社會公共領域的缺位問題,將原來由政府承擔的一些公共服務職能轉移給非政府組織和私人部門甚至社區,改變完全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局面,實現公共服務提供主體的多中心。市場化的核心是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國家對公共服務領域的壟斷,在多元化的公共服務主體間,形成有效競爭機制,從而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的效率,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
❺ 《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的印發有哪些意義
構建現代公復共文化服務體系制,政府、市場、社會三者缺一不可。政府的作用是保基本、促公平;市場的作用是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豐富供給,提高效能;社會的作用是激發各類社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意見》提出,要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加強文化創意產品研發,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內容。完善公益性演出補貼制度。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要進一步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審批項目,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公共文化領域。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模式,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要培育和規範文化類社會組織。加強對文化類行業協會、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社會組織的引導、扶持和管理,促進規范有序發展。要大力推進文化志願服務,構建參與廣泛、內容多樣、形式豐富、機制健全的文化志願服務體系。
❻ 為什麼要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版要內容,是實現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協調發展戰略布局的重大安排。
二是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雙輪驅動」的「雙輪」之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環境中,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實現「雙輪驅動」、協調發展,體現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正確道路的深刻認識和自覺把握。
三是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徑,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建構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保障,也是履行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改善和發展文化民生的內在要求。
四是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當前我國文化建設的一項戰略性工作,是各級黨委、政府肩負的重要職責,也是各級文化行政部門第一位的工作。
❼ 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什麼意思
內容摘要: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包括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文體教育服務內、公共衛生服容務、養老幼托服務、環境治理以及信息服務等子體系。本文對完善這些子體系分別提出建議,以拓展農村公共服務功能,使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❽ 如何理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現代性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之「現代」,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在基本文化理念層面,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在文...
❾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示範區意義
一是公共文化服務政府責任得到明確和加強。通過創建,各示範區普遍建立了黨委政府牽頭、各部門參與的公共文化建設工作機制,並把公共文化服務納入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績效評估之中。
二是公共文化投入不斷加大,基層設施網路建設得到加強。
三是通過示範區創建,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具有推廣價值的制度設計成果,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有力保障。
四是各地在示範區創建過程中通過實施了大量文化惠民項目,較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民群眾真正享受到了創建帶來的文化惠民成果。
一是對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化建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顯著提升了文化惠民效果。
二是對正確處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政府、市場、社會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推動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市場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公共文化工作格局。
三是對統籌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有效提升了文化建設的科學化水平。
四是對通過公共文化服務更好地傳播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有效發揮了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不少示範區城市把加強社會管理與公共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整合資源、轉變職能、創新機制,積極探索公共文化的社會化參與方式,使群眾在公共文化參與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
❿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的原則與內容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的原則。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特徵及我國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主要有基礎性原則、系統性原則和公正性原則。第一,基礎性原則。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基礎性在於它保障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存與發展需要,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存權、健康權、受教育權等憲法規定的基本政治權利。第二,系統性原則。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組成元素應是一個整體,各元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雖然可能隨著經濟社會事業的不斷發展而不斷擴充,但並不能改變其系統性。第三,公正性原則。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必須要體現社會的公平正義,這是它的核心價值。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內容框架。根據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原則,可以確定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框架主要有四個組成部分,並構成輪輻式模型(見下圖)。
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即A)居於整個模型的核心,它是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務(即B)、公共環境性基本公共服務(即C)、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務(即D)和自身發展性基本公共服務(即E)的集合,B、C、D、E與A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一個系統。
二、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務(即B)處於模型的最下方,是整個模型的基礎性模塊。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首先要滿足食物、水和住房等生理需求,然後才轉向較高層次的需求。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看,B獨立生成A的子系統。
三、公共環境性基本公共服務(即C)位於模塊的左方,是A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二者構成對立統一的整體。從公共服務角度看,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盡管在某些領域如基礎設施等方面有所加強,但在與民眾健康相關的公共環境領域取得的成效不大,是今後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努力方向。C也是A的一個重要子系統。從我國國情看,該系統要素應包括道路、通信、供排水等公共設施建設,飲水工程、電網建設、水利建設等公共環境與基礎設施。
四、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務(即D),居於模塊的右邊。公共安全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必要條件。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需要公共安全,沒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體系與措施,整個社會將處於無序狀態。因而維護公共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社會安定和發展的大事。從本質上來講,公共安全問題屬於公共產品范疇,是運用公共權力的政府必須向公民提供的、也必須提供好的一項服務。近幾年公共安全事故頻發,造成巨大的社會危害,給民眾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影響。從當前來看,D應成為A的極其重要的子系統,其子要素應包括食品、葯品、餐飲安全、社會治安、交通安全等公共安全服務。
五、自身發展性基本公共服務(即E),居於整個模型的上部,是民眾需求的最高層次。個體自身發展是指個體在身心諸方面及其整體性結構與特徵的連續不斷的變化過程。個體發展總是表現為一種變化,這種變化是在發展主體與周圍環境積極的相互作用中,通過主體的各種活動實現的。事實上,個體發展總是涉及個體自身、周圍環境以及活動等多方面因素。由於各方面因素的差異,不同個體的具體發展總是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根據個體發展的特性,我們將E列為A的一個重要子系統。E子要素應包括師資保障、教育資源提供、公共信息發布等義務教育服務;免疫接種、兒童婦女老人保健等基本衛生保健服務;公立博物館、藝術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