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馬鞍山百旺金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馬鞍山百旺金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01月12日,主要經營范圍為信息技術開發、技術推廣、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服務等。
法定代表人:屈偉
成立時間:2015-01-12
注冊資本:6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40500000185888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馬鞍山市花山區中央花園1-1102
⑵ 知道在中小學課本中相關馬鞍山的詩詞歌賦嗎急求啊!
李白《望天來門山》
詩人:李白源 朝代:唐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李白《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李白《橫江詞六首》
其二
海潮南去過潯陽
牛渚由來險馬當
橫江欲渡風波惡
一水牽愁萬里長
其三
橫江西望阻西秦
漢水東連揚子津 ( 漢一作楚 ) ( 連一作流 )
白浪如山那可渡
狂風愁殺峭帆人
其六
月暈天風霧不開 ( 月一作日 )
海鯨東蹙百川回
驚波一起三山動
公無渡河歸去來
送人歸淝上
杜荀鶴
巢湖春漲喻溪深,才過東關見故林。
莫道南來總無利,水亭山寺二年吟。
含山店夢覺作
韋庄
曾是流離慣別家,等閑揮袂客天涯。
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
本人知道的也不多,所以就把自己知道的列舉了出來,不過最近《馬鞍山古代詩詞鑒賞》即將出版發行 ,你可以去買本看看
⑶ 求文檔: 裸析方六岳詩歌《月夜憶家》,不少於1000字。
清末民初無為州城(今無為縣城無城鎮)人方澍,字六岳。清末民初時期在安徽頗具影響的詩人。方六岳生於無為縣福路口鐵匠崗張村。(亦有傳後成長於無城南園)少有才名。自記事後,目睹清廷腐敗、列強入侵。方六岳懷著一腔愛國之情,發憤讀書,力志報國。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年)舉人,名震鄉里。曾任李鴻章幕僚,兼東館塾師。後外放浙江鹽政大使。僅一年即辭職,後從教,在紫蓬山(今屬肥西縣)坐塾。民國後任中學教員。善能文,尤工詩。攀著直插天聳的銀屏萬級石階,迎著青色的天空,面對遠處無為城西南隅的芝山,北對萬里無垠的巢湖。由龍興寺地藏殿想到青陽九華山之金地(西方,我國五行之說中,西方屬金)藏,進而感到此佛教之地生來賦有的智慧和業緣,應為禮種「優曇」(梵語,無花果樹一種,意為瑞應或瑞花。見《南史·竟陵文宣王子良傳》),修慧業之地。於是興然撰聯:「萬磴聳空青,面芝阜,背巢湖,天插銀瓶橫北斗;九華浮遠翠,禮優厚,修慧業,佛居金地比南山。又由此而感故國已去,國體變更,塵寰滄桑、六道輪回,復撰聯:問故國、幾經滄桑,擾擾塵寰,盡消受、一龕燈火;嘆眾生、無邊苦惱,紛紛來去,最分明、六道輪回。」
途經白湖時,晚清後桐城派詩人方六岳有《白湖即興》詩雲:「長湖逐浪白鷺鳴,漁翁撒網網清明;岸上農婦鐮金谷,一湖春秋一耕耘。」寄託了詩人對清平世界百姓安居樂業的美好嚮往。
方澎歸居故里「綉溪草堂」,後被推為勸學所長,服務桑梓,直至謝世。其詩文現存有《濡須詩選》、《嶺南吟稿》、《紫蓬山志》、《巢湖志》等。刻苦砒礪,博覽群書。除了學習傳統文化外,他還刻苦研究西洋學術文化,探討富國強兵之策,推崇學以致用。且喜讀西歐文學作品,以了解異國風土人情,歷史掌故。 在讀萬卷書的同時,方六岳還遍歷名山大川,廣交南北賢達。與《三字經》注家李丹叔、兩湖名家《書目答問》著者張之洞、陸蘭孫以及《廿四史演義》和《幼學瓊林》等書作者蔡東藩等,交往甚契,時常把酒論國是,鴻雁遞家常。 晚年積極接受新思想的影響,始終與進步人士保持接觸。1913年3月中旬,客寓安慶期間,曾與陳獨秀、方倫叔、徐鐵華等,時集「飲酒閣」長歌賦酬,縱論國計民生。當時無為縣有方六岳、盧樂山、程幼伊、盧秋浦和李從龍等,號「芝山五子」,經常聚首唱和,切磋詩藝,增進學識與友誼,聲名傳於省內外。
方六岳曾在清末本城塾師湯左廷門下受業。在老芝城景福寺中有湯左廷所撰楹聯:「結成香國因緣,幾世從修,還本來面目;參破禪林法界,一塵不染,現真個頭陀」。(註:香國乃佛國名。據《維摩詰經》載,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其界一切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
方家世代書香,方後高謹遵祖訓,有儒雅之風,又宅心仁厚,即使身處逆境,依然不改初衷,在右派難友中廣受尊敬。方後高 (1933年生於無為縣)談及曾祖方六岳,為清末孝廉,名詩人。當時清朝名將聶士成在山海關下修一茅亭,欲求一副能與山海關匹配的楹聯,方六岳得知後,即撰「題山海關聶軍門士城新築茅亭聯」:「乘三軍講武余閑,蒔雜花數本,種寒菜滿畦,天末唱刀環,九塞澄清靖桴鼓;是萬里長城盡處,坐遼海高峰,問秦時明月,樽前語羌笛,一亭春好占榆關。」同鄉重臣李鴻章曾來山海關,囑隨從幕僚,各擬一聯以進,均不愜意。忽見方六岳聯,喜甚,尤為賞識,乃贈以三百金。李鴻章聽說作者是無為人,更有同鄉之感,於是一回京即派專人禮聘方六岳至其府邸擔任其長子李伯行的塾師。六岳後人每津津樂道其事,知不虛妄也。此聯一出,即傳遍天下讀書人。被名報人嚴獨鶴先生譽為天下第一名聯。儒生方六岳被李鴻章譽為「皖城狂生」。......方六岳在李府教書幾年,因看不慣京中惡習,堅辭教職;又因李鴻章愛才心切,薦官浙江鹽務史,亦不習慣官場迎來送往,終負笈歸里,擇地無城綉溪西畔,建寓所兼塾館名「綉溪草堂」,自號「綉溪遺叟」。
「浮翠山房」過去就在縣城西南隅,綉溪公園南側,是方澍的故居和塾館。原建築今部分猶存,但已成民宅。有花廳、學屋、屋室,皆有方澍自寫楹聯。花廳聯「浮雲蒼狗,譬時局以翻瀾,泡影幻乾坤,我自忘機羨魚鳥;翠黛妝螺,銜遠山兮半形,綉溪好風月,天開美景賽蓬瀛。」意說,白雲蒼狗時局亂,翻滾波瀾虛幻機,泡影無情俗浮塵,自鳴忘擾賞蟲魚。忘卻計較巧詐心,自甘恬淡無爭與。青綠翠黛芝山影,螺形山巒蓬瀛徐。因為花廳住室走廊微小,有狹長而低的坐卧用具。花廳一壺酒,高歌引長嘯,方澍不免花廳自鳴聯「半榻隱城闉,每從杯酒余閑,數世界名流,我輩是如何人物;一庭好花月,且喜塵氛不到,盡草廬歌嘯,此間有無限風光。」
花廳的側邊就是方澍教授學生之處,即塾館,楹聯「三峽江聲流筆底,六朝帆影倒樽前。」長江上游,從四川奉節縣至湖北宜昌市一線,重岩疊嶂,無地非峽,就其中最險者三處,稱為「三峽」。三峽所指,歷來說法不一,歷代說法不一,今以矍塘峽、巫峽、西陵峽為三峽。方澍性情好癖,閑雲野鶴,特立獨行,吟詩作對之孤鴻世外人。遂自聯雲「此地獨少佳趣,但山間明月,江上清風,便是天然詩料;先生果何許人,有世外孤鴻,雲中野鶴,也能狀以癖情。」
方澍的居室有他自寫楹聯「學仲蔚、小隱蓬蒿,任他蠻觸紛爭,好將蠹簡作田,管城作耒;緬陶潛、高居栗里,聽彼風塵擾攘,只得裁花為服,剪葉為冠。」明代俞允文,字仲蔚,年十五,作《馬鞍山賦》,長老異之。嘉靖中為諸生,年未四十,即棄舉子業,專力於詩文書法,著有《仲蔚集》。晉代大詩人陶潛,字淵明曾居住在今江西九江市的南陶村西之「栗里」。《莊子·則陽》中有「蠻觸紛爭」典,指由於細小之事而引起爭端。「管城」是筆的別稱,亦作「管城子」,曲出韓愈《毛穎傳》。「耒」為原始的翻土工具,形如木叉。風埃昏暗世污濁,歸野陶潛避紛塵。不為細小引爭端,隱學仲蔚詩書寧。後來,在浮翠山房的廳堂里,懸掛有清末無為才子丁菊痴挽山房主人方澍聯「憶公跌宕少年揚,長揖傲王侯,豪氣博、台海榆關以外;惟我獨深文字感,騷壇失詩伯,吟魂戀、芝山綉水之間。」(《挽方公六岳聯》)方澍曾在台島及渝關一帶做過官。榆關一在河南中牟縣南,一指山海關。行為跌宕無檢束,詩壇詩伯領騷壇。後王鶴天也有聯「一代詩名儕五嶽,十分春色到雙溪。」
塾館開學後,本縣、鄰縣青少年慕名投其名下的絡繹不絕。方六岳治學嚴謹,注重學術、品德與氣節的教育,對學生要求十分嚴格,故深受學生喜愛。學生中尤以後被胡適稱為創辦中國白話報的「開山老祖」的李辛白天資最為聰穎,勤奮好學,因而特別受到方六岳的鍾愛。一日,方六岳將自己的舊作《綉溪歌》抄給學生閱讀:「澄波起夕陽,一碧風波盪;轂紋細細生,水禽沒淺浪。劃然雙鏡平,小橋通溪漲;揮手送斜陽,坐邀明月上。月光倒水長,玉蟾才一丈;溪邊老圊家,開門對溪望。」李辛白拜讀之餘,深受感染和啟發,遂作《呈六岳師》一首:「輕煙漠漠雨疏疏,如此湖山畫不如。添取草船環翠閣,人間哪必有西湖。」方六岳看後十分欣賞,定為范詩,叫學生傳誦。
戴扶青(1908年生於無為)少年時得宗祠資助,曾在縣城晚清舉人方六岳門下讀書,學成後在當地辦鄉學。
原「清代無為州衙」(民國元年,即一九一二年始改縣。原址在二府地,即原大江電影防火牆和老城中心菜市場一帶。清代咸豐年間毀於兵燹,旋即在十字街東重建。抗日戰爭中被毀,現在的無為飯店東部即為原址。)曾有方澍撰贈新任知州章維藩之聯:「地重米襄陽,至今綉水清泠,如見冰心映秋月;家鄰包孝肅,共此巢湖灌注,須教鐵面帶春風。」米芾是襄陽(湖北襄樊市)人,故世稱「米襄陽」。米公祠現國中只有兩座,另一座在米芾故鄉湖北襄樊市樊城西南隅。宋代米公祠及寶晉齋中所藏,早已俱毀。現存建築是清代在原址六畝田畔重修的。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在祠內建成圖書館,由縣勸學所(相當於教育局)所長方澍兼任館長。一九四九年後圖書館有擴大,後米公祠即在圖書館大院內。近年米公祠又加修繕擴建。一九八一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23年,鄉人公推方六岳因為桑梓文化教育效勞之力,就任勸學所所長,不久組織參觀團往江浙觀摩,次年在無為首設圖書館為民眾服務。
無城西門內有個「劉園」聯:「垂柳碧胡鬖鬖,庭院日長消宿酒;曲橋紅艷艷,園林春去惜余花。」(鬖鬖下垂貌,行吟扶手杖。杯酒醉心綠,隔夜猶酒意。)為方澍所撰,是劉體乾的公館和花園,通稱「劉家花園」。劉體乾,是清末四川總督劉秉璋之侄,曾任海關道,雄於資財,當時稱「西劉」,與其叔「東劉」,並稱無城「二劉」。園於抗日戰爭中廢毀,原址今為縣汽車運輸公司所在地。...... 1926年,北伐軍團長陸學文來無為拜方澍為師,住西門留園,後得上峰密令,將前清四川總督劉秉璋在無為劉公館家藏《古今圖書集成》四千餘冊,命士兵用大布袋捆裝,劫往上海。消息付出,無為地方人士一致要求方澍出面打電報追還原物。不久陸學文復電,允許作為私人禮物歸還。方澍遂派高子欽去上海領回,陳列於縣圖書館之內。
1926年3月,方澍七十壽辰,由王鶴天、李辛白領頭發起為方公祝壽。李辛白此時任北京大學出版總主任,特地從景德鎮定購壽碗一千隻作為壽禮。該碗底部打一「壽」字,外面印有李辛白書的「古稀大慶」四字,下署「民國乙丑年年小陽日蟺綉溪夫子七十千秋贈品——受業李辛白敬獻。」壽誕那天,本縣、鄰縣及遠道而來的祝壽學生四十多人,宴罷都贈給壽碗作紀念。
方澍壽誕前夕,方府根據民風土俗辦了五桌「暖壽」酒。開席前,方澍端坐上方,諸學生行了叩拜託。禮畢,李辛白臨時提議王鶴天(1879—1943,早年名活天,後名鶴天,字汝通。祖居無為城裡,父鼎臣,執教塾館,為人剛毅正直,素為鄰里稱頌。王鶴天幼時隨父破蒙,穎悟過人。青少年時代立雪於古文學大師方六岳門下,受到方公道德學問的良好熏陶,奠定了學識和品格上的優良基礎)獻壽聯。王鶴天略一沉吟,即脫口而出一聯《祝六岳七十大壽聯》:「一代詩名齊五嶽,十分春色到雙溪。」頓時贏得滿堂喝彩。
1930年1月,方六岳不慎感受風寒,病生逝世,終年74歲。此後,李辛白經常前往草堂看望老師遺屬。李辛白曾作《過先師綉溪草堂》詩:「綉溪溪畔柳絲絲,人去堂空燕子知。一路斜陽半城水,白頭誰與話兒時?」
無為米公祠「拜石亭」即為晚清浙江鹽運使,甲科舉人方六岳手書,爾今亭雖不存而亭匾尚在。(註:米芾知無為軍期間(900多年前),為官清廉,勤政愛民,勤於書法,酷愛賞石。米芾離任去世後,後人為紀念米公,於米公軍邸的米芾的書房「寶晉齋」故處建造「米公祠」,將「石丈」立於「墨池」南側。徽宗南渡,「米公祠」毀於兵燹,「石丈」沒於土中。時至清朝嘉慶年間,朱君麟將「石丈」移至公廨(官署),並建「拜石亭」一座。三字。)
清代廬江劉聲木《萇楚齋隨筆》中《李太白酒樓聯語》:
昔登太白酒樓,見一聯雲:「我輩此中惟飲酒,先生在上莫吟詩。」嘆其運化之妙,雲雲。語見嘉興吳澹川明經文溥《南野堂筆記》中。聲木謹案:此聯不特語妙,實亦閱歷有得之言。無為常曙東茂才師必森告予雲:「光緒某年,同邑方六岳孝廉澍,偕友人七八人,應江南鄉試,阻風採石。燕子磯上有一寺,中有一樓,專供奉唐李太白神位。孝廉偕友人登山入寺,放言高論,又平日自負詩篇書法皆佳,自攜筆硯往題。適寺中有新堊之壁,題詩其上,墨瀋淋漓,字大如拳。詩後復有記,謂千載後必有知音者。寺僧心雖甚惡之,然無如之何也。不意正筆飛墨舞之際,忽一老僧自後出,睥其詩字,笑謂之曰:『方先生自謂詩佳,無人能識,我想太白先生在上,必能識得先生詩也。』孝廉聞之怫然。同人皆謂無故受僧人揶揄,共為不平,終亦無如之何也。」雲雲。乃知太白酒樓一聯,真不為無見,誠喚醒痴人之妙諦也。
在無為季氏宗譜《先大父雲亭公行略二十世》涉及「邑中孝廉方君六岳」:
大父雲亭公,諱光義,即煥。柳塘公次子也。幼勤學,不荒於嬉,鄉先輩無不以大器目之。成童後,丁母艱兼遭兵燹,遂棄舉子業,佐曾祖治家務,先意承志,族黨以孝稱。公昆仲三人,伯大父早世,與季大父同居,友於甚篤。析爨時,房產器具悉聽自擇。有卜式風。公自有恨書未成,嚴庭訓。雖避亂他方,寄身檐下,猶攜吾先考口授之,先考始獲早年入泮。同治初,我族續修家乘,眾推曾祖為總理,公代其勞三年蕆厥事。曾祖去世,公克繼前徽,凡修祠宇、挑祖塋、厘祭產、散學費諸端,非止任勞任怨,且解私囊,至今口碑載道。其於整家規和鄰里排解紛難,猶其淺焉者也。公性朴實,喜勤儉,不愛繁華。先居州城之東隅,後恐家人染市井習,移居故里,村名「課芸荘」。基五畝許。周圍土牆竹園,樹木業雜,開塘養魚,耕田治食。草屋數十間,名其左曰:「小月當書屋」,右曰「耕讀草堂」,邑中孝廉方君六岳屢過其廬,額之曰:「修然塵壒」。公暇時,好植名花修竹。每當盛開時,集名流賞花醉月,博奕行吟,極一時風雅之盛,而與齊瀛仙、翟梅溪、沈冶台、湯左廷諸前輩往來最蜜。皆題公之怡景園,玉照圖詩。甚伙客去後,課諸孫讀。於鰲及長,兄承尤殷,黎明呼而起,卽授讀。亦自手不釋卷,至夜靜無倦色。鰲輩偶惰,率領游戲園中,以舒其志。並談古典,使之樂聞。其教法之善有如此。公性好施與,岳父於公彬故後,祧孫敬謙。貧不能娶,公贈幣焉。岳母鄭年老無依,公迎養之,及歿葬於宅之東阜。長姊適謝,老而貧,公給薪米,具棺木養生送死,至老弗哀,其高誼又如此。公有知人之鑒好善惡,惡雖未形於色。而里中子弟每因公之喜怒,勉為良善。公之懿行,鰲誠難道其萬一。謹卽所知述之簡末。
孫男嗣熬謹述
方六岳氏還拜撰並書《無為季氏三房分之大房分家譜序》與《渭清先生行述二十四世》:
《季氏譜序》:惟孝格天,感鬼神,開金石,召風雷,其大者。史傳所紀,亘古為昭。其次,和雍翔洽於一家,厚德蒸被於一鄉一邑。嘉祥懿美遠貽予子孫,以無疆之休而可以保世滋大,況幽光爵而愈久其發揚,眾愈奇發而為金章紫綬。八騶凄戟昡赫,庸俗人之耳,目一時而已。所以報仁孝者猶淺,必有文章才雋。魁壘之士,問世之英,拔出一時,或台或丘,或先或後,傳令名光宗族文苑藝林,觥觥不朽以彼易,此孰得孰失?與吾濡季氏系出魯季友,姬姓之後。舊譜所雲:始出齊魯,宦遊中州,歷漢唐迄宋,有圖南公者為宋刺史,隨高宗南渡,過金陵,止全椒,過濡須。劉氏欲起義,旅規復汴京,招致刺史合謀進取,既至劉氏敗,遂留。吾濡須土,田廣袤而腴沃,風氣質良,人民樸厚,有終老之志。故以圖南公為濡須始始遷祖,自是厥後,亦葉代興,枝條暢茂。數傳而後有元禮、子成、庭椿三孝子相繼而出,又數傳而尾孫、叔房二詩人接踵而生。至前清而大正、岩山諸公,眾以三孝子名世,或稱三孝子、二才子,先後六孝子紀之志,垂祀之郡、縣、鄉,賢言者嘖嘖歡羨,以於議吁盛矣,偉矣。自圖南至於今,閱七八百年,其中雲礽代嬗,瓜衍椒聯,推吾濡巨族。蓋族大則人眾,人眾則居散,居散則情離,而欲疏者親之,離者合之,此歐、蘇諸君子所為,兢兢究心於譜學也。古者氏族,掌於官天府版,籍稽民數而已,生卒年月不繁焉。宋以後譜學始大發明,賢人君子得以伸區區敬之心者,重賴有此季氏譜,盈篇累篋,幾於等身。其先世厘為三分,力易施工。亦易蕆三分告成,匯為全牒。分者以別支,全者以合脈,法至善也。夫世風涼薄,兄弟鬩牆,操戈同室矣。且抑聞季氏八世同居,其和睦祥善之氣,溫藹敦厚之誼,流風余韻,延及子孫。所以孝子才人一門,競垂文章,潤色輝映。千秋信乎,「明德之後,必有達人。」吾知始遷之圖南公陰德,醞釀非偶然者,故卿相可以代興,孝子才人不可以世及。觀於季氏,為之歡美不置矣。頃漸東老友攜舊譜末征序於余,余系其族人士踴躍,激勸勤始勤終,因述其概略如此。
前清光緒甲午科舉人浙江鹽大使方澍六岳氏拜撰並書 民國丁已年十月吉日
《渭清先生行述二十四世》:人生末季,其上者以機智干謀致通顯,次亦勤奮能事博名譽。阜室家鄉黨稱之,官司信任之,遠近無間言,是即庸中佼佼者矣。下焉者,德薄能鮮,疲恭自敗,而不能令不受命。悠悠忽忽,既無志以求自立,復無片長末技以瞻其身。嗚呼!是天下之敝人而已矣。季子藻元,幼從巡警教練所畢業。前清宣統元年,任本縣警務公所廵長,三年升充本所稽查兼全縣災民戶口調查員。是年十一月,遞升本縣一區巡官。民國元年,改充城區區員,二年升充一區區長。嗣於五年一月,經李巡按使依新官制,改委縣警佐咨部注冊,兼辦城區分駐所事務。而民國元年,於一區廵官差內,曾辦本縣沿江永成堤等處搶險工程。事竣,派駐黃雒河防緝幫匪,獲要匪有功。四年一月,於城區區長差內,經本縣各公團以辦事得力臚列成績陳縣,轉詳內務部,核給二等三級警察獎章。是年,縣委查屠宰稅得力,又由縣詳前廵按使,核給三等獎章。查辦事竣,即充屠宰稅徵收委員,今仍兼斯差。五年四月,本縣組織警備隊,委充隊長。八月撤消,仍供原差。七年一月一日,縣委兼代警備隊長。以上歷有成勞,遇事敢為無少退,葸鄉父老稱其勤。能上下和輯,遠近無怨謗。況生際亂世,人情萬變,處置相安,桑梓平悅。吁!亦難矣。時正年力富強,力興未艾,立名譽,長室家,吾未易測其所至也,今其族譜將蕆事,余為贅言,因臚序其事。贊曰:繄造物之造萬物兮,以人為最靈。人有巧拙靈蠢兮,斯富貴貧賤之分形。渭清生而機警兮,能同座而無忤。短小而精悍兮,鄉黨悅其善處。金躍冶而稱良兮,錐處囊而脫出。純鉤之劍,不可以苴履;跅馳之馬,無銜勒之善術。惟中材自繩以就範兮,斯無施而不可。御軍士而無讖嘩兮,足以克敝而致果。藩虎兕而阱蛟螭兮,縱橫進退之權其在我。卜他年擁牙璋而專聞兮,壯軍容如荼火。父老希望有成兮,謂摻券其如左。
前清甲午科舉人浙江鹽大使方樹六岳氏撰
濡須,今安徽巢湖市無為縣之區域也。經數次多方尋根問祖,於當地宗親處尋劉氏光裕堂露字型大小族譜一份,此譜於民國十年六修,全卷分24冊。譜序由清光緒恩科舉人、浙江鹽大使、姻親方澍(方六岳)所書。
在邢容欽遺著《無為舊聞瑣話》有《秋浦文章六岳詩》:
清末孝謙方六岳、盧秋浦,名士也。六岳諷詠詩什,噴玉唾珠;秋浦灑翰陳敘,奮藻摛英,俱稱於時。故有「秋浦文章六岳詩」之譽。......六岳詩集未梓行,而民間傳抄甚多。據方時生君雲,縣圖書館藏有抄本。方時生君,六岳之孫也。陡溝小學許謀成校長有家藏抄本之說,惜未親睹。余亦曾有手抄殘本,字跡粗劣,不知何人所抄,已毀於「文革」中。....《無為古今對聯》有方六岳《挽兒媳雙亡聯》:「孀媳昔無依,三載孤燈憐隻影;亡兒今有泮,一輪明月照雙魂。」《題陳氏書房聯》:「東井星常聚;南洲榻尚懸。」
清末民初的無為著名詩人方六岳(名澍)就著有《濡湏詩選》(二卷)和《嶺南吟稿》(四卷)。
《友聲吟集》十六期發表了他《濡湏詩選》中的兩首詩:「東風吹雨復吹晴,一路梅花馬上迎。向晚波光吞遠樹,隔江山色壓孤城。高樓見月思兒女,異地逢人亦弟兄。一片歸心流水急,乍聞鄉語便關情。」(《鋼城道中》)「故人家在水雲鄉,風景蕭然天一方。遠近山懸濃淡碧,早遲稻吐淺深黃。農夫荷笠歌秋雨,牧子垂鞭唱夕陽。向晚獨行村落外,涼煙淡月助詩狂。」(《過故人庄》)。
在《嶺南吟稿》中有《啖荔枝》:「增城掛綠世所奇,稟精受氣維震離(2)。時方落實置監守,達官乃為口腹私(3)。一顆價值千銅錢(4),同心之合五色絲。我正客粵況難得,過此以往誰復知(5)。居湖五月荔枝熟,捆載而來西山陲(6)。牟尼光搖露沆瀣,瓊瑤彈綴風離披(7)。紅雲吞吐齒激激,赬虯大小珠壘壘(8)。單裹玉膚薄羅滑,香凝冰骨星球垂。初似貧人望屬饜,粗糲一飽甘如飴(9)。郡中佳植細品次,獲此便足他何為(10)。扶荔宮中長荊棘(11),百株遷地同枯萎。守吏坐株且數十,視人如草良可嗤。厥後紛紛傳驛堠(12),紅塵飛騎爭走馳。楊家妃子一展笑,道旁暍死悲枕屍。不詳之木此為最(14),賈害何異傾城姿(15)。即今鐵艘駛江海,一日千里貢玉墀(16)。猶言遠物不足寶,嗜好淡泊真忘飢。東坡願作嶺南人,我亦北望歸遲遲。
【注釋】
(1)方澍:清末人,著有《嶺南吟稿》。
(2)震離:均八卦名,震象雷,離象火。兩句意思:增城掛綠是世間珍稀品,因為它稟受南方炎熱氣候之故。
(3)兩句說,當果實可以摘采時,便有人監守著,這是達官貴人為自己的口福私利。
(4)千銅錢:一千枚銅錢,當時相當一兩銀子的價值。
(5)兩句說:當時我正在廣東作客,難以得到掛綠,錯過了這個時機,以後誰知能否再有機會得到呢?
(6)兩句說:在潮州五月間正好荔枝成熟,在西山那邊載有許多荔枝。
(7)牟尼光、瓊瑤彈:俱荔枝名。瓊瑤彈小如彈丸而無核,有梅花香,出程鄉(今梅縣)山中。露沆瀣:《楚辭.屈原.遠游》:「含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注引《陵陽子》:「冬飲沆瀣者,北方夜半氣也。」
(8)紅雲:指荔枝。吞吐齒激激,描寫人們吃荔枝的情景。赬虯:赤色的龍。指荔枝。
(9)饜:滿足,粗糲:粗米。兩句意思:好似貧窮的人,有粗米飯吃便滿足了。
(10)郡中:一郡之中。這兩句的意思:品嘗潮州佳品已滿足了,何必追求其他。
(11)扶荔宮:評注見嶺南荔枝詞(三)
(12)厥後:以後。全句:以後各朝代紛紛使用驛站,斥堠,馳馬飛奔運送荔枝。
(13)這兩句的意思:楊貴妃一笑,不知多少人暴死於路旁。
(14)不祥之木:這里指荔枝。作者未能認識上述悲劇系統治階級貪婪所引起的,反而怪責荔枝,是倒果為因的說法。
(15)賈害:自招災禍。這句的意思同上句一樣,認為傾城姿是自招災禍。
(16)鐵艘:指現代輪船。玉墀:玉石台階。這里指皇帝宮殿。
(17)北望歸遲遲:向北遙望家鄉,遲遲不願歸、暗示對荔枝的留戀。
附《嶺南荔枝詞(三)》(譚瑩)(1):扶荔宮中扶荔生(2),武皇移種自多情(3)。奇花異果原難得,扶竹扶桑枉並名(4)。【注釋】(2)《三輔黃圖》:「漢武帝破南越,建扶荔宮,自交趾移植百株於庭,偶一株稍茂,然終無果實」。(3)武皇:漢武帝。(4)《丹鉛總錄》:「此荔生日,扶荔者亦若扶竹扶桑雲。」荔枝的珍奇美味,引起漢代帝皇的喜愛,漢武帝浩費大量人力物力移植於長安,終無結果。這首詩對此加以諷刺。
⑷ 李白的簡介及李白與馬鞍山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回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答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二十五歲起「辭親遠游」,仗劍出蜀。天寶初供奉翰林,因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璘幕僚,因璘敗系潯陽獄,遠謫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投奔其族叔當塗令李陽冰,後卒於當塗,葬龍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一、李白與馬鞍山之李白詩文遺跡釋考 。。。二、李白與馬鞍山之歷代碑序賦記輯注
三、李白與馬鞍山之歷代詩歌詞曲輯注 。。。四、李白與馬鞍山之當代李白研究文選
⑸ 龍橋鐵礦
龍橋鐵礦位於廬樅火山岩盆地北緣,礦體產於中生代火山岩的下伏基底中,控礦地層為中三疊世周沖村組(又稱東馬鞍山組)碳酸鹽岩向鈣質泥質粉砂岩過渡的相變帶中,礦體受地層的層位、岩性和岩相控制。該礦床無論是其產出的構造部位與環境、礦床地質特徵,還是礦床的成因類型,有別於下揚子拗陷的火山岩盆地中「玢岩型」鐵礦。
圖4-26 安徽銅陵獅子山礦田成礦模式圖
1.區域地質概況
廬樅火山岩盆地基底及周圍出露地層主要有志留系—中三疊系,火山岩盆地中主要有晚侏羅—早白堊世陸相火山-沉積岩系,經過深部工程式控制制結合區內綜合研究認為,廬樅火山岩盆地並非過去認為的「繼承式盆地」,而是一斷陷盆地,火山岩的直接基底並非完全由早-中侏羅世陸相碎屑岩組成,在盆地的北部及東北部邊緣有中-晚三疊世海陸交互相的碎屑岩、碳酸鹽岩及膏(岩)層也構成了盆地的直接基底。
廬樅盆地的形成主要受基底斷裂構造控制,按其產狀分為北東、北西、東西、南北4組,其中缺口-羅河及黃屯-樅陽兩條北東向基底斷裂控制了火山岩盆地的形態與演化,而且對盆地基底地層、火山-侵入活動及成礦作用有明顯的制約。東西向斷裂為繼承基底構造形成,它對侵入岩的就位起一定控製作用。南北向斷裂與東西向斷裂成為共軛構造,其交匯處多為火山-侵入活動中心。北西向斷裂形成最晚,對火山岩盆地地層、構造影響不大。
在廬樅盆地內形成的基底隆起帶對區內礦產具有重要控製作用,隆起帶主要由三疊紀南陵湖組、東馬鞍山組等組成,其翼部由晚三疊世銅頭尖組、拉犁尖組組成,其核部火山-沉積地層較薄,反映隆起帶在南象運動後業已形成。在廬樅盆地內已發現的大、中型鐵、硫、銅礦床、礦點產出位置與基底隆起帶的分布范圍一致,總體呈北東向。隆起帶的兩側礦種類型也有一定差別,其西部主要為鐵、硫礦床,東部為銅礦。在盆地內的火山-沉積岩系中以斷裂構造為主,褶皺構造為寬緩的背、向斜構造。
2.礦床地質特徵
龍橋鐵礦礦區出露地層主要有中三疊世東馬鞍山組、早侏羅世磨山組、中侏羅世羅嶺組,這些地層多構成了盆地的直接基底,在東馬鞍山組下段白雲岩中見膏(鹽)層、上段白雲岩及鈣質粉砂岩中有赤(菱)鐵礦層。礦區出露的火山岩地層有:晚侏羅世龍門院組、磚橋組,為一套橄欖安粗岩系列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以及同源的潛火山岩、淺成侵入岩等,在磚橋組中也夾有硅鐵質粉砂岩、硅質赤鐵礦層。
龍橋鐵礦是一大型磁鐵礦床,伴有少量銅礦和鉛鋅礦。礦床共有13個鐵礦體組成,以Ⅰ號礦體規模最大,該礦體長2188 m、寬190~783 m,佔全礦總儲量的99.7%(圖4-27)。Ⅰ號礦體剖面形態為層狀-似層狀;在平面形態礦體投影為矩形,礦體長軸走向290°,但局部地段礦體的走向變化較大。其他小礦體多具透鏡狀。礦體產狀普遍 較緩,傾角一般在10°~20°,最大達30°,礦體傾角在空間上變化較大,中部傾角大,向兩側變緩(圖4-28)。Ⅰ號礦體厚度一般為20~40 m(視厚度),最大厚度為63.58 m,最小僅2.61 m,平均厚度為27.2 m。礦體厚度總的變化趨勢是:橫向上由北向南厚度逐漸增大,縱向上由西向東厚度也逐漸增大,鐵礦體中富礦體(TFe>50%),富礦體厚度一般為10~20 m,最厚43.27 m,最薄為2.73 m,平均厚16.22 m。
Ⅰ號礦體埋藏深度一般為400~500 m,最淺340.63 m,最深587.23 m。
礦石的結構、構造分為沉積成岩階段和熱液成礦階段兩組。沉積成岩階段的結構主要為球粒狀結構、腎狀結構、他形粒狀結構,這些結構具有沉積特徵。熱液階段結構類型較多,主要有他形-半自形粒狀結構,次為自形晶結構、他形晶結構、交代邊緣結構及交代網脈狀結構、交代殘余結構等。沉積成岩階段形成的構造類型包括藻紋狀、條帶狀、角礫狀等,熱液成礦階段的構造有塊狀、稠密浸染狀或稀疏浸染狀構造,次為團塊狀、花斑狀、角礫狀構造等,少量脈狀和網紋狀構造。
礦石礦物中主要金屬礦物為磁鐵礦,少量赤鐵礦,並含少量及微量閃鋅礦、磁黃鐵礦、方鉛礦、黝銅礦、白鐵礦、輝砷鈷礦、銅藍、毒砂斑銅礦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方解石、透輝石、金(綠)雲母、綠泥石、鈣鋁榴石、鈣鐵榴石、透閃石、陽起石、蛇紋石等。
礦石中有益組分與伴生組分:①全鐵(TFe),單樣最高含量為68.3%,一般為30%~50%。礦體中平均TFe品位為44%,品位變化系數為26.09%。TFe含量在空間變化上具有明顯的變化規律,總體上是南部高、北部低,東部高、西部低。礦體TFe品位變化與厚度變化特徵一致。②磁性鐵(mFe),單樣最高含量為62.27%,一般為25%~40%,平均含量36.93%。mFe品位變化系數為36.15%,礦石中mFe與TFe變化特徵基本相同。③礦石主要伴生組分有S、Cu、Zn,次為Co、Au、Ag、Pb、P等,V、Ti、Mn、Mo含量較低。
圖4-27 龍橋鐵礦床立體地質圖(據吳明安等,1996)
圖4-28 龍橋鐵礦床組合剖面(據吳明安等,1996)
礦石自然類型有8類:即方解石-綠泥石-磁鐵礦礦石、透輝石-磁鐵礦礦石、綠雲母-磁鐵礦礦石、綠泥石-方解石-黃銅礦-磁鐵礦礦石、石英-綠泥石-鏡鐵礦-磁鐵礦礦石、綠雲母-硬石膏-磁鐵礦礦石、(高嶺石)-方解石-(赤鐵礦)-菱鐵礦-磁鐵礦礦石、方解石-(磁鐵礦、菱鐵礦)-赤鐵礦礦石。前3種占礦石自然類型的80.38%。礦石類型在空間分布上的特徵是:方解石-綠泥石-磁鐵礦礦石分布在礦體的頂部,礦體的中、下部也有零星分布;透輝石-磁鐵礦礦石主要分布在礦體的下部和中部,礦體頂部很少出現;綠雲母-磁鐵礦礦石主要分布在礦體的中上部,少量出現在礦體的下部;綠泥石-方解石-黃銅礦-磁鐵礦礦石主要分布在礦體的頂部和上部;綠雲母-硬石膏-磁鐵礦礦石主要分布在礦體的中間部位;石英-綠泥石-鏡鐵礦-磁鐵礦礦石主要分布在局部礦體的中下部。
3.礦床形成條件
鐵礦體賦存於東馬鞍山組中,礦體受地層、岩性控制,東馬鞍山組上段的含鐵鈣質泥質粉砂岩中TFe含量達6.47%~15.22%,平均含量達10%,明顯高於其他岩層和岩石,局部地段構成薄層赤鐵礦和菱鐵礦條帶,已蝕變的鈣質泥質粉砂岩中TFe含量降低至3%~4%,由此可見,熱液活動中有大量的鐵質析出。在磁鐵礦礦體頂部的碳酸鹽中也有赤鐵礦層、菱鐵礦礦層,其含TFe達7.8%~21.45%,所以,東馬鞍山組構成了鐵礦礦源層。在含礦地層頂部出現的層間破碎帶為熱液活動的通道和成礦空間。鐵礦層上部普遍出現的粗安斑岩,岩性緻密、裂隙不發育成為熱液活動的屏蔽層。盆地基底隆起控制了含礦地層的分布,並直接控制了礦床深部的正長岩(二長岩)的侵位,為後期岩漿熱液活動奠定了基礎。對礦體底部有正長岩(二長岩)(U-Pb同位素年齡為114.5 Ma)侵入至東馬鞍山組、龍門院組和磚橋組之中,據岩石學、地球化學研究證明,該侵入岩屬與磚橋組同源形成的潛火山岩。
4.礦床成因
(1)成礦溫度
根據對礦床的磁鐵礦、黃鐵礦單礦物的爆裂溫度的測定結果,磁鐵礦的形成溫度介於360~450℃之間,並且出現360~390℃和410~450℃兩個峰值,前者為熱變質期間有赤鐵礦、菱鐵礦、鐵白雲石轉變為磁鐵礦的溫度,後者代表了磁鐵礦含礦熱液交代早期矽卡岩礦物形成磁鐵礦的溫度。因此,區內成礦出現了熱變質形成溫度低、熱液疊加溫度高的「反溫序列」現象。從空間上,礦體下部的磁鐵礦溫度較深部的形成溫度高,這與後期深部正長岩帶來的岩漿熱液活動有關。黃鐵礦的形成溫度為300~350℃,黃銅礦形成溫度為230~250℃,反映硫化物形成於熱液活動的晚期。
(2)礦物標型及其成因意義
根據對礦床中磁鐵礦微量元素分析結果(表4-12),龍橋鐵礦中磁鐵礦主要微量元素V2O5=0.023%,TiO2=0.2%,Cr2O3=0.0087%,Co=0.0022%,Ni=0.0005%,它們與典型的「玢岩型」鐵礦差別較大,而與黃屯硫鐵礦中的磁鐵礦及含礦地層的微量元素相近,表明龍橋鐵礦的成礦物源主要來自含礦地層,與「玢岩型」鐵礦主要來自岩漿有一定的差異。
表4-12 廬樅地區主要礦床磁鐵礦成分含量對比
註:表中氧化物含量單位為%;其他含量單位為10-6。
(3)同位素特徵
A.氫、氧同位素
根據對礦床中磁鐵礦、石榴子石、石英、(金)綠雲母、正長岩等氫、氧同位素的測定結果,其δD(SMOW)‰介於-67.7~-102之間,根據礦物平衡溫度計算的δ18OH2O變化於-5.7~+10.5之間,主要為岩漿水和大氣降水混合而成。從氧同位素組成反映自方解石→矽卡岩化灰岩→結晶灰岩→灰岩的δ18OH2O由+4.75‰→+8.51‰→+13.71‰→+18.05‰逐漸增高,反映氧同位素的分餾作用隨熱液活動的強弱變化而變化。
B.硫同位素
根據對礦區的黃鐵礦、硬石膏進行的硫同位素測定結果,黃鐵礦的δ34S(SCDT)分布范圍為+7.9‰~+15.51‰,硬石膏的δ34S(SCDT)值為24.4‰,樣品中富集重硫,黃鐵礦樣品中δ34S分布范圍較小,可能是具有相同來源的流體所形成。利用大本(1979)模式對礦床的成礦流體的硫源估算,δ34S∑S應在+15‰~+20‰,這與實測的黃鐵礦δ34S相比,總體降低約+5‰左右。顯然這種流體應是有高、低不同的流體混合結果。據陳錦石等(1980)對下揚子地區中三疊世膏(鹽)中石膏的硫同位素研究資料,下揚子地區膏(鹽)的δ34S分布范圍在+23‰~+28‰。如對比典型的「玢岩型」鐵礦中黃鐵礦δ34S在+4.6‰~+8‰之間(表4-13),結合膏(鹽)δ34S值,可以斷定成礦流體是岩漿熱液交代(改造)膏(鹽)之後形成的混合流體形成區內硫化物的δ34S值。這從一個側面證實岩漿熱液改造膏(鹽)層,形成混合流體成礦抑或為成礦直接提供物源。
由此可見,龍橋鐵礦的形成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中三疊世東馬鞍山組沉積作用形成含鐵礦源層和硬石膏層,為後期成礦提供了物質基礎,二是早白堊世粗安斑岩(潛火山岩)的侵入不僅為成礦提供了熱源、物源和流體,也是改造早期沉積形成的礦源層並使它進一步富集成礦的關鍵因素。因此,該礦床應屬沉積-岩漿熱液疊改型。
從礦床成礦系列角度分析,它仍然應屬「玢岩型」成礦亞系列的一個「礦床式」,只是賦礦的構造部位和基底岩石在成礦物源和流體來源的貢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與典型的「玢岩」鐵礦有所差別。
表4-13 廬樅地區硫同位素組成對比簡表
⑹ 馬鞍山市陶村鐵礦()
陶村鐵礦床位於馬鞍山市向山鎮東北2公里處,有公路、鐵路通往馬鞍山市,交通較為方便。
礦區地質構造處於寧蕪向斜東南翼,其林山—尖山斷裂西南側。區內地層主要為下白堊統大王山組的安山質凝灰岩、凝灰角礫岩及安山岩,構成—長軸為北東方向的火山穹窿,次火山岩閃長玢岩侵入於該火山穹窿之中;由於風化剝蝕,閃長玢岩大面積伏於第四系之下,火山岩多分布在礦區邊部。
磁鐵礦體均產於閃長玢岩內部,是凹山鐵礦外圍的一個大型貧磁鐵礦床,也是玢岩鐵礦系列中岩漿晚期至氣成高溫熱液型(陶村式)鐵礦的典型礦床。礦體與圍岩呈漸變關系,大致平行於岩體頂面產出,構成一長約1600米,沿傾向延伸800—1000米,厚50—300米的礦帶,其走向為北東30°,傾向北西,傾角30°—60°。礦帶中共有8個礦體,礦體長300—1600米,寬97—810米,厚14—150米,呈不規則的似層狀—凸鏡狀賦存於+5米至負535米標高之間。礦石主要為浸染狀礦石,少量為網脈狀—脈狀礦石。礦石礦物主要為磁鐵礦,少量為假象赤鐵礦、鏡鐵礦;脈石礦物主要為鈉長石,其次有陽起石、磷灰石、綠簾石、綠泥石、石英等。全區平均含鐵22.38%,經選礦可獲得含鐵59.10%—64.11%的鐵精礦,回收率73.79%—83.17%。全區已控制平均含鐵22.33%的表內礦石儲量2.2億噸,另有平均含鐵17.22%的表外礦石儲量1.3億噸,其中大部分可在露采時順便采出,並產生經濟效益。
由於陶村鐵礦具有規模大、埋藏淺、易采、易選等特點,被列為國家「八五」重點礦山建設項目(稱馬鋼高村鐵礦),已經國務院正式批准,即將興建;投資2.56億元,一期規模為年采選200萬噸礦石,建成後可年產含鐵63%的鐵精礦46.42萬噸。
陶村鐵礦是一個貧磁鐵礦床,在生產力落後的舊中國是不可能被發現和開發的。該處既無古采跡,又無近代國內外專家的論述,可以說,該礦床的發現是新中國成立後幾代地質工作者為滿足鋼鐵工業發展對鐵礦資源的需求,在采、選及設計、研究部門的配合下,通過反復實踐、反復認識而發現的一種鐵礦工業類型。這個過程始於1955年,結束於1983年,斷續進行了28年,現分四個階段敘述如下。
第一階段——1955—1958年:
為了滿足馬鞍山鋼鐵公司對鐵礦資源的需求,1955年上半年,重工業部南京地質勘探公司八○四隊以航磁異常為線索,在南京大學實習生的配合下,填制了包括陶村在內的1∶1萬地質圖10平方公里,並施工了24條探槽209.5立方米、102個淺井554.05米、8個鑽孔643.81米的工作量,發現陶村一帶的閃長玢岩中存在浸染狀磁鐵礦體,估算地質儲量34萬噸。
1955年下半年,重工業部地質局第八分隊杜學國、胡肅之等25人開展了36.2平方公里的電法、磁法普查,較詳細地圈出了陶村一帶的磁異常,提交了《安徽省當塗縣向山礦區附近物理探礦工作結果報告》,為陶村鐵礦普查工作提供了物探依據。
1956—1958年,原八○四隊因隸屬關系的變化,隊名經過幾次變更,最後稱為安徽省地質局三四二地質隊。在這期間,該隊斷續進行了一些地表工作和磁異常驗證,認識到陶村一帶閃長玢岩中的浸染狀磁鐵礦具有規模大、品位低、埋藏淺等特點,估算其地質儲量為6215萬噸;並認為這種礦石如果能被利用,將為馬鞍山鋼鐵公司的發展提供豐富的礦石資源。這一階段在本區從事地質工作的主要地質人員有謝衍源、趙玉琛、黃良珍、張震民、張順才、李旭初等。該階段的工作程度大致相當於勘探階段四分法的初步普查階段。
第二階段——1959—1962年:
為了解決陶村浸染狀貧磁鐵礦的利用問題,省地質局三二二隊於1959年4月採集了「陶01號」選礦試驗樣品送往冶金部選礦研究院進行試驗,並將陶村、阡山等同類型礦床的地質資料報主管部門及有關工業部門,供確定工業指標使用。之後,有關部門、單位也圍繞陶村貧磁鐵礦的利用價值、工業指標、地質工作等問題開展了緊張工作。
1959年6月,冶金部選礦研究院經試驗提交了《安徽省陶村專題可選性試驗報告》,初步確定該類礦石經磨細,通過單一磁選可獲得含鐵63%左右的鐵精礦,回收率達80%左右;但該報告認為礦區面積大,樣品只採自兩個鑽孔,代表性差。
1959年12月,安徽省冶金工業廳以關於《降低凹山外圍低品位鐵礦工業指標的函》下達了陶村等地的工業指標:邊界品位全鐵≥20%,礦塊最低可采平均品位≥25%,最低可采厚度≥2(富礦≥0.7米),夾石剔除厚度≥0.5米。同月,三四二隊趙玉琛、陳樹林等編制了陶村、和尚橋鐵礦普查設計書,並於1960年3月開始野外施工。
1960年4—6月,三四二隊經詳細研究礦石特徵及其分布情況,從10個鑽孔礦心中採集了「選1」、「選2」兩個可選性試樣,送往江蘇省地質局實驗室進行試驗。兩個試樣原礦石鐵的品位分別為21.68%、15.19%。
1960年8月,江蘇省地質局實驗室提交了《安徽馬鞍山陶村磁鐵礦可選性試驗報告》。「選1」、「選2」試樣經單一磁選,精礦品位分別為59.10%、59.67%,回收率分別為83.17%、73.79%。初步證實陶村這種浸染狀貧磁鐵礦石可選性能良好,屬易選礦石。
以選礦試驗結果為依據,1960年10月,馬鞍山鋼鐵公司函復三四二地質隊,提出原生帶貧鐵礦邊界品位≥15%,平均品位≥20%的意見,安徽省地質局正式批准了《陶村—和尚橋鐵礦地質普查設計》。
普查工作野外施工於1961年初步完成,計施工鑽孔52個,工作量9876.03米。但對工業指標的探討還遠遠沒有結束。1961年10月,安徽省地質局重新下達的工業指標,確定貧磁鐵礦的邊界品位為全鐵≥20%,塊段平均品位≥30%。根據這一指標三四二隊於1962年6月提交了《安徽省馬鞍山市陶村鐵礦評價報告》,提交鐵礦石109.5萬噸,平均含鐵30.56%,暫時不能利用的鐵礦石1.80億噸,平均含鐵23.26%。當時三四二隊的隊長是張作錦,技術負責人鮑學文,報告編寫人張順才、李旭初、趙玉琛、陳長春等。這一階段大致相當於四分法的詳查階段。由於工業指標的重新提高,原以為儲量規模較大的陶村鐵礦床合乎工業要求的鐵礦石儲量就很少。之後的10年中,地質工作幾乎處於停頓狀態。省地質局三四二隊於1962年10月與三二二隊合並,合並後稱三二二隊。
第三階段——1972—1974年3月:
隨著采、選、冶技術的不斷提高和馬鋼發展對鐵礦資源需求量的增大,省馬鋼建設指揮部和馬鋼公司於1972年向冶金工業局呈報了《呈批陶村鐵礦儲量計算工業指標的報告》,該報告提出貧磁鐵礦的邊界品位全鐵≥18%,工業品位≥20%,可采厚度與夾石剔除厚度均為5米。並向主管部門提出按上述指標勘探陶村鐵礦的要求。同年,冶金工業部與中共安徽省委對陶村鐵礦勘探問題作了指示,要求省冶金地質局在1973年內結束勘探野外施工。省治金地質局於同年12月正式向三二二隊下達勘探陶村鐵礦任務。
1973年初,三二二隊陸續調集16台鑽機,以「勘探會戰」方式開始了野外施工。與此同時冶金部馬鞍山鋼鐵設計院、馬鞍山礦山研究院、馬鞍山鋼鐵公司、省馬鋼建設指揮部、三二二隊等有關單位為確定陶村鐵礦的工業指標進行論證和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有關資料。1973年9月3日,省冶金工業局以《關於馬鋼陶村鐵礦儲量計算工業指標的批復》正式批准了省馬鋼建設指揮部和馬鋼公司建議的工業指標。
野外勘探工作於1973年10月底結束,僅用10個月的時間施工鑽孔109個,完成鑽探工作量34559.03米,於1974年3月提交了《安徽省馬鞍山市陶村鐵礦勘探報告》,提交鐵礦石儲量2.19億噸,平均含鐵22.38%,暫難利用鐵礦石1.27億噸,平均含鐵17.22%。1974年4月中旬,省冶金地質局組織設計、開采、勘探部門進行「三結合」審查,批准了該報告,批准鐵礦石儲量2.19億噸,暫難利用鐵礦石儲量1.27億噸。當時三二二隊負責人是劉洪友,技術負責人是孫化東,報告編寫人主要有孫德忠、朱文元、張兆豐、趙玉琛、易武齊、孫寶吉等。
這一階段的工作程度大致相當於四分法中的詳查、初勘兩個階段。
第四階段——1974—1984年:
按一般程序,勘探報告被批准,地質隊的任務就圓滿完成了;但由於對該礦區這種貧磁鐵礦的利用是前所未有的事情,開采前還有大量的試驗、證論、可行性研究工作要做,三二二隊配合有關單位做了下述工作。
1974年3月上旬,由三二二隊易武齊主筆編寫了《陶村鐵礦貧磁鐵礦選礦工藝流程采樣設計》,並於3月中旬將樣品送到馬鞍山礦山研究院進行試驗,該樣品采自14個鑽孔的岩礦心,總重量達4065.75公斤。試驗結果:精礦品位63.05%,回收率79.66%,進一步證實礦石選礦性能良好。為開發利用論證提供了依據。
1982年,馬鋼礦山公司在進行陶村鐵礦開發利用可行性研究時,在淺部采了一個樣品進行選礦試驗;試驗結果,精礦品位和回收率都不夠理想,認為可能是由碳酸鐵含量高所致,開發利用面臨流產的危險,為此,冶金都要求對陶村鐵礦碳酸鐵的分布規律進行研究。1983年2月,省地質局以便函將這一任務下達給省地質局三二二隊。1983年4月,三二二隊三分隊易武齊、張希聖、馮榮英、李必鈞等通過翻閱大量岩心、采樣測試及深入研究成礦地質條件,於1983年12月提交了《安徽省馬鞍山市陶村鐵礦床碳酸鐵的賦存狀態及分布規律研究報告》。報告指出碳酸鐵主要以菱鐵礦、鐵白雲石的形式存在,它的生成與磁鐵礦同源同構造體系,但時間略晚;其分布特徵是礦體隆起部位含量高,凹陷部位含量低;高含量帶范圍不大,其展布受原生節理控制,高含量帶間的間距為400—500米,即使在高含量帶,碳酸鐵中的鐵的平均含量也只有1.40%—1.96%,對礦石利用價值影響不大。由於這項成果,使得陶村鐵礦的開發利用可行性研究得以繼續進行。當時三二二隊的隊長是葉忠民,總工程師為孫化東,三分隊隊長為沈迪彥,分隊技術負責人為易武齊。
綜上所述,陶村鐵礦的發現史,是一種新的鐵礦石工業類型的開發史。這個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整個過程如果離開了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這種開發是不可能成功的;也就是說,如果不是在新中國生產力發展,采、選、冶技術不斷提高和鋼鐵工業發展對鐵礦資源需求量日益增大的前提下,地質工作者也無用武之地;然而,地質工作者通過近30年的努力工作和深入研究,開發了一種新的礦石類型,為國家提供了一個大型鐵礦產地,並使陶村鐵礦床作為一種成因類型的典型礦床編入了地質院校教科書,他(她)們的業績和他們這種以找礦立功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的精神是值得發揚光大的。
⑺ 馬鞍山市第二中學的二中賦
馬鞍山二中賦(並序)
任爾仲
公元二0一0年十月,歲在金秋。馬鞍山二中正值新跨躍新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安徽教育網暨《教育文匯》發起《吾皖名校賦》徵文啟事,誠所謂盛世賦文。汪正貴校長意有所矚,念馬鞍山二中五十年風雨歷程,方成此名校。故當述往事,思來者,銘記前輩創業之艱辛,立業之勞苦;昭示後學教育之神聖,教學之崇高。汪校長始命許會國老師草擬賦文,由郭惠宇副校長,李代貴副校長,王玉平副校長、語文教研組長潘文傑,語文老師昌獻傑,高一理科實驗班同學徐鵬霄組成修改班子,數易其稿,遂有《馬鞍山二中賦》出爐。《馬鞍山二中賦》與合肥南門小學,安徽大學,安徽師范大學所撰賦文,榮獲《吾皖名校賦》專家委員會評審特等獎,幸甚至哉。是以為序。
江東名郡,千年浩氣;皖江門戶,萬古流風。接楚連吳,群山九鼎環一湖;懷古抱今,風雅千載孕詩城。牛渚臨江,望翠螺之斜矗;天門中斷,如雙闕之峭立。山川靈秀,盛唐詩風,與太白共守;江水浩盪,大宋詞韻,和之儀同飲[1]。
河山競秀,校城同輝。丁酉[2]建校,紅霞滿天。墩子山上,蓽路藍縷啟山林;花山北麓,櫛風沐雨開新篇。群星苑裡,曲池瀲灧;後樂亭邊,牡丹爭妍。雛鷹展翅傲長空,七星閃耀[3]引航程。江南獨秀一枝花[4],杏壇遍溢萬里芳。及夫甲申[5]之夏,吾校東遷,重修樓宇,再起廊檐。二水相映,四虹卧波。碧潭煙雨,荷沼清漣。香樟籠翠,松柏凌空。春暉夏幽,惟聞書聲琅琅;秋逸冬韻[6],但見英姿翩翩。崇閽岳峙,喻飛騰之奇景;暮藹欹沉,聞響動乎疏鍾。
若夫詩城勝狀,賦吾二中。歷任校首,重道興學,心系教育,殫精竭慮,代代相傳,景行行止。二三一一,凸顯藝體特長;一體兩翼,構建素質模式[7]。創安徽首家示範,立全國文明標桿[8]。身體力行,弦歌不輟,二中人砥礪廉隅;披肝瀝膽,矢志勿渝,五十載風雨兼程。崇尚科學精神,求真求實求新;追求體育風范,更高更快更強;濡染人文思想,厚德勵學敦行[9]。興基固業,開理念而先河;樹蕙滋蘭,舉創新之大纛。
至若名園流韻,鴻儒雲至。誨人不倦,薪火相傳。黑發染白霜,耕耘三尺講壇;嘔心育英才,呵護萬千桃李。感動校園常在,愛心助學相聞[10]。模範先進明心守道,專家學者枉駕相存。魅力新二中,翹楚緣師德。
二中學子,風神激盪。龍吟鶴舞,鳳翥鸞翔。明德顯才,奉為圭臬; 科技之星,文體之星,希望之星,星光燦爛;奧賽之喜,折桂之喜,建功之喜,喜報頻傳[11]。六藝兼修,據江東而獨秀;英才輩出,成奇偉以誰先?
泱泱二中,意氣昂揚。硎發新刃,風行水上。心惟一念,志在四方;經天緯地,濟世安邦。雲河出澗,其勢汪洋。馳懷五嶽,游目八荒。試看清笛簫鼓,明暮雲之晻靄;秋月庭闈,曉晨光之熹微。風清樂雅,御飄風之婉婉;師善生賢,乘玉軑之恢恢。仰望星空,瓊宇浩渺情正濃;腳踏實地,如沐春風花更紅!胸懷愛國熱忱,兼具國際視野;秉承傳統美德,更顯現代文明;弘揚科學理念,深蘊人文素養。江東俊才,文脈綿長。振長翅以翱翔,搏大江而揚帆!
雄哉!我二中之人,凌碧空之杳緲,挽長纓之奮飛!
壯哉!我詩城二中,立百年之偉業,澤萬里之春暉!
[1] 唐人李白與宋人李之儀皆終老於馬鞍山。
[2] 馬鞍山二中於1957年(丁酉年)建校。
[3]二中原校址門前七位中外歷史名人浮雕。
[4] 上世紀80年代末馬鞍山二中被省教育廳譽為「江南教育一枝花」。
[5] 馬鞍山二中於2004年(甲申年)遷入新址。
[6] 春暉、夏幽、秋逸、冬韻,系校園中四個花苑。
[7]馬鞍山二中在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走「以德育為核心、一體兩翼五基地」的辦學路子,構建了「2311」素質教育模式。
[8]1998年安徽省第一所省示範高中在馬鞍山二中掛牌;馬鞍山二中屢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9] 厚德、勵學、敦行,系馬鞍山二中校訓。
[10] 學校每年評選「年度感動校園人物(集體)」;由師生參與的「愛心社」捐資已逾百萬。
[11] 學校每年設有「校園之星」評比;學生中有獲奧賽國際金牌、高考文理科狀元等出類拔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