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馬鞍山的由來
馬鞍山是傳說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在垓下全軍覆沒,敗退至安徽和縣烏江專,自覺無顏見江屬東父老,便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刎而亡。 烏騅馬思念主人,長嘶不已,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因此而得名,馬鞍山的市名因此山而來。
㈡ 安徽有什麼 佛教聖地
最有名的當數九華山!
安徽佛寺: 合肥明教寺 大蜀山開福寺 巢湖相隱寺 肥東專龍泉寺 潁上竹音屬寺 潁上白雀寺 合肥寶蓮寺
九華山甘露寺 九華山化城寺 九華山祗園寺 肉身寶殿 蕪湖廣濟寺 天長護國寺 司空山二祖寺 桐城凈土蓮社
宿松啟秀寺 黃山翠微寺 潛山三祖寺 安慶迎江寺 安慶三城寺 鳳陽龍興寺 廬江冶父山寺 六安雲峰寺
六安昭慶寺 馬鞍山小九華 九華山雙溪寺 摩空嶺百歲宮 白雲山化城寺 小天台寺 古拜經台 化城峰甘露寺
九華觀音峰寺 九華街旃檀林 九華東崖禪寺 九華山天台寺 天台峰慧居寺 迎仙橋祗園寺 天台回香閣 神光嶺上禪堂
神光嶺肉身殿 滁州琅琊寺 太湖海會寺 報恩寺 馬祖寺 太平寺 乾元寺 心安禪寺
九華山九子寺 北宋雙塔寺 琅琊古寺 壽縣清真寺 寶林寺 真如禪寺 阜陽資福寺 法雲寺
九華望華禪寺 華嚴禪寺 乾元禪寺 祗園禪寺 華蓋禪寺 太湖縣無相寺 含山太湖寺
㈢ 寧夏馬鞍山甘露寺在哪
在靈武市區北30公里的群山懷抱中,歷史留下的痕跡星星點點:有古人類留下的二道溝岩畫,有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還有一座蜚聲區內外的千年古剎坐落其間,這便是寧夏四大名剎之一馬鞍山甘露寺。
馬鞍山的得名
傳說北宋寶元年二年(1039年),大將狄青西征時與犯邊的西夏軍隊對峙在靈州橫城堡一帶,由於長途跋涉,當時宋軍人困馬乏、糧草不濟。在進退兩難之際,狄青漫步走出軍帳,苦思破兵之計,忽見山下有一破舊姑子庵,狄青進入庵堂,虔誠地說:「如得菩薩指點,大破敵軍,狄青願重修寺廟,再塑金身。」晚上,狄青伏案鬱郁沉睡,恍惚看見觀世音菩薩騰雲駕霧而來,站在五彩雲頭手執佛禪說:「何不利用地貌偽裝糧草和馬鞍呢?」說完打開一小瓶,用手指蘸甘露灑往狄青,隨後飄然而去。狄青一夢驚醒,出門向對面起伏的山巒觀察了一番,恍然大悟,心生一計。狄青命令士兵把山坡依地形用草席覆蓋,裝扮成糧草垛形狀;又趕制無數馬鞍,散布於山坡;還把馬糞撒進黃河,順水飄流。當時西夏部隊摸不清軍情,只見宋軍糧草成垛,馬鞍漫山遍野堆積如山,每日黃河水中馬糞漂流不止。西夏部落首領開始疑惑,斷定宋軍已調集千軍萬馬,糧草充足。當即下令,緊急撤退。狄青隊伍乘勝追擊,大獲全勝。後來,狄青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姑子庵舊址為基礎,擴建了這座寺廟,取名甘露寺,該地則被稱為「馬鞍山」。靈武民間流傳「先有姑子庵,後有甘露寺」的傳說,即由此得來。
甘露寺的建築
遠眺甘露寺,氣勢磅礴、巍峨壯觀,座座山巒環繞四周,微風送來晨鍾暮鼓。甘露寺院牆依馬鞍山而建,佔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建築群坐北面南,分布在一條中軸線上,自上而下層層相疊。走進山門進入前殿,內塑彌勒佛像、韋陀佛,向里是中殿,內塑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音、釋迦,最北上高台是後殿,兩側各一配殿,內塑華嚴三聖:釋迦、文殊、普賢,塑像千姿百態,形態逼真。配殿兩側是僧眾住房與膳房相對而立。遊人拾階而上,穿越天王殿、下殿、中殿,逐步登高。菩薩頂建在馬鞍山頭北端,地勢險峻,氣勢巍然,是一座仿宮延式密檐歇山頂三層建築。四方高台,重檐歇山、玉踩斗拱,朱紅大柱、金碧輝煌,登閣極目,無限風光奔涌而來。在寺院東部,建有磚制「多寶塔」一座,高約7米。寺院東西兩側,星羅棋布建有歷代圓寂高僧塔林50餘座。甘露寺四周群山起伏,連綿無際。真是「雄閣飛來峭壁留,層巒高處最清幽!」登臨此山,遠離塵緣的禪思心境油然而生。
甘露寺的歷史
馬鞍山始建於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後來被毀。據《嘉慶靈州志跡》記載:馬鞍山,靈州山名,在州東北50里,因形似馬鞍,故名。「文革」時期,從拆毀的磚塔中發現兩方石碑,據碑文記載,甘露寺建於明代,原名「甘露庵」。清康熙六年(1667年),一位名叫效興的廣東游僧途經此地,見寺廟破舊,土地甘旱,民不聊生,在寺東南十里挖掘出一眼泉水井,四處募捐數年後重新建起寺廟,當時寺廟主持為慶陽和尚本靜。為祈求天降甘露,造化百性,故改名為「甘露寺」。民國十二年(1923年)對甘露寺重新進行了修葺擴建。解放前,甘露寺居住和尚6名,主持有聖寬、仁傑、果芳等。「文革」中寺廟毀於一旦,僧人被遷入生產隊。1979年落實黨的宗教政策,介信、妙相、法亮、法惠等僧眾重歸甘露寺,陸續重建寺廟。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大帝御駕親征叛軍噶爾丹,來到臨河橫城一帶。康熙皇帝登高向西遠眺,黃河如同巨大的白色飄帶,橫貫南北;北面沙漠如海,連片的果園猶如一顆翡翠鑲嵌在金色的大漠之中;舉目東望,蜿蜒崎嶇的明長城就像一條匍匐在茫茫壁戈中的巨龍,千曲萬盤,綿延千里;回首南看,一望無際的條田綠洲,低山丘陵迤邐起伏,甘露寺隱約呈現在馬鞍山中。康熙被這金沙綠原、長城古堡、曠遠寂靜的塞外美景所陶醉,於是在橫城即興寫下「歷盡邊山再渡河,沙平岸闊水無波。湯湯南北勞疏築,唯此分渠利賴多」的著名詩句。
甘露寺的廟會
馬鞍山甘露寺按照佛教儀規舉行正常宗教活動,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和七月十五為傳統廟會,其中以四月初八廟會最為隆重、盛大。甘露寺主持釋耀正1964年出生於銀川,大學學歷,他身兼自治區佛教協會會長、自治區九界政協常委等職。近年來,釋耀正帶領僧人及信眾募捐數百萬元,修建了漢白玉牌坊和一條4公里長的柏油路,方便了信眾和來往遊客。在寺院及周邊荒漠種植刺槐、臭椿、檸條等樹種6萬余株,擴建了寺院建築,通上電和自來水。每逢廟會,來自寧夏、內蒙古、陝西的朝山觀光者接踵而來,香客、遊人絡繹不絕。
如今的馬鞍山甘露寺,已不僅是佛教聖地,也成為景色獨特的旅遊勝地。
㈣ 馬鞍山採石磯大腳印的傳說
廣濟寺西首有蛾眉亭,亭建於北宋,已有900多年歷史。亭內有數方珍貴的古回碑。蛾眉亭據險而臨深,答憑高而望遠,景色秀麗。亭前左前方臨江之處,是一塊平坦巨石為聯璧台,此石嵌在蔥郁陡峭的絕壁上,伸向江中,險峻異常。民間傳說詩人李白是在這里跳江捉月,騎鯨上天的,故又稱捉月台或捨身崖。
聯璧台左下側的臨江絕壁之上有燃犀亭,四方小亭簡朴典雅。傳說東晉將領溫嶠在此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過天門一瀉而下,浪擊峭壁,捲起千堆雪,氣勢壯觀。亭西側石階下還可以看到懸空橫出的巨石,上有一隻50餘厘米長的大腳印,傳說是明初大將常遇春三打採石磯時留下的。
㈤ 馬鞍山甘露寺的甘露寺的建築
遠眺甘露寺,氣勢磅礴、巍峨壯觀,座座山巒環繞四周,微風送來晨鍾專暮鼓。甘屬露寺院牆依馬鞍山而建,佔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建築群坐北面南,分布在一條中軸線上,自上而下層層相疊。走進山門進入前殿,內塑彌勒佛像、韋陀佛,向里是中殿,內塑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音、釋迦,最北上高台是後殿,兩側各一配殿,內塑華嚴三聖:釋迦、文殊、普賢,塑像千姿百態,形態逼真。配殿兩側是僧眾住房與膳房相對而立。遊人拾階而上,穿越天王殿、下殿、中殿,逐步登高。菩薩頂建在馬鞍山頭北端,地勢險峻,氣勢巍然,是一座仿宮延式密檐歇山頂三層建築。四方高台,重檐歇山、玉踩斗拱,朱紅大柱、金碧輝煌,登閣極目,無限風光奔涌而來。在寺院東部,建有磚制「多寶塔」一座,高約7米。寺院東西兩側,星羅棋布建有歷代圓寂高僧塔林50餘座。甘露寺四周群山起伏,連綿無際。真是「雄閣飛來峭壁留,層巒高處最清幽!」登臨此山,遠離塵緣的禪思心境油然而生。
㈥ 求關於馬鞍山的神話故事
廣濟寺西首有蛾眉亭,亭建於北宋,已有900多年歷史。亭內有數方珍貴的古碑。版蛾眉亭據險而臨深,權憑高而望遠,景色秀麗。亭前左前方臨江之處,是一塊平坦巨石為聯璧台,此石嵌在蔥郁陡峭的絕壁上,伸向江中,險峻異常。民間傳說詩人李白是在這里跳江捉月,騎鯨上天的,故又稱捉月台或捨身崖。
聯璧台左下側的臨江絕壁之上有燃犀亭,四方小亭簡朴典雅。傳說東晉將領溫嶠在此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過天門一瀉而下,浪擊峭壁,捲起千堆雪,氣勢壯觀。亭西側石階下還可以看到懸空橫出的巨石,上有一隻50餘厘米長的大腳印,傳說是明初大將常遇春三打採石磯時留下的。
另,馬鞍山採石磯公園里還有李白的衣冠冢。
㈦ 四川省射洪縣潼射鎮馬鞍山壁山菩薩的傳說是怎麼回事,有誰知道!
馬鞍山寺,
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
壁山菩薩,
以其大善之心護佑天下眾生。
立足小寺廟,心懷大宇回宙。
馬鞍山寺座落於涪江東岸,射洪縣潼射鎮金馬與菊花兩村交界處的山埡口。
四周蒼松翠柏綠樹成蔭,兩棵遒勁古老的黃桷樹似遮天大傘矗立在寺內,靜觀人來人往、目睹社會變遷,歷經千年風吹雨打,依舊枝繁葉茂生機勃發,為馬鞍山寺增添了濃厚古樸的歷史韻味。
壁山大殿位於寺廟正中央,「元明為醫巡遊天下、清時德道居於馬鞍」柱聯赫然醒目,壁山菩薩端坐殿中,笑迎眾生。
傳說壁山菩薩為碧山縣人,他奉行佛菩薩的旨意,以答眾生固有清凈光明的本性,巡遊天下治病救人,從不收取任何費用,深受人們愛戴,年邁後來到馬鞍山清修圓滿得道,圓寂於農歷三月十五,供於石廟內石象背後的山岩中。人們為紀念他,尊為壁山菩薩,每逢農歷三月十五這天,周圍縣、市受菩薩感召的信眾不論遠近紛紛聚集馬鞍山朝拜,代代相傳。
㈧ 馬鞍山有佛具店嗎
在體育館面對雨山湖那個門的馬路對面有一個~
㈨ 安徽馬鞍山哪有燒香拜佛的廟宇
馬鞍山小九華 人超多的 打車去不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