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御指匯

馬鞍山御指匯

發布時間:2022-03-12 02:34:40

❶ 關於義通河的知料

會澤歷史悠久,文化昌明,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設堂琅縣,是雲南最早設置郡縣的地區之一。唐置唐興縣,明設東川府,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置會澤縣。會澤因銅的開采、冶煉、京運,社會經濟曾幾度輝煌繁榮,經濟文化鼎盛一時,成為當時全國的「經濟特區」,「天南銅都」,「錢王之鄉」。雍正、乾隆、光緒、宣統年間,會澤定為辦運湖南、湖北、廣東、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八省額定京銅的主要地區之一,創造了獨特輝煌的銅商文化、會館文化,同時也創造了會澤宏偉的義通河水利樞紐工程。義通河全長17.46km,流量5m3/s,灌溉面積1667hm2,始建於1727年,1756年完工,建設歷時29年,至今運行近300年,見證了會澤縣各歷史時期社會發展狀況。通過對義通河的歷史沿革、功能、現狀的分析,發掘其存在的現實意義。
一、義通河歷史沿革
(一)義通河發展歷程
1、蔓海由來。東川府城交的金鍾壩子,面積45km2,雍正五年以前為一內陸淺水湖泊,古稱「蔓海」。古為東川府治所所在地,現為會澤縣城所在地。蔓海在府治前,周三十餘里,一望蘆葦浸波。瀦中產魚蝦、芹荇、菱角,土人亦資以利。積年朽葦沉沒,水中盤結如地,人行其上,動搖不定。以竹竿探之,深一丈五尺余,仍未至底,引出,竿頭不帶土泥。五、六月集雨,則漲而為潮,泛濫洋溢,四畔田土俱苦水害。雍正六年,知府黃士傑挖河三道,泄水歸以里(禮)大河,已報開墾。究之,蔓草根盤,虛浮無土,不可以田,古人目曰「蔓海」,亦巧於命名矣。
2、義通河和古新河。義寧(滿州正白旗人,進士出身,1753-1757年任東川知府)在前人修築的基礎上,完善和連通所修河道,即義寧使該河「通」也,以此得名,稱「義通河」。義通河,源出以濯河頭,起於馬鞍山下,匯小龍潭水,經府治西門,又經北門,轉舊土城東,過石嘴、矣式、梅子箐,抵華宜(泥)寨,入中右兩河。長三十里,闊丈余,深七八尺不等。於馬鞍山腳下建分水大堰一道,高寬各五尺,形似魚鱗,被後人稱為魚鱗大石壩,引以里(禮)河水歸義通河。古義通河於雍正五年(1727年)修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完工,歷時29年。1727年排泄蔓海積水,《東川府志》稱「新河」,分左、中、右河。左河即現在梅子河,全長9.83km。中河即現在中河,全長6.86km。右河即現在邊河,全長12.47km。漁洞河,又名海河,是金鍾壩子總泄水道,尾水歸入以禮河,全長3.6km。小青壕,又名小青河。海河和小青河在排泄蔓海之水時所修。
3、近代義通河的延伸。民國年間,義通河兩次延伸。一次是民國九年(1920年),由溜沙橋修至小坡堖,長約1km。另一次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將源頭位置向上游移百米。
4、現代義通河的改擴建。一是1965年至1971年,義通河通過5次整修。政府發動壩子中群眾投工63萬多個工日,加寬了局部河床斷面,襯砌了從烏龍墓到三孔橋的險堤長約2km。1965年12月至1966年5月,從源頭向上游開挖3.28km的「新河」至鴨掌樹,延伸長度,擴大灌溉面積,此段河稱「人民河」,設計流量5m3/s。新河附設排沙橋、公路橋各2道,泄水閘1道,渠首建圬工溢流取水壩,稱「人民壩」。人民壩長38m,高1.74m,底寬3.5m,口寬1.3m,鋼筋混凝土護坦長8.4m。壩上設閘4孔,閘門尺寸1200×800mm鋼筋混凝土板閘,鐵葫蘆啟閉。人民河由國家投資4.3萬元,金鍾鄉自籌0.65萬元,完成土石方開挖9.75萬m3,支砌石方0.45萬m3,混凝土、鋼筋混凝土100m3。至此,義通河全長17.46km,灌溉面積發展到1667hm2(2.5萬畝),使金鍾壩子較原來提前一個節令栽種;二是1990年後,義通河擴建改建工程。一期工程,1990年11月底動工,1991年3月底竣工。長5.065km(扶軍樓至煙廠段),設計流量5m3/s,完成土石方開挖3.86萬m3,M5.0砂漿支砌塊石2.35萬m3(M7.5沙漿勾縫),C20鋼筋混凝土309.54m3,群眾投工4.51萬工日。完成總投資89.94萬元,其中,上級補助65萬元,各部門捐資8.44萬元,鄉鎮和群眾籌資16.5萬元;二期工程,1992年1月10日動工,1992年4月20日竣工。長3.99km(龍潭扶軍樓至石鼓三孔橋),設計流量5m3/s,河床上口凈寬5m,底寬4m,堤高2.7m,坡比0.7‰。完成土石方開挖5.15萬m3,M5.0砂漿支砌塊石1.34萬m3(M7.5沙漿勾縫),C20鋼筋混凝土36.8m3,群眾投工28.5萬個工日。完成總投資55.73萬元,其中,上級補助25萬元,群眾籌資、鄉鎮集資30.73萬元;三期工程,1998年1月動工,1998年3月底竣工。工程總投資14.5萬元,建背水橋1座,機耕橋1座。
(二)義通河的功能
1、清、民時期義通河的功能。義通河引以禮河水歸以禮河床流出,被後人稱之為「借水還水」的水利工程,使整個工程引、灌、蓄形成了一個系統。借水水用水加強了城池防禦和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
(1)灌溉功能。引以禮河水灌溉蔓海田畝;二閘及五涵洞,有泄無蓄,起閉以時,灌排兼顧。「安豐閘」在梅子河上游,「魚洞閘」在魚洞大轉彎處,是全壩區蓄泄水的總樞紐。關閉石閘,水位上升,以利於農田栽插之用水,抗禦乾旱,形成「自然」灌溉,減少抗旱勞力。開啟石閘,水位下降,以利於排泄洪水和排澇漬。於三家村安過水涵洞一口,泄舊府旁各山箐水,灌溉五龍募(烏龍墓)、水城、龍潭左邊田畝,歸魚洞河口。於龍潭村當中安過水涵洞一口,泄後山箐水,灌濟校場面前一帶田畝,歸魚洞河口。於金鍾山前安過水涵洞一口,泄後山箐水,灌濟校場壩一帶田畝,歸街子河,匯魚洞河口。於西城腳安過水涵洞一口,泄西來寺後山箐水,灌濟魯機村門首田畝,歸沙灘河,匯魚洞河口。於北門炮台腳下安過水涵洞一口,泄城內過街樓、西門一帶水水,灌濟北門外一帶田畝,歸街子河,匯魚洞河口。於北門外安過水涵洞一口,泄城內東、南、北門一切水,灌溉亮水塘一帶田畝,歸海子河,匯魚洞河口。
(2)凈化水環境的功能,「大道至簡」的應用。古訓「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盡數》),生活污水、鑄幣廢水由義通河排出,以清釋污。
(3)水運功能。義通河通舟楫,城中所用木材由毛家村上面林區採伐,經以禮河進入義通河,到城西鎖水閣(文革被毀),再進入柴棚子(卸貨碼頭),然後轉運到城中各處。《漁樵唱晚》反映出當時的繁忙景象。
(4)城池防禦功能。「義通河水繞東城」,從義通河流向看,起於馬鞍山下,匯小龍潭水,經府治西門,又經北門,轉舊土城東,過石嘴、矣式、梅子箐,抵華宜(泥)寨,入中右兩河,貫穿西、北門,符合古代城池建設布置,具有城池防禦功能。
2、當代義通河的功能。義通河雖經朝代更迭、變遷,其灌溉功能至今未改變,且逐步增強。《東川府志•東川府續志》「義通河設二閘五涵」,隨著灌溉面積的逐漸擴大,2005年城市防洪工程建設增加節制閘3道,現在義通河的放水涵洞發展到108個。通過治理、改造,排洪、排污、泄污的功能未改變,義通河成為城區的排洪排污及泄污的重要工程。
二、面臨的問題與危機
(一)義通河現狀
義通河垃圾成堆、雜草叢生,違章搭建及阻水壩埂較常見,河水黑臭、魚蝦不生,污染嚴重。城市建設侵佔河道現象嚴重,建築物橫跨在護岸之上。城市道路侵佔義通河,特別是城市主幹道與河道相交處大多處理成暗涵,渠道完全退讓於道路,不利於水系空間的連通,並且存在防洪排澇的安全隱患。與義通河平行的城市道路緊貼渠道,二者之間沒有護欄,不利於行人安全。建築物與渠道之間缺少緩沖地帶,這些地方大都成為滋生蚊蠅、臭氣熏天的垃圾場,城交結合部已成為「龍須溝」。
(二)義通河改造爭執
1、爭執來源。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對生存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義通河水污染嚴重,護岸兩岸環境惡劣,對城市整體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城市開發與義通河河道系統發生沖突,河道系統可能被分裂、功能弱化、甚至被填埋。
2、改造理由。其對義通河改造至少有兩個方面是恆久的,一是義通河灌溉、排洪、泄污的作用,現階段無任何工程替代,如填埋,將打破縣城排水系統,製造出新的社會問題,工程浩大,得不償失;二是義通河水利文化遺產歷史價值的唯一性。從水利文化的角度對義通河加以研究,其特有的歷史價值與水利文化遺產,對制定城市水環境景觀保護規劃奠定基礎,其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水利工程,折射出會澤相應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狀況,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需要。義通河的歷史建築、空間格局、碑記、以及相關的史料等,是構成水利文化遺產的主要元素。
3、發展趨勢。以可持續發展和對歷史負責任的觀點,要提升城市的總體環境與風貌,需梳理義通河水利文化遺產,保護、整治與再生創造出新的成果。以2009年10月會澤縣人民政府、上海奇創旅遊景觀設計有限公司進行規劃設計為契機,義通河被納入會澤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中期實施項目,擬將義通河建設成為旅遊、娛樂、休閑的場所。充分尊重和結合城市空間機理和未來城市發展規劃,使義通河景觀與城市空間機理有機融合,與城市未來公共綠地相結合,共同肩負起城市公共綠地景觀的重要功能,並成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
三、義通河的啟示和印證
(一)運行管理
1、古義通河運行管理的做法。一是運營。在人口密集處,利用水動力,建了七盤水碾,便利人民生計。第一盤,在舊校場旁。第二盤,在魯機村東,第三盤,在魯機村東旁。第四盤,在魯機村東旁。第五盤、第六盤、第七盤俱在魯機村東角。義寧《新河水碾記》:「自龍潭以下,北方以上,相流急處,建碾六盤,每盤捐費築層司啟閉,可獲租半百,分給文武城隍等廟,及書院各一盤,作為歲修,其餘二盤,作為書院膏火,通詳有案。若此者,大則資灌溉,小則濟公用,因所利而利之,不勞民力,不虧帑項,經營兩載,告厥成功。蓋府名東川,縣名會澤,庶不負顧名思義之道焉。」後增至10盤水碾,按年課收水費,作為維護費,避免了民間籌資和沿線村莊資助管理。1960年起水碾逐步被電碾、電磨取代;二是設水約。義通河修通後,農民常因爭水放田釀成集體械鬥,甚至有死傷事件的發生。出示用水規定,自北門城外頭道橋起,「日歸東,夜歸西」,即順水流方向,白天由城東農民放水,夜間由城西農民放水,杜絕了用水之爭。類似於現在的用水戶協會管理;三是清淤、輸沙。受益農民,每年在栽插前和閑時需把水牛邀去遊河,使河中泥沙疏通,此俗延至解放前。
2、現代管理。一是民辦公助。1998年至2000年,每年採取劃段包干,由縣直機關幹部和金鍾鄉受益村的群眾義務勞動進行清淤,後又採取由縣直各部門幹部、職工集資或縣財政撥款,金鍾鄉安排勞力,對義通河進行清淤;二是按職責管理。現由會澤縣建設局和會澤縣金鍾鎮負責管理,包括調度、清淤、排污、維護等工作。
(二)河道治理理念
1760年,任東川知府的方桂踏勘義通河稱贊道:「河隨勢曲折修築,沿河植樹護堤,深佩義公勛績」。《東川雜詩》:「銀橫直貫三十里,金鎖斜分千萬家。漾綠繞堤插楊柳,嵌紅蹊岸植桃花。鄭渠鑿後山河富,蘇閘開成伏澮奢。浚導一時千古澤,諶恩歲歲頌盈車。」。以上與現代河道治理理念相同,遵循「健康、安全、活力、發展」的城市河道生態可持續發展基本理念和水的自然運動規律,不改變原河道走向,河道呈自然的曲線形,保持天然河道形態,河勢相對穩定,河道景觀植被種類多樣,不生硬單調,具有親和力,與周圍的環境相融合,使居民享受到親水環境。
(三)人與自然和諧理念
古人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理念,義通河建造時,創立了「生態工業」和構建了適宜的人居環境。在府治治所後山東門箐門口開渠修溝,將箐水引入城東供「寶東錢局」煉銅制錢之用。溝由箐門口周家祠堂後山經白衣閣流入煉銅廠制錢局,再流經水石橋,再經壽福寺入義通河。之後,寶錢局又在水石橋河上建了一座封閉式天橋,由錢局直達礦局,以保鑄幣安全,促進了東川煉銅鑄錢的發展。由府治南郊的東門箐順勢挖鑿溝渠,引水入城飲用,余水灌溉沿溝園圃。穿街繞巷,貫穿全城,呈現「家家門前繞水流,戶戶屋後垂楊柳」的畫面。正如義寧親撰的《重修龍潭神祠記》、《新設日新書院碑記》中所說「此處桃花水,春來魚洞深,休問信沉浮,人在羲皇上,泉彈大古琴,悠然生妙理,山水是吾心。」印證了「人與自然和諧是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的核心理念」。
(四)民本思想和仁政觀念的延續
義通河灌溉工程促進了東川府農業發展與城市繁榮,一時成為清王朝興盛的命脈。為民必先治水,水利興,糧倉盈,水利興則百業興。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以土為本。《管子•水地》中指出:「善為國者必先除五害。旱,一害也,風、霧、雹、霜一害也,厲一害也,蟲一害也,此謂五害。五害之屬水為最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蔓海修竣開墾工程是清朝「改土歸流」後的政績工程,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從客觀上,蔓海的修竣,促進了會澤經濟發展,對領主經濟向地主經濟的過度及東川整個地主經濟的確立,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造福於民」的思想體現在每個時代「興修水利」中,以立碑、詩頌和地方誌的形式加以紀念。《東川雜詩》七律贊頌:「東川盡辟南東畝,會澤初開獨合流。疏鑿敢雲同地辟,耕耘聊以濟人稠。涓埃難極朝廷德,尺寸傳為先世疇。唯願爾民時啟閉,莫荒勸課負塍溝。」。東川舉人陳鴻圖亦賦詩贊道;「義通河水繞東城,灌溉田疇萬頃平。昔日曾來賢太守,於今蔓海慶秋成。」清國子監學正學錄張瑩詩曰「河渠卅里利源開,粳稻千家得播栽。肯以辛勤通雍塞,百年重頌義公來」。
四、借鑒與發掘
義通河是東川府的水利樞紐工程,它流經近300年,至今依然造福當地人民,最大限度地滿足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要求,對防洪、灌溉、排澇漬、水運、城市及工業用水、排污、泥沙治理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要求,取得最優綜合效益。通過對義通河的歷史、功能、現狀的分析,其特有的歷史價值與水利文化,值得現代水利建設借鑒和思考,發掘其存在的現實意義。

❷ 重慶釣魚城有什麼歷史意義

1982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釣魚城位於合川市合陽鎮嘉陵江南岸釣魚山上,佔地2.5平方千米。山上有一塊平整巨石,傳說有一巨神於此釣嘉陵江中之魚,以解一方百姓飢饉,山由此得名。釣魚城峭壁千尋,古城門、城牆雄偉堅固,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環繞,儼然兵家雄關。釣魚城峭壁千尋,古城門、城牆雄偉堅固,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環繞,儼然兵家雄關。釣魚城古戰場遺址至今保存完好。主要景觀有城門、城牆、皇宮、武道衙門、步軍營、水軍碼頭等遺址,有釣魚台、護國寺、懸佛寺、千佛石窟、皇洞、天泉洞、飛檐洞等名勝古跡,還有元、明、清三代遺留的大量詩賦辭章、浮雕碑刻。1982年,釣魚城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釣魚城是因為修築在釣魚山上而得名的。早在唐代,合州名僧石頭和尚就在釣魚山創建了護國寺和懸空卧佛、千佛石窟等摩崖造像,從而留下了僧侶、遊人的足跡。南宋乾道年間(1171年),釣魚山飛舄樓建成。當時過往州境的雅士豪客,莫不盤桓於釣魚山,借江山之助,寄託自己豪放的胸襟與遠大抱負。到了南宋晚期,宋蒙(元)戰爭爆發。四川制置使兼知重慶府余玠為抵禦蒙古軍隊的進犯,採納播州(今貴州遵義)人冉琎、冉璞兄弟「擇險、任人、積粟、駐兵、徙城」的建議,於淳祐三年(1243年)在釣魚山築城,徙合州及石照縣治其上,屯兵積糧,控扼三江,以為重慶屏障。釣魚城依山為壘,宛如金城湯池。它不但有構築在陡峭山岩上的內外兩道防線,而且還有縱向延伸的水軍碼頭,以暗道出口、一字城牆相連接的給養補給通道,和天池泉井、水洞門為代表的給排水系統。在城中的兩級台地上,良田沃土,豁然千畝。釣魚城由此而成為我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山地修築防禦體系的光輝典範。山上有一塊平整巨石,傳說有一巨神於此釣嘉陵江中之魚,以解一方百姓飢饉,山由此而得名。從公元1243年到1279年,南宋合州軍民在守將王堅、張珏的率領下,憑藉釣魚城天險,「春則出屯田野,以耕以耘;秋則運糧運薪,以戰以守。」而大汗蒙哥(元憲宗)、總帥汪德臣、東川統軍合剌、四川總帥汪惟正等80多名叱吒風雲的蒙、元將領,視釣魚城為「彈丸」之地,長期圍城強攻。雙方於此殊死搏鬥,浴血奮戰,歷經大小戰斗200餘次,共同創造了釣魚城36年攻防戰爭這一古今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奇跡。在這場曠日持久的釣魚城攻防戰爭中,發生在公元1259年的釣魚城開慶元年之戰是7個多世紀以來,中外眾多專家學者共同關注的一大戰役。這此戰役不僅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繼彝陵之戰、成皋之戰、淝水之戰之後的又一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而且是改寫世界中古歷史、震驚中外的重大歷史事件。1258年春,蒙哥汗在完成了對南宋的戰略包圍後,親率七萬蒙軍主力攻擊四川。在短短的10個月間,成都及川西北府州俱被蒙軍佔領。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二月,蒙哥汗率軍由渠江雞爪灘渡江,駐蹕釣魚城東之石子山。庚即,蒙古軍開始向釣魚城大舉進攻。五月,蒙古軍累攻不克.潮濕炎熱的氣候使蒙古軍「軍中大疫,方議班師」。蒙哥未採納部下「乘新集之銳,水陸東下」的建言,仍加緊了對釣魚城的攻擊。六月,汪德臣復選兵夜登外城馬軍寨,殺寨主及守城者,王堅率兵來戰。遲明,遇雨梯折,後軍不克進而止。七月,蒙哥汗以馬軍寨之馬鞍山為橋頭堡,向釣魚城內城發起進攻。在此場激烈的戰斗中,蒙哥汗被飛丸擊中,崩於釣魚山。蒙哥汗戰死之後,進軍鄂州(今湖北武昌)的蒙哥之弟忽必烈和進攻漳州(今湖南長沙)的塔察兒,以及佔領了大馬士革,正在與古埃及馬木路克王朝軍隊作戰的旭烈兀,為爭奪汗位而匆忙回師,蒙古貴族集團即開始了長期的內部爭戰。釣魚城由此在世界中古史上,赫然豎立了「延續宋祚、緩解歐亞戰禍、阻止蒙古向非洲擴張」的不朽豐碑!當時,釣魚城就以「東方的麥迦城」、「上帝折鞭處」的威名震驚了中外。此後,釣魚城軍民堅持抗戰。直到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帝昺在厓山蹈海之後,守將王立開城降元,結束了釣魚城36年抵抗戰爭的光榮歷程。三江環抱的釣魚城是聞名中外的古戰場,南宋時期她抗蒙連續36年,寫下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釣魚城因此被歐洲人譽為"陳方麥加城"."上帝折鞭處"。

❸ 黃山風景區徒步上山從哪個門走好

黃山旅遊一般安排三天,建議自助游比較好。黃山腳下周邊景點(如翡翠谷、九龍瀑、漂流、宏村、呈坎等景點)安排半天,黃山景區安排兩天,山上住一個晚上。

具體行程安排:
第一天,早上從你所在的城市乘大巴(或自駕車)到黃山風景區,中午左右到達黃山腳下湯口鎮,(或早上火車到達黃山火車站,我們游豆腐客棧安排火車接站,乘坐20元/人的班車抵達黃山腳下湯口鎮),入住湯口游豆腐客棧,下午游覽翡翠谷、漂流或宏村等;
第二天,早起6點從客棧邊上的換乘中心乘坐景區巴士至黃山後山雲谷寺開始登山。雲谷寺(建議乘坐索道)---白鵝嶺---始信峰---北海---獅子峰返回北海---西海---排雲樓---排雲亭---西海大峽谷北入口---一環、二環---谷底(可乘地軌纜車到白雲賓館)---三溪橋---步仙橋---卧石披雲 ---西海瑤台(現更名為白雲溪觀景台)---白雲賓館辦理入住,傍晚可去光明頂或鰲魚峰看日落;
第三天,早起至光明頂看日出(返回白雲賓館早餐)---天海---鰲魚峰---蓮花峰---玉屏樓---迎客松(乘坐索道或者步行下山)--天都峰腳—半山寺---慈光閣。乘坐景區巴士至湯口回遊豆腐客棧取行李,午餐後乘大巴(或自駕車)返程,或者乘班車去黃山市,乘火車或飛機返程。

這樣三天下來,平均一人500-1000左右吧,吃住標准不同,價格也不一樣。

7-8月黃山山頂晴天白天最高溫度25℃左右,最低15℃左右,早晚有點涼的,白天穿長褲、T恤登山,再備件薄外套早晚看日出、日落時禦寒就可以。

★游黃山注意事項★
1、關注黃山天氣預報,網路可以查看一周預報。網路:黃山風景區天氣預報
2、必備物品准備:身份證件、學生證、雙肩背包、手套、防曬霜、手電筒、手機、相機、充電器、一次性雨衣等;
3、黃山山頂住宿緊張,看過預報後提前聯系預定山頂住宿;
4、黃山山上都是台階路注意安全,雷雨天氣注意防雨防雷;
5、地圖、拐杖可以不用帶,到我們游豆腐來有免費贈送的;
以上一些建議,希望對您的黃山之旅有所幫助。黃山自助游游豆腐客棧可為您提供黃山住宿、餐飲、票務、黃山周邊門票折扣、旅遊線路等一站式服務。網路:黃山游豆腐客棧

❹ 解釋:當塗是什麼意思

1.途中。 銀雀山 漢 墓竹簡《孫臏兵法·擒龐涓》:「南有 宋 ,北有 衛 ,當塗有市丘,是吾糧塗絕也。」 宋 蘇軾 《甘露寺》詩:「我欲訪 甘露 ,當途無閑官。」 清 孫枝蔚 《九日入城飲周伯衡觀察寓齋》詩:「當塗誰下 陳蕃 榻,把卷如登 杜甫 堂。」
2.擋路。《晉書·王浚傳》:「夫猛獸當塗,麒麟恐懼,況臣脆弱,敢不悚栗!」
3.執政;掌權。《韓非子·孤憤》:「當塗之人擅事要,則外內為之用矣。」《文選·郭璞<遊仙詩>之七》:「長揖當塗人,去來山林客。」 李善 註:「當塗,即當仕路也。」 清 劉獻廷 《懷古》詩:「請語當途人,治亂實此始。」
4.地名,當塗縣位於安徽東部,長江下游南岸,地處長三角經濟圈與皖江城市帶交匯處,介於馬鞍山和蕪湖之間,是安徽省重要的沿江沿邊縣、東向發展的橋頭堡

❺ 蜀國6任庲降都督都有誰

_網路 尉由編輯 都尉秦漢代重要高級武官都尉職早現戰期戰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荊隨三三夜頓舍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戰策-趙策-秦趙戰於平》秦趙戰於平 趙勝亡都尉秦楚楚漢際都尉職始頻繁現《史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軍吳廣都尉《鴻門宴》:沛公已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傅靳蒯列傳》(靳歙)略梁別擊邢說軍菑南破身說都尉二司馬﹑候十二降吏卒四千百八十 都尉演變編輯 西漢期都尉職含義斷擴景帝二郡尉更名都尉景帝六主爵尉更名都尉外秦代都尉都尉關都尉兩種職官楚漢際文獻現騎都尉漢代先現部都尉農都尉屬都尉水衡都尉奉車都尉駙馬都尉等等逐步擴都尉體系主要官階品秩 比二千石其部都尉關都尉雖沒直接品秩記錄參考郡屬官吏情況二百石六百石間 東漢代都尉位斷降興建武六內郡取消都試省略都尉其職由太守兼邊郡繼續保持都尉及屬都尉或現極端情況臨設立事則罷取消關都尉現二千石品秩比二千石都尉實際已經降半級 魏晉代都尉位主要第五品至第七品總體位呈顯降趨勢且職務虛化 歷代沿置編輯 奉車、駙馬、騎三都尉漢武帝元鼎二初置舊員或冠侍或卿尹校尉左遷:奉車掌御乘輿車:駙馬掌駙馬:騎都尉本監羽林騎皆武冠絳朝服銀章青綬秩比二千石 郡官京畿三輔或近邊郡於太守外承秦制置尉景帝改尉都尉都尉專管本郡軍事戍防其治所別立置官屬郡與太守並重代行太守職務郡都尉本郡守副貳側重軍事面 官印 協助太守由於邊郡軍事防務太重往往需要邊郡劃若干防區僅靠郡都尉行所許邊郡都同防區設置部都尉類似於近世軍區司令 邊郡關都尉敦煌陽關都尉治陽關;玉門都尉治玉門關;張掖肩水、居延都尉亦關都尉邊郡置騎都尉水騎都尉治豲道縣安定主騎都尉治參□縣均見《漢書·理志》外邊郡量屯田卒往往設農都尉領其事 清朝等輕車都尉畫像 西漢用都尉官號范圍由廣轉狹除武職外惟宗室外戚與勛官限用兵歸暫置省關都尉僅保留邊郡都尉與屬都尉兼理民政三都尉名號甚建忠都尉、揚武都尉等均系軍官晉宗室外戚奉車、駙馬、騎三都尉駙馬都尉專帝婿官自魏、晉至明變 唐、宋、元、明輕車都尉、騎都尉、騎都尉三、四品勛官稱號清都尉武官官階三品武義都尉三品武翼都尉四品昭武都尉四品宣武都尉 辛亥革命南京臨政府於民元(一9一二)月規定軍銜等級等官佐稱都尉、左、右三級同八月北洋政府改稱等官佐校官民初京師警察廳曾設都尉 都尉與校尉編輯 都尉校尉都古代特別秦漢代重要高級武官間關系由於歷朝歷代同異處能統作比較 都督古代軍事首官名初作監督軍隊官 漢光武帝建武初征伐四乃於征暫設置督軍御史監督諸軍事師則罷官漢末三形軍事職稱﹐魏晉發展央或軍事領導官 歷史沿革編輯 漢末三 都督名漢末三期始量現﹐其偏裨校﹐則軍元帥或軍區主前者稱帳都督或部曲督﹐者稱持節都督﹐影響種持節都督源於漢代督軍御史﹐職責監督州郡鎮壓盜賊﹐東漢順帝﹐御史丞馮緄持節督揚﹑徐二州兵鎮壓九江盜賊﹐例其﹐郎督軍﹐更增加軍事統帥素漢末董卓亂﹐州郡擁兵割據稱雄﹐朝廷籠絡﹐軍兼督數州或都督某州稱號獻帝建安二(一9漆)袁紹軍﹐賜弓矢節鉞兼督冀﹑青﹑幽﹑並四州﹐早見於史籍持節都督約同﹐魏武帝曹操程昱郎﹐領濟陰太守﹐都督兗州事種都督統治軍政官[一] 曹操統北程﹐陸續重要區建立軍鎮﹐逐漸形都督區建安 都督 初﹐曹操鍾繇司隸校尉持節督關諸軍﹐駐安建安十七夏侯淵督諸軍駐安﹔建安二十征孫權﹐伏波軍夏侯惇都督二十六軍屯居巢﹔建安末﹐曹仁征南軍﹐假節﹐屯樊城曹魏關﹑揚州﹑荊州三都督區前身都督區區建立魏文帝曹丕稱帝前夕延康元(二二0)﹐即魏王位﹐統治區內沿邊諸州五都督區﹐別曹真都督雍涼﹐曹仁都督荊﹑揚﹑益﹐曹休都督揚州﹐臧霸都督青州﹐吳質都督幽﹑並﹐各自負責面軍事與同或稍﹐吳﹑蜀各其邊境建立都督區曹魏期﹐都督區其腹建立﹐計鄴﹑許昌(豫州)兩處鄴魏王舊都﹐許昌漢末故都﹐都武庫﹑糧倉﹐加安﹐控制邊州﹐拱衛洛陽重鎮 持節都督本軍職﹐都帶軍或郎等軍號﹐其位高低視軍號品級定﹐並依軍號設立軍府都督所帶軍號安西軍則置安西府﹐升鎮西軍則改稱鎮西府軍府置史﹑司馬﹑主簿﹑事郎﹑參軍及行參軍等僚屬參軍﹑行參軍曹(部門)理事﹐其曹數少視軍府定(見府州僚佐掾屬) 曹魏初置都督區﹐都督與刺史各置﹐少數都督兼任所駐州刺史晉武帝司馬炎太康﹐曾規定都督知軍事﹐刺史治民﹐各用惠帝﹐都督例兼所駐州刺史﹐非重要州才單刺史都督兼刺史﹐即兼治軍民﹐所屬州郡刺史太守軍事受其指揮﹐負責提供兵源及軍需﹔其民政事務受都督干預﹐都督形州級機構都督區與州區范圍並致﹐州屬兩督區﹐都督除督所兼刺史本州外﹐督鄰州郡或數郡者故都督區式行政區劃﹐軍事指揮區域[一] 關於都督區劃曹魏情況[一] : 東線黃初三(二二二)設置揚州都督區先曹休、滿寵、王凌、諸葛誕、毌丘儉、王基、石苞任職甘露二(二5漆)諸葛誕舉兵反抗司馬氏都督豫州王基兼督揚州種兼督揚、豫制久王基專督揚州甘露二淮北都督區陳騫、盧欽、司馬駿任職設置青、徐都督區該區都督合置置合置牽招、夏侯楙、桓范、胡質、胡遵任職;置臧霸、田豫都督青州鍾毓、衛瓘都督徐州[一] 南線黃初元(二二0)設置荊州都督區明帝太元荊、豫合置都督區嘉平三(二5一)置其都督豫州稱都督江南荊、豫合置司馬懿、王旭任職;置夏侯尚都督荊州諸葛誕、王基、州泰、陳騫、司馬駿都督豫州甘露四(二59)荊州二荊州都督鎮襄陽州泰、鍾毓、王沈任職王沈稱都督江北另荊州都督鎮新野王基、陳騫任職[一] 西線設雍、涼軍區曹真、司馬懿、夏侯玄、郭淮、陳泰、司馬望任職黃初元同設關都督區(關屬雍州)夏侯楙任職太二(二二吧)撤銷甘露元(二5陸)另置都督隴右(隴右屬雍州)置隴右、關都督區鄧艾、李允、衛瓘都督隴右[一] 北線設都督河北兼轄冀、幽、並三州軍事吳質、呂昭、程喜等吧任職[一] 蜀都督區體郡劃[一] 西線設漢都督建安二十四(二一9)劉備置首任魏延建興五丞相諸葛亮進駐漢魏延改任督前部領丞相司馬北線遙設關都督章武元(二二一)劉備置首任吳懿南線設庲降都督區總攝南諸郡軍事章武元首任鄧治南昌縣(今雲南鎮雄)繼任李恢移治平夷縣(今貴州畢節)馬忠移治味縣(今雲南曲靖)庲降設副職貳都督東線設永安(巴東郡治所即白帝城)都督稱巴東都督永安蜀東部邊境重鎮位於三峽西口面魏新城郡吳荊州章武元首任李嚴西、北、南、東線外二線設江州(巴郡治所)都督江州蜀東南江水西漢水(今嘉陵江)交匯處水陸四達重鎮章武末首任費觀;建興元繼任者李嚴、李豐、李福、鄧芝等主持北伐事物[一] 吳都督區州、郡郡內要點劃[一] 根據敵情特殊形形極密或極疏布局其北線西線沿江眾要點設置密集都督區家重兵所些都督區自西向東計:信陵督、西陵督(永安二陸抗都督西陵轄區自關羽瀨至白帝)、夷道督、樂鄉督、水軍督[二] [三-四] 、江陵督、公安督、巴丘督、蒲圻督、夏口督、沔督(轄區夏口沔水)、武昌督(陸遜死武昌左部督、武昌右部督呂岱任武昌右部督轄區自武昌至蒲圻)、半州(今江西九江游江)督、柴桑督、吉陽督、虎林(今安徽貴池西)督、濡須督、蕪湖督、牛渚(今安徽塗北)督、扶州(今安徽馬鞍山北江洲)督[5] 、都(即建業)督(吳建興元太傅諸葛恪攻擊魏新城前設都督留守建業滕胤充任)、徐陵(亭名今鎮江)督、京(今鎮江)督建衡二(二漆0)陸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治樂鄉信陵等諸督督其南線設交州督廣州督東線孫權西征荊州關羽臨設吳郡都督吳奮任職鎮撫東[一] 兩晉南北朝 晉﹐持節都督三等﹐都督諸軍事﹐監諸軍事﹐督諸軍事都督均節﹐表示朝廷賦於都督權力﹐使持節﹐持節﹐假節使持節權誅殺二千石(守﹑相)官﹔持節權誅殺官位﹐若軍事期﹐與使持節同﹔假節軍事期殺犯軍令者自曹魏始﹐已都督及都督外諸軍事﹑假黃鉞稱號﹐假黃鉞比持節更高權力標幟﹐專戮節(即持節都督)﹐特殊情況或權臣政期間才賦予種權力﹐並非經制度除負責軍區持節都督外﹐奉命征持節都督﹐統率全軍或支獨立部隊其往往統率全軍者都督﹐曹魏明帝太四(二三0)﹐司馬懿軍﹑都督﹑假黃鉞﹐伐蜀北魏期﹐經任命重臣都督統率征其別置行台節度諸軍﹐統帥權漸移於行台 南朝期﹐州郡割﹐都督區逐漸變﹐都督權威已魏晉 東魏置六州流民都督及京畿都督﹐統率鮮卑軍北齊﹐京畿都督宗王或皇擔任﹐府置佐﹐權力極重﹐特殊制度 北周改都督區總管區﹐總管兼任所駐州刺史﹐並統轄鄰近各州重要區則置總管府﹐除直轄州郡外﹐統轄若干總管總管所統﹐自十餘州至數十州等都督﹑帥督﹑都督三等名號則府兵層軍官至隋﹐三號並散官隋煬帝楊廣復改都督校尉﹐帥都督旅帥﹐都督隊﹐位低微﹐似魏晉帳都督[四] 隋唐期 隋代軍區亦稱總管唐初承隋制﹐其領軍征者行軍總管或總管至武德七(陸二四)﹐復總管府都督府﹐總管府都督府﹐行軍總管及總管變都督 都督 宗王遙領史中國其職其餘都督則﹑﹑三等貞觀元(陸二漆)﹐內都督府裁撤景雲二(漆一一)﹐睿宗曾擬全(除京畿﹑都畿外)二十四都督府﹐令都督糾察所管州刺史官善惡﹐並未實行唐代都督權輕﹐雖加使持節號﹐並真賜節景雲二賀廷延嗣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實授旌節節度使代替都督﹐高軍事官唐各代襲用都督名號﹐名號雖同﹐其職權與組織形式與魏晉南北朝已迥異[一] 宋元明清 北宋於行政區都督府設都督般親王擔任置缺者知府事官掌本府兵民政位較高者稱都督南宋﹐都督央執政官所加軍事官銜紹興二(一一三二)呂頤浩左僕射都督江﹑淮﹑兩浙﹑荊湖諸軍事置司鎮江凡遇執政官臨任統帥即加都督﹑同都督﹑督視各路兵馬等銜事畢即罷 元歷二(一三二9)立欽察親軍都督府改都督府置都督統轄欽察諸部侍衛軍及鎮戍軍 明朝初(一三陸一)朱元璋改樞密院都督府設都督節制外兵馬洪武十三(一三吧0)誅胡惟庸防止軍權集改都督府﹑左﹑右﹑前﹑五軍都督府各設左﹑右都督員各都督府通都司統領京衛及外衛兵明葉各衛僅存空名都督遂虛銜領兵官須加總兵﹑副總兵﹑參﹑游擊等銜始統軍實權 清初沿襲明制左右都督﹑都督等提督總兵官加銜乾隆十八(一漆5三)廢止[二] 清末民 辛亥革命起義各省置都督高軍政官袁世凱台改稱某某軍督理某省軍務一9一陸袁死改稱督軍一9二二稱督

❻ 京西古道的商道組成

節選自《老北京的煤業》
山區有許多古道,是當地村民出入的必經之路,這些路大多是山路,是人們祖祖輩輩用雙腳磨出來的,其中的主幹道,是由官方或商家集資修築的,用山石鋪砌路面,一般在2米左右,主要供馱隊運輸方便。當時山區產煤之地煤炭外運,主要靠驢螺等大牲畜馱運,古道之上馱隊日夜不斷,千百年來,在堅硬的石面上留下了一個個深深的蹄窩,現今這些蹄窩在許多地方都有遺存,從中可以反映出當時煤炭運輸的繁忙景象。 玉河大道又稱為西山大道中路,東起今石景山區麻峪村,跨渾河(永定河)後進入大峪村,經東辛房、圈門、孫橋、天橋浮、孟家胡同、官廳、峰口庵、黃石港,到王平口止,全長約27.5公里,所經之地為門頭溝的主要產煤區。這條古道最晚在唐代末年就已經存在了,唐哀宗天祜3年(公元906年),割據一方的軍閥劉仁恭設置玉河縣,其轄區包括了今門頭溝區大部。因這條大道是貫穿玉河縣中心的一條交通主幹線,故稱「玉河大道」。
從麻峪到圈門為平原地區,路寬3-4米,可以通行鐵瓦大車。從門頭口到官廳,處於峽谷地帶,道路為傍山沿溝線。這一帶沿溝兩側山坡下煤窯眾多,居民村落街道沿溝而建,號稱「十三里長街」。這段道路均用石塊鋪砌,寬3-5米,東段坡度尚緩,而西段坡度較大,故而運輸全靠騾馬、毛驢和駱駝。從官廳開始上九龍山,到山頂的峰口庵,全長3公里,道路曲折,坡度較大,古稱「十八折」。路寬2-5米,路面用石頭鋪砌,由於年深日久,路面已嚴重磨損,凹凸不平,沿途可以見到畜蹄常年蹬踏而留下的散亂蹄窩。從官廳開始,馱運就只能靠毛驢和騾子了。
峰口庵山埡口處建的關城,至今猶存。關城西側為一塊平地,為峰口庵廟堂遺址和馬王廟遺址。馬王是主官大牲畜的神靈,而大牲畜是山區的主要運輸工具,故而京西山區多出建有馬王廟。這里現存石碑4快,一是清朝乾隆42年(1777)「永遠免夫交界碑」。峰口庵關城原來是古道之上收稅的卡子,為了保證京城的煤炭供應,官府特規定,免徵煤炭運輸稅,而立此碑。二是道光14年「重修峰口庵東西山路碑記」,據碑上所記,當時修路捐銀者是官員,舍地者是百姓,可謂是官民共建。另外兩塊碑是清道光甲午年(1834)的「峰口庵碑」和咸豐2年(1852)的「續立峰口庵道德行善碑」。
從峰口庵西行約200米,在一處山腳拐彎處,有一段削山開出來的路段,長約20米,寬1.5-2米,全部是一體的沉積細砂岩,石質堅硬而細膩,呈絳紅色。在路面上散布有清晰的蹄窩上百個,左右交替,大致分為兩行。蹄窩直徑近20厘米,深者15厘米,淺的也有10厘米。山青石紅坑褐,蹄窩雲繞龍舞,可謂千古奇觀。據碑文上記載,這條古道上「牲畜馱運煤炭晝夜不斷」,經過千百年來馱煤牲畜鐵蹄的踐踏,才形成了如此壯麗的景觀。從峰口庵至王平口,基本上是繞山而行的平路,坡度很緩,行走方便。峰口庵在清代是宛平縣京西鄉與王平村交界之處,有王平汛綠營兵把守。王平口是京西古道上的一個交通樞紐,各條大路在此匯總後,經大寒嶺通往齋堂川。王平口也設有關城,清代時屬綠營兵平羅營王平汛的防地,設把總領兵把守。 西山大道又稱西山古道北路,基本上沿著永定河谷而行,是京西歷史最悠久的一條古道。西山大道東起三家店,過永定河,經琉璃渠村,越愁兒嶺,經斜河澗、水峪嘴,翻牛角嶺,再經橋兒澗、馬各庄、石古岩、色樹墳,到王平村為止。此為西山大道主幹線。從王平村有路通往王平口,通往齋堂川。過去齋堂地區所產煤炭,大部分通過這條古道外運出山,三家店有煤廠子(保存完好的天利煤廠等),主要收購齋堂、王平村一帶所產之煤。在愁兒嶺和牛角嶺兩處越嶺線的路面上,均留有大量清晰蹄窩。這條古道是京西古道中使用時間最長的一條,一直到1977年下清(下葦甸-清水)公路修通之後,這條古道才自然廢止。
牛角嶺在明清時期是宛平縣捕衛南鄉與王平口巡檢司分界之處,建有關城,至今猶存。關城東側路面上留有大量明顯的蹄窩,西側路邊現存石碑兩塊,一塊是清乾隆42年(1777)所立「永遠免夫交界碑」,是康乾「盛世滋丁,永不加稅」政策的具體體現,碑文載:「……如我西山一帶,村墟寥落,旗人一半聯居,石厚田薄,里人走窯度日,一應夫差,家中每嘆糊口之艱,距京遙遠,往返不堪征途之苦……恩准王平、齊家、石港三司夫役盡行豁免。」另一塊是清朝同治11年(1872年)所立「重修西山大路碑」。碑文曰:「蓋聞造橋梁以濟人渡,修道路以便人行,務民之義,此善舉第一也。況西山一帶仰賴烏金以資生理,而京師吹爨之用,尤不可缺。道路忽爾梗塞,各行生計攸關。」碑文中記載了同治10年,暴雨成災,沖毀道路,民間舉善修復道路的情況。此碑一共刻了兩塊,另一塊存於三家店白衣觀音庵內。當時捐資修路的以三家店和琉璃渠兩村的商業店鋪為主,內有三家店村的煤廠子14家,琉璃渠村煤廠子3家,表明這條古道是煤商們的經濟命脈。 新潭古道是指從辛稱通往潭柘寺的古道。辛稱古稱新城,是永定河上的一處渡口,清代被洪水沖垮,分為東、西辛稱兩個村子。新潭古道從新城經何各庄、太清觀、萬佛堂,翻紅廟嶺,經桑峪,到達潭柘寺。歷史上潭柘寺地區所產煤炭,大部分由這里運往山外。在萬佛堂西,有一個地方叫黑地,當時就是運輸煤炭的中轉站。在紅廟嶺的古道上,有蹄窩留存。
門頭溝山區的煤炭主要通過這三條古道運送出山,運輸工具是毛驢和騾子。牲畜身上的馱煤筐叫攏馱,毛驢最多馱300斤,騾子也只馱500斤左右。一把兒大騾子5頭,才馱1噸多煤。古道之上,馱隊日夜不斷,鐵蹄日踏夜踩,歷經千百年,才在石路上留下了蹄窩。 北京西部郊區,特別是西部山區,人文歷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物產資源豐富。王平古道層巒疊嶂的九龍山,俯瞰蜿蜒曲折的永定河。 王平地區地處要沖,歷經滄桑,自漢代開始遺存甚豐。其中縱橫交錯的王平古道,讓人更能觸摸到那歷經千年的厚重古風遺韻。
王平古道由西山大道、玉河古道、永定河岸古道河一些分支古道構成。其中,玉河古道保存基本完好,有著上千年左右的歷史;更有距今兩千年左右的西山大路北道,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壯觀的京西古道在王平口會集,被稱為「過山總路」,王平古道是京西古道中最美麗、豐富的一個部分。 漫步古道,你會依稀聯想到古道悠悠、西風獵獵的遠古情境以及商旅不斷的古道盛況,當然還有古道沿邊日進斗金的商戶,鱗次櫛比,叫賣聲此起彼伏。每日五、六千條賴以長途運輸的駝馬浩盪而至,千磨萬擊,蹄窩遍布,而且有時擁堵,構成了一幅蔚為壯觀的昔日風景。 王平古道兩側遺跡眾多,不勝枚舉。蹄窩遺存、馬致遠故居、關帝廟、三義廟、各種碑誌刻石、關城、碉樓,更有囚禁宋徽、欽二宗的大寨也散落其中。古道上的牛角嶺關城是當時捕衙南鄉與王平口巡檢司的分水嶺,也是重要的收費關隘,被稱為西出京西古道的第一隘口。 韭園至牛角嶺關城段古道,僅是西山大道北道中的一個精彩的局部。王平古道中保存尚好的路段還有:西馬各庄段、石佛嶺段、落坡嶺段、王平口段。峰口庵段等;其中,尤以石佛嶺路段為極致。石佛嶺古道掩映於山腰與霧靄之間,幾無行路;古道蹄窩更加密集、清晰,鬼斧神工,嘆為觀止! 京西古道由三條主要大道構成,除了王平古道之外,還有連接潭柘寺的是龐潭古道與蘆潭古道是如今保存比較完整的,您或許想像不到,這座千年古剎周邊當年又是一種何樣的活色生香……民間自古以來就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幽州城」的說法。潭柘寺是著名的皇家寺廟,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有數條大道通達北京城。其中的一條因是從石景山區龐村渡口過永定河到潭柘寺,故稱「龐潭古道」,又稱西山大路南道,是西山大路主幹道之一。這里也是京西古道除了王平古道之外最為重要的一條古道。保留較好的是苛蘿坨村至戒台寺段,大約徒步半小時左右,接上去戒台寺的108公路。
龐潭古道到村過娼妓橋,南行上山的古道保存較好,然後在石佛村西北方向的石牌坊,與蘆潭古道匯合,分為前往戒台寺和潭柘寺的兩條線路。蘆潭古道東起盧溝橋,西至潭柘寺,為京西古道南路的一路古香道,在石佛村至石牌坊之間的一段保存完好。石佛村、秋坡村、岢羅坨村是三個因戒台寺而得名的村落,與戒台寺的進香活動關系密切。臨近戒台寺的古道,開始頻現保存相對完好的路段,香道的功能也越來越突出。戒台寺近在眼前,但又與潭柘出現分野。於是不同線路間既有匯合,又有分叉。其中和石佛村的石牌坊是兩個主要節點:龐潭古道在過娼妓橋分為兩路,一路南行從三條魚(坡)上山前往戒台寺,一路西行到西峰寺,上南山穿過秋坡村,再至戒台寺。而石牌坊則是一個四叉路口,既有穿石佛村過來的蘆潭古道與龐潭古道匯合,同時又分為前往戒台寺與潭柘寺的兩條線路。、秋坡和石佛這三個因戒台寺而建的村子,演繹著進香古道上三種不同的傳奇。
「岢羅坨」這個村名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帶有鮮明的佛教色彩。盡管關
於村名的來歷流傳著好幾個版本,但都與戒台寺進香有關。村裡新近建了水景工程,是將臨河溝居住的人家打造成小橋與流水同在的景緻。其實這些小橋想要復制的,是古道上那座殘存的娼妓橋。該橋建於明代,因民國時的一場山洪,原本三孔的拱橋僅存一孔。橋面上連接大青石的銅鉚釘已朽壞,留下很多「工」字形疤痕。橋身不過十餘米,在周圍一片現代性建築的包圍中,愈發顯出它的風塵感。橋的捐資修建者是全國各地的妓女,因身份特殊,進香時受到一些限制,比如不能由寺的正門進入。和常人相比,她們被看成罪孽深重的人,特別需要救贖。由龐潭古道過來的香客,到了需要踏過一條河溝,若遇山洪暴發,行走極為不便。橋在佛教中就有「渡化」之意。由娼妓在這里集資建橋,既是對香客的「善舉」,對自己又有贖罪之意,以橋為替身,在千人踩、萬人踏中洗贖罪過。聽村中老人講,在捐資的妓女當中,還包括後來怒沉百寶箱的杜十娘。娼妓橋可以說是現存古道的起點。過橋往南,穿過一個門洞,就進入一段長約四里的爬山古道。這段古道保存相對完好,路面中間用大塊石平鋪,邊上則用卵石鋪砌。可能是過去種地時不斷蠶食的原因,前面一段成了羊腸小道,且與正在施工的108國道輔路相交的地方,古道被攔腰斬斷。繼續往山裡走,古道漸入佳境,完好的路面和草木掩映,讓古道有了幽深和靜謐之感。聽一位村民說,過去在108國道建成前,這是村裡與石佛村相通的唯一道路。但路人已經很少,偶爾碰見幾個在附近架設高壓電線塔的建築工人,只有路邊熟透的桑葚會誘惑他們停下運送鋼件的腳步。快到山頂時,路面隨著山勢平緩不斷加寬,甚至能看到三輪車碾過的車轍。
千年古剎外的香艷之地與戒台寺緊鄰的秋坡村,雖然在現存的古道上地位不及與石佛村,但「趕秋坡」與「耍戒壇」自古就是齊名的。隨著每年四月戒壇廟會的舉行,五湖四海的香客都聚集到戒台寺,除了聽佛、求戒、許願、還願,也有閑游、踏青的。京西古道研究者董學勤說,秋坡是在戒台寺之外一個重要的落腳和娛樂的地方,各地的妓女(以歌妓為主)也相聚而來,用她們的歌舞增添了耍戒壇的熱鬧氣氛。
就「趕秋坡」,清代不少文人都在詩中寫到過。經過了文人騷客的吟詠,「趕秋坡」逐漸成了戒壇廟會期間人們前往湊熱鬧、歌舞玩樂的代名詞。如今向秋坡村的人說起昔日的「趕秋坡」,在老輩人當中也知之甚少。此外,關於村名「秋坡」的來歷,人們也是莫衷一是。秋坡村處於馬鞍山108國道下的山腰上,但聽村裡老人講,村子所在地過去是戒台寺和尚的菜地,真正的「秋坡」是指馬路上的那塊坡地。秋坡村的形成和石佛村相似,起初也是住著給戒台寺幹活的僱工。「秋坡」的得名,有人說是因為最早這里種地的秋姓人;也有人說過去有乞丐到戒台寺打工,祈求能有一塊山坡地安身,因此叫「求坡』,後演變成「秋坡」;還有的說是由戒台寺的僧人賜的名兒。雖然說法不一,但村人可以肯定的是:「我們與戒台寺關系密切。」 蘆潭古道東起盧溝橋西至潭柘寺為京西古道南路之一路古香道。沿途經長辛店、東王左、沙窩村、辛庄、大灰廠、石佛村、到戒台寺在翻過西峰嶺經魯家灘、南辛房、平原村到達潭柘寺。
京西古道最為金貴的 進香古道蘆潭古道的一個重要用途——進香古道。當年乾隆皇帝到戒台寺、潭柘寺進香就是走的這條古道,當地人稱御道,古道保存基本完好,途中有一精美石制牌坊,雕刻精細,成為昔日御道鼎盛的見證。 早年間居住在潭柘寺、戒台寺、兩寺周邊的村民稱周圍十三個自然村落為里十三,即趙家台、陽坡園、王坡、草甸水、賈溝村、平原村、南辛房、北村、南村、東村、魯家灘、秋坡、石佛村。據當地人講以前這里有「里十三的姑娘不遠嫁」之說,可見當年這里生活一定富足殷實。
石佛村 三樣秘密寶貝笑傲江湖
石佛村位於盧潭古道之上。讓石佛村民引以為榮的有三樣東西,穿村而過的石頭道、村北山崖上的摩崖佛像、村口的石牌坊。在他們眼中,蘆潭古道因為道路寬闊平緩,歷史上康熙和乾隆皇帝由此前往戒台寺進香,才算真正的「御道」。穿村而過的石頭古道能在石佛村保留下來比較難得。村民們正發動大家給古道「整容」。先用鏟子摳出石頭縫里的泥土,再用掃把清掃。此外,還要把道邊受到損毀的石頭牆修補完整。村裡的老人董勤說,「石頭道是老祖宗留下來的飯碗,我們不能弄丟了。」
石佛村最引人注意的還是古道旁邊的一處摩崖佛像群。從現存的十多尊佛像看,有釋迦牟尼,有菩薩、羅漢等,包括浮雕和立佛兩種,造型和雕刻手法上各不相同。摩崖佛像的開鑿與戒台寺明代重修有密切聯系。寺廟重修時需僱用一批工匠前去造佛像,相傳為了檢驗匠人們的手藝,這塊崖壁就成了一個臨時「考場」,讓他們在此練手,以確保進寺造佛的質量。
從石佛村沿著西北前行一公里,可看到一座精美的漢白玉石牌坊。這塊石牌坊最早創建於明萬曆年間,清光緒時又經過重修。漢白玉欄桿上精細的垂獸與佛像雕刻相映,顯得典雅而氣派。
龐潭與蘆潭古道在此匯合,到了石牌坊,戒台寺已近在跟前。這里曾是門頭溝、豐台與房山三地區民眾到戒台寺進香的必經之地。則成為那些古道暴走族們停下來拍照、歇息的重要站點。 完好地保留著令人叫絕的「蹄窩奇觀」的京西玉河古道有望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這是本市惟一以「道路」為申報單位的文保項目。玉河古道又稱西山大道中道,有文字記載的修建始於唐五代年間,因城子、大峪歷史上長期屬於玉河縣,故稱玉河古道。後遼代、金代、元代、明代、清代均有修建,是門頭溝區運煤業的重要道路。蘊含有豐富的煤炭文化資源,極具研究價值。
據明代成書的《宛署雜記》記載,玉河古道東起大峪村,西至王平口。大峪至圈門的一段古道已經消失,從圈門至大寒嶺關城一段古道保存較好。其中在峰口庵關城往西南行百餘米,就可看到令人震撼的「蹄窩奇觀」,在只有13米長,1.5米寬的岩石上,有大小、深淺不等的蹄窩達百餘個。不知歷經多少年、走過多少運煤的騾馱、往北京運送過多少煤炭,才能創造出如此奇觀,並與當年的「阜成梅花」遙相呼應。其餘如圈門戲樓、過街樓、窯神廟等也是極具文化價值。
玉河古道為過去京西煤炭運進北京的道路,從門頭溝一直到阜城門,路很長,是不錯的徒步線路,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長短。
路線為蘋果園地鐵—圈門—天橋浮—官廳煤礦—峰口庵—大地—鐵陀山—大地—趙家台—潭柘寺。返程在潭柘寺坐931回到蘋果園地鐵。
蘋果園地鐵站坐370到圈門下車後,就可以看到一條溝,這就是門頭溝,如今水已乾涸。村頭有個門樓就是圈門,以前還有個戲院。
沿著溝邊的路向山裡走,沿途是村莊,可以欣賞山色,走到天橋浮煤礦(如今已經廢棄)。煤礦邊有石頭鋪的古道,上面可以看到過去運煤的駝隊留下的蹄窩。
山上有破敗的三義廟,依稀可以看到當年的規模。還有抗日時期留下的炮樓。進拉拉湖村,古道繼續著,一直到潭柘寺,北京最老的唐代的寺院。

❼ 曹洞宗的式微

從公元10世紀中葉起,曹洞宗進入了百年孤獨的年代。
臣主相忘古殿寒,萬年槐樹雪漫漫。
千門坐掩靜如水,只有垂楊舞翠煙。
這首詩,本來是曹洞宗用以形容其臻於「偏正回互」、「君臣道合」、成佛作祖之至上境界的,但是從後世史家的眼光來看,卻預示著風中漫舞的百年孤獨。
雲居道膺入滅,在10世紀上半葉(五代十國時期),相繼有同安道丕、同安觀志、梁山緣觀在繼嗣宗脈,但香火如縷。
自石頭希遷源、曹洞立宗以來,氣象闊大渾厚的曹洞大宗,由於其立宗之初內在義理思想的早熟、外在名相語匯的貧弱匱乏大有關系,這在上文已作分析。
在梁山緣觀「急索」之下,大陽警玄終於契悟,可以「上碑」傳世,梁山觀禪師懸懸之心,總算落一實處。很難說這種傳承是否過於勉強,但是無論如何,到大陽警玄之世,曹洞宗竟至中斷。這種暫時的中斷,與其說是自然演化的結果,毋寧說是出於他的高度自覺、高度負責任的毅然抉擇。
史家往往因大陽警玄留皮履布直綴託付浮山法遠代為覓傳人的戲劇情節,而謂警玄門下乏嗣。然而,事實遠非如此簡單,據《天聖廣燈錄》、《建中靖國續燈錄》等記載,警玄法嗣並不乏人,動以一二十人計,即使警玄入滅之後,亦有福嚴審承等人尚在世,不可謂無人承嗣。其中審承、清剖兩人還號稱奇傑,有語錄傳世,著名於時,所以歷來所謂後繼無人,不過是史家臆測之語。那麼大陽警玄何以出此壯士斷腕之舉?
曹洞宗自十世紀初以來,傳承脈息遽弱,自同安丕、同安志到梁山觀,難以為繼之窘狀日甚。這並非外在壓制使然,而系內在泉源枯竭,無從當機接人,至警玄之世,以警玄之機警聰慧,仍無以改觀。自同安丕三傳以至警玄,百年有餘,曹洞門下靜如止水,新意生機喪失殆盡。這種難乎為繼的孤獨之狀,不僅僅表現為門下冷清,更在於承其法統者精神深處的痛苦和無告。
警玄最後不是從自己門下聊選一人,姑且付託——他從梁山觀和自己身上已明察此路不通,而是明乎因緣未具,時節未至,毅然壯士斷腕,斷絕門下任何法嗣之念,將曹洞法統,以皮履直綴為記,莊重託付如日中天的臨濟高僧浮山法遠,囑其代覓天旋地轉時節出世之曹洞真傳。
這是何等大智大勇之舉!設若警玄此時一念苟且,草率付法,則其個人自不必冒斷絕法嗣之風險,而曹洞宗門必步入陳陳相因、徹底枯竭之絕境!須知,為宗譜續法嗣極易,為精神擇傳人極難。由此反觀佛教史、禪宗史上諸宗興衰內在奧秘,可知苟且極易、不苟且極難,苟且必衰、不苟且必興之至理!就這一意義而言,大陽警玄真為千古一高僧!
大陽警玄這一千古絕唱,因其後投子義青的成功接續,而往往為論者忽略不識,史家常歸功於浮山法遠,殊不知陽警玄為其關鍵。大陽警玄以非凡氣魄與手段,了斷曹洞宗在公元十至十一世紀前期尷尬孤獨的百年史,為曹洞宗的長遠發展帶來了真正的轉機。
選擇浮山法遠,來代覓曹洞真傳之人,是大陽警玄高著眼的一個明證。浮山法遠(990-1067)為臨濟名僧,在禪林中有「遠公虎子」之名。歐陽修聞其說法之後,曾感嘆:「修初疑禪語為虛誕。今日見此老機緣,所得所造,非悟明於心地。安能有此妙旨哉,」法遠早歲游學時,曾參大陽警玄門下,得到警玄印可。是以警玄識人,託付傳法大事於法遠,法遠當此大任,未敢絲毫疏忽,歷經二十餘年,始得擇中投子義青,其嗣法警玄。
投子義青(1032-1083),俗姓李,青社(今安徽舒州)人。十歲出家,數年間精通《法華》、《華嚴》和《百法論》等經論。後隨法遠數年,兼習臨濟與曹洞禪法。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受法遠囑,接續曹洞法統,其來歷深厚,眼界開闊,又值盛年,上接曹洞中斷二十餘年法脈,有生機勃發,無陳腐逼仄,煞是清新可喜可觀:
聖節上堂:「天垂玉露,地涌祥雲,千江澄萬頃煙波,四塞賀堯風舜化。山連碧漢,樹起清風。瓊林華綻於瑤池,御柳鶯啼於玉苑……諸仁者,正當恁么時,且道『君臣道合』一句作么生道?」良久雲:「道泰君臣清宇宙,時豐齊賀舜堯年。」
謝化主上堂:「碧岫橫空,白雲自異。靈苗獨秀,繁草何生。金雞啼處,月落三更。玉兔眠時,日輪當午。瓊林上苑,枯木逢春,寶殿苔生,歌謠萬里。然雖如是,且道『應時應節』一句作么生道?良久雲:「夜來深雪裡,天曉數枝開。」
試比較投子義青與警玄門下審承諸人的機鋒,則其高下,不啻天壤。由警玄而經法遠,一隻看不見的巨手,如是終於校正了曹洞禪法脈,此等大手筆,非玄、遠等第一流禪者所不能夢見。
義青嗣法弟子中,以芙蓉道楷最著名,芙蓉道楷(1042-1118),沂州(今山東臨沂)人,俗姓崔,少辟穀學道,後游京師,試《法華》得度,具戒游淮西,時義青住白雲山海會寺,道楷遇而言下悟入,先後住持安徽馬鞍山、江西洞山和湖北大陽等地寺院。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住持京城凈因寺,後五年移住天寧寺。開封尹李孝壽以其道行卓冠叢林,請帝賜紫衣和師號。道楷謝恩愛拒受,被逐出京外遣放,次年敕放釋,令自便,即仍庵於芙蓉湖上,學徒數百,環繞坐卧,楷慮禍,乃日各食粥一杯,不堪者稍稍減退,隨侍者猶百餘人。徽宗政和七年(1117),帝為所居庵賜額「華嚴禪寺」。明年入滅,遺偈雲:「吾年七十六,世緣今已足。生不愛天堂,死不怕地獄。撒手橫身三界外,騰騰任運何拘束。」
曹洞宗歷代傳人中,超出江西湖南,長期住持帝京者,道楷為第一人,這本身就說明曹洞宗較之以往,活動范圍大增,而眼界亦大,至於道楷的突出個性與節氣,更令曹洞宗增色,設若當初曹洞宗無大陽警玄毅然「斷腕」之舉,依然苟且局促於區區同安道院,後來義青、道楷之嶄新局面氣象,豈可夢見?
對於喜好以「君臣偏正」來說明自己哲學體系的曹洞宗來說,宋徽宗之於芙蓉道楷間的戲劇性情節,其實可以視作對曹洞宗風的一次檢驗,茲錄道楷上表拒受帝賜之文如下:
「……伏念臣行業迂疏,道力綿薄,常發誓願不受名利,豎持此意,積有歲年,庶幾如此傳道後來,使人專意佛意,今雖蒙異恩,若遂忝冒,則臣自違素願,何以教人。豈能仰稱陛下所以命臣住持(指奉敕住京師兩大寺——引者注)之意,所有前件恩牒,不敢只受。伏望聖慈察臣微悃,非敢飾詞,特賜俞允。臣沒齒行道,上報天恩。」
帝聞,又令李孝壽親往諭旨,而楷道心堅定,孝壽只得如實具聞。因此發生後來帝怒收楷,付有司逐京外之事。這是曹洞宗進入社會政治舞台中心之後的一次極精彩的亮相,是曹洞宗報恩思想由洞山良價報母恩而至道楷報皇恩的一次完整的宗教實踐演繹,其結果贏得了上至天子下至士民的真正尊敬。宗門至此,焉得不光大。
芙蓉道楷門下著名者有子淳、法成、惟照、元易、自覺、禧浦、齊璉、善秀、法燈等人。其中以丹霞子淳(1054-1119)和凈因自覺(?-1119)著名於時,亦且傳世久遠。

❽ 誰能幫我介紹一下杭州

西湖的名稱最早始於唐朝,在唐朝之前西湖有武林水,名聖湖,金牛湖,龍川,錢源,錢塘湖,上湖,西子湖等稱謂。形態為近於等軸的多邊形,湖面被孤山及蘇堤、白堤兩條人工堤分割為5個子湖區,子湖區間由橋孔連通,各部分的湖水不能充分摻混,造成各湖區水質差異,大部分徑流補給先進入西側3個子湖區,再進入外西湖;湖水總面積5.593km2,總容積1.10億立方米,平均水深1.97米;西湖底質是一種有機質含量特別高的湖沼相沉積,屬於粉砂質粘土或粉砂質亞粘土,最上層皆為藻骸腐泥層(黑色有機質粘土),中層泥炭層或沼澤土,最下層為基底粉砂層;入湖河流部是短小的溪澗,主要補水河流為金沙澗、龍泓澗和長橋溪,泄流
西湖的美不僅在湖,也在於山。環繞西湖,西南有龍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煙霞嶺,大慈山、臨石山、南屏山、鳳凰山、吳山等,總稱南山。北面有靈隱山、北高峰、仙姑山、棲霞嶺、寶石山等,總稱北山。它們像眾心拱月一樣,捧出西湖這顆明珠。山的高度都不超過400米,但峰奇石秀,林泉幽美。南北高峰遙相對峙,高插雲霄。
西湖十景形成於南宋時期,基本圍繞西湖分布,有的就位於湖上:蘇堤春曉、曲苑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雲、南屏晚鍾、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各擅其勝,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勝景精華,所以無論杭州本地人還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樂道,先游為快。

❾ 你的水胭脂美容院開了嗎生意怎麼樣

質量很差。我們就是沒調查被他們忽悠了。
第一,產品,很多都沒有質檢,為了避稅;還有的精油她們自己的美容師都不用,身上全是紅疹子,我連照片都有。
第二,人員,他們導師做下店指導,忽悠你打貨,不打貨就不給開業支持,人員也會釜底抽薪,逼你去打貨,還說打貨給你價值多少的設備贈送,其實那些設備都不值錢。
第三,管理,他們的美容師素質很差,上班睡覺,一點績效都沒有。她們新合作的什麼學校,給你的剛畢業的學生,什麼都不會,差的要死,他們連自己的美容師都管不了。
總之,離騙子遠一些。

❿ 野鶴軒壁記 全文 翻譯

全文:

嘉靖戊戌之春,余與諸友會文於野鶴軒。 吾昆之馬鞍山,小而實奇。軒在山之麓,俗謂之東崖,亦謂劉龍洲墓,以宋劉過葬於此。墓在亂石中,從墓間仰視,蒼碧嶙峋,不見有土,惟石壁旁有小徑,蜿蜒出其上,莫測所在。意其間有仙人居也。

始,慈溪楊子器名父,創此軒,令能好文、愛士、不為俗吏者,稱「名父」。今奉以為名父祠。嗟夫名父,豈知四十餘年之後,吾黨之聚於此耶?

時會者六人,後至者二人。潘士英自嘉定來,內汲泉煮茗,翻為主人。余等時時散去,士英獨與其徒處。烈風暴雨,崖崩石落,小鬼夜號,可念也容。

譯文:

嘉靖戊戌年的春天,我和各位朋友在野鶴軒以文相會。在崑山的馬鞍山上,雖然小而令人驚奇,野鶴軒在山腳下,俗稱是東崖,又被稱作劉龍州墓,因為南宋的劉過埋葬在這里。墳墓修在亂石當中,從墳墓間仰視,草木蒼綠石頭嶙峋,甚至看不到泥土的蹤跡。 只有石壁一旁有一條銷路,蜿蜒的向前方延伸,不能推測通向哪裡,猜測這里有仙人居住的地方。

開始的時候,慈溪的楊子器,尊稱叫名父的,修建了這個野鶴軒。因為他愛好文學,尊重名士,不被俗吏玷污,所以被尊稱為名父。至今還有名父祠供奉他。啊,名父啊,你可知道四十多年以後,我們這些人聚集在這里呢?

當時聚會的有六個人,後來又來了兩個。潘士英從嘉定而來,汲起泉水來泡茶,反為主人來招待我們。我們陸陸續續就散開了,潘士英獨自和他的徒弟留下了。狂風暴雨,山石崩塌墜落,就像是山鬼在夜間哭叫的聲音,值得記下來。

(10)馬鞍山御指匯擴展閱讀

作者:

歸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世稱「震川先生」。漢族,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崑山)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員。

嘉靖十九年(1540年),歸有光中舉人,之後參加會試,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眾多。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亂,歸有光入城籌守御,作《御倭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歸有光六十歲時方成進士,歷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僕寺丞,故稱「歸太僕」,留掌內閣制敕房。

歸有光一生著作繁富,涉及經史子集各部,但是其主要成就則在散文創作上。歸有光死後,其子子寧曾輯其部分遺文,刻於崑山,詞句多有改竄,其孫歸昌世與錢謙益遍搜遺文,細加校勘,編為文集40卷,未能全刻。

清康熙年間,曾孫歸庄又增益部分遺文,經董正位等人襄助刻成《震川先生全集》,正集三十卷、別集十卷,共四十卷。內收各種體裁之散文七百七十四篇、詩歌一百一十三首。今通行本為四部叢刊本《震川先生集》共四十卷,系據明常熟刊本影印。

歸有光還著有《三吳水利錄》四卷、《易經淵旨》、《諸子匯函》、《文章指南》等。《皇明經世文編》輯有《歸太僕文集》兩卷[23-24]。201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有《歸有光全集》。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御指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