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鮑

馬鞍山鮑

發布時間:2022-02-14 09:17:41

① 山東歷史故事

山東民間傳說中的秦瓊

回馬泉
在濟南,還有一個關於秦瓊的古老傳說:話說當年秦瓊在歷城縣衙當捕快的時候,有一次手持雙鐧騎著高頭大馬追趕賊人,在與賊人交戰中,秦瓊所騎的戰馬猛一回頭,由於蹄力過猛,馬蹄落處出現了泉眼,一泓清泉從地下汩汩冒出。濟南人為了紀念他,就將這處泉池取名為「回馬泉」。也許是源於這一神奇的傳說,人們在2004年4月重新評定濟南新「七十二泉」時,將位於五龍潭東南20米處的回馬泉列為第37泉。老濟南們說,現在泉底長滿了綠苔,而想當年秦瓊坐騎留下的蹄印之處,則呈現出淺黃色沙土,沙礫深處會溢出串串泉珠來呢。

大禹伏龍

傳說在大禹治水的時候,歷山腳下是一片汪洋。水底有條惡龍作怪,禹將濟、濼二水疏通,洪水排盡,孽龍無處藏身,躍身向東竄去。大禹緊追不舍,惡龍鑽進城東山上的石洞,禹上前擒捉,那龍長嘯一聲,破山而出。大禹追至山澗(即今日回龍洞,在漿水泉風景區),終於制服孽龍。那龍穿越時出現的洞,後人便稱為龍洞。那座山也因此得名龍洞山,又叫禹登山。山下那條幽深的澗溝,被稱為「藏龍澗」。

寺沉成湖

古代,濟南有個大明國寺。寺內殿宇飛閣,雄峙亭立;經聲佛號,暮鼓晨鍾。然而寺內和尚卻不守教規,經常姦淫良家女子。傳說有一姑娘,很有孝心,她母親有病,她便天天向大明國寺方向燒香祈禱。一月之後,母親病癒。姑娘便去大明國寺還願。寺內和尚見她姿色甚美,便於夜晚把她搶入寺內。姑娘的哥哥聞知躍馬挺刀,追蹤而去,突然,一聲炸雷,天塌地陷,大明國寺沉入地下,此處成了湖泊,就是現在的大明湖。哥哥救出妹妹,在湖邊種藕捕魚,侍養老母。那些和尚便成了湖裡的蛤蟆,只會鼓肚皮,卻永遠叫不出聲來……

井中鎖蛟

濟南城內有一舜泉和一口舜井。舜泉在原南門里偏西舜廟里;舜井在原南門里向北「舜井街」路西牆下邊。據古老傳說,濟南發大水後,不知是哪位仙人(大禹或呂洞賓),把發水的蛟拿住,鎖到舜井裡,並在井上豎了一根粗粗的鐵柱子,把粗如人手腕的鎖蛟的鐵鏈子從井中引上來鎖在鐵柱子上,讓蛟在井裡好好「修身養性」。蛟問:「我什麼時候可以出去?」仙人回答:「到鐵樹開花的時候,你就可以出去了。」那就是說,井中被鎖的蛟將永遠不能重見天日。井上的鐵柱子和鐵鏈子一直到民國時代還有。多少年來,大家去舜井裡提水,井上的鐵柱子、鐵鏈子都已生銹,鐵鏈子照樣垂在井裡,可是從來沒有人敢動。

趵突泉涌

很久以前,濟南城裡有個名叫鮑全的青年樵夫,天天手不離斧砍柴,仍養活不了年邁的雙親。雙親突然得了重病,沒錢請醫生,鮑全只好眼看著父母相繼去世。從此他向一和尚學醫,幾年中救活了許多老百姓。那時濟南沒有泉水,遇上旱年,連煎葯的水也沒有,鮑全每天早起去擔水,為那些買不起水的窮人煎葯。一天,鮑全在擔水的路上救了一位老者,並拜這位長者為乾爹。乾爹看鮑全一天到晚為窮人治病,忙得連飯也沒空吃,就說:「泰山上有個黑龍潭,潭裡的水,專治瘟疫,你要能挑一擔潭水回來,每個病人只要滴到鼻里一滴,就能消除百病。」鮑全拿著乾爹給的拐杖,歷盡艱辛,來到泰山黑龍潭,卻發現這里原來是龍宮,乾爹是龍王的哥哥。鮑全挑了一件龍王的禮物白玉壺,裡面的水永遠也喝不完。鮑全回到泉城後,為很多病人治好了病,州官聽說後派人來搶奪,鮑全把壺埋在了院子里。公差在院中挖到了白玉壺,卻怎麼也搬不動,他們一起用力,只聽「咕咚」一聲,突然從平地下「呼」地竄出一股大水,濺起的水花撒滿全城,水珠落在哪裡,哪裡便出現一眼泉水,從此濟南變成了有名的泉城。人們為了紀念鮑全,把這泉叫寶泉,年深日久,人們根據泉水咕嘟咕嘟向外冒的樣子,又把它叫成「趵突泉」了。

馬刨泉涌

相傳北宋時候,鎮守濟南的知府劉豫手下有員大將,姓關名勝,人稱「大刀關勝」。金人入侵時,劉豫降金,關勝拒降死戰,兵士們口渴難耐,無力交戰。正危急時,關勝的戰馬用蹄刨地,泉水湧出,兵士們飲足,又殺入亂陣。另有傳說,關勝與金兵激戰於濟南西南門,不幸戰死,戰馬見此,仰天長嘯,用前蹄刨出一泓清泉。故得名「刨泉」,泉址現在趵突泉李清照紀念堂東側。

金牛化山

古時候,濟南華山腳下有個給財主放牛的苦孩子。財主心黑,每天只給孩子帶一個餅子去放牛。這天,苦孩子正想吃飯,一個衣衫襤褸的老者向他要餅子吃。孩子見老人可憐,就把餅子全給了老人,自己卻忍飢挨餓。老人要報答小孩,便把他領進一座山洞中,只見一頭金牛拉著金磨在軋金豆子,老人捧了一把金豆子給孩子。這事被財主知道後,便拿著袋子去山洞裝金豆,還想把金牛和金磨弄回家。不料,金牛怒吼一聲跑出山洞,洞口坍塌,財主葬身洞中。那牛跑至濼水邊飲水,雞叫了,金牛化成山,人稱金牛山。華山腳下有個山洞,那就是傳說中的金牛洞。

二郎擔山

傳說很早以前,濟南北郊原是一馬平川。二郎神趕太陽,挑著兩座山走到這里,放下擔子歇腳小憩。不料兩座山竟生了根,再也挑不起來。就連他從鞋裡倒出來的兩堆土,也變成了後來的粟山和馬鞍山。二郎神挑來的兩座山天天增長,驚動了太上老君,他怕這山會把山明水秀的濟南壓起來,就圍著兩山撒了圈丹葯,山從此不再長了。後來,人們便把這兩座山稱為南葯山、北葯山。

玉函青鳥

玉函山,在濟南市南郊。傳說王母娘娘曾在此山居住。山上有一種鳥,青足,赤黃嘴,白翅膀,紫腦門,名叫「青鳥」。王母把盛放仙葯的玉匣留在山上,命青鳥守護,故此鳥又名為「王母使者」。後來,漢武帝登此山,揀到王母留下的玉匣,非常高興。可是,當他下山時,玉匣忽然變作一隻青鳥飛走了……望採納!!!

② 求~"八拜之交"的典故(八個故事)

八拜之交
在宋代邵伯溫的《邵氏聞見錄》中有一段故事:文彥博聽說國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對人說:「李稷的父親曾是我的門人,按輩份他應該是我的晚輩,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訓他不可。」有一次,文彥博任北京守備,李稷聽說後,便上門來拜謁。文彥博故意讓李稷在客廳坐等,過了好長時間才出來接見他。見了李稷之後,文彥博說:「你的父親是我的朋友,你就對我拜八拜吧。」李稷因輩份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彥博拜了八拜。文彥博以長輩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氣。成語「八拜之交」就由此出典。後來,人們用「八拜之交」來表示世代有交情的兩家弟子謁見對方長輩時的禮節,舊時也稱異姓結拜的兄弟。

又:
[八拜之交]語出《紫釵記·吹台避暑》:「俺二人以八拜之交,同三軍之事。」元曲《凍蘇秦》:「你不知這張儀和我是八拜交有朋友。」又《西廂記·張君瑞鬧道場》:「與小生同郡同學,當初為八拜之交。」俗稱結拜兄弟為八拜之交;按古無八拜的禮,以互相四拜算為八拜
我知道的是以下八對:羊角哀,左白桃;俞伯牙,鍾子期;齊桓公,管重;孫策,周瑜;彌橫,孔融;廉頗,藺相如;陳重,雷義;(元伯,巨卿;);最後就是桃園三兄弟。

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謁見長輩的禮節

解釋 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謁見長輩的禮節;交:友誼。舊時朋友結為兄弟的關系。
出處 宋·邵伯溫《聞見後錄》:「豐稷謁潞公,公著道出,語之曰:汝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得已,只拜之。」

③ 長江(安徽段)河道演變及崩岸遙感調查研究

楊則東 褚進海 陳有明 鹿獻章 趙華榮 晁玉珠

(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合肥230001)

摘要:本文利用多時相遙感資料,調查研究了長江安徽段12個河段的河床演形式及崩岸現狀,並對岸線演變趨勢,岸帶特徵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河道演變;崩岸特徵;遙感調查

長江安徽段北岸自湖北省段窯,南岸自江西湖口進入安徽段至安徽省馬鞍山,全長約405km,河床走向大致呈北東,由一系列近南北向河段與北東東向河段相接,成上升式階梯形狀。平面上看分汊河段與單一河段相間分布,呈寬窄相間的藕節形。

安徽境內長江河道自上而下,按河型分段演變形式可分為12個河段,本文利用多時相航片、TM、ETM資料,調查研究12個河段的河床演變形式及崩岸特徵。

1 陳家洲(張家州)微彎分汊型河段

陳家洲又叫張家洲,該洲約於明朝永樂年間出水。至清朝雍正時期,張家洲成為條形,把長江分成左右兩條順直汊道。隨著沙洲下移到鄱陽湖口,受湖水出口水流頂托而停止,左、右汊道開始向彎曲汊道發展。由於右汊右岸為低丘,河彎發展受到阻擋而停止,轉入淤塞階段,左汊處在河漫灘平原上,彎道發展迅速,逐漸成為該分汊河段的主汊,並相繼形成了長洲、柳洲、蔡家洲、團洲、龜洲和鄧家洲。

隨著左汊日益淤積和衰退,右汊得以發展,建國後右汊中大輪已通行無阻。

上世紀60~80年代,右汊仍為主汊,而左汊分流有所加強,

受橫向環流作用,程營—八里江一帶強烈崩塌後退,1969~1986年的17年間岸線後退約400m,同時鄧家洲已與張家洲合並向北淤長。

據上世90年代航片資料統計,本河段左岸線長15.0km,右岸線長8.5km。

2 三號洲順直分汊河段

本河段下口彭郎礬與小弧山夾江對峙,其上游壅水,河段在歷史上經歷了數次由單一至分汊至單一河型變化的趨勢。所見的分汊河勢開始於100多年前,當時河床較窄,江中無江心洲,屬於單一順直河道,近百年來,由於上遊河道變化,河流旁向侵蝕,河

道展寬,江中淤積形成江心洲,左岸抗沖刷強度弱,左汊迅速拓寬成主流。後隨著主泓右移,於上世紀30年代下三號洲開始露出水面,30~50年代,上、下三號洲繼續擴大(圖1)。

上世紀60年代~2000年間,本河段變化表現為上三號洲,以上河道繼續拓寬,左岸後退約100m,右岸後退約100~200m,上三號洲向上游延伸,同時左汊明顯淤積萎縮,左岸向上三號洲迅速靠近,最大推進距離900m,右汊成為主流。而下三號洲則向下移,1969~2000年間洲頭下移2000餘米,其右汊逐漸淤積,有新心灘生成,左汊為主流,左凹岸受到強烈侵蝕而崩塌。

圖3 長江安慶段100多年來河道演化對比圖

本河段左岸線長22.8km,右岸13.4km,直線距離11.7km,曲折度1.95,江心洲3個(包括攔江磯)。

8 池州順直分汊河段

本河段自扁擔洲到大通,歷史上江岸、沙洲演變頻繁,故道殘跡密布。在航衛片上左岸程家南一帶可見有三期長江汊道演變留下的古河道痕跡,早期汊道從左大圩經鮑家圩至老洲,中期汊道由龍灣經湯溝鎮至源子港,晚期汊道自白沙包經源子港、老洲至老洲頭。後期汊道均穿前期汊道,而且逐次南移說明該河段河床有數次南北向擺動,江面有日漸束窄的趨勢。

北宋時期,池州城距江岸十餘里,整個河勢較目前偏北。航衛片上反映的早期汊道可能就是這一時期河道左汊的殘跡,明朝中葉,長江過江口後,在該河段內有估價、烏落、新洲和武梁四洲形成,受順直河床控制,沙洲均呈長條形。當時江面較現在開闊,從池口至湯家溝最寬部分達15km。左岸自七里磯、新開溝經馬船溝、湯家溝、源子港至老洲頭;右岸從烏沙鎮經汪家村、池口、流波磯至梅埂。這些在遙感圖像上都有反映。

明末清初,在馬船溝與源子港之間的微彎河段中又沉積了新洲。上述中期汊道應在這個時期形成的。

清道光時期,新洲靠向左岸,中期汊道成為故道,左岸顯著推進。在江中又形成了三個條形沙洲,從右向左為崇文洲、氽水洲和鳳凰洲。池口段演變成為多汊性河型,其左汊為主泓,使新洲邊灘受強烈侵蝕崩塌。

清末至民國年間,估價洲、烏落洲靠到右岸,其右汊烏沙夾江淤塞;左岸武梁洲靠岸,其左汊即為上述晚期故道、與此同時,崇文洲(即長生洲)與合並了鳳凰、氽水洲(統稱鳳凰洲)仍在擴大,鳳凰洲右側又有碗船洲在水,致使池口下側的烏落洲邊灘遭強烈沖坍,池口再次臨江。

1954~2000年,河道在分汊段有所變動。鳳凰洲逐漸右移,使右汊處於萎縮中,1975~2000年間在右汊入口處又有一些小的無名沙洲露出水面。河道中汊為主泓,左汊分流也較大,使左汊入口入又有一些小的無名沙洲露出水面。河道中汊為主泓,左汊分流也較大,使左汊凹岸後退(1954~2000年間共後退約250m),長生洲下移,並在洲頭部位被切割,在三汊匯合處,由於中、左汊為主泓,在出口下側右岸邊灘遭到強烈侵蝕,1969~2000年後退300多米,其對岸左岸處於滯流區,邊灘生長,岸線推進,1954~1969年推進200m,1969~1975年推進100m,1975~1986年推進300m,至2000年又推進100餘米。可見推進速度有加快趨勢。在分汊段的上、下單一順直河段,岸線基本沒變化。

本河段左岸線長41.1km,右岸41.2km,直線長38.5km,曲折度1.07,江心洲8個。

9 紫沙洲復式鵝頭分汊河段

本河段上起大通,下到荻港,是區內河勢最復雜的河段。右岸羊山磯、十里長山、荻港等很早就已臨江;左岸為較開闊的超河漫灘,歷史上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這一側。

宋代以前,從十里長山到荻港附近的江中已有大型沙洲形成,稱丁家洲。可見本河段早在一千多年前即屬分汊河型,它的形成與羊山磯、土橋點的挑流有密切關系。兩宋時代,隨著大通口和悅洲的形成,羊山磯挑流減弱,丁家洲有明顯靠岸趨勢,其右汊已成夾江(稱丁家夾),這在遙感圖像上仍可看到從丁家洲經朱家咀、鍾倉至洪家村的丁家夾故道影像。明代中葉前丁家夾淤死,丁家洲完全成為右凸岸的邊灘。這時,羊山磯至銅陵縣的江面很開闊,達15km,說明羊山磯挑流再次增強,左岸線穩定在王家咀、土橋、胥壩一線南邊,在丁家洲兩側江中有沙洲出水。當時河道較直,屬微彎分汊型。

明中葉至清中葉的200多年間,是本河段重大的演變時期,鵝頭狀分汊即形成於這一階段。其原因是在和悅洲附近又有沙洲出水,羊山磯挑流大為減弱,使羊山磯至銅陵段的左側沙洲靠近左岸,邊灘迅速向外擴展。因此,河流通過大通後,由南向正北直沖土橋以下的左岸,使左岸線急速向北後退。到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左岸已退至今劉家渡、鳳凰頸、姚家溝一線,200年間左岸共後退10餘千米。微彎河道演變成曲折率達1.80的彎曲河道。與此相反,右岸丁家洲一帶緩流區,江中沙洲大量涌現,明末清初,章家洲、紫沙洲等陸續出水,並於乾隆年間合並成大洲。在左岸一側又有衛生洲、太陽洲和大興洲出水。復式鵝頭狀分汊河型至此形成。與此同時,在十里長山西側江中也有一些小沙洲出水,到清代中葉合並成一個大型長條狀沙洲(老洲)。在復式鵝頭分汊形成初期(咸豐、同治年間),主流在左汊、次為右汊,中汊最小。清末到民國年間,安定街一帶折流增強,中汊迅速沖開成為主泓道,太陽洲逐漸左移。上世紀30年代初,劉家渡至鳳凰頸一帶又有太白洲形成,原左汊主流因此束窄為小夾江。

1954~2000年間繼續上述河勢變化,在鵝頭主泓變道處,受橫向環流作用,深泓位於彎道左側,其頂端太陽洲急速後退,1954~1969年洲頭後退1200m,1969~1975後退200m,1975~2000年後退1200m,歷時46年太陽洲洲頭共後退2600餘米,平均每年的後退約57m,其中以1975~2000年間後退最快。隨著太陽洲、太白洲的後退,其左汊夾江趨於淤塞。同時主泓右側紫沙洲外擴,並在54年前後,紫沙洲外側又有一些小沙洲出水,逐漸增大合並,到1986年已合並成一大洲,並有與紫沙洲合並的趨勢。

老洲順直分汊段,主流在左汊,右汊出口處1969~2000年間有新沙洲出水,使右汊趨於淤塞,導致左汊分流進一步增大,土橋上側左岸受沖刷略有後退,1954~2000年共後退約200m,而老洲左側的沙洲出水,更將主泓逼向左岸,使之左岸發生崩岸。老洲總體向上游增長。另外,在和悅洲上側江中又生成了一沙洲。

在鵝咀至荻港單一彎曲河段,右凹岸順安河口一帶受鵝頭彎道主泓頂沖而表現為強烈鋟蝕,崩岸顯著,對岸左凸岸則以堆積為主。

本河段按河型分為:

(1)大通微彎分汊段:左岸線長10.3km,右岸長14.6km,直線長11.1km,曲折度1.32,江心洲2個;

(2)紫沙洲鵝頭型分汊段:左岸線長50.9km,右岸長38.9km,直線距離27.0km,曲折度1.89,江心洲9個;

(3)順安河口至荻港單一彎曲段:左岸長10.0km,右岸長13.0km,直線長10.0km,曲折度1.30。總計本河段左岸線長71.2km,右岸長66.0km,直線距離46.2km,曲折度1.54,江心洲9個。

10 黑沙洲鵝頭分汊—白卯洲微彎分汊河段

本河段上自荻港,下至蕪湖,由黑沙洲鵝頭分汊段和白卯洲微彎分汊段兩部分組成。左岸為開闊的超河漫灘階地,右岸則是二、三級階地和丘陵山地。歷史上河道有較大的擺動變化。

宋朝以來,荻港、新港、三山均為頻江要地。隨著右岸磯頭著流,左岸變化很不穩定。分汊與單一河床形式交替出現,尤期是板子磯的挑流作用,使黑沙洲不斷向北擴展,左岸崩退。到民國以來,在黑沙洲左汊彎道頂沖點下移演變成鵝頭型分汊河型的同時,其右汊擴展成主泓,並直奔東北方向,使得三山街河段左岸節節後退,右岸迅速淤漲成七八個邊灘,並陸續靠向右岸,自宋代以來該河段左岸共後退了六七千米,蕪湖大拐拐頭位置下移11km,並同時左移7.5km(圖4)。

1954~2000年,黑沙洲河段,由於泥汊一帶強烈折流作用,使黑沙洲顯著後退,其洲頭1954~1969年後退1200m,1975~2000年又後退了近2000m,同時泥汊下側左汊入口處的左岸邊灘生長較快,1954~2000年左岸前進約800m。黑沙洲左汊彎道頂沖點下移,黑沙洲左漢2001年調查時發現已淤積嚴重,不能行船,正在向快速淤死方向發展。同時黑沙洲北側的小沙洲1954~2000年間下移約1000m。天然洲擴展。白卯洲微彎河段,上側左岸淤長,右岸後退,下側左岸受到強烈的侵蝕,鯽魚洲幾乎消亡,蕪湖大拐拐頭1954~2000年後退2500m,右岸六凸子、八凸子等之間的夾江迅速淤死靠岸。右岸線顯著外移。

2000年衛片所示,黑沙洲鵝頭型分汊河段:左岸線長34km,右岸長18.8km直線長16.3km,曲折度2.09,江心洲3個。白卯洲微彎分汊段:左岸線長28.4km,右岸長32.0km,直線距離25.3km,曲折度1.26,江心洲1個。

圖4 蕪湖河道100多年來河道演變對比圖

11 陳橋洲微彎分汊河段

本河段出口處由於東、西梁山鎖門(古代稱之為天門山),在其上游壅水,明朝時陳橋洲、曹姑洲已經形成,長久穩定少動,唯陳橋洲左汊時淤時擴,左岸變動較大。

1954~1986年間,陳橋洲洲頭先退(1954~1969年後退約1900m),後上漲(1969~2000年前進2800m),在其左汊左岸也經歷了先退、後擴張的變遷過程。曹姑洲自1954年以來洲頭一直後退,洲尾基本不動。1975~2000年間在陳橋洲與曹姑洲之間又有沙洲出水。陳橋洲左汊有形成鵝頭形彎道趨勢,但由於受到左岸西梁山及二級階地的阻擋,所以不能成形。

本河段左岸長23.9km,右岸20.7km,直線長19.3km,曲折度,1.24,江心洲3個。

12 馬鞍山順直分汊河段

本河段上自東、西梁山,下至銅井。歷史演變較為復雜。元代以前,左岸顯著向東突出成大凸岸,採石磯江面較狹窄,現今的江心洲當時已經出水。元、明以來,主泓一直在右汊,河道中沙洲大量涌現與合並。由於江心洲的擴大,分汊河道向兩岸發展,江岸不斷後退,明末清初,江心洲左汊代替右汊為主泓,右汊逐漸萎縮。清朝中葉,大黃洲出水,清朝末期,左岸突出部分沖刷殆盡,彎曲岸演成順直河岸。大黃洲與江心洲之間中汊為主泓,使大黃洲受頂沖迅速後退,中汊段河面展寬,於1912年~1934年間小黃洲出水,使大黃洲左汊衰亡,並於1935~1946年間靠向左岸。小黃洲形成後迅速淤長和下移,同時其右汊代替左汊成為主流(圖5)。

圖5 馬鞍山河道100多年來河道演變對比圖

1954~1986年間,本河段又有新變化。除江心洲左汊繼續為主泓外,小黃洲與江心洲之間的中汊卻處於淤塞階段,小黃洲左汊分流逐漸增強,尤其是1978~2000年間,中汊河道中大片沙洲出水,江心洲左汊左岸後退(最大後退距離400m左右)。小黃洲下移約600m,小黃洲左汊左岸侵蝕強烈,出口處左岸拐點後退約1000m,左彎汊道逐漸取直。江心洲右汊仍處於萎縮過程中,大江心洲繼續擴張。

本河段左岸線長41.5km,右岸長44.5km,直線長39.3km,曲折度1.13,江心洲3個。

參考文獻

[1]楊則東,鹿獻章.長江安徽段及巢湖水患區防洪治水的環境地質問題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1,10(3):279~283

[2]楊則東,鹿獻章.安徽境內長江岸帶崩塌遙感調查.國土資源遙感,1998(3):22~25

[3]陳秀其,楊則東,鹿獻章等.長江安徽段崩岸特徵及其形成的地質條件.災害學,2002,17(總66期、增刊):72~75

[4]楊則東,徐小磊,鹿獻章.巢湖水患的環境地質問題.災害學,2002,17(總66期,增刊):64~71

[5]楊則東,徐小磊,谷豐.巢湖湖岸崩塌及淤積現狀遙感分析.國土資源遙感,1999(4):1~7

[6]楊則東,鹿獻章等.長江安慶段河道演變及塌岸分析.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5,16(1):61~63

Remote Sensing Survey and Study on River course Evolution and Bank Collapse along the Yangy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Yang Zedong, Chu Jinhai, Chen Youming, Lu Xianzhang , Zhao Huarong, Chao Yuzhu

( Anhu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Hefei 230001)

Abstract: Based on polytemporal remote sensing data, this paper studied riverbed evolution patterns for 12 river segments and bank collapse featur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 Yangtze River; Remote sensing survey; Characteristics of bank collapse; River course; Evolution

④ 「八拜之交」中的八個典故都是什麼啊

知音之交

俞伯牙,是楚國郢都人,在晉國任上大夫。晉侯想與楚國通好,就派俞伯牙訪問楚國。俞伯牙到楚國辦完公事,拜辭楚王,楚王贈給黃金彩緞,高車駟馬。俞伯牙離楚國一十二年,想走水路繞大圈而回,飽覽楚國江山勝景。就假奏楚王說:「臣身患小恙,不能騎馬乘車,想坐船回去,以便醫葯。」楚王答應了他的要求,命令水師撥一隻大船送俞伯牙回晉國。

俞伯牙乘著官船,不一日,到了漢陽江口。正當八月十五,中秋之偶然風狂浪涌,大雨傾盆,官船不能前進,停靠山腳下。不一會兒,風平浪靜,雲散月現。那雨後之月,更加光亮。俞伯牙坐在艙中悶得慌,就走到船頭上,一邊觀賞月色,一邊捧起瑤琴,輕輕彈奏。忽然,俞伯牙發現有人在偷偷地贊賞他的琴音,立刻叫人去找,當場找來了一個樵夫。俞伯牙見是個砍柴的人,就笑著說:「山中砍柴之人,也能聽琴?叫他走吧。」那個樵夫不僅不走,還高聲說:「大人錯了!豈不知『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負山野中無聽琴之人,這夜靜更深,荒山腳下也不應該有彈琴之客了。」伯牙見他出言不凡,就問他:「他既是聽琴的,我剛才所彈何曲?」樵夫答:「剛才大人所彈的是孔子嘆顏回。對不對?」伯牙一聽回答,非常高興地說:「先生果然是聽琴者。」就吩咐手下的人把那位先生請上船細談。

那樵夫上得船來,伯牙手下的人見他頭戴斗笠,身披蓑衣,腳穿草鞋,手拿尖擔,腰插板斧。就囑咐他說:「喂,你見了我老爺要下跪叩頭。問你什麼,要小心答應。」那樵夫說:「諸位不用粗魯,待我解衣相見。」說完脫下蓑衣斗笠,解下板斧、放下尖擔,下船艙向伯牙作了個長揖而不下跪叩頭,說:「小人施禮了。」俞伯牙是晉國大臣,眼中哪裡有這樵夫?慢慢舉手說:「賢友免禮罷。」叫書童搬一個凳子放在下席讓他坐。那樵夫見伯牙全無客禮,也不謙讓,儼然坐下。伯牙既不叫人奉茶,也不問姓名,劈頭就問:「剛才岸上聽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正是。」伯牙說:「既來聽琴,必知琴之出處。此琴何人所造?彈它有甚好處?」樵夫答:「此琴是伏羲氏所琢,是瑤池之樂,故名瑤琴……」伯牙聽見他對答如流,熟知樂理,非常高興,但又懷疑他是死記的這些話,想再試他一試。就對他說:「有一次,孔子正在室內彈琴,他的學生顏回從外面進來,忽聽琴音中有兇殺之意,不免一驚,問明之後,才知剛才有一隻貓,想捕捉一隻老鼠,孔子見了,不由得在感情上受到一點影響,並在琴音中不知不覺地表現了出來。象顏回這樣,真可算得是知音了!假如下官彈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聞而知之否?」樵夫說:「大人試彈一下,小子盡心猜度。若猜不著,大人休得見罪。」伯牙望望高山彈琴,在琴音中表現山的高聳之狀。樵夫聽了,稱贊說:「美哉!巍巍乎,意在高山!」伯牙又對著江水彈琴,在琴音中表現水的奔流之勢。樵夫聽了,又稱贊說:「美哉!湯湯乎,志在流水!」俞伯牙聽見樵夫說出了自己的心事,大吃一驚,趕忙放下瑤琴與樵夫施賓主之禮。連聲說:「失敬,失敬!真是石中有美玉之藏,若衣貌取人,豈不誤了天下賢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躬身而答:「小子姓鍾,名徽,字子期。」說完,又轉問:「大人高姓?在何處為官?」伯牙拱手說:「下官俞瑞,在晉國做官,是訪問楚國而來。」伯牙推子期坐到客位上,自己坐主席相陪,叫書童奉茶。喝完茶,二人上席飲酒。伯牙又問:「聽先生口音,是楚國人了,但不知尊居何處?」子期說:「小人寒舍就在離此不遠的鍾家村。」又說:「實不相瞞,小子上有雙親在堂。為贍養父母,在此砍柴度日。雖三公之尊也不能使我離開父母。」伯牙見他這樣有孝心,愈加敬重。又問:「青春多少?」子期說:「虛度二十有七。」伯牙說:「下官年長一歲。子期若不嫌棄,願與先生為知音之交,以兄弟相稱。」子期笑著說:「大人是上國名公,我鍾徽是窮鄉賤子,怎敢高攀!」伯牙年長為兄,子期為弟。拜罷,二人繼續飲酒,彼此談心。

鍾子期同俞伯牙談得興趣正濃,不覺月淡星稀,東方發白。船上水手都起身准備開船。子期起身告辭。伯牙緊握子期的手說:「賢弟,我與你相見何太遲,相別何太早!想請賢弟與愚兄同行數日,未知可否?」子期說:「只因雙親在堂,不敢遠游,小弟只好失陪。」伯牙沉默了一會兒,說:「也罷,明年中秋節還是我來看賢弟。」子期說:「既如此,小弟來年中秋節准在江邊恭候賢兄,不敢有誤。」伯牙叫書童拿來一些銀子贈給子期,二人灑淚而別。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第二年的中秋節晚上,俞伯牙乘船來到漢陽江口,將船靠在去年中秋節與子期相會的地方。伯牙走上船頭,見月光明高,照得如同白晝,卻不見子期。等候到天高,仍不見子期的蹤影。伯牙梳洗後,帶著隨從,上岸到鍾家村去探望。走了不遠,來到三叉路口,不知哪條路往鍾家村去。正好迎面來了一個老翁。伯牙向前施禮之後,問:「請問往鍾家村去,應走哪條路?」原來,這兩條路都是到鍾家村去的,一條往村南,一條往村北。老翁便問:「先生要拜訪何人?」伯牙說:「拜訪鍾子期。」老翁聽後,放聲大哭說:「子期就是我兒。支年中秋節,晉國上大夫俞伯牙送了他一些銀子,我兒買書攻讀。他白晝砍柴,夜晚讀書,耗費心力,染成疾病,數月之後就亡故了。」伯牙一聽,雙手捶胸,倒在地上痛哭不已。鍾公問書童:「此位先生是誰?」書童說:「就是俞伯牙老爺。」鍾公說:「原來就是我兒子的好友。」忙扶起伯牙。伯牙含淚問鍾公:「令郎葬在在何處?」鍾公說:「按兒的遺言,葬於馬鞍山江邊,以候晉大夫俞伯牙。」於是,伯牙請鍾公領他到墳前一拜。

俞伯牙來到鍾子期的墳前,拜了幾拜。捧起瑤琴彈了一曲之後,便把瑤琴在石頭上摔了個粉碎。鍾公感到奇怪,便問:「先生為何摔碎此琴?」伯牙說:「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鍾公說:「原來如此,可憐,可憐!」伯牙對鍾公說:「下官傷感在心,不隨老伯到府上去了。待我上表晉侯辭官歸家,再來接老伯與老伯母同到我家,養老送終。我即是子期,子期即是我。請伯你不以下官為外人。」說完,給鍾公送了一些銀子,辭別而去。

後來,人們把善於欣賞音樂的人叫做「知音」,並且用「知音之交」來比喻彼此非常了解的知心朋友。

捨命之交

背手為雲覆手雨,紛紛輕灣何須數?君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
昔時,齊國有管仲,字夷吾;鮑叔,字宣子,再個自幼時以貧賤結交。後來鮑叔先在齊桓公門下信用顯達,舉薦管仲為首相,位在己上。兩人同心輔政,始終如一。管仲曾有幾句言語道:「吾嘗一戰一北,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嘗一仕一見逐,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遇時也。吾嘗與鮑叔談論,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有利不利也。吾嘗與鮑叔為賈,分利多,鮑叔不以為貪,知我貧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所以古今說知心結交,必曰:「管鮑」。今日說兩個朋友,偶然相見,結為兄弟,各舍其命,留名萬古。
春秋時,楚元王崇懦重道,招賢納士。天下之人聞其風而歸者,不可勝計。西羌積石山,有一賢士,姓左,雙名伯桃,勒亡父母,勉力攻書,養成濟世之才,學就安民之業。年近四旬,因中國諸侯互相吞並,行仁政者少,恃強霸者多,未嘗出仕。後聞得楚元王慕仁好義,遍求賢土,乃攜書一囊,辭別鄉中鄰友,徑奔楚國而來。迤儷來到雍地,時值隆冬,風雨交作。有一篇《西江月》詞,單道冬天雨景:

習習悲風割面,蒙蒙細雨侵衣。催冰釀雪逞寒威,不比他時和氣。山色不明常暗,日光偶露還微。天涯遊子盡思歸,路上行人應悔。

左伯桃冒雨盪風,行了一日,衣裳都沾濕了。看看天色昏黃,走向村間,欲覓一宵宿處。遠遠望見竹林之中,破窗透出燈光,徑奔那個去處。見矮矮籬笆,圍著一間草屋,乃推開籬障,輕叩柴門。中有一人,啟戶而出。左伯桃立在檐下,慌忙施禮曰:「小生西羌人氏,姓左,雙名伯桃。欲往楚國,不期中途遇雨。無覓旅邸之處。求借一宵,來早便行,未知尊意肯容否?」那人聞言,慌忙答禮,邀入屋內。伯桃視之,止有一塌,塌上堆積書卷,別無他物。伯桃已知亦是懦人,便欲下拜。那人雲:「且未可講禮,容取火烘乾衣服,卻當會話。」當夜燒竹為火,伯桃烘衣。那人炊辦酒食,以供伯桃,意甚勤厚。伯桃乃問姓名。其人曰:「小生姓羊,雙名角哀,幼亡父母,獨居於此。乎生酷愛讀書,農業盡廢。今幸遇賢土遠來,但恨家寒,乏物為款,伏乞恕罪。」伯桃曰:「陰雨之中,得蒙遮蔽,事兼一飲一食,感佩何忘!」當夜,二人抵足而眠,共話胸中學問,終夕不寐。
比及天曉,淋雨不止。角哀留伯桃在家,盡其所有相持,結為昆仲。伯桃年長角哀五歲,角哀拜伯桃為兄。一位一日,雨止道干。伯桃曰:「賢弟有王位之才,抱經綸之志,不圖竹帛,甘老林泉,深為可惜。」角哀曰:「非不欲仕,親未得其便耳。」伯桃曰:「今楚王虛心求士,賢弟既有此心,何不同往?」角哀曰:「願從兄長之命。」遂收拾些小路費糧米,棄其茅屋,二人同望南方而進
行不兩曰,又值陰雨,羈身旅店中,盤賚罄盡,止有行糧一包,二人輪換負之,冒雨而走。其雨末止,風又大作,變為一天大雪,怎見得?你看:

風添雪冷,雪趁風威。紛紛柳絮狂飄,片片鵝毛亂葬。團空攪陣,不分南北西東;遮地漫天,變盡青黃赤黑。探梅詩窖多清趣,路上行人慾斷魂。

二人行過歧陽,道經粱山路,問及樵夫,旨說:「從此去百餘里,並無人煙,盡是荒山曠野,狼虎成群,只好休去。」伯桃與角哀曰:「賢弟心下如何?」角哀曰:「自古道生育命。既然到此,只顧前進,休生退悔。」又行了一日,夜宿古墓中,衣服單薄,寒風透骨。
次日,雪越下得緊,山中彷彿盈尺。伯桃受凍不過,曰:「我思此去百餘里,絕無人家;行糧不敷,衣單食缺。若一人獨往,可到楚國;二人懼去,縱然不凍死,亦必餓死於途中,與草木同朽,何益之有?我將身上衣服脫與賢弟穿了,賢弟可獨贅此糧,於途強掙而去。我委的行不動了,寧可死於此地。持賢弟見了楚王,必當重用,那時卻來葬我未遲。」角哀曰:「焉有此理?我二人雖非一父母所生,義氣過於骨肉。」我安忍獨去而求進身耶?」遂不許,扶伯桃而行。行不十里,伯桃曰:「風雪越緊,如何去得?且於道旁尋個歇處。「見一株枯桑,頗可避雪,那桑下止容得一人,角哀遂扶伯桃入去坐下。伯桃命角哀敲石取火,熱些枯技,以禦寒氣。比及角哀取了柴火到來,只見伯桃脫得赤條條地,渾身衣服,都做一堆放著。角哀大驚,曰:「吾兄何為如此?」伯桃曰:「吾尋思無計,賢弟勿自誤了,速穿此衣服,負糧前去,我只在此守死。」角哀抱持大哭曰:「吾二人死生同處,安可分離?」伯桃曰:「若旨餓死,白骨誰理?」角哀曰:「若如此,弟情願解衣與兄穿了,兄可費糧去,弟寧死於此」『伯桃曰:「我乎生多病,賢弟少壯,比我甚強;更兼胸中之學,我所不及。若見楚君,必登顯宦。我死何足道哉!弟勿久滯,可宣速往。」角哀曰:「令兄餓死桑中,弟獨取功名,此大不義之人也,我不為之。」伯桃曰:「我自離積石山,至弟家中,一見如故。知弟胸次不見,以此勸弟求進。不幸風雨所阻,此吾天命當盡。若使弟亦亡於此,乃吾之罪也。」言訖,欲跳前溪覓死。角哀抱住痛哭,將衣擁護,再扶至桑中。伯桃把衣服推開。角哀再欲上前勸解時,但見伯桃神色己變,四肢撅冷,一不能言,以手揮令去。角哀尋思:「我若久戀,亦凍死矣,死後准葬吾兄?」乃於雪中再拜伯桃而哭曰:「不肖弟此去,望兄陰力相助。但得微名,必當厚葬。」伯桃點頭半答,角哀取了衣糧,帶泣而去。伯桃死於桑中。後人有詩贊雲:

寒來雪一尺,人去途千里。
長途苦雪寒,何況囊無米?
並糧一人生,同行兩人死;
兩死誠何益?一生尚有恃。
賢哉左伯桃!隕命成人美。

角哀捱著寒冷,半飢半飽,來到楚國,於旅鄖中歇定。次日入城,問人曰:「楚君招賢,何由而進?」人曰:「宮門外設一賓館,令上大夫裴仲接納天下之士。」角哀徑投賓館前來,正值上大夫下車。角哀乃向前而揖,裴仲見角哀衣雖藍縷,器宇不見,慌忙答禮,問曰:「賢士何來?」角哀曰:「小生姓羊,雙名角哀,雍州人也。聞上國招賢,特來歸投。」裴仲邀人賓館,具酒食以進,宿於館中。次日,裴仲到館中探望,將胸中疑義盤問角哀,試他學問如何。角哀百問百答,談論如流。裴仲大喜,入奏元王,王即時召見,問富國強兵之道。角哀首陳十策,旨切當世之急務。元王大喜!設御宴以持之,拜為中大夫,賜黃金百兩,彩段百匹。角哀再拜流涕,元王大驚而問曰:「卿痛哭者何也?」角哀將左伯桃脫衣並糧之事,一一奏知。元王聞其言,為之感傷。諸大臣旨為痛惜。元王曰:「卿欲如何?」角哀曰:「臣乞告假,到彼處安葬伯桃己畢,卻回來事大王。」元王遂贈己死伯桃為中大夫,厚賜葬資,仍差人蹋隨角哀車騎同去。
角哀辭了元王,徑奔粱山地面,尋舊日枯桑之處。果見伯桃死屍尚在,顏貌如生前一般。角哀乃再拜而哭,呼左右喚集鄉中父老,卜地於浦塘之原:前臨大溪,後靠高崖,左右諸峰齊抱,風水甚好。遂以香湯林浴伯桃之屍,穿戴大夫衣冠;置內棺外槨,安葬起墳;四周築牆栽樹;離墳一十步建享堂;塑伯桃儀容;立華表,柱上建牌額;牆側蓋瓦屋,令人看守。造畢,設祭於享堂,哭泣甚切。鄉老從人,無不下淚。祭罷,各自散去。角哀是夜明燈燃燭而坐,感嘆不己。忽然一陣陰風颯颯,燭滅復明。角哀視之,見一人於燈影中,或進或退,隱隱有哭聲。角哀叱曰:「何人也?輒敢夤夜而人!」其人不言。角哀起而視之,乃伯桃也。角哀大驚問曰:「兄陰靈不遠,今來見弟,必有事故。」相桃曰:「感賢弟記憶,初登仕路,奏請葬吾,更贈重爵,並棺槨衣衾之美,凡事十全。但墳地與荊軻墓相連近,此人在世時,為刺秦王不中被戮,高漸離以其屍葬於此處。神極威猛。每夜仗劍來罵吾曰:『汝是凍死餓殺之人,安敢建墳居吾上肩,奪吾風水?若不遷移他處,吾發墓取屍,擲之野外!』有此危難,特告賢弟。望改葬於他處,以免此禍。」角哀再欲問之,風起忽然不見。角哀在享堂中,一夢一覺,盡記其事。
天明,再喚鄉老,問:「此處有墳相近否?」鄉老曰:「松陰中有荊軻墓,墓前有廟。」角哀曰:「此人昔刺秦王,不中被殺,緣何有墳於此?」鄉老曰:「高漸離乃此間人,知荊軻被害,棄屍野外,乃盜其屍,葬於此地。每每顯靈。士人建廟於此,四時享祭,以求福利。」角哀聞言,透信夢中之事。引從者徑奔荊軻廟,指其神而罵曰:「汝乃燕邦一匹夫,受燕太子毒養,名姬重寶,盡汝受用。不思良策以副重託,人秦行事,喪身誤國。卻來此處驚惑鄉民,而求祭把!吾兄左伯桃,當代名懦,仁義廉潔之士,汝安敢逼之?再如此,吾當毀其廟,而發其冢,永絕汝之根本!」罵訖,卻來伯桃墓前祝曰:「如荊軻今夜再來,兄當報我。」歸到享堂,是夜秉燭以持。果見伯桃哽咽而來,告曰:「感賢弟如此,親荊軻從人極多,旨土人所獻。賢弟可柬草為人,以彩為衣,手執器械,焚於墓前。吾得其助,使荊軻不能侵害。」言罷不見。角哀連夜使人束草為人,以彩為衣,各執刀槍器械,建數十於墓側,以火焚之。祝曰:「如其無事,亦望回報。」
歸到享堂,是夜聞風雨之聲,如人戰敵。角哀出戶觀之,見伯桃奔走而來,言曰:「弟所焚之人,不得其用。荊軻又有高漸離相助,不久吾屍必出墓矣。望賢弟早與遷移他處殯葬,兔受此禍。」角哀曰:「此人安敢如此欺凌吾兄!弟當力助以戰之。伯桃曰:「弟,陽人也,我皆陰鬼:陽人雖有勇烈,塵世相隔,焉能戰陰鬼也?雖莖草之人,但能助喊,不能退此強魂。」角哀曰:「兄且去,弟來日自有區處。次日,角哀再到荊軻廟中大罵,打毀神像。方欲取火焚廟,只見鄉老數人,再四哀求曰:「此乃一村香火,若觸犯之,恐賂禍於百姓。」須輿之間,土人聚集,都來求告。角哀拗他不過,只得罷久
回到享堂,修一道表章,上謝楚王,言:「昔日伯並糧與臣,因此得活,以遇聖主。重蒙厚爵,乎生足矣,容臣後世盡心圖報。」詞意甚切。表付從人,然後到伯桃墓側,大哭一場。與從者曰:「吾兄被荊軻強魂所逼,去往無門,吾所不忍。欲焚廟掘墳,又恐拂土人之意。寧死為泉下之鬼,力助吾兄,戰此強魂。汝等可將吾屍葬於此墓上右,生死共處,以報吾兄並糧之義。回奏楚君,萬乞聽納臣言,永保山河社稷。」言訖,掣取佩劍,自則而死。從者急救不及,速具衣棺殯殮,理於伯桃墓側。
是夜二更,風雨大作,雷電交加,喊殺之聲,聞數十里。清曉視之,荊軻墓上,震烈如發,白骨散於墓前。墓邊松相,和根拔起。廟中忽然起火,燒做自地。鄉老大驚,都往羊、左二墓前,焚香展拜。從者回楚國,將此事上奏元王。元王感其義重,差官往墓前建廟,加封上大夫,赦賜廟額曰「忠義之詞」,就立碑以記其事,至今香火不斷。荊軻之靈,自此絕矣。土人四時祭把,所禱甚靈。有古詩雲:

古來仁義包天地,只在人心方寸間。二士廟前秋日凈,英魂常伴月光寒。

雞黍之交

種樹莫種垂楊枝,結交莫結輕薄兒。楊枝不耐秋風吹,輕薄易結還易離。君不見昨日書來兩相憶,今日相逢不相識!不如楊杖猶可久,一度春風一回首。

這篇言語是《結交行》,言結交最難。今日說一個秀才,是漢明帝時人,姓張名劭,字元伯,是汝州南城人氏。家本農業,苦志讀書;年一十五歲,不曾婚娶。其老母年近六旬,並弟張勤努力耕種,以供二膳。時漢帝求賢。劭辭老母,別兄弟,自負書囊,來到東都洛陽應舉。在路非只一日。到洛陽不遠,當日天晚,投店宿歇。是夜,常聞鄰房有人聲喚。劭至晚問店小二:「司壁聲喚的是誰?「小二答道:「是一個秀才,害時症,在此將死。」劭曰:「既是斯文,當以看視之。」小二日:「瘟病過人,我們尚自不去看他:秀才,你休去!」
劭曰:「死生育命,安有病能過人之理?吾須視之。」小二勸不住。劭乃推門而入,見一人仰面卧於土榻之上,面黃肌瘦,口內只:「救人!」劭見房中書囊、衣冠,都是應舉的行動,遂扣頭邊而言曰:「君子勿憂,張劭亦是赴選之人。今見汝病至篤,吾竭力救之。葯餌粥食,吾自供奉,且自寬心。」其人曰:「若君子救得我病,容當厚報。」劭隨即挽人請醫用葯調治。早晚湯水粥食,劭自供給。

數日之後,汗出病減,漸漸將息,能起行立。劭問之,乃是楚州山陽人氏,姓范,名式,字巨卿,年四十歲。世本商賈,幼亡父母,有妻小。近棄商賈,來洛陽應舉。比及范巨卿將息得無事了,誤了試期。范曰:「今因式病,有誤足下功名,甚不自安。」劭曰:「大丈夫以義氣為重,功名富賈,乃微末耳,已有分定。何誤之有?」範式自此與張劭情如骨肉,結為兄弟。式年長五歲,張劭拜範式為兄。

結義後,朝暮相隨,不覺半年。範式思歸,張劭與計算房錢,還了店家。二人同行。數日,到分路之處,張劭欲送範式。範式曰:「若如此,某又送回。不如就此一別,約再相會。"
二人酒肆共飲,見黃花紅葉,妝點秋光,以劭別離之興。酒座司杯泛榮英,問酒家,方知是重陽佳節。範式曰:「吾幼亡父母,屈在商賈。經書雖則留心,親為妻子所累。幸賢弟有老母在堂,汝母即吾母也。來年今日,必到賢弟家中,登堂拜母,以表通家之誼。」張劭曰:
「但村落無可為款,倘蒙兄長不棄,當設雞黍以持,幸勿失信。」範式曰:「焉肯失信於賢弟耶?」二人飲了數杯,不忍相舍。張劭拜別範式。範式去後,劭凝望墮淚;式亦回顧淚下,兩各悒怏而去。有詩為證:

手采黃花泛酒後,殷勤先訂隔年期。
臨歧不忍輕分別,執手依依各淚垂。

且說張元伯到家,參見老母。母曰:「吾兒一去,音信不聞,令我懸望,如飢似渴。」
張劭曰:「不孝男於途中遇山陽范巨卿,結為兄弟,以此逗留多時。」母曰:「巨卿何人也?」
張劭備述詳細。母曰:「功名事,皆分定。既逢信義之人結交,甚快我心。」少刻,弟歸,亦以此事從頭說知,各各歡喜。自此張劭在家,再攻書史,以度歲月。光陰迅速,漸近重陽。
劭乃預先畜養肥雞一隻,杜醞濁酒。是曰早起,灑掃草堂;中設母座,旁列范巨卿位;遍插菊花於瓶中,焚信香於座上。呼弟宰雞炊飯,以持巨卿。母曰:「山陽至此,迢遞千里,恐巨卿未必應期而至。持其來,殺雞末遲。」劭曰:「巨卿,信士也,必然今日至矣,安肯誤雞黍之約?入門便見所許之物,足見我之持久。如候巨卿來,而後宰之,不見我倦倦之意。"
母曰:「吾兒之友,必是端士。」遂烹炮以持。是曰,天晴曰朗,萬里無雲。劭整其衣冠,獨立庄門而望。看看近午,不見到來。母恐誤了農桑,令張勤自去田頭收割。張劭聽得前村犬吠,又往望之,如此六七遭。因看紅曰西沉,觀出半輪新月,母出戶令弟喚劭曰:「兒久立倦矣!今日莫非巨卿不來?且自晚膳。」劭謂弟曰:「汝豈知巨卿不至耶?若范兄不至,吾誓不歸。汝農勞矣,可自歇息。」母弟再三勸歸,劭終不許。

候至更深,各自歇息,劭倚門如醉如痴,風吹草木之聲,莫是范來,皆自驚訝。看見銀河耿耿,玉宇澄澄,漸至三更時分,月光都沒了。隱隱見黑影中,一人隨風而至。劭視之,乃巨卿也。再拜踴躍而大喜曰:「小弟自早直候至今,知兄非爽信也,兄果至矣。舊歲所約雞黍之物,備之己久。路遠風塵,別不曾有人同來?」便請至草堂,與老母相見。範式並不答話,徑入草堂。張劭指座榻曰:「特設此位,專持兄來,兄當高座。」張劭笑容滿面,再拜於地曰:「兄既遠來,路途勞困,且未可與老母相見,杜釀雞黍,聊且充飢。」言訖又拜。
範式僵立不語,但以衫袖反掩其面。劭乃自奔入廚下,取雞黍並酒,列於面前,再拜以進。
曰:「酒看雖微,劭之心也,幸兄勿責。」但見范於影中,以手綽其氣而不食。劭曰:「兄意莫不怪老母並弟不曾遠接,不肯食之?容請母出與同伏罪。」范搖手止之。劭曰:「喚舍弟拜兄,若何?」范亦搖手而止之。劭曰:「兄食雞黍後進酒,若何?」范蹙其眉,似教張退後之意。劭曰:「雞黍不足以奉長者,乃劭當日之約,幸勿見嫌。」范曰:「弟稍退後,吾當盡情訴之。吾非陽世之人,乃陰魂也。」劭大驚曰:「兄何放出此言?」范曰:「自與
兄弟相別之後,回家為妻子口腹之累,溺身商賈中,塵世滾滾,歲月匆匆,不覺又是一年。向曰雞黍之約,非不掛心;近被蠅利所牽,忘其日期。今早鄰右送榮英酒至,方知是重陽。忽記賢弟之約,此心口醉。山陽至此,千里之隔,非一日可到。若不如期,賢弟以我為何物?
雞黍之約,尚自爽信,何況大事乎?尋思無計。常聞古人有雲:人不能行千里,魂能曰行干里。遂囑咐妻子曰:『吾死之後,且勿下葬,持吾弟張元伯至,方可入士。』囑罷,自則而死。魂駕陰風,特來赴雞黍之約。萬望賢弟憐憫愚兄,恕其輕忽之過,鑒其凶暴之誠,不以千里之程,肯為辭親,到山陽一見吾屍,死亦矚目無憾矣。」言訖,淚如進泉,急離坐榻,下階砌。劭乃趨步逐之,不覺忽踏了蒼苔,顛倒於地。陰風拂面,不知巨卿所在。有詩為證:

風吹落月夜三更,千里幽魂敘舊盟。
只恨世人多負約,故將一死見乎生。

張劭如夢如醉,放聲大哭。那哭聲,驚動母親並弟,急起視之,見堂上陳列雞黍酒果,張元伯昏倒於地。用水救醒,扶到堂上,半晌不能言,又哭至死。母問曰:「汝兄巨卿不來,有甚利害?何苦自哭如此!」劭曰:「巨卿以雞黍之約,己死於非命矣。」母曰:「何以知之?」劭曰:「適司親見巨卿到來,邀迎入坐,具雞黍以迎。但見其不食,再三懇之。巨卿曰:為商賈用心,失忘了日期。今早方醒,恐負所約,遂自則而死。陰魂千里,特來一見。母可容兒親到山陽葬兄之屍,兒明早收拾行李便行。」母哭曰:「古人有雲:囚人夢赦,渴人夢漿。此是吾兒念念在心,故有此夢警耳。」劭曰:「非夢也,兒親見來,酒食見在;逐之不得,忽然顛倒,豈是夢乎?巨卿乃誠信之士,豈妄報耶!」弟曰:「此末可信。如有人到山陽去,當問其虛實。」劭曰:「人稟天地而生,天地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人則有五常,仁、義、禮、智、信以配之,惟信非同小可。仁所以配木,取其生意也。義所以配金,取其剛斷也。禮所以配水,取其謙下也。智所以配火,取其明達也。信所以配土,取其重厚也。聖人雲:『大車無輗,小車無(車兀),其何以行之哉?』又雲:『自古旨有死,民無信不立。』巨卿既己為信而死,吾安可不信而不去哉?弟專務農業,足可以奉老母。吾去之後,倍加恭敬;晨昏甘旨,勿使有失。」遂拜辭其母曰:「不孝男張劭,今為義兄范巨卿為信義而亡,須當往吊。己再三叮吟張勤,令侍養老母。母須早晚勉強飲食,勿以憂愁,自當善保尊體。劭於國不能盡忠,於家不能盡孝,徒生於天地之司耳。今當辭去,以全大信。"
母曰:「吾兒去山陽,干里之遙,月余便回,何放出不利之語?」劭曰:「生如淳漚,死生之事,旦夕難保。」慟哭而拜。弟曰:「勤與兄同去,若何?」元伯曰:「母親無人侍季,汝當盡力事母,勿令吾憂。」灑淚別弟,背一個小書囊,來早便行。有詩為證:

辭親別弟到山陽,千里迢迢窖夢長。
豈為友朋輕骨肉?只因信義迫中腸。

沿路上飢不擇食,寒不思衣。夜宿店舍,雖夢中亦哭。每曰早起趕程,恨不得身生兩翼。
行了數日,到了山陽。問巨卿何處住,徑奔至其家門首。見門戶鎖著,問及鄰人。鄰人曰:
「巨卿死己過二七,其妻扶靈樞,往郭外去下葬。送葬之人,尚自未回。」劭問了去處,奔至郭

⑤ 齊煙九點

齊煙九點 唐朝詩人李賀《夢天》詩曰「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齊煙九點」即由此詩句演化而來。詩中「齊州」本指中國,清代人因濟南古稱齊州,便借用該詩句描繪濟南的山景。「九點」所指,古今不同。清朝郝植恭在《游匡山記》中曰:「自鵲華而外,如歷山、鮑山、崛山、粟山、葯山、標山、匡山之屬,蜿蜒起伏,如兒孫環列,所謂『齊州九點煙』也」。「九」並非確數,泛指山多。今一般是指自千佛山「齊煙九點」坊處北望所見到的卧牛山、華山、鵲山、標山、鳳凰山、北馬鞍山、粟山、匡山、葯山九座孤立的山頭。
鮑山 位於濟南城東約15公里處,王舍人庄東南。相傳,昔日附近有一座石城,名叫「鮑城」,是春秋時代齊國大夫鮑叔牙的食邑,山因城得名。鮑叔牙墳即在山的東北隅,距山約500米,為一土丘,丘上雜草叢生,1995年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傳,管仲與鮑叔牙分金處即在鮑城附近。
昔日,這里山清水秀,萬木參天,浮嵐滴翠,山花爛漫,果樹滿坡。山之南,為蓮花峪,石岩苔碧,澗幽水清,日夜潺流。鮑山秀美,引得歷代文人贊詠。清人李齏《鮑家山》詩雲:「村舍落霞處,遙遙似倒懸。深林藏白日,群嶂縮青天。奪路泉爭捷,行空鳥讓先。忽驚彩岫里,出入盡雲煙。」明代文學「後七子」領袖李攀龍,於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辭官歸里,在山前村中建「白雪樓」,取宋玉《對楚王問》中「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之意,以寓自身清高,不同俗流。這樓隱於萬木之中,其景幽深佳麗,時稱「鮑山白雪」,為歷下十六景之一。如今,樓宇早已盪然無存,但山景依然秀麗。
標山 位於濟南城區北部。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在《標山記》中曰:「蓋土人以旁無他山,惟此若標可望,故以名之。」歷代多有名人於此建別墅。張養浩的「雲庄」,即在標山附近,內有遂閑堂、處士庵、綽然亭(翠陰亭)等建築。山上之石,層疊如鋪,路徑平整易登。山巔平闊,明萬曆年間曾建關帝廟。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建鍾鼓二樓。樓為石質,四面單檐,柱刻楹聯。如今,山下「雲庄」早已湮沒,山上關帝廟也已坍塌,僅存鍾鼓二樓。
鳳凰山 與標山相臨,東為「鳳凰」,西為「標」。昔日,兩山同稱標山。張養浩在《標山記》中即有記載:「綽然亭西三里有雙山,曰『標』。」清乾隆年間,舉人鍾廷瑛詠標山詩中也稱兩山為標山。該山,昔日樹少,山石疊矗,勢雖陂陀,但易登攀。山上有洞,如屋,可避風雨,元泰定元年(1324年)三月,張養浩即偕同賓客,於洞中出觴更酌,詠古人閑適之詩。如今山上已經綠化,周圍景色也佳。
馬鞍山 位於城區北部,在葯山之南,形似馬鞍,故名。因城南亦有馬鞍山,故又名北馬鞍山。因山巔兩個山頭呈圓形,連在一起,一大一小,又名「日月輪」山。這里亦曾為古戰場。齊晉「鞍之戰」就發生在這里。《左傳·成公二年》載:「六月……師陳於鞍,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清人任宏遠《鞍山》詩曰:「齊晉相將戰鼓驚,只疑一笑一傾城。不堪極望華不注,唯有回車澗草生。」如今,山上土層很厚,樹木茂密,濃蔭蔽日。
匡山 在濟南城區西北隅。因山形似筐,故名。後因「筐」字不雅,遂改為「匡」。昔日,滿山皆松柏,於山下望去,蔚然深秀,蒼翠可愛。山上有寺院,為佛道二教所居,沿盤山小徑可入寺內。山門樓上,刻「匡山禪林」顏額。進門為前殿,名曰「三元閣」,祀道教三官之神。前殿後為正殿,內供「碧霞元君」。殿東閑堂三間。殿西院內有佛堂,祀釋迦牟尼。再西又一院,院內有大石如蹲如伏,似扭頸回首,名為「白虎石」。寺院後面為「李白讀書堂」,相傳李白曾於此讀書,內供李白牌位。山之東麓立有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石碑,上有「唐謫仙青蓮先生越千里到茲肄業」之句。
如今,寺院已毀,僅存近人朱慶瀾1924年題寫的「李白讀書處」大字石刻矗立於山之西麓。其山勢平緩,頑石橫卧,曲徑蜿蜒。登山而眺,景色也佳。東南為千佛山諸峰,層巒疊嶂,縹緲如在雲霄間;東、北方向,「齊煙九點」明滅可見;山下四周,楊柳青翠,田圃似綉;稍遠,幢幢高樓,片片綠蔭,遠近伸展,氣勢恢宏。
粟山 在城郊西北,較小,喻為「粟」。土層甚厚,花木豐茂,青青蔥蔥。上有真武廟,大殿坐北朝南,端莊古樸,並有偏殿相配。外圍院牆,山門面南,內有松柏、石碣,古意甚濃。可由曲徑登至山頂,遠眺四周景色。
葯山 在城區北部,東南距動物園約2公里。又名盧山、齊山、雲山、陽起山。昔日,山下洞中產「陽起石」,可入葯,故名「葯山」。此石礦脈甚微,開采困難,宋朝時列為貢品,明朝時,貴族官僚生活靡亂,上級官府大量索取,成為當地人民的苦役。山上又有薟草,如小竹,也可入葯。
此山,山勢險峻,怪石森聳,九峰並列,俗稱「小九峰」。峰下有洞,上有蜘蛛石,下有蛤蟆石。昔日,山上處處松柏,蒼翠欲滴,景色奇秀。山頂原有廟,名曰「萬壽堂」,其右為「娘娘廟」,廟宇宏偉壯觀,古樸典雅。萬壽堂內,祀雷公、伊尹、扁鵲、淳於意、張仲景、華佗、王叔和、皇甫謐、葛洪、孫思邈等十大名醫,塑像精緻,栩栩如生。附近村民,每遇病災,都來焚香祀拜,以求康復。
現在,廟堂已毀,然而四周景色依然美好,尤其山以西的洋涓湖,秀色更勝於當年。盛夏時節,湖水清清,蘆葦叢叢,荷花吐艷,稻禾浪涌,如錦似綉。
鵲山 在黃河北岸,與濼口碼頭斜相對。相傳昔日每年七八月間,烏鵲飛翔,布滿山巔;又相傳先秦名醫扁鵲曾在這里煉丹,死後葬此,故名「鵲山」。
此山無主峰,遠望如翠屏。山上怪石嶙峋,有的突兀矗立,有的壁立千仞,有的懸空欲飛。山下原有「鍾」、「鼓」二石,以石擊之,如鍾鼓之聲遠揚數里。過去,樹木頗多,松柏蒼翠,滿山蔥郁。山坡上,棗、杏、桃、李雜生,春日花開,漫山燦然。其中以桂樹最佳,每至秋日,清香盈野。唐宋時,山下一片汪洋,稱「鵲山湖」。山凹中,古有磚砌矮牆,牆上掛有蒿簾,內有爐灶,相傳為盧醫扁鵲煉丹葯處,時有縷縷清煙,裊裊上升,隱現於綠蔭之中,景色奇特,人稱「翠屏丹灶」,被列為舊時歷下十六景之一。明朝人劉敕詠《鵲山》詩贊曰:「西北開青嶂,無峰山自奇。丹爐還歷歷,明月故遲遲。桃李春開日,樓船水漲時。許多尋勝者,到此好銜卮。」明朝人王象春也有詩曰:「萬岫千岩濟水蟠,如屏孤逗出河干。秋高烏鵲翔何事,霄漢空疑斗女寒。」
鵲山古跡很多。山西舊有「鵲山寺」,為宋時創建,坐北朝南,分為南北兩院,內有佛爺、菩薩、羅漢等神像。另外,還有「萬善寺」、「扁鵲祠」、「鵲山亭」、「黃桑院」、「二郎炕」等。歷經滄桑,現在寺院已毀,僅傳說的扁鵲墳尚存於山的西側。墳為一土丘,前立康熙三年(1664年)石碑,上刻「春秋盧醫扁鵲之墓」八字。丘上植有芙蓉樹,枝葉茂盛,繁花胭紅,將墳遮蓋,頗有氣勢。據當地人講,丘下有穴,掘土聽之,嗡嗡作響。
卧牛山 又名九里山,在城郊東北部,形似卧牛。清道光《濟南府志》載,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夏,村民於卧牛山下發現一石,為唐代武後時期馬舉墓誌,志文多為武後創造的文字,內有:「與其夫人合葬流山」之語。「牛」、「流」音近,據此,現之「牛」山可能是「流」山的訛傳。其勢雖不如鵲山、華山之雄偉,千佛山之高峻,卻也回環有勢,別有韻致。山之陽,小清河蜿蜒東去,平橋橫架,楊柳垂青,紅杏艷艷,麥田如茵。
相傳卧牛山為明王敕讀書處。王敕,字嘉諭,號雲芝,歷城人。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探花,賜進士及第。他自幼聰穎過人,敏學好道,因此傳出一些神異故事。
卧牛山曾是古戰場。道光《濟南府志》雲:「韓信破歷下,嘗駐於此」。濟南古稱歷下邑,秦統一中國後,將歷下邑改為歷下縣。秦亡後,楚漢相爭,劉邦得勝,進一步統一中國。此時齊王田廣割據一方,派重兵守歷下,以御漢兵。漢高祖三年(前204年),劉邦一面派酈食其赴齊勸誘,表示修好,一面派大將韓信從平原渡黃河屯據九里山(即卧牛山)。齊王田廣受騙,撤去了防禦歷下的兵備,韓信乘虛而入,齊王大敗,歷下遂歸於漢。
由於卧牛山自古有名,加之形勢險要,景色秀麗,故道、佛二教先後來山上建寺觀。道教首先在山上建玉皇廟、文昌閣、娘娘廟。唐代,佛教於山南麓建永平寺,並有明成化、嘉靖和清道光重修碑數幢。昔日,山上有廟會,廟會期間,附近村民前來進行土特產交易,扎戲台唱戲,熱鬧非常。此廟會習俗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期。「文化大革命」中,廟宇遭劫。山下金代大定十三年(1173年)祖師墓塔也由文物部門移至柳埠神通寺遺址。現卧牛山村東西街中段,尚存古槐一株,為寺中遺物。樹干半枯而歪斜,由石柱支撐,其形奇古,老態龍鍾,卻仍冠蓋茂盛。
華山在濟南市郊東北部,位於黃河以南,小清河以北。古時稱「華不(fū夫)注」,為歷史名山。蓋其名取自於《詩經·小雅·常棣》,其詩曰:「常(棠)棣之華,鄂不

⑥ 安徽的5A級景區有哪些

安徽旅遊資源豐富,不就風景秀麗,而且人文深厚,截止到2020年底,安徽5A景區名單共有12處:

黃山市:黃山風景區、黟縣西遞-宏村古村落、古徽州文化旅遊區;宣城市:績溪龍川景區;池州市:九華山風景區;蕪湖市:方特旅遊區;馬鞍山市:採石磯文化生態旅遊區;安慶市:天柱山風景區;合肥市:三河古鎮;六安市:天堂寨風景區,萬佛湖風景區;阜陽市:八里河風景區。

黃山風景區: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奇山」,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五絕」著稱於世。歷來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美譽。

⑦ 崑山馬鞍山西路鮑魚先生還營業嗎

摘要 暫時沒有營業

⑧ 安徽鮑義興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安徽鮑義興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是2017-10-17注冊成立的其他有限責任公司,注冊地址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運漕鎮西大街與幸福街交口。

安徽鮑義興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40522MA2PHNX17N,企業法人張建平,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安徽鮑義興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餐飲企業管理;正餐服務;預包裝食品及散裝食品、卷煙、酒銷售;食品加工、銷售;農副產品銷售;餐飲信息咨詢服務,餐飲項目策劃服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安徽鮑義興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