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徽省馬鞍山市和尚橋鐵礦
和尚橋鐵礦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雨山區向山鎮,是馬鋼的主要鐵礦石原料基地之一。礦床成因典型,是我國玢岩型鐵礦的典型代表礦床之一。
和尚橋鐵礦床位於揚子准地台下揚子台坳沿江拱斷褶帶安慶凹斷褶束北東端,寧蕪火山岩盆地中段,成礦區帶劃分屬長江中下游成礦帶的蕪湖—南京Fe-Cu-Pb-Zn-Sr-硫成礦亞帶。
1.礦區地質簡述
(1)地層
礦區內出露的地層為白堊系下統大王山組(K1d),該組可分為上下兩段。上段上部
為紫色—灰白色晶屑凝灰岩。
(2)構造
礦區內褶皺構造為和尚橋-迪里廟背斜,該背斜為火山短軸背斜,由下白堊統大王山組組成,鐵礦體即賦存在侵入於火山短背斜核部附近的閃長玢岩的隆起部位。成礦後的斷裂有北西西—近東西向的F1、F2斷層和北北東—近南北向的F4、F5斷層,斷裂切割、破壞礦體,但錯動距離都不大。
(3)岩漿岩
礦區內侵入岩體主要為和尚橋岩體,呈大岩株侵位於大王山組中,主要岩性為閃長玢岩。後期花崗閃長岩體在礦區西北部出露,沿北北東方向呈帶狀侵入破壞早期的閃長玢岩。鐵礦體主要賦存在閃長玢岩體上部,以浸染狀貧磁鐵礦礦石為主,由於晚期花崗閃長斑岩的侵蝕,導致殘留的閃長玢岩厚度不等。
2.礦床特徵簡述
(1)礦體特徵
礦區可以分為馬塘礦段、大尾山礦段和東礦段3部分。礦體均產於和尚橋—迪里廟背斜核部附近的閃長玢岩侵入體隆起部位,與圍岩呈漸變關系。礦體受岩體本身及其頂面起伏形態的控制,礦體的形態、產狀均與岩體頂面形態相似,大體平行於岩體頂面產出。礦體形態主要為似層狀,在走向和傾向上均有波狀起伏,並有分支復合現象。東礦段是主要礦段,礦體總體走向近東西向,傾向北,傾角0~10°,礦體走向長達1230m,沿傾向延伸可達780m,最大厚度達59m。
(2)礦石類型及結構構造
礦石的自然類型主要為閃長玢岩浸染狀磁鐵礦礦石,其次為網脈狀—角礫狀磁鐵礦礦石,個別地段見少量粗粒—偉晶狀磷灰石陽起石磁鐵礦礦石。氧化礦石在區內不發育,僅個別地段見少量閃長玢岩浸染狀低品位假象赤鐵礦礦石。礦石工業類型主要為弱磁性需選礦石。
礦石結構主要為半自形—他形粒狀結構、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此外還有交代結構、包含結構、膠狀結構等;礦石構造主要為浸染狀構造和塊狀構造,其次為角礫狀構造、網脈狀構造、團塊狀構造、條帶狀構造等。
標本名稱 玢岩型磁鐵礦礦石 編號 DB002-1 形成時代 燕山期
中國典型礦山大型礦石標本圖冊
本礦石標本采自和尚橋礦區。標本表面為灰綠色—黑褐色,具粒狀結構,塊狀、浸染狀構造。礦石礦物主要為磁鐵礦,次為赤鐵礦、褐鐵礦、黃鐵礦等;脈石礦物有鈉長石、斜長石、陽起石、綠泥石、石英等。TFe品位為32.93%
成因類型 岩漿期後-高溫熱液型 產地 安徽省馬鞍山市和尚橋鐵礦
2. 馬鞍山南山鐵礦的介紹
馬鞍山南山鐵礦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東南,是華東地區首屈一指的具有採回一運一選一機修答配套的大型露天鐵礦山,華東第一大露天礦坑,深度達到了-210餘米。馬鞍山南山鐵礦也是馬鞍山鋼鐵公司鐵礦石供應的重要基地之一。1916年就有少量開采,2000年後開始逐漸減產直至閉礦。其在帶來巨大資源的同時產生了巨大的污染與生態破壞,俯瞰其似巨大漏斗,儼然成了地球「傷疤」1。
3. 馬鞍山有鐵礦嗎
沒有開掘出來怎麼知道,不過一般山裡都有些礦物質的
4. 馬鞍山南山鐵礦的經濟效益
「六五」以來,尤其是「七五」之後,南山鐵重視技術改造和引進工作,先後完成重大技術改造項目30多項。還廣泛發動群眾開展了雙革活動,僅凹山采一運一選生產系統的雙革成果就有430多項。其中較大的項目有:凹山采場邊幫預裂爆破一次成型、凹陷采場新水平準備鐵路一汽車聯合半段高倒運掘溝新工藝,這兩項技術的採用,使凹山采場的生產能力從4刃萬t,/年擴大到600萬t/年成為可能;凹山選廠小筒徑磁選機取代帶式磁選機,後又被大筒徑磁選機取代,實現磁選機技術更新換代的改造;
1986年5月通過由安徽省冶金廳鑒定的凹山采場小抵抗線爆破技術,年經濟效益為30萬元;1985年11月8日通過冶金部鑒定的凹山選廠1~10系列階段磨選節能新工藝的技術改造,年經濟效益為603.4萬元。
南山鐵礦的企業管理工序達標1989年進入「國家一級」單位行列。以質量為核心的生產經營管理體系,有力地促進了產量、產值和經濟效益的持續穩步增長。僅以「七五,J與「六五」期間相比較,采剝總量增長32.4多,鐵礦石增長30.86多,鐵精礦增長9.42多。五年實現的內部利稅,按固定資產凈值計算,相當於向國家貢獻了1.8個南山鐵礦。與此同時,集體企業經過「七五」的發展,已成為擁有鑄(鍛)造、液壓氣動元件製造等19個行業的多種經營的集體企業群體。五年累計實現生產經營總收入5381.82萬元,實現利稅529萬元,上交各種稅金1%.3萬元。
5. 馬鞍山市南山鐵礦()
南山鐵礦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向山鎮東北約1.5公里處,有礦區公路直接與外界溝通,交通十分方便。
南山鐵礦是以鐵為主、伴生有釩、磷、硫的綜合礦床,以富鐵礦為主,中型規模,是馬鞍山鋼鐵公司最早開採的一個礦床,分南山上和南山下兩個礦體。南山上部鐵礦主要為赤鐵礦富礦,遠在1912年由採石人張某報礦,隨後當塗知事謝鳳崗和張邴如等人籌辦寶興鐵礦公司進行開發,後轉福利民公司經營。該公司擁有資本100萬元,有工人約300餘人,總部設在上海,並曾與開灤礦務局聯合採礦,聘請鐵礦專家丁格蘭主持。當時用探槽進行勘探,發現礦體長約350米,平均寬80米,平均深度為20米,均為堅硬之硅質塊狀赤鐵礦,全鐵品位在60%以上,磷成分很低,純屬佳礦,總量為200萬噸。至1935年該礦已采礦石約20萬噸,每噸成本為0.36元。主要外銷日本。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礦區於1938年淪陷,同年3—9月日寇「中支派遺特務部」在南山鐵礦施鑽,共打9個孔,總進尺約464米,據勘查結果計算的儲量為424萬噸。
1945年抗戰勝利後,南山鐵礦被國民政府接管,1949年才回到人民手中。經3年國民經濟恢復,於1955年5月經重工業部地質局批准,由八○四隊(即三二二隊前身)進行正規勘探,完成工作量:鑽孔15個、進尺852米,槽探16條480立方米;計算鐵礦石儲量為428萬噸、硫鐵礦42萬噸,於1955年10月提交了《南山鐵礦地質勘探總結報告書》。當時勘探隊長為趙平,總工程師為楊永瑾,地質工程師為蘇孟守,報告編者為陳萌輝、鮑學文。
南山上部鐵礦自新中國成立後恢復生產,至1970年采盡閉坑。轉讓地方零星開采以來,再未進行過勘探工作。
隨著馬鋼對礦石資源需求量的日漸增大及對成礦條件認識的轉變,認為南山上部鐵礦體之下可能還有下部鐵礦體的存在。1968年,三二二隊在上部礦體底試鑽(ZK504),爾後發現了下部礦體,即轉入勘探,歷時約3年,完成鑽探工作量2.42萬米,探明貧鐵礦石儲量7000餘萬噸、五氧化二釩5.7萬噸、黃鐵礦328萬噸,於1973年9月提交了《南山磁鐵礦床地質勘探報告》。當時勘探隊長為劉洪友,技術負責人為孫化東,報告編寫人為孫德忠、楊聯鏡、易武齊、趙玉琛、張兆豐、孫庭芳等。1975年2月由安徽省地質局批准。
南山下部鐵礦體為晚期岩漿-熱液細脈浸染型磁鐵礦石,與毗鄰的高村(原稱陶村)鐵礦為同一礦帶,兩者在深部聯成一片,無分界線。現經冶金部批准作為一個統一的後續接替礦山規劃開采。
6. 安徽馬鞍山鐵礦探明儲量夠挖幾年
咋普通老百姓是不會知道的,有部分礦石是進口的,有些是本地的,比如白象山鐵礦,是這幾年才做起來的,在當塗。又比如姑山礦現在基本快開采完了,但邊上的河床地下還有礦,要等著把河床改道才能開采。
7. 馬鞍山市馬山硫鐵(鐵)礦()
馬山硫鐵(鐵)礦位於馬鞍山市東南約15公里,向山鎮南約4.5公里,距國內著名的向山硫鐵礦、凹山鐵礦僅5公里,是一個大型硫鐵礦床和中型鐵礦床。目前該礦床已作為向山硫鐵礦的接替礦山,於1989年開始了基建。礦區有公路通入向山鎮,向山鎮有公路、運礦鐵路通往馬鞍山市,交通方便。
礦區地處寧蕪向斜中段南東翼,其林山-尖山斷裂南端。礦區內僅見上侏羅統大王山噴發旋迴的火山岩,岩石主要為粗面岩、粗安岩、粗安質角礫熔岩、安山質凝灰岩等,構成長軸方向約北東30°的「尖山火山穹窿」;岩漿岩主要有大王山旋迴的次火山岩閃長玢岩,侵入於「尖山火山穹窿」的頂部附近,其中發育有「尖山隱爆角礫岩簡」。硫鐵礦體主要賦存在閃長玢岩與火山岩接觸帶外帶的粗安岩中,少部分賦存於內帶閃長玢岩之中。礦體呈似層狀、凸鏡狀,總體走向北東25°—30°,傾向北西,傾角0°—20°,局部達30°;全區共有25個礦體,其中Ⅰ、Ⅱ號為主礦體,沿走向長度分別為1390米、723米,平均寬度為357米、287米,平均厚度為41.36米、43.21米,賦存於負218.59米—7.13米標高之間。鐵礦體主要賦存於尖山隱爆角礫岩筒中,主礦體呈不規則的板狀,走向北東30°,傾向北西,傾角65°—70°,沿走向長1040米,最大厚度90米,沿傾向延伸約500米,賦存於負500米至0米標高之間。組成礦石的主要礦物為黃鐵礦,次為磁鐵礦、赤鐵礦、鏡鐵礦,主要脈石礦物為長石、石英、絹雲母、高嶺石、綠泥石等,平均含硫13.4%。鐵礦石主要礦石礦物為磁鐵礦,次為赤鐵礦、鏡鐵礦、黃鐵礦。脈石礦物主要為斜長石,次為正長石、石英、碳酸鹽、高嶺石、絹雲母等,平均含鐵29.49%。目前認為硫鐵礦屬「火山-次火山岩漿期後中溫熱液型」,鐵礦屬「次火山岩漿期後氣成高溫熱液型」。
硫鐵礦石經選礦,精礦品位可達40.87%,回收率達96.7%;鐵礦石經選礦精礦品位為57.46%,回收率為72.64%。可綜合回收硫、磷。
該礦床淺部適於露采,深部可以坑采,無顯著不利條件。向山硫鐵礦於1979年開始了露采基建,第一期開采2—10線西段負96米標高以上的硫鐵礦,設計年產礦石量80萬噸,摺合標礦24萬噸,開采年限15年;第二期開采負200米標高以上的礦石,規模未定。目前基建尚未完成。
新中國成立前,地質學家丁格蘭、謝家榮等進行鐵礦調查的工作區包括馬山,但均未對馬山礦區做過專門闡述。
以找硫鐵礦為目的的地質工作始於1952年12月,勘查最終成果報告提交於1984年9月,歷時33年,經歷了一個反復實踐,反復認識,不斷深化提高的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1952年12月—1957年9月,為普查階段
這一個階段以地表硫鐵礦化粗安岩為線索,綜合運用地質測量、物探、鑽探等手段,力求尋找具有工業價值的硫鐵礦礦床,工作區范圍逐漸加大,對礦床特徵取得了初步認識,但未實現認識上和找礦成果的重大突破。
1952年12月—1953年1月,馬鞍山礦務局於馬山黃鐵礦化粗安岩露頭處施工了一個鑽孔,深度99.79米,該孔0—12米含硫約12%,從此拉開了馬山硫鐵礦普查的序幕。
1953年,中央化工局地質處李樹時等測制了1∶5000地質草圖,動用了少量地表剝土工程。化工局資源勘測大隊測繪了南山—馬山一帶1∶5000地形圖27平方公里,地質部物探隊在馬山3.5平方公里范圍內進行了自電和磁法普查,發現5個負電中心和一個磁異常中心,編制有簡測及詳測平面圖,但無文字說明。
1954年1月,中央化工局組織人員編制了鑽探設計,驗證自電異常,至同年5月,施工12個鑽孔,2400米鑽探工作量,部分鑽孔見到貧硫鐵礦,因缺乏地表資料,無法對比礦層而停止工作。
1954年7—9月,化工部地質礦山管理局三四二隊在區內馬山、土地山、尖山等礦化露頭較好的0.22平方公里范圍內進行了地表工作,使用剝土工作量1107立方米,由張雲騰編制了《安徽省當塗縣馬山礦區地表調查總結》。同年10月,在當時認為礦體可能較好的部位施工一個鑽孔,孔深240.48米,但見礦情況不佳,故於1955年1月仍由張雲騰綜合整理以往資料,編制了《安徽省當塗縣馬山礦區地質調查補充報告》,計算硫鐵礦礦石儲量73萬噸。由於工作區范圍過小,無法了解礦區全貌。
1955年7月—1956年5月,三四二隊在以馬山為中心的25平方公里范圍內進行了1∶1萬的地質詳查,由張順才執筆編寫了《安徽省當塗縣馬山礦區地質詳查報告》(未復制);重工業部地質物探八分隊在本區進行了電法、磁法詳查,由胡肅之主筆編制了《向山礦區附近物探工作結果報告》。在此基礎上,1956年8月—1957年9月,三四二隊又在馬山礦區填制了1.5平方公里1∶2000地質圖,施工淺鑽67孔,工作量1465.43米,由張順才主筆編制了《馬山黃鐵礦床地質調查總結報告書》,計算硫鐵礦貧礦儲量443萬噸、貧磁鐵礦石儲量669萬噸,當時三四二隊隊長為楊永瑾、隊技術負責人為楊源昆。
2.1957年10月—1959年12月,為初步勘探階段
這一階段通過綜合研究,已認識到硫鐵礦礦體受接觸帶及火山岩岩性控制,認識上的長足進展導致了勘查成果的突破,礦區面積比原來擴大兩倍多,礦石儲量增長為原來的37倍。但過於樂觀地把礦床勘探類型定為Ⅰ—Ⅱ類,以100×100米網距求較高級別儲量,以200×100米的網距求低級別的儲量,因而控制不了礦體內部的變化,不能作為開采設計的依據。
勘探施工自1958年5月開始至1959年12月完工,使用鑽探工作量1.9萬米,1∶2000地質填圖3.1平方公里、淺井163.90米、槽探2812.73立方米,於1959年12月提交了《安徽省馬鞍山市馬山硫鐵礦、鐵礦床地質勘探最終報告書》,提交硫鐵礦礦石儲量1.62億噸、鐵礦石儲量3394.7萬噸。當時,三四二隊隊長是楊永相,技術負責人為鮑學文,報告編寫者為張順才、陳樹林。該報告經省儲委1963年復審,認為只相當於初步勘探,批准硫鐵礦石儲量1.62億噸、鐵礦石儲量1781.0萬噸。
1959年以後,馬山礦區的地質工作停頓了15年。
3.1975—1984年,為對口勘探階段
70年代中期,由於馬鋼發展急需後備資源基地,原來勘探馬山的三四二隊這時已並入三二二隊,該隊的全部力量都投入了鐵礦普查勘探;而向山硫鐵礦急需馬山作為接替礦山,在這種情況下,化學工業部地質勘探公司安徽省地質勘探大隊(後簡稱為化工部安徽省地質大隊)承擔了馬山硫鐵礦勘探任務,三二二隊承擔了馬山地區鐵礦勘探任務。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為設計和生產服務,設計部門、生產部門和勘探部門三結合確定工作要求,處理勘查中的重大問題。兩個隊的工作情況分述如下:
1975年4月—1980年5月,化工部安徽省地質大隊對馬山礦區4—13線進行了詳細補充勘探,施工鑽孔92個、工作量2.78萬米,並完成1∶2000地質圖修測3.2平方公里,選礦試樣5個。於1981年提交了《安徽省馬鞍山市馬山硫鐵礦中段詳細勘探地質報告》,提交硫鐵礦礦石儲量8950.80萬噸,平均含硫13.40%。這次工作將礦床勘探類型定為第Ⅲ類,採用50×50米的網距求高級儲量,以100—200×100—200米網距求低級儲量,礦床成因類型定為「火山噴發-熱液充填交代型」。這段時期,該地質大隊隊長是王景森,大隊技術負責人鄧定和,礦區技術負責人張永良,報告編寫人為張永良、李桂蘭、胡秀瓊、朱永祿、張祖華等。該報告經「三結合」審查後,認為主礦體部分地段工程式控制製程度不夠,故於1982—1984年,化工部安徽省地質大隊又對礦區10—13線施工了67個鑽孔,計1.31萬米工作量,主要控制Ⅰ、Ⅱ號主礦體負200米標高以上部分和首采地段,於1984年9月提交了《安徽省馬鞍山市硫鐵礦馬山礦段詳細勘探地質報告》。提交硫鐵礦礦石儲量1.06億噸,平均含硫13.91%。這段時間,化工部安徽省地質大隊的隊長是劉明通,副總工程師為朱熊斌,報告編寫人為朱熊斌、鄭承良、張祖華。該報告於1985年8月24日經安徽省儲委批准,批准負200米以上的硫鐵礦礦石儲量7609.8萬噸,報告可作為礦山建設的依據。該報告獲化工部安徽省化工局1985年科技成果四等獎、地質找礦二等獎。
1975年3月—1977年10月,省地質局三二二隊對馬山礦區的鐵礦進行了勘探,施工69個鑽孔,投入鑽探工作量3.03萬米,完成1∶2000地質圖修測2.66平方公里,采選礦樣試樣2個,於1980年12月提交鐵礦石儲量4092.29萬噸,平均含鐵29.49%。該報告於1984年11月16日經省地礦局批准,批准鐵礦石儲量4092萬噸,並獲地礦部找礦四等獎。當時,三二二隊隊長為楊永相,隊技術負責人為孫化東,分隊長為沈迪彥,分隊技術負責人為易武齊,報告編寫人為易武齊、張希聖、方雲波、任啟鵬、海賢智等。
馬山礦區歷年來勘查硫鐵礦的鑽探工作量和投資情況如下:
1954—1959年鑽探2.82萬米,投資105萬元(三四二隊);
1975—1984年鑽探4.08萬米,投資772萬元(化工隊);
合計:鑽探6.90萬米,投資877萬元。
使用於鐵礦的工作量和投資情況為:
1975—1977年鑽探3.03萬米,投資106萬元(三二二隊)
硫鐵礦勘查單位成本:普查—初勘0.006元/噸,普查—詳勘成本0.115元/噸,鐵礦石勘查單位成本0.026元/噸。
在上述單位成本計算中,礦石儲量均為已經批準的儲量數。
綜上所述,馬山硫鐵礦、鐵礦床從開始進行地質工作到最終成果報告的提交,歷時33年,是幾代地質工作者辛勤勞動的結晶,它凝聚了廣大地質人員的智慧和才華,充分體現了他們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同時也說明,地質事業是一項艱苦而光榮的事業,是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建設的開路先鋒。
8. 安慶市東馬鞍山銅鐵礦1線電阻率斷面圖及地質解釋
測線有9個勘探鑽孔,控制深度約標高-650 m。除淺部及鑽孔ZK016、ZK16外,鑽孔勘探剖面所揭示的大部分為閃長岩體(δ)。因岩體礦化蝕變程度不同,在CSAMT法電阻率斷面圖中電阻率值變化較大,閃長岩體和透輝石化閃長岩(δd)帶電阻率值為300~3000 Ω·m,蝕變閃長岩(Mδ)電阻率值小於300 Ω·m,在整個剖面中形成「丿」形低阻帶。淺部三疊系銅頭尖組(T3 t)粉砂岩、粉砂質泥岩電阻率值300~700 Ω·m,局部阻值大於700 Ω·m;銅頭尖組下部月山組(T2y)粉砂岩、粉砂質頁岩電阻率值略小於銅頭尖組的,電阻率值也在300~700 Ω·m。ZK016、ZK16鑽孔揭示的三疊系南陵湖組(T1 n)厚層灰岩表現為高阻,與閃長岩體電阻率值接近,電阻率值高於700Ω·m,常值為n×103 ·m。
圖2 東馬鞍山銅鐵礦建模CSAMT勘查1線視電阻率(Ω·m)斷面圖
在2175/1點附近的岩體與圍岩接觸帶部位,等值線密集、扭曲,兩側電性特徵差異較大,斷層跡象明顯,這與鑽孔所揭示斷層部位較為吻合。
1025/1至2175/1點間淺表為第四系覆蓋,其下中電阻率(300~700 Ω·m)地帶推測為三疊系銅頭尖組、月山組「殘留體」。「丿」型低電阻率帶是蝕變閃長岩反映,低電阻率帶上部為閃長岩及閃長玢岩脈(含有礦脈),下部為透輝石化閃長岩帶,是主要賦礦部位。
結論:透輝石化閃長岩帶、閃長玢岩脈是主要賦礦部位。CSAMT法對主要賦礦體本身電性反映並不十分顯著,但對岩體與圍岩接觸帶、蝕變閃長岩帶、斷裂構造均有較好的顯示,這些都與成礦密不可分,可通過CSAMT法間接找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