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社區公共服務問題及對策論文

社區公共服務問題及對策論文

發布時間:2021-12-05 12:36:34

1. 社區衛生服務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深化西崗區衛生服務工作
為進一步促進我區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和社區衛生事業的發展,緩解和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當前衛生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在區委、區政府的支持和指導下,在區政協的統一組織和協調下,由區政協文法委與區政府衛生局組成調研小組,就我區衛生服務事業發展的問題開展了為期三個多月的專題調研活動。調研組深入有關衛生服務機構進行了走訪,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就我區公共衛生硬體建設和使用情況開展了專題視察,分別召開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負責人、衛生服務管理部門和事業單位負責人座談會,並到重慶、成都等地的友好城區進行學習考察,廣泛收集了有關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的基本情況報告如下。

一、 基本情況

在摸底調查中,我們重點就我區衛生資源、人口結構、參保情況、慢病人數、醫患比例等情況進行了調查,初步摸清了與我區衛生服務服務工作有關的一些基本情況。

1、衛生服務資源基本情況。截至今年一季度,轄區共有醫院18家,按所有制劃分,公有制醫院13家,占總編制床位數的94.3%;非公有制醫院5家,占總編制床位數的5.7%。按隸屬情況劃分,省屬1家,市屬3家,區屬1家,部隊所屬2家,企事業單位所屬6家,個體所屬5家。除醫院外,轄區有婦幼保健所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1家,社區衛生服務站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公有制4家,社會聯辦7家。此外,轄區另有門診部、診所139家,全部為非公有制醫療機構。配置相對密集的醫療機構使我區的千人口床位數和醫生數保持了較高水平。現我區每千人口擁有病床數和執業醫師數分別為12.9和5.97,兩項指標都高於市內其他城區和全市4.46、2.48的整體水平,也大大超過了《遼寧省貫徹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所提出的「原則上城市應控制在每千人口病床6.5張、醫師3.0名」的標准。

2、居民群眾享受醫保情況。參保情況是衡量居民群眾基本醫療保障水平、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指標。西崗區現有戶籍人口33.67萬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7萬人,占戶籍人口總數的20.8%。參加基本醫療保險21.36萬人,占戶籍人口總數的63.4%;參加商業醫療保險4.9萬人,占戶籍人口總數的14.6%;自費醫療7.4萬人,占戶籍人口總數的22%。低保人員0.84萬人,其中參加醫保0.63萬人,占低保總數的75%;未參加醫保0.18萬人,占低保總數的21.5%。外來常住人口1.9萬人,其中參加醫保0.18萬人,占外來常住人口總數的9.5%;未參加醫保1.72萬人,占外來常住人口總數的90.5%。患九種常見慢性病的2.8萬人,其中參加醫保2.29萬人,佔81.4%;未參加醫保0.52萬人,佔18.6%。

3、社區衛生服務開展情況。社區衛生服務是增加醫療服務供給、改進醫療服務質量、緩解和破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在這方面,區委、區政府不斷加強領導、加大投入,有關部門創新思路、狠抓落實,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努力構建「服務網路」體系。根據「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優化配置、方便居民」的原則,對我區的醫療機構進行撤並改造和布局調整,規劃建設了1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各街道設立了衛生防治站,為社區衛生服務服務提供了資源保障。1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家社區衛生服務站在各自服務半徑內基本實現了「十分鍾內方便就醫」的目標。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我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共建立家庭病床135張,家庭健康檔案7.8萬份。去年家庭病床使用為861人次,門診及巡診服務量33.6萬人次,占轄區醫療門診總量的14%。現各社區平均日就診量已達83.6人次。二是不斷加大「規范化」管理力度。加強內涵建設,健全管理機制,實行了一體化和標准化管理。嚴格依法監督,實施量化管理,促使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依法行醫、規范執業。強化質量管理,提高服務效能,通過多種手段和形式促進社區衛生醫療服務質量的提高。同時,著力抓好「引進、培訓、管理」三個環節,積極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現社區衛生服務的從業人員343人,平均每萬人擁有3.6個醫生、4個護士。三是深入開展「衛生進社區」活動。在積極改善就診服務的同時,加大宣傳引導和走出家門、深入社區,為群眾送健康、送服務的力度,開展了以健康干預、疾病預防、婦幼保健、醫療康復、紅十字服務進社區和送醫送葯、醫療回訪、危病護理、臨終關懷、家庭病床、健康普查、康復指導、免疫接種、產後訪視、溫暖救助進家庭為主要內容的「五進社區,十進家庭」活動,使居民群眾真切感受到了社區衛生服務帶來的便利。四是不斷完善「優惠服務」措施。以降低群眾就醫成本為目標,推出「四項減免」措施。以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為目標,推出「十項承諾」措施。以減免低保人員醫療支出為目標,推出「十項優惠」措施。同時,推行「一狀一證一卡」,對低保戶、傷殘戶、邊緣戶、農民工等特殊群體實行「醫療救助」服務,使居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五是不斷強化「健康管理」措施。堅持「教育在先,防病在前」的原則,充分發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作用,積極加強對轄區居民的健康教育與管理。建立轄區居民健康檔案,為開展健康管理提供基礎依據。加強社區健康教育宣講,在社區、公共場所開展健康知識和疾病防治知識講座,提高了轄區居民健康知識知曉率和健康行為形成率。

二、存在問題
我區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和社區衛生服務方面盡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由於主客觀條件限制,仍存在一些影響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和影響居民群眾看病、治病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仍然存在。轄區醫療資源配置雖然相對飽和,常見病、多發病就診相對比較便利,但一些大醫院專家診、住院就診等方面還存在號位子、排長隊的現象,一些疑難病的診治難以在本地完成,看病難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仍困擾著轄區群眾。為緩解群眾看病貴的問題,市、區政府雖對一些困難群眾實行了醫療救助措施,但受宏觀體制、醫療保險發展緩慢等因素的影響,群眾看病貴,尤其是一些未參加醫保的慢性病患者、城市邊緣人群看不起病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另外,我區人口老齡化問題相對嚴峻,60歲以上老年人佔20.9%,高於大連市15.6%的平均水平,客觀上導致轄區慢性病率較高、醫療支出數額較大,加劇了我區群眾看病貴的問題。二是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還存在薄弱環節。由於服務設施、醫療設備、技術力量等方面限制,加之醫療保險等政策制度不完善,「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的就醫習慣和流程還未形成,社區服務機構與大醫院的雙向轉診機制還未真正建立起來,影響了社區衛生服務的健康發展。我區現有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以民營為主,隨著醫療保險政策放開、慢病管理放開、集體個體醫療機構准入放開、葯品價格放開,其原享受的政策優勢逐步弱化,生存壓力逐年增大。出於生存壓力與逐利本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公益服務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以葯養醫」情況十分突出,應承擔的公共服務職能未完全到位。三是人才隊伍建設還有不足。衛生系統事業人員年齡偏高、學歷偏低、專業技術人才短缺的現象比較嚴重。完善的用人機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影響工作人員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缺乏合理的人才流動機制,好的人才難引進,現有的人員難調出,影響了衛生系統隊伍的整體活力。由於社區衛生服務人員來源渠道較窄,加之工作強度較高、待遇相對較低,致使人才不足、人員不穩,影響服務質量和水平。四是政策投入機制不完善。雖然我區已經實施了按每萬人每年4萬元的公共服務補助政策,但是與社區衛生服務發展需求相比投入仍顯不足,影響社區衛生服務公益性的發揮。

三、思路對策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我們以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為目標,借鑒友好城區經驗和做法,並綜合方方面面的意見建議,就我區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社區衛生服務服務發展等方面,提出以下思路和對策。
1、進一步提高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水平。一是應注意整合轄區公共衛生服務資源。充分總結「非典」期間公共衛生服務尤其是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的經驗,加強同市級預防保健機構的配合,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依託轄區市級公共衛生服務機構集中的優勢,進一步加大轄區衛生資源整合力度,努力形成「資源共享、區域聯動」的良好局面,為我區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提供資源支持。二是應充分提高區屬公共衛生資源使用效率。近年來,我區加大公共衛生硬體建設投入力度,對區疾控中心、婦幼保健院、衛生監督所等設施進行了改建或改造。為此,應堅持建、管、用並重的原則,確保好的硬體產生好的效果。同時,可採取內部共享、有償外租等做法,提高新配置設備使用率,防止資源閑置和浪費,充分發揮這些資源設施在公共衛生服務中的應有作用。三是應充分挖掘和調動事業單位活力。加強工作指導,細化工作職責,搞好工作考核,引導和促使衛生系統各事業單位立足各自職能,搞好分工協作,承擔起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探索建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用人機制。根據事業單位改革原則,按照精幹、效能的要求,加大人事用工管理制度改革,採取雙向選擇、競爭上崗、擇優聘用、合同管理等辦法,激發事業單位內部活力,建立起有利於調動工作積極性的用人機制。嚴格績效考核,將考核成績與收入掛鉤,採取考核不合格人員待崗培訓或調離崗位等做法,為引進人才騰出位置,逐步解決人員有序進出等問題,為公共衛生服務提供人才保障。

2、進一步深化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一是應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有利於社區衛生發展的配套政策。我區應學習借鑒重慶等地的做法,認真落實大連市關於社區衛生補助相關規定,足額安排補助經費,逐步建立科學的政策補償機制,減輕社區衛生機構生存壓力,使其有餘力兼顧好公共衛生服務職能。二是應著力建立和完善社區衛生機構與其他醫療機構的協作制度。繼續加強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宣傳,提升群眾認可度與信任度,努力引導群眾形成小病在社區就醫的習慣,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揮好在全區綜合衛生保障中的基礎作用。加強引導和協調,促進社區衛生機構與轄區大醫院建立長期穩定的雙向轉診合作關系,使二者合理分工、錯位服務、密切協作、相互支持,努力形成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的機制和「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的格局。鑒於社區衛生服務人才力量相對薄弱的實際,可協調引導社區衛生機構與大醫院合作建立人才培訓和交流制度,安排社區醫院的醫護人員輪流到大醫院培訓進修,也可安排大醫院的醫護人員到社區衛生機構實習,促進我區衛生服務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三是應繼續加強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規范管理。繼續加大軟硬體建設和人才引進力度,進一步強化社區衛生服務規范化建設,優化就醫環境、就醫流程,努力創造便捷化、親情化的衛生服務。在落實服務規范、鞏固現有服務成果的基礎上,創新服務方式,採取社區巡診、跟蹤服務等形式,進一步提升社區服務水平。培育特色,構築優勢,扶持發展一批以中醫、康復等為服務特色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增強競爭優勢,提升效益水平。搞好監督檢查和業務指導,促使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完善服務功能,提升服務水平。建立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圍繞社區衛生機構六項功能,制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目標責任制管理考核方案,量化考核指標,尤其把群眾滿意率作為考核的重要依據,將公共服務職能完成情況與政府投入結合起來。建立考核獎勵制度,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衛生經費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考核獎勵經費,根據考核結果,採取以獎代補的方式,調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開展公共衛生服務的積極性,推動其由偏重逐利型向公益與營利並重型轉變。

3、在能力所及的范圍內解決群眾看病貴的問題。一是應關註解決重點人群的看病問題。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貧困居民為重點,深入開展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對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二是應繼續開展惠民醫療服務。繼續落實好我區現有的「四項減免」、「十項承諾」、「十項優惠」等醫療救濟和補助政策,並在市政府出台的城市困難居民醫療救助辦法的基礎上,根據我區權力所及和財力允許的范圍,加大對特殊群體醫療救助力度,以低保戶、城市邊緣人群、未參加醫保的慢性病患者為救助對象,採取門診醫療補助、就診減免部分費用、一次性救濟等方式,逐步建立健全優先向重點人群傾斜的醫療救助長效機制,緩解這部分人看病貴或看不起病的問題。三是應探索推行葯品集中招標采購做法。鑒於葯價在群眾醫療支出中佔有很大部分的實際,我區應探索加強對葯品的統一監管與調控。可考慮協調轄區醫療機構結成葯品采購同盟,盡可能地壓低葯品進價,為居民群眾提供實惠。

2. 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就是要找准切入點、運用結合點、把握著力點,抓住著重點,千方百計解決影響社會和諧德定的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

(一)要加強社會矛盾化解,有力維護社會穩定.一是建立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相關制度。按照矛盾糾紛排查調處需要,健全完善矛盾糾紛定期排查、定期報告、
協調會議、首問負責制等制度,實現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的制度化和規范化,使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二是注重矛盾糾紛的源頭治理。要堅
持以人為本,在改革措施出台、管理方式改變、重大項目引進、重要活動舉辦等重大決策之前,充分徵求群眾和有關專家的意見,增加透明度,減少因決策不當帶來
的社會各方的利益沖突。三是健全完善調處機制,及時有效地化解矛盾糾紛。健全完善鎮(街)調解中心和村(居)調處工作站的組織體系建設和各項制度建設,運
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等形式,及時有力地化解和處理矛盾糾紛,嚴防其升級、激化或轉化。四是建立社會風險評估機制。加強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不僅
要進行經濟效益評估,看要不要干,而且要進行社會風險評估看能不能幹五是建立積極預防穩妥處置社會公共危機事件機制。加強預防、穩妥處置。六是健全完善處
置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快速有序反應機制,防止和應對群體性突發事件。制定處置群體性突發事件預案,定期進行修訂和完善,確保處置穩妥有效、協調有序。

(二)要加強社會治安重點地區的整治,實現社會平安和諧。加強社會治安重點地區、重點部位排查整治,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和改善民生、保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推進基層基礎建設和平安建設工作的一項重要措施,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任務。

(三)要加強和改進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實現人口的有序流動。如何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隨著新的戶籍管理規定出台,就需要我們探索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辦
法。一是把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列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逐步建立和完善覆蓋流動人口的公共服務體系。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不僅是人口問題、經濟問題,同時也是
社會問題、政治問題。要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為先,以構建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穩定為目標,在制定公共政策、建設公用設施等方面,以為流動人口提供市民化待遇
為目標,統籌考慮長期在城市就業、生活的流動人口的利益和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覆蓋流動人口的公共服務體系。要逐步完善保障流動人口合法權益的體制機制,
努力為流動人口提供市民化待遇,親情化服務,人性化管理,逐步實現流動人口在社會保障、醫療衛生、計生服務、子女就學、住房保障等方面與本地居民享有平等
權益。二是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進一步完善流動人口管理的組織建設和機制建設。要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按照「創新機制、加強管理、優化服務、促進發展」的
根本要求,將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擺上經濟建設、社會管理的重要議程,著力鞏固各級管理體系;完善各級流動人口和出租屋的服務管理機構,設立定級定編的專
職機構,配備專職人員,進一步完善流動人口組織建設和機制建設。三是以出租屋為重點,強化暫住登記,為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提供強有力的抓手。

(四)解決社會組織管理服務問題,提升社會組織的管理服務能力。我國社會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深刻社會變革中,社會生活多樣化、多元化、多變化的特徵日益凸
顯,出現了一些新社會組織、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階層。在當前新的形勢下,解決好社會組織管理服務問題,提升社會組織管理服務能力。一方面,要加強境內社會
組織。對境內社會組織,堅持培育發展與管理監督並重的方針,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規,加強依法准入、依法管理和執法監督。明確有關部門管理、監督職能,明確社
會組織開業條件、審批程序、職責任務、活動宗旨,規范其行為。

(五)加強基層墓礎建設,全面夯實基層基礎。一是進一步加大平安建設的經費投入。要將平安建設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並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增加投入,以保證綜
治各項工作和平安建設的順利開展。二是健全完善基層政法綜治組織機構。配齊配強市區、鎮街綜治辦專職副主任和工作人員,明確責任,確保市區綜治辦和鎮、街
道綜治辦有足夠數量的專職工作人員。進一步加強鎮(街)綜治工作中心及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中心、村(居)綜治工作站及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站建設和村(居)
委會、治保會、調解會,以及基層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的建設,確保基層政法綜治組織機構運行正常。

(六)發揮綜治委成員作用,積極推進齊抓共管。要落實綜治委各成員單位工作目標管貴任制,層層簽訂責任書;要建立和完善綜治委各成員單位以及綜治委「五個
專門工作小組」綜治工作述職報告制度、聯絡員制度、平安創建聯系點制度,充分發揮部門職能作用,促進綜治工作的全面協調發展;要進一步增強參與社會治安綜
合治理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 社區服務研究與對策的調研報告

建議你去中國知網www.cnki.net查查,那裡的資料很多的。
在這個頁面輸入社區服務研究與對策的調研報告可以得到近三千條文獻:
1. 中醫葯融入社區衛生服務面臨的問題及思考——赴廣東省、浙江省社區衛生服務專題調研報告 被引次數:2次
陳偉 文獻來自:中醫葯管理雜志 2002年 第02期
中醫葯融入社區衛生服務面臨的問題及思考——赴廣東省、浙江省社區衛生服務專題調研報告@陳偉$國家中醫葯管理局 ...
2. 社區衛生服務供求特徵與醫院的規模和結構分析——社區衛生服務案例調研系列報告之二 被引次數:4次
李衛平 文獻來自:中國衛生經濟 1995年 第12期
實現社區衛生服務供求特徵與醫院的規模和結構分析——社區衛生服務案例調研系列報告之二@李衛平$衛生部衛生經濟研究所 ... 國家衛生服務研究.1994. 11 8. 王梅.社區衛生服務供求中的「市場」與「非市場」作用.中國衛生經濟,1995:(12) ...
3. 城區基層衛生預防保健組織的重建——社區衛生服務案例調研系列報告之一 被引次數:5次
王梅 錢章煜 文獻來自:中國衛生經濟 1995年 第12期
以激勵其最大限度地開展各種有償社區康復保健服務。城區基層衛生預防保健組織的重建——社區衛生服務案例調研系列報告之一@王梅$衛生部衛生經濟研究所 ...
4. 社區衛生服務供求中的「市場」與「非市場」作用——社區衛生服務案例調研系列報告之三 被引次數:4次
王梅 文獻來自:中國衛生經濟 1995年 第12期
社區衛生服務供求中的「市場」與「非市場」作用——社區衛生服務案例調研系列報告之三@王梅$衛生部衛生經濟研究所 ...
5. 東莞市社區衛生服務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
趙建軍 導師:孫平輝 文獻來自:吉林大學 2007年 碩士論文
5 社區服務人員的培訓情況 社區服務隊伍的建立與水平的提高,是社區衛生服務發揮「六位一 體」功能的基礎。加強全科醫師崗位培訓、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人員業務水 平是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重點。適當數量和質 ...
6. 社區衛生項目咨詢服務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王萬榮 文獻來自:衛生經濟研究 2000年 第05期
可根據情況部分或全部向有關專家、咨詢單位進行反饋社區衛生項目咨詢服務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王萬榮$安徽省衛生廳!230001社區衛生項目 ... 咨詢服務;;管理;;對策目前社區衛生項目專家咨詢服務管理存在較多問題 ,主要表現為 :咨詢服務工作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

4. 誰能給我一些詳細的關於社區衛生服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的論文資料

樓主,對於西安市未央區我沒有資料,只有給你這個範文參考吧

深化西崗區衛生服務工作
為進一步促進我區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和社區衛生事業的發展,緩解和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當前衛生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在區委、區政府的支持和指導下,在區政協的統一組織和協調下,由區政協文法委與區政府衛生局組成調研小組,就我區衛生服務事業發展的問題開展了為期三個多月的專題調研活動。調研組深入有關衛生服務機構進行了走訪,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就我區公共衛生硬體建設和使用情況開展了專題視察,分別召開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負責人、衛生服務管理部門和事業單位負責人座談會,並到重慶、成都等地的友好城區進行學習考察,廣泛收集了有關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的基本情況報告如下。

一、 基本情況

在摸底調查中,我們重點就我區衛生資源、人口結構、參保情況、慢病人數、醫患比例等情況進行了調查,初步摸清了與我區衛生服務服務工作有關的一些基本情況。

1、衛生服務資源基本情況。截至今年一季度,轄區共有醫院18家,按所有制劃分,公有制醫院13家,占總編制床位數的94.3%;非公有制醫院5家,占總編制床位數的5.7%。按隸屬情況劃分,省屬1家,市屬3家,區屬1家,部隊所屬2家,企事業單位所屬6家,個體所屬5家。除醫院外,轄區有婦幼保健所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1家,社區衛生服務站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公有制4家,社會聯辦7家。此外,轄區另有門診部、診所139家,全部為非公有制醫療機構。配置相對密集的醫療機構使我區的千人口床位數和醫生數保持了較高水平。現我區每千人口擁有病床數和執業醫師數分別為12.9和5.97,兩項指標都高於市內其他城區和全市4.46、2.48的整體水平,也大大超過了《遼寧省貫徹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所提出的「原則上城市應控制在每千人口病床6.5張、醫師3.0名」的標准。

2、居民群眾享受醫保情況。參保情況是衡量居民群眾基本醫療保障水平、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指標。西崗區現有戶籍人口33.67萬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7萬人,占戶籍人口總數的20.8%。參加基本醫療保險21.36萬人,占戶籍人口總數的63.4%;參加商業醫療保險4.9萬人,占戶籍人口總數的14.6%;自費醫療7.4萬人,占戶籍人口總數的22%。低保人員0.84萬人,其中參加醫保0.63萬人,占低保總數的75%;未參加醫保0.18萬人,占低保總數的21.5%。外來常住人口1.9萬人,其中參加醫保0.18萬人,占外來常住人口總數的9.5%;未參加醫保1.72萬人,占外來常住人口總數的90.5%。患九種常見慢性病的2.8萬人,其中參加醫保2.29萬人,佔81.4%;未參加醫保0.52萬人,佔18.6%。

3、社區衛生服務開展情況。社區衛生服務是增加醫療服務供給、改進醫療服務質量、緩解和破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在這方面,區委、區政府不斷加強領導、加大投入,有關部門創新思路、狠抓落實,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努力構建「服務網路」體系。根據「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優化配置、方便居民」的原則,對我區的醫療機構進行撤並改造和布局調整,規劃建設了1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各街道設立了衛生防治站,為社區衛生服務服務提供了資源保障。1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家社區衛生服務站在各自服務半徑內基本實現了「十分鍾內方便就醫」的目標。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我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共建立家庭病床135張,家庭健康檔案7.8萬份。去年家庭病床使用為861人次,門診及巡診服務量33.6萬人次,占轄區醫療門診總量的14%。現各社區平均日就診量已達83.6人次。二是不斷加大「規范化」管理力度。加強內涵建設,健全管理機制,實行了一體化和標准化管理。嚴格依法監督,實施量化管理,促使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依法行醫、規范執業。強化質量管理,提高服務效能,通過多種手段和形式促進社區衛生醫療服務質量的提高。同時,著力抓好「引進、培訓、管理」三個環節,積極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現社區衛生服務的從業人員343人,平均每萬人擁有3.6個醫生、4個護士。三是深入開展「衛生進社區」活動。在積極改善就診服務的同時,加大宣傳引導和走出家門、深入社區,為群眾送健康、送服務的力度,開展了以健康干預、疾病預防、婦幼保健、醫療康復、紅十字服務進社區和送醫送葯、醫療回訪、危病護理、臨終關懷、家庭病床、健康普查、康復指導、免疫接種、產後訪視、溫暖救助進家庭為主要內容的「五進社區,十進家庭」活動,使居民群眾真切感受到了社區衛生服務帶來的便利。四是不斷完善「優惠服務」措施。以降低群眾就醫成本為目標,推出「四項減免」措施。以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為目標,推出「十項承諾」措施。以減免低保人員醫療支出為目標,推出「十項優惠」措施。同時,推行「一狀一證一卡」,對低保戶、傷殘戶、邊緣戶、農民工等特殊群體實行「醫療救助」服務,使居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五是不斷強化「健康管理」措施。堅持「教育在先,防病在前」的原則,充分發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作用,積極加強對轄區居民的健康教育與管理。建立轄區居民健康檔案,為開展健康管理提供基礎依據。加強社區健康教育宣講,在社區、公共場所開展健康知識和疾病防治知識講座,提高了轄區居民健康知識知曉率和健康行為形成率。

二、存在問題
我區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和社區衛生服務方面盡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由於主客觀條件限制,仍存在一些影響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和影響居民群眾看病、治病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仍然存在。轄區醫療資源配置雖然相對飽和,常見病、多發病就診相對比較便利,但一些大醫院專家診、住院就診等方面還存在號位子、排長隊的現象,一些疑難病的診治難以在本地完成,看病難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仍困擾著轄區群眾。為緩解群眾看病貴的問題,市、區政府雖對一些困難群眾實行了醫療救助措施,但受宏觀體制、醫療保險發展緩慢等因素的影響,群眾看病貴,尤其是一些未參加醫保的慢性病患者、城市邊緣人群看不起病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另外,我區人口老齡化問題相對嚴峻,60歲以上老年人佔20.9%,高於大連市15.6%的平均水平,客觀上導致轄區慢性病率較高、醫療支出數額較大,加劇了我區群眾看病貴的問題。二是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還存在薄弱環節。由於服務設施、醫療設備、技術力量等方面限制,加之醫療保險等政策制度不完善,「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的就醫習慣和流程還未形成,社區服務機構與大醫院的雙向轉診機制還未真正建立起來,影響了社區衛生服務的健康發展。我區現有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以民營為主,隨著醫療保險政策放開、慢病管理放開、集體個體醫療機構准入放開、葯品價格放開,其原享受的政策優勢逐步弱化,生存壓力逐年增大。出於生存壓力與逐利本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公益服務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以葯養醫」情況十分突出,應承擔的公共服務職能未完全到位。三是人才隊伍建設還有不足。衛生系統事業人員年齡偏高、學歷偏低、專業技術人才短缺的現象比較嚴重。完善的用人機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影響工作人員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缺乏合理的人才流動機制,好的人才難引進,現有的人員難調出,影響了衛生系統隊伍的整體活力。由於社區衛生服務人員來源渠道較窄,加之工作強度較高、待遇相對較低,致使人才不足、人員不穩,影響服務質量和水平。四是政策投入機制不完善。雖然我區已經實施了按每萬人每年4萬元的公共服務補助政策,但是與社區衛生服務發展需求相比投入仍顯不足,影響社區衛生服務公益性的發揮。

三、思路對策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我們以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為目標,借鑒友好城區經驗和做法,並綜合方方面面的意見建議,就我區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社區衛生服務服務發展等方面,提出以下思路和對策。
1、進一步提高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水平。一是應注意整合轄區公共衛生服務資源。充分總結「非典」期間公共衛生服務尤其是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的經驗,加強同市級預防保健機構的配合,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依託轄區市級公共衛生服務機構集中的優勢,進一步加大轄區衛生資源整合力度,努力形成「資源共享、區域聯動」的良好局面,為我區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提供資源支持。二是應充分提高區屬公共衛生資源使用效率。近年來,我區加大公共衛生硬體建設投入力度,對區疾控中心、婦幼保健院、衛生監督所等設施進行了改建或改造。為此,應堅持建、管、用並重的原則,確保好的硬體產生好的效果。同時,可採取內部共享、有償外租等做法,提高新配置設備使用率,防止資源閑置和浪費,充分發揮這些資源設施在公共衛生服務中的應有作用。三是應充分挖掘和調動事業單位活力。加強工作指導,細化工作職責,搞好工作考核,引導和促使衛生系統各事業單位立足各自職能,搞好分工協作,承擔起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探索建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用人機制。根據事業單位改革原則,按照精幹、效能的要求,加大人事用工管理制度改革,採取雙向選擇、競爭上崗、擇優聘用、合同管理等辦法,激發事業單位內部活力,建立起有利於調動工作積極性的用人機制。嚴格績效考核,將考核成績與收入掛鉤,採取考核不合格人員待崗培訓或調離崗位等做法,為引進人才騰出位置,逐步解決人員有序進出等問題,為公共衛生服務提供人才保障。

2、進一步深化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一是應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有利於社區衛生發展的配套政策。我區應學習借鑒重慶等地的做法,認真落實大連市關於社區衛生補助相關規定,足額安排補助經費,逐步建立科學的政策補償機制,減輕社區衛生機構生存壓力,使其有餘力兼顧好公共衛生服務職能。二是應著力建立和完善社區衛生機構與其他醫療機構的協作制度。繼續加強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宣傳,提升群眾認可度與信任度,努力引導群眾形成小病在社區就醫的習慣,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揮好在全區綜合衛生保障中的基礎作用。加強引導和協調,促進社區衛生機構與轄區大醫院建立長期穩定的雙向轉診合作關系,使二者合理分工、錯位服務、密切協作、相互支持,努力形成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的機制和「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的格局。鑒於社區衛生服務人才力量相對薄弱的實際,可協調引導社區衛生機構與大醫院合作建立人才培訓和交流制度,安排社區醫院的醫護人員輪流到大醫院培訓進修,也可安排大醫院的醫護人員到社區衛生機構實習,促進我區衛生服務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三是應繼續加強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規范管理。繼續加大軟硬體建設和人才引進力度,進一步強化社區衛生服務規范化建設,優化就醫環境、就醫流程,努力創造便捷化、親情化的衛生服務。在落實服務規范、鞏固現有服務成果的基礎上,創新服務方式,採取社區巡診、跟蹤服務等形式,進一步提升社區服務水平。培育特色,構築優勢,扶持發展一批以中醫、康復等為服務特色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增強競爭優勢,提升效益水平。搞好監督檢查和業務指導,促使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完善服務功能,提升服務水平。建立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圍繞社區衛生機構六項功能,制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目標責任制管理考核方案,量化考核指標,尤其把群眾滿意率作為考核的重要依據,將公共服務職能完成情況與政府投入結合起來。建立考核獎勵制度,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衛生經費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考核獎勵經費,根據考核結果,採取以獎代補的方式,調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開展公共衛生服務的積極性,推動其由偏重逐利型向公益與營利並重型轉變。

3、在能力所及的范圍內解決群眾看病貴的問題。一是應關註解決重點人群的看病問題。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貧困居民為重點,深入開展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對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二是應繼續開展惠民醫療服務。繼續落實好我區現有的「四項減免」、「十項承諾」、「十項優惠」等醫療救濟和補助政策,並在市政府出台的城市困難居民醫療救助辦法的基礎上,根據我區權力所及和財力允許的范圍,加大對特殊群體醫療救助力度,以低保戶、城市邊緣人群、未參加醫保的慢性病患者為救助對象,採取門診醫療補助、就診減免部分費用、一次性救濟等方式,逐步建立健全優先向重點人群傾斜的醫療救助長效機制,緩解這部分人看病貴或看不起病的問題。三是應探索推行葯品集中招標采購做法。鑒於葯價在群眾醫療支出中佔有很大部分的實際,我區應探索加強對葯品的統一監管與調控。可考慮協調轄區醫療機構結成葯品采購同盟,盡可能地壓低葯品進價,為居民群眾提供實惠。

5. 分析當前社區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原因,不少於500字

6. 社區服務方面的論文

1992年,深圳寶安桃源居社區在深圳航空東區五座荒山野嶺間開始了規劃建設。由於地處偏僻且緊鄰深圳最大的垃圾填埋場,政府公共服務難以到位,先期入住的小區一度陷入缺水、缺電、垃圾污染嚴重以及社區治安混亂的困境。
公安部首次披露中國足球賭球假球黑幕

然而,17年後的今天,這里不僅獲得聯合國「國際適宜人類居住社區建設範例獎」等各種獎項,還在本月剛剛被民政部授予「全國和諧社區」。據介紹,社區成立8年來,這里無一例業主刑事案件、無一例鄰里糾紛告上法庭,無「黃賭毒」及未成年人犯罪與吸毒情況。

桃源居社區的變遷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8日,桃源居社區自治模式的座談會在中央黨校舉行,吸引了國家相關部門負責人和中央黨校、北京大學等多家研究機構的學者到會。座談會上,中央黨校赴深圳桃源居社區調研課題組還對外發布了課題報告。

報告稱,桃源居的轉變歸功於其逆境中自救自治探索出的一種服務型社區自治新模式,即在早期政府公共服務缺位的情況下,通過依託各種社會組織並激發社區民眾的普遍參與熱情,最終實現了基層民主協商和社區居民的自我治理。

伴隨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社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政府、企業的社會性職能均向社區轉移,各種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日趨集中在城市社區,迫切需要建立一種新型城市社區管理體制,培育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自治意識和參與意識。

「在深圳市桃源居社區的建設實踐中,各種社會組織以服務社區居民為核心,立足公共服務的需要來定位和調整自身角色,不斷提高社區組織化程度和水平。同時,各種社會組織以服務社區居民為紐帶,相互之間建立起分工、合作、協商的夥伴關系,建立起一種新型的社區組織關系。」中央黨校副校長石泰峰說。

中央黨校赴深圳桃源居社區調研課題組成員向春玲教授指出,桃源居社區服務和管理走的是一條由下而上的路子,其核心內容是居民自治、企業補位、政府到位。

據了解,面對社區入住之初生活不便、治安不穩、公共服務設施缺乏等困難,桃源居社區自發組建了眾多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公益性服務組織開展自救自治,包括桃源居社區公益事業發展中心、清華學校、幼兒園、老年大學、志願者服務中心、便民服務站等,涉及居家養老、便民利民、鄰里互助等多個方面。

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創始人李愛君告訴記者,社區擁有各類義工組織13個,義工人數達4000人。通過開展各種公益和福利活動,為社區提供多元化服務。

為鼓勵居民積極參與到社區業主共建家園活動中,桃源居還首創社區義工「銀社一卡通」,居民的每一份貢獻和愛心都會以積分形式記錄在卡上,然後通過這張卡以物質資助、獎勵等形式兌現權益。到2008年,桃源居居民參與社區組織的比例為67%,人均參與1.64個社區組織活動。

向春玲說,在桃源居群眾和社區組織自我服務的基礎上,隨著社區公共事務管理和相關公共服務到位的要求日益緊迫,從2004年開始,政府的管理和相關公共服務機構逐步進入社區,2005年8月,桃源居社區黨委成立,隨後區政府在社區設立工作站。「融合政府、居民和開發商各自作為的桃源居社區服務型自治模式由此產生。」

「桃源居的社區服務不是政府包辦,而是形成了從政府到企業,到社區非政府組織和居民的多元化服務格局。」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南嶺表示,這一社區服務模式的創新不僅減輕了政府負擔,也使政府意識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政府職能必須加快從管理向服務的轉變,推動公共服務走上可持續發展軌道。

據悉,目前,深圳桃源居開發項目即將結束,為實現社區服務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桃源居集團已於去年7月捐資1億元創立了中國首家社區公益基金會,主要用於培育和扶持社區組織和社區服務。李愛君透露,下一步計劃將「桃源居社區模式」復制到重慶、天津等有條件的地區。

「桃源居模式是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示範樣本,」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副司長王金華說,無論是農村的村民自治探索,還是桃源居服務型自治的創新,都是基層民主進步的表現。下一步應結合立法採取更多措施,將基層民主的探索和創新向全國推廣。

國家發改委體改司司長孔徑源說,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國正面臨由過去吃飯穿衣為主的民生需求,向以社會公共服務包括社會管理水平為主的服務需求轉變,公共服務面臨管理創新的問題。

「桃源居多元化的服務模式啟示我們,自治和民主是公民社會最主要的標志,今後公共服務將不再由政府一家包辦,而應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通過探索和創新更多發揮社會團體和基層民眾的作用,從而推進中國公民社會的建設。」孔徑源說。

閱讀全文

與社區公共服務問題及對策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