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徐州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目標

徐州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目標

發布時間:2021-12-05 11:38:05

❶ 什麼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標准

基本公共服務的屬性在於它的公共性、普惠性和社會公平。公共服務的范圍比較廣,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設的能力大小而定,但基本上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等社會事業,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產品和公用設施建設,還包括解決人的生存、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所需要的社會就業、社會分配、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設。

目錄
1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1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回到頂部意見反饋
相關搜索
大家都在搜
住宅使用權期限
鼓勵高學歷者生三胎
聯通董事長月薪8千
6萬噸廢物偷運中國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折疊編輯本段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在十七屆五中全會上
基本公共服務的屬性在於它的公共性、普惠性和社會公平。公共服務的范圍比較廣,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設的能力大小而定,但基本上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等社會事業,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產品和公用設施建設,還包括解決人的生存、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所需要的社會就業、社會分配、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設。這些公共服務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是政府調控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社會安定有序的制度性手段和機制。在我國現階段,按照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要求,必須既要不斷增加公共服務的總量,向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又要著力優化公共服務的結構和布局。
為實現這個目標,要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大力發展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二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就業服務體系。促進就業再就業,加強勞動保護,發展和諧勞動關系,實現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良性互動。三要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逐步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著力解決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問題,這也是構築社會安全網的需要。四要完善收入分配製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強收入分配調節,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公平,促進走共同富裕道路。五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六要強化市場監管,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包括整頓葯品生產和流通秩序,加強食品、葯品、餐飲衛生監管,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大力推進全國統一市場體系建設。七要繼續加強道路、電力、通信、供排水等公共設施建設,不斷改善城鄉居民生活條件。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政府自身改革的深入,我國政府轉型開始步入「快車道」。服務型政府已成為政府轉型的核心目標與戰略重點。因此,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已成為當前各級政府面臨的一項重大而迫切的戰略任務。
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政府轉型的內在要求
構建全民均等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之一,是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維護社會和諧安定、確保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重大舉措。政府轉型是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制度基礎。政府轉型的基本趨勢是公共服務職能不斷發展並成為重要職能。公共服務職能的強化將大大推動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
首先,政府職能轉型的核心是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對於服務型政府來說,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必須在抓好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這就要求政府必須成為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住房保障等領域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其次,政府轉型的首要任務是解決當前基本公共服務的供需矛盾。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人民群眾對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的增長正在出現逐步加速的趨勢。人民群眾全面快速增長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與基本公共服務總體供給不足、質量低下、供給不均等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必須推進公共服務體系改革,加快建設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改革公共服務方式,完善公共服務網路,保障公共服務供給。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的原則與內容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的原則。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特徵及我國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主要有基礎性原則、系統性原則和公正性原則。第一,基礎性原則。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基礎性在於它保障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存與發展需要,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存權、健康權、受教育權等憲法規定的基本政治權利。第二,系統性原則。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組成元素應是一個整體,各元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雖然可能隨著經濟社會事業的不斷發展而不斷擴充,但並不能改變其系統性。第三,公正性原則。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必須要體現社會的公平正義,這是它的核心價值。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內容框架。根據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原則,可以確定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框架主要有四個組成部分,並構成輪輻式模型(見下圖)。
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即A)居於整個模型的核心,它是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務(即B)、公共環境性基本公共服務(即C)、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務(即D)和自身發展性基本公共服務(即E)的集合,B、C、D、E與A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一個系統。
二、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務(即B)處於模型的最下方,是整個模型的基礎性模塊。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首先要滿足食物、水和住房等生理需求,然後才轉向較高層次的需求。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看,B獨立生成A的子系統。
三、公共環境性基本公共服務(即C)位於模塊的左方,是A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二者構成對立統一的整體。從公共服務角度看,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盡管在某些領域如基礎設施等方面有所加強,但在與民眾健康相關的公共環境領域取得的成效不大,是今後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努力方向。C也是A的一個重要子系統。從我國國情看,該系統要素應包括道路、通信、供排水等公共設施建設,飲水工程、電網建設、水利建設等公共環境與基礎設施。
四、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務(即D),居於模塊的右邊。公共安全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必要條件。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需要公共安全,沒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體系與措施,整個社會將處於無序狀態。因而維護公共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社會安定和發展的大事。從本質上來講,公共安全問題屬於公共產品范疇,是運用公共權力的政府必須向公民提供的、也必須提供好的一項服務。近幾年公共安全事故頻發,造成巨大的社會危害,給民眾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影響。從當前來看,D應成為A的極其重要的子系統,其子要素應包括食品、葯品、餐飲安全、社會治安、交通安全等公共安全服務。
五、自身發展性基本公共服務(即E),居於整個模型的上部,是民眾需求的最高層次。個體自身發展是指個體在身心諸方面及其整體性結構與特徵的連續不斷的變化過程。個體發展總是表現為一種變化,這種變化是在發展主體與周圍環境積極的相互作用中,通過主體的各種活動實現的。事實上,個體發展總是涉及個體自身、周圍環境以及活動等多方面因素。由於各方面因素的差異,不同個體的具體發展總是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根據個體發展的特性,我們將E列為A的一個重要子系統。E子要素應包括師資保障、教育資源提供、公共信息發布等義務教育服務;免疫接種、兒童婦女老人保健等基本衛生保健服務;公立博物館、藝術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服務。
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路徑選擇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關鍵在於推進政府轉型,完善公共財政制度,推進以事業單位為重點的改革。
推進政府轉型,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進程。將基本公共服務職能放在服務型政府職能轉變的突出位置,努力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一是努力促使政府基本公共服務職能復位。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民群眾對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需求大大增加,迫切要求政府加快職能轉變,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履行好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方面的職能。特別是要針對當前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存在的「越位、錯位、缺位」的現象,及時有效地開展相關改革,讓政府在公共就業、義務教育、公共衛生、住房保障、社會保障、公共安全、公共環境等方面做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使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從越位、錯位、缺位回歸原位。二是注重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務的效率與效果。在確保公平公正的基礎上,要改革當前政府中存在的公共服務意識淡薄、供給制度安排與設計短缺、提供主體單一、受眾面較窄、整體水平與質量較低等一系列不足,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效率與效果。三是切實轉變政府管理方式。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堅持政事分開,政企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等原則,讓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切實履行其宏觀調控等職責。要依據大部制改革的決策、執行、監督相分離原則,進一步調整政府機構設置,合理界定政府職能,打造以人為本的服務型政府,形成科學完整的公共服務能力。尤其要利用現代電子政務等政府管理技術手段,強化政府內部的協調,減少行政審批層次,讓人民群眾享受便捷、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務。
完善公共財政制度,保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經達到相當大的規模,基本財力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用於解決當前基本公共服務供求等一系列社會矛盾。要大力推行公共財政制度,讓廣大群眾享受公共財政的陽光。一是確立公共財政投入重點領域與范圍。要有效整合財力資源,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把公共財力更多地向市場機制無法調節或不便調節的公共服務領域傾斜,加大對公共就業、義務教育、公共衛生、住房保障、社會保障、公共安全、公共環境等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直接相關領域的投入力度,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二是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推進稅收返還、一般性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制度改革,加大對財力薄弱地方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規模和力度,理順省級以下財政管理體制,強化主要承擔基本公共服務職責的市縣層級的轉移支付力度,確保公共財政能力與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相匹配。三是推進預算制度改革,合理分配公共財政,讓各政府層級的基本公共服務都納入公共財政預算,使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制度化、正常化。四是改革現行稅制,拓寬地方政府財源。地方政府特別是市、縣級政府的主要職責之一是供給人民群眾所需的基本公共服務,但當前的許多地方政府特別是市縣政府缺乏相應的財政收入來源,沒有足夠能力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要改變當前的稅收征管政策,讓地方政府有更多的稅源,以提升地方政府的公共財政能力,保障地方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

❷ 公共服務體系的內容是什麼時候提出的,具體涵義是什麼建設公共服務體系的意義是什麼

公共服務體系的提出: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確定了2020年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其中包括「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提出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把「建設服務型政府」作為重要內容。

公共服務體系的含義:

公共服務體系主要是指以政府為主導、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為主要任務、以全體社會成員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為基本目標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這些制度安排主要表現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與體制創新。 內容包括提供公共基礎設施,創造就業崗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福利體系,促進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發展;也包括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發布公共信息等。涵蓋市場難以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自然壟斷和外部經濟等。

2008年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對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構想包含三個層次:(1)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應依據經濟發展程度和水平,逐步建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是惠及全民和公平公正,但建設步驟要把握水平適度、可持續發展的原則。(2)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長遠目標,也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要價值追求,但也需要逐步實現。應圍繞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協調處理好公共服務的覆蓋面、保障和供給水平、政府財政能力三者間關系。(3)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是創新公共服務體制,改進公共服務方式,形成公共服務供給的社會和市場參與機制。通過公共財政、社會組織、企業與家庭的合作,發揮和體現財政資金的公益性價值,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益。

建設公共服務體系的意義

1、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促進科學發展的現實要求。公共服務需求增長是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志。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需求不斷拓展和逐步得到滿足的過程。伴隨著技術進步和物質產品供給能力的提升,公共服務需求不斷增長、服務業快速發展成為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共服務需求增長呈現逐步加速的趨勢,標志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如何使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相適應,將是我們在較長時期面臨的重要任務。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加快社會建設的任務,如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收入分配等,都離不開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促進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

2、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校正社會財富初次分配的不平衡,並對初次分配產生積極影響,有利於緩解和抑制利益分化進程及其引發的社會矛盾。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使公共服務逐步擴展到整個社會,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消除公共服務領域存在的不公平現象。同時,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為促進社會公平和權利平等提供強大的基礎平台,有利於振奮社會成員的精神,提高社會總體效率。

3、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內容。提供公共服務是政府的重要職責。發揮政府在公共服務體系中的主體作用,加快公共財政建設步伐,加大財政支出中用於社會公共服務項目的比重,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首要之舉。在我國,公共服務領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公共服務發展滯後,總量供應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轉變政府職能,解決政府在社會公共領域的缺位問題,將原來由政府承擔的一些公共服務職能轉移給非政府組織和私人部門甚至社區,改變完全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局面,實現公共服務提供主體的多中心。市場化的核心是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國家對公共服務領域的壟斷,在多元化的公共服務主體間,形成有效競爭機制,從而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的效率,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

❸ 我國體育目標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體育目標的主要內容是增進人們健康,掌握和應用基本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形成運動的興趣和鍛煉的習慣,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與合作精神,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提高人們的運動技術水平。

首先,「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反映了體育的本質屬性,也反映了體育區別於其他一切社會生活的特點。它包含了一系列具體的指標體系,也可以將他們作為衡量體育工作成效的具體指標,有利於目標管理,也有利於指導實踐。

其次,體育自身同樣包含了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各種因素,所以,體育要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此外,體育要為整個社會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服務,這是社會對體育事業的要求,是我國政治經濟制度在體育目的方面的反映,它指明了我國體育的性質,為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確定了方向。

(3)徐州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目標擴展閱讀:

體育以身體運動為基本表現形式,通過科學組合的身體鍛煉給予各器官、系統以一定量和強度的刺激,促進身體在形態結構、生理機能等方面發展一系列適應性反應和趨優變化,從而增強體質,增進健康。

人的體質有明顯的差異,在個體發育過程中也有明顯的階段性,但它受到先天的遺傳和後天的環境以及生命規律的影響和制約。體育鍛煉是增進健康、增強體質積極有效的方法。體育鍛煉能使人由弱變強,延緩衰老的有效方法,因而「增進健康、增強體質」是體育的首要任務。

在社會領域,體育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社會活動,提高國民思想品德素質是其主要任務之一。體育運動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包括共產主義道德、良好的意志品質以及優良的體育作風等。

❹ 如何共同推動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

一、制定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發展公共體育服務,不僅是群眾鍛煉身體的需要,更是促進經濟增長、構建和諧社會、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在全民健身成為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我省應及時制定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統一指導全省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和運行。各級政府要結合實際,制定專項方案和年度計劃,提出公共體育服務目標任務,每年集中力量實施一批公共體育服務項目。
二、創新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工作機制。加快推進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需要政府各有關部門齊心協力、共同推進,需要社會廣泛參與、群眾共建共享。在省級層面應做好統籌協調和示範引領,建立政府分管領導召集、相關部門參加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部署推進工作。進一步完善政策,推動體育社會組織規范化、社會化、實體化、專業化建設,發展壯大基層特別是鄉鎮(街道)和社區體育社會組織。加大經費投入,形成長效機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扶持體育社會組織依託自身特點和優勢,積極參與公共體育服務。
三、發展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支柱產業。把發展體育產業、拉動體育消費作為我省新的經濟增長點加以培育,為公共體育服務提供產業支撐。打破公共體育服務產業領域壟斷,積極發揮市場作用,拓寬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渠道。設立由社會資本、金融資本籌資的體育產業投資基金,在安排文化產業、服務業、科技、中小企業專項資金時,也將體育企業納入支持范圍。加大財稅價格政策支持,研究制定鼓勵群眾體育消費的優惠政策,通過發放體育消費券、推廣醫保健身一卡通等方式,提高群眾體育消費能力。
四、加強城鄉公共體育服務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城市社區「10分鍾體育健身圈」和健身步道服務內涵,大力推進戶外健身營地、體育公園、社區俱樂部等深受群眾歡迎的設施建設。加快實施《江蘇省公共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管理辦法》,採取財政貼補等方式,在確保教學生產安全有序的前提下,努力推進學校等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
五、廣泛開展城鄉居民群眾性體育活動。省級層面要加強指導,推動各市、縣(市、區)、鄉鎮(街道)乃至行政村(社區)依託本地實際,打造特色品牌體育活動,影響和帶動小型多樣、喜聞樂見的群眾性健身活動經常開展。重視不同人群公共體育服務發展需求,特別要重視青少年體育,大力實施《學生體質健康促進行動計劃》,加快推進《青少年足球振興行動計劃綱要》,推動我省青少年體育工作再上新台階。
六、推進我省公共體育服務均衡發展。加快推進城鄉公共體育服務一體化發展,促進城鄉公共體育資源和服務要素協調配置。加強農村全民健身活動、場地設施建設、群眾組織網路和科學健身指導,努力改善農民健身條件。大力促進區域公共體育服務協調發展,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和體彩公益金統籌,推動蘇北地區公共體育服務水平不斷提升。認真落實省政府關於促進蘇中與蘇北結合部經濟相對薄弱地區加快發展的政策意見,推動蘇中地區加快崛起。按照現代化建設示範區的要求,推動蘇南地區率先建成更高水平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
七、加強基層公共體育服務組織隊伍建設。認真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根據公共體育服務發展需要,通過內部協調,建好基層公共體育服務組織,配強基層公共體育服務人才隊伍,積極拓展鄉鎮和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體育服務功能,推廣縣、鄉兩級統籌和購買公共體育服務方式,鼓勵大學生村官、志願者等從事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管理工作。

❺ 談學校體育管理目標的落腳點定位在促進學生體育素質發展上有哪些意義

大學生就業困難是當前存在的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而社會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就業也非常的嚴峻,特別是目前社會體育專業發展速度過快,國家沒有為社會體育專業學生設立崗位,導致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形勢不樂觀。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困難有著很多因素的影響。因此,提出社會體育專業應根據社會需求,注重學生能力培養,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復合型人才,以便更好地為全民健身事業服務。

前言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改善,消費結構優化,參與健身逐漸成為一種人們較為普遍的行為,人們對社會體育專門人才開始關注並提出要求。國內一些體育院校注意到這一變化,為滿足社會需求,開始調整專業設置,探索創辦社會體育專業和培養社會體育人才的路子。社會體育專業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並迅速發展。天津體育學院於1993 年成立社會體育專業並招收該專業專科生,1994 年升為本科學制。

繼天津體育學院之後,國內其他一些體育學院和部分普通高校體育院(系) 相繼籌辦社會體育專業。1998 年教育部將社會體育作為新增專業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據統計,截止到2004 年底,全國共有108 所高等院校經教育部備案或批准設置社會體育本科專業。經過近10 年的發展,我國社會體育專業建設已經取得長足進步,並具有一定規模,為全民健身事業提供了人才支持。但社會體育專業在發展過程中亦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就業形勢不樂觀、真正從事本專業工作的人員較少、改行易業現象較為嚴重等。

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較為突出的原因是院校對學生培養的能力與社會需求不適應。不少院校以培養「管理型」和「經營型」社會體育人才為主要目標,但相關資料顯示目前社會需要的是「技能指導型」體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與社會需求存在差異;以「管理型」和「經營型」來培養學生能力造成高校在課程設計上偏重學科忽視術科,按照這種課程培養出來的學生,論學科理論知識掌握的深度與廣度比不上體育管理專業和體育經濟專業的學生,與綜合性高校相關專業的學生相比更存在較大差距;論術科,技術能力又比不上運動訓練專業和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從而導致該專業的學生在就業競爭中處於劣勢。本文旨在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培養模式以及就業狀況進行分析,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進行分析研究。

1、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今世界,人們對精神生活、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體育作為人類高級的文明活動,遵循事物繁榮發展的基本規律,呈現加速發展的趨勢。在我國,尤其是北京申辦2008 年奧運會成功之後,體育事業更是蓬勃發展,並對國民的影響日益高漲,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體育的概念已不僅限於傳統的競技體育、學校體育范疇,已擴展到了體育經濟、體育管理、體育產業、社區體育等社會諸多領域之中。調查表明,60 %的人認為未來3 年內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並不強烈;64 %的人認為3~6 年呈高峰狀態;72 %的人認為6 年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將呈現中程度的需求。與我國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匹配的社會崗位依次是各種社會體育組織或機構,如城市和社區的各級社會體育活動中心,群眾性體育俱樂部;有一定規模的國家黨政機關和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社會體育產業及商業性的體育設施,賓館飯店的康樂部門;各級各類的社會體育管理部門,如各級體委,體協等。

體育人才的需求也不再局限於運動員、教練員、體育教師等狹隘的體育人才需求范圍之內,體育經濟人才、體育產業人才、體育管理人才、社區體育指導人才等多元化、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正是在社會需要多元化、復合型高級體育專門人才的形勢下,社會體育專業經歷了1996 年試開設到1998 年正式新增的歷程,並負有明確的體育行政管理人才、體育產業人才、體育經濟人才、體育法律法規人才、體育社區輔導人才等復合型體育人才培養的重任。

2、我國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

2.1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教育部1998 年頒布實施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規定的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社會體育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能在社會體育領域中從事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咨詢指導、經營開放以及教學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為學生主要學習社會體育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從事社會體育工作的基本訓練,掌握群眾體育活動組織管理、咨詢指導、經營開發和教學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同時規定,學生在學習期間應掌握社會體育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指導大眾體育、養生健身、休閑娛樂及特殊人群體育的運動技術;具有從事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咨詢指導、經營開發及教學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熟悉黨和國家有關體育事業的方針、政策、法規;了解國內外社會體育方面的學術發展動態;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等6 方面的知識和能力。[1 ]

2.2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建設

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規定,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大多是圍繞教育部規定的「體育學、社會學、公共管理學」三大主幹學科,以「社會體育概論、社會體育管理學、健身概念、中華養身學、大眾健身娛樂體育項目的理論與方法」五門主要課程為基礎,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任意必修課四大類來設置的。由於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因此,在實踐性教學環節(社會調查、社會體育活動方案設計、實習等) 中,規定至少要安排20 周以上的時間,這一時間規定也是體育類專業中最長的。國內有學者提出,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要以社會需要為前提,以市場為導向,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主幹學科為支撐,以發揮整體最優育人功能為指導思想,以培養「厚基礎」、「寬口徑」的社會體育專門人才為目標。所謂「厚基礎」,是指在整個課程設置中,要緊密圍繞培養目標和專業人才規格,將思想品德教育、現代科學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培養結合起來,從課程的搭配和總量上體現出培養「T」字型人才的橫向拓展;所謂「寬口徑」,是指拓寬專業口徑,實施通才教育,要在培養「T」字型人才的縱向上加寬加深。[1]

我國各普通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普遍立足於改革開放後我國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大背景,堅持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指導思想,致力於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社會體育專門人才。不過,雖然我國普通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體系日趨優化,但仍然不能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尚需加強新形勢下的社會適應性研究。

2.3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2.3.1發展速度過快,超過現有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

我國社會體育專業的人才培養類型,從目前實際情況看主要是社會體育指導員和體育經營管理人員,但是由於目前我國經濟的實際情況,群眾性健身活動領域中並沒有給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社會體育專業的服務領域主要在體育產業部門。而我國的體育產業處於較低的發展水平,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不能與發達國家相比,還處於起步階段,無法吸收更多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此外,體育產業的發展規模和水平在地區間有很大差距,特別在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基本上沒有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

2.3.2 社會體育專業點多,規模小,影響高等教育的辦學效益

北京大學閔維方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高等教育具有顯著的規模效益現象。在一定范圍內,學校規模以及學校內部系和專業的擴大,有助於帶來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的節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社會體育專業的平均在校生規模、平均招生規模都較小,難以形成上述規模效應。只是一些體育院校招生規模較大,數量較多。

2.3.3專業地區結構分布不合理

調查結果還顯示,東部和中部地區社會體育專業的布點數比較接近,分別為44 個、40 個,但是中部地區各省、自治區社會體育專業的平均數(414 個) 已經明顯超過了東部地區的這一值(317 個) 。東部地區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40 % ,GDP 佔全國的57 %;中部地區,人口占總人口的37 % ,GDP 佔全國的29 % ,東部和中部地區間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人口總數、高等教育的總體規模、體育產業發展的規模和水平、畢業生就業環境差距都較大,這樣的專業布局,顯然不合理。此外,一些綜合性院校及理工類院校、農業類院校、財經類院校並沒有體育的母學科,開設社會體育專業在也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

3、體育院、系大學生就業意識的現狀

就業意識指的是大學生在大學學習階段, 支配自己的行動是帶有一定就業目的和願望的心理活動。它是學生在學習、工作、生活過程中對事物的判斷力、適應能力、工作應變能力, 合理地運用文化科學知識技術技能和實現就業目的等能力的概括。

3.1 就業的盲目性、依賴性大

通過調查, 有79183 %的大學畢業對我國現行的就業政策不太了解和不了解。完全了解的只佔20117 %。由於對就業政策的認識不足, 大學畢業生就業盲目性大, 在就業形式的選擇上, 有87145 %的畢業生仍希望「依靠國家給予合理安排」因此, 在大學生學習期間, 沒有憂患意識和就業焦慮感, 仍然「高枕無憂」, 按部就班地完成學業, 等待分配, 而一旦就業來臨, 就顯得束手無策, 陷入被動。

3.2 就業意識淡薄

目前, 體育院、系的大學生就業意識淡薄, 沒能在大學學習期間很好地設計自己, 主動培養自己的綜合能力,提高自身素質; 因此, 在畢業來臨時才感到就業的壓力和力不從心。

3.2.1缺乏主動學習和開發自身潛力精神

俗話說「學得輕松, 學習就主動」。在學習過程中, 體育生文化基礎差, 底子薄,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所學的功課窮於應付, 學習被動, 要跟上學習進度和各項達標需要比別的同學付更多。因此, 主動學習和開發自身潛力的能力受到極大影響。很顯然, 除了專業技術水平, 專業理論知識較強外, 學生的綜合素質,知識面、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人文素質都難以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這就對將來的擇業就業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所有這一切, 除了學生自身原因外, 與體育院、系對學生的要求, 開設課程的專業狹窄, 積極引導和幫助學生開發知識等措施不得力有很大的關系。倘若體育院、系能從專業學科到跨學科; 從必修課程到選修課程都有一系列引導學生的得力措施, 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將會被激活, 整個大學的學習過程將變為自覺自願的過程。

3.2.2缺乏競爭意識

「雙向選擇, 自由擇業。」意味著人才競爭的激烈, 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體育院、系大學生對「就業競爭」的概念仍然模糊, 仍存在著「打好籃球, 一輩子不愁」的唯專業論的想法。在四年大學習中未能充分發揮他們在競技場上力爭上游的優勢, 表現為: 不想: 對四年後的擇業就業考慮很少, 或根本不考慮; 不動:不積極主動去選修課程, 對附加技能的外語、計算機未能給予足夠的重視, 通級率低, 不幹: 對社會活動, 競選班幹部不感興趣, 認為多乾花時間, 花精力, 影響學習。所有這些都是缺乏競爭意識的表現, 未能從就業、擇業的深層去考慮問題和培養自己。而實際上競爭無處不在: 它滲透在生活的每一天, 每一件具體的事情中, 誰能在平時抓住機會鍛煉開發自己, 誰就能在就業中得到極大的回報。

4、解決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就業問題的辦法

4.1培養學生的就業意識,加強對學生的擇業觀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

畢業生就業觀的形成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 不能把它看成是畢業生教育的一個階段, 應把它納入高等教育整體教育之中。就業指導課程應徹底貫徹在高等教育的始終。使教育教學, 素質教育和擇業教育, 就業指導工作密切結合, 相互滲透。

社會體育專業應根據自身的特點, 把擇業觀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抓。如: 建立健全的就業指導部門並把學生的入學教育, 適應教學、職業教育, 世界觀教育、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等與之相結合, 配以專門的指導人員, 建立就業咨詢服務部門和咨詢網站, 使大學生通過該部門得到較完善的就業指導,形成健全的就業觀念, 並獲得大量的就業信息, 使之把握就業時機, 以從容良好的心態, 迎接擇業時刻的到來。

4.2打破單一培養模式, 培養復合型體育人才

我國現行的高等體育教育專業課程結構已經落後於時代的發展, 限的過, 靈活性、適應性較差。表現為一般基礎薄弱、專業基礎窄, 課程結構要素配量的特徵是: 重實踐輕理論; 重術科輕學科; 重自然科學輕社會科學; 重傳統的競技運動項目, 輕非競技類的體育項目; 重知識傳授輕能力的培養; 重直接經驗, 輕間接經驗; 重課程深度輕廣度; 重必修課, 輕選修課。

分析我國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出現的擇業困難, 部分原因在於現行課程體系的培養下導致人才培養的統一性突出, 靈活性差。學生知識而不開闊, 獨立性, 自主能力不強, 適應社會能力差。所以在培養模式上要做到:(一) 細化我國社會體育專業的專業設置(二) 更新我國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三) 優化我國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設置

4.3 加強素質的培養, 適應多方面的就業需求

4.3.1倡導吃苦耐勞, 獻身敬業的精神

吃苦耐勞、獻身敬業的素質是成功的首要素質, 也是用人單位在考查畢業生時十分看重的素質。因此, 畢業生要調整好心態, 時刻准備吃苦, 一旦選擇了專業就准備為之獻身。這樣才能讓社會了解你、欣賞你、才能拓寬你的就業渠道, 被社會所挑選。

4.3.2注重政治素質和工作經驗, 工作能力的培養

商品經濟時代, 社會對人才的挑選更注重於他的綜合能力, 生活閱歷、工作能力。。許多用人單位在錄用人才時, 很看中畢業生的政治素質。比如: 中共黨員, 學生幹部, 三好學生, 並把它作為優先錄用的條件。具備了這種條件和素質的畢業生一般都具有較強的責任心, 組織能力和良好的精神狀態。因此, 要求畢業生在大學階段有意識地培養自己上進心, 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在實踐中豐富和積累自己的工作經驗和生活閱歷。如: 競選學生幹部,利用業余時間進行課外的社會體育教學和體育指導活動,參加暑假社會實踐調查和服務等活動。這是培養大學就業意識的具體途徑之一。

4.3.3 提高各種技能能力

外語和計算機已成為謀生的重要工具。社會的發展需要具備多種才能的人才。因此, 在大學階段, 體育院、系要十分重視和狠抓外語和計算機學習考級工作, 下硬性指標, 採取多種手段, 監督學生達標, 只有通過一系列耐心細致的工作, 才能把體育院、系大學生外語、計算機差的局面扭轉, 使學生真正掌握該項技術、技能, 為擇業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4.4 改善體育專業大學生不良就業心理

面對擇業,大學生除了要客觀地分析就業環境外,最主要的是認識自己已經具備的內在素質和能力,明確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同時認真分析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測試自己的性格和氣質,選擇出最適合自己的職業崗位,這樣才可以保證在擇業過程中贏得主動。同時學會比較,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不可避免地會有各種社會關系。社會關系中的人,便是進行比較的最好參照。特別是要通過與自己條件、地位類似的人來作比較,從而作出類似的自我判斷;要把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結論、自己在社會實踐中的具體表現作為自我評價的參照物來對比。如果對比結果趨於一致或接近,那就表明自我評價是合理公正的,反之則說明自我認識不夠客觀,還必須修正。

5、結語

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 要適應新世紀人才市場的需要就必需十分重視就業意識的培養, 加強對大學生擇業觀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使之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價值觀和人生觀。與此同時, 社會體育的教育體制, 課程結構應與時代發展同步, 打破單一的培養模式, 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人文素質, 只有從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 從用人單位聘用復合型人才的要求出發, 才能在人才競爭中始終站在就業選擇的最前列, 才能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廼軍,呂樹庭,招樂輝. 構建社會體育專業(本科)的課程體系[J ]. 體育科學,1998 ,18(4) :10 - 13.

[2]劉獻國, 我國高師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與對策研究[J ] .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2002119 (2) : 97 -102

[3]於善旭1 建設和發展社會體育專業是21 世紀體育事業發展的需要[J ]1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8 ,13 (3) :751

[4]馬維平,許曉音1 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目標定位與社會需求[J ]1 體育學刊,2005 ,12 (4) :711

[5]李實,等1 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狀況及模式研究[J ]1 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5 ,21 (2) :18 – 191

[6]於善旭,張錦年. 建立社會體育專業的論證報告[J ] .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8 (4) .

[7] 張錦年. 深化教改,培養面向21 世紀的社會體育人才[J ] . 體育學刊,1998 (2) .

[8] 白文飛,徐玲. 體育院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分析[J ] . 中國體育科技,2002 ,38(3) :52 - 55

❻ 2000徐州中考體育考試項目及評分標准公布

體育中考成績包括升學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兩部分內容。升學考試項目,市區考生:跳繩、立定跳遠為必測項目;50米、實心球、游泳三項中任選一項作為選測項目。各縣(市)及賈汪區考生:在50米、100米、跳繩、立定跳遠和實心球中任選三項作為考試項目

❼ 「十三五」時期貴州體育事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是什麼

「十三五」期間的主要目標為,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以貴州實現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部署和建設健康貴州的任務要求實施大健康、大數據、大扶貧戰略行動和七大體育行動計劃,實現多彩貴州「動」起來,全民「樂」起來,發出貴州體育好聲音,展現貴州體育新形象,努力建成山地民族特色體育大省強省,為貴州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作出新貢獻。

❽ 現階段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總目標和任務

現階段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總目標和任務都是非常的,現在中國的乒乓球還是比較不錯的。

閱讀全文

與徐州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目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