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住房保障公共服務均等化

住房保障公共服務均等化

發布時間:2021-12-05 03:56:58

① 材料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2020年要做到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全民受教育

題中觀點是不全面的(1分)。如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根據上述計算結果可知,收入倍增會導致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2分)。根據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實際增速來看,由於我國積極統籌城鄉發展,2010年、2011年農村村民人均純收入增速已逐步高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到2020年我國城鄉差距有望縮小(1.5分)。隨著我國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努力促進社會公平,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會逐步縮小(1.5分)。

② 三保障指的是什麼

三保障是指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有保障。扶貧中關注其享受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狀況,居住等基本物質生活。注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改善生產生活生態條件。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勝階段,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階段。現行標准下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戶有穩定收入來源,人均可支配收入穩定超過國家扶貧標准,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2、堅持全面落實主體責任;
3、堅持統籌推進改革創新;
4、堅持綠色協調可持續發展;
5、堅持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活力。
農民由於每人自身條件和區域性發展不同等原因,每個人每個家庭的收入水平也是大相徑庭,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化,在各地農村都有低收入貧困家庭的存在。要量力而行,既不能降低標准,也不能擅自拔高標准、提不切實際的目標,避免陷入「福利陷阱」,防止產生貧困村和非貧困村、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待遇的「懸崖效應」,留下後遺症。
【法律依據】
《「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第一條 到2020年,穩定實現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以下稱「兩不愁、三保障」)。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確保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③ 何謂「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務是建立在一定社會共識基礎上,為實現特定公共利益,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總體水平,為維持本國和地區經濟社會穩定和基本的社會正義,保護個人最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所必需提供的公共服務,是一定階段公共服務應該覆蓋的最小范圍和邊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盡可能使居民享有同樣的權利,享受水平大致相當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並不是強調所有居民都享有完全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務,而是在承認地區、城鄉、人群間存在差別的前提下,保障居民都享有一定標准之上的基本公共服務,其實質是「底線均等」。綜合考慮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社會對公共服務的需求,本規劃綱要將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確定為兩大類八項內容。 ——基礎服務類。包括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體育、公共交通等四項。——基本保障類。包括生活保障(含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住房保障、就業保障、醫療保障等四項。 因此要加大財政轉移力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④ 基本公共服務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2012年7月出台的《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從實踐操作層面制定了基本公共服務國家基本標准,明確了四個主要目標:供給有效擴大、發展較為均衡、服務方便可及、群眾比較滿意,最終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擴大有效供給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前提。從經濟上來看,這既包括擴大供給,需要大幅度增加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總量和比例),又包括有效供 給,需要優化和調整社會資源配置方式。從政治的角度來看,擴大基本公共服務有效供給的目標在於政府最大化地實現代表性、回應性和責任的價值。隨著社會的轉 型和發展,政府通過各項制度或者公共政策更大程度地實現其代表性和責任,回應多元利益主體日益增加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需要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需求來完善 基本公共服務國家標准體系,不斷健全標准動態調整機制。從管理視角來看,擴大有效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是從管理社會向社會管理轉變的基本措施和重要途徑,從 整體上看,社會管理的焦點在於擴大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這一結果上。為獲得預期效果,在產品和服務的提供方面可以妥善運用各種市場競爭機制,可以通過政 府、市場、社會力量等多元主體通過多種途徑來提供,即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多元化,實現提供主體與提供方式多元化。為了實現有效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政府既應 該強調民眾需求導向的觀念,又應該扮演「掌舵者」而非「劃槳者」的角色,還應該關注服務對象民眾的回應即社會滿意度。
發展較為均衡是基 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本要求。基本公共服務發展包括規模的擴大和結構的優化,最直接的因素是公共服務需方與供方的匹配。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的實質在於政府兌 現保障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權利的承諾,通過深化改革,建立與完善教育、住房、就業、衛生醫療等領域內的制度建設,通過具有普遍可接受或可容忍的基本公共 服務結果和機會均等來限制社會的不平等。從宏觀層面來看,發展較為均衡是指在全國范圍內合理布局人、財、物等各種資源,各地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實現基本公 共服務的供給在總量和結構上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達到相對的均衡。從中觀層面來看,發展較為均衡是指要基本實現城鄉間、地區間在基本公共教育、勞動就 業、衛生醫療、養老服務等各種公共資源配置的均衡,尤其要實現各縣域內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發展。從微觀層面來看,發展較為均衡包括服務領域內資源配置的均 衡、服務結果的均衡以及服務評價的均衡,尤其要明顯地提高農村和老少邊窮地區的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公正平等分配能力以及服務評價能力,以解決公眾的住房 難、上學難、看病難、就業難等問題,使全體社會成員都有均等地享有住房、教育、醫療、勞動的權利與機會。
服務方便可及是基本公共服務均 等化的具體方向。隨著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探討從理論上升到實踐層面,它的可獲得性和方便性是國家基本標准得以落實的重要衡量因素。首先,要健全服務網路。目 前,低收入和貧困群體有較高的基本公共服務需要,但服務網路延伸得不夠長,對基本公共服務利用率比較低,導致基本公共服務的可及性與方便性相對不足,又由 於他們的支付能力有限,尤其在災難性事件出現以後,容易因病致貧或者因災致貧。因此,實現國家基本標准有賴於全面建立以基層為重點的服務網路。其次,要提 高針對特定領域的基本公共服務的設施標准化水平,使基本公共服務需求者能方便地獲得相應的服務。比如,提高教育機構、培訓機構設施的標准化設施是受教育 者、勞動者獲得便捷的教育、信息、培訓服務的基礎。再如,要增強基本公共服務的規范化、專業化和信息化。最後,要保障城鄉居民就近獲得服務。基本公共服務 國家標準的第一個階段性目標是通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規劃一體化與服務制度銜接、加大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支持力度等方式,逐漸消除在二元社會結構中基本公共服 務獲取的差異性,使城鄉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務具有可及性和方便性。

⑤ 聚焦《「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八大亮點

為人民服務,加油!

病有所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規劃亮點】繼續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開展重大疾病和突發急性傳染病聯防聯控,提高對傳染病、慢性病、精神障礙、地方病、職業病和出生缺陷等的監測、預防和控制能力。推動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實施全面兩孩政策,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實施生育登記服務。加強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

【解讀】國家衛生計生委基層衛生司負責人: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是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一項制度安排,是政府「花錢買防病」,即以財政投入解決我國面臨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困有所幫:「兜底」困難群體

【規劃亮點】推進城鄉低保統籌發展,健全低保對象認定辦法,建立低保標准動態調整機制,確保農村低保標准逐步達到國家扶貧標准。全面建立針對經濟困難高齡、失能老年人的補貼制度。進一步完善孤兒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做好睏境兒童保障工作,統籌推進未成年人社會保護試點和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全面推進精神障礙患者社區康復服務。

【解讀】民政部規劃財務司負責人:各級民政部門要在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社會事務等領域推動基本社會服務發展,努力織密織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

住有所居:擴大公租房保障范圍

【規劃亮點】轉變公租房保障方式,實行實物保障與租賃補貼並舉,推進公租房貨幣化。在城鎮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新就業大學生和青年醫生、青年教師等專業技術人員,符合當地城鎮居民公租房准入條件的,應納入公租房保障范圍。依法收回的閑置土地、具備凈地出讓條件的儲備土地和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應優先保證保障性住房用地需求。土地出讓收益用於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比例不低於10%。

【解讀】住房城鄉建設部負責人:公租房在有效改善當地城鎮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條件的同時,要督促各地將新就業無房職工和在城鎮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納入保障范圍。

文體有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提檔升級」

【規劃亮點】在鄉鎮(街道)和村(社區)統籌建設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採用地面無線、直播衛星和有線網路等方式,推動數字廣播電視基本實現全覆蓋、戶戶通。扶持實體書店發展,加快推進實體書店或各類圖書代銷代購網點覆蓋全國所有鄉鎮。支持足球場地設施、中小型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體育服務設施建設,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

【解讀】文化部公共文化司負責人:當前,我國處於社會轉型加速期,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距導致了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的落差。實現城市和農村文化全方位的互聯互通,是城鄉一體化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必然要求。

殘有所助:加快建立殘疾人基本福利制度

【規劃亮點】全面落實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對獲得最低生活保障後仍有困難的重度殘疾人採取必要措施給予生活保障。積極推進為家庭經濟困難的殘疾兒童、青少年提供包括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在內的12年免費教育。實施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貧困殘疾人輔助器具適配等重點康復項目,建設康復大學。加強國家通用手語、通用盲文的規范與推廣。加快推進公共場所和設施的無障礙改造。

【解讀】中國殘聯研究室負責人:目前我國仍有相當數量的農村貧困殘疾人、近200萬城鎮殘疾人生活還十分困難,城鄉殘疾人家庭人均收入與社會平均水平差距仍然較大,要以殘疾人兩項補貼為核心加快建立殘疾人基本福利制度。

⑥ 十八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哪些具體要求

十八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提出的具體要求有:

一、堅持制度確立的科學性

民生需求是一個內容多元、相互聯系的動態系統。為此,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深入研究民生需求,不斷調整和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體系涵蓋的領域和內容,以保證制度體系的科學性、公平性和可持續性。

二、要實現民生保障體系化

在內容設計上要形成體系,實現民生保障由單項突破轉向整體推進。對涉及面廣、事關群眾長遠利益、短期內又無法全面解決的民生問題,本著「統籌考慮、系統設計、整體推進」的原則,建立統一,規范,可持續的民生保障體系。

三、要實現制度建設的法制化

法律具有剛性約束性,可以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根本保障,特別是能夠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教育、就業、醫療等方面的權利,也可以為處在社會劣勢地位的弱勢群體提供特殊保障,使他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更有尊嚴。

四、要盡快實行制度定型

現階段,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的首要任務,要將社會保障制度上升到國家立法規范的層面,進一步明晰政府在社會保障制度中的主導責任,並根據責任分擔原則進一步明晰政府、企業、社會以及個人的社會保障責任。

堅持多層次化和社會化原則,在政府主導下完善保障體系、健全監管機制和全面實現社會化,使整個社會保障制度長期穩定、協調發展。

五、要突出重點,優先解決重點難點問題

當前,擴大就業、增加收入、教育公平、住有所居、社會保障這五個方面,是保障與改善民生的重點,因而也應作為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體系的重點。

(6)住房保障公共服務均等化擴展閱讀: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體系需要著重考慮的現實問題:

一、推動經濟跨越發展,使民生保障有雄厚的經濟支撐

經濟是基礎,只有經濟快速發展、財力不斷增加,民生保障才有雄厚的經濟實力支撐,才能使人民過上更好生活。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做大做強工業經濟,進一步壯大經濟總量,增強經濟實力。

二、積極打造民生財政,新增財政向民生項目傾斜

財政是保障與改善民生的重要政策手段和財力保障,雄厚的財政實力對完善保障與改善民生至關重要。將新增財力集中用在與人民群眾生活直接相關的教育、社保、就業、醫療衛生、住房保障、公共安全以及社會文化等方面,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保障與改善民生,最重要的是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眼下,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一個問題是增加收入的問題,因此,要重點考慮如何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深入十八大: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體系

⑦ 德州全面推進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13日,記者從市發改委獲悉,日前我市印發《德州及時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到,到2020年全市基本建成覆蓋城鄉、人人享有、水平適度、公平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總體實現。
【教育】改造847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
在義務教育階段,建立城鄉統一、各級政府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礎定額,加大對農村規模較小學校和寄宿制學校的傾斜力度;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學生「三免一補」政策。加大中小學建設改造力度,全面完成847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任務等。
高中階段教育階段,全市新建和改擴建普通高中17所,其中,中心城區增加2—4所普通高中學校,到2020年,全市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8%,班額控制在50人以內。到2020年,全市13所中等職業學校達到規范化標准,其他中等職業學校全部達到合格標准等。
在普惠性學前教育階段,優先利用中小學閑置校舍改建為幼兒園,或在小學附設幼兒園。加大城鄉居住區配套幼兒園規劃建設力度,每3000—5000人口居住區設置1所6個班以上規模的幼兒園等。
【就業】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
在公共就業服務上,加強對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援助,確保有就業意願的零就業家庭、低保家庭至少有一人就業。拓展高校畢業生就業領域,統籌實施基層服務項目,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建立健全全行業人力資源需要預測和就業狀況定期發布制度等。
在創業服務上,鼓勵就業服務機構為創業者提供項目選擇、開業指導、融資對接、跟蹤扶持等服務。把創新創業課程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完善創業導師服務機制。
在勞動關系協調和勞動權益保護上,完善勞動用工備案制度,健全最低工資標准增長和工資支付保障長效機制,落實職工帶薪年休假制度,規范企業特殊工時制度等。
【保險】建立病殘津貼制度
在基本養老保險方面,完善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個人賬戶制度。建立病殘津貼制度,完善遺屬撫恤政策等。
在基本醫療保險上,進一步完善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全面實施職工大病保險制度。繼續健全完善職工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逐步擴大職工長期護理保險保障范圍。完善異地就醫聯網結算辦法,推行應用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服務監管信息系統等。
在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上,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建立失業保險金標准與最低工資標准掛鉤聯動制度,進一步完善失業保險金標准調整機制,適度提高失業保險待遇水平。
【醫療】打造城鄉「15分鍾健康圈」
在醫療衛生服務上,抓好重點項目建設,按照每千常住人口擁有5張醫療床位、2.2名執業醫師的標准構建形成多層次醫療服務體系,打造城鄉「15分鍾健康圈」。
在重大疾病防治和基本衛生公共服務方面,開展重大疾病和突發性傳染病聯防聯控,提高傳染病、慢性病、精神障礙、地方病、職業病和出生缺陷等的檢測、預防和控制能力。加強突發公共事件緊急醫學救援、突發公共衛生時間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理。
【救助】健全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
在健全陽光救助體繫上,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協調機制,逐步縮小城鄉保障標准差距,打破戶籍界限,建立低保資金統籌機制,實現城鄉低保工作統籌。健全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擴大醫療救助覆蓋面,逐步將低收入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和重病患者等困難群眾納入救助范圍,取消醫療救助起付線,將政策范圍內住院自負費用救助比例提高到70%以上,實行診療費用即時結算等。
在社會福利上,推進適度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和基層兒童福利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市縣鄉村四級兒童福利服務體系,結合實際建設一批縣級兒童福利設施。
在社會事務上,依法規范收養行為,引入第三方專業社會組織開展對打拐解救兒童收養家庭評估,全面建立政府購買收養評估服務制度。
【住房】完善住房租賃補貼制度
在基本住房保障方面,扎實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完善住房租賃補貼制度,全面建立滿足差異化需求的基本住房保障體系。
在公共租賃住房上,加快推進公共租賃住房貨幣化保障,採取市場提供房源、政府發放補貼的方式,支持保障對象通過住房租賃市場租房居住,推動保障方式由實物配租為主轉變為租賃補貼和實物配租並舉並逐步裝箱租賃補貼為主。
在棚戶區改造上,將棚戶區改造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民生改善等項目結合實施,規劃建設公共活動設施,保障和改善機敏生活環境。
【公共設施】各類體育場等向社會開放
在公共文化上,新建市美術館、圖書館,到2020年,市級圖書館和文化館達到國家一級,縣級圖書館和文化館達到國家二級以上,市縣兩級博物館、美術館基本建成,12個國家綜合檔案館建成達標,所有鄉鎮綜合文化站達到國家三級,所有行政村和社區建有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文體小廣場。
在群眾體育方面,推進健身技能入戶工程和校園足球行動。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建設大型文體中心,實現城鄉體育設施全覆蓋,推進各類體育場等設施向社會開放。
【公共安全】建立全過程監管制度
在基本公共安全方面,健全基本公共安全服務體系,扎實推進「食安德州」、「平安德州」建設。
在食品葯品安全上,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監管制度,以零容忍措施依法嚴懲食品葯品安全違法犯罪,建成國家區域性食品葯品檢驗檢測中心,加強食品葯品安全信息化建設等。
在社會治安上,著力構建以情報信息為主導、以指揮中心為龍頭、以大數據警務雲為支撐、以專業警種和派出所為骨幹、以專群結合為基礎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等。
(來源:德州晚報)

⑧ 怎樣理解"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名生為重點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對此,可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深入理解。
第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從我們黨的根本宗旨看,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尊重社會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第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當前,我國一些影響群眾生活和社會穩定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民生領域。由此所導致的城鄉結構、就業結構、人口結構、分配結構等社會結構的重大變化,引發了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社會民生問題,能否妥善解決這些問題,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因此,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這個社會建設的重點,推進改善民生的制度性安排,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在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也就抓住了解決當前社會問題的關鍵。
第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特別是民生領域工作密切相關。一方面,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建設。另一方面,發展社會事業、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也是擴大國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沒有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相協調,沒有相應的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制度相配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面提高人民生活也難以實現。因此,我們要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就業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群體繼續擴大,扶貧對象大幅減少。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社會和諧穩定」,努力實現「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⑨ 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中國公共服務均等化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努力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能力,著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社會統籌發展;強調重視擴大就業再就業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重視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在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首次提出「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確定了2020年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其中包括「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提出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把「建設服務型政府」作為重要內容。
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確定為當前深化財政體制改革的一個基本方針。此外,黨的十七大報告所提出的「重大項目布局要充分考慮支持中西部發展」,也是全面落實中國特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體系的重要政策保障措施。
200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把社會建設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和任務;並確立了社會建設中改善民生、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方針和中心內容;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要「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
2008年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對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構想包含三個層次:(1)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應依據經濟發展程度和水平,逐步建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是惠及全民和公平公正,但建設步驟要把握水平適度、可持續發展的原則。(2)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長遠目標,也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要價值追求,但也需要逐步實現。應圍繞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協調處理好公共服務的覆蓋面、保障和供給水平、政府財政能力三者間關系。(3)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是創新公共服務體制,改進公共服務方式,形成公共服務供給的社會和市場參與機制。通過公共財政、社會組織、企業與家庭的合作,發揮和體現財政資金的公益性價值,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益。
2009年全國財政會議更加明確強調,加快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重點加大教育、就業、住房、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投入,並向中西部地區傾斜,以穩定和改善居民消費預期,拉動消費需求。 1、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促進科學發展的現實要求。公共服務需求增長是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志。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需求不斷拓展和逐步得到滿足的過程。伴隨著技術進步和物質產品供給能力的提升,公共服務需求不斷增長、服務業快速發展成為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共服務需求增長呈現逐步加速的趨勢,標志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如何使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相適應,將是我們在較長時期面臨的重要任務。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加快社會建設的任務,如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收入分配等,都離不開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促進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
2、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校正社會財富初次分配的不平衡,並對初次分配產生積極影響,有利於緩解和抑制利益分化進程及其引發的社會矛盾。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使公共服務逐步擴展到整個社會,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消除公共服務領域存在的不公平現象。同時,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為促進社會公平和權利平等提供強大的基礎平台,有利於振奮社會成員的精神,提高社會總體效率。
3、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內容。提供公共服務是政府的重要職責。發揮政府在公共服務體系中的主體作用,加快公共財政建設步伐,加大財政支出中用於社會公共服務項目的比重,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首要之舉。在我國,公共服務領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公共服務發展滯後,總量供應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轉變政府職能,解決政府在社會公共領域的缺位問題,將原來由政府承擔的一些公共服務職能轉移給非政府組織和私人部門甚至社區,改變完全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局面,實現公共服務提供主體的多中心。市場化的核心是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國家對公共服務領域的壟斷,在多元化的公共服務主體間,形成有效競爭機制,從而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的效率,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 第一,堅持不懈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始終堅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的基本理念,始終堅持通過改革促進發展的基本路徑。通過改革,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家財政收入連續大幅度提高,為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奠定了堅實的財力基礎。
第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要求政府將維護最廣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學發展要求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以人為本」和「統籌兼顧」,為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第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中國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公平正義意味著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分配公平,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公共服務具有再分配的功能,需要通過均等化的制度設計,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勾畫了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的宏偉藍圖。
第四,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按照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總目標的要求,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通過改革,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及人員編制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轉變,實現行政運行機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規范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轉變,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政府職能轉變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要求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在改善經濟調節、嚴格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央和地方政府要按照職能轉變的要求,突出各自的管理和服務重點;進一步理順部門職責關系,合理界定政府部門的職責,做到權力與責任對等,避免職能交叉重疊。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為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確立了體制基礎。 一是確定了「完善公共財政制度,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方針。主要做法是通過改革財政管理體制,完善公共財政制度,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調整稅收返還和財政補助政策,為逐步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探索財政制度基礎。
二是堅持基礎教育的公益性質,努力實現教育公平。主要做法是加大財政對教育投入,規范教育收費,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2007年取消了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2008年秋季開學將取消全國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
三是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努力構建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主要做法是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鼓勵社會參與,努力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葯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四是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主要做法是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全面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
五是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主要做法是在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支持自主擇業、自謀職業的同時,加強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和政策引導。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規范和協調勞動關系,完善和落實國家對農民工的政策,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 中國在公共服務領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公共服務需求壓力大,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公共資源配置不均衡,公共服務再分配作用弱,公共服務標准不規范,公共服務主體回應性差等。中國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歷程剛剛起步,實現均等化的理論基礎還相對薄弱,實現均等化的途徑和策略還不夠清晰,實現均等化的制度還不夠健全,制度之間還缺乏系統化的安排。
中國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也是亞洲大多數國共同需要面對的。通過開展「亞洲主要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探討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本理論問題,總結發達國家尤其是亞洲國家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經驗和教訓,探索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途徑和策略,破解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共同難題,對推動整個亞洲地區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具有戰略意義 。

與住房保障公共服務均等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