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申論範文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申論範文

發布時間:2021-12-05 00:03:18

㈠ 高分。題目:公共服務均等化與服務型政府的建設。論文指導,寫作方向。

無聊。這也拿來問。幾分多的話都給我算了。真是的。

㈡ 高中政治 「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怎麼理解

一般地說,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政府要為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的、與經濟社回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答的、能夠體現公平正義原則的大致均等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是人們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條件的均等。從我國的現實情況出發,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務,如就業服務、社會救助、養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業性服務,如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科學技術、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礎性服務,如公共設施、生態維護、環境保護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務,如社會治安、生產安全、消費安全、國防安全等。這些基本公共服務做好了,才能使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受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的成果

㈢ 如何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方法:
第一,堅持不懈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始終堅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的基本理念,始終堅持通過改革促進發展的基本路徑。通過改革,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家財政收入連續大幅度提高,為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奠定了堅實的財力基礎。
第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要求政府將維護最廣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學發展要求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以人為本」和「統籌兼顧」,為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第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中國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公平正義意味著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分配公平,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公共服務具有再分配的功能,需要通過均等化的制度設計,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勾畫了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的宏偉藍圖。
第四,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按照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總目標的要求,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通過改革,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及人員編制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轉變,實現行政運行機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規范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轉變,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政府職能轉變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要求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在改善經濟調節、嚴格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央和地方政府要按照職能轉變的要求,突出各自的管理和服務重點;進一步理順部門職責關系,合理界定政府部門的職責,做到權力與責任對等,避免職能交叉重疊。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為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確立了體制基礎。

㈣ 基本公共服務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2012年7月出台的《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從實踐操作層面制定了基本公共服務國家基本標准,明確了四個主要目標:供給有效擴大、發展較為均衡、服務方便可及、群眾比較滿意,最終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擴大有效供給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前提。從經濟上來看,這既包括擴大供給,需要大幅度增加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總量和比例),又包括有效供 給,需要優化和調整社會資源配置方式。從政治的角度來看,擴大基本公共服務有效供給的目標在於政府最大化地實現代表性、回應性和責任的價值。隨著社會的轉 型和發展,政府通過各項制度或者公共政策更大程度地實現其代表性和責任,回應多元利益主體日益增加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需要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需求來完善 基本公共服務國家標准體系,不斷健全標准動態調整機制。從管理視角來看,擴大有效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是從管理社會向社會管理轉變的基本措施和重要途徑,從 整體上看,社會管理的焦點在於擴大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這一結果上。為獲得預期效果,在產品和服務的提供方面可以妥善運用各種市場競爭機制,可以通過政 府、市場、社會力量等多元主體通過多種途徑來提供,即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多元化,實現提供主體與提供方式多元化。為了實現有效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政府既應 該強調民眾需求導向的觀念,又應該扮演「掌舵者」而非「劃槳者」的角色,還應該關注服務對象民眾的回應即社會滿意度。
發展較為均衡是基 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本要求。基本公共服務發展包括規模的擴大和結構的優化,最直接的因素是公共服務需方與供方的匹配。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的實質在於政府兌 現保障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權利的承諾,通過深化改革,建立與完善教育、住房、就業、衛生醫療等領域內的制度建設,通過具有普遍可接受或可容忍的基本公共 服務結果和機會均等來限制社會的不平等。從宏觀層面來看,發展較為均衡是指在全國范圍內合理布局人、財、物等各種資源,各地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實現基本公 共服務的供給在總量和結構上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達到相對的均衡。從中觀層面來看,發展較為均衡是指要基本實現城鄉間、地區間在基本公共教育、勞動就 業、衛生醫療、養老服務等各種公共資源配置的均衡,尤其要實現各縣域內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發展。從微觀層面來看,發展較為均衡包括服務領域內資源配置的均 衡、服務結果的均衡以及服務評價的均衡,尤其要明顯地提高農村和老少邊窮地區的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公正平等分配能力以及服務評價能力,以解決公眾的住房 難、上學難、看病難、就業難等問題,使全體社會成員都有均等地享有住房、教育、醫療、勞動的權利與機會。
服務方便可及是基本公共服務均 等化的具體方向。隨著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探討從理論上升到實踐層面,它的可獲得性和方便性是國家基本標准得以落實的重要衡量因素。首先,要健全服務網路。目 前,低收入和貧困群體有較高的基本公共服務需要,但服務網路延伸得不夠長,對基本公共服務利用率比較低,導致基本公共服務的可及性與方便性相對不足,又由 於他們的支付能力有限,尤其在災難性事件出現以後,容易因病致貧或者因災致貧。因此,實現國家基本標准有賴於全面建立以基層為重點的服務網路。其次,要提 高針對特定領域的基本公共服務的設施標准化水平,使基本公共服務需求者能方便地獲得相應的服務。比如,提高教育機構、培訓機構設施的標准化設施是受教育 者、勞動者獲得便捷的教育、信息、培訓服務的基礎。再如,要增強基本公共服務的規范化、專業化和信息化。最後,要保障城鄉居民就近獲得服務。基本公共服務 國家標準的第一個階段性目標是通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規劃一體化與服務制度銜接、加大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支持力度等方式,逐漸消除在二元社會結構中基本公共服 務獲取的差異性,使城鄉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務具有可及性和方便性。

㈤ 基本公共服務如何實現均等化

之所以如此,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後出現的新特點有密切關聯。這些新特點是:一方面,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另一方面,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有所凸顯。通過市場化改革,我國的 財富增長很快。接下來需要考慮如何讓財富的支配和消費更加公平、公正。中央提出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實際上就是對如何更加公平、公正地支配財富和消費財富的具體探索。 「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是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具體體現 從世界范圍來看,財富的生產在某一時期實現快速增長並非難題,許多國家都曾有過階段性的經濟奇跡,而如何更加公平、公正地支配財富和消費財富,則是一個更難解決的問題。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就是使生產出來的財富惠及更多社會成員,在促進財富快速生產的同時,實現財富消費的公平和公正,以防範片面追求財富增長所導致的公共風險和危機。 從這個現實背景來看,我們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不是一項孤立的公共政策和純粹的福利行動,也不是一個化解社會矛盾的權宜之計,而是政府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明晰化和具體化。它表明,中國發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取向正在發生重大轉變:一是增長的基本取向由單一的效率至上轉向公平與效率並重,使物質財富的增長帶來更多的社會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二是發展的基本取向由片面的經濟增長轉向經濟、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使經濟的發展帶來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回歸發展的終極價值;三是小康生活的基本取向由主要追求物質指標轉變到以和諧為導向,使生活的殷實和富足帶來更大程度的社會和諧,提高國民幸福指數。由此看來,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僅是當前的一項重大公共政策,而且還承載著時代變遷的重大使命。 「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需要發展與改革的雙重推動 要使上述基本理念的轉變通過基本公共服務的逐步均等化體現出來,必須要有正確的認識和良好的體制和機制。公共服務與每個社會成員密切相關,如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基本醫療、社會保障、就業指導和培訓、社會治安以及食品葯品安全,等等。要使這些公共服務全面實現均等化,不是短期內單靠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就可以實現的,而是需要發展與改革的雙重推動。發展是基礎,改革是動力。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不應被理解為單純的國家財政分配過程,而是經濟發展過程與國家財政分配過程的有機結合;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也不是一個簡單的財力配置過程,而是財力配置與制度創新的融合。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至少要明確以下幾點: 第一,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是一項中長期任務。從公共服務的供應方來看,政府是最終責任主體。在我國,各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相差很大,這種差距不只是財力上的,如城市政府和鄉村政府、相對富裕地區的政府和貧窮地區的政府,也有認識水平、人員素質、創新意識、管理能力以及制度建設能力上的差距,這類差距不是通過增加財力、短期培訓、更換操作人員就可在短期內消滅的。從公共服務的需求方來看,由於地理環境、歷史文化等原因,公共服務的消費能力也存在巨大差距。這既有自然條件的影響,如一些自然條件惡劣的邊遠山區,即使把錢送到居民手上,也難以消費;也有當地人文社會因素的制約,如文化素質、傳統意識、風俗與宗教等等,都會造成居民公共服務消費能力上的差距。居民的這種消費能力體現的是自主性和能動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最終依賴於這種自主性和能動性去消化、吸收,進而轉換化為居民生活的改善、基本素質和技能的提高。譬如教育,有些並不是上學難、上學貴,而是主動輟學,有的家長認為上學不如賺錢實惠,也有暴富的家庭認為孩子不上學將來也衣食無憂,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因富輟學」的怪現象。這說明,要縮小公共服務消費能力上的差距,確實需要居民自主性和能動性的改善。 第二,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機會的平等。每個公民都有相同的機會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不因性別、年齡、戶籍、民族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如果公民的基本權利被分為三六九等,因身份不同而給予不同的待遇,那就談不上均等化。比如農民工因身份受到制度歧視,即使常年在城市工作也無法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如教育、醫療、社保等。這種因制度歧視造成的公共服務差距,只能通過社會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創新才能逐漸消除。當前,社會各界對擴大公共服務的呼聲很高,這是合理的,但要避免以籠統的公共服務規模的擴大來掩蓋差距的擴大,或以某一方面差距的縮小來掩蓋其他方面差距的擴大。 第三,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是自由選擇的結果。這有兩重含義:一是不能把居民局限於某一地理空間。例如,在城鄉分治的框架內通過給農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來縮小城鄉公共服務的差距,這在近期是必要的,但若長期如此,其均等化就會變成一種社會強制,使個人意志受到壓抑。二是有自主選擇的自由。例如,一個人不願居住在嘈雜的城市,而選擇居住在寧靜的山區,盡管山區政府和城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有明顯差距,但對他來說,公共服務仍是均等的。因此,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要更多從需求方來考慮,尊重居民的合理意願和選擇,不能光看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 第四,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不等於各地方政府財力的均等化。不少人認為,實現了財力的均等化就實現了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有的研究為便於數學模型的運用,也簡單假設:財力的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筆者認為這樣的研究沒有價值。我們通常用人均財力這個指標來衡量地區間財力的差距,其實,無論分母使用財政供養人口,還是本地戶籍居民,這個指標都不能准確反映地區間財政能力的差距。因為公共服務的單位成本在不同地區是不同的,甚至差距很大,同樣的錢未必能提供同樣多的公共服務。比如教育的單位成本、醫療的單位成本、基礎設施的單位成本等等,會因地形地貌、人口密度、國土面積、民族構成等因素而不同。即使公共服務的單位成本相同,由於制度因素及管理水平的影響,同樣數量的資金所提供的公共服務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從公共服務的供給方來看,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是財政能力的均等化,而財政能力是財力、單位成本和制度及管理因素的復合函數,僅看財力的多與少是片面的。 「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需要做到幾個「結合」 依據以上認識,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必須整體把握,分步實施,選擇好恰當的路徑和切入點。既不能單純從供給方來考慮,也不能僅從需求方來觀察,更不能簡單套用西方國家的做法。從我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當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出發,應考慮做好以下幾個「結合」: 首先,從發展與改革的結合上來規劃。一方面,經濟的可持續協調發展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礎,也是基本路徑。經濟蛋糕大了,財政蛋糕才能大;同時,經濟發展協調了,區域、城鄉差距縮小了,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也就自然實現了。從整體上看,要把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寓於經濟發展之中,使公共服務與經濟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公共服務固然是財富的消費,但與經濟發展有內在的聯系,長期來看不但不會阻礙財富的增長,反而是財富生產可持續的保障。因此,既要有「增量」的觀點,也要有「循環」的理念,不能靜態、孤立地追求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另一方面,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也是改革的過程,特別是行政體制改革與財政體制改革,前者涉及政府責任意識的形成、職能的轉換、政府間責任的界定等,後者則與政府間分配關系密切相關,涉及財力與事權、責任的匹配等問題。此外,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也有內在聯系。沒有改革的深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無法推進的。相對於現在的利益格局而言,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是利益再分配的過程,是財富支配格局調整的過程,這就需要改革作動力。否則,利益格局的凝固化,會使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成為空洞的口號。 其次,從財力與制度的結合上來操作。財力只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一個必要條件,光有國家財力的投入,而沒有相應制度的創新和改進,擴大公共服務就會落空,均等化也會成為紙上談兵,甚至是投入越多,浪費也越多。例如教育,盡管國家投入沒有達到佔GDP比例4%的要求,但教育體制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師范畢業生「有崗無編」(編制被非教學人員佔用),不少畢業生被迫轉行;一方面技工嚴重短缺,另一方面許多大學畢業生難以找到工作;醫學博士不能處置基本的臨床病例,等等。在這種體制下,如果只一味增加投入,其效果可想而知。從邏輯上看,是制度決定了財力的配置,從而決定了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過程。在不合理制度的基礎上加大財力的支持力度,只會使扭曲的公共服務更加不均衡。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保障。 再次,從供給與需求的結合上來實施。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方是政府,需求方是居民。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既要考慮政府的服務能力,更要看居民的要求和滿意度。任何一項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首先要考慮需求方的意願、能力,尊重其自主選擇。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試點,就遵循了自願參與的原則,結果得到了越來越多農民的擁護。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最終衡量標准不是數字上的大體相等,而是群眾的滿意度和社會的和諧程度以及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 最後,從國家、市場與社會的結合上來運作。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並不排斥市場主體和非盈利組織的參與,國際上已出現的PPP模式(公私合作)可以結合我國國情引進到基本公共服務領域。政府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最終責任主體,但公共服務責任是可以分解的。通過這種責任分解,讓更多主體參與進來,可以培養全社會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有助於形成公共服務的道德倫理基礎。(作者單位: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

㈥ 跪求如何寫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論文 給自己的見解!不要網上的

首先,公共服務均來等化是自一個大的題材,是我國十一五十二五計劃中縮小城鄉差距的一個重要話題。寫論文的話,應該從小的方面入手,不如農業灌溉,飲水安全,醫療保險,農業保險等方面,選取一個角度,不要泛泛而談。其次,你應該選取一個地方,看看當地農村的基本問題,公共服務存在著哪些不足之處。而要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需要從管理層面和制度設計層面有哪些的創新。

㈦ 什麼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如何做到,有何意義

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現代政府追求的目標。從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西方發達國家為克服自由資本主義的弊端,強化政府對公共經濟領域的壟斷地位,推動公用事業等重要行業的國有化,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基本實現了公共服務均等化或均質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世界各國政府積極探索國有公共企業私有化、政府與私人企業合作制等改革舉措。百餘年來,各國為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推動政治文明起了重要作用。
亞洲地區現代化的進程起步時間不一,各國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差別較大。二戰以後,先期實現體制變革和經濟騰飛的國家,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借鑒歐美發達國家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經驗,通過在公共財政、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公用事業等方面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維持在相對較高的水平。但是,大多數亞洲國家,由於治理理念、政治體制、社會環境、經濟基礎、人口規模以及連年戰亂等因素,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不強,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水平不高。20世紀80年代以來,公共管理改革運動席捲全球,亞洲國家中,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較高的國家認真總結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經驗和教訓,不斷深化公共服務制度安和公共服務方式的變革;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較低的國家,主動借鑒發達國家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念和經驗,努力探尋適合本國特點的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途徑和策略。在探索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中,亞洲國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難題,也積累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經驗。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努力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能力,著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一,堅持不懈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始終堅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的基本理念,始終堅持通過改革促進發展的基本路徑。通過改革,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家財政收入連續大幅度提高,為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奠定了堅實的財力基礎。
第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要求政府將維護最廣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學發展要求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以人為本」和「統籌兼顧」,為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第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中國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公平正義意味著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分配公平,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公共服務具有再分配的功能,需要通過均等化的制度設計,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勾畫了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的宏偉藍圖。
第四,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按照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總目標的要求,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通過改革,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及人員編制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轉變,實現行政運行機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規范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轉變,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政府職能轉變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要求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在改善經濟調節、嚴格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央和地方政府要按照職能轉變的要求,突出各自的管理和服務重點;進一步理順部門職責關系,合理界定政府部門的職責,做到權力與責任對等,避免職能交叉重疊。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為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確立了體制基礎。
第五,中國政府在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做了有價值的實踐探索。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是確定了「完善公共財政制度,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方針。主要做法是通過改革財政管理體制,完善公共財政制度,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調整稅

㈧ 熱點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涵是什麼

基本來權益性是指基本公共服務應涵自蓋公民的生存權、健康權、居住權、受教育權和工作權等基本權利;公共負擔性和政府負責性是指基本公共服務應由公共財政承擔、主要由政府負責提供;公平性、公益性和普惠性是指基本公共服務應由全社會普遍分享,惠及全體人民群眾。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是要逐步使人民群眾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權利得到基本實現和維護,特別是使困難群眾和困難地區盡快享受到社會平均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務,其實質是政府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基本而又有保障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將廣大人民群眾要求最迫切、與基本生存權和發展權關系最密切的公共服務在城鄉、區域和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均等配置,把差距控制在社會可承受的范圍內。

㈨ 求09浙江申論範文

來源:我愛申論網
2009年浙江錄用公務員申論考試主題:
轉「危」為「機」

突出考查考生對時政熱點和宏觀經濟的把握能力

2月21日,2009年浙江省錄用公務員考試筆試如期舉行,申論科目試題揭曉: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浙江經濟如何實現「轉『危』為『機』」。應對金融危機是2008年下半年至今宏觀經濟領域的頭號熱點,也是強調「解決實際問題」的策論型寫作考試——申論的命題大熱門。

轉「危」為「機」考驗「准公務員」的熱點敏感度和宏觀經濟知識

本次浙江申論考試給定資料共24條,分別以不同層次和側面介紹了金融危機的背景,對浙江經濟和企業的沖擊,試題共有2道,分別是以「情況反映」為文體要求的概括資料信息題,提出浙江發展如何走出困境思路的對策擬制題,圍繞給定資料主旨為選角度撰文的作文題。
給定資料凸顯一個主題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宏觀經濟環境復雜的雙重影響下,浙江經濟如何轉「危」為「機」。根據材料來看,這包含兩個層次的轉機:一是浙江經濟整體發展的轉機,二是浙江微觀經濟主體——即本地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轉機,認識材料,都要從「危機中把握機遇、爭取轉機」這個角度出發。這種題材和命題思路,與政府當前第一位的工作緊密關聯,考的問題、解決的思路與政府關注的頭號焦點嚴密重合,即體現了申論考試命題的一貫規律,又把這種命題思路推向了一個登峰造極的地步——考的是時政領域最「熱」的焦點問題,到了「熱」得不能「再」熱的地步,這就對考生關注時下熱點的敏感度提出了的要求。考生在備考階段有沒有關注過金融危機問題,有沒有聯系本省的經濟建設實際研究過應對危機的思路,有沒有進行過相關背景知識的積累、解決宏觀經濟問題的針對性訓練,決定著考生能不能作答好這次考試,能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績。說浙江的這次考試是申論命題規律的一次典型實踐,是考生熱點敏感度和駕馭宏觀經濟能力的一次集中考驗,決不為過。事實上,由於考試涉及面大,考生專業背景和備考方式各異,多數考生很難做到對熱點的准確把握,很難做到認識和解決宏觀經濟問題的能力短期內快速提高,因此,決定考試結果的很大程度上在於備考方向的精確性。一個事前金融危機與轉「危」為「機」問題針對性練的考生,其作答結果與沒有經過訓練的考生大不相同,差距將會是明顯的。由此看來,這次考試對於考生的重要啟示是:對時政問題一定要保持持續、敏銳、准確的把握,藉助專業機構的智力支持,考前進行有針對性訓練。

作答轉「危」為「機」問題須辯證認識「危」與「機」的關系

危機總是與機遇相伴隨,危機中往往蘊含著機遇的因素,所謂「危機蘊轉機,困難即機遇」。只要牢牢抓住「危中之「機」,「危機」就會成為「轉機」。浙江申論試題的潛在要求,也是對作答者思路的預先設定,就在於——要辯證認識「危機」同「機遇」的關系,善於從危機中和把握機遇,使危機帶來的機會轉化為加快發展,優化升級的現實。這在給定資料中,是通過浙江政策的政策措施、企業認識和行動,以及馬雲等學者型企業家的言論來反映的,即運用事實和理論來證明「危」與「機」的關系,說明危機能夠轉化為機遇的道理。如材料9、10介紹了浙商論壇上企業家的認識,把握危機帶來的機遇,從外延上擴大轉為內涵上擴大——即由數量規模的擴張轉為質量效益的提升,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利用危機「倒逼機制」的應對策略。在概括資料信息、提出問題解決思路、撰寫議論文時,都要運用辯證原理,把明「危」與「機」的關系說明,指出應對危機的根本之道;善於發現,善於把握,牢牢抓住「危」中之「機」,促使「危機」成為「轉機」,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保證長期可持續發展。

提出轉「危」為「機」的具體策略要聯系浙江從製造大省轉向工業強省、由外向型經濟轉向內外並重型經濟的實際

從具體題目來看,第一題要求概括前18條資料反映的信息,既要包括問題表現、影響和原因分析,又要指出解決的根本思路,具體對策,並且按照申論考試和「情況反映」文體的規則,要以「策」為主,以提出對策、解決問題為立足點,概括的主體部分要在對策上著力展開。
第二、三題兩個較大題目,分別強調「聯系經濟危機現狀」、「從我省實際出發」,從聯系實際的角度上,進一步提出了對於作答的條件要求——要具體,要聯系宏觀經濟和我省即浙江省的經濟發展實際。那麼浙江在經濟危機中遇到了或暴露出了什麼具體問題呢,應該怎樣有針對性地做出應對?材料9通過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在網上發表的在線談話,分析了浙江之所以受危機影響特別嚴重的原因,揭示出兩點:第一,浙江是外向型經濟,經濟總量52%一半以上是靠進口來實現的;第二:浙江是製造大省,外需減少對出口和製造業的影響最大、最直接。聯系有關經濟轉型的理論,浙江受經濟危機影響全國最重,反映了浙江經濟的深層次問題:即出口依賴過大,國內市場開拓不足;製造業水平不高、缺乏核心技術和優勢品牌,抗禦危機的能力不強。這是材料在宏觀面上反映的主要問題,同時材料還反映了一些問題,如材料6反映的企業面對危機悲觀失措,材料10反映的民營經濟脆弱性等,這些是次要問題,但也要根據題意要求,分別提出應對的思路和措施。
了解浙江經濟的症結在於出口依賴過大和製造業水平不高,以及微觀經濟主體——部分企業不善於應對危機和困難,根據要「努力化『危』為『機』」這一總的原則,可以指出浙江應對危機的總體思路,並擬定出具體策略和措施。總的思路是:把握機遇,直面挑戰,趨利避害,抓住重點,在應對經濟危機中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努力化危機為轉機,變壓力為動力,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機,搶佔先機,乘勢提高浙江總體經濟發展水平,增強浙江企業的競爭力。
具體對策可包括以下四方面:一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的重點是調整需求結構,推動經濟轉型;要由外向型經濟轉為內外並重型 ,把促進經濟增長的動力由主要靠外需、出口拉動轉變為內需外需並重、以內需和消費為主,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機遇,努力開拓國內市場,激活消費,並把潛力最大的農村作為市場開拓的重點。
二是推動產業優化升級。產業優化升級關鍵是大力加強自主創新。要大力弘揚浙江精神,鼓舞浙商創業創新的意志和信心,引導企業轉變觀念,把「創新」擺在更突出位置,作為企業發展強大的根本動力,由外延擴張的發展方式轉變為內涵擴張的方式,加大對自主創新、研發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投入力度。同時,把政府投資同促進產業優化升級,支持自主創新結合起來,引導和鼓勵企業創新發展,大力推進全省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保證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三是推動消費快速增長。通過多方面措施,使居民的消費潛力轉化為現實,確保內需和消費成為浙江經濟長期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深入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行動計劃,健全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穩定居民消費預期。加強市場監管,規范市場秩序,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同時,企業自身也要抓住機遇,積極結合「家電下鄉」等計劃的實施,大力開拓農村市場,促進市場的多元化。
四是實施品牌戰略。推廣寧波永發集團的做法,以抄底入市、借經濟危機收購成本降低的機會,收購國際優質品牌資源,以「借船出海」的方式打入外國市場,提高浙江製造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
這此具體對策可有多種組合方式,既可參照浙江省長呂祖善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一些施政方向和措施,針對材料反映的轉變發展方式、產業優化升級、強化企業內功等問題說明解決的思路;也可以從材料中提煉對策信息,如政府積極作為,給企業以支持和信心,企業自身提高自主創新意識、實施「借船出海」戰備等。只要損益材料,符合題意,所擬的對策就不難做到合理有效。
最後撰寫文章結束時要有高度理論性、技巧性的總結。從轉「危」為「機的具體問題來說,危機,作為一種消極性事物,在文章結束部分要突出它轉向積極一面的規律和趨勢,這樣才能抵消其消極一面的影響,扣准轉「危」為「機」的題意,也才符合申論文章收筆於功成圓滿的要求。因此,文章結尾要呼應開篇和正文主體,可從理論闡釋的角度,深化對「危」與「機」關系的分析,以引用並加點評的方式作結,如引用英國作家布瑞傑所說:「中文的『危機』分為兩個字,一個意味著危險,喂個意味著機會。」隨後引用資料11的語句,危機到來時,「假如你認為是一個機遇,那麼機遇即將成型」。再略加點評:危機對於浙江中浙江企業,不是絕境,而是轉機,勇於創新、率先突破,必將帶來浙江或浙江企業的新一輪發展。這樣就從虛到實,用理論緊扣現實。也可以完全從現實著眼論述轉「危」為「機」的可行性、深遠意義、帶來的效果、發展的趨勢。如可指出,創新強省是浙江的立省之本,也是轉「危」為「機」、開啟機遇之門的一把鑰匙。只要我們牢牢把握機遇,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提升競爭力,必將贏得新一輪發展的先機。這樣就把理論與現實緊密結合,把轉「危」為「機」的一般觀點與浙江的具體實際緊密結合,既達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又實現圓滿作結的效果。

閱讀全文

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申論範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