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市場主體對公共服務問題研究

市場主體對公共服務問題研究

發布時間:2021-12-04 07:26:56

1. 市場主體可以提供哪些公共法律服務產品

按照法律服務市場客戶的主體特徵,中小城市法律服務市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傳統市場、中端市場、高端市場。
一、傳統市場
所謂傳統市場,相對中端、高端市場而言,也可稱之為低端市場,主要是指法律服務的層次較低,絕對量較大,但是標的額不高,所需要的法律服務技巧並不復雜,只要考取律師資格或法律職業資格,或者乾脆從事過法律工作的人,甚至是經歷過幾次訴訟的人,就可以從事的法律服務工作。這屬於傳統的法律服務項目。此類服務的特點是:
(一)主流業務的依附性
這類服務更加依賴於人民法院、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主要是與民事刑事案件有關的訴訟代理、辯護等業務。為什麼在法院門口有那麼多的律師事務所辦公室和法律服務所的辦公室?究其原因,關鍵在於在法院門口可以比較方便的接到低端市場的業務。當然,這也給法律服務的接受者提供了方便,去法院辦事時,順便換個門就可以到律師或法律服務所辦公室了解一下自己的案件怎麼處理,不同的人可以出一個什麼樣的價格。曾經有一個需要法律服務的客戶,到這個律師事務所這里,咨詢了一下,問了一下價格,有人告訴他說要1000元,而到了另一個辦公室有人告訴他應當收費1500元。兩相比較,覺得他們提供的咨詢意見都差不多。然後又到了第三家辦公室,經咨詢後,先是開價1200元,經過討價還價,最後確定800元成交。
(二)服務需求的隨機性及被動性
其產生法律服務需求主要是基於無奈。比如,鄰里之間因為宅基地、排水等相鄰關系而產生的糾紛,輕傷害案件、輕微的刑事案件、數額不大權利義務關系較為清晰的債務案件,等等。對這部分市場的客戶來說,臨時抱佛腳的成分比較大。往往是後院起火了,要到法院起訴了,或者法院傳票來了,自己的親屬被拘留了,或者自己被別人打成輕傷或輕微傷了,而自己對法律或訴訟知識一點不懂,只好到法律服務市場逛一逛,了解一下行情,了解一下誰能為其提供服務。這些客戶往往拿著同樣的材料,先從這個律師事務所咨詢,再到另一個律師事務所了解,還有各種各樣的服務所、免費咨詢所等等。
(三)服務需求的暫時性
在這個層次的法律服務市場中,客戶的需求往往是一次性的,打過官司後,生活恢復正常以後,一般也就不需要律師了。所以在這個層次的市場,很難有長遠的忠誠的客戶。
經常有律師說,現在法律服務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了。細細分析就會發現,競爭激烈的法律服務市場主要是指這個層次來說的。
(四)服務需求的基礎性和服務主體的多樣性
在此層次中,對提供服務人員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實習律師、實習完畢剛剛拿到執業證的律師,往往是這個層次中提供法律服務的主體。當然,也存在不少非律師執業人員。主要有:①已考取律師資格,但沒有申領律師執業證的人員;②公檢法系統退休但無律師執業證的人員;③法院清退的部分臨時人員;④按規定只能為本企業提供法律服務的企業法律顧問;⑤企業、市場的保衛幹部;⑥其他無證非法從事有償法律服務的人員。
(五)市場競爭的無序性
在此層次中,律師之間、律師與非律師之間的不正當競爭現象嚴重。因為該層次法律服務的成本相對較低,且存在諸多法律服務主體,既存在肆意漫天要價現象,又存在胡亂壓價的不正當競爭,既損害了客戶的合法權益,又損害了法律服務市場的合法有序。
客戶在發生法律問題時,往往要對不同的服務機構進行分析比較。了解了以後,他們就可以壓低價格,挑選服務人員。還有的甚至在弄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了法律規定之後,決定不請律師了,Do it yourself!當然也有更聰明的,在經過一個案件,明白了在這個低端市場中訴訟是怎麼回事之後,乾脆就在法院周圍轉來轉去,先是給來打官司的人搭訕,提供免費的法律咨詢,然後告訴需要法律服務的人某某法官是他的熟人,他可以擺平這個案件。一來二去,他倒是久病成醫,搖身一變,也成了「獨立代理人」了。
二、中端市場
第二個服務市場是中端市場。這一市場主要是針對在市場經濟中存在著大量的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它們所形成的法律服務市場與其他類型法律服務市場相比,有其明顯的區別。
根據統計,我國中小企業已超過800萬家,占我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以筆者所在的地區為例,本市是全國第三大小商品批發市場,專業批發市場有45個,每個企業平均擁有攤位3000餘個,平均擁有有限責任公司200餘家,這簡直是一個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汪洋大海。從生產領域看,僅蘭山區一個義堂鎮,從事裝飾用膠合板生產的小型企業就達4600餘家。
雖然這些企業規模並不很大,但其內部法律事務並不因其規模小而減少。相反,「中小企業也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特別是與大企業相比,在獲得資金、技術、人才和信息、包括中介服務等方面遇到的困難更大,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 恰恰由於這些企業的困難,導致這些企業在發展中更容易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更應該得到更多的法律服務,成為最需要法律服務的一個階層。
但實際上,市場主體的多樣化,並沒有帶來律師業務的大發展,市場經濟的繁榮,並沒有帶來律師服務市場的繁榮。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從接受法律服務的市場主體方面看,普遍存在對法律服務的茫然。
我國的市場經濟尚處於無序狀態,我國的法治體系尚不完備,市場經濟離成熟的法治化環境還有一段距離。在全社會對法治的作用還處於努力理解、力求推進的狀態下,一般市場經濟主體對法律服務的需求存在相當程度的茫然性。中小企業的管理層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法律服務的必要性,但看不到這種服務與經濟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找不到服務與需求之間的結合點。在一般經營者的心目中,知道律師的服務很重要,但是具體到自己的公司企業,究竟何處需要法律服務又不甚了解。人們還只是從表面上承認法律服務的作用,但並不了解如何去實現這種作用,有時候甚至還認為律師的意見會束縛手腳而持排斥、規避態度,直至鑄成大錯後才追悔莫及。這種茫然也往往使提供服務的律師陷入被動地位。這也是此類法律服務市場不成熟的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
在這種狀態下,律師的任務顯得任重而道遠。一方面,律師肩負著為廣大中小企業解決法律困惑,處理經營中發生的種種問題。另一方面,律師還肩負著喚醒、開發、引導中小企業法律意識的重任。在律師們看來,這種任務所帶來的可能是出力不討好:一方面律師們為中小企業缺乏律師指導而憂心忡忡,另一方面卻又背著律師屬於高收費、高報酬的黑鍋。
其次,從提供法律服務的律師來看,存在被動應付的消極性法律服務的狀態。
我國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相對淡漠和對法律服務方式缺乏了解的現狀,導致人們尋求法律服務時往往處於一種消極求助的被動狀態。也就是,人們只知道滅火,而不知道預防。形成這種局面的具體原因大概有四個方面:一是人們還看不到法律問題與社會生活聯系的普遍性,因此只有當問題暴露時才開始尋求法律服務,這種現象在各種經營活動中反映尤其明顯。二是人們尚未完全擺脫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思維方式,往往習慣於用行政手段和利用人際關系代替法律手段,受到挫折後再回過頭來轉向法律途徑。三是人們往往把復雜的法律問題簡單化,認識不到專業化法律服務的必要性。自以為經過普法後一般的法律問題也可以自行解決。四是由於人們對法律服務的內容與方式缺乏了解,往往把訴訟方式當成解決法律問題的唯一手段而不是最後手段,因而嚴重地忽視了非訴訟法律服務的重要性。而正是由於非訴訟法律服務的嚴重缺失,致使一系列本可以防範的法律問題不得已被推向了訴訟階段,從而又不得已被動地求助於法律服務。
這樣做的後果是,一方面如汪洋大海般的中小企業在遇到法律問題時,並不知道這屬於法律問題,應當由律師提供法律服務,另一方面很多律師在抱怨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不強,沒有給律師服務提供充足的天地。如何實現法律服務需求的意識覺醒,如何加強律師宣傳自己法律服務價值的自覺性與系統性,以實現法律服務需求與法律服務的對接,是所有律師,尤其是中小城市執業律師急需考慮的首要課題。
在這個市場中,單兵作戰已顯得十分單薄,團隊的合作成為提供滿意服務的保障。既保持律師事務所的靈活,又開發與滿足中小企業的法律服務需求,成為中小城市律師服務業的當務之急。
三、高端市場
第三個法律服務市場是高端市場,這個市場的服務對象主要是一些規模比較大的集團企業、股份公司。其特點是:
(一)法律服務需求的必然性
在這個層次的市場上,市場主體的法律服務需求不但是一種自覺,同時還具有一種必然性。眾多的集團企業、股份企業,在其組成過程中,從報批、籌建,到規范運作,各個部門、各個機關都在給這個層次上的企業灌輸一種觀念:你的企業、你的發展,一定離不開法律,離不開律師,律師對你的企業的壯大與輝煌不可或缺。尤為重要的是,在企業改制、股票發行上市過程中,都有法律法規或者規范性文件把律師法律意見書作為上報審批的必備材料,把律師對董事會等會議的見證作為信息批露的必經程序。這也就使得任何一個改制企業、上市企業在其資產運營、企業運轉等方面離不開專業的律師服務。
(二)法律服務需求的綜合性
在這個市場上,市場經濟主體對法律服務的需求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即服務者必須具有在訴訟與非訴訟的各個領域提供全方位服務的綜合能力。這種綜合服務能力應當體現在兩個不同階段:一是在企業運營過程中提供綜合的服務,即通過全方位的論證、咨詢、參謀、分析、判斷、把關,幫助企業防患於未然,消除隱患;二是在事後救濟中能夠全面迅速地應對各種法律問題。
(三)中小城市律師事務所一般無緣高端市場律師業務
在這種情況下,法律服務意識的片面的高度覺醒,以及對法律服務質量的高要求,反倒不利於中小城市律師法律服務。在意識到法律服務的重要性,而自己的重大利益又在很大程度上懸於律師意見一線的時候,我們的企業家們突然意識到:原來法律這么重要,原來律師對我的事業膨脹有這么大的作用,我一定不惜代價,聘請最好的律師,讓他們為我提供最好的法律服務。在這時候,對中小城市的律師們來說,並不見得就是一件好事。因為對其利益的重大影響,大型企業在請律師的問題上又有著各種各樣的考慮,本地的律師,他們又開始信不過了。於是,北上北京,南下上海,目的只有一個,請一個全國最好的律師。
結果就是,在一個中小城市,請來的是北京、上海等某某大所的知名律師。盡管他們可能資深閱廣,能力超群,而且不乏做過成功案例。但由於路途遙遠不說,他們對當地資源的認識,對當地法制環境的感知,對本地各種人脈資源的拓展和利用,均顯得並不十分得心應手,而律師服務費反倒多出當地的五倍、十倍甚至幾十倍,再加上由於市場環境的不成熟而出現的違規操作與法律隱患、由於法治環境的不完善形成的法律約束與保護的相對缺失、由於法律服務的缺乏與滯後,使得諸多法律隱患難以消除一並爆發,而形成滅頂之災。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對律師的普遍抱怨。對外地大律師的抱怨,逐漸又強化為對本地律師的不屑一顧:連大城市的律師服務都有這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中小城市的律師能怎麼樣?而事實上,在股票發行、公司上市、國有企業出售等領域,中小城市律師事務所也培養了大量的合格的人才。不考慮業務特點、服務水平,不考慮從事服務的便利與快捷,不考慮對當地人文、法制環境的感知與認識,一味地追求大城市的律師事務所提供法律服務,並不是一種成熟、理智的市場行為。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法律服務市場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決定了律師法律服務在中小城市呈現一個多元化的趨勢。
在低端市場,人數少、規模小的律師事務所,致力於低端法律服務市場的法律服務,成本較低,所需知識與技巧並不苛刻,服務對象的法律服務需求也並不復雜,反倒更容易滿足市場的法律需要。比如為一個輕傷的自訴案件,標的額一般不會超過十萬元或五萬元,請一位收費低廉、認真負責的律師,倒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這時,如果要求律師事務所的專業化、規模化,無疑會增加客戶的成本。在低端市場永遠不會消失的判斷下,發展低端市場的服務主體,完善操作規程,指導律師們對客戶事務的理解與從容,反倒顯得比一味要求發展成規模所、大所要更能提高律師提供服務的水平,更能刺激客戶對法律服務的信任與依賴。
在中端市場,採取適當措施,提高律師的專業化水平、綜合性能力,提高自身素質,增加律師法律服務的附加值,盡可能全面、系統的滿足中小企業的法律服務需求。同時,增強律師之間的合作,開發、喚醒市場主體的法律意識,讓廣大的中小企業的經營者管理者認識到,律師是「完成法律事務的助手,是解決法律問題的專家」。在每一艘中小企業的航船上,都飄揚著律師法律服務的旗幟,在每一個中小企業的管理活動中,都活躍著律師的身影,是我們永遠的追求目標。
在高端市場,我們仍然要高舉律師事務所規模化、專業化的大旗,通過政府的重視與推介,使中小城市律師事務所提供高層次的法律服務成為可能;或者通過中小城市律師事務所與大城市律師事務所的聯合與合作,運用自己各自的優勢,為客戶提供盡可能完善、周到的法律服務。
那麼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最終形成的市場狀況是:大所、小所、中等所各盡其責,各得其利,把市場經濟的各個層次主體的需求,均予以開發與滿足,整個法律服務市場呈現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和諧局面。倘如此,則律師幸甚,社會幸甚!

2. 考研:請問公共服務市場化的利弊是什麼,提高公共服務效率的措施有哪些

公共服務項目市場化、社會化的利弊剖析

有選擇地將部分公共服務項目進行市場化、社會化的改革,反映了政府職能在公共領域的退縮和市場價值的回歸。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現代政府面臨著社會需求急劇增長與公共財力相對不足的困境。上述改革是順應政府職能轉變,順應民眾訴求的必然趨勢。

(一)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的有利因素

1.實現政府職能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在公共服務領域採取市場化的手段和民營化的方式,實質上是引入了競爭機制,從而能有效降低公共服務成本和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實現市場對公共資源的優化配置;而政府通過制定標准和對服務效果進行評估和監督,則又發揮了政府宏觀管理的作用。因此,市場化取向的公共服務項目的改革,有效地解決了政府動作缺乏效率,而市場動作缺乏政府公共支持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紹興縣比較早地使一些私立醫院和學校進入公共服務領域,打開了政府壟斷醫療、教育資源的缺口,增加了民眾對資源的選擇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公立學校、醫院的競爭壓力,對這些行業加強規范管理和提高服務質量,進而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有積極作用的,這些公共服務項目的市場化、社會化改革對緩解政府財政壓力是有一定作用的。

2.提升城市品位與服務普通民眾相結合。公共服務領域的市場化、社會化程度是衡量城市現代化水平的重要尺度,傳統的以政府「統包」的公共服務,雖然管理秩序井然,但卻缺乏應有的活力,從而使廣大民眾的公共消費維持在較低的基點上。政府主動降低公共服務項目的市場准入門檻,構築起多元化的公共服務項目投入機制,使公共服務領域在橫向上不斷擴展並在此基礎上向縱深發展,有助於形成較為完善的公共服務網路。以社會的力量介入公共服務領域,既是對政府職能的承接和轉移,也是公共管理領域對「小政府、大社會」的呼喚。私立醫院高起點的規劃建設和高規格的醫療服務,私立高中近年來教學質量的提高和社會影響的擴大,匯聚了城市人氣,集聚起大批人才。一些私立醫院運行以來先後引進了一批碩、博士生;私立高中的舉辦也從外省引進了大批本科生,這對提升城市的知名度進而打造城市品牌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城市品位的根本宗旨是服務民眾,公共服務項目實行市場化運作,有效地緩解了公共服務供給與市場需求的矛盾。

3.節約行政資源與激發民間活力相結合。隨著社會事業的地位凸現,柯橋城市空間的不斷拉大,必然使公共服務的領域不斷拓展,公共服務項目分工的細化。在這種背景下,政府有限的財政資金既要加大投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又要不斷充實到公共服務領域,從而使政府資金的支配與使用壓力加重。因此,剝離政府的部分公共服務職能,有利於降低行政成本,便於政府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與此同時,一些公共服務項目採取市場化的手段,對化解不良資產,卸下財政包袱也確實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民營企業介入公共服務領域,確實是承擔了政府想辦而又無力興辦的某些項目,為推動縣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在經濟發達又藏富於民的紹興縣,實現公共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有其現實的社會基礎,特別是一大批規模以上企業,通過多年的市場拼搏和成功的企業運作,已積累了相當雄厚的經濟實力,從而為企業實現多元化拓展及參與公共項目經營創造了重要條件。

4.轉變政府職能與擴大民主參與相結合。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能達到政府職能卸載和機構精簡的目的。市場化取向的改革,釐定了政府與市場的職能關系:政府的職能主要在於「掌舵」,而「劃漿」的職能則更多地由市場來完成。公共服務採取民營化等形式,實現部分政府職能向市場和社會的轉移,能有效地調整和優化部門職能,有助於建設「廉價政府」。一般而言,凡是可以由私營部門和非政府組織來完成且可以比政府完成得更好的職能,就不應保留在政府公共服務部門,這樣做有助於實現政事分開,管養分離,從而達到精簡機構的目的。公共服務的市場化還能擴大公民的民主參與,促進民主程度的提高。政府通過在公共服務領域引入市場、社會力量,實行多元化服務供給,實際上是政府向社會的「權力返還」和民眾對行政的參與過程,這一過程的本質是社會民主過程的發展。政府與其他市場主體在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的過程中,充滿著復雜的利益博弈關系,這有助於政府在未來的決策中做到更加科學有效。

5.轉變執政理念與提高應對能力相結合。從更深層面上看,公共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是一場觀念層面的革命,它促使人們逐漸擺脫僅從政府自身來拓展公共服務資源的思維定勢,逐步確立起社會良性互動運行的觀念,辯證認識現代社會的三大支柱(政府、企業及社會組織)的功能和作用,真正使政府做到「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促使政府從以權力中心向規則中心的運作方式轉變,從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從暗箱行政向透明行政轉變。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的過程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尤其是在其發展的初期,由於政府本身在公共服務市場化運作的經驗和體制監督方面的欠缺,容易造成大量優質的公共服務資源的閑置乃至浪費。這深度拷問著政府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從而促使其提高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

(二)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肯定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的正面效應的同時,也應如實尋找其負面因素。市場化不是萬能的,其間出現的政府與投資商之間復雜的利益博弈,良好願望與客觀效果的現實反差,使人領悟到公共服務市場化之路的艱難與曲折。

1.公共責任的嚴重缺失。在公共服務市場化進程中,政府和投資者對公共產品上的價值目標的追求是不盡一致的。作為政府部門不僅要求其有效率,而且更注重社會責任;而私營部門可能在計較投入產出率下,忽略社會責任及公共利益。這始終是一個難以兩全的矛盾。這樣,在運作過程中就會出現「掠奪性」經營和欺詐問題。在實際運作中,一些投資者通過變更合同、欺詐等手段,造成了工程款拖欠、銀行追討貸款、法院查封土地、群眾上訪等問題,這是經營者公共責任的嚴重缺失。在一些私立學校的經營中,由於投資者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內在沖動,在安插親戚掌管財、物大權的同時,隨意不履行自己的承諾,又直接干預日常教學管理工作,引發學校內部管理的混亂。因此,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實踐中的「道德風險」的化解,從根本上說是不能寄希望於投資者的良心發現,而行政監管的失范和制度約束的脫離,使道德風險的機會加大。

2.社會資源閑置、虧損嚴重。從私營投入公共服務項目的實際運作情況來看,公共服務項目運作業績令人堪憂。一些私立醫院存在著設備閑置、經營虧損的情況。同時,由於業務不足,引進的高檔次人才大量閑置,影響了人才隊伍的穩定。而與此形成反差的是一些公立醫院服務處於飽和狀態。一些私立學校由於自身辦學定位及內部管理問題,也出現連年虧損甚至停止辦學。造成上述項目經營處於困境及虧損有其自身原因,但從客觀上講,在政府公共服務資源處於強勢地位的發達縣域,尤其是象教育、醫療這樣的領域,私人承擔公共服務項目,生存的空間本來已經不大。在現存體制和行政偏好下,政府直接經營公共服務項目的強力扶持也在情理之中。

3.公共服務市場化思路狹窄、形式單一。在推出公共服務項目市場化、社會化過程中,基本上是採取民營化這一形式,相當程度上是屬於土地「一賣了之」的做法。因此,在產權上割斷了與政府的聯系,從客觀上削弱了政府介入這些服務項目的深度和力度。這顯然是屬於外部鬆散型的政府與市場結合模式。這種做法,看似比較徹底的公共服務的市場化,卻反映了我們對市場化認識的不成熟。在推出項目的具體操作上也沒有做到循序漸進,從而造成一些公共服務項目經營虧損和資源閑置。僅僅採用民營化這一模式,從長遠來看也造成了政府優質資源(包括土地)的流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對經濟資源的調控和城市整體的規劃;同時,由於私營部門公共服務項目經營的虧損,勢必又會對政府提出利益補償的要求,從而使政府的良好初衷化為泡影。其實,公共服務項目市場化,不僅可採取民營方式,還可以採取政府項目合同外包及政府與民間合作等模式。

4.引進項目監管不力,規劃執行缺乏剛性。公共服務項目市場化中出現的問題常常與政府對項目監管與規劃的執行有關。在引進該項目時,政府管理沒有步步跟進,沒有嚴格按合同實施,輕易地允許一些投資商調整規劃,關鍵環節上政府職能的缺位,常常成為誘發錢權交易的溫床。同時,這些項目建設中出現的問題也與城建、金融、工商部門等沒有全方位的監管有關,從而使資金抽逃和違規運作有機可乘。從現實的經濟發展階段和投資者的職業操守來看,要使其自覺自願地承擔公共服務項目的社會責任,似乎為時還早,這也是公共服務項目的投資者總是要以「房產捆綁」等形式,向政府提出利益回報的原因。

5.政府後續管理缺乏,內部機制不全。在公共服務市場化的過程中,政府只注重公共服務市場化的前期管理,包括規劃、建設等,而對其建成後的實際運作,往往缺乏後續管理制度和措施,常常是在出現問題或投資者提出要求後,以政策性的文件代替規范化的管理,從而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政府和投資者之間經常性的對話和協商機制,造成政府和私營部門信息不暢與不對稱。事實上,在市場化過程中,政府是不能與之完全脫離的,政府仍然負有績效管理與評價的責任。公共服務領域在運作中出現的問題,也與私營部門自身缺乏健全的內部管理機制有關,投資者慣用對企業的那套「老闆管理」模式來管理公共服務項目,以低薪聘用外地人才,不重實際效果,並急功近利要使公共項目早出效益。同時,公共服務領域是高知識人才集聚的地方,而這些被投資者聘用的管理者又是其中的佼佼者,盡管沒有資產,但他們有思想和能力,投資者只有充分激發管理者的積極性,為其提供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才能實現公共服務領域的可持續發展。

3. 研究我國公共服務市場化的現實意義

簡單的說就是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可以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當然百分之百的市場化也是不可能和不現實的,也需要政府提供相關的基礎設施和完善相關法律。

4. 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研究的內容簡介

《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研究》的理論篇分析從明確「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中「公共服務」的內涵入手。目前,對公共服務概念的界定有多種觀點,《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研究》通過審視我國政府提出「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和意圖,明確這里的「公共服務」要從狹義的政府職能,即提供公共產品的角度來理解,但公共服務並非公共產品的同義表達,而應該是政府為行使其職能提供的包含著價值判斷的,為社會公眾所共同享有,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實現社會公平為目標的產品和服務。公共服務除了具有公共產品的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競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特點之外,還需要強調其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和包含價值判斷、應為公民普遍公平享有兩個特點。然後藉助於公共產品理論分析了公共服務的需求與供給。理論篇的重點是對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界定。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和諧社會建設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政府基於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所做出的執政理念的變革,是指以政府為主體,以農村為重點,在城鄉間合理配置公共服務資源,向城鄉居民提供與其需求相適應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標準的、最終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務,使城鄉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務的數量、質量和可及性方面都大體相當。以農民的現實需求和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階段性為依據,當前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容應該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實現包括基礎教育、基礎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在內的社會性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另一方面是在努力實現上述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供給的同時,也必須從農民的現實需求出發,注重提供目前農民急需的、具有農村特殊性的、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公共服務,增加諸如農村基礎設施、農業信息、農業科技服務和技術培訓等公共服務項目的供給。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歸根到底是在城鄉居民間合理配置公共資源,以提高社會總體的福利水平,涉及公平與效率的權衡問題。《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研究》從理論和現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與公平效率原則的關系。城鄉公共服均等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效率原則,但其闡述城鄉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務上的利益關系,主要體現一種公平正義的發展理念,體現公共服務分配的公平原則。理論篇的最後對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機理進行了抽象分析。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70%以上的人口在農村,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的勢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基本實現了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轉變。但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由於忽視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理念,中國農民階層在社會地位上始終處在不利的位置,這集中表現為城鄉居民享受公共服務的不均等。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實施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種手段和方式,可以顯著的解決我國城鄉差距過大的問題,同時改善農民階層的社會地位。同時,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日益走向市場化的體制背景下,政府如何發揮其應有的職能,制定有效的公共服務政策,維護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和社會的和諧穩定是非常必要的。目前,中國正致力於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中央對加強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相當重視。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一個新的改革命題「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系統的研究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既具有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又富於開拓性和挑戰性。本文將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作為研究的內容,這一選題立足於對公共服務均等化理論的完善,立足於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現實問題的關注,立足於通過對理論的有效應用為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出切實可行的相關政策。
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研究》轉入實證篇,分析當前我國城鄉公共服務非均等的現狀。首先分析了我國當前公共服務總量,尤其是農村公共服務總量供給不足的現狀。接著,從多角度依次分析了城鄉基礎教育、基礎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的非均等現狀。由於城鄉居民長期以來存在社會地位上的差異和社會資源分配方面的不平等,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遠遠低於城市。因此,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點在於增加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需要使公共資源對處境不利的農村居民進行傾斜配置和優先扶持,為其提供機會和利益補償。實證篇還包括調研分析。筆者在山東境內,按經濟發展水平的從高到低,選定在濰坊的壽光市、濟寧的曲阜市及菏澤的鄆城縣農村展開調研,就當前農民對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合意度和需求程度進行實證分析,從而進一步明確當前立足農村現實,從農民需求出發,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應著力解決的問題,也為前文理論部分提出的當前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容提供了一個現實依據。
導致當前城鄉公共服務非均等現狀的原因有很多,《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研究》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對其因素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分析。「一國兩制」的城鄉二元制度是導致城鄉公共服務非均等的宏觀因素;財政是公共服務供給的物質基礎,是導致城鄉公共服務非均等的中觀因素;「自上而下」公共服務供給機制下的政府理性和農民理性是導致城鄉公共服務非均等的微觀因素。
在前面理論和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研究》最終轉入政策篇的研究,包括實現城鄉公共服務的政策取向和路徑選擇。首先,針對前文提出的導致城鄉公共服務非均等現狀的因素,相應的提出了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宏觀政策、中觀政策和微觀政策。宏觀政策是指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制度安排,包括從制度上改變工農「剪刀差」,發展農業經濟;改革戶籍制度,確立平等的城鄉居民身份;改變城鄉二元就業制度,實現城鄉勞動力就業一體化;建立城鄉統籌的公共服務供給制度。中觀政策是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財政政策,包括完善與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相適應的分稅制財政體制;改善鄉鎮財政困境,保證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推進城鄉一元稅制改革,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服務成本分攤制度;形成可持續的農村公共服務財政支持機制。微觀政策是指改變「自上而下」公共服務供給機制下的農民理性和政府理性對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影響,包括建立農民對農村公共服務的需求偏好表達機制;建立對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績效評價機制;理順政府部門間的條塊管理,落實公共服務供給責任。其次,以基礎教育、基本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為例,提出了當前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路徑選擇。實現城鄉基礎教育均等化的路徑選擇主要包括明確政府基礎教育事權;加大財政對基礎教育的投入;建立城鄉統一的基礎教育辦學標准,提高從事農村基礎教育的教師水平。實現城鄉基礎醫療衛生均等化的路徑選擇包括財政對基礎醫療衛生投入的重點從城市轉向農村;加強對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縮小城鄉居民醫療衛生條件的差距;因地制宜的建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實現城鄉社會保障均等化的路徑選擇包括為實現城鄉社會保障均等化提供財政支持;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將農民工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等。

5. 公共管理領域研究問題有哪些方面

一、服務原則「服務精神」是公共行政管理的本質和靈魂。「服務」之所以成為公共行政管理的靈魂,根本在於服務本身與政府管理密不可分,二者血脈相連:「管理就是服務」、「服務是政府職能的必然選擇」。政府是公民間契約的產物,在本質上是一種為公民和社會共同利益服務的組織;服務是政府的首要職能。公共行政管理視野下,政府服務的對象是公民、國家與社會。一要為公民服務。政府一定要為公民服務,反映公民的意願,為公民利益盡心工作,完全是應有之義,應有之舉。二要為國家服務。具體形式多種多樣:代表國家利用暴力工具強制被統治階級服從國家的意志、法律和政策;採取改善福利等措施協調和緩解與人民群眾之間的矛盾,保護內部的安全和穩定,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等等。三要為社會服務。現代民主社會,國家要為社會服務,政府則代表國家執行這種服務職能。二、依法管理原則法治是一種特定的治理國家的方式,法律高於任何權威,國家公共事務的治理必須依據法律的規范進行,任何公共權力都在法律的軌道上運行,沒有凌駕於法律之上的個人、組織和集團。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必須確立法律優先原則:(1)在已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任何其他法律規范,如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均不得與法律相抵觸。(2)政府抽象行政行為必須有法律依據。(3)在政策和法律規定發生沖突時,政府應當首先維護法律的至上性,不能隨意用政策解釋或取代法律。三、公開透明原則基本要求和核心思想是政府掌握的個人與公共信息向社會公開。政府機關的所有活動,從立法、執法、提供資訊、社會服務,以及政府所掌握的個人信息,除了必須保密以及涉及個人隱私的部分外,都有義務向社會公眾開放。管理透明的內容包括:(1)政府組織的公開,即政府組織程序和權力構架必須公開。從權源的角度來看,一切權力來自於人民,人民享有對政府事務的知情權和參與權。(2)政府決策的公開,政府決策不能搞「暗箱操作」,決策的制定過程必須接受公眾、企業的參與和監督。(3)政府管理的公開,市場經濟發展到了今天,「看不見的手」已經不能獨立指揮國民經濟的運行,政府的「有形之手」必須對市場的無序狀態適時進行宏觀調控。政府的這種管理行為,由於更多地採取了市場的手段,眾多市場主體必然要求政府管理符合公開的規則,徹底摒棄「暗箱操作」。(4)行政行為的公開,既提高了國民的政治參與意願、激發政治參與的熱情、促進政治民主化的發展,又可以有效地監督、制約、規范政府行為,確保政府行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四、管理高效原則一方面,公共行政管理要追求高效率,這里的效率指的是行政效率,它是行政機關和行政人員從事行政管理活動所得的勞動成果、社會效益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比例關系。另一方面,公共行政管理還要追求高效能,效能是衡量公共服務的一個重要指標。效能關心的問題是「情況是否得到改善」,它通常是指公共服務標的的程度,如福利狀況的改變程度、使用者滿意程度、政策目標的成就程度等。在公共行政管理實踐中,要提高行政效能:在角色上,政府必須進行角色的重新定位,實施角色的轉換;在性質上,政府從權力的集中代表者轉變為公共服務的執行者;在職能上,從維護政治統治轉向履行社會管理職能;在地位上,從以自我為中心到以服務社會為中心;在信念上,從「父母官」轉變為承擔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和代表民意的責任。五、勇於負責原則勇於負責,即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權力,從事行政管理的過程中為自身行為的後果承擔起行政責任。政府承擔的責任主要有:(1)道德責任。即公共行政組織及其公務人員在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公共事務,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必須遵循的道德規范與承擔的道德責任。(2)政治責任。即行使公共權力者因違反政治義務而承擔的政治上的否定性後果。(3)行政責任。在我國,行政主體以及公務人員違法行使職權引起行政責任時,行政責任以補救為主。行政部門內部的公務人員承擔的行政責任一般也叫行政政紀責任,行政處分是行政政紀責任的主要形式,行政處分共分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等種類。(4)訴訟責任。在現代民主政治中,政府承擔訴訟責任,或者司法機關對政府行使行政權力進行審查,對違法活動通過司法活動予以糾正,並對由此給公民、法人權益造成的損害予以相應補償,同時追究政府違法的法律責任,已成為責任政府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和制度設定。(5)賠償責任。在民主政治體制下,政府作為為公共利益服務、為公民服務的公法人,是法律關繫上權利義務的主體之一,當政府機關的行為侵害人民權利時,應像其他法人組織一樣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6. 如何完善公共服務

安全、有效、便捷的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是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標,也是提升內整個社會幸福感的容重要途徑。醫療衛生的質量直接關繫到人們的健康,因此,確保人們在適當優惠條件下公平合理地享受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醫療衛生投入的加大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普及,不僅改善了醫療衛生條件,還減輕了人們的醫療負擔,特別是對廣大農民。此外,住房保障服務、勞動就業服務、社會管理服務、公共文化與體育服務以及城鄉基礎設施等其他公共服務也會對人們的幸福感產生影響。

(6)市場主體對公共服務問題研究擴展閱讀

公共服務的完善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徑。保持經濟穩步增長。經濟水平直接決定公共服務支出規模,政府應結合我國地區性經濟差異情況,對不同區域給予相應的資金和政策扶持,平衡全國的資源分配。

同時,加強和諧社會的建設,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從社會地位、生活質量、安全保障等方面提高居民滿意度和幸福感。加大義務教育階段貧困生的「兩免一補」力度,提高義務教育的水平,提升社會的基本教育水平,從而提高人們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滿足,提升居民幸福感。

7. 現在的公共服務存在哪些問題

(一)黨組織的地位和作用「弱化」。一是個別單位對黨建工作重視不夠,存在重經濟、輕黨建的傾向,對黨建工作責任制執行不力,黨建工作「第一責任人」意識不強,「一崗兩責」落實不到位。二是少數同志不願意做黨務工作,主要精力集中抓經濟工作及業務工作上,對黨建工作只是應付、被動地去做,對黨建工作組織不力,抓得不緊。三是個別單位黨的組織形同虛設,基本沒有黨組織的單獨活動,幾乎所有的工作都是由行政行為所代替,而支部活動則被幹部職工活動所代替。(二)組織教育活動不經常。部分基層黨組織生活制度落實不夠全面,沒有將組織教育納入支部重要議事日程,存在重工作、輕學習的現象地區。特別是個別單位對組織生活制度抓得不實,流於形式。在抓黨員思想教育中,不注重對黨員的集中學習,缺乏對科學文化、基本技能、法制理念、文化素養的教育,使得一些黨員對政治學習興趣不濃,導致業務理論一知半解,工作水平和能力平平,思想觀念陳舊落後,宗旨意識有所淡化。(三)抓中心議大事能力不強。主要是對什麼是中心、如何抓中心把握不準,分不清哪些是重大問題,哪些是一般問題,該管的沒管住,該放的沒放開,大事議不透,小事議不完。片面認為,黨支部就是研究表彰獎勵、黨員發展、經費開支等問題,未能將年度工作計劃、貫徹上級重大決策、階段性重大工作同經濟工作齊抓共管,直接造成了黨建工作和經濟工作的分離脫節。(四)黨員先鋒意識「淡化」。一些基層黨組織不注重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致使個別黨員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有的黨員黨性淡簿,日常工作中把自已等同於普通群眾,只顧局部利益,缺乏全局觀念;有的黨員工作缺乏熱情和積極性,得過且過,工作上不求進取,少數黨員只繳納黨費不參加組織生活;有的黨費也要催繳,還有的甚至連黨費也不願意按規定標准繳納。這些個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黨的形象,影響工作的健康發展。對此,必須認真加以改進和解決。(五)黨員幹部教育管理「虛化」。一些基層黨組織制度不完善,管理鬆懈,支部組織生活不健全,「三會一課」制度堅持不好,個別支部存在著行政會、業務會與支部會兼顧開,支部大會不規范不嚴肅;在對黨員管理結果的衡量上,往往把行政業務工作開展得好壞,作為評價全年工作成績的主要依據,而對政治表現、自身綜合素質等難以實施准確的評價考核;有的黨務工作者從未經過系統的培訓,黨務知識懂得不多,對黨員的教育管理手段比較落後,管理缺乏力度。

閱讀全文

與市場主體對公共服務問題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