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公共服務理論是怎樣發展新公共管理理論的
我來說一點吧,其實這些是政府行政的問題,我們知道政府的具體行為經過幾個內過程,容簡而言之:決策,管理,服務。而這一演變過程是由於近代民主思想的深入而形成的,中國也是這樣子的,我們都說中國政府政治改革落後,最主要的是因為人民民主思想的深入的同時,政府行政觀念沒有變的原因。簡而言之是從只注重經濟效益發展到注重人民權利了......你可以去看看行政學方面的書,通讀之後會發現的....加油啊!!
⑵ (新)公共管理學產生的背景是什麼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場聲勢浩大的行政改革浪潮在世界范圍內掀起。在西方,這場行政改革運動被看作一場「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門」的「新公共管理運動」。
二、「新公共管理運動」興起的理論和現實根源
傳統公共行政模式較之以前的管理是一個重大的進步。因此,自其產生以來,它逐步成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公共行政的基本模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公共管理領域的理論和實踐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這一切都為「新公共管理運動」在20世紀末的興起提供了深刻的理論和現實依據。
1、傳統公共行政模式日益凸現的內在理論缺陷。傳統公共行政理論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它與先前的政府管理理論最大的區別在於,它建立在兩個全新的理論基礎之上:一個是由伍德羅·威爾遜提出並由古德諾系統化的「政治與行政二分」理論;另一個是馬克斯·韋伯提出的「官僚制」理論。建構在這兩大理論基礎上的傳統公共行政理論認為,政治與行政是可以分開的,在「二分」的情況下,公共行政的主要任務是如何有效地執行既定政策或達成既定目標。有關政治、政策的問題,屬於政治學范疇,政治不要干擾行政,行政是科學的問題,可以也應該保持價值中立,而以追求經濟和效率為目標。公務員應保持政治中立,他們的任務僅僅是忠實和有效地執行被政治官員制定的政策。據此,便可以建立一套科學的、最佳的行政管理原則。公共員系統依據這些組織原則運作,剔除任何個人感情因素,像驢一樣受賞罰的支配,行政管理便可以達到高度的「理性化」,政府管理也就可以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效果。其實,早在傳統公共行政理論形成後不久,其賴以立足的二大理論基礎就遭到了包括政治學行為主義和人際關系學派的激烈批判。行政學者羅伯特·達爾和沃爾多都曾指出,威爾遜提出的「政治與行政二分」實際上是做不到的,傳統行政模式的不切實際之處就在於,政治與行政必然是相互關聯的,一個不含任何價值判斷的公共行政只是一個神話而已。行政學者彼得斯也指出:「行政管理與政策並非呈現出互不相關的離散現象,而是相互關聯的。無論是通過主觀方式還是通過客觀方式,行政體系的屬性都會影響到政治體系的政策產出。」時至今日,大多數的學者對這個問題已經達成共識。盡管實際工作者中的一些人依然固執地堅持兩分法的觀點,但傳統的行政模式必須依賴於一個無法成立且長久被認為是不能實現的理論,至少說明這個模式肯定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面對於韋伯的「官僚制」理論。學者們也認為,由於官僚制的理性形式、不透明性、組織僵化以及等級制的特點,使得它不可避免地會與民主制發生沖突。實際上,韋伯自己也只是把官僚制當作一種理想狀態。在他看來,官僚組織的完善,必然使人們進入「鐵的牢籠」。「哪裡徹底實現了行政的官僚化,哪裡所確立的權力關系的類型實際上是不可摧毀的。」要對付發達的官僚機器,一般個人、官僚機構中的官員甚至掌握最高權力的統治者實際上都是無能為力的。顯然,這一切並不是現代人所嚮往的。另外,官僚制在實踐中的應用也與韋伯的設想有些出入,特別是官僚制在人事制度中的實踐所產生的僵化、形式主義較之韋伯的設想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其精英主義的特徵又遠不能達到韋伯的設想,這直接導致了該體系效率的降低。這些理論都從根本上動搖了傳統公共行政賴以立足的理論基礎。
2、傳統公共行政模式在實踐中正在遭受日益廣泛的抨擊。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來,就出現了對公共部門的規模和能力進行的抨擊。人們普遍認為,政府「規模」過於龐大,浪費了過多的緊缺資源。目前,削減政府經費幾乎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如在西班牙、義大利、德國、瑞典等國家,其公共服務傳統上是規模較大的,但是現在公共部門的作用已經下降了。其次,關於政府的「范圍」也引發了爭議。有人認為,政府本身介入的活動過多,其中許多活動可以有其他可選擇的備用方法。作為這種觀點的反應,許多先前由政府從事的活動開始轉向私營部門。此外,政府的「方法」也受到抨擊。人們越來越認為,官僚制的方法必定會造成工作的沒有起色和效率低下。如果必須由政府從事某種活動,也需要尋求官僚制之外的其他的組織方法。對公共部門的規模、范圍和方法進行抨擊所產生的明顯結果就是削減政府和改革其管理方法。
3、經濟理論的變革對傳統公共行政模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二戰後,西方各國政府普遍採用了凱恩斯主義的主張,對社會生活實行全面干預。當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干預市場並獲得巨大成功時,與「市場失靈」相伴隨的「政府失靈」也表現得同樣明顯。一方面,政府對社會、市場所承擔的管理任務越來越多,成為「萬能政府」;另一方面,政府內部官僚機構膨脹,效率低下,財政支出日益擴大,政府管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強調自由主義和市場取向的公共選擇理論異軍突起。正如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所指出的,「公共選擇理論用經濟學的行為假設和方法,研究了當國家干預不能提高經濟效率或收入分配不公平時所產生的政府失靈問題」。公共選擇理論在70年代正式介入「公共管理」領域,並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理論。公共選擇理論的學者們採用「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來研究政府官僚系統的行為。他們認為,人類社會由兩個市場組成,一個是經濟市場,一個是政治市場。在這兩個市場上活動的是同一個人,都是自利和理性的人。也就是說,政府公職人員與普通市民一樣,都以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為目的。至於政府,由於人民對其所有權分散且不可讓渡,故缺乏加以監督的誘因,再加上沒有市場競爭的機制予以有效制約,因而自利的官僚得以不顧社會公益,專注於追求個人的權力、名望和利益,最終造成政府效率不彰。基於這一認識,公共選擇理論認為,失敗的是政府而不是市場,要解決公共管理的危機,應減少政府的職能,盡量交由更有效率的市場來調控貨品和服務的供應,以達到最有效率的資源配置。他們還認為,傳統公共行政強調的統一規制和監控,極大地抑制了公職機構和文官的創造力,已陷入形式化和僵化;代表國家意志的政府管理和服務,忽視公共保障和服務的多樣性,對市場信號和消費者需求的反應不靈敏,已經不再適應當今世界的需要,是「工業社會的政府組織模式」、「十九世紀的行政技術」。由此,他們認為市場可以取代政治或行政成為管治社會的主導機制,只有將「經濟效率」奉為最高標准,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才能使眾多自利的個體走到一起,增加社會福祉。總之,公共選擇理論為新公共管理運動的興起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
4、知識經濟以及由此引發的經濟全球化的加速,使政府面臨更加嚴峻的「效能」和「合法性」競爭。90年代以來,知識經濟的興起加速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並將全球經濟一體化水平不斷推向更高的新台階。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使全球性的「政府效能」橫向競爭的時代成為現實。政府績效與政府合法性的單一縱向參考的時代已經結束,不同社會下的公眾像選擇職業與工作單位那樣選擇政府的時代已悄然來臨。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競爭,猶如不同企業之間的競爭一樣,已經並將於21世紀伊始在更大程度和更大規模上,在不同政府之間迅速展開。任何一個國家政府的命運都將由其在全球政治和經濟舞台上的競爭能力和其處理具有全球性特徵的問題的能力所決定;各國政府都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在國際互振系統中不遺餘力地尋求到保護和促進本國在全球競爭中利益的方略和戰術,並有效地促進本國福利的實際提高,才能獲得本國人民的認同和支持;政府效能與合法性已不再能從本國歷史的縱向比較中獲得令人信服的認同,歷史原因已不再成為人們認可的社會福利不及他國的托辭。全球性「政府效能」和「政府合法性」競爭的結果,必然使那些對社會的要求與願望反應遲鈍或不願作出反應的政府面臨權威危機、信任危機和合法性危機。全球經濟一體化,特別是知識經濟的興起,對政府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迎接這一挑戰,對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方式進行結構性調整與重塑,無疑將成為各國政府明智的選擇。
總之,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理論的發展,傳統的公共行政模式已經在理論和實踐的質疑聲中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傳統的行政模式已無法反映出現代公共服務所需承擔的廣泛的、管理的以及政策制定的角色,它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消極的控制形式,不是致力於為提高效率提供有效的激勵,而是著力於怎樣避免犯錯誤。正是在這樣的理論和現實背景下,以經濟學和私營管理理論為基礎的「新公共管理運動」引人注目地登上了公共管理的歷史舞台,並引發了公共管理領域一場新的革命。
三、「新公共管理運動」興起的理論意蘊及其前景
對「新公共管理運動」本身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現在還為時過早,因為,它還處在探索和發展的復雜進程之中。但「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實踐,已經體現出了與傳統公共行政模式重大的差異,如更注重管理績效和管理效率,更注重市場的力量,更注重管理的彈性而不是僵化,更注重公共部門運行於其中的相關的政治環境,更注重私營部門管理方式在公共部門的應用等等。「新公共管理運動」的興起,特別是它業已表現出的新特徵及其發展趨勢,都明確地提醒世人:一個全新的管理模式已經在公共管理領域逐步形成。在目前改革的實踐中,盡管出於操作上的需要仍表現出政府繼續承擔運動主體的角色,但從這場改革運動的發展趨勢來看,無疑包含著對近代以來的傳統公共行政模式進行全面檢討的意蘊。
當然,任何的變革過程都會有得益者和受損者。從信奉市場力量和現代企業「消費者導向」中吸取營養的「新公共管理運動」,在一些大規模實踐中雖然顯示出了生機和活力,但也積淀著不少理念性的矛盾和沖突。例如,從「企業家政府」和「企業化政府」引出的公共機構與私營企業之間的異同比較;在政治家與高級文官簽訂業績合同及其評估過程中,如何避免政治和價值觀的影響;在以「三E」---經濟(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益或有效性(Effectiveness)作為政府績效的評估標准時,如何協調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它對照以公平(Equity)替換經濟的政策評估的「三E」標准孰優孰劣等等。這些矛盾和問題都將是「新公共管理運動」在未來需要認真面對並切實加以解決的。
但無論如何,盡管「新公共管理運動」尚處在艱辛的探索之中,還沒有形成一種固定統一的模式,盡管「新公共管理運動」本身還遠非完美,還存在著不少批評和毋庸置疑的問題,但20世紀大多數國家普遍存在的傳統公共行政模式卻無疑已經是一去不復返了,「新公共管理運動」及其引發的公共管理模式的變革必將成為一股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⑶ 什麼是新公共服務
「新公共服務」指的是關於公共行政在以公民為中心的治理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理念。也就是說,它重點闡述公共行政與公民的關系、公共行政與公共治理系統的關系。
「新公共服務」理論源於四個基礎理論,即民主社會的公民權理論、社區和公民社會模型理論、組織人本主義和組織對話理論及後現代公共行政理論。
(3)新公共服務理論背景擴展閱讀
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建立社會遠景目標的過程並不能只委託給民選的政治領袖或被任命的公共行政官員,廣泛的公眾對話和協商是非常重要的。政府的作用將更多地體現在把人們聚集到能無拘無束、真誠地進行對話的環境中,共商社會應該選擇的發展方向。這樣才能建立具有廣泛基礎的社區、國家或民族的遠景目標,才能為未來提出指導性的理想。
相比之下,通過這種協商過程來形成一系列簡單的目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該過程促使行政官員、政治家和公民處於思考社區和國家預期發展前景的過程之中。此外,政府還肩負著道義責任,即確保經由這些程序而產生的解決方案完全符合公正和公平的規范。
換言之,政府的作用將是確保公共利益居於主導地位,確保解決方案本身和提出解決方案的過程符合公正、公平和平等等民主價值准則。政府應當積極地提供這樣的舞台,在這個舞台上,公民能夠通過對話清楚地表達共同的價值觀念,並形成共同的公共利益觀念。
公共行政官員不應該僅僅通過促成妥協而簡單地回應不同的利益需求,而應該鼓勵公民採取一致的行動。這樣,他們就可以理解各自的利益,具備更長遠、更廣博的社區和社會利益觀念。
⑷ 新公共管理理論和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區別
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內涵1、建立以顧客為導向的服務型政府2、借鑒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來版管理政府權3、以市場為調節機制,優化社會資源配置4、以目的為導向,建立有效的責任機制與績效評估體系新公共管理作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其理論基礎與以往的行政理論有很大的區別。如果說傳統的公共行政以威爾遜、古德諾的政治—行政二分論和韋伯的科層制論為其理論支撐點的話,新公共管理則以現代經濟學和私營企業管理理論和方法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公共管理是對公共事務的管理,公共事務是公共管理的起點,決定了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態勢。近年來,國內學界對公共管理的一些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總體上看,公共管理對我們還是一個新課題,公共管理學科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
⑸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介紹
《新公共服務理論》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羅伯特.B.登哈特、珍妮.V.登哈特。
⑹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理論簡評
新公共服務理論提出和建立了一種更加關注民主價值與公共利益,更加適合版現代公共社會權和公共管理實踐需要的新的理論選擇;
1.吸收了傳統公共行政的合理內容,承認新公共管理理論對於改進當代公共管理實踐所具有的重要價值,但擯棄了新公共管理理論特別是企業家政府理論的固有缺陷;
2.把效率和生產力置於民主、社區、公共利益等更廣泛的框架體系中,
3.對傳統的公共行政理論和目前佔主導地位的管理主義公共行政模式都具有某種替代作用。
4.有助於建立一種以公共協商對話和公共利益為基礎的公共服務行政。
⑺ 新公共管理的時代背景
新公共管理運動興起的直接動因,在於公共行政模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已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民權運動風起雲涌,經濟滯脹初露端倪,失業以及公共安全、環境污染、社會保障等矛盾日益暴露,這與公共行政模式的預期形成很大的反差。變革成為國際社會普遍而迫切的要求,一場來自政府和公共部門內部的改革運動——肇始於英國,隨後在美國,進而擴大至西方主要發達國家,最後又波及許多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終於拉開了帷幕。
這場行政改革運動即新公共管理運動,與此前來自理論界的「新公共行政」運動有著根本性區別。「一方面,它從一開始就是實踐導向的,側重於政府和公共組織的內部結構、公共服務的供給方式的根本性改變,而其最終目標則是要減小政府規模、壓縮政府活動空間、創新服務供給方法,以更低的費用、更高的效率實現公共目標;另一方面,其價值觀預設、理論基礎和方法來源與公共行政範式完全不同,它不是要補充和修繕公共行政範式,而是要徹底揚棄公共行政範式,實現範式革命而不是改良。」
從」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絕不僅僅是名稱的簡單變化。從拉丁詞源來看,行政(Administration)源於「minor」,而後演變為「ministrare」,意思是「服務」以及「統治」,強調遵從規則和程序;管理(Management)則來自「manus」,意思是「用手控制」,有經操作和控制達到目標的含義。由此可見,「公共行政注重的是過程、程序和符合 規定,公共管理涉及的內容則更為廣泛。一個公共管理者不僅僅是服從指令,他注重的是取得結果和為此負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