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農村社區基本公共服務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一、農村社區基本公共服務
1、為老服務
開辦各種類型的老年大學,開展各種有利於老年健康的文體活動,興辦社會福利機構,如福利院、老年公寓、老年保健、老年法律、老年婚介、老年心理及健康服務,為方便老年人生活,提高老年人生存質量提供各種服務項目
2、社會保障服務
對社區低收人家庭,根據國家政策提供社會保障和救助,落實低保政策,建立再就業基地,加強職業中介等千方百計安排下崗職工再就業
3、優撫服務
主要協助政府落實優撫政策,做好退伍安置工作,開展擁軍優屬服務,為軍人家屬和傷殘人員的生活提供方便
4、為殘疾人服務
為殘疾人提供就業安置服務,醫療康復服務,基本生活服務及婚介服務
5、安全防範服務
社區居委會可以根據需要建造社區安全防範設施,如電子防盜監控系統、樓宇對講系統等
6、衛生保健服務
辦好社區衛生保健室,開展對常見病的康復醫療服務,宣傳健康防病知識,提高全民健康意識
7、為青少年服務
為青少年提供各種健康有益的文體建康活動場所,組織開展各種健康有益的活動
8、家政服務
為居民家庭介紹家政服務員
9、中介、信息服務逐步建立區域性求助網路體系,實現社區服務現代化、網路化,發放求助服務卡,公開服務項目、收費標准、聯系方式和服務承諾,做到民思我想、民困我幫、民求我應、民需我辦。
(1)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擴展閱讀:
一、農村社區概況
1、具有廣闊地域、居民聚居程度不高、以村或鎮為活動中心、以從事農業為主的社會區域共同體
2、農村社會學家對農村社區的含義有不同的理解
3、構成農村社區的基本要素
①具有廣闊的地域,居民聚居程度不高,並主要從事農業
②結成具有一定特徵的社會群體、社會組織
③以村或鎮為居民活動的中心
④同一農村社區的居民有大體相同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行為規范,有一定的認同意識
二、農村社區結構
1、經濟結構
包括生產力結構、產業結構和行業結構
2、人口結構
包括人口的性別、年齡、職業、素質等結構
3、文化結構
各文化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與構架方式
B. 金融機構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中的作用
加強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使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的重要內容。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不斷提高西部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盡快縮小地區間人民生活水平和享有公共服務水平的差距,使西部地區各族群眾和全國人民一道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積極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國家在加強西部地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實施了一批有針對性的重點工程和項目,東部地區在對西部地區的對口支援和對口幫扶中也把幫扶公共服務事業作為重要內容,西部地區教育文化衛生等薄弱環節得到加強,城鄉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有了一定提高。2000—2005年,中央向西部地區財政轉移支付和各項補助7620億元,其中支付社會保障、教育、衛生、文化、扶貧等專項補助2060億元。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二期工程,共安排西部地區投資30多億元,「兩基」攻堅計劃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新建、改造寄宿制學校3475所,1000多萬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享受「兩免一補」政策。建成西部地區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建設項目3000多個,為西部地區縣級醫療機構配備農村巡迴醫療車1200多輛,使西部地區每個縣擁有1輛巡迴醫療車,支持農村鄉鎮衛生院及縣級醫療機構建設,開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實施「西新工程」、農村電影流動放映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縣圖書館、文化館建設工程,豐富了西部邊遠地區人民的文化生活。
但是,由於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和薄弱的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以及歷史原因,西部地區公共服務水平與全國和東部地區相比,差距較大,與自身的發展需求相比,還有不小缺口。據統計,2005年,西部地區農村中、小學生均教育儀器設備值只有隻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75%左右,不到東部地區的60%。西部地區縣級綜合醫院擁有的專業設備原值只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60%左右。西部地區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不到全國的20%,農業人口覆蓋率不到5%,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東部地區的十分之一。西部地區社會救助覆蓋面遠低於東、中部地區,享受社會保障的對象仍然是「五保戶」、遭受重大自然災害的災民、特困群體及優撫安置人員,西部地區絕對貧困人數超過全國的一半,而享受低保救助的人數僅佔全國的六分之一,只有東部地區的四分之一。
可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難點在西部地區,重點也在西部地區。沒有西部地區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全國基本公共服務就不可能實現均等化,沒有西部地區的社會和諧,也就沒有全國的社會和諧。因此,要充分調動西部地區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根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任務和要求,在西部開發中,更加註重發展社會事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加強醫療衛生服務,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更加註重穩定擴大就業、健全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體系以及強化社會安全,突出解決好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力爭通過「十一五」期間的努力,使西部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遏制,到2020年,基本實現全國范圍內的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
(二)
「十一五」期間,西部地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更加註重優先發展教育。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擴大免費提供課本的覆蓋面,對其中的家庭經濟困難寄宿學生提供生活補助,降低初中階段輟學率,加大掃盲工作力度,確保西部地區「兩基」攻堅任務如期完成並鞏固成果。積極發展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完成「西部地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等工程,加大「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中西部農村初中改造」等工程對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繼續實施「對口支援西部高等學校計劃」。支持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辦好一批重點專業和學科。鼓勵和支持東中西部地區之間開展教育對口支援和聯合辦學、聯合研究等交流與合作,加大培養、交流和支持力度,加快西部地區教師隊伍建設。
二是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貧困家庭醫療救助制度,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建立健全縣、鄉、村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重點支持鄉鎮衛生院以及貧困縣、民族自治縣、邊境縣的縣醫院、縣中醫(民族)醫院和縣級婦幼保健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醫療衛生專業隊伍建設。控制重大傳染病、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傳播,突出抓好碘缺乏病、地方性氟(砷)中毒、大骨節病、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加強農村基層計劃生育設施建設,完善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
三是積極發展文化體育事業。加強農村和城市社區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網路建設,繼續實施西新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搶救性文物保護和重大文化自然遺產保護設施建設。扶持農村業余文化隊伍。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保護發展民族民間體育。積極發展文化體育產業。
四是提高人民生活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完善對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制度。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各項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完善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醫療保障制度,在有條件的地區推動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勞動保障監察維權體系,加強對企業用工行為的監管,切實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改善社會救助和福利機構條件,為未成年人、殘疾人、老年人等提供服務。鞏固和擴大「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行動的成果。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保障水平,增強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和城鎮低收入者的消費能力。
(三)
為完成以上任務,「十一五」期間,要把不斷提高西部地區公共服務水平,放到西部大開發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為西部地區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採取切實有效措施,集中力量,扎實工作,抓好落實,抓出成效。
一是加大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1994年實行分稅制改革和2000年農村稅費改革後,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收入分配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西部地區地方財政,尤其是縣鄉財政成為最薄弱的環節,無力承擔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任務。根據屬地化原則,西部地區公共服務提供應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職責。因此,要在提高轉移支付總量的基礎上,加大中央財政,尤其是新增財政收入對西部地區公共服務轉移支付的力度。在因素選擇和權重設定上,充分考慮西部地區及其縣級財政的困難問題,給予體制性傾斜支持。地方各級政府也要建立穩定的公共服務投入機制,加大省級財政對縣級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
二是創新西部地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模式。在國家加大對西部地區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同時,要更新觀念、拓寬思路,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西部地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對在西部地區從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企業或個人給予一定的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在西部地區率先進行醫葯分離試點,鼓勵醫葯企業與西部地區農村鄉村衛生院(所)合作,建立獨立的醫葯配送渠道,降低農民醫療費用。發揮銀行和金融機構在西部地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市場運作機制,處理好政府、市場、社會和農民在西部地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的相互補充作用。
三是要增強西部地區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提高西部農村地區公共服務水平是加強西部地區公共服務的關鍵。要通過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引導和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合理、有序向周邊城鎮轉移,重點抓好小城鎮和中心村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的規模效應。西部地區能源、礦產資源、特色農牧業和旅遊資源豐富,具備一定的比較優勢。國家將加大支持力度,積極扶持西部地區有資源、有市場、有效益的產業,通過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加快工業化進程,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增強西部地區公共服務自我供給能力。
四是提高西部地區公共服務從業人員素質。在西部地區建設一批有針對性的重點職業教育學校,同時積極利用東部地區職業教育資源,把為西部地區培養各類公共服務職業技術人才作為東部地區對口支援西部地區和東西合作的重要內容。健全繼續教育制度,抓好崗前和在崗培訓工作。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進一步提高西部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從事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公益性事業人員的工資,建立一種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盡其才的良性用人機制。
總之,加強西部地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高西部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事關西部地區人民的切身利益,事關西部大開發事業的成敗,事關全國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建設全局,意義重大。讓我們共同關注、共同努力,在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進程中,逐步縮小西部地區城鄉居民人均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與東、中部地區的差距,盡快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盡快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
C. 2020中央一號文件解讀:改善農村公共服務的內容是
加快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
一要加快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二要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三要加強農村生態建設;四要開展人居環境整治;五要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六要加強農村衛生健康服務;七要改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八要加強農村社會保障;
農業相關資訊可瀏覽 春藤網
D. 什麼是"1+6"村級公共服務體系
"1+6"村級公共服務體系:指將村兩委和便民服務中心、綜治維穩中心、讀書閱覽中心、遠程教育中心、老年活動中心、網路服務中心集中在一起的綜合項目。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強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整合社會事業項目,鞏固和發展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成果,滿足農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
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創新性的工作,要堅持以下原則:一是政府主導,整合資源,規劃先行;二是因地制宜,便民實用,分類指導;三是堅持標准,保證質量,體現特色;四是群眾參與,完善機制,可持續發展。
(4)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擴展閱讀
"1+6"村級公共服務體系制定的意義:
統籌兼顧,提高效益:
1、規劃先行。把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納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集鎮建設和土地利用總體發展規劃。
2、統籌兼顧。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的規劃建設應注意與城鄉風貌改造、精神文明建設、新農村建設等工作結合進行;在強調政府主導、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的同時,要充分發動群眾,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在強調統一標准、保證質量的同時,要堅持因地制宜,便民實用;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加強長效管理制度建設和人才培訓工作;要注意與農村長遠發展相結合,既滿足當前需要,又預留發展空間。
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制:
為確保按時按質完成,鄉政府全面落實建設任務,負責本鄉建設工程實施工作,承擔建設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工作的直接組織領導責任。
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落實人員,切實加強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主要領導要親自抓、負總責,分管領導要具體抓,協調解決有關問題,統籌工作進度。
將項目建設作為對領導班子年度業績考核和幹部獎懲的重要依據。組織村黨支部等基層組織、幹部參與到建設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工作中,制定有力可行的措施,切實提高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E. 農村公共服務是什麼
1、提供就業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務。
2、提供教育、醫療、公共文化等公共事業性服務。
3、提供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性基礎服務(比如電網、公路網、水利網、鐵路網、通訊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屬於公益性的部分政府需要直接承擔起提供責任)。
4、提供生產安全、消費安全、社會安全等公共安全服務。
(5)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擴展閱讀
著力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提高思想認識,強化服務意識。提供公共服務,滿足公共需求,是現代政府的基本職責。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直接關系人們的生活質量。
各級政府應堅持以人為本,以強化服務意識、增強服務效能、提高服務水平為中心,樹立科學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理念,增強公共服務意識,努力實現由管理本位向服務本位轉變。
在推進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應始終堅持以農民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為導向,為農民創新創業創造條件,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手,有序推進農村公共服務發展。
2、加大財政投入,突出公共服務供給重點。有力的財政支撐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基本保障。有效解決農村公共服務投入不足問題,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要求各級政府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逐步增加農村公共服務財政支出的總量與比例。
3、創新供給方式,實現服務主體多元化和方式多樣化。
F. 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的措施有哪些
(一)繁榮發展農村文化。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盡快形成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廣泛開展文明村鎮、文明集市、文明戶、志願服務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農民崇尚科學、誠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風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養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鄰里和睦、勤勞致富、扶貧濟困的社會風尚。加強農村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
(二)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普及成果,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完善義務教育免費政策和經費保障機制,保障經濟困難家庭兒童、留守兒童特別是女童平等就學、完成學業,改善農村學生營養狀況,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健全縣域職業教育培訓網路,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廣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大力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農村教育。增強高校為農輸送人才和服務能力,辦好涉農學科專業,鼓勵人才到農村第一線工作,對到農村履行服務期的畢業生代償學費和助學貸款,在研究生招錄和教師選聘時優先。保障和改善農村教師工資待遇和工作條件,健全農村教師培養培訓制度,提高教師素質。健全城鄉教師交流機制,繼續選派城市教師下鄉支教。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繼續教育。加強遠程教育,及時把優質教育資源送到農村。
(三)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重點辦好縣級醫院並在每個鄉鎮辦好一所衛生院,支持村衛生室建設,向農民提供安全價廉的基本醫療服務。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定向免費培養培訓農村衛生人才,妥善解決鄉村醫生補貼,完善城市醫師支援農村制度。堅持預防為主。加強農村葯品配送和監管。積極發展中醫葯和民族醫葯服務。重視健康教育。加強農村婦幼保健,逐步推行住院分娩補助政策。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和落實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制度,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
(四)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力度,做到應保盡保,不斷提高保障標准和補助水平。全面落實農村五保供養政策,確保供養水平達到當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完善農村受災群眾救助制度。落實好軍烈屬和傷殘病退伍軍人等優撫政策。發展以扶老、助殘、救孤、濟困、賑災為重點的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發展農村老齡服務。加強農村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工作,促進農村殘疾人事業發展。
五)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五年內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加強農村公路建設,逐步形成城鄉公交資源相互銜接、方便快捷的客運網路。推進農村能源建設,擴大電網供電人口覆蓋率,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加快改水、改廚、改廁、改圈,開展垃圾集中處理,不斷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和人居環境。推進廣電網、電信網、互聯網「三網融合」,積極發揮信息化為農服務作用。發展農村郵政服務。健全農村公共設施維護機制,提高綜合利用效能。
(六)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實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實行新的扶貧標准,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把盡快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並實現脫貧致富作為新階段扶貧開發的首要任務。重點提高農村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對沒有勞動力或勞動能力喪失的貧困人口實行社會救助。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繼續開展黨政機關定點扶貧和東西扶貧協作,充分發揮企業、學校、科研院所、軍隊和社會各界在扶貧開發中的積極作用。
(七)加強農村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加強災害性天氣、地質災害、地震監測預警,提高監測水平,完善處置預案,加強專業力量建設,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提高災害處置能力和農民避災自救能力。加強防洪排澇抗旱設施和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加快農村危房改造,提高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信設施抗災保障能力,提高農村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建築質量,落實安全標准和責任。全力做好汶川地震災區農村恢復重建工作,加大投入,對口支援,發動群眾,加快受災農戶住房重建,搞好農業生產設施重建,盡早恢復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
(八)強化農村社會管理。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農民權益機制,拓寬農村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做好農村信訪工作,加強人民調解,及時排查化解矛盾糾紛。農村廣大幹部要進村入戶做好下訪工作,切實把矛盾和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加強農村政法工作,推進農村警務建設,實行群防群治,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建立健全農村應急管理體制,提高危機處置能力。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反對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勢力干預農村公共事務,堅決取締邪教組織,嚴厲打擊黑惡勢力。
G. 如何加強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建設
1、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持續較快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客觀分析地區的現狀,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積極探索建立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 盡快改變農村基礎設施滯後狀況,是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要求,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 務。要按照村莊總體規劃,切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使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1)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要加大農村水利重點工程的實施力度,組織實施好中低產田的改造、河流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設施和綠化工程建設。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資金投入,探索建立長效的管養機制。
(2)繼續推進農村公路建設。 要繼續抓好農村公路建設,逐步把鄉村公路延伸到規劃的農民集中居住點。要廣開資金渠道,採取向上級爭取、利用「一事一議」籌集、能人大戶捐助等多種形式,切實解決農村公路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
(3)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 要做好農村改水工作,優先解決農民飲水安全問題,讓農民都能飲用上清潔、安全的自來水。四是加強農村能源建設。要積極推廣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以民用沼氣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切實改善農民群眾的生活和居住環境。
3、培養新型農民,不斷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 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力軍,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將農村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
(1)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 抓好教育是建設新農村的基礎,要大力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要穩定農村教師隊伍,注意調動和保護長期在農村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的積極性,促進城鄉教育事業均衡協調發展。
(2)加強農民的技能培訓。 要充分發揮基層農技部門和科技人員的作用,分期分批對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等的培訓,促進科學種田;要大力發展農村成人教育,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增強農民就業創業的能力。
(3)加強農村的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要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積極開展「文明家庭」、「和諧村組」等的創建活動,提倡移風易俗,反對封建迷信,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要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辦好農民圖書館、文化館、老年活動室等,滿足農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的文化需求。
4、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就業,是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要切實保護好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免費為外出務工農民提供政策咨詢和就業服務。要完善農民工勞動合同制度,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建立農民工工資合理 增長和工資支付保障制度,使外出務工農民的付出能夠得到合理回報。
H. 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什麼意思
內容摘要: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包括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文體教育服務內、公共衛生服容務、養老幼托服務、環境治理以及信息服務等子體系。本文對完善這些子體系分別提出建議,以拓展農村公共服務功能,使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I. 發展農村社會事業與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之間是什麼關系
所包括的內容基本一樣,主要是農村教育、衛生、文化體育、人口和計劃生育、社會保障等多個方面和領域。
J. 鄉村振興戰略第三十章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主要包括幾個方面
《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第三十章 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主要包括
1、 優先發展農村專教育事業
2、推屬進健康鄉村建設
3、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4、提升農村養老服務能力
5、加強農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