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社會組織承擔公共服務職能

社會組織承擔公共服務職能

發布時間:2021-12-02 14:29:51

『壹』 如何提升社會組織承接政府公共服務能力

社會組織承接公共服務,就是把原來由政府直接向社會公眾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務,通過合同外包、公私合作等方式交給社會力量來提供,並由政府根據服務數量和質量向其支付費用的公共服務提供方式。隨著多年改革開放的持續努力,我國社會組織獲得了歷史上少有的發展契機,進入了新的加速發展階段,也將承擔越來越多的公共服務責任。
目前,我國社會組織承擔公共服務的能力還有欠缺。2013年,國采中心承擔的中央機關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居家養老服務采購項目,通過向供應商徵集意見和專家論證發現,北京市場能夠承擔日100人次服務規模的養老服務機構只有1家,最終只能向財政部門申請單一來源方式采購。南京市浦口區有各類社會組織1800多家,但能夠承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項目的不到10%。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力度,推進社會組織發展」的要求,助推社會組織能力建設,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應注重從以下幾方面助力社會組織能力建設。
第一,培育公共服務的能力
目前,社會組織發展改革的頂層設計已全面展開。針對社會組織登記難的問題,應加快推廣取消業務主管單位前置審批,實現直接登記備案是必然趨勢。加快這一改革,為社會組織創設良好的發展環境,提升社會組織的服務能力。尤其是加快公益類社會組織服務能力的快速提升,促進企業、個人和社會捐贈公益事業免稅政策的落實;拓寬行業協會的發展門類,按照市場化原則,加快推進去壟斷、去行政化的改革,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優勢產業、高端產業、新興產業的行業協會,為經濟社會提供創新升級的服務水平;注重大力培育社區組織的服務能力,充分發揮社區在社會治理中的基礎作用。另外,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加快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發展,尤其是在教育、醫療、環保等領域,逐步建立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型服務業,實現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的社會服務新特徵,逐步建立起層次多元化、布局合理化、誠信規范化的民辦非企業單位體系。
第二,促進創新治理的能力
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有利於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在促進共治機制建設中,社會組織的地位不可或缺。它將社會領域中一些零散的社會資源有效地整合起來,以組織的方式提供相應的服務,這既是用活用好社會資源的有效路徑,也是實現社會治理創新的具體體現,更是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用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乘法」的具體體現,把政府職能充分轉到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治理、公共服務上來的重要舉措。社會組織在承接政府轉移出來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社會組織所具有的自主性、公益性和平等性特徵,在社會治理中相對於政府,在基層社會治理層面更容易獲得公眾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具有細致入微,符合傳統文化與基層群眾利益的特點,特別是通過對困難群體、邊緣群體、弱勢群體幫扶及影響,有利於充分調動各類資源,促進基層公眾的積極參與。建立健全多元主體、多種渠道的資源動員體系,妥善解決和化解各類社會矛盾。因此,社會組織要不斷地提升創新治理的能力,創造優質的「公共價值」,才能永葆自身的公益理念與社會公信力。
第三,推進合作協調的能力
現代國家與社會組織的合作協調能力包括在公共服務供求上的合作協調能力,在政策制定及執行上的合作協調能力以及在相關政治話題上的協調互動的協調能力。具體來講,在公共服務供求上的合作協調能力,主要是指通過各種形式外包項目,在兩者之間形成圍繞公共服務供給所構建的合作夥伴關系及相應的協調互動能力;在政策制定及執行上的合作協調能力,主要是指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政策,推進基層民主建設,並利用自身廣泛的民意基礎和專業特點,發揮政策倡導的功能,成為政府與公眾間信息溝通的橋梁紐帶,對於推進公共政策民主化、專業化、科學化發揮重要的作用;在相關政治話題上的協商互動的協調能力,主要是指加強推進各類社會組織負責人進入各級人大、政協及各級黨代會,進行廣納建言、參政議政等,還通過加入國際性合作組織及聯合國的相關咨詢機構,在國際政治體系中與政府進行協調配合,發揮好合作協調能力。
第四,增強社會責任擔當的能力
實踐表明,要充分發揮社會自我管理功能,必須把政府購買服務與發展社會組織結合起來,提高社會組織責任擔當能力。一方面,要堅持培育扶持與監督管理並重的方針,不斷完善政府購買服務的運作機制,重點扶持一批具有示範導向性的社會組織,把公共服務交給具有擔當能力的社會組織,不斷完善治理結構。另一方面,建立社會組織誠信檔案,加強孵化培訓,指導社會組織健全各項制度,提升專業化水平,充分運用社會組織植根於基層群眾需求的特點,在集中民智、了解民意、表達民情和化解民怨中,培養勇於擔當消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社會責任。(作者單位:南京工業大學)

『貳』 社會組織具備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和購買服務資質有什麼用

承接政府職能轉移指隨著國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化,政府職能將進一步轉變,政府的一些事務性、服務性、中介性社會職能將轉移出來,交給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
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是新時期學會工作的一個重大突破,但學會在整個社會事務中的職能分配,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的地位和作用沒有法律法規的明確規定。

『叄』 政府組織經濟建設的職能中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詳細特點指的什麼

關於社會管理。社會管理包括兩類:一類是政府對有關社會事務進行規范和制約,即政府社會管理。政府社會管理是政府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動員社會力量,為增進公共利益,依法對社會事務實施的組織化活動;二類是社會(即自治組織、非營利組織和公民)依據一定的規章制度和道德約束,規范和制約自身的行為,即社會自我管理和社會自治管理。現代社會管理是政府幹預與協調、非營利組織為中介、市鎮自治與社區自治為基礎、公眾廣泛參與的互動過程。政府社會管理主要有三層涵義:第一,政府社會管理是對家庭、社會團體與社會自治所不能解決的社會事務的管理,這些社會事務涉及社會整體的公共利益、需要依靠國家權力與政府權威加以解決;第二,必須由政府管理的社會事務構成政府社會管理的主要內容,比如保障公民權利、維護社會秩序、協調社會利益、實施社會政策、管理社會組織、提供社會安全網、解決社會危機等;第三,政府社會管理的核心是社會政策,社會政策是政府幹預社會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措施,它決定了政府的其他社會管理手段。社會政策的核心是福利國家或福利社會政策。

關於公共服務。公共服務並不是一個新近出現的概念,不但在國內外的社會實踐中一直都有公共服務的一席之地,而且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各種理論中都有涉及。隨著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提出,國內外的學者賦予了公共服務更新更廣泛的內涵,普遍認為,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但目前國內學者對什麼是「公共服務」認識尚不統一,主要有四種觀點:1.社會公共服務一般是指依託社會公共設施或公共部門、公共資源的服務;2.公共服務是為消費者提供公共物品的服務;3.公共服務是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的主要內容,為公眾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責任;4.公共服務,是指用以解決公共問題,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主要手段,也是一種資源配置,其基本目的是為解決每一獨立的市場主體所不能單獨解決的許多公共問題。這些表述雖然不一,但基本內涵是一致的,政府的公共服務主要指公共部門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為公眾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公共服務與政府職能有著本質的、內在的關系。政府的社會職能是相對於政府的政治統治職能而言的。國家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它的首要職能是運用公共權力以維護政治統治,但政治統治職能的實現必須以執行社會職能,為社會提供服務為基礎。在現代社會中,政府公共服務職能范圍是動態的、發展變化的,一般而言,政府的統治職能將不斷弱化,社會的服務職能將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加強。
新公共服務強調公共性、回應性、可選擇性、責任性、參與性、合作性、透明性,以人文和公共利益為導向。新公共服務理論有七大核心觀點:服務而非掌舵;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戰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動;服務於公民而不是顧客;責任並不是單一的;重視人而不只是生產率和超越企業家身份,重視公民權和公共服務。公共服務的內涵因國家、地區不同而有所變化,根據社會支出與干預程度的差異,西方國家公共服務基本上分為四種基本模式,即美國模式;英國模式;大陸歐洲模式;北歐模式。

二、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特點與重點領域

關於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特點。這是與會代表討論的焦點。有學者從三個層面對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進行了分析:首先,從基本特點比較看,社會管理主要體現現代公共行政管理整合性的特點,而公共服務則主要體現現代公共行政管理公眾性的特點;其次,從核心內容比較看,社會管理主要體現在規范性上,主要管理和規范各種社會事務,包括社會公眾、社會穩定、社會治理,而公共服務主要是提供和滿足公共需求的服務,包括公共設施、公共事業、公共信息等;再次,從行為模式比較看,社會管理主要是以行政強制為基礎,以法律、法規為保障對社會進行調整和約束,強調政府履行義務,突出政府主導、主動作用,而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強調公民權利。根據以上特點的比較,與會代表認為:必須要建立健全政府與社會共治機制或官民協同治理機制,既發揮政府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的主導作用,又要形成政府、社會、公民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的模式,最終實現「市場自由、社會自主、政府自律」。

關於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重點領域。有學者提出,政府的公共管理領域重點是由公共經濟范圍決定的。現階段對中國公共經濟范圍的界定是界定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的前提,發揮好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又將有力促進公共經濟的發展。因此,正確分析當前國情,借鑒西方國家公共經濟體制理論和實踐的經驗,以實現資源最優配置理論為指導,以克服市場失靈和防止政府失靈為原則,科學界定公共經濟的活動范圍,從而准確界定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為了在能力受限的條件下實現公共經濟整體效率最大化,對公共經濟范圍的界定必須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優先考慮直接成本較少而間接效益最大的公共經濟事項,而對那些混合物品只能保證提供最必需的部分,其他則需通過市場提供或由既非政府又非企業的社會組織承擔。這就決定了政府的社會管理重點領域和職能:維護國家主權,確保國家政治經濟安全;建立一整套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原則相適應的、完備的法律制度;制定實施正確的政策、保證經濟、生態、人口協調可持續發展;適時進行宏觀調控,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建設重要的基礎設施,提供基本的社會服務;調節收入分配,保護弱勢階層;維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增強其生存競爭的能力;堅持健康的輿論導向,增強社會的心理凝聚力。

公共服務的主體主要由政府、NGO、私人企業構成,政府有提供公共服務的責任,但政府並不是惟一主體。公共服務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社會就業、社會保障服務和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發布公共信息等,為社會公眾生活和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提供保障和創造條件。在政府治理中,為了保證和維持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對社會經濟活動的管理與控制,可視為政府提供的一種公共服務。在民間,為了協調行業內或行業間的經濟行為,有自發形成的行業公會或行業聯盟、行業協會之類的民間組織,以協調行業內的生產流通及共同問題,這也可視為一種公共服務。公共服務實際上是一個比公共產品更寬泛的范疇,即通過公共服務可以提供公共產品,也可以提供混合產品或私人產品。有學者提出,政府公共服務領域應把重點領域放在以下五個方面:提高政府公共教育服務的水平,普及12年制的義務教育;提高政府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水平;提升政府公共醫療服務水平;提高政府科技服務的公共服務水平;投資戰略性的公共基礎設施等。

當前我國政府公共服務的突出問題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務提供上的城鄉失衡、地區失衡、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投入失衡以及人與自然的不協調、與發達國家相比職能的薄弱等方面。還有學者認為,造成我國公共服務低效的原因,根本在於我國的法制建設尚不完善,市場經濟發育不完全,資本、人員等方面整體發展水平不高,社會中間組織不完善,政府職能轉變沒有到位,公共服務體制單一等,手段落後等原因。此外,單純依靠增加機構和人員、進行道義勸告等傳統落的後公共服務提供方式也是造成公共服務低效,低質的重要原因。
與會代表一致認為,當前我國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更加重視我國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大力推進政府社會管理創新,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非典疫情的發生和蔓延,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就是要使政府發展的理念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社會全面健康均衡發展」上來,要在繼續加強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職能的同時,更加重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具體來說,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更加註重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特別要建立健全各種預警和應急機制,提高應對突發事件和風險的能力;二是要更加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教育、文化、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為人民生活和社會發展創造良好條件;三是要創建一套科學的政績評價體系,引導官員認真落實科學的發展觀。

公共管理中應該強調公民和社會處於主導地位而不是政府為主導地位,主張要實現由管理本位、政府本位向社會本位、公民本位的方向轉變,要根據公民社會發展的需要來提供公共服務。其次,要推進電子化政府建設是改善政府公共服務的有效手段。
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實施目標就是要建設一個公共服務型政府。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實現由管制型政府和經濟建設型政府行政模式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行政模式的轉變。基本任務是實現八個轉變:由暗箱行政向透明政府轉變;由壟斷行政向競爭政府轉變;由封閉行政向開放政府轉變;由全能行政向有限政府轉變;由權力行政向責任政府轉變;由專制行政向民主政府轉變;由人治行政向法治政府轉變;由低效行政向高效政府轉變;由經濟建設型向公共服務型轉變。主要內容有以下15個方面: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理論(包括理念);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理順政府與企業關系;理順政府與社會關系;理順上下級政府關系;確定服務型政府職能;加強責任政府建設;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加強透明政府建設;加強高效政府建設;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決策民主化科學化規范化;建設公共服務型機關;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建立政府效能評價體系等。隨著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推進,內容還可向廣度和深度發展。這就在進一步加強政府經濟建設服務職能前提下,重點強化了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功能。

『肆』 當前社會組織日益介入公共服務的生產和分配環節更加需要法律進行規范請問對嗎

法律規范,是指通過國家的立法機關制定的或者認可的,用以指導,約束人們行為的行為規范的一種。它是法學研究和法律實踐的基礎,可以說它是連接理論法學和實踐法...

『伍』 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公共服務的內容是什麼

各省市的不同:如北京的是:
12月23日,市民政局召開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公益服務項目座談會,北京抗癌樂園、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服務中心等11家參與2010年社會組織服務民生行動的社會組織負責人參加了會議。市民政局副局長謝延智、市社團辦黨委書記溫慶雲等領導參加了會議,並為11家社會組織頒發了榮譽證書

會上, 11家草根型社會組織暢談參與社會組織服務民生行動的感受,交流組織實施公益服務項目的經驗和心得,感謝政府對社會組織的大力扶持,一致表示將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首都社會建設中去。

今年,市民政局組織開展了社會組織服務民生行動,圍繞與民生相關的扶貧求助、扶老助殘等十大領域,把社會組織公益項目納入統一規劃,進行計劃性安排並組織實施。活動開展以來,全市社會組織積極響應,踴躍參與,1846個社會組織申報了2706個社會公益服務項目,動員社會組織工作人員、會員和志願者近50萬人,共籌集社會資金22.98億元,活動惠及人群998萬人次。服務民生行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得到了民政部、市政府領導高度肯定和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

市社團辦黨委書記溫慶雲介紹了政府購買服務的實施過程。2010年,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公益服務項目列入了北京市政府直接關系群眾生活方面擬辦的重要實事,市政府專門撥出資金1500萬元,購買了300個社會組織公益服務項目,市民政局建立了政府購買服務制度規范,完善了組織管理機構,並對項目實施進行了監督和評估。目前,政府資金全部撥付到位,購買社會組織公益項目全部按時、按質完成。政府購買服務的實施,一是創新了財政投入體制;二是建立了政府與社會組織良性互動的合作關系;三是建立了政府購買服務的制度規則;四是重點扶持了草根型社會組織項目,形成了政府合理讓渡、規范引導、扶持推進社會組織發展的新體制,發揮了政府資金的導向作用和激勵作用,促進提升了社會組織的能力,為社會組織建設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市民政局副局長謝延智指出,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公益服務項目,是扶持社會組織發展的重要舉措,是為民辦實事的具體行動,是對社會組織開展公益服務的重要的引導和激勵措施,提高了社會組織開展公益服務的榮譽感和責任感,調動了社會組織參與服務民生行動的積極性,對首都的社會建設形成強大的工作推力。北京市社會組織服務民生行動是我市社會組織建設與發展工作中的新生事物,是「大民政」理念在社會組織建設與發展工作中的具體實踐,是社會組織建設和發展史上首次大規模聯合行動,在組織形式、規模層次、涉及領域、制度創新、運行效果和社會影響等方面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謝延智強調,培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是一項長期性工作任務,社會組織管理機關要在今後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搭建平台。管理機關要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服務民生為工作任務,組織引導社會組織響應政府號召、順應社會需求、保障改善民生、服務人民群眾;二是提供舞台。通過開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各種社會活動,為社會組織提供發展空間,把可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的項目,交給社會組織運作;三是扶持發展。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努力營造社會組織發展的良好環境,推動社會組織組織能力、工作能力、發展能力不斷提高,更好的為社會建設服務;四是鼓勵奉獻。挖掘先進典型,大力宣傳、表彰鼓勵、樹立品牌,提高社會組織影響力和社會認知度,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上海市的:上海市浦東新區建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機制

購買公共服務是政府履行職能的一種新型方式,也是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政社合作互動的重要內容。近年來,上海市浦東新區以建立健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機制為突破口,積極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和社會組織發展,社會組織的新作用日益凸顯,政府與社會組織的新關系逐漸重構,政府對社會組織管理服務的新方式逐步形成。

建立機制,規范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行為

浦東新區明確規定,將原來由政府主辦、為社會發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事項交給有資質的社會組織來完成,探索形成「政府承擔、定項委託、合同管理、評估兌現」的新型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

建立新機制。浦東新區制定了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實施意見,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制度,明確了購買公共服務的相關內容:實現預算管理,將購買公共服務的費用納入預算;強化契約式管理,政府和社會組織的責任、義務以及服務要求,全部在合同中體現;建立評估機制和規則,委託第三方專業機構,對社會組織做到項目合作前有資質審查,合作過程中有跟蹤了解,在合作完成後有社會績效評估。

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該區有關部門委託社會組織承接公共服務項目的資金近6000萬元,並專門組織8個政府部門和13個社會組織集中簽訂購買服務合同,涵蓋慈善救助、農民工子女教育等領域,社會反響良好。

規范程序。區民政局的關於購買公共服務的試行辦法,確保購買公共服務制度可操作、有實效。一是明確范圍和項目;二是明確工作職責;三是明確操作程序;四是明確項目購買方式;五是明確評估方式。從服務提供方、服務承接方和服務事項三個方面,對購買公共服務行為進行合理界定;將項目的協調、督辦、評估等工作職責,分解至各相關處室;對服務供應方的資質、服務質量、服務成果進行評價,並採取服務提供方內部評估和第三方績效評估的方式,將評估結果作為項目經費支付依據和今後項目招標的重要參考。

2007年,區民政局安排近3000萬元資金,將30多個公共服務項目委託100餘家有資質的社會組織、中介機構承接。同時,集中組織49家培訓機構簽訂購買服務協議書,進一步擴大了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引導效應。

完善政策,優化社會組織發展環境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進政社分開和政社互動。區政府的相關指導意見明確,推進政府與社會組織在主體、機構、職能、資產、住所、人員方面「六分開」,理清公共服務提供方(政府)和承接方(社會組織)之間的職責邊界。

為轉變街道辦事處職能,該區12個街道辦事處不再直接從事招商引資活動,把主要精力放在社區就業、養老服務等職能上,並將社會和社區可以承擔的一些公共職能,通過購買服務方式委託給社會組織和社工機構承擔。

搭建政社合作互動平台。在全市率先形成「1+23+6」的社區政務事務受理服務體系,作為政社合作的有形平台。建立市民中心,政府重大決策、重大事項征詢社會組織和社會公眾的意見,政府與市民、政府與社會組織、社會組織與市民以及社會組織之間的互動交流都可在這個平台上進行。這個平台的運作,由政府委託區社工協會承擔,目前累計已有115家社會組織舉辦活動528次,參與群眾達4萬餘人次。

完善扶持政策,促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制定專項政策,對行業協會、民非單位的培訓機構和養老機構,從建設、運營等各方面給予扶持。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對區經濟發展有貢獻的行業協會補貼3萬元工作經費,對社區公益性以及涉農社會組織給予4萬元開辦費、運行費、房租補貼等。在各類綜合性政策中,體現對社會組織的支持。如區政府出台的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財政扶持意見、促進浦東新區社會事業發展的財政扶持意見等,都有支持社會組織引進發展的政策。

目前,浦東新區各類社會組織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社會組織總數達660餘家,備案群眾團體3000多個。

拓展領域,擴大購買公共服務社會效應

購買社會組織服務,提升社會管理水平。充分發揮社區公益性社會組織在提供社區服務、承擔社區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探索委託社會組織管理的機制,開展網上公開招標,增強社區的社會服務功能;建立全市首家社會工作者組成的社區專業服務組織———上海公益社工師事務所,事務所與政府簽訂購買公共服務的項目合同,接受政府委託,承接從居委會剝離的一些社區社會工作和居民事務;成立全市首家區級綜合治理類社工組織———中致社區服務社,專門為社區提供社會工作幫教服務;委託陽光慈善救助服務社,運用社會工作個案訪談方法,對街頭流浪乞討人員提供救助服務,3年來提供服務達4000餘人次。

整合各方政策,拓展公共服務領域。目前,區政府補貼培訓費用的工種達177個,近8萬人享受政府補貼的技能培訓;依託中高職院校、企業的社會辦學力量,扶持包括數字動漫在內的10個專業的實訓基地平台,免費向社會開放,形成每年可接受2萬人實訓的規模。

制定專門政策,促進社會工作職業化、專業化試點。出台文件,對參加社工培訓人員和實訓基地、見習基地建設給予補貼。委託社工協會開展主題社工培訓計劃,2007年通過培訓考試獲得社工資格證書的有 213人,並率先在全國建立了社工專業的實訓基地和見習基地。還成立了老年社工、青少年事務社工等 10個領域的 25個職業見習點。

浦東新區專業社工機構目前有11家,專業社工服務拓展至社會保障和民政專項事務等領域。(
------------供參考

『陸』 社會組織與公眾之間的關系

行政組織與中共組織關系也就是政府與執政黨的關系.行政組織的特點 行政組織是政府管理國家和社會的公共事務、提供公共服務的組織,與其它諸組織相比,具有如下基本特徵: 第一,行政組織是無須參與競爭的社會組織.行政組織與其它社會組織相比,處在一個無須競爭的特殊地位上.政治組織和經濟組織必然要面對的競爭環境,以及由此決定的組織行為的競爭特徵,對於行政組織基本是不存在的.在政府管轄范圍和區域內,政府對某一行政活動,按照統一標准進行集中統一處理,非經政府許可和授權,其它組織和個人不能從事這種活動處理.同時,政府制定的管理措施每個人都必須無條件接受.「工業社會依靠政府去履行把整個社會組織起來的任務.……政府是個巨大的加速器,因為它擁有強制的行政權力和從稅收而來的雄厚財力.」 用經濟學語言來講,行政組織具有天然的壟斷性質,這對於所有企業來講是它們羨慕不已的.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中,企業要面對無數競爭對手,它不能壟斷市場,也不能強迫消費者購買自己的產品,而只能在市場的約束下來調整其生產活動,並不斷通過降低成本等方式來爭取消費者的貨幣選票,對付其它企業的競爭,優勝劣汰.當然完全競爭的企業是不現實的,企業總是企圖壟斷市場,獲得對市場的控制力.但是,即使由於市場競爭的不完全性導致壟斷企業的出現,那些壟斷性很高的企業也不可能完全擺脫市場的約束,其壟斷性也不會超過行政組織.我們知道,正是由於行政職能和公共權力的排他性和強制性,使得行政組織享有免除競爭的客觀現實性. 那幺行政職能為什幺具有組織上的合法排他性?這是因為,行政職能和公共權力具有暴力機器支撐的合法權威性,以及主司執行特定政治意志的職能.競爭必須存在於兩個以上行為主體之間,而政治、行政權威如果在一個大社會系統邊界內超過兩個,彼此展開競爭,分別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目標和價值追求來分配財富,維護公共秩序,管理公共事務,竭力擴大自己的權威和影響,必然使多權威、多中心現象伴隨著混亂與無序出現,等於非權威和無中心,也破壞了行政系統的統一性.這將導致一個組織在事實上分裂為幾個更小的組織系統.概言之,一個社會政治權威的確定來自競爭(甚至戰爭),它屬於政治過程的前半段.行政是政治權威的延伸和具體化,專門履行行政職能的行政組織,把具有強制性質的行政權威,作為自身存在的根據和組織運行的基本前提.正如施蒂格勒認為的那樣:「國家擁有一個在純理論上即使最有勢力的公民也不能分享的資源:國家可以通過文明社會法律所允許的唯一方法——稅收——獲取金錢,還可以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決定家庭和廠商的經濟決策.」 第二,行政組織是依法進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社會組織.行政組織是公共組織,是公共權力的行使者,它承擔著運用公共權力去實現社會公共目標的責任,因而行政組織以超越局部利益,為全社會公共利益服務為重要特徵.政府行政組織服務於公共利益的特徵主要來源於國家的社會職能,是國家社會職能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國家要維持統治階級意志在社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必須擔負起社會管理的職責,並施惠於社會公眾,以換取社會以契約為基礎的對現存國家權威地位的承認.而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則是行政組織實現上述契約,維持社會平衡的重要方面.然而從根本上說,只有社會主義國家的行政組織,才能真正代表和服務於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 不過,為公共利益服務的職能並不僅僅為政府行政組織一家所特有.政府之外的公共組織比如民間性的各種公益性組織、慈善機構、社區組織和各種基金會、協會等,是社會自己組織起來的、解決問題的組織形式,也承擔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但是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是否執掌國家權力,政府行政組織是通過強制性的行政權力的運行進行管理,而政府之外的公共組織是非強制性的,主要是基於自覺、自願基礎上,以道德和奉獻為紐帶從事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與之相聯系的另一個問題是,企業經濟組織能否承擔公共服務.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公共服務不排除由企業來供給,比如公共設施的修建可由企業承擔.因為為公共利益服務作為一種效用需求,必然會誘發市場化供給.但是市場化供給一定要以利潤為宗旨,服務不過是獲取利潤的具體形式.因而由市場方式解決公共利益服務,面臨供給囿於局部利益和自身價值取向,很難公正、充分、全面地提供公共服務,管理好公共事務,因此需要由政府提供一定的標准並在政府的監督下進行.可見,正是基於同時滿足權威、公正、服務這三個基本點的要求,行政組織才必須嚴格地按照法律來行使公共權力,履行行政職能.否則,行政行為遲早會演變為對公眾利益的合法「盜竊」.顯然,依法行政、保持利益中立是行政組織的又一基本特徵. 第三,行政組織是不能創造自身運行所需經濟收入的組織.作為經濟組織的企業,其目的和動機固然有社會責任與義務的考慮,但其核心目的在於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支撐企業運行的經費只能來源於市場中的贏利.如果企業在市場中沒有競爭力,產品賣不出去,維系企業生存的經濟來源就會中斷.在優勝劣汰的法則下,企業除了破產以外別無選擇.與企業不同的是,政府行政組織運行所需要的經費來源於稅收,人們常說行政工作者「吃官飯」、「吃黃糧」,意思就是指行政組織運作本身需要消耗經濟剩餘,而不直接創造物質財富.但是,行政組織的有效運作,卻間接地為增加社會物質財富創造了不可缺少的條件,以至於在現代社會,政府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越來越重要.對於行政組織不能創造經濟收入的理由在於:由於行政組織以管理公共事務、服務於公共利益為根本宗旨,享有排他性公共權力(一個權力中心),它如果創造出直接歸自己支配的「經濟效益」來,就意味著其局部、自身經濟利益的要求通過壟斷性權力獲得了實現.這時,行政組織不僅演化為集行政組織與經濟組織為一體的混合物,它還講不清楚如下被公眾關心的問題:(1)講不清生產要素的來源和生產過程;(2)講不清它在經濟生活中應當扮演的「角色」;(3)講不清它是否遵循了服務於公共利益的目標;(4)講不清公共權力是否還屬公正;(5)講不清其經營過程與行政職能的關系.總之,行政組織如果直接創造了經濟效益(收入),至少在理論上很難為行政職能、公共權力的「貞潔」作出合理性的辯護.據此,行政組織的運行經費只能來源於國家財政撥款,而不能通過各種形式的創收來獲取經濟收入. 第四,行政組織是具有合法強制性公共權力的社會組織.行政組織的行為具有基於法律賦予的強制性.強制性是保證秩序、協調的手段之一.眾所周知,法律依靠外在的強制力實現某種社會行為規范,而倫理道德則依靠良心、責任感、理想等內在強制力,來實施某種社會行為規范.行政組織所具有的強制性特徵,典型地處於上述兩者之間.一方面,它依靠外在強制(法律、制度)來為自己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提供支持和依據.另方面,它依靠內在強制力(個人目標、協調)引導絕大多數社會成員服從權威,盡可能避免「法不制眾」局面的出現,避免自身政治資源消耗過多.因此對行政組織強制性的具體理解應包括:一是強制性公共權力並不需要時時刻刻的強制性行為來體現,而是指行政行為具有潛在的、合法的強制性.在現代社會,行政強制的內容大多包括使人遭受名譽、地位、經濟損失和對某些行為自由度的溫和限制.二是這種強制性事實上表現為一種威懾力量.正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持槍荷彈的公安人員,但是公安人員作為社會秩序的維護者,代表著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在現代民主社會中,行政強制更多是以說明其符合大多數人利益來說服組織成員自覺遵守和服從行政行為這樣一種方式出現,而行政強制與充分尊重每個公民民主權利之間的矛盾,往往又對行政強制手段的合理性解釋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五,行政組織有其特有的運作規律.行政組織的公共性特徵使之必須處於社會的廣泛監督之下,從組織的基本制度、個人行為到行為後果、開支大小等,都會受到公眾輿論、新聞媒介的直接影響.相比之下,經濟組織在合法范圍內可以不理會輿論批評;政治組織則在另一個極端,它需要靠輿論和傳媒生存,要設法盡量利用和迎合輿論.行政組織的特殊性在於,它既需要相對穩定地運作,盡力擺脫各種干擾,又需要接受監督,並通過傳媒宣傳、解釋各種行政行為的合理性,要極力平衡「相對封閉和對外開放」之間的矛盾.這一特點是其它類型社會組織所較少具備的.可見,傳媒、輿論構成現代行政組織運作的基本信息環境,它對行政組織的意義,就像市場、價格信息對經濟組織的意義一樣,不可或缺,這也是行政組織特殊運作中的一個關鍵問題. 第六,行政組織規模呈擴大趨勢.任何組織職能的擴大,通常都伴隨著人員絕對數目的相應擴大.自凱恩斯從經濟分析角度證明了市場失靈部分需要政府加以干預的必要性後,政府行政組織的職能大大增加,對社會生活干預的深度是100年前人們不可想像、難以接受的.行政行為涉及社會生活面之廣泛,必然推動行政專業技能分化,機構增加,行政人員規模擴大也成為一種趨勢.對此,托夫勒認為:「要把第二次浪潮文明組織成一個巨大的使一切方面都共同協作的有機整體,除了上面所說的以外,還必須有組織整個體制的工具:龐大的政府.整個體制需要組織協調起來,說明了第二次浪潮各個社會出現龐大政府的底蘊.」 值得注意的是,公共選擇理論以及許多西方經濟學家一再指責政府行政機構擁有過多過大的公共管理許可權,認為政府的缺陷並不比市場更少,不能容忍「美國各級政府每年費用從1913年僅30億美元,增加到80年代中期的14000億美元」,目前已突破2萬億美元的事實.托夫勒的觀點是正確的,但是無須競爭的行政組織在其職能擴張中,確實存在著巨大的浪費.不過,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失控畢竟又是不同的問題.

閱讀全文

與社會組織承擔公共服務職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