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頂托

馬鞍山頂托

發布時間:2021-11-30 14:49:15

⑴ 超大暴雨的歷史上的特大暴雨

桂林歷史上的特大暴雨
宋崇寧四年(1105)六月(7月)洪澇,平地水深1丈。
次年六月二十九日(8月10日)大水,水位(151.50米)記於芙蓉石上。
元至正元年(1341) 灕江洪水泛濫,平地水深達2丈余。
至正八年(1348) 五月初四日(6月1日)暴雨,灕江邊水深2丈余,漂沒屋宇人畜。
清乾隆十一年(1746)四月二十七至二十八日(6月15~16日)連日暴雨,江水猛漲,淹沒沿江兵營、民舍、田園。
乾隆二十九年(1764)四月十一日(5月11日)洪水,水位比宋崇寧五年(1106年)那次還高1尺多(花橋東頭水位151.88米)。
乾隆五十九年(1794) 五月十八至二十七日(6月15~24日)連日大雨,江水猛漲,民房多塌。
光緒十一年(1885)五月初二日(6月14日) 江水猛漲2丈余(城東水位148.58米),倒灌城內,初四日(16日)水退。洪水從文昌、伏波、行春門灌入城內,塘水隨河水猛漲,溢入民房,人們皆驚慌登房瓦據屋脊以待救,沿河房屋倒塌,人畜淹沒,損失慘重,後有人在木龍石塔上刻石記下此次洪水水位。
1913年6月17日灕江大水,桂林大飢。三倉局總辦蒲壁會同地方團體呈准開倉平祟,發陳谷數百萬斤。
1915年8月灕江洪水,水位147.74米。
1927年是年桂林大水兼蟲災,受水災戶7311戶。
歷史上的濟南水災紀實
決口漫溢的時間,夏末秋初雨季最多,凌汛和桃汛期也常有漫溢決口。澇災則因內河排水不暢而形成。小清河是歷城、章丘縣的主要排水河道,干支流泄洪能力嚴重不相適應,致使沿河耕地遇大雨即澇。長清、平陰縣的內河注入黃河,然而雨季受黃水頂托,積水往往排不出去,形成內澇,同時黃河水又要在長清、平陰沿黃一帶滯洪,時常造成大面積的耕地被淹。濟南市每年平均暴雨(日降水量大於或等於50毫米)日數為1.7~2.4天。其中,平陰縣2.4天,濟南東郊2.3天,濟南北郊2.2天,章丘縣1.9天,長清縣1.7天。暴雨多出現在6~9月份,7、8兩月是暴雨集中期,平均為1.1~1.9天,佔全年平均暴雨日數的65~78%。由於暴雨強度大,往往造成洪澇災害,直接威脅農業的豐產豐收,嚴重時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危害。
暴雨山洪成災紀實
1914年濟南暴雨,河(小清河)溢。
1926年夏,長清淫雨三晝夜不止,房屋倒塌。
1930年夏秋之交,長清大雨如注,平地水深數尺,秋禾淹沒。
1931年六七月,平陰大雨,壞民廬舍,禾稼淹沒大半。
1935年七月初一晨,山洪驟至,章丘縣文祖鎮南大寨等7個村莊猝不及防,受害最重,南大寨被沖毀房屋1000餘間,淹死22人,黑峪口村20餘戶住房全部被洪水捲走。平陰縣秋季大雨不斷,窪地受澇。
1937年汛期黃河漲水,與支流玉符河高水相交,於段店鎮宋家橋附近潰決500米,黃水倒灌,玉符河漫溢,濟南北商埠及張庄飛機場一帶均被水淹。歷城、章丘各縣村莊亦遭波及。平陰縣黃河大水漫灘,沿黃受災。
1942年7月15日,濟南市降暴雨,日降雨量146.9毫米,造成市區水災。
1946年8月17日,章丘縣西巴漏河山洪暴發,北鳳段最大洪峰流量1030立方米/秒,導致綉江河下游3處決口,淹沒土地2700萬公頃。
1949年7月3日,章丘縣相公庄一帶夜降大雨,平地水深半尺,沖塌房屋360間,砸死3人,沖毀農田266.7公頃。7月11日夜又降暴雨,漯河決口10餘處,23個村莊被淹。
1951年7月25日,平陰縣降暴雨190毫米,窪地積水。匯河、黃河大水,全縣水災面積1萬余公頃,倒塌房屋1716間。
1952年6月7日,濟南市區大雨兩小時,南山洪水沖下,沖毀巽安水門,大水灌入東關一帶民房。自來水廠、發電廠受洪水侵襲,馬鞍山以東的山洪沖塌齊魯大學(今醫學院)以西民房10間,經西圍壕直灌北坦,將林祥橋及以北木橋及數十間民房沖毀。四里山以西的山洪,由王家莊漫過經十路,湧入西圍壕,又由北坦及生產路溢出,沖毀北園農作物。被水淹後的城區馬路,淤泥達20厘米。
1953年7月中旬,平陰縣大雨,匯河兩岸南北長20里、東西寬3里一片汪洋,陳屯村內水深1米多,窪地水深兩米,淹地2700萬公頃。
1955年7月11日黎明,章丘縣突降暴雨,南山洪水驟下。橫河、趙庄一帶99座緩水攔沙壩,除26座較為完整,其餘皆被沖毀。29戶居民被淹,沖倒房屋24間,沙石壓地155公頃,坍堰2800餘條。
1962年7月13日,濟南市區驟降特大暴雨,降雨量為自1916年有降雨記錄以來最大的一次。據雨量站記錄,無影山298.4毫米,黃台板橋231毫米,青島路(水利廳)219毫米,全市平均為250毫米。洪水成災的地區有:槐蔭區的營市街,市中區的至德街,天橋區的北坦、工人新村及北園。歷下區的山水溝及東關仁智街一帶受災最重。以上區域在極短的時間內,被洪水淹沒1~2.5米,一般街道的過水也達0.3米,徑流水匯集的街道,如經一路東端,水深達1米。因水情變化急劇,許多防洪建築物失去控制,災情逐漸擴大。76家工廠被迫停產,26座橋梁、36座涵洞被沖毀,干線鐵路火車停駛,城市一度停水停電。歷城縣共淹沒土地1.47萬公頃,北園受災最重,淹沒土地1100餘公頃,佔全部耕地的66%。1962年自7月中旬始,章丘縣淫雨46天,為10年來未遇。8月12日,胡山、文祖、垛庄一帶降雨200~300毫米,綉江河水暴漲,決口20處。同時小清河水位猛漲,多處決口,造成道路阻隔,電話中斷。全縣受災面積近4萬公頃,成災農田2.67萬公頃,糧食減產2391萬公斤。
1963年7月15日歷城縣董家區遭暴雨襲擊,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有11個公社積水嚴重,最深處1米以上,一般為0.5米,積水面積0.39萬公頃,倒塌房屋275間。1963年7月22日早4時至11時,濟南市普降暴雨,雨量分別為:柳埠190毫米,卧虎山172毫米,狼貓山110.5毫米,黃台板橋132.1毫米,西郊120毫米,市區130毫米。因雨量集中,山洪暴發,市區排洪溝水位陡漲漫溢,迎仙橋北壇一帶水深達1米以上。緯十二路南北大槐樹、東關雙龍街、報施街至北園一帶積水1米以上。全市有6處河道決口,沖毀水庫1座、橋梁8座。5600餘戶進水,倒塌房屋1350間,死亡9人,砸傷10人。市區4家工廠停產、13家半停產。津浦、膠濟鐵路路基沖毀兩處,白馬山站五股道毀四股,造成停車6小時,市內公共汽車全部停駛近3小時。歷城縣淹沒土地1.2萬公頃。
1964年8月上旬至9月上旬陰雨連綿,平陰縣水淹面積近1.3萬公頃,成災1萬余公頃,倒塌房屋9148間,沖毀水庫1座、塘壩37座、橋涵6座,沖毀地堰9800條。1964年全市性大澇,平均年降水量1000~1100毫米,長清、歷城、章丘縣均為歷史最高值。當年7月末至9月中旬近50天內,歷城縣和濟南市郊區降雨量為1090毫米。9月12日一次暴雨,大部河道漫溢,郊區水深達1米以上。
1973年7月4日暴雨,平陰康王河多處決口,沿黃窪地積澇,全縣水災面積0.31萬公頃。
1978年7月暴雨,平陰康王河決口,匯河大水,孝直、孔村、店子3個公社受災面積0.33萬公頃。
1979年7月19日,章丘縣文祖、胡山一帶山區遭暴雨襲擊,1小時降雨150毫米,山洪傾泄,沖毀橋涵8座、地堰3800餘條,沖走樹木21萬株,受災梯田453公頃。
1980年7月27日,平陰縣大到暴雨,洪範池兩小時降雨185毫米,倒塌房屋600餘間,積澇面積2000公頃。
1983年4月25日,平陰縣東阿、舊縣兩公社降雨186毫米,城關、欒灣、孔集等處降雨130~140毫米,麥田積水3133公頃。同時大風,小麥倒伏4667公頃。
1985年7月24日長清暴雨,歷時3小時,平均雨量160毫米,降雨中心在界首、北馬套、店台三村,雨量為200毫米。河水漫溢,山洪暴發,沖毀公路0.5公里,渡槽2座,護河堰150米,地堰1451條,糧田20公頃,民房15間,廠房16間,經濟損失5.7萬元。1985年7月29日歷城縣柳埠區突降暴雨,暴雨中心在窩鋪,最大雨量為249.4毫米。由於三川匯流,最大瞬時入卧虎山水庫流量達639立方米/秒,庫內水位猛漲。8月8日在吳家堡鎮北店子兩處決口,長清縣平安店鎮50個村莊被淹,毀壞房屋835間,淹地0.34萬公頃,淹沒機井228眼。
平樂歷史最大暴雨
我的家鄉桂林平樂縣位於桂林市東南部,是灕江、茶江、荔江的匯聚之處。6月11日至12日,桂林中北部地區普降暴雨或特大暴雨,致使三條江河水位迅猛上漲。隨著三條江河的洪水不斷匯入桂江,桂江水位快速上漲,13日7時前後,河水開始漫過堤岸,湧入岸邊街道。 縣里上歲數的人說,這次洪水「大得嚇人」,縣城幾乎全部受災,記憶里還從未有過。縣政府的幹部說,這是建國以來平樂縣經歷的最嚴重水患。13日18時,桂江水位達到105.19米,超出警戒水位7.1米。又經過4個小時的上漲,水位於22時前後突破當地歷史紀錄:105.39米。此時,縣里的建築已被水淹沒了一層半至兩層。 洪水把平樂縣層層圍裹。縣城斷絕了與外界的陸路聯系,成為一座「孤島」。
台灣歷史上的特大暴雨
從歷史的脈絡來看,台灣不是寶島而是災難之島,命運多舛與其所居位置有關。台灣的地理位置特殊,常飽受人禍與天災的威脅,由於坐落於西太平洋極重要的經濟、戰略以及交通樞紐的地位,使之成為列強覬覦的目標,因此在歷史上,台灣的統治者經常更替;同時居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及台風經常過往的位置,更使台灣不時遭受老天爺無情的摧殘。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造成重大傷亡,民眾記憶猶新;歷年台風所造成的作大水(水災)毀屋斷樹、奪走人命。
桂林歷史上的特大暴雨
1937年6月桂林水災,飢民2.3萬餘人。
1942年5月25日灕江水位陡漲,數千戶居民受災。
1946年5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私人代表哈里遜上校飛抵桂林,了解水災情況。7月6~7日連日大暴雨,外洪內澇,城內外盡成澤國。
1947年4月1日1時許,狂風大作,傾盆大雨,崩塌房屋5間,死4人,傷18人。
1949年6月27~29日暴雨成災,全市交通斷絕。桂花園、訾洲、蘿卜洲等處水漫屋頂,正陽路、文明路等低窪處盡成澤
1952年6月6日灕江上游山洪暴發,灕江水位達147.43(一說152.79)米。 1800餘戶、5800多人受災。
1966年6月21日南郊暴雨,3個小時雨量達106毫米。相思江水猛漲,雁山公社7300多畝田地和30多間房屋被毀。
1974年7月16日灕江大洪水,最高水位146.80米。市區3O條街道被淹,5000多戶居民受災;郊區75個大隊受到不同程度災害。洪水持續3天3夜方退。
1976年7月8~12日桂林大水災,最高水位146.94米。受災工廠19個,損失75.7萬元;受災水田31652畝、旱地4733畝、菜地2282畝。
1978年5月16~17日連降大雨成災,農作物受淹30543畝,受災嚴重的6339畝。
1987年,象鼻山水月洞標記: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六日洪水位在此線下三十厘米。
1992年灕江洪水水位147.11米。
1994年6月17日灕江洪水水位147.06米。
1996年7月18日灕江洪水水位146.86米。
1998年6月24日16:42灕江洪水水位147.70米。
1999年7月11日18時30分桂江桂林水文站出現洪峰水位146.49m
2003年6月27日9時30分洪峰水位147.09m
2007年6月7日洪峰水位147.01m
歷史上的黃河特大暴雨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歷史上黃河兩岸以水災嚴重而著稱,由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造成的水災遍及全河的上、中、下游。
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負責人介紹,黃河水災主要在下游,集中表現為頻繁的洪水決口泛濫和河流改道給兩岸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洪災的特點是,決口頻次高,淹沒面積廣,水淹沙壓災情重,經濟損失大,後果嚴重,影響深遠。歷史上的重大洪澇災害事件有:
一、下游水災: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間,黃河下游決口泛濫的年份有543年,達159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洪水波及范圍西起孟津,北至天津、南抵江淮,泛區涉及黃淮海平原的冀、魯、豫、皖、蘇五省25萬平方公里,1億多人口。
1933年洪水。1933年8月,黃河中游干支流發生洪水,陝縣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造成黃河下游南北兩岸決口50餘處,淹沒河南、山東、河北和江蘇四省30個縣,死亡1.27萬人。
1958年洪水。1958年7月,黃河中下游發生洪水,花園口站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每秒。這場洪水峰高量大,來勢兇猛,京廣鐵路中斷,在河南、山東兩省200萬防汛大軍防守下,確保了黃河下游的防洪安全。
1982年洪水。1982年8月,黃河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發生洪水,花園口站洪峰流量15300立方米每秒。下游灘區除原陽、中牟、開封三處部分高灘外,其餘全部被淹,共淹沒灘區村莊1303個,耕地217.44萬畝,倒塌房屋40.08萬間,受災人口93.27萬。
二、上中游水災:黃河上游地區的洪水災害,主要發生在蘭州市河段及寧蒙河段的河套平原。由於上游地區暴雨少,洪水出現頻率小,洪峰流量不大,加之過去這些地區人煙稀少,經濟不發達,所以洪水災害較下游為輕。黃河中游的龍門至潼關河段,兩岸為黃土台原,有灘地100多萬畝,洪水漫灘時成災。三門峽水庫建成運用以後,渭河下遊河道淤高,洪災加重。
1981年上游洪水。1981年8月13日至9月13日,上游連降30多天連陰雨。經劉家峽水庫調蓄後,9月15日蘭州中山鐵橋洪峰流量為5600立方米每秒,洪水淹沒農田4萬余畝,倒塌房屋3589間,造成蘭州市12萬多人、數十個廠礦企業受災。
2003年渭河洪水。2003年8月下旬至10月中旬,黃河中下游遭遇了罕見的「華西秋雨」天氣,渭河流域先後出現了6次洪峰,8月30日咸陽洪峰流量5340立方米,咸陽、臨潼和華縣站均出現歷史最高洪水位。洪水造成渭河干支流堤防決口8處,56.25萬人受災,遷移人口29.22萬人,受災農田137.8萬畝,倒塌房屋18.72萬間。

⑵ 長江(安徽段)河道演變及崩岸遙感調查研究

楊則東 褚進海 陳有明 鹿獻章 趙華榮 晁玉珠

(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合肥230001)

摘要:本文利用多時相遙感資料,調查研究了長江安徽段12個河段的河床演形式及崩岸現狀,並對岸線演變趨勢,岸帶特徵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河道演變;崩岸特徵;遙感調查

長江安徽段北岸自湖北省段窯,南岸自江西湖口進入安徽段至安徽省馬鞍山,全長約405km,河床走向大致呈北東,由一系列近南北向河段與北東東向河段相接,成上升式階梯形狀。平面上看分汊河段與單一河段相間分布,呈寬窄相間的藕節形。

安徽境內長江河道自上而下,按河型分段演變形式可分為12個河段,本文利用多時相航片、TM、ETM資料,調查研究12個河段的河床演變形式及崩岸特徵。

1 陳家洲(張家州)微彎分汊型河段

陳家洲又叫張家洲,該洲約於明朝永樂年間出水。至清朝雍正時期,張家洲成為條形,把長江分成左右兩條順直汊道。隨著沙洲下移到鄱陽湖口,受湖水出口水流頂托而停止,左、右汊道開始向彎曲汊道發展。由於右汊右岸為低丘,河彎發展受到阻擋而停止,轉入淤塞階段,左汊處在河漫灘平原上,彎道發展迅速,逐漸成為該分汊河段的主汊,並相繼形成了長洲、柳洲、蔡家洲、團洲、龜洲和鄧家洲。

隨著左汊日益淤積和衰退,右汊得以發展,建國後右汊中大輪已通行無阻。

上世紀60~80年代,右汊仍為主汊,而左汊分流有所加強,

受橫向環流作用,程營—八里江一帶強烈崩塌後退,1969~1986年的17年間岸線後退約400m,同時鄧家洲已與張家洲合並向北淤長。

據上世90年代航片資料統計,本河段左岸線長15.0km,右岸線長8.5km。

2 三號洲順直分汊河段

本河段下口彭郎礬與小弧山夾江對峙,其上游壅水,河段在歷史上經歷了數次由單一至分汊至單一河型變化的趨勢。所見的分汊河勢開始於100多年前,當時河床較窄,江中無江心洲,屬於單一順直河道,近百年來,由於上遊河道變化,河流旁向侵蝕,河

道展寬,江中淤積形成江心洲,左岸抗沖刷強度弱,左汊迅速拓寬成主流。後隨著主泓右移,於上世紀30年代下三號洲開始露出水面,30~50年代,上、下三號洲繼續擴大(圖1)。

上世紀60年代~2000年間,本河段變化表現為上三號洲,以上河道繼續拓寬,左岸後退約100m,右岸後退約100~200m,上三號洲向上游延伸,同時左汊明顯淤積萎縮,左岸向上三號洲迅速靠近,最大推進距離900m,右汊成為主流。而下三號洲則向下移,1969~2000年間洲頭下移2000餘米,其右汊逐漸淤積,有新心灘生成,左汊為主流,左凹岸受到強烈侵蝕而崩塌。

圖3 長江安慶段100多年來河道演化對比圖

本河段左岸線長22.8km,右岸13.4km,直線距離11.7km,曲折度1.95,江心洲3個(包括攔江磯)。

8 池州順直分汊河段

本河段自扁擔洲到大通,歷史上江岸、沙洲演變頻繁,故道殘跡密布。在航衛片上左岸程家南一帶可見有三期長江汊道演變留下的古河道痕跡,早期汊道從左大圩經鮑家圩至老洲,中期汊道由龍灣經湯溝鎮至源子港,晚期汊道自白沙包經源子港、老洲至老洲頭。後期汊道均穿前期汊道,而且逐次南移說明該河段河床有數次南北向擺動,江面有日漸束窄的趨勢。

北宋時期,池州城距江岸十餘里,整個河勢較目前偏北。航衛片上反映的早期汊道可能就是這一時期河道左汊的殘跡,明朝中葉,長江過江口後,在該河段內有估價、烏落、新洲和武梁四洲形成,受順直河床控制,沙洲均呈長條形。當時江面較現在開闊,從池口至湯家溝最寬部分達15km。左岸自七里磯、新開溝經馬船溝、湯家溝、源子港至老洲頭;右岸從烏沙鎮經汪家村、池口、流波磯至梅埂。這些在遙感圖像上都有反映。

明末清初,在馬船溝與源子港之間的微彎河段中又沉積了新洲。上述中期汊道應在這個時期形成的。

清道光時期,新洲靠向左岸,中期汊道成為故道,左岸顯著推進。在江中又形成了三個條形沙洲,從右向左為崇文洲、氽水洲和鳳凰洲。池口段演變成為多汊性河型,其左汊為主泓,使新洲邊灘受強烈侵蝕崩塌。

清末至民國年間,估價洲、烏落洲靠到右岸,其右汊烏沙夾江淤塞;左岸武梁洲靠岸,其左汊即為上述晚期故道、與此同時,崇文洲(即長生洲)與合並了鳳凰、氽水洲(統稱鳳凰洲)仍在擴大,鳳凰洲右側又有碗船洲在水,致使池口下側的烏落洲邊灘遭強烈沖坍,池口再次臨江。

1954~2000年,河道在分汊段有所變動。鳳凰洲逐漸右移,使右汊處於萎縮中,1975~2000年間在右汊入口處又有一些小的無名沙洲露出水面。河道中汊為主泓,左汊分流也較大,使左汊入口入又有一些小的無名沙洲露出水面。河道中汊為主泓,左汊分流也較大,使左汊凹岸後退(1954~2000年間共後退約250m),長生洲下移,並在洲頭部位被切割,在三汊匯合處,由於中、左汊為主泓,在出口下側右岸邊灘遭到強烈侵蝕,1969~2000年後退300多米,其對岸左岸處於滯流區,邊灘生長,岸線推進,1954~1969年推進200m,1969~1975年推進100m,1975~1986年推進300m,至2000年又推進100餘米。可見推進速度有加快趨勢。在分汊段的上、下單一順直河段,岸線基本沒變化。

本河段左岸線長41.1km,右岸41.2km,直線長38.5km,曲折度1.07,江心洲8個。

9 紫沙洲復式鵝頭分汊河段

本河段上起大通,下到荻港,是區內河勢最復雜的河段。右岸羊山磯、十里長山、荻港等很早就已臨江;左岸為較開闊的超河漫灘,歷史上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這一側。

宋代以前,從十里長山到荻港附近的江中已有大型沙洲形成,稱丁家洲。可見本河段早在一千多年前即屬分汊河型,它的形成與羊山磯、土橋點的挑流有密切關系。兩宋時代,隨著大通口和悅洲的形成,羊山磯挑流減弱,丁家洲有明顯靠岸趨勢,其右汊已成夾江(稱丁家夾),這在遙感圖像上仍可看到從丁家洲經朱家咀、鍾倉至洪家村的丁家夾故道影像。明代中葉前丁家夾淤死,丁家洲完全成為右凸岸的邊灘。這時,羊山磯至銅陵縣的江面很開闊,達15km,說明羊山磯挑流再次增強,左岸線穩定在王家咀、土橋、胥壩一線南邊,在丁家洲兩側江中有沙洲出水。當時河道較直,屬微彎分汊型。

明中葉至清中葉的200多年間,是本河段重大的演變時期,鵝頭狀分汊即形成於這一階段。其原因是在和悅洲附近又有沙洲出水,羊山磯挑流大為減弱,使羊山磯至銅陵段的左側沙洲靠近左岸,邊灘迅速向外擴展。因此,河流通過大通後,由南向正北直沖土橋以下的左岸,使左岸線急速向北後退。到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左岸已退至今劉家渡、鳳凰頸、姚家溝一線,200年間左岸共後退10餘千米。微彎河道演變成曲折率達1.80的彎曲河道。與此相反,右岸丁家洲一帶緩流區,江中沙洲大量涌現,明末清初,章家洲、紫沙洲等陸續出水,並於乾隆年間合並成大洲。在左岸一側又有衛生洲、太陽洲和大興洲出水。復式鵝頭狀分汊河型至此形成。與此同時,在十里長山西側江中也有一些小沙洲出水,到清代中葉合並成一個大型長條狀沙洲(老洲)。在復式鵝頭分汊形成初期(咸豐、同治年間),主流在左汊、次為右汊,中汊最小。清末到民國年間,安定街一帶折流增強,中汊迅速沖開成為主泓道,太陽洲逐漸左移。上世紀30年代初,劉家渡至鳳凰頸一帶又有太白洲形成,原左汊主流因此束窄為小夾江。

1954~2000年間繼續上述河勢變化,在鵝頭主泓變道處,受橫向環流作用,深泓位於彎道左側,其頂端太陽洲急速後退,1954~1969年洲頭後退1200m,1969~1975後退200m,1975~2000年後退1200m,歷時46年太陽洲洲頭共後退2600餘米,平均每年的後退約57m,其中以1975~2000年間後退最快。隨著太陽洲、太白洲的後退,其左汊夾江趨於淤塞。同時主泓右側紫沙洲外擴,並在54年前後,紫沙洲外側又有一些小沙洲出水,逐漸增大合並,到1986年已合並成一大洲,並有與紫沙洲合並的趨勢。

老洲順直分汊段,主流在左汊,右汊出口處1969~2000年間有新沙洲出水,使右汊趨於淤塞,導致左汊分流進一步增大,土橋上側左岸受沖刷略有後退,1954~2000年共後退約200m,而老洲左側的沙洲出水,更將主泓逼向左岸,使之左岸發生崩岸。老洲總體向上游增長。另外,在和悅洲上側江中又生成了一沙洲。

在鵝咀至荻港單一彎曲河段,右凹岸順安河口一帶受鵝頭彎道主泓頂沖而表現為強烈鋟蝕,崩岸顯著,對岸左凸岸則以堆積為主。

本河段按河型分為:

(1)大通微彎分汊段:左岸線長10.3km,右岸長14.6km,直線長11.1km,曲折度1.32,江心洲2個;

(2)紫沙洲鵝頭型分汊段:左岸線長50.9km,右岸長38.9km,直線距離27.0km,曲折度1.89,江心洲9個;

(3)順安河口至荻港單一彎曲段:左岸長10.0km,右岸長13.0km,直線長10.0km,曲折度1.30。總計本河段左岸線長71.2km,右岸長66.0km,直線距離46.2km,曲折度1.54,江心洲9個。

10 黑沙洲鵝頭分汊—白卯洲微彎分汊河段

本河段上自荻港,下至蕪湖,由黑沙洲鵝頭分汊段和白卯洲微彎分汊段兩部分組成。左岸為開闊的超河漫灘階地,右岸則是二、三級階地和丘陵山地。歷史上河道有較大的擺動變化。

宋朝以來,荻港、新港、三山均為頻江要地。隨著右岸磯頭著流,左岸變化很不穩定。分汊與單一河床形式交替出現,尤期是板子磯的挑流作用,使黑沙洲不斷向北擴展,左岸崩退。到民國以來,在黑沙洲左汊彎道頂沖點下移演變成鵝頭型分汊河型的同時,其右汊擴展成主泓,並直奔東北方向,使得三山街河段左岸節節後退,右岸迅速淤漲成七八個邊灘,並陸續靠向右岸,自宋代以來該河段左岸共後退了六七千米,蕪湖大拐拐頭位置下移11km,並同時左移7.5km(圖4)。

1954~2000年,黑沙洲河段,由於泥汊一帶強烈折流作用,使黑沙洲顯著後退,其洲頭1954~1969年後退1200m,1975~2000年又後退了近2000m,同時泥汊下側左汊入口處的左岸邊灘生長較快,1954~2000年左岸前進約800m。黑沙洲左汊彎道頂沖點下移,黑沙洲左漢2001年調查時發現已淤積嚴重,不能行船,正在向快速淤死方向發展。同時黑沙洲北側的小沙洲1954~2000年間下移約1000m。天然洲擴展。白卯洲微彎河段,上側左岸淤長,右岸後退,下側左岸受到強烈的侵蝕,鯽魚洲幾乎消亡,蕪湖大拐拐頭1954~2000年後退2500m,右岸六凸子、八凸子等之間的夾江迅速淤死靠岸。右岸線顯著外移。

2000年衛片所示,黑沙洲鵝頭型分汊河段:左岸線長34km,右岸長18.8km直線長16.3km,曲折度2.09,江心洲3個。白卯洲微彎分汊段:左岸線長28.4km,右岸長32.0km,直線距離25.3km,曲折度1.26,江心洲1個。

圖4 蕪湖河道100多年來河道演變對比圖

11 陳橋洲微彎分汊河段

本河段出口處由於東、西梁山鎖門(古代稱之為天門山),在其上游壅水,明朝時陳橋洲、曹姑洲已經形成,長久穩定少動,唯陳橋洲左汊時淤時擴,左岸變動較大。

1954~1986年間,陳橋洲洲頭先退(1954~1969年後退約1900m),後上漲(1969~2000年前進2800m),在其左汊左岸也經歷了先退、後擴張的變遷過程。曹姑洲自1954年以來洲頭一直後退,洲尾基本不動。1975~2000年間在陳橋洲與曹姑洲之間又有沙洲出水。陳橋洲左汊有形成鵝頭形彎道趨勢,但由於受到左岸西梁山及二級階地的阻擋,所以不能成形。

本河段左岸長23.9km,右岸20.7km,直線長19.3km,曲折度,1.24,江心洲3個。

12 馬鞍山順直分汊河段

本河段上自東、西梁山,下至銅井。歷史演變較為復雜。元代以前,左岸顯著向東突出成大凸岸,採石磯江面較狹窄,現今的江心洲當時已經出水。元、明以來,主泓一直在右汊,河道中沙洲大量涌現與合並。由於江心洲的擴大,分汊河道向兩岸發展,江岸不斷後退,明末清初,江心洲左汊代替右汊為主泓,右汊逐漸萎縮。清朝中葉,大黃洲出水,清朝末期,左岸突出部分沖刷殆盡,彎曲岸演成順直河岸。大黃洲與江心洲之間中汊為主泓,使大黃洲受頂沖迅速後退,中汊段河面展寬,於1912年~1934年間小黃洲出水,使大黃洲左汊衰亡,並於1935~1946年間靠向左岸。小黃洲形成後迅速淤長和下移,同時其右汊代替左汊成為主流(圖5)。

圖5 馬鞍山河道100多年來河道演變對比圖

1954~1986年間,本河段又有新變化。除江心洲左汊繼續為主泓外,小黃洲與江心洲之間的中汊卻處於淤塞階段,小黃洲左汊分流逐漸增強,尤其是1978~2000年間,中汊河道中大片沙洲出水,江心洲左汊左岸後退(最大後退距離400m左右)。小黃洲下移約600m,小黃洲左汊左岸侵蝕強烈,出口處左岸拐點後退約1000m,左彎汊道逐漸取直。江心洲右汊仍處於萎縮過程中,大江心洲繼續擴張。

本河段左岸線長41.5km,右岸長44.5km,直線長39.3km,曲折度1.13,江心洲3個。

參考文獻

[1]楊則東,鹿獻章.長江安徽段及巢湖水患區防洪治水的環境地質問題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1,10(3):279~283

[2]楊則東,鹿獻章.安徽境內長江岸帶崩塌遙感調查.國土資源遙感,1998(3):22~25

[3]陳秀其,楊則東,鹿獻章等.長江安徽段崩岸特徵及其形成的地質條件.災害學,2002,17(總66期、增刊):72~75

[4]楊則東,徐小磊,鹿獻章.巢湖水患的環境地質問題.災害學,2002,17(總66期,增刊):64~71

[5]楊則東,徐小磊,谷豐.巢湖湖岸崩塌及淤積現狀遙感分析.國土資源遙感,1999(4):1~7

[6]楊則東,鹿獻章等.長江安慶段河道演變及塌岸分析.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5,16(1):61~63

Remote Sensing Survey and Study on River course Evolution and Bank Collapse along the Yangy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Yang Zedong, Chu Jinhai, Chen Youming, Lu Xianzhang , Zhao Huarong, Chao Yuzhu

( Anhu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Hefei 230001)

Abstract: Based on polytemporal remote sensing data, this paper studied riverbed evolution patterns for 12 river segments and bank collapse featur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 Yangtze River; Remote sensing survey; Characteristics of bank collapse; River course; Evolution

⑶ 安徽的河流分屬哪三大水系其分布如何

安徽省的地理位置,在東經114.9度至119.8度與北緯29.4度至34.6度之間。主要河流分屬淮河、長江、錢塘江三大水系。北部宿縣地區境內,有一小部屬廢黃河,一小部屬沂沭泗流域的復興河水系。總面積13.94萬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水系6.69萬平方公里(包括廢黃河470平方公里、復興河163平方公里),長江水系6.6萬平方公里,錢塘江水系6500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位於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之間。古代淮河與黃河、長江、濟水齊名,並稱為"四瀆",獨流入海。金明昌五年(1194年)至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奪淮期間,河水挾帶大量泥沙,淤塞了淮河入海尾閭。清咸豐元年(1851年)大水,淮河沖破了洪澤湖蔣壩的三河,向東南於江蘇省三江營注入長江,淮河從此結束了獨流入海的歷史。遺留下來的廢黃河,已高於沿線地面7~10米。黃河奪淮的660多年間,經常決口南泛,皖境淮北、沿淮深受其害。淮北平原河流淤塞,溝洫、陂塘夷平;洪流所及,河道兩岸掛淤,大都形成較寬的自然堤,阻障面上排水;淮河幹流普遍受淤,下受洪澤湖水位頂托,泄流不暢,兩岸低窪地區形成眾多的湖泊,有的常年積水,有的則汛期漫淹。

淮河發源於河南省桐柏縣的桐柏山,大體自西向東流,經過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至江蘇省江都縣三江營注入長江,河道全長1000公里。流域西以河南省西部的伏牛山脈與黃河的支流伊洛河流域及長江的支流漢水流域分界;北以從河南省鄭州至蘭考的黃河南堤和從蘭考到廢黃河口的廢黃河南堤與沂沭泗流域分界;南以桐柏山脈、大別山脈及通揚運河、東串場河與長江中下游北岸的漢水、皖河、巢湖、滁河等水系分界;東瀕黃海。流域總面積18.7萬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6.69萬平方公里,佔35.8%。由於里運河以東、廢黃河以南、通揚運河及東串場河以北的蘇北平原,共計有22440平方公裡面積,水流向東直接入海,淮河幹流實際匯水面積為164560平方公里。淮河安徽段,處於淮河中游,上自豫、皖交界的洪河口起,下至皖、蘇交界的洪山頭止,河道長度430公里。淮河以北是黃淮沖積平原,平坦遼闊,土層深厚,地面高程45米至13.5米,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呈1/5000~1/10000比降。北部蕭、濉、宿、靈、泗諸縣境,分布有低山殘丘,高程一般在50~100米,蕭縣官山最高峰408米,淮北市相山峰頂342米,宿縣乾山312米,泗縣屏山119米。沿淮兩岸,分布著灣地、窪地和湖泊,是淮河滯洪、行洪地帶。淮南主要是山丘區,西部大別山以白馬尖和天堂寨最高,高程分別為1774米和1729米;大別山以東,地勢顯著降低,崗丘連綿,向東北延伸直抵洪澤湖以南,成為長江、淮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高程一般在50~100米左右,也有300米以上的丘陵,如張八嶺的北將軍山為399米,沿淮壽縣以下有淺山分布。淮河幹流比降平緩,平均為0.02‰,沿途流經峽山、荊山、浮山三處峽口,形勢險要。正陽關匯納上游干支河全部山區來水,總控制面積91620平方公里,素有"七十二道歸正陽"之稱,大別山區、桐柏山區、伏牛山區、嵩山山區等,都是淮河的主要洪水源地。幹流平槽泄量:洪河口至正陽關不足1000立方米每秒,正陽關至渦河口為2500立方米每秒,渦河口以下至洪山頭為3000立方米每秒。

兩岸支流眾多。左岸有洪河、谷河、潤河、潁河、西淝河、芡河、渦河、漴潼河、濉河等,還有大型人工河道新汴河和茨淮新河,一般都源遠流長,具平原河道特徵;右岸有史河、灃河、汲河、淠河、東淝河、窯河、小溪河、池河、白塔河等,均源於江淮分水嶺北側,流程較短,具山區河道特徵。沿淮多湖泊,分布在支流匯入口附近,湖面大但水不深,左岸有八里湖、焦崗湖、四方湖、香澗湖、沱湖、天井湖等;右岸有城西湖、城東湖、瓦埠湖、高塘湖、花園湖、女山湖、七里湖、高郵湖、沂湖、洋湖等。 皖境淮域,歷史上水利發展較早,如壽縣的芍陂(今安豐塘),始建於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灌田萬頃;橫貫宿、靈、泗三縣的通濟渠,建於1300多年前的隋朝,上溯汴梁,下接運河,溝通江淮,是當時的漕運孔道,12世紀起,經歷了600餘年的黃河奪淮,終至湮廢。及至1949年前,淮北地區已是水系紊亂,河溝淤阻,陂塘溝洫,大都夷平;淮河幹流被淤淺,下受洪澤湖頂托,浮山以下入湖河底呈倒比降,宣洩不暢。域內洪澇災害頻仍,甚或旱蝗並發,赤地千里,"大雨大災,小雨小災,不雨旱災"是其真實寫照。1949年以後,整治了淮河干、支河道,開挖了排水溝渠,初步建立了排水系統。雖然治理標准尚低,洪澇災害尚很嚴重,但取得的治水成績是很大的,除害興利有了長足的發展,促進了工、農業蓬勃發展,淮北地區已形成了煤、電能源基地和糧、棉基地,昔日貧窮落後的面貌,而今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沱沱河為其正源,流經通天河、金沙江,至四川省宜賓市匯入幹流。宜賓以下至入海口通稱長江,從源頭流經青、藏、滇、川、鄂、湘、贛、皖、蘇、滬等十省市(區),全長6300公里,總流域面積180餘萬平方公里。宜昌以上為上游,河長4500公里,控制面積100萬平方公里;宜昌站多年平均水量4500多億立方米,占長江總水量的一半,宜昌下泄的洪水,威脅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安全。宜昌至江西省的湖口為中游,區間來水面積67.0萬平方公里,河長1000公里,支流集中,湖泊眾多;南面有洞庭湖水系的湘、資、沅、澧四水和鄱陽湖水系的贛、撫、信、饒、修五水,洞庭湖和鄱陽湖是全國最大的淡水湖泊,有吐納長江洪水、調節洪水水量的作用,但也是長江水系的兩處重要洪水源,都直接威脅皖境江段的安全;北面主要有漢江,1973年建成丹江口水庫以後,其洪水對皖境江段的威脅已大為消減。鄱陽湖湖口以下至入海口為下游,河長800公里,沿江兩岸大都為平原圩區,土地平展富庶。江蘇省江陰以下,江面逐漸開闊,呈喇叭狀向東海展開,入海口寬達80~90公里。淮河水系和錢塘江水系,都與長江溝通,域內巢湖、太湖也是國內有名的淡水湖泊。

長江安徽段處於長江的下游,幹流河道自鄂、皖交界處段窯起,向東流經安慶、銅陵、蕪湖、馬鞍山等主要城市,至皖、蘇交界的駐馬河口

⑷ 「天空之境」石臼湖在哪裡它的水文特徵是什麼

石臼湖是江蘇南京地區的天然淡水湖泊,駕車經過大橋時,窗外便是清澈空曠的湖面,如同“天空之鏡”,自然風光旖旎。石臼湖素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銀”的美譽,“石臼漁歌”更是“新金陵四十景”之一 水文特徵 石臼湖主要入湖河流有水陽江、青弋江、漳河、新橋河、天生橋河,在水陽江、青弋江與漳河三大水系之外,還有由魯港、芙湖及當塗三口直接與長江相同,石湖補給系數88.4,換水周期d,水情受皖南山區來水和長江高水位頂托的共同影響,是水陽江洪水洪水泄入長江的走廊。由於水陽江沿途少有水閘,使得是 湖水位變化具有陡長陡落的山溪河流特性。同時,石臼湖至今仍是通江湖泊,長江水位頂托的影響使其具有高水位持續時間長水位季節間變幅大的特點。

⑸ 阿什河的水文特徵

阿什河屬於山溪性河流,徑流補給以大氣降雨為主,以融雪水和地下水補給為輔。全流域年總降水量為21.57億立方米,其中境內為15.28億立方米。年內以6~9月降雨最多,約佔全年降水總量的70~80%。
阿什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5.9994億立方米,在哈爾濱境內為4.075億立方米。6月份多年平均流量為12.9立方米/秒,7月份為30.2立方米/秒,8月份為30.4立方米/秒。6~9月多年平均流量為21.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深98.0毫米(1954~1979年),帽兒山一帶徑流深可達200毫米以上,而河口處僅50毫米。
夏秋之際,阿什河流量大增,如遇大面積暴雨或集中降雨容易形成洪水。阿什河平槽泄量較小,泄洪能力只相當於兩年一遇的洪水;在阿城鎮附近泄量為150~200立方米/秒,河口處只能渲泄300立方米/秒;洪水季節主要靠灘地行洪。因為阿什河上游坡陡流急,洪水來勢兇猛,暴漲暴落,加之下遊河道位於平原地區,河道彎曲率大,致使下游洪水災害時有發生。阿什河歷史上有記錄以來發生過7次較大洪水(1897、1932、1955、1956、1957、1959、1960年),1932年洪峰流量為1 080立方米/秒,1960年的洪峰流量為1 520立方米/秒。1960年的洪水期間淹沒土地16萬畝(幹流兩岸為11.91萬畝),沖毀哈同公路橋一座,阿城糖廠、亞麻廠受淹,造成嚴重損失。
阿什河春季融雪水徑流很小,一般不能形成洪水。在夏秋之際由降水引起的洪水多發生在七八月份,最遲至9月份。洪峰多為單峰型,峰高量大,持續時間短,一般歷時3~4天,俗稱牤牛水」。洪水主要形成源地為馬鞍山以上河段和支流海溝河,如果降雨歷時較短則兩峰不易相遇。
阿什河年內水位變化較大,1~3月份幾乎乾涸,夏秋季節則水位很高,水位差可達4~5米。徑流的年際變化明顯,阿城站最大年徑流量為11.90億立方米(1960年),最小徑流量為1.09億立方米(1967年),豐枯比為10.86。1985年的最大洪峰流量(824.00立方米/秒)是1979年最小洪峰流量(30.70立方米/秒)的26.8倍。年徑流深變差系數(C1值)山區為6.5,平原為0.9。
阿什河於每年11月中旬左右開始結冰,翌年4月左右解凍,冰期長達5個月之久。哈爾濱市內的阿什河河段全長64公里,流域面積為2 505平方公里。河口處經常受松花江水頂托,回水距離可達4公里。
由於阿什河流域工廠企業較多,每年有大量工業廢水不經處理而排入河道,廢水中大量的鹼、酚、汞等化學物質使水質污染,下游的水生動物因此基本絕跡。

⑹ 長江三角洲包括哪幾個城市

到目前為止長江三角洲都包括以下城市;

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徐州、鎮江、揚州、南通、泰州、淮安、鹽城、連雲港、宿遷、常州、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台州、金華、溫州、麗水、衢州、舟山、合肥、滁州、馬鞍山、蕪湖、淮南、銅陵、安慶、池州、宣城共計三十四個城市。

長江三角洲的范圍和江南文化亞區的范圍大體相當,其核心區是環太湖區域,即上海、蘇南和浙北。

以上海為龍頭的江蘇、浙江經濟帶。這里是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板塊。長江三角洲快速積聚的國際資本和民間資本,不僅規模越來越大,而且以其特有的活力強有力地推動著這一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

長江三角洲既是地理區域又是經濟區域,在全國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被譽為中國的「金三角」。

(6)馬鞍山頂托擴展閱讀:

長江三角洲的地理頂點在江蘇省儀征市真州鎮附近。

在六七千年以前,是一個三角形港灣,長江河口好似一隻向東張口的喇叭,水面遼闊,潮汐作用顯著。在海水的頂托下,長江每年帶來的4.7億噸泥沙大部分沉積下來,在南、北兩岸各堆積成一條沙堤。

北岸沙堤大致從揚州附近向東延伸至如東附近,沙堤以北主要是由黃河、淮河沖積成的里下河平原。

南岸沙堤從江陰附近開始向東南延伸,直至上海市金山縣的漕涇附近,並與錢塘江北岸沙堤相連接,形成了太湖平原。里下河平原位於長江北岸,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為一碟形窪地。窪地中心湖盪連片,主要有射陽湖、大縱湖等。

長江三角洲上散布著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殘丘,大部由泥盆系砂岩和石炭、二迭系灰岩構成,少數由燕山期花崗岩和粗面岩組成。

長江三角洲是中國河網密度最高的地區,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網長度 達4.8—6.7公里。平原上共有湖泊200多個。長江三角洲河川縱橫,湖盪棋布,農業發達,人口稠密,城市眾多。在中國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號稱中國的「金三角」。

由於地勢低窪歷史上,洪澇災害異常嚴重。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國家投資興修水利工程,西擋淮水,東擋海潮,開挖運河,增強排灌能力,使這個十年九澇的多災區變成江淮流域的重要糧食生產基地。

長三角的礦產資源主要分布於江蘇、浙江兩省,其中江蘇的礦產資源相對豐富,有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礦產和大量的非金屬礦產,另有一定數量的金屬礦產。浙江的礦產資源以非金屬礦產為主,多用於建築材料的生產等用途。

上海礦產資源相當貧乏,基本無一次常規能源,所需的能源都要靠其他省市的支援。但是,具有一定數量和較高質量的二次能源生產,產品主要是電力、石油油品、焦煤和煤氣(包括液化石油氣)。其他可以利用開發的能源還有沼氣、風能、潮汐及太陽能。

⑺ 請問長江有那些別稱

上游叫沱沱河或金沙江,中游叫荊江,下游叫揚子江。

沱沱河,長江正源,又稱烏蘭木倫河(有喀齊烏蘭木倫河和托克托乃烏蘭木倫河兩水),蒙古語意為「紅河」。

金沙江,古稱「澠水」,唐時又稱「神川」,為長江上游自青海玉樹直門達巴塘河口至四川宜賓的一段,又稱「小金沙江」、「北金沙江」,因產金沙而得名。其中入川境後至巴安(今四川巴塘)一段也稱「巴楚河」。雲南境內的金沙江亦稱「麗江」,或稱「麗水」。

荊江,長江自湖北枝江至湖南嶽陽東北的城陵磯一段的別稱,因流經古荊州之地而得名。

揚子江,江蘇的儀征、揚州一帶的長江古稱揚子江,近代又有通稱長江為揚子江的。

(7)馬鞍山頂托擴展閱讀:

長江流域氣候特點

長江流域氣候溫暖,雨量豐沛,由於幅員遼闊,地形變化大,因此有著多種多樣的氣候類型。也經常發生洪、澇、旱、冰雹等自然災害。

長江中下游地區四季分明,冬冷夏熱,年平均氣溫16~18℃,夏季最高氣溫達40℃左右,冬季最低氣溫在零下4℃左右。四川盆地氣候較溫和,冬季氣溫比中下游增加約5℃。

昆明周圍地區則是四季如春。在金沙江峽谷地區呈典型的立體氣候,山頂白雪皚皚,山下四季如春。

江源地區屬典型的高寒氣候,年平均氣溫-4.4℃,四季如冬、乾燥、氣壓低、日照長和多冰雹大風。

⑻ 蕪湖是什麼意思

蕪湖本指中國安徽省蕪湖市,因為諧音為「嗚呼」被人們玩梗。

蕪湖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地處長江下游,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17°40′至118°44′、北緯30°19′至31°34′之間,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北與合肥市、馬鞍山市毗鄰,南與宣城市、池州市接壤,東與馬鞍山市、宣城市相連,西與銅陵市交界。

蕪湖市在地貌上屬長江中、下游平原的組成部分,由階地和河漫灘構成的平原為主。廣闊平原上散落著零星的低丘和殘丘,其中最高者是瀕江而立的四褐山,海拔僅132米。

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呈不規則長條狀;地貌類型多樣,平原丘陵皆備,河湖水網密布。蕪湖市東部和北部為沖積平原,間有窪地,有少數丘陵,地勢低平,西南高東北低。西部和南部多山地。



(8)馬鞍山頂托擴展閱讀:

蕪湖市流經蕪湖市的河流,以長江蕪湖段為主幹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水系。長江蕪湖段又稱蕪裕河道,長約24千米,右岸有青弋江在市南寶塔處注入長江,左岸裕溪河在裕溪口附近注入長江,扁擔河系青弋江、水陽江在蕪湖縣清水鎮匯合後的一個分支,流經市郊東側在當塗縣大橋鎮附近注入長江。

長江蕪湖段冬季枯水期,年最低水位一般在1—2月份,3—4月份雨水增加,水位也逐漸上升,6—9月為長江流域多雨季節,水位高漲,一般在7、8月份水位最高。因長江源遠流長,又受海潮頂托,洪峰肥胖,根據蕪湖站六十六年資料統計,年最高水位最早出現在5月,最遲出現在10月,一般以7、8月出現的機會最多,約佔67%。

⑼ 安徽水利的安徽水利概況


淮河流域位於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之間。古代淮河與黃河、長江、濟水齊名,並稱為四瀆,獨流入海。金明昌五年(1194年)至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奪淮期間,河水挾帶大量泥沙,淤塞了淮河入海尾閭。清咸豐元年(1851年)大水,淮河沖破了洪澤湖蔣壩的三河,向東南於江蘇省三江營注入長江,淮河從此結束了獨流入海的歷史。遺留下來的廢黃河,已高於沿線地面7~10米。黃河奪淮的660多年間,經常決口南泛,皖境淮北、沿淮深受其害。淮北平原河流淤塞,溝洫、陂塘夷平;洪流所及,河道兩岸掛淤,大都形成較寬的自然堤,阻障面上排水;淮河幹流普遍受淤,下受洪澤湖水位頂托,泄流不暢,兩岸低窪地區形成眾多的湖泊,有的常年積水,有的則汛期漫淹。
淮河發源於河南省桐柏縣的桐柏山,大體自西向東流,經過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至江蘇省江都縣三江營注入長江,河道全長1000公里。流域西以河南省西部的伏牛山脈與黃河的支流伊洛河流域及長江的支流漢水流域分界;北以從河南省鄭州至蘭考的黃河南堤和從蘭考到廢黃河口的廢黃河南堤與沂沭泗流域分界;南以桐柏山脈、大別山脈及通揚運河、東串場河與長江中下游北岸的漢水、皖河、巢湖、滁河等水系分界;東瀕黃海。流域總面積18.7萬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6.69萬平方公里,佔35.8%。由於里運河以東、廢黃河以南、通揚運河及東串場河以北的蘇北平原,共計有22440平方公裡面積,水流向東直接入海,淮河幹流實際匯水面積為164560平方公里。淮河安徽段,處於淮河中游,上自豫、皖交界的洪河口起,下至皖、蘇交界的洪山頭止,河道長度430公里。淮河以北是黃淮沖積平原,平坦遼闊,土層深厚,地面高程45米至13.5米,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呈1/5000~1/10000比降。北部蕭、濉、宿、靈、泗諸縣境,分布有低山殘丘,高程一般在50~100米,蕭縣官山最高峰408米,淮北市相山峰頂342米,宿縣乾山312米,泗縣屏山119米。沿淮兩岸,分布著灣地、窪地和湖泊,是淮河滯洪、行洪地帶。淮南主要是山丘區,西部大別山以白馬尖和天堂寨最高,高程分別為1774米和1729米;大別山以東,地勢顯著降低,崗丘連綿,向東北延伸直抵洪澤湖以南,成為長江、淮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高程一般在50~100米左右,也有300米以上的丘陵,如張八嶺的北將軍山為399米,沿淮壽縣以下有淺山分布。淮河幹流比降平緩,平均為0.02‰,沿途流經峽山、荊山、浮山三處峽口,形勢險要。正陽關匯納上游干支河全部山區來水,總控制面積91620平方公里,素有七十二道歸正陽之稱,大別山區、桐柏山區、伏牛山區、嵩山山區等,都是淮河的主要洪水源地。幹流平槽泄量:洪河口至正陽關不足1000立方米每秒,正陽關至渦河口為2500立方米每秒,渦河口以下至洪山頭為3000立方米每秒。
兩岸支流眾多。左岸有洪河、谷河、潤河、潁河、西淝河、芡河、渦河、漴潼河、濉河等,還有大型人工河道新汴河和茨淮新河,一般都源遠流長,具平原河道特徵;右岸有史河、灃河、汲河、淠河、東淝河、窯河、小溪河、池河、白塔河等,均源於江淮分水嶺北側,流程較短,具山區河道特徵。沿淮多湖泊,分布在支流匯入口附近,湖面大但水不深,左岸有八里湖、焦崗湖、四方湖、香澗湖、沱湖、天井湖等;右岸有城西湖、城東湖、瓦埠湖、高塘湖、花園湖、女山湖、七里湖、高郵湖、沂湖、洋湖等。 皖境淮域,歷史上水利發展較早,如壽縣的芍陂(今安豐塘),始建於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灌田萬頃;橫貫宿、靈、泗三縣的通濟渠,建於1300多年前的隋朝,上溯汴梁,下接運河,溝通江淮,是當時的漕運孔道,12世紀起,經歷了600餘年的黃河奪淮,終至湮廢。及至1949年前,淮北地區已是水系紊亂,河溝淤阻,陂塘溝洫,大都夷平;淮河幹流被淤淺,下受洪澤湖頂托,浮山以下入湖河底呈倒比降,宣洩不暢。域內洪澇災害頻仍,甚或旱蝗並發,赤地千里,大雨大災,小雨小災,不雨旱災是其真實寫照。1949年以後,整治了淮河干、支河道,開挖了排水溝渠,初步建立了排水系統。雖然治理標准尚低,洪澇災害尚很嚴重,但取得的治水成績是很大的,除害興利有了長足的發展,促進了工、農業蓬勃發展,淮北地區已形成了煤、電能源基地和糧、棉基地,昔日貧窮落後的面貌,而今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沱沱河為其正源,流經通天河、金沙江,至四川省宜賓市匯入幹流。宜賓以下至入海口通稱長江,從源頭流經青、藏、滇、川、鄂、湘、贛、皖、蘇、滬等十省市(區),全長6300公里,總流域面積180餘萬平方公里。宜昌以上為上游,河長4500公里,控制面積100萬平方公里;宜昌站多年平均水量4500多億立方米,占長江總水量的一半,宜昌下泄的洪水,威脅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安全。宜昌至江西省的湖口為中游,區間來水面積67.0萬平方公里,河長1000公里,支流集中,湖泊眾多;南面有洞庭湖水系的湘、資、沅、澧四水和鄱陽湖水系的贛、撫、信、饒、修五水,洞庭湖和鄱陽湖是全國最大的淡水湖泊,有吐納長江洪水、調節洪水水量的作用,但也是長江水系的兩處重要洪水源,都直接威脅皖境江段的安全;北面主要有漢江,1973年建成丹江口水庫以後,其洪水對皖境江段的威脅已大為消減。鄱陽湖湖口以下至入海口為下游,河長800公里,沿江兩岸大都為平原圩區,土地平展富庶。江蘇省江陰以下,江面逐漸開闊,呈喇叭狀向東海展開,入海口寬達80~90公里。淮河水系和錢塘江水系,都與長江溝通,域內巢湖、太湖也是國內有名的淡水湖泊。
長江安徽段處於長江的下游,幹流河道自鄂、皖交界處段窯起,向東流經安慶、銅陵、蕪湖、馬鞍山等主要城市,至皖、蘇交界的駐馬河口?駟馬山引江水道口止,長416公里,流域面積6.6萬平方公里。左岸區域西起大別山區,逶迤東延,高程在500~1000米左右,最高如白馬尖達1774米;大別山以東,地勢顯著降低,崗丘連綿,丘陵帶分兩列分布,北列從霍山向東北至洪澤湖以南,形成江淮分水嶺;南列從舒城、桐城之間向東北延伸,經巢湖南側和東側,轉向東北,丘陵斷斷續續,高程最高的有近600米,低的僅20米。地形總趨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區域面積3.59萬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華陽河、皖河、樅陽河、裕溪河、得勝河等。沿江地區是北面淮陽古陸和南面的江南古陸之間的凹陷地帶,由於地殼升降運動,火山、岩漿活動和地面沉降、泥沙淤積而形成狹長的沿江沖積平原,和一連串的大小湖泊;還斷續分布著一些殘存的低山丘陵,高程一般在100~200米左右,最高如大龍山達697米,臨江兀立的有採石磯,隔江對峙的有東西梁山,還有小孤山,高程不過100米左右,甚至只有幾十米,形勢險要,風光秀麗;平原區水網交織,港汊縱橫,田疇相望,是著名的魚米之鄉,高程一般在50米左右,或20米以下;沿江濱湖一帶,分布有低濕的沼澤區,高程不過6米。沿江主要湖泊左岸有龍感湖、大官湖、泊湖、武昌湖、菜子湖、白盪湖、黃陂湖和巢湖等,巢湖是安徽省最大的湖泊,水面面積達784平方公里,水深4~5米,在2.3億年以前的華力西運動中形成構造盆地,一億年以前的燕山運動,使盆地四周山地再度抬升而形成集水窪地,因此巢湖是在構造盆地基礎上發育起來的構造湖;右岸有七里湖、升金湖、丹陽湖、南漪湖、石臼湖和固城湖等。平原以南為低山丘陵,通稱皖南山區,呈三條西南到東北向的山丘帶,即北部的九華山帶、中間的黃山帶、南部的天目山帶,高程一般為400~1000米,少數高峰如九華山的十王峰為1342米,黃山的光明頂為1841米、蓮花峰為1873米,天目山的清涼峰為1787米,南部祁門縣以西與鄱陽湖水系相鄰,祁門縣以東與錢塘江水系為界。三帶山丘之間,散布著連續寬廣的山間盆地和谷地,高程大都200米,也有100米以下的,如九華山、黃山間的石台、太平、涇縣盆地,黃山、天目山間的祁門、寧國盆地。右岸區域面積3.01萬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屬鄱陽湖水系的南寧河、龍泉河;直接入江的有堯渡河、黃湓河、秋浦河、九華河、青通河、順安河、黃滸河?荻港河、漳河、青弋江、水陽江等。境內長江江面寬闊,一般在2公里左右,流量充沛,終年不凍,堪稱中國的黃金水道;江中分布大小沙州44個,總面積250餘平方公里,隨著長江流態的變化而不斷消長。 沿江兩岸,平疇沃野,是水網圩區,盛產稻穀、棉花和水產。1949年以前,江堤低矮單薄,殘缺不齊,支流入江口,無一建閘拒洪,或因江洪倒灌,或因決堤漫溢,田舍為墟,民不聊生。新中國成立後,不斷修築干支堤防,保坍護岸,建設拒江水閘及揚水泵站,防洪能力顯著提高。沿江大部分低窪地區,已得到開發利用。
新安江位於皖境最南端,屬錢塘江水系,居流域的上游。西、北以黃山山脈與長江水系為鄰,東南以天目山脈和白際山脈與浙江、江西兩省接壤,白際山以嘯天龍高程最高,為1395米。區域面積6500平方公里,純屬山區,山脈之間,諸峰對峙,形成許多大小不一的山間盆地和谷地,如黟縣、休寧、屯溪、歙縣、績溪盆地,以休寧、屯溪、歙縣盆地為最大,一般在50~70平方公里范圍。新安江以率水為正源,從源頭起流經祁門、屯溪、歙縣,至皖、浙省界街口,注入新安江水庫,出庫後匯入錢塘江,皖境江道長242公里。兩岸支流眾多,具山區河流特徵,源短、坡陡、流急,各河集水面積除橫江、練江大於1000平方公里外,其餘均在100~500平方公里范圍,左岸有橫江、練江、棉溪、昌源、大洲源等;右岸有小源河、新嶺水、蘭水、汊河水、桂溪、賢源河、街源河等。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頂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